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拒接舌尖上的浪费倡议书3篇

2024-06-13 16:11:01综合

拒接舌尖上的浪费倡议书3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拒接舌尖上的浪费倡议书3篇,供大家参阅。

拒接舌尖上的浪费倡议书3篇

拒接舌尖上的浪费倡议书1

小餐桌,大文明,餐桌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尊重劳动、珍惜粮食、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为积极响应今年在全县广泛开展的“文明餐桌大行动”号召,结合我食堂的就餐现状,现向同志们发起文明就餐倡议:

  一、传承传统美德。我们每个人都要自觉做到传承“礼仪之邦”的.美德,号召亲朋好友踊跃参加到文明餐桌行动中来,积极打造温馨、文明的就餐环境,享受“文明用餐,节俭惜福”的快乐。

  二、做到合理消费。绿色消费,理性消费,按需点菜,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做到“不剩饭不剩菜,吃不完就打包”.

  三、倡导文明用餐。自觉遵守公共道德规范,不肆意喧哗,不在禁烟场所吸烟,注意他人的用餐感受;讲究用餐卫生,不带宠物进餐厅,不随意造成用餐环境污染;低碳环保,使用“公筷公勺”,杜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开车不喝酒,酒后不驾车。

  四、讲究科学饮食,树立科学的饮食养生新理念,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从寻常食物中吃出健康和营养。

  让我们身体力行,与文明握手、与陋习告别,树立安全、理性、健康的生活方式!

拒接舌尖上的浪费倡议书2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粮食是农民伯伯用辛勤的汗水耕作得来的,每一粒粮食都是他们的心血!粮食跟水一样,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是我们每天工作、学习的动力之源。俗话说的好: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所以,我们要改掉浪费粮食的坏习惯,要珍爱粮食,节约粮食,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有多少人吃不上饭,还要坚守在阵地和敌人做生死斗争,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美好的生活。如今生活富裕了,但也有不少流落街头的乞丐吃不饱穿不暖。他们那一双渴望食物的眼睛,是多么楚楚可怜。而我们如果浪费粮食的话,最终也会造成吃不上饭的后果,所以号召大家节约粮食迫在眉睫。我的身边就有许多珍惜粮食的人,我们要向他们多学习学习。

  我的奶奶今年已经60多岁了,奶奶虽然年龄大,但一直保持着节约粮食的好习惯。比如说一盘新鲜的菜出锅了,第一顿奶奶先是撑破了肚皮往肚子里装,如果实在吃不了,就放到冰箱里,等第二顿再拿出来热热吃,一直是吃了热,热了吃,直到菜酸了,奶奶也舍不得扔,最后倒给家里的鸡吃。

  我常和奶奶说隔夜的饭菜吃了容易得病,但奶奶仍然舍不得扔这些粮食,还教导我们说:“我们虽然生活好了,但不能忘本呀。在六七十年代,庄稼青黄不接,你的老太爷就是活活饿死的,老太太也是吃树皮和花生皮才勉强活了下来,那时候要是有这么一碗白米饭,该有多高兴啊,所以你要珍惜粮食,浪费可耻呀!”我一直对浪费这个词理解很肤浅,听了奶奶的话,我才明白,没有了粮食将是多么的可怕。

  在学校有的小学生,餐盘里总是或多或少的剩些饭菜扔掉。这些粮食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在丰收时,农民伯伯想到我们狼吞虎咽的吃着他们种的粮食该有多么高兴,可如果看到我们把他们的劳动果实扔到垃圾箱内,又会多么伤心失望啊。此时我不禁想起了那首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节约粮食,像珍惜我们的生命一样去珍惜它吧。

拒接舌尖上的浪费倡议书3

亲爱的职工、朋友们:

  小小餐桌体现文明。餐桌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承载的不仅是人类的生生不息,更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尊重劳动、珍惜粮食、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据统计,中国人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一年高达20xx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为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在全院开展文明餐桌行动,特发出如下倡议:

  一、践行美德。自觉传承“文明之邦、礼仪之邦”的美德,争做“文明用餐,节俭惜福”的宣传者、实践者、监督者。

  二、绿色消费。不讲排场,不好面子,吃多少点多少,按需点餐。做到不剩饭、不剩菜,吃不完就打包。

  三、积极参与。餐饮服务做到行业规范、食品安全、童叟无欺、诚信经营、优质服务。在餐桌上摆放“文明用餐,节俭惜福”温馨提示牌,引导顾客适量点菜。

  四、文明用餐。自觉遵守公共道德规范,用餐时礼让他人,注意他人的用餐感受;公共场所不吸烟不酗酒不猜拳,不大声喧哗;讲究用餐卫生,不污染用餐环境;中餐不喝酒,酒后不驾车。

  五、科学饮食。科学搭配,注重营养,追求健康,不酗酒,不暴食,摒弃不良饮食陋习。

  请让我们从自我做起,自觉将“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落实到行动上,与文明握手,与陋习告别,文明用餐、节俭用餐、安全用餐、卫生用餐,真正守护“舌尖上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