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高一语文说课稿模板5篇

2024-06-08 19:50:10综合

高一语文说课稿模板5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高一语文说课稿模板5篇,供大家参阅。

高一语文说课稿模板5篇

高一语文说课稿模板1

  一、开场白

  各位领导、专家,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鸿门宴》。

  二、说教材

  《鸿门宴》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史记》。所选情节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设下的一个富有杀机的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表现,是长达五年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鸿门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刘、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生动地对比了双方策的高下,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今天,“鸿门宴”一语已经成了危险之约的代名词。

  学习《鸿门宴》所在的这个单元,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了解《过秦论》中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着重了解司马迁在《鸿门宴》中对项羽的悲剧性格的揭示。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注意掌握有关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句式。

  《史记》和《汉书》等纪传体史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

  2.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3.学习创造性阅读。

  4.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

  5.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6.感受隐忍发愤的著述精神。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学习创造性阅读,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三、说教法

  新课程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体验。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共享资源,创设互动平台,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决定本文教学中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即:目标导学、自主合作、迁移创新。

  “目标导学”即根据相应的学习内容设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如关于朗读、积累的教学。

  “自主合作”在本文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分组归纳和小组讨论交流等。

  “迁移创造”是将阅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如让学生创编课本剧《鸿门宴》等。

  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我设计运用录音带、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并印发课文翻译等文字资料。

  四、说教学程序

  《鸿门宴》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内涵丰厚,因此我设计用三课时教学本文。

  第一课时的要点是:了解作家作品,积累文言知识,感受作者隐忍发愤的著术精神,泛读课文,要求读懂。

  第二课时的要点是:理清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学习客观地评论历史人物,泛读课文,要求读熟。

  第三课时的要点是:进一步梳理故事情节,着重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精读课文,要求读透。

  总结:鸿门宴说课稿就为大家介绍到这儿了,祝大家在学习愉快。

高一语文说课稿模板2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语文-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故事。大纲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a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c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5、教学难点:烛之武高超的说辞艺术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点教法:

  1、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设备,直观欣赏戏曲片段,提高鉴赏能力。

  2、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从而让学生获得感同身受的效果。

  3、讨论分析法:通过设计问题,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开展积极的讨论,让他们自己去分析,去感悟,最后由教师补充点拨归纳。增加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具体的学法有:

  1、合作学习法:学生合作交流,不仅可以激发对学习的兴趣,还起到了加深对文本内容理解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2、朗读法: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对于词曲的学习,朗读法是最常用到的。

  3、勾画圈点法:学生在阅读过程将重要的字词或存在疑惑的重难点勾画出来,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非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有人说“口才,电脑,英语,驾驶”是当今青年必须掌握的四门技术,其中口才被排到第一位,由此可见口才在今天同样非常重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人怎样凭三寸不烂之舍就使强大的军队退却的故事,请看《烛之武退秦师》)此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佚,缒)。

  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或者是听范读),教师请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根据学生板书文章脉络。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3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以多媒体出示Q1,Q2,教师请学生先默读在分组讨论。

  ③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

  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学生讨论,理解内容,分出层次)

  1)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

  2)说明亡郑利晋,保郑利秦,动摇秦亡郑信心。

  3)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

  4)再以历史上晋对秦的背叛,离间秦晋联盟。

  5)从历史说到将来,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

  ①文章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请总结烛之武的形象。

  烛之武是这篇课文的中心人物,虽然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所以,在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郑伯的自责,更重要的是,烛之武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了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为秦国着想,因而能够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说的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左传》就是这样通过正面和侧面,用精彩的语言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Q1,Q2的设置一脉相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环节4拓展延伸

  好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等等之类。

  环节5课后作业

  好处:巩固知识点(知识类)

  发挥学生想象力,理论-实践,学以致用(作文类)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高一语文说课稿模板3

  一、说教材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必修)的内容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其中“梳理探究”是体现新世纪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精神的教材内容,它和“阅读鉴赏”“表达交流”一起纳入课内学习计划。受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往往重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部分,忽视甚至无视“梳理探究”部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其中第一个方面就是“积累整合”,第五个方面是“发现创新”,“梳理探究”就是根据这两个方面设计的,理应得到重视。“梳理探究”是一项全新的内容,属于开创性的工作,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供借鉴,对教师而言,这部分的教学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同时又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在此本人尝试就必修②“梳理探究”之“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这一专题进行教学设计。

  成语的梳理,教材提供了三个方面,即“成语的来源和结构”“成语的运用”“成语与文化”。“成语的来源和结构”侧重成语的理解。通过对成语来源的梳理可以了解很多重要的古代典籍,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厚学生的文化积淀;对成语结构的梳理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成语,但由于语文学习淡化语法,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很少学习语法,再加上语法本身的复杂,成语结构的分析可能会降低学生对成语梳理的兴趣。从“成语与文化”方面梳理可以了解古人的日常生活、古代科技发展水平等。但汉语成语数量众多,包罗万象,中华文化的内涵有多丰富,成语的.内涵就有多丰富,而本课内容的教学时间只有1至2课时,如果不能找准梳理探究的角度,就可能导致教学内容表面化或片面化,难以实现教材所说的“我们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见中华文化的全豹”。“成语的运用”包含了成语的理解又高于成语的理解,学习成语的主要目的就是正确理解并熟练运用成语,而成语的运用又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密切相关,较容易引起学生的梳理兴趣。但“成语的运用”也是宽泛的,需要把这一教学内容具体化,考虑到人们常误用成语,因此把这一专题的范围缩小为“正确运用成语”。要求学生搜集媒体误用成语的例子,以正确理解容易用错的成语,丰富其成语积累,并强化其正确运用成语的意识。

  二、说学情

  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学过不少成语,但对多数成语一知半解,对误用成语的现象不够敏感,因此要求他们搜集媒体误用成语的例子时,他们感到新鲜有趣又表示为难,不知道哪些有错,哪些没有错。报刊上有不少误用成语的例子,但不可能也没必要一本一本一篇一篇去查找,可以通过网络搜集他人整理出来的资料。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又正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他们能在课外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并用Powerpoint做出课件以便在课堂上交流梳理探究的成果,这样把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来,效果会更好。问题是,虽然学生是全县最优秀的,学习能力较强,但多数学生住校,在教室以外用电脑不方便,上网不方便。这就更需要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

  三、说教法设计

  本教学设计拟实践以下教育教学理念:

  1.把握好“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

  高一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成语积累,如果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成语接龙,或者做“__目寸光、老__舐犊、__视眈眈、守株待__、望子成__、画添__足”这类的填词练习,也许学生会很高兴,课堂会很热闹,但学生原有的成语库不见得有所丰富,知识水平不见得有所提高。高一学生掌握的成语量还不大,绝大多数学生还不懂“罄竹难书”“处心积虑”“炙手可热”等成语,或者听说过这些成语但不会正确运用。让学生梳理容易用错的成语,这样的学习任务有一定的挑战性,又不会太难,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使学生对学习既有兴趣又有信心。

  2.由课内到课外,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自己学习。

  语文学习中要有“大语文”观念,“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的课堂时间有限,但课外学习语文的时间更多、空间更大。学生处处可以学语文,关键是教师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本教学设计强调学生在课前、课外的准备,学生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在课外搜集、整理资料,课堂只是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和交流学习心得的舞台。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育是非常特殊的艺术,学生必须自己能学习才行,要努力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3.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分组搜集媒体误用成语的例子,小组内互助学习,然后各小组之间在课堂上交流成果,互相学习,课后各小组合作把容易用错的成语按类型整理成一本小册子,和同年级其他班级交流,全年级共享成语梳理探究的成果。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努力让学生学会协作和分享。

  4.把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来,使学习更高效。

  学生搜集资料可以利用网络,展示梳理探究成果可以利用Powerpoint软件、多媒体技术,这样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使语文学习更方便高效,同时又在语文学习中巩固信息技术知识。

  5.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要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又要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这堂课对教师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的要求较高:课前,教师既要调动学生参与成语学习活动的热情,又要根据学生情况进行恰当的分组,指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课上,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梳理探究成果的汇报交流,要根据生生(主讲学生——班上其他学生)互动情况作纠正或引导或补充,教学内容更多地在课堂上生成。

  四、说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梳理探究”课必须有较为充分的课前准备,学生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在课外搜集资料。布置全班学生分组(按褒贬不当、望文生义等成语误用类型分组)搜集媒体上用错成语的例子并查出该成语的正确意思,做成书面作业交给组长。组长组织全组同学学习本组搜集来的成语,然后选出同学们普遍认为最容易用错的三个,做成演示文稿(内容包括误用成语的例子和对该成语的解释说明),以便在课堂上与其他组交流。

  2.课堂导入。

  (教师安排汇报交流活动)

  课堂上主要是让学生把梳理成果拿出来与其他组交流。因为时间关系,课堂上只请其中三组的主讲人上讲台各讲三个该组认为最容易用错的成语。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有疑问马上向主讲人提问,并随时准备被主讲人请出来用成语造句。

  3.抽取三个组的主讲人依次上台讲解成语。

  (每人约用8-10分钟讲三个成语)

  这是本堂课的最主要环节。主讲人就着课前做好的演示文稿讲解成语,分析误例,并随机请同学用成语造句以检验讲课、听课效果。主讲人毕竟也是学生,有些成语知识可能理解不正确,有些难点可能没分析到或分析不全面不深入,对同学的回答可能一时无法应对,这就需要教师的帮助。教师绝不能成为旁观者无所作为,而要随堂点拨,使课堂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掘进和延伸。

  4.教师对汇报交流活动进行总结。

  (要求学生就划线部分说出成语)

  教师总结如下:媒体误用成语的现象经常看见,并不新奇(屡见不鲜)。媒体误用成语有什么不好呢?成语误用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对成语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不透彻(一知半解)。要准确地运用成语,必须靠平时长时间地积累(日积月累)。我们语文学习的课堂时间有限,但课外学习语文的时间更多、空间更大,同学们要注意观察语言现象,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今天,我们按成语误用类型分组搜集整理资料的几组中只有这三组上来展示成果,展示的又只是其中的三组成语。他们讲的这九个成语,在成语中只是极大数量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九牛一毛)。同学们课后要把你们组搜集来的媒体误用成语的例子与其他组交流,大家合作把这些容易用错的成语按类型整理成一本小册子(此为本节课作业),以便和其他班级交流,共享成语梳理探究的成果。

  5.课堂练习正确运用成语。

  考虑到讲了这些误用成语的例子后,学生可能会因为成语容易用错而不敢用成语,教师投影显示冰心《忆读书》中的一段:“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句的、无病而呻、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帮助学生体认其中“无病而呻”(无病呻吟)、“自作多情”、“风花雪月”、“不能自已”等成语的运用有使语言简洁、典雅的效果,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因为成语有言简意赅等特点,恰当运用成语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指出别人对成语的误用是为了促使自己正确运用成语。接下来让学生练习正确运用成语——请学生写出关于本堂课(环境气氛、同学教师的表现、学习效果等)的两三句话,要求用上一两个成语。

  五、说课综述

  以上是我对《正确使用成语》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方法。课堂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努力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交流中得到知识与能力的提升,获得心灵的启迪!

高一语文说课稿模板4

  各位领导,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为了说明我的教学设想,我从教材分析、教法选择、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篇。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巧妙利用秦晋矛盾,任凭三寸不烂之舌,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离散秦晋盟约,劝退秦师,智走晋师,保卫郑国。 文章内容生动有趣,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忠义智勇,辞令精妙绝伦,是一篇历史散文佳作。

  该课的地位和作用:

  《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学习先秦历史散文,学习本单元,要在重视诵读和背诵上;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指导学生学好这篇文章,打好基础,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能力目标: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标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根据教学目标设定,本文确立三个教学重点。

  1、理解好把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3、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教学难点:

  烛之武的劝说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针对文言文基础知识必学,本文特点必掌握,思想教育必做到。教学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班级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因此,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学习基础,结合我的教学特点,我将用一下方法进行教学:

  A、自学、诵读、讨论、总结。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习。

  B、范读、学生诵读、整体感知、启发讨论、师生互动。师生互动生成教学。

  选择教法的依据:《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的培养,以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在教学时重点采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深究课文。同时通过多媒体和讲解讨论来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进行有效教学。

  三、说学法

  学情分析

  刚踏入高中的学生,古文学习的兴趣还有所缺乏,学习的方法还比较单一。针对这一现状,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要进行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参照注解大体理解,大声诵读增加语感,动脑分析形成能力。

  B、圈点、勾画、批注,疑点、重点、难点、能力点,养成读书好习惯。

  C、正确的诵读,激情讨论,理性分析。

  四、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

  3课时。

  六、说教学程序

  1、布置预习

  借助工具书,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设置以上预习的依据是:

  ①大纲要求“要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②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一般到特殊,或由整体到具体。学习课文也是如此,先对课文整体感知,然后再精读细研。

  2、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开端,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兴趣。 孙子兵法是我国几千年来的智慧的结晶: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三国演义我们最佩服谁:诸葛亮。为什么?生答:

  当大敌压境,当国家将亡,我们将怎么办?几千年前的烛之武为我们提供了借鉴,请看《烛之武退秦师》。

高一语文说课稿模板5

  一、自读的准备

  自读是一种语文阅读能力,仅仅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的贯穿还不够。为了让学生能创造性地读好《柳毅传》,我在前面的课文《促织》的学习中,采取了条块分割(分段、分组)的研读学习方法,实施了方法点拨——教师示范解读(第一段)——师生集体研读(第二段)——学生分组讨论(第三至第九自然段)——中心发言——补充发言——教师总评(包括总结全文)的教学流程。学生已经初步获得了自我研读的体验,教师已经为学生垫好了自读的底子。

  二、自读的点拨

  既然是创造性自读,我不想给学生传授什么知识,更不想用什么情感和观点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尽量让他们在自读中去体验一切。在师生一道诵读课文的基础上,我给学生提供了几个自读研究参考题,适当的给予了方法或内容上的点拨。具体内容如下(ppt幻灯片展示):

  自读研究参考题:(注意:这只是研读方向或研读的副标题,不可视为题目)

  ⒈文言知识点滴集萃

  方法提示:任选一个文言知识点,进行归类、整理、延伸及总结。

  参考内容:几种典型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现象虚词积累及拓展实词积累及拓展

  ⒉我眼中的龙女、柳毅、钱塘君、洞庭君形象

  内容提示:可以从性格特征和思想内涵两方面去探讨,也可以进行比较评析。

  ⒊课文表现艺术管窥

  方法提示:不求面面俱到,采取“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研讨方法,也可以进行多方位的比较阅读。

  参考内容:情节结构语言艺术人物塑造

  ⒋课文思想意义初探

  方法提示:可以超出作者本人或其他评论家的理解,读出你最动人的思想,还可以此为引发点,延伸或拓展你的思维理解。

  参考题目:爱情呼唤自由时代需要热心肠别悲凄,幸福路我来闯!

  三、自读的实施

  创造性自读的最好表现形式是用真纯的文字把自己的心得写出来。在点拨的基础上,我组织大家在课堂上撰写自读笔记,为改变学生学习的拖沓作风,促发学生的灵感,我采取当堂收卷的方式。

  自读笔记的撰写至少应该有两个层次:一般创造性的知识整理和较高层次的创造性地阅读理解,而我更加侧重于鼓励后者的写作。

  自读,应该是使学生由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向现代的创造性学习转型的良好契机,也是学生把从教读课文中所获得的阅读能力转化为自我阅读能力的锻炼过程。阅读所获得的体验,比起那些题海战术的阅读训练也许还会更有效些。

  四、自读的展评

  在学生的自读作品中,我发现我原先考虑到的所谓重点、难点,学生几乎都有涉及,体会得也很到位。更让人欣喜的是,我从学生的作品中读到了学生无限的创造力,有的探讨还是我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忽视的,或是没有发现的。就写作的形式来讲,作品也超出了单一的鉴赏文章模式,有的由此文联想到了女权运动和女权思想,还有的以抒情的笔调和社橘树的视角,来抒发自己对课文的情感,也有的把《语文读本》的有关文章拿来对比阅读等等,不一而足。

  我把这些作品进行归类整理,然后组织学生按专题分门别类地进行展示,点评。学生作品的展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从内容上看,可以是片断式的部分展示,也可以是整篇文章的全部展现等等;从形式上看,可以是师生的点评,也可以是学生的自我展评等等。最后,我把这些作品制成ppt展示课件,结集办了一份班报,让学生们在多种形式的展示中尝试到成功的喜悦。从他们兴奋的脸上,我明白了:那种喋喋不休的“传经送道”是绝对没有他们自主阅读吸引人的了!

  其实,我们仅仅从学生的文题中就会发现学生存在着无限的阅读潜能:

  《“礼”中窥洞庭》《不给天帝面子的钱塘》《寥寥数语现明君》《“侠肝义胆”还是“怜香惜玉”》《挣脱枷锁,让爱自由》《从龙女看中国女性的地位》《出于尘也归于尘的社橘树》《独特的想象奇异的世界》《见义需勇为》《神话下的几抹影子》《水与火的较量》《仙与人的叠合》《自由的花才娇艳》《从〈柳毅传〉中读唐代的神仙境界》等等。

  最后,还是听听学生的自读之声,让他们稚嫩而勇敢的声音来为我们创造性自读的真正魅力喝彩助威:

  ⒈我不以为钱塘君是个英雄,他应该只是个武夫,至多也只能算个真空中的英雄。他发怒,则是一方土地洪水泛滥长达九年;他有恨,则杀生六十万,殃及六百里;他的一个喷嚏,一声怒吼,都会让无数的生灵留下伤疤。他凭借的是自己的威猛,而把自己的情感渲泄得淋漓尽致,以致于一发不可收拾。声势的浩大,这也是“神”的灵性才惊动天地,然而,这是不值一提的——如果人有了力量,照样可以展现出雄壮的场面,因为情感的渲泄是每个人都会的。我觉得他在没有他物的时空中,才可以尽情地渲泄自己,大展雄壮之美,并且不留下任何破绽。(谭劫)

  ⒉龙女的不幸来源于包办婚姻,至少洞庭君应该为女儿的不幸负一半的责任。也许是出于其与泾川家的世交,也许是出于门当户对的世俗思考,也许还有什么不得已的苦衷,但他还是亲手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一个“乐逸”之徒。这便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中庸者不断隐忍所酿成的悲剧。(吕杰)

  ⒊龙女很不幸却又很幸运:首先她嫁给了泾水龙君的次子,这是古代的所谓门当户对的“良缘”,但偏偏泾川次子不务正业而且由于婢仆之言而轻视龙女,龙女的公婆却帮亲不帮理的糟踏龙女。这时的.龙女没有打掉牙往肚子里吞,而是寻求到了柳毅的帮助,这是龙女不幸中的第一层幸运;洞庭龙君他们没有以“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的态度看待来龙女,钱塘君怒杀泾川为侄女出了气,此龙女之二幸;玉皇大帝没有降罪于钱塘,为三幸;龙女后来嫁与柳毅,柳毅未以“破鞋”视之,这是四幸。我们从龙女的幸与不幸中,读到了包办婚姻的恶果,同时也触摸到了作者的新婚姻观念——“一女能待二夫”。(唐橙橙)

  ⒋矛盾之中见真人:刘毅见龙君“设拜”,见钱塘君“趋拜之”,可见其“知礼”,但其后刘毅连问:“钱塘,何人也?”“何故使不知?”似有不懂规矩之嫌,但我觉得,正是这“知礼”与“不懂规矩”的表现,作者刻画出了一个下层儒生的真切形象,知书达理之中流露出来的几许率真;柳毅为龙女毅然前往龙宫,途中也未见其怯懦的表现,其勇敢可见一斑,可当他见到钱塘君“真身”时,却“恐蹶仆地”,其胆小,又让人可怜,或许作者是在以怯衬勇,使勇更勇,从而凸现出其勇气后的善良与狭义;柳毅还家后访洞庭时,毅答武夫话曰:“走谒大王耳”,并且“不告其实”,足见他的机智和谨慎,而龙女只是他路上偶遇之人,所说的话未必全可信,况且,龙女还“闻君将还吴”,的确有些蹊跷,柳毅还“气血俱动,恨无羽毛,不能奋飞”,其愚又之极,我想,作者这样在矛盾中突出他的善良是别具匠心的。(胡南)

  ⒌“景从云合”四字,不仅形象地描绘出了洞庭君随从的众多,还把侍从唯命是从以及臣僚的仗势情态刻画得惟妙惟肖。(张成成)

  ⒍作者在刻写洞庭君的礼仪之举的过程中,流露出了一种平等、民主的思想。也许他希望当时的天子,能够对布衣平民以礼相待,能够互拜互举。然而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这也许只能是水中花、镜中月了。(葛蓝天)

  ⒎《柳毅传》是想象佳作,真是美不胜收:龙宫的超凡脱俗之美或许让《西游记》神往已久了,大有摹仿此文的嫌疑;洞庭、钱塘人如其名内涵美,让人颔首称笑;人界与神界难得的和谐之美,使水火都相融了。(王建芳)

  ⒏壮哉!冲冠一怒吃薄情,我献歪诗一首给钱塘:泾川顽童意猖狂,纵情声色弃新娘。唯有龙宫钱塘君,敢教次子见阎王。(王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