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作文5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大学生作文5篇,以供参考。
转眼间,军训以过去好多天了,但我的心情却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得以平静下来。军训过程中一个个片断,不时在脑海里闪过,稍纵即逝,但也回味无穷。想想现在是时候回顾一下,做个小结了。
远离城市的喧闹,离开父母的怀抱,我们控江500名高一新生怀着些许惆怅,担忧,更多的是期待,踏上了南汇东海基地,开始了为期八天的军训生活。
八天,在漫漫人生路上不过是匆匆的一瞬间,但在基地里度过的日子绝对是不平凡的八天。
在这里,我们哭过,笑过,尝遍了苦辣酸甜。以至不断的感慨着军训生活,不停的回忆着军训
片断一
从清晨四点多,窸窸窣窣,原本一片寂静的宿舍楼渐渐有了些动静。朦胧间望见窗外有两三人影掠过走得急匆匆的。这是寝室的同伴们陆陆续续起床,准备去洗漱。我赶忙加入她们,踉踉跄跄地,揉着惺忪双眼,抬头一瞥,一轮残月竟还挂在天空。低头看了看宿舍里的同学们,爬上爬下,有的正忙着把被子叠成立方体;有的正忙碌地整理着内务;还有些则在狼狈地用零食垫饥。
这是同学们第一次在军营里过集体生活也是独立生活,这里的生活条件与作息时间非比家中。我们再不能睡到自然醒。军队中讲速度,效率,我们必须在规定时间前把一切做好,无论是起床,整理内务,排队,无一例外。
在这里,我们体验了军人的生活:早起,守时。
中的点点滴滴。在那里,有我们成长的足迹。
片断二
每天5小时的军训主课,逐渐把我们从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转变为一名能站十多分钟军姿纹丝不动地军人。
军训时,我们一个个排成整齐的队列,注视着教官的每一个动作细节,倾听着教官的每一个指示,认真地操练着转体,站蹲,正步走。 。
平时在家不大做家务的我们来到这里,一切都要靠自己。无论如何,至少我们体验了独立生活的艰苦。我想。每个人回家后一定会加倍珍惜父母为我们付出的心血。
我们是很辛苦,但在这里,我们长大了,懂得了许多。
片断三
严肃庄重的迷彩服丝毫不能束缚我们青春的激情。每到晚上活动时,我们总是。“心潮逐浪高”。
拉歌时,声音一浪盖过一浪。有的同学竟拉起流行歌曲,这彻底释放了我们的热情。欢呼,挥手,气势毫不逊色于开演唱会。
联欢会上,个个节目精彩,同学们载歌载舞,使我目不暇接,感叹他们真是太有才了。
我们在军营里学了几首军歌,其中我最喜欢《团结就是力量》,它道出了我们共同的心声。愿我们控江的高一新生以后都能团结起来,燃烧青春,放飞梦想,携手共进。
军训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因为在这里,我们从陌生到熟识,从零散的每个人到成为一个团结的集体,一同战斗。
有人说:“军训生活是枯燥的。”我很怀疑说这话的人是否真正参加过军训,如果你用心去体验军训生活,会发现许多个片断值得回味。
生活中的真理,知识无处不在,关键是你是否拥有一双发现生活亮点的眼睛。八天中,我一直在用心体验着生活,一直在思考,军训到底为了什么。从亲身实践,我感悟了不少——
军训,作为高中阶段的第一堂课,无疑给了我们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军训,学的是一种军魂,军魂中有坚持不懈,有勤劳刻苦,有团结协作,还有许多许多。将军魂常驻心中,无形中会成为我们未来学习,生活的强大动力与精神支柱。未来的'日子,我们要始终以军人的姿态去面对一切。
我想,本次的军训早已在我的生命中烙下深深一印,即使岁月流逝,也无法抹去,深深地刻在我的心头。
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
人们常说,劳动是伟大的,是光荣的,没有劳动就没有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也就是说,只要是劳动,不论是什么劳动,都是光荣伟大的。
这次义务劳动使我们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也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感。经过这次劳动,让我们对劳动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让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的光荣,让我们重视劳动,重视自己的劳动成果。
义务劳动也同样加强了我们的劳动观念,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劳动使我们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通过小组为单位的劳动,启发了我们在义务劳动中寻找能使我们受到教育,有所感悟的亮点,引导我们去了解劳动的价值。我们小组的同学毫不嫌脏,仔细地打扫着,看着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我们都会心的笑了,都不因天气寒冷而退缩,是这些成果完全让我们忘记了劳累。这次劳动课,我和三个女生负责打扫教学区的清洁卫生,可谓人少任务重。我们统筹兼顾、各负其责、配合默契、互帮互助,逐渐缩短劳动时间,提高劳动效率,提高劳动质量。
最近在看柴静的电视专题节目《看见》,她还是那么瘦弱沉静,闪动着平和却让人不能拒绝的目光,用她一贯的执着注视着这个时代、这个社会。从一个北漂姑娘一步步走来,这么多年,她一直在变,又一直未变。
柴静刚到央视主持《东方时空·时空连线》时,没有名校的学历背景,又不是新闻专业出身,那时的她度过了一段痛苦的适应期。柴静说自己从蹲马步开始学起基本功,流汗流血、风吹日晒。她曾经采用最笨拙的办法,像蚂蚁一点一点地搬运食物一样,竭尽全力地去学习。
自己做策划,观摩同行的节目,上机编节目,熬夜到凌晨三四点。即使得了金奖,她也没有摆脱沮丧和不安。柴静当时的遗憾是自己没有在一线当过记者,缺乏在新闻岗位打磨的历练,唯一支撑她的,是性格里坚毅的那部分,既已选择,就不放弃。这让我想起我的一位朋友C君,圈子内有名的广告人,而十年前,他不是。那时他还是一个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求职大军里靠一份细心赢得了一家广告公司的会计职位。那家广告公司刚刚起步,没有大客户,也没有多少资源,自然账务往来也少,C君的工作很清闲。
一年之后,眼见公司没有起色,许多人纷纷跳槽,C君却留了下来,还向老板申请转行做起了广告策划。他从未向我们这些朋友说起过其中的辛苦,但我很清楚,那些年所谓广告策划也只是个广告员的角色,拉单子,跑业务,业务成了之后才有机会做策划。而一般的小业务也谈不上需要多好的策划,布个展台,搞个街头活动,干的大多是体力活。但他就那么一直坚持了下来。C君是个很勤勉的人,有一次晚上十点多我有事去找他,他正在家里仔细阅读一部砖头厚的《广告案例500篇》。那时,因为几次成功的广告策划,他已经在圈子里声名鹊起了。谈完事后与他闲聊,我问起他的职业体验,他说做广告其实不像表面看上去那么有趣,真正有趣的部分可能连20%都占不到;你为一个创意修改了十几次,客户最后说还是第一次的方案比较好。
我反问他,既然如此,有没有想过再转行回去?要知道现在一个注册会计师的职业价值不可估量。他给了我一个至今难忘的回答——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半途而废的人,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自认豁达的人,而豁达有时候不过是“放弃”的代名词。
是的,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会因为逃避问题而选择另一份工作,跳槽到一个新公司,或者新行业。现在的管理者相信“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而员工们则觉得“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跳槽早已不是一个年底的季候现象,渐渐成了职场中的常态。跳槽者总有理由,诸如领导严苛,同事刁蛮,收入低,压力大,或者,只是厌倦了瓶颈期的漫长。
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重新选择并不一定意味着重新出发,有些问题当下没有解决,换了一份工作,也许还会遇到类似的问题,而自己却没有学会应对之策。也只有坚持下去的人,才真正获得了守得云开见月明之后的成长和成就感。我的朋友C君,如今自己开了一个工作室,原公司的老板既感念他多年的效力,又器重他的能力,把公司里大部分业务的创意策划工作交给了他做。每个人都想当第一,但是通常做最后一个却更好:最后一个放弃的人,最后一个离开的人,最后一个还在坚持努力的人,最后一个坚持原则和价值观的人。
圈子,顾名思义就是圆而中空的形状,环形。或者泛指环形的东西。也可以说是周围的界限或传统的做法,固定的格式等。百度百科对于圈子是的释义为“指具有相同爱好、兴趣或者为了某个特定目的而联系在一起的人群。”这里的所谓“圈子”实际上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简称。爱好汽车的汽车发烧友可以组成一个“汽车圈”;喜欢数码产品的朋友可以组成一个“数码圈”;喜欢摄影的朋友可以组成一个“摄影圈”;甚至喜欢搓麻的人也可以构架一个“麻友圈”等等。事实上,很多圈子的形成是通过人们之间的社会行为特征自然形成的网状结构。如“社交圈子”,“户外圈子”,“演艺圈子”等。而这种圈子的划分,实际上就是对人群进行了一次分类划分的分众的模式。
所谓分类划分的分众的模式,也就是并不太严格的把有着相同爱好、共同语言的人聚集起来。以兴趣或者爱好作为相互交往或者沟通的话题,进行相互切磋和相互借鉴的活动,以加深和推动相互的了解和相互的促进。这就使得这“圈内”和“圈外”有了质的差异和识的差别。
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任何人的行为和爱好,甚至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皆都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即使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和尚,或者是与世隔绝、置身高墙的囚徒,只要是呼吸的人那就无法避开与社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关联。在人与社会发生关联的过程中,自然也就会因人的价值取向不同,爱好不同,兴趣不同等因素会形成这样那样的“圈子”。任何人入任何“圈子”这本无可厚非,然而当入错“圈子”就不是开始“入圈”的初衷那么一回事了。加入什么样的圈子,本应该有什么样的兴趣或者爱好。然而好多人自视过高,如一匹脱缰的黑马,不管是适合不适合自己的“圈子”,他都以“入”既往,进得某个圈子便信嘴雌黄,露出一副先声夺人的狂妄之像,大有老萨再世,耶稣重生的威仪和神采。这就使得一些在这个圈子里有着宏厚底蕴的贤哲或退避三舍,或怒斥无聊。好端端一个可使大家开心切磋,真诚交流的“圈子”便被这样的害群之马弄得土崩瓦解,片甲不留。
有道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活着便免不了要接触社会,也免不了要加入这样那样的“圈子”。而“入圈”
一定要先客观的审视自己,什么样的“圈子”适合自己加入,什么样的“圈子”不适合自己加入。如果只是看别人在“圈子”里如鱼得水,身心愉悦,便受其影响去盲从的“入圈”,带给自己的不是被人无端的羞辱,便或许就是被人无端的栽赃诬陷,乃至会闹成个身败名裂的残局。这样的“入圈”便不折不扣的就成了自取其辱。
“入圈”之前一定要充分的去了解该“圈子”的总体素质和人文水平。入高于自己水平的圈子,自然能学到一些自己没入圈之前无法涉猎的知识和技能,然而如果“圈子”的整体水平与自己现有的素质和水平相差甚远的话,“入圈”之后最好虚心领教,谦恭待人。在这样的“圈子”里一旦亮出自己的底牌,便会招来令人难以接受的侮辱。入低于自己素质或者水平的“圈子”,最好保持沉默,做一个合格的看客,一旦显露丁点的才华,便能招来无端的攻讦和嫉妒。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大抵那些不具才华的小人一般具有相当的诬陷和嫉妒能力。自古谗言多受用,小人自有小人的计策和谋略,君子斗不赢小人的原因是君子经常以常理出牌,而小人则不按常理办事。君子不屑一顾的一些龌龊手段,在小人手里便成不择的法宝。所以卑劣很多时间就胜于高尚了。
俗话说“休别有鱼处,莫恋浅滩头”,当人入错“圈子”的时候,要学会急流勇退,得意抽身。远离那些不适合自己的“圈子”,便能保全自己名节和威望。“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应对凭空而来的嫉妒,最好的办法就是离开嫉妒者的视线。把与其纠葛不清的争斗精力用在自己赖以发展的事业当中去,最终以优异的成绩和完美的人格魅力去慑服那些嫉妒者,让其心服口服,心悦诚服。
“圈子”是每个人无法避开的社会版块,我们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清教徒。不入“圈子”不可能成就人生,而一旦入错“圈子”就会毁掉人生。充分了解和权衡“圈子”的质量,是每个人面临的选择。
今天下午奉派听取学生代表对学院的意见。与会学生代表32人多为二十岁出头的男女青年,一个个胖乎乎的,营养都不错。
学生提了一百多条意见,我做了记录,以备随后向有关院领导汇报。学生提的多数意见还算合理,但其中一条我觉得不算合理:校车数量不足,发车时间也不够及时,搞得他们到校本部时坐不上校车。
这条意见的背景是:原来我校只有一个校区——北校区,后来在高校“大跃进”式扩招的过程中,学生由三四千人增加到一万二千多人,这就使得原来的校区不够用了。后来费了很大劲,才在原校区南部3公里左右又征得二百多亩地,建设了一个新校区——南校区,将文科专业搬到了南校区。但学校的诸多管理机构不可能也设两套,这就造成了文科专业的近6000名学生需要经常去北校区办事。为此,学校专门购置了两辆中型大轿车,在固定时间拉学生往来于北南连个校区之间。但大轿车只有两辆,开车班点也不够多,这就造成了学生有时坐不上车的情况。
我不能说学生提的意见完全不合理,但我听了觉得不太不顺耳。我想:
一、北、南两个校区相聚不过三四公里,沿途都是宽阔的马路,汽车也不算多;步行不过需半个多小时;骑自行车,只需10分钟左右。这对这些二十岁出头的小青年来说实在不是什么负担。
二、我以为学生还是培养培养吃苦精神为好。近二三十年以来,中国的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太娇嫩了,从幼儿园父母开始接送,有的一直接送到高中毕业。更有甚者,父母还一路陪读到大学毕业,陪读到留学欧美。我不知道这样的青年将来会有多么强的生活能力和竞争能力。
三、在这一点上,现在的青年远远不如解放前的学生和一前的学生。以我自己为例:一、我上小学一年级7岁时,刚解放没几年,父亲只领我到过学校一次,开学后就是我一个人每天背着书包穿街过巷自己去上学。二、到小学三年级我10岁时,父母因为工作忙,没时间给我做饭,就把我转到了寄宿小学。然后从10岁到18岁高中毕业,我就一直吃住在学校。当时的学校条件极差,吃不饱、住不好,冬天教室和宿舍只生一个湿煤火炉,室内温度最多有七八度。我星期六下午回家,每次都是步行十几公里。我这算近的,还有许多同学家在乡下,星期六回家要步行三四十公里呢。他们还得背上行李、粮食呢。就这,从未见一个学生叫过苦。那时的学生都很愿意吃苦——在那个时代,人人以能吃苦、能劳动为荣。就这,大多数学生还学习很好,我们那个班最少有90%可以考上二类本科大学。
四、我在这所大学教书32年,每星期代8至20节课,我家距离学院有六七公里。32年来,无论冬日严寒,还是夏日炎炎;无论是飞雪飘飘,还是暴雨如注,我们上课是一点也迟到不得的。但我从未坐过轿车、公交车,从来都是步行或骑自行车。记得有一次,半路上下起暴雨,淋了个湿透,和洗了一次天然淋浴似的,也并没有什么啊?还有一次,雪后结冰道路奇滑,我不小心刹车,竟在冰面上滑行了二十多米,竟没有滑倒!可见我天天骑车,平衡能力自然较强。就是现在我已年过花甲,我每次来学校照样是骑自行车。我觉得悠哉悠哉地骑着自行车顺路观看景色,顺便买点东西,还能动动眼睛、大脑、腿脚,只有好处而无坏处,为什么要坐车呢?我现在身手还算灵活,快步如飞,很可能和我坚持步行、骑车半个多世纪有关。一会儿散会后,我照样还是要骑自行车在夜色中回家。
五、当然,我并不是主张学校可以不改善办学条件,而是说国家也应该同时尽量注意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劳动观点。不然,我们的青年毕业后到了社会上如何参与残酷的市场竞争呢?如何投入激烈的地球村竞争呢?
现在的大学生确实有点太娇生惯养了。依我看,这种教育环境实在是于国于民于学生自己都毫无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