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生物说课稿范文6篇

2024-06-05 10:15:06综合

生物说课稿范文6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生物说课稿范文6篇,供大家参阅。

生物说课稿范文6篇

生物说课稿范文1

  说教材:

  教材特点:

  1、所有生物共同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与生物圈息息相关,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2、当今社会,由于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圈的变化也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因此,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了解生物圈;

  3、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从宏观而不是微观角度来开始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生物课标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本节从生物圈的角度介绍人和其他生物,先让学生对生物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便于后续内容的学习。

  学习内容:本节课的学习是通过对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认识,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学习重点:

  1、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学习难点: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说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角色扮演,提高小组合作能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2、阅读上一届(6)班的《电池对水体的污染》课题报告,初步认识课题报告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说教法: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角色扮演,阅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向学生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那么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什么是生态系统吗?”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生态系统特点:有植物、动物、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在某一个区域内;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是一个整体。

  二、生态系统的类型:地球的表面并不是都一样的,而且各地的气候也不一样,因此生物的种类也不尽相同,那么开动你们的思维,你认为在生物圈中都有哪些生态系统呢?学生根据生活常识来认识各种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等。

  三、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我爱我家”。两个学习小组(每个班级均有10个学习小组)合成一个学习小组,分成5组分别扮演森林、草原、海洋、淡水、农田,发挥你们的想像力,以口头作文的形式把你们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达出来,向其他同学展示一下你们的“家”。学生畅所欲言将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达出来,在表达的过程中抒发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略)

  四、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同学们把各自的生态系统都表达出来了,而且表达得非常好,看来同学们都以自己的家为荣,都非常爱自己的家,这种情感非常可贵。刚才同学们都是以自己的家为中心来谈的,那么生态系统是独立存在的吗?与其他的生态系统有关系吗?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讨论,分析自己的生态系统与其他的生态系统的联系:农田生态系统需要淡水浇灌;森林生态系统可以为地球大气提供清新的空气;海洋生态系统为我们提供海产品;等等。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发现各个生态系统并不是孤立存在于生物圈中的,他们都与其他的生态系统产生联系,互相帮助,互相影响,互相依存,当其中的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时候,会影响到生物圈中的其他生态系统。通过我们刚才的分析,从整个生物圈来说你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各个生态系统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其他的生态系统也会受到影响,生物圈就是一个生态系统。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包括各种生物,还有光、水、大气等非生物,当某一部分发生变化时,都会影响整个生物圈,所以我们说生物圈它就是一个生态系统,而且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五、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在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生态系统遭到轻度破坏时能依靠自我调节能力调节过来,但是当遭到严重破坏时,生态系统就无法恢复了。在整个生物圈中,谁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最大?是人类的活动。那么在你们身边,有没有破坏环境的行为呢?学生畅所欲言将身边人类的破坏活动揭示出来,并表现出极大的愤慨:白色污染;随意堆放垃圾;滥砍滥伐;浪费淡水资源;湖泊、河流受到污染;工厂随意排放废气,污染空气,产生温室效应……

  六、保护我们的生物圈:阅读上一届(6)班的《电池对水体的污染》课题报告(《电池对水体的污染》链接)后,同学们你们认为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达成共识:我们要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不随意乱扔垃圾;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影响我们周围的人,带动其他人共同保护我们的环境;我们要多种树,绿化环境。

  七、教师总结:生物圈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家,而且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如果生物圈遭到了破坏,就很难恢复,那么地球上的生物也就无法生存了。所以我们要记住一句话:地球不仅是我们人类的,它也是那些美丽植物和可爱动物的共同家园。

  八、课下作业:以“爱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题,写一篇文章。

  说学法:因为本节课的教学重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所以更多的是让学生深入体验。1、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可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中体验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体验到各生态系统是互相帮助,互相影响,互相依存,当其中的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时候,会影响到生物圈中的其他生态系统。2、观看课件里的环境污染图片,让学习认识到地球上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状况。体验环境污染的危害。3、阅读上一届(6)班的《电池对水体的污染》课题报告,让学生明白莲花镇电池污染的严重性及前景是不容乐观的。同时也可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应从我做起,人小事做起。

生物说课稿范文2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高中生物第二册第八章第一节中的内容。

  首先,我们来分析这节课的教材。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生命的基本特征、遗传和变异、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与绪论中生命的第六个基本特征————生物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又能影响环境相对应,是对其的具体阐述,是对初、高中生物教材中生物适应环境的事例和生物进化学说以及遗传和变异的总结和提高。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适应的普遍性,教学难点是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区别,适应相对性的原因。

  本节的教学目标,我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第一个方面是知识目标:本节要求学生知道生物适应环境的普遍性、相对性以及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理解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区别。

  第二个方面是能力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培养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和运用自然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另外本节的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区别,这属于概念教学,培养学生提炼概念中重要词语,相似概念间对比分析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也显得很重要。

  第三个方面是情感目标:要求通过学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使学生真实感受到生物与环境间的和谐美、协调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下面我们来分析教学的对象————学生的认识水平,对学生的分析也从三个方面进行。在知识方面,学生已学习了生命的基本特征、遗传和变异、自然选择学说、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已具备本节课所需的预备知识。在能力方面:经过一年多的高中生物学习,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比较对比的能力,通过计算辅助教学,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能力目标不难达到。在情感方面: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配以典型的图片定会让学生体会到生物与环境的协调美、和谐美,情感目标能够实现。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主要采用观察、讨论与讲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大量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适应环境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对性,生物不仅能适应一定环境还能影响环境。

  本节课的教学我是这样安排的。首先通过复习旧知识来引入新课,在这里我设置了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与前面所学的生命的基本特征、自然选择学说、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相对应。这样可以使学生将本节内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起来,构建知识网络。

  随后,进行新知识的学习。讲解适应的普遍性时,先向学生展示四组画面,引导学生探寻这些生物的适应特征,再运用自然选择学说从理论上分析,从而推导出适应的普遍性。

  因为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是适应的普遍性的成功典范,所以接下来就进行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是这样安排的:首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的典型图片,引导学生仔细分析,从表面现象入手抓到其本质内容,从而引出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的定义。在学习概念时要抓住概念的核心内容。例如:保护色强调的体色与环境色彩一致;警戒色强调的是恶臭毒刺、色泽鲜艳;拟态强调的是形状、斑纹与生物非生物相似。这样做是为后面比较这三个概念做准备。

  在以往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这三个概念区别感到困难,所以概念教学完成后,我们就趁热打铁,将这三个概念拿到一起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对概念掌握的更牢了,而且它们之间的区别也就显现出来了。这部分内容按教材的顺序是保护色→警戒色→拟态,考虑到保护色拟态的区别不明显,所以把拟态放到保护色后面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区分它们。

  概念比较之后,我想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起来,学以致用。问题是这样设置的:请举例说明保护色、警戒色、拟态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学生很容易想到军人的迷彩服、交通的红白或黄黑相间的条纹。另外请同学思考:小王经常找钥匙,事情虽小却很麻烦该怎么办呢?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能够找到这样的办法:在钥匙上挂上一个小的漂亮的颜色鲜艳的饰品。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从知识应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有意识应用所学知识指导生活的习惯。

  当学生对适应的普遍性印象非常深刻后,突然话锋一转:生物对环境是不是绝对地适应。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蝗虫因为具有保护色而全都幸免被鸟捕食,那么鸟儿就失去了一条重要的食物来源,鸟儿面临饿死的危险,蝗虫就会泛滥成灾。让学生认识到: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鸟类也形成了敏锐的视力,能够从绿草从中将绿色的蝗虫分别出来,只是捕捉蝗虫要比其他昆虫要困难得多,保护色只是增加了它的生存机率。从而,让学生认识到适应的普遍性。

  然后展示雷鸟的图片,利用这个图片引导学生探求适应的相对性的原因所在。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图片包括三个小图片,其中两个图片是保护色的典型实例,中间的图片与左右两边的图片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这个图片中,我想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个是雷鸟羽毛的颜色变化,另一个是苔原颜色变化,学生很容易答出羽毛颜色变化属于生物的性状,由遗传物质控制,遗传物质具有稳定性;苔原颜色变化取决于老天爷是否下雪,即环境条件变化,环境具有易变性。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和环境的易变性之间的矛盾就决定了适应的相对性。

  适应相对性学习结束后,进入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学习。对于环境保护的内容其他学科都有所涉及,媒体也有所报道,学生具有这方面的知识,但日常生活有意识去做的少,所以我认为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能拘泥于课本,应该让学生自己反思日常生活中所做的对环境有害的事,例如一次性塑料袋可多次使用,丢弃时打结以免满天飞舞、少用纸巾用手帕。这与近年高考的动向————来源于课本,但不拘泥于课本的精神相一致。

  最后,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再回顾一遍。在课堂小结时我准备了3个小题来帮助学生小结,学生回答完后再用课件将本节内容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将自己的回答与课件相比较,找到不足。

  另外,我们还安排了一个欣赏与练习,其中有四幅欣赏图片和四道练习题。精美图片中穿插练习,让学生在享受自然之美的同时巩固所学知识,消除学生紧张焦虑感,愉快地学习。

生物说课稿范文3

  一、教材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

  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本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并不难,运用前一节的探究活动方法完全能够完成,所以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前,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五、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的探究 1

  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例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1、既考验了前一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两课内容的紧密联系;2、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兴趣,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引导从“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一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课堂风格。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

  第二步:启发学生还能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吗?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第三步:媒体呈现配有介说词的图片,如:乌贼的墨囊;含羞草的.叶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尺蠖的拟态等等,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摩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会学到。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这部分的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

  让学生亲身验证“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

  课前亲自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上交流。这样安排体现

  1、有做事的过程;

  2、有明确的目标;

  3、有明确的结果;

  4、使用语言传达信息

  5、体现过程的真实性。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

  交流时注意: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以激励和引导。

  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了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有利于认识生物是可以影响环境的。

  第二步:

  再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a、地下耕耘者是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b、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从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认识生物的存在确实影响着环境。

  第三步:

  让学生尝试举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时反馈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第四步:

  播放动画“屎克螂出国记”,以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在学生注意力即将分散的时候再一次激起他们的兴趣。

  3、技能训练:

  这是新教材的一个别有用心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培养思维能力。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收获,这点很重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及时帮助他们构建概念,点睛突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在 2

  生物圈,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重要!

  (三)、作业练习:(见教材)

  1、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一条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鸟类只产几个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吗?这是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山羊绒又细又柔软,组成的产品十分昂贵。山羊比绵羊好养,它连草根都啃食。于是一些牧区大量饲养山羊,这对环境会有什么影响?

  这是两道开放性题,既能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又能煅炼思维,体现知识与社会、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有所用。

  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就是这样安排的。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愉快地“享受”学习。

生物说课稿范文4

  一、说教材

  ㈠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在“水中生活的动物”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主要是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角度入手,通过对典型动物的介绍,得出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形态、结构以及生理功能特点,重点关注运动和呼吸等方面。本节强调通过比较、实验、观察与思考等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㈡教学目标

  1、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2、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3、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㈢教学重点

  1、使学生说出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区别。

  2、通过比较使学生能阐明各类陆生动物适应环境生存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3、概括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㈣教学难点

  1、通过比较各类陆生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特征,使学生阐明陆生动物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2、蚯蚓、兔子在呼吸、运动等方面与其陆生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二、说教法

  本节采用情景导入法,谈话法,实验探究法,观察法,饲养法。

  三、说学法

  学法采用小组讨论法,实验法,总结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

  由于本节教学内容丰富,可用3课时完成。

  第1课时

  教师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用谈话式对水生环境复习总结,进而引出陆地环境与水生环境的区别之处。教师用投影打出水生环境可供水生动物生存的因素并进行归纳总结:

  一、水陆环境的差异

  (1) 水中有大量可供水生动物食用的铒料。

  (2) 水中有溶解于水中的氧,可供水生动物呼吸。

  (3) 水中昼夜温差小,有温和的环境。

  (4) 水中对水生动物还有浮力,解决了动物支撑体重的问题。

  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与水生动物相比、陆地动物的生活环境怎样呢?有条件的学校可放影像片让学生通过观看回答问题,拓展视野。没条件的学校可以观察书中的插图,再结合平时的实践和感受说出图中各动物生存的环境及运动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分组讨论陆地生活的动物生存环境与水生环境的区别以及形态结构上的差异,突出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重点讨论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又是怎样解决食物、呼吸、支持体重、适应气候、安全等适应环境的一系列复杂问题。学生回答肯定是五花八门的,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及时给予激励和评价,引导学生能运用较为科学的语言来描述生物学现象(学生说的是一些生活语言如:嘴——口 爪——脚——足 胳膊、 前爪、 腿——前肢 、 后肢

  蠕动——爬行,以培养学生使用科学语言的行为习惯。)

  师生共同对陆生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归纳总结

  二、陆生动物对陆生环境的适应

  1、陆地环境没有了水中的溶解氧,氧气以气体状态存在于空气中,出现了用肺呼吸或用气

  管呼吸;

  2、陆地环境没有了水的浮力,出现了四肢发达的肌肉(尤其后肢强健)这是支持体重和奔

  跑运动的结构;

  3、陆地环境没有水,气候变得干燥,为了适应出现了外骨胳,角质鳞片防止体内水分散失

  的结构;

  4、陆地环境复杂多变危险四伏、敌害多,出现了发达的神经系统和灵敏的感觉器官,以对

  外界刺激做出迅速、灵敏的反应,且出现了拟态、警戒色、保护色……;

  5、陆地环境没有了水的温和,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大,出现了恒温动物。更进一步突出了

  本节的重点、难点:“陆生动物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关于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书中没有过多解释说明,只是在章前点了一下,在这里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二者不同,区别辩认各生物类群且能举例说哪些是无脊椎动物哪些是脊椎动物及各类群的代表动物,及我国珍稀动物目前状况,渗透爱护、保护、珍爱生命等环保教育。关注动物栖息范围正在缩小,确立要保护动物栖息地的紧迫意识,形成随时宣传保护自然,关注珍稀动物的观念,并要与不法行为斗争。

  三、布置作业:

  课后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以及抓蚯蚓。

  第2课时

  实验 饲养和观察蚯蚓

  本实验要求通过饲养蚯蚓的活动体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皆实验,养成随时随地观察的习惯。体验观察的快乐和观察到结果后的成功喜悦心情。

  蚯蚓的饲养较难。因为蚓茧的采集、孵化和培养尤其蚓茧的采集很难,加之孵化时间长,季节性较强(每年春秋两季,4、5月与9月)所以饲养蚯蚓没有成功。

  为了弥补此不足,我让学生提前2、3天采集蚯蚓(记录采集的环环境状况)首先熟悉并观察,然后再拿到课堂上来,在教师的指导下边观察边记录。创设问题情境,进行知识迁移,并带着问题去探究(关于问题教师可提出或让学生自己提出):

  1、蚯蚓适于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生活习性如何?把蚯蚓长时间放到干燥的'环境或沙灰中会怎样?

  2、蚯蚓的体表为什么要保持湿润,在实验中为什么要拿湿棉球擦拭蚯蚓体表?

  3、大雨过后为什么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

  4、蚯蚓是如何运动的?怎样区分蚯蚓的背、腹、前、后?

  5、为什么蚯蚓必须在潮湿的土壤深层穴居?

  6、蚯蚓是环节动物,身体分节有什么意义?

  7、仔细观察蚯蚓身体一会儿变粗,一会儿变细。变粗后移动位置(蠕动)

  让学生充分理解:环肌收缩时,身体变细变长;环肌舒张时,纵肌收缩;身体变粗变短这一知识要点。总结出蚯蚓适应陆地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再结合沙蚕、水蛭得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第3课时

  完成陆地生活动物类群的观察和概括。鉴于兔与人同属哺乳动物,而有关人的知识已在七年级下册详细介绍过,因此本课时教学的侧重点是通过对兔的“观察与思考”,总结出陆地生活的动物类群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特点,并完成新课标中要求的关于哺乳动物主要特征的概括。

  一、观察外形

  1.想一想,光靠体表的皮毛就能使兔子体温恒定吗?

  2.测量兔子前、后肢的长度。想一想,兔的跳跃与其前后肢长度有什么联系?

  3.比较兔和狼的牙齿,想一想,二者的不同说明了什么?

  兔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哺乳动物,因它长的可爱所以大家都很喜欢它,所以关于兔适于陆地生活的外部形态学生很容易说出来:(小组讨论分组发言)第一点:兔子的耳朵长(耳廓大便于收集声波)感觉器官发达,对外刺激反映灵敏。第二点:有发达的四肢和肌肉(前肢短小,后肢强大,能支撑身体,适于跳跃运动)适于陆地生活。体外被毛有保温作用。第三点:兔的牙齿分化,臼齿发达,盲肠发达,适于磨碎粗纤维与草食性相适应。第四点:母兔能下仔,且还能给小兔喂奶等。

生物说课稿范文5

  一、教学目标

  第一节1、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

  2、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3、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第二节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第三节1、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2、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

  3、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的能力。

  第四节1、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2、解释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3、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

  第五节1、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这两种变异的原因。

  2、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的影响。

  3、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

  4、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同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1、性状和相对性状概念的理解,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2、基因怎样经过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3、让学生理解孟德尔遗传学理论,并能用遗传图解解释遗传现象。

  4、认识性染色体与人的性别的关系。

  5、让学生理解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三、教学策略

  第一节1、由两句俗语引出遗传变异现象及概念。

  2、学生谈谈自已和父母在外貌、行为方式和生理特征方面的相似之处并结合书P25图片,归纳总结性状的'概念。

  3、请同学举例: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总结相对性状的概念

  4、强化对相对性状的理解,“两同”“一不同”。

  5、思考:有没有绝对不会遗传怕变异呢?请同学举例并归纳总结:如果受环境影响而没有改变的性状是不会遗传下去的。

  6、性状是生物的特征,这些特征由什么决定的?引出基因控制性状。

  7、学生看书P26转基因超级鼠,教师指导学生读图,强调:显微注射器、大鼠生长激素基因、输卵管等知识点。

  8、完成P27讨论1、2、3,得出基因控制性状的结论

  9、引导学生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强调要注意其安全性。

  第二节1、由孩子像父母引出思考:父母依靠什么途径把这些性状传递给孩子的?

  2、学生看P29图找规律:教师提示从数量、染色体组合情况、着色后颜色的位置等方面着手

  3、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情况说明什么问题

  4、思考: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量是23对,那么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是否是23对呢?

  5、学生自学“比耐登”的发现,老师引导总结规律。

  6、学生完成P31填空

  7、思考:为什么一对夫妇所生的几个孩子长相会不同?为什么通过DNA检测能做亲子鉴定?学生通过讨论加深了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的理解。

  8、练习并小结。

  第三节 1、如果一个父亲是双眼皮,控制的基因是AA,母亲是单眼皮aa,那么孩子的基因应该是Aa,他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呢?

  1、学生看书了解孟德尔的实验过程

  2、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孟德尔,当看到第一代全是高茎时你会怎么思考?矮茎到哪儿去了呢?是吸收了,还是暂时没表现出来?你会不会继续种下去呢?

  3、孟德尔是不是只研究了一种性状?为什么研究多种性状?

  4、介绍孟德尔总结的遗传学规律,回到课前引入时的单、双眼皮的问题,学生分析

  5、老师讲解遗传学图解的画法

  6、用孟德尔的遗传学规律分析生活中的遗传问题

  第四节 1、学生观察比较男、女染色体排序图,找出不同之处

  2、老师介绍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3、思考:两幅图,哪个是男性的染色体图,哪个是女性的染色体图?图中哪个是X染色体哪个是Y染色体?

  4、思考:就性染色体来说,在男性的精子和女性的卵细胞中,应该有几条性染色体?男性有几种精子?女性有几种卵细胞?

  5、学生根据遗传学图解:分析并体会生男生女的机会是均等的

  6、进一步介绍:性染色体上也有很多不同的基因,也是一小段NDA决定性别。

  7、结合练习进一点了解有关性别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第五节 1、展示图片,同种生物的千差万别,引出变异的现象

  2、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画出折线图:大家折线图中能分析得出什么结论

  4、归纳总结: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并举例让学生分析

  5、播放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

  6、分析书上三种育种实例的原理

  7、练习;阅读资料: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生物说课稿范文6

  一、 说教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说重点和难点: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

  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说教学方法: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本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并不难,运用前一节的探究活动方法完全能够完成,所以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前,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五、说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的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例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1、既考验了前一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两课内容的紧密联系;2、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兴趣,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引导从“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一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课堂风格。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

  第二步:启发学生还能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吗?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第三步:媒体呈现配有介说词的图片,如:乌贼的墨囊;含羞草的叶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尺蠖的拟态等等,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摩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会学到。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这部分的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让学生亲身验证“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

  课前亲自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上交流。这样安排体现1、有做事的过程;2、有明确的目标;3、有明确的结果;4、使用语言传达信息5、体现过程的真实性。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交流时注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以激励和引导。

  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了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有利于认识生物是可以影响环境的。

  第二步:再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a、地下耕耘者是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b、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从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认识生物的存在确实影响着环境。

  第三步:让学生尝试举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时反馈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第四步:播放动画“屎克螂出国记”,以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在学生注意力即将分散的时候再一次激起他们的兴趣。

  3、技能训练:

  这是新教材的一个别有用心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培养思维能力。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收获,这点很重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及时帮助他们构建概念,点睛突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在生物圈,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重要!

  (三)、作业练习:(见教材)

  1、 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一条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鸟类只产几个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吗?这是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 山羊绒又细又柔软,组成的产品十分昂贵。山羊比绵羊好养,它连草根都啃食。于是一些牧区大量饲养山羊,这对环境会有什么影响?

  这是两道开放性题,既能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又能煅炼思维,体现知识与社会、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有所用。

  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就是这样安排的。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愉快地“享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