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中学生作文7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文明中学生作文7篇,供大家阅读。
记得在一个威风凛凛的初秋,我去花果山公园晨跑。一路上,有的人在跳舞;有的练剑;还有的练太极…;五颜六色的蝴蝶在绿油油的草地上飞舞。空气清新,风景怡人。忽然我看见一位四十多岁的阿姨,她的头发被风吹得很零乱,手上拿着一把残旧扫把正在扫地上的枝叶。
我跑到阿姨身旁,“阿姨早,您辛苦了!”阿姨露出一丝笑容,说:“不辛苦”。我看到阿姨清瘦脸上豆大的汗珠,就知道她非常累,心就有一丝颤抖。有多少叔叔阿姨为了美化环境,在默默的无私的贡献啊!望着阿姨那清瘦的脸,那豆大的汗珠,我一句话也说不上,只能默默的祝福她们,向她们学习。
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都比原来的高出了很多倍,例如生活中:人们不再乱闯红绿灯了,也不再随地扔垃圾了,清洁工阿姨的工作也越来越好了。如果我们每人少扔一样垃圾,就等于为很多人的身体健康着想,你也同时迎来了一份微笑。
如果我们不在此时抓好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那我们即使拥有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于人于己于社会又有何用呢?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懂文明、有礼貌的好学生,不能做一部单纯掌握知识技能的机器,而要做一个身心和谐发展的人。记得有人曾说: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构成的,而不是由文字。无数事例表明,走向事业辉煌、开创成功人生的关键是高尚的情操。代表民族未来的我们,需要学习和继承的东西有很多很多,然而最基本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要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什么样的'思想品质和什么样的道德水准去接过人类文明的接力棒。
讲文明、讲礼貌,需要的是人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我们是国家的小主人,我们有义务去帮助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去学习文明、实践文明。因为我们今天有了丰富的物质生活,更需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成为强大的、高度文明的国家,文明才能受到更多人的敬仰。
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人,必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这样的人,才会被人尊重,受人欢迎。文明是一个人的灵魂你的一举一动都会因这个灵魂的辗转而改变;文明也是一个民族的根,民族的兴衰在这个根的牵引下徘徊,发展。
在一个人的成长道路中,必须要有文明美德相伴。有了它的相伴,你就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同时你也成为一个有素养的人。文明美德就像水,滋润我们的心田,使我们感到很温暖、很舒服,同时也让我们离不开它。
在我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教育我,遇到认识的人就要向他们打招呼。而我也这样做了,因此每个人都说我是一个懂礼貌的孩子。当我要读小学的时候,爸爸就对我说:“小妹,你就要上学了,你要记住,看到老师要主动问好,和同学们也要友好相处,知道吗?”“嗯。”我开心的点了点头。到了学校,我按照爸爸对我的嘱咐去做,因此我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友情。因为我懂礼貌,尊敬师长与同学友好相处,所以才会有很多人喜欢我,愿意和我做朋友。虽然这只是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但是通过不断地积累小事,那些小事会使你获益匪浅。不过,还是会有一些人把一些点滴小事给忽略掉。例如,乱扔垃圾,随地吐痰……
在家乡,只要走在路上,我就能看到许多人随地扔垃圾或者随地吐痰,对于他们来说这好像是很正常的事。因为那些路人看到这些举动也没有去制止,反而自己也那样做。久而久之,那些不注重自身素养的人必定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反而引起别人的'反感。正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些小事积累起来将会决定你的一生:是成为一个没有素质的人呢?还是成为一个讲文明,有素养的人。而我选择了后者,可能是从小就受父母的影响吧,父母经常教我们要懂礼貌,要敬老爱幼,诚实守信等等。
奶奶是用实际行动来教我们的。有一次,我和奶奶一起出去逛街买东西。突然我看见了几个读六年级的学生在勒索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此时,我只想事不关己,置之不理。可是,就在这时,奶奶走了过去,对他们说:“你们在干什么?”其中一个六年级的学生笑了笑说:“没什么,这个小孩不懂事,刮坏了我们的车,我们正在‘教育’他。”奶奶说:“不要这样子做,他还是一个小孩,你们要原谅他。他刮坏的车,我来赔偿你们,行么?”那些人连忙挥了挥手,说:“不用了,我们原谅他了。”说完之后,他们就匆忙地走了。此时,我不禁为我的想法而羞愧,虽然我懂礼貌,但是我却没有一颗热心助人的心。奶奶用行动证明了作为一个有修养,讲文明的人来说,不仅要懂礼貌,还要懂得热心助人。
虽然是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但却给了我一个启示:让文明美德与我们相随,我们将成为真正懂礼仪、有修养的人。
在上一届的文明城市评选中,厦门又脱颖而出啦!人人都说“文明城市文明人”,俗话也说:“民以食为天”,一个小小的餐桌也会是一个文明的体现。
一天,天空分外晴朗,空气格外清新,我哼着“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吸溜着想念牛排的口水,蹦蹦跳跳地走在家庭聚餐的路上。
一进门,一股夹杂着喷香牛排和浓烈黑胡椒的香气扑鼻而来,到处弥漫着腾腾的热气。有的狼吞虎咽,如囫囵吞枣;有的大快朵颐,嘴角冒着油;有的细嚼慢咽,享受着午餐时光。
点完单,我和爸爸妈妈坐在椅子上一边轻声地交谈着,一边惬意地欣赏着餐厅播放的`轻音乐,还一边聆听着每个用餐者奏响的“咀嚼交响曲”。
隔壁桌的哥哥,初中生的样子,牛排一送上来,就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叉子上永远挂着一块滴着黑胡椒酱的牛肉,嘴巴一有空闲就立刻送进去,嘴里始终塞得满满的,不一会儿,哥哥摸摸圆滚滚的肚皮,砸吧咂吧嘴巴,风卷残云,将盘里剩下的最后一点肉渣清空。很快,盘子干干净净。他又取了适量自己喜欢的水果,吃完后才起身离开。一阵风吹过树梢间,树枝摇晃着,像是在对不浪费粮食的哥哥招手致谢呢!
然而,我又看到了另一番光景。
前桌,一个约10岁出头的弟弟。铁板上晾着半块已经没有热气的牛排,面前摆着一碗满满的各式各样的水果,他撅着嘴,拨弄着碗里的水果,嫌弃妈妈帮忙装的不好吃,就把整碗的水果倒在铁板上,到自助沙拉区自己重新取水果,一下子装了满满两碗水果,坐下来狼吞虎咽,吃到第二碗,弟弟吃水果的速度明显减慢,又过了一会,弟弟明显已经撑不下了,旁边的叔叔阿姨爱怜地说:“吃不下就不吃啦!”说完,他们扔下餐具,直接离开了餐厅。天空顿时阴沉下来,桌上的半块牛排、水果,显得格外刺眼。经过的清洁工阿姨可惜地摇了摇头,嘴里叨叨着。我的爸爸妈妈也无奈地摇了摇头,拍了拍我的肩膀:“粮以俭为先,要知道‘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还记得唐代诗人李坤的《悯农》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要加入快乐的“光盘”一族,争做文明小白鹭,吃多少打多少,餐后不留饭菜,拒绝“舌尖上的浪费”。
社会当中,总有人让不文明的行为成了自己的一种习惯,比如随地吐痰、随手乱扔垃圾;比如在公共场所吸烟、高声喧哗……这些虽然是个人行为,但在一定意义上却折射出一座城市的文明形象。
每人进步一小步,社会就会进步一大步。文明是一种持久的魅力,文明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是一种美好的习惯。
曾经有一位记者在采访一位诺贝尔获奖者时问道:“您是从哪所大学获得重要知识的?”出人意料的是,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回答道:“我是在幼儿园。”这个人一下子惊呆了,疑问道:“您在幼儿园学到了哪些知识呢?”这位科学家回答说:“我学会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学习用具摆放整齐;午饭后不奔跑;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自己的歉意,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谁也没想到在我们平时看起来最平常的行为习惯,却成就了这光辉的事业,这位获奖者的话多么的耐人寻味啊!
良好的习惯是一种素质和修养,体现着社会文明的程度。当然,让文明成为一种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个人文明素质的提高,社会文明风气的形成,都需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的“学习”。在社会生活中,人的行为和习惯是相互影响的,有时,多一个善意的手势,对别人来说就是多一份温暖,多一种力量。只要人人坚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讲文明,懂礼貌,对待他人时多一些爱心,多一点耐心,真正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拥有文明的环境。
我们播下一个动作,就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就收获一个品格;文明已被人们放在心里的一个重要位置,千万不要把文明行为习惯看做小事。每个人的举手投足间都传递着丰富的文明信息,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文明学生。
管住我的嘴,不说粗话,脏话;管住我的手,不乱写乱画;管住我的脚,不践踏草坪。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文明之花一定会在我们的校园竞相开放。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我们的社会才更加和谐。
暑假的一天中午,我和姐姐上完舞蹈课,妈妈骑车带我们回家,路过农业路与南阳路十字路口,当时路口车很多,红灯前排起了长长的车队,那天天气非常炎热,妈妈说估计室外温度达到40摄氏度左右,人站在太阳下,就像是鱼放在烧烤炉上一样,炽热难耐。在等红绿灯时可真不是滋味,我们热的汗流浃背。
不远处有一位交警叔叔,他高高的个子,身材魁梧,脸上和手臂露出的地方,皮肤黝黑发亮,我想这肯定是在太阳下晒的时间长了,豆大的汗珠从头上脸上往下淌,身上的制服都湿透了,他坚持指挥着来来往往的`车辆,井然有序。突然我看见一位骑电动车的叔叔从快车道冲了出来,全然不顾红灯直向马路中间骑过去,危险!过往的车辆差点碰到他,吓了我一大跳!这时警察叔叔快步上前,把他拦了下来,带到路边对他说:“你这样不遵守交通规则多危险,要是被汽车撞倒了,不仅你受伤痛苦也给对方车主造成麻烦。”听警察叔叔这么说,那个叔叔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连说:“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天气太热不想等时间长,我下次一定不这样了。”
是呀!尽管天气炎热,但是我们还是要遵守交通规则,不然交通秩序不就乱套了吗?警察叔叔顶着烈日站在太阳下,为了给大家的出行安全和顺畅的交通,不怕苦不怕累,我们等那么一会儿算得了什么,文明是一盏灯,照亮你,照亮我,照亮大家,让我们都来做这盏灯,照亮整个社会吧!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花花绿绿的舞台,盛装打扮的小演员们聚集在此。在贵阳市,甲秀楼的牌坊前,正在演出关于宣传“三创一办”的话剧。
演出的小朋友们手戴绿丝带,拿着道具扫帚、警察的交通指挥旗在一旁候场。话剧开始了,小演员们绘声绘色地表演起来,“面对贵阳市的现状,堵车太严重了,指挥交通对于那些不文明的驾车者,真是毫无作用,就像对牛弹琴”演警察的那个小朋友有些气愤地说道。“唉!别提了,贵阳的市民真是??????,真是太不文明了,每天早上来打扫街道时,
总是一片狼藉。”演清洁工的那个女孩说道。看到这里,我不由地愣了一下,想起了发生在我们初一(1)班的`几件事。在星期二的历史课上,某同学不认真听课,还打扰认真的同学,历史老师提醒他要认真听讲——历史也和主科一样重要。但某同学不听,还顶嘴:“我什么时候讲话的嘛!真的是。”
老师一听就火冒三丈了说:“你还顶嘴你就是讲话了,别以为我看不见,把老师当盲人呀!”老师刚一说完,同学就用手在老师的背后比动作。这就是行为上的不文明,这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是致命的。还有一次,下午三点十五分刚下第一节课,坐在我后面的A同学,站在走廊中,B同学觉得好玩就去打A同学一拳,
哪知A同学是一点都受不得气的,他一把把B同学抱住,B同学一直挣扎,两人纠缠尚久,因为A同学力气大一把把B同学推到墙壁上,这可把B同学给彻底惹火了,B同学不管在场的实习老师和一个个看得目瞪口呆的同学,B同学用摆在桌椅后那些扫把,拿了一把出来拼尽全力地向A同学的头上砸,那扫把因为冲击力巨大而断掉,
但幸好A同学的头没事。就在同学们都为他们担心时,B同学拿起一张单椅向A同学砸去。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实习老师及时的阻止了。真是让人心惊肉跳呀!什么叫做不文明?以上那些同学的行为就叫做不文明,有些时候就是要谦让,才能避免以上事件的发生。打架事件和顶撞老师都是不文明的行为,那什么才叫文明行为呢?
文明有分心理文明和行为文明,这两种文明都是作为我们中学生应该有的。“来吧!来吧??????”远方的声音在我耳边越来越清晰。“来吧!来吧!让我们做一个文明的中学生!”嗬!远方传来了呼声。一个人,一个中学生应注意两种文明——心理文明和行为文明。文明的概念如何形成?在于行为规范和思想“洁净”。
对于行为规范,我们应注意自己的行为在各种场合的改变。在公共汽车上,把桌位让给需要的人,这是一个简单的说明。上课前,我们应按规范坐好,迎接每一个老师,
这体现了每个人的行为规范又指文明。心理文明,即指言语和思想,每个人的思想不干净都会通过言语来体现,会通过行为文明体现。每个中学生以至每个人都应过度思想、排出杂念,这样才会使个人的文明、素养、气质、人格及别人对你的看法都会不同。我是一个中学生,我要有一个道德准则,以这个让自己更加文明的目标去奋斗,去改正。
以一个改正方向,去坚持,去向其他同学学习他们的优点,去持之以恒。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文明的中学生而努力,不断弥补,不断改正。我相信,
我会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在此基础上,我还要倡导身边的同学们做一个个文明的使者,去传递文明、传递思想、传递美好,成为一个个文明的中学生,
为令我们骄傲的贵阳而添彩,让这个美丽又凉爽的贵阳因文明而亲切、因文明而美丽。虽然我们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我们会传递文明。
到那时,我们文明的团体就会扩大,甚至整个贵阳!乃至整个中国!在这竞争的社会,不仅需要优秀的成绩,还要有良好的品德即指文明,就像俗话——成人再成才。如果你不文明也就不可能成才!就像广播体操的名字那样——时代在召唤!在这激荡的思绪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城市像小学生的作业本,被人胡乱地涂来改去,融合了奇妙的杂乱无章与锦绣繁华。常常骑着单车,享受微风过耳的轻快,享受汗流浃背的惬意,享受急速飞驰的狂妄,享受无拘无束的自由。经过一个个十字路口,在车水马龙中穿梭;经过一排排房屋店铺,在鳞次栉比中遨游;经过一座座建筑工地,在尘土飞扬中放纵;经过一条条林荫小道,在郁郁葱葱中逗留。因为年轻,我不畏惧,有时迷恋过去,偶尔憧憬未来,有时蹉跎光阴,常常口无遮拦。
有一天,忽然发现汽车的数量已经多于单车,它们庞大的身躯占据了每一条街道的`中心,它们冲天的尾气笼罩了每一座城市的上空,我忽然明白过来:稼轩的宝马雕车香满路已然成为现实时,单车在渐渐离我远去,一如我骑着单车驶过的岁月,无法收拾,更无法重来。
血缘,金钱
我属于见钱眼开但不见利忘义的那种类型。往往在各种报刊杂志和电视荧屏上看到五花八门的家庭纠纷案,百分之八九十与钱有关。或者是某某欠某某钱,而两人是亲戚,于是一个想赖账,一个不依不饶,一来二去闹上公堂;或者是两夫妻离婚,为了财产分割问题大打出手;又或者是儿女争夺父母的遗产。举不胜举。
于此我不明白的是:在这些人眼中,难道亲情还不如钞票吗?古语有云:血浓于水。意即血缘是超越一切的。我可以赞同大义灭亲,却无论如何不敢苟同有钱能使鬼推磨。但凡涉及情感品质问题,金钱一概派不上任何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