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11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11篇,供大家参阅。
中国有着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每一种节日都有一种代表性的食物。这不立即要到清明节了,我忍不住又在想艾叶飘香的青团。每年的清明节,我总是会跟着妈妈去老家安吉扫墓,因为那时候总会有一个保留的节目:全家动手做青团。
往年清明节这一天,我们全家清晨就会去扫墓。一回来就会去田间采摘新奇的艾叶。采摘回来后把它们清洗干净,再把它揉出汁备用,这时外婆就会用温水调和糯米粉,用力揉粉。等糯米粉变成团时,在一旁的妈妈就会把刚挤出来的艾叶汁均匀地倒入粉团中,外婆则继续揉粉。霎那间,雪白的糯米团就变成了翠绿的糯米团,再把粉团揉成圆柱形。外婆熟练地从顶端拽下一块块粉团,搓成圆团,这时舅妈阿姨都会加入进来,人人拿起一团,开始包团子。首先在中间掏个洞,两个手相配合把洞越揉越大,再把打算好的豆沙馅或者咸菜笋丁放进这个洞里,用大拇指和食指慢慢捏起来,最后把洞口封住。它的做法跟汤圆很相似,只是比汤圆大了好几号,把封住口的团子搓圆,再在团子的顶端做上记号,咸的在顶端做个小帽,甜的就搓成圆形。长辈们一边包着团子一边聊着小时候的趣事,而我们这几个小辈则在一旁打着下手,一会儿递给他们馅,一会儿递给他们面团……
不一会儿时间,一个个青团精神抖擞地站在蒸架上,看着它们一小团一小团点缀着,好似摆放着一笼子的翠绿宝石。这个时候我们这几个小娃儿就围着炉子转,迫不及待地等着青团子出炉。20分钟后,当一阵阵浓郁的艾叶香味飘出后,我们个个都睁大着眼睛等着青团子。长辈们看见我们这猴急样发出了阵阵爽朗的笑声。
最终出炉了,原来翠绿色的绿宝石变成了墨绿色的宝石。待它冷却了一会儿,我就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抓圆的豆沙馅儿的团子,而表哥却冲着有小帽子的青团子伸出手去。我顾不得烫,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真好吃!我一口气干掉了两个,满口艾叶的清香,合着豆沙甜糯让我欲罢不能。当我想去抓第三个时,外婆抓住了我的手,用慈祥和气的笑脸对我说糯米团吃多了胃会难受的。我也只好舔舔嘴巴收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以前的清明节扫墓,总是怀着沉重的心情,此刻的清明节却变成了家人团聚祭拜祖先,教导小辈要感恩以孝为先的传统节日。在这个日子里,向祖先问好,并向他们述说此刻的好日子,做上一回美味的传统小吃――青团子,也成了我们憧憬的节日了。
又是一阵淡淡的粽叶气息萦绕在我的心间,雪白的糯米在光的照耀下如清泉般在心灵上跳舞,袅袅的炊烟慢慢地散开,记忆深处那个粽子包裹着的温暖,如栀子花般在指尖上绽开了!
在我的记忆里,奶奶是最会包粽子的了――谁让我从小嘴馋呢?有一次看到邻居小伙伴拿着粽子大口大口地吞咽,我便非拽着在田中干农活的奶奶去包粽子。那时的我只知道粽子的香甜,却不知道奶奶要到几里地外的小河滩上摘上好的粽叶,只为满足孙子这个刻薄的小胃口。
和奶奶去河边摘粽叶,这一大片的芦苇叶中,她只挑不留一丝黑点没有一点枯叶,甚至连一个小洞眼都找不到的新奇翠叶放在竹篮中。摘得一篮,奶奶朝我微微一笑,背起我回家了。路上静悄悄的,惟独汗水洒在竹篮上的“啪嗒”声。
回到家中,奶奶便去厨房淘米洗叶,这时的我坐在灶台边上,不耐烦地玩弄着稻草。奶奶就这样一边打算馅料,一边还不忘为我披上一件衣服。
“奶奶,包好了没!”我焦急又有些无奈地喊道。“好了,快来!”我兴奋地跑过去,只见奶奶熟练地把一张粽叶卷起来,做成一个小尖锥,放进几勺糯米,均匀地填满,又放上几粒葡萄干,接着用手压紧,把小尖锥裹成三角状,最后再用线捆扎起来,就这样一个粽子便做好了!“我也要,我也要!”我吵着闹着也要去做。“好,好啊!奶奶教你做!”说罢,奶奶伸出右手,将我抱在她腿上,一只苍老的大手握着一只幼嫩的小手,轻轻地一卷一放一压一裹……整个屋中是如此肃静,一阵微风吹来,轻拂我的头发,把屋中的一丝潮湿也带走了。
粽子在锅中不知过了多久,连锅盖都急得跳了起来。最终,奶奶把冒着热气的棕子端在我的面前,我依偎在奶奶怀中,吃着粽子,心如同被云朵包围着,又宛如沐浴在阳光中,温暖扩散到了全身。我知道,带给我温暖的不仅是这个粽子,更是奶奶对我的爱!
如今我回到老家,眼前依然是一盆奶奶早就打算好的粽子。又是那个粽子,又回到那个童年,又是一种温暖包裹全身。粽子的味道,雪白的糯米,袅袅的炊烟,全映照着我那位挚爱的人――奶奶!
祭灶,这一风俗在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在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这一天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我小时候见过长辈们祭灶,那一幕幕宛如眼前。
祭灶多在黄昏入夜时举行。祭灶前,长辈们把灶台,乃至整个厨房都擦得干干净净,无尘无污,再拿出不久前街上买来的灶王爷纸像摆在灶台旁边。其实,上街时买纸像不叫买灶神,而叫请灶神,以此表达对这位保护神的尊敬。接着,爷爷拿出自己珍藏许久的好茶,小心翼翼地摆上三个茶碗,徐徐倒入热水。茶叶徐徐舒展开来,清香扑鼻而来,袅袅轻烟升上屋顶。给灶王爷的供品有各种各样,除了这茶之外,还有橘子苹果香蕉等水果,以及糖果糖瓜等甜品,为的是一个新年新气象,未来能吃好喝好,生活无忧,这正朴实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人民的心态。供品都摆好了,只见三副碗筷,三盏酒杯,那酒水茶水随微风荡起涟漪,好似灶王爷在细细品尝,若有所思……爷爷又拿出三炷香来,分别插在摆好的香炉上,点上香,烟气与茶水的热气交织一起,浮现出美好的愿景。望着这一碗碗“美食”,便忍不住伸手去拿。奶奶看见了总会制止我,责备地说:“不许动,这可是给灶王爷打算的。”最后跪拜祈愿,那时的我不懂世事,只想着能有几个新玩具,能吃上好吃的零食。再烧掉纸王爷,灭了香,就算送走了灶王爷。
可别看这个习俗比较简单,它可是有大寓意呀!祭灶这一习俗可以追溯到秦朝,相传人们尊称灶神为灶君司命,是玉皇大帝命灶神掌管人间各家烟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尤其受到人们的崇敬。其实人们是要通过祭灶神向上天和家人做一年的工作总结,以表达辞旧迎新的新年新气象,以吉祥的饮食文化迎接新年的美好,这也是人们最简单朴素的期望。
祭灶的由来有一个传说,说的是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了妻后花天酒地,败光了家底后沦陷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来到前妻郭丁香的家里,自知羞愧难当,想要了此残生,就一头钻到灶台底下的火炕里烧死了。玉帝知道后,认为他还能回心转意,还没有坏到底,既然死在灶台,就封他一个灶王吧。
然而,我想,祭灶神的传统习俗之所以一直传承至今,不只是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期待来年吃好喝好,生活无忧,更要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有宏大的目标,有积极的上进心,有憧憬美好生活的动力。惟独这样,我们才干真正进步,才干走向更高的世界!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逢春节来临之际,全国各地的习俗都各有不同。比如:东北喜欢吃饺子,山东热爱吃面食,广西习惯吃粽子,而在我的家乡江南,吃春卷特别流行。春卷一定是江南人家的年夜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点心。
春卷的历史十分久远,可以追溯到晋朝,是从晋朝的春盘演化而来的,把菜摊在薄饼上食用。后来,春盘又变成了馅饼状,唤作春饼。再后来,才有了现在的春卷。春卷的馅料通常是雪菜豆腐干(咸)或是豆沙馅(甜)。春节年年有,春卷也年年包,传统的馅料已经满足不了我的口味了,在今年,我家就开拓了新思路,准备在馅料上作出创新。
鸡肉鲜美,芝士浓郁,放在一起味道应该不错,但会不会太腻了一点呢?加点爽口的食材应该会更完美。于是,我想到了韩国泡菜。泡菜不仅爽口,而且酸酸辣辣的感觉也能更加凸显出鸡肉的鲜嫩,使口感更丰富,更有层次感。
有一个好的想法还需要一双勤劳的手。准备好食材:把一片片金黄的芝士均匀地切成细条;将腌制好的鸡肉切成条状并用少油炒熟;把泡菜切成小块。开始制作:把春卷皮摊平;靠近其中一角的位置整齐的放上鸡肉、芝士各一条,泡菜少量;将春卷皮的一角盖在香喷喷的馅料上,两边往里一收,再让它在顺势“滚”一圈,一个白白嫩嫩的春卷就诞生了。就这样,我负责摆馅料,爸爸妈妈负责包春卷,一个个的春卷演奏出了和谐与快乐的音符。一家人坐在桌边包春卷,其乐融融。我看着那一个个春卷,感觉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爸爸起了油锅,热油在锅里呼噜咕噜地冒泡,一个个的春卷被放进了锅子里,它们在油里翻滚,不一会儿就穿上了金黄的外衣,很快,一个个散发着香味的春卷就出锅啦!我迫不及待地想尝一个,我刚咬下去,已经被高温熔化的芝士蕴含着醇厚的香味流入了我的口中,鸡肉很嫩,泡菜脆脆的,与鸡肉交融在一起,不一会儿,桌上就只剩下空盘子了。
春卷这一传统的美食虽然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但还是经久不衰,春卷包含的久远的历史气息使我们了解了过去,又将它添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这个风俗真的是有滋有味有意义啊!
我们溧阳有个习俗,新年来临前,家家家户户都“请祖宗”。我家也不例外,我们会请“老祖宗们回家过年”,俗称“请祖宗”、“做羹饭”,这是一种祭祖形式,流传至今的传统习俗。
“请祖宗”的时间多是在除夕晚饭前。每年我都会跟着爷爷、爸爸一起“请祖宗”。爷爷告诉我,“请祖宗”是为了祭祖、怀念祖先、先人。奶奶负责准备好祭祖的食材,有猪头、雄鸡、鲤鱼、肉圆、豆腐、青菜、萝卜丝、小团子、苹果、酒水、碗筷、小酒杯、蜡烛一对、香一把、香炉……我和爸爸按照爷爷的指示,把八仙桌摆到大厅正中间,桌子上方放一条长凳,然后左右两边各放一条长凳,下方不放凳子,地上放一个草蒲团,磕头用的。爷爷把食材、器具摆放到桌子上,一眨眼的功夫,一切都摆放好了。我好奇的问爸爸为什么要准备这么多东西。爸爸娓娓道来,准备的这些材料都是有讲究的,都是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的。食材一般是“三荤三素”,三荤一般是鱼、肉、鸡,三素一般为豆腐、青菜、萝卜。还会有猪头、猪手、猪尾巴,鱼必须是一整条鲤鱼,不扣腮、不去鱼鳞,鸡必须是雄鸡而且要会打鸣的。我听得全神贯注,不时的点头。
爷爷开始主持仪式,他先把香炉上的蜡烛和香都点着,大家要保持严肃不能说笑。接着,爷爷拿了几个元宝在大门口点然,一边点元宝一边嘴里振振有词的说:“老祖宗们,回来吃年夜饭啦!”话音刚落,我看见爸爸开始给“老祖宗们”倒酒。桌子的三面,各放着三个酒杯、三副筷子,爸爸倒好一次酒就磕一次头,一边磕头一边嘴唇不停地念叨着。爸爸磕完头,我就立马跟上去磕头,一边磕头一边祈祷老祖宗们保佑我们大家平平安安、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酒过三巡,爸爸给“老祖宗们”添饭。我和爷爷在大门开始烧元宝,爷爷一边点元宝一边说:“老祖宗们,拿去用啊!”我不停地把元宝放进去。爷爷说:“烧元宝时要虔诚,元宝要慢慢烧。不要用木棍去挑动元宝,否则会弄破元宝。很快元宝都烧完了,“老祖宗们”都拿到了。这时,我听到爷爷在说“老祖宗们,吃完饭,慢走啊!”我抬头看到,爷爷一边说一边在挪动长凳。
夜幕已经降临,“请祖宗”也接近了尾声。我若有所思,“请祖宗”虽然是传统风俗,但是在举家欢庆之日将老祖宗们请回家,是对祖宗先辈的孝敬之意和怀念之情。同时,爷爷和爸爸的祈祷,是深信祖先神灵可以保佑我们后代平平安安,是深情的祈福祝愿。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节日风俗和多姿多彩的风俗习惯。我们可以不断地从中感受到和吸收到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从而受益匪浅,了解颇有深刻。
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一个鲜为人知的节日,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三秋之中。这一天天上的圆月分外明亮,特别大特别圆,所以这一天象征着家好月圆人团圆的美好日子。说起中秋的来源,坊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神话和传说。其中嫦娥奔月就是家喻户晓的,最具代表性的关于月亮的故事。话说以前天上有十个太阳,把大地照得寸草不生,人们的生活苦不堪言,叫苦连天。有一个叫后羿的勇士,箭法奇准,他体恤民情,挺身而出决心要拯救苍生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让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拯救了万代苍生。后羿的妻子嫦娥是个绝代美人,夫妻俩十分恩爱,有一次后羿向王母讨得了灵药,一吃就能立即升天成为神仙,但他舍不得妻子只好保存着灵药,一天后羿去打猎,之身嫦娥一个人在家,一个心术不正的下人起了坏心,企图夺取灵药,嫦娥没办法只好当机立断吃下灵药,突然间立刻飞奔到了月宫,从此开始了寂寞的生活。后羿回来后件大事不妙悲痛欲绝,仰望天空长叹见月亮上的人就使自己思念的妻子。于是他将妻子最爱吃的饼摆在院子里,许多人见了纷纷效仿于此来祈求平安、健康,久而久之代代相传就形成了今天的中秋节。
“嫦娥奔月”真是一个美丽的神话,我的家乡壮族人过中秋节的习俗更具特色。首先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团圆饭,饭菜特别的丰盛仅次于春节。饭后将月饼供奉给祖先,孝敬祖先,希望祖先保佑一家人团团圆圆、健康快乐。祭拜完祖先接下来精彩的时刻即将到来,把圆圆的大月饼切成每人一份,预示着一家人永远团圆,缺一不可。一边吃月饼一边悠哉悠哉的赏月,听着老人讲述关于月亮的趣事,还举行成语接龙或讲谜语,猜对了就奖赏月饼,在皎洁的月光下,欢声笑语下吃着香甜的月饼,真是人生一大乐事,令人流连忘返。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来自全归各地的朋友们,我们虽不曾相识,但在这美好的中秋之夜我们能普天同庆,伴着一样的圆月,共同在月亮下,共同交心,望着圆月,陷入沉思,是它牵引着我们的思绪,进入畅想……
我的家乡在甘肃省金昌市,甘肃很大,历史中丝绸之路的大段就被包含在狭长的甘肃版图中。金昌被誉为“祖国的镍都”,外婆就是当年从上海来到这里的建设者,让我很是骄傲。
这里和上海的距离真的很远,所以我来这里的机会一般只能是春节,而正是这个特定时期,让我见识到了更多的家乡风俗,舞社火是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个了。
那年大年初一,一大家子几辆车,一大早就向着“九棵树”进发,那是甘蒙交界的地方,属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处。一路上真是奇景无数啊,茫茫戈壁滩上有着比“美国50号”公路更为孤独的公路,能见到火星一般的地貌,难怪国家在这里建了火星模拟基地呢。随着沙丘的出现,随着跨过一段蜿蜒的高地后,视线一下子被打开了几十公里的感觉,碧蓝的天空下,左侧是一望无际的金灿灿的沙漠,前方的天际处是一片白色的盐湖,大家都不由得叹出声来“哇,太美了!”坐在旁边的表妹更是激动地喊着“舞社火、舞社火……”视线收近,果然伴着锣鼓喧天的声响路上一队“花红柳绿”的社火队伍正向我们走来。
急忙叫停车子后,我和妹妹疯了似地跑向了社火那里,只见一条金龙被舞动得腾云驾雾一般引领着队伍,真是佩服这些舞龙的叔叔啊,感觉这龙有着呼风唤雨的威猛。紧随其后的是一对狮子,扑闪着铜铃大的眼睛,上蹿下跳地追逐着一颗舞动的“珠子”,很是调皮……我大声喊着问爷爷“爷爷,怎么会在这里遇到舞社火呢?”爷爷说:“孩子,正月里闹社火是我们这里的风俗啊!周边的农户通过舞社火庆贺着节日的快乐、庆贺着一年的收成,祈愿着来年的美好!”“原来这样啊,太棒了!”浩荡的队伍里我看到了好多书里的人物哦,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关公,美髯怒目,威风凌凌;仙气飘飘的嫦娥姐姐;《西游记》里去西天取经的师徒四人;会捉鬼的钟馗;《红楼梦》里的宝玉、黛玉……真是应有尽有啊!我对爷爷继续喊叫“这是祖辈传承下来的cosplay吗?哈哈哈……”爷爷笑笑说:“也可以这么理解啊,只是,舞社火的内涵比你们的扮演要高级的多!”
回来的路上,继续望着窗外的.“星球”美景,回味着绚烂壮观的场面,家乡的这个风俗活动真是彻底地印在了脑海里。想起爷爷的那句话——也许,舞社火的内涵是人们对过去的感恩和对未来的祈愿吧!生活不就应该如此吗?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江南,那里山青水秀,民风纯朴,有很多有趣的风俗习惯,特别是过年的风俗历史悠久,让我既兴奋又热爱,既盼望又怀念,从不厌倦,从不遗忘。
我听大人们常说,在家乡,完整的过年是从腊月小年开始,到正月元宵为止的。每年过了小年,人们就开始紧张忙碌起来:打扫卫生、采购年货、装饰屋子、订新衣裳等等,直到大年三十,劳累了一年的人们,从四面八方回到家里团圆。据说,过年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农历腊月三十,它可是新旧交替、辞旧迎新的关键呢。
大年三十那天,我们家全体出动,一大清早就出门买买买。女人们都得下厨,准备年饭,准备美味佳肴;男人们则在大门口“应战”写春联。因为我外公是个“老秀才”,德高望重,毛笔字写得倍儿棒,所以每年都有很多邻里乡亲排长龙请他写春联,以求来年大吉大利,子孙金榜题名。大人小孩争先恐后,空气里飘散着一股浓稠的墨汁和红纸的香味,家乡的年味多么激动人心啊!
中午时分,丰盛的饭菜就准备齐了,全家几十口人围坐在特大的圆桌旁,外公在大门口放了一大卷鞭炮,“轰轰隆隆……”惊天动地,趁着硝烟弥漫,外婆端着饭菜供奉天地,然后团圆饭就在喜气洋洋中拉开了序幕。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吃香喝辣,互相敬酒干杯,互相祝福勉励,喜笑颜开,气氛热烈,多么快乐而美好的时光啊!
这顿饭是一年来吃得最久的,要吃几个小时。吃完年饭,各家各户就开始贴春联,挂灯笼,红红火火的,在大门上还要绑上大蒜(大船)和大菜(大财),喻意“大船装大财”,新年发财多多,幸福安康。干完活后,大家就去洗澡,洗去一年的尘劳,穿上新衣裳,展望新年。小辈们满心欢喜,走街穿巷,去给亲戚长辈们磕头拜年,拿红包,拿压岁钱。天黑了就回家,一家人围火炉,吃夜宵,吃零食,看“春晚”,一直热闹到午夜,妇女儿童们才去“享福”(睡觉),男人们则留在厅里“守岁”(守夜),一直到天亮。
古老不变的过年风俗,表现了多么甜蜜的亲情和力量啊!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人们能够战胜困难?为什么人类能够生生不息?这就是答案!
每当别人问起我来自哪时,我都会骄傲地告诉他们,我来自诸暨!没错,就是那个走出了四大美女之一西施,以画梅而闻名于世的王冕的家乡――诸暨。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诸暨的一些风俗民情吧。
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天空中飘着雨丝,一个略带哀愁的日子。每家每户,从清明前几天就开始筹备了,筹备些什么?无非就是清明?了,这个外表有青色,有白色的“果子”,外形各式各样,里面的馅儿,青的是豆沙,白的是咸菜豆腐的,制作起来尤为复杂,是诸暨人过清明节的必需品。一个普一般通的清明?,里面包含了太多对过世亲人的思念,味道也就大不一样了。打算好清明?,就要去扫墓了。
点上香火白烛,烧上纸钱元宝,再把精心打算的清明?摆上,说上几句家常,再深深地鞠几躬。细细的雨丝打在身上,不知是谁的泪滴落在人间。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节,整个中国都十分重视的节日。除夕这天,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顿团圆饭,这便是一年到头最大的慰藉吧。这顿饭在一阵爆竹声中开始,又在这爆竹声中结束。诸暨人年夜饭的餐桌上有什么呢:西施豆腐是头菜,随后有糖醋排骨,有象征着“年年有余”的清蒸鱼,有传统的梅菜扣肉等等。我喜爱梅菜扣肉,那诱人的罗列整洁的扣肉,看得我口水直流,香味在我的鼻子中徘徊,迟迟不肯散去。其实我最爱的还是那酸酸甜甜的糖醋排骨,那美味简直让人无法自拔。到了临近十二点的时候,爆竹声又开始了,这一晚大家都选择不睡觉,为了给自己“守岁”,还真是“一岁除”啊!
东风夜放花千树
元宵,大街上挂满了喜庆鲜亮的灯笼。诸暨的一些乡镇上会举行舞龙舞狮花灯展等节目。走上街头,大人们会在花灯前伫足欣赏,小孩则是选择猜灯谜,不仅是为了那些精美的奖品,更是对自己猜谜本领的一个认证。还有不例外的就是吃汤圆了,家家户户打算的汤圆也各不相同,甜的吃腻了还可以吃咸的,自己烧的青菜汤圆,“迷道”不要太好哦!
不过,圣诞节万圣节这些“洋节日”越来越流行的今天,在“端午节”被邻国霸占的今天,各地的民俗被慢慢的忘却,这些民俗习惯,我们应该重视,不让它们变成下一个“端午节”!
金黄金黄的外皮,猪肉糜剁成馅儿,包成一个弯弯的半月型――哈哈,大家应该都猜到了吧?这就是我们家乡上海的美食――蛋饺。
说到蛋饺,不得不提到它的起源。上海吃蛋饺的传统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张爱玲就在小说[半生缘]里提到过:“饺子蛋饺都是元宝。”到了大年三十,上海人年夜饭的最后一道重头菜,都会是“全家福”,“全家福”可以是暖锅,也可以是砂锅,一般以高汤打底。讲究的,再加上几只虾,进一步调出鲜味儿。食材很丰富,但唯一不能缺少的就是这个蛋饺了。
做蛋饺的过程非常难!所以外婆和妈妈经常连夜一起做蛋饺。做蛋饺呢,要先用一小块肥膘或者猪油在圆勺里转一圈,以免粘住勺底(上海话,叫做“?底”)。然后倒入一勺打好的蛋液,再将勺子逆时针轻轻转上一圈,使蛋液均匀铺满整个勺子,成为一张圆形的蛋皮。蛋皮一定要厚薄均匀,这是最考验手艺的时刻。之后在蛋皮中放入一小团事先调制好加入葱花的肉馅儿。等到边上的蛋液刚刚凝固,立即用筷子尖儿小心地挑起来一边的蛋皮,慢慢地把圆形蛋皮一折为二,让两面合拢完全包盖住肉馅。最后在蛋皮周边,略微压那么两下,封口――一个半圆形的蛋饺就大功告成了!
因为蛋饺的形状像元宝的样子,而且颜色金黄,所以有招财进宝的寓意,而且,外婆和妈妈对蛋饺也有一番别样的回忆。
对他们来说,蛋饺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家人相聚在一起吃“全家福”的幸福感。妈妈虽然此刻很瘦,但她小时候也是一个十足的“小馋猫”。在她外公外婆做蛋饺的时候,经常期盼做出失败的蛋皮,这样妈妈就可以把做坏了的蛋皮一个个吃掉,那叫一个嗲啊!
可此刻,蛋饺早已在市场上非常普遍。有新奇现做的,也有速冻的,想什么时候吃就可以什么时候吃。可却缺少了一点什么……大概是那么一点过去的味道和快乐吧?所以我也要学会做蛋饺,以后在过年的时候也能亲手为家人亲手制作这份美味,和家人一起分享这种快乐,更是补上这一点属于过去的回忆。
小小的蛋饺,也是我们上海的老味道!
有一幅画需要八十一天才干画完,不多不少,正好八十一天。这是什么画呢?
没错,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冬至“数九”图。“数九”,相传古代,尤其是北方地区的中国劳动人民,御寒保暖条件较后代简陋缺乏,寒冬也被视为威胁与惩处而对天寒地冻生恐怖感,直接影响人民情绪,甚至会觉得冬季莫名漫长。那时中国人民为挨过漫长冬季,遂发明以“数九”方法消遣,以打发时间缓解寒冬威胁下呈现的心理危机。
又是一年冬至,我和父母走在街上,打量着一旁的各色小摊,我们在一家售卖着九九消寒图的店铺前停下了脚步。这九九消寒图有两种:一种是双钩描红书法,有“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和“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的字样;还有一种是一枝有九朵梅花,每朵有九个花瓣的梅花。最终,我们选了那幅九朵梅花的。
回到家,我们把那幅九九消寒图挂在了墙上,并且拿出一杆毛笔,蘸着曙红的颜料轻轻画在了一个花瓣上。画完后,我问爸爸:“数九这个习俗有什么寓意吗,为什么要这样呢?”
爸爸笑着回答说:“ 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古代中国人民认为过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已经到来。我个人认为这是个很有趣的节日,而且特殊有纪念意义在。只是小时候我们都是自己画的九九消寒图,有意思多了,不像此刻,都是买的。”爸爸面露惋惜之色。我也跟着叹气。
突然,我想到家里有毛笔,有墨汁,有颜料,不正好可以自己制作吗?我们立即开始行动起来。
因为之前学过国画,所以画起梅花来十分顺手,先蘸上浓墨,调和适量的淡水,在试笔纸上划了两下,见到色彩适宜,才放心地画起来。线条有疏有密,有的留白,有的浓墨重彩,当最后一瓣花瓣的那一勾完成后,我望向爸爸,他正在一笔一划地写着“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的字样,他把宣纸覆在打印好的样子上,用墨笔勾出他们的轮廓,让我感觉就像印刷的一样。
我们总共画了三幅九九消寒图,家里三个人一人一幅,在这样严寒的日子,每人天天一笔,或欣赏,或调侃,既其乐融融,又书写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