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集合语文教案7篇

2024-05-12 10:10:27综合

集合语文教案7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集合语文教案7篇,以供参阅。

集合语文教案7篇

集合语文教案1

  秋高气爽、瓜果飘香,在这个收获的季节,我们又迎来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新学期。因此,编辑老师为各位老师准备了这篇初一第一学期语文一单元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分歧、信服、霎时、委曲、嫩芽、拆散、水波粼粼、各得其所”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及词义。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中具有对称美的句子及含义丰富的语句。

  〖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去品味文中画面的优美和细节的动人。

  2、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圈点勾画,随时批注阅读的心得、体会,让他们成为阅读的主体,逐步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品评鉴赏能力。

  3、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法,并在写作中借鉴,选取一角度,学写反映家庭生活的短文。

  〖德育目标

  感知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和欢乐纯真的情,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整体感知文意,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2、指导学生把握本文独特的写法,学习运用选取描写亲情的独到角度。

  【教学难点】

  1、揣摩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学会联系语境,在动态的语境中理解词句。

  2、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如何发现美、品评美,把阅读的过程当作是美点大追寻的过程,逐步提高赏读美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文章写得很美,感情也很动人,要通过朗读去仔细品味、感受本文朴素自然而又醇香悠远的意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文章主要写“我”这个成年人的感受,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领悟必然会遇到困难障碍,因此必要的讲解点拨显得尤为重要。

  3、品读法。课文是美的载体,学习的过程就是探寻美的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自己品评,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点拨即可。

  【教学准备】

  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歌带、多媒体CAI课件、打印好的阅读材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明确课文主旨;品读课文,美点寻踪,包括对一些或用词生动、或句式精美、或辞格丰富、或描写细腻、或情感丰厚、或意蕴深刻的句段的品析;悟读课文,学习说话,表现自己生活中对亲情的感悟。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播放《白发亲娘》歌曲,学生边听歌,边欣赏画面。听毕,教师深情吟咏: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称呼;妈妈,是我们每个人情感世界的主角。我们爱妈妈!寒冷的时候,妈妈是棉被;饥饿的时候,妈妈是美食;困难中,妈妈是手杖;黑暗中,妈妈是烛光;幸福中,妈妈是微笑。当我们长大成人时,妈妈衰老了,我们该如何回报妈妈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莫怀戚先生的《散步》,去感受成熟生命对衰老生命的呵护。(板书文题)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新字、新词,利用工具书,掌握音、义。

  教师出示投影,检查学生词语积累情况。

  ⑴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粗的汉字注音:

  fēnqí()xìnfú()chāisàn()

  霎()时水波粼粼()嫩()芽

  熬()过

  ⑵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各得其所:

  不知所措:

  委屈:

  教师选两位同学回答。

  明确:

  ⑴分歧信服拆散shàlínnènáo

  ⑵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出语气、语调、重音,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选一个同学示范读课文,其他同学点评,教师在此基础上适当指导。

  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去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注:“/”表示大停顿,“//”表示小的停顿,“///”表示更小的停顿。加粗表示重读)

  3、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循声低和,体味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三、请同学按照自己的.理解概括介绍课文内容

  1、先请几位同学依自己的理解介绍文中的人物:

  允许有不同的表述,可能有如下一些表述方式:

  ⑴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⑵祖孙三代人;

  ⑶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⑷老年人、中年人、少年;

  ⑸慈祥的奶奶,孝顺的儿子、贤惠的儿媳、天真可爱的孙子。

  教师在同学表述的基础上,板书:成熟的生命、幼小的生命、衰老的生命。

  2、师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表述概括介绍课文的内容

  可能有如下一些表述:

  ⑴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

  ⑵爱是桥梁,爱是纽带;

  ⑶亲情、真情、责任感、使命感;

  ⑷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

  ⑸沉重的责任,自需背负;

  ⑹互相爱护、尊重、体贴的一家人;

  ⑺幸福家庭;等等。

  四、学生自由品读课文

  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恰切最生动最形象,给人强烈的美感或强大的震撼力或思想教益等方面的内容,集体交流阅读心得,教师酌情给予必要的指导点拨。

  1、教师指导学生可从用词生动、句式精美、辞格丰富、描写细腻、情感丰厚、意蕴深刻、角度独特、手法别致等方面去思考,去探寻。学会圈点、摘录及批注。

  2、学生自由阅读,对课文进行“美”点追寻。教师巡视,掌握大概情况。

  如:有的集中在对文章语言的赏析方面;有的聚焦于文章的选材的角度、情节的安排、细节的刻画;有的着眼于文章写景的两个段落的分析等等。

  3、教师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全班同学集体交流,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点拨。如果有些问题,学生没有提出,教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引起他们注意,激发他们深入探究。

集合语文教案2

  设计理念:

  1、引导学生运用抓重点词的方法说说课文主要内容,落实三年级的训练重点。

  2、反复朗读,抓住重点词句,运用创设情境,想象补白等方法,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动作体会人物内心情感,落实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人物的外在动作中读懂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我”对国旗的尊重、热爱和面包店老板对“我”的敬重和理解。

  过程与方法

  自读自悟,合作交流,让学生从读中感悟,学习并运用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懂得尊重和爱护国旗,体会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

  教学重点:

  理解面包店老板态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

  学习用外在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写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1、板书课题 一面五星红旗。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师:今天,这面五星红旗出现在国外的一间病房里,这是怎么回事呢?请你赶快打开课本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接读课文,说说课文内容。

  结合屏幕上的词语说说课文内容。

  三、品评感悟,体会“我”的爱国情怀

  1、细读课文,思考面包店老板为我竖大拇指的原因。

  师:刚刚我们说面包店老板为我竖起了大拇指,为什么一个外国的面包店老板会对一位中国留学生竖起大拇指呢?自己读课文,画出我的哪些行为打动了面包店老板,使他为我竖起了大拇指

  2、交流语句。

  指名读画出的语句。

  课件出示

  ⑴ 这面做工精致的五星红旗,经过河水的`冲洗,依然是那样鲜艳。(指名读)

  创设情境

  国旗经过河水的冲洗,可能已经褪色了,但在我的眼里,它依然是那么鲜艳。(指名读)

  国旗经过河水的冲洗,可能已经弄脏了,但在我的眼里,它依然是那么鲜艳。指名读)

  师:正因为我爱国旗,爱自己的祖国,所以在我的心中,五星红旗永远是那么鲜艳。让我们带着对国旗的尊敬之情齐读这句话。

  ⑵ 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指名读)

  师:凝视是怎么看?

  请同学们捧起你的课本就像捧起一面五星红旗,让我们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这时,你心里在想什么?带着你的体会读读这句话。

  孩子们,此时我是多么希望得到这块面包啊,可老板提出我可以用国旗换面包的时候,我却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⑶ 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指名读)

  师:透过这段文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让我们看看当时的情景?

  课件出示第三段的后半段

  师: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我当时的处境如何?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和老师一起想象,这位身体极度虚弱的大哥哥,咬着牙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艰难地穿上大衣,迈着沉重的步伐跌跌撞撞地向外走,每走一步,都揪心地疼啊!

  师:谁能把你想象到的画面,用读表现出来? (生有感情读)

  师:此时,面包对于我来说还仅仅是面包吗?

  师:是什么?

  师:在生命和国旗之间,我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国旗,这时,你想对他说什么?正是我的这些行为打动了面包店的老板,使他为我竖起了大拇指。

  四、品评感悟,体会老板的国际友谊

  1、默读课文,思考老板的态度变化。

  师:一开始,面包店老板就是这样的态度吗?默读课文4——12段,画出描写面包店老板态度变化的语句。

  2、交流语句。

  课件出示

  ⑴ 老板听懂了我的话,却把双手一摊,表示一脸的无奈,说:“我讲究平等交易,我给你面包,你能给我什么呢?”

  ⑵ 突然,老板的眼里闪出亮光,他用手指着我脖子上的五星红旗,惊奇的问:“那是什么?”老板拍了拍我的肩膀,告诉我可以用这面旗子换面包。

  ⑶ 他见我醒了,冲我竖起大拇指,说:“安心养一养,费用由我来付。”

  (指名读)

  师:自由读第三句话,找出描写老板动作的词语。

  一起做这个动作,这一竖,代表什么?

  自由读以上三句话,试着用这个句式说一说:老板的态度是从一开始的——,然后到——,最后——。

  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师:也就是说老板的态度是从讲究平等交易到最后无偿支付费用。

  那是什么原因让面包店老板的态度发生了这样的变化呢?(生自由说)

  师:正是留学生这种对国旗的尊重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打动了面包店老板,使他理解了中国留学生的这种行为。可见,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甚至敬佩!老师希望大家记住这句话。

  师:学到这儿,你又想对面包店的老板说点什么呢?

  五、齐读最后一段

  师:正是因为面包店老板的这种爱心,才有了课文结尾那感人的一幕,让我们带着感动齐读最后一段。

  六、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师:一面五星红旗牵动着中国十三亿人民的心,也将世界各国的友谊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请同学们读下面这个故事,相信读了这个故事,也会让你感动。(课件出示四川地震小故事)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每天都在发生。

  七、作业

  师:课下,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感人的句子抄写下来,并搜集一些表现友谊的句子读一读。

  板书设计:

  26一面五星红旗

  中国 外国

  我 老板

  难 平等交易

  爱国旗 无偿付费

  爱国 敬佩

集合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2.领悟品味哲理性语言。

  【教学重点】

  认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

  领悟品味哲理性语言。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语:

  同学们,从呱呱坠地起,你们已走过十多个年头,在这十多年的人生旅程中,你对生命都有过怎样的认识呢?

  多媒体展示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愿每个人都珍视生命、热爱生命。今天,我们将借助蒙田的《热爱生命》来领悟生命的意义,认识生命的本真。

  2.品味下列语句,说出你的理解。

  A.“我们的生命受到大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生命是经过数十亿年的时光演化而来的。是自然的哺育,也是自然的杰作。无可比拟。)

  B.“生之本质在于死。”

  (有生就有死,没有死也就没有生。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

  C.“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因为好好享受过生活,对死亡就不感到遗憾。)

  D.“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关心生活,才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更好地享受生活。)

  E.“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用“丰盈充实”的生活使生命相对延长。)

  3.延伸文章内涵:

  问:由本文你能够领悟到生命的本真吗?

  蒙田在《热爱生命》中说:人们总是喜欢把生命的时间用“度日”来概括,其实,坏日子,要飞快地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只有不懂生活的人,才会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掉,仿佛这是一件苦事、贱事似的。而我却觉得它值得称颂,富于乐趣。如果我们觉得生命不堪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只能怪我们自己。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的苦恼。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我才能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我想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剩下的生命越是短暂,越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

  其实,生命的`时间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而每一个人如何对这有限的时间加以精确利用,使自己的生命过得充实,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从中国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人尽管是在人生的痛苦和悲悯中,仍然能够发掘诗意的本质和快乐的天性。

  孔子一生辗转于各诸侯国之间,理想不得实现,曾经因为长得像阳货而被围困于陈蔡,断粮七月。但当他与几名弟子共坐,听他们述说各自的志向时,并没有赞同想为官为相的子路、冉有等人。唯有曾点说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 ,咏而归!”这种悠然自得的生活向往使孔子不由喟然叹道:“吾与点也!”(我赞同曾点的看法)。

  孔子的“仁”的学说中,博施济众的社会关怀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在这一著名的带有审美境界的对话中,孔子却给予注重个人精神生活的曾点以很高的评价。可见,在孔子整个理想人格或理想境界中,精神生活的自在、自得、适意、畅达的境界是他所孜孜以求的。因此,咏而归的想象,成了人的内在气象和胸襟气度的表现。

  这种审美意义上的“曾点气象”,事实上已经超越了社会关怀、文化忧患和道德本位等方面,达到了胸心悠然,而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进入一种极高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这种具有自己独立心性见解和自由人生态度的生存方式,远远超出了常人的境界,也被人称为“高人境界”。

  现实人生不会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欢乐安逸时不要沉湎享受,逆境艰难时不要垂头丧气,要以从容的心境勇敢地面时现实人生,从春天的一丛小草一只蝴蝶中,从秋日水中流动的月影里,发现美之所在,找到快乐的源泉。

  音乐家莫扎特的佚事宛如童话,他与妻子婚后在贫苦的生活中相互慰藉,感情十分融洽。一个寒冷的清晨,一位友人去拜访他们,看到莫扎特夫妇正在携手跳舞,因为他们无钱买炭御寒,就以跳舞来暖和身体,在对方明亮而乐观的眼睛中,他们一定看到了快乐。只有心灵快乐的人,才会享受生命的快乐,只有生命的快乐,才能让我们感觉到心灵的健全。

  人生有很多苦恼,有很多打不开的名缰利锁。人为追求名利而四处奔波,弄得心力交瘁,心神不定,所以很难体会到生活的乐趣,体会到生命的从容不迫。在对名利的追逐中,将人生全部事情都手段化,使得自己成为在生命路途中四处奔走而不知所终的困兽,丧失了生活中闲庭信步的从容。

  《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惶,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刻,即便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这种寄兴趣于生活过程本身价值而不拘泥于目的行径,体现了晋人那种任性自然、超迈玄远的生活态度。而这正是当代人所缺乏的境界。

  4.结束语:

  当代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在固定的生活轨道中疲于奔命。从小当学生时忙于考试,快于找工作,成家后忙于生计,生子后又为下一代操劳。在无尽的繁忙中,人的灵性被湮灭,快乐被剥夺,只剩下忙碌与疲惫。那皎洁的月亮,在古人眼中蕴含了情、蕴含了思、蕴含了憧憬,但在当代人眼中,却只是一个布满了环形山的卫星。

  世界并不是完满的,连美神维纳斯都是断臂的,但那种残缺的美让人如痴如醉。如果我们对生命能够多一些认识,对生命的快乐有一种切身的体会,就会更远离功名利禄,更远离凡俗,更去掉躁动不安的心理,而是在生命的从容中感受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即陶渊明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

  要达到这种高妙超然的乐和境界,需要人们一生去追求。

  愿我们每个个人都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在生命的每一天都能焕发“丰盈饱满”的气象!

集合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在学习中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并体会发现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2、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生字,通过朗读词语、背儿歌,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积累。

  3、练习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学生看拼音读字、读词,在词语中认读生字。

  2、辩字形,让学生自己去找出每组中两个字的异同。

  3、组词语,区别每组两个字的'意思。

  4、书中的学习小伙伴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生字的呢?你能帮她告诉大家吗?

  (形声字声旁识字的方法或熟字减一减的方法。)

  二、我会认

  1、读准字音,重点指导:翘舌音“支”,后鼻韵“龙”。

  2、扩词练习,学生自己口头扩词,同桌扩词,全班开火车扩词。

  3、改变语境,在不同语境中巩固生字:

  出示下列词语,学生认读:

  交朋友 交通 支路 一支笔 九龙坡 龙头 巨龙

  要求 请求 凡人 凡是 平凡 利用 利益

  三、我会写

  1、认读其中的字。

  2、引导学生发现每组字的相同点。回忆一下部首木字旁、月字旁、草字头代表的意思。

  3、书中的学习小伙伴还能写出几个这样的字,你也能吗?

  木字旁:树、林、枝、枫、样、杨、梅、柳。

  月字旁:明、肚、脸、胆、腿、脚、脑。

  草字头:草、花、蓝、苗、苹、苦、荷。

  宝盖头:宝、它、安、完、言、家、定。

  四、日积月累

  1、学生自由读词语,接力读,分小组读,竞赛读。

  2、学生自己选词造句。

  五、读读背背

  1、教师示范读。

  2、学生自己练习读,启发学生读出丰收时的喜悦。

  3、鼓励学生背诵短诗。

  4、朗读时需注意:

  轻声:庄稼、高粱、葡萄。

  一声:黄澄澄、红彤彤。

  第二课时

  一、口语交际

  1、读要求,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2、自己找喜欢的小伙伴交谈,说说各自想到什么地方秋游,鼓励意见相同或相近的同学组成小组,小组讨论本次秋游计划。

  3、班长主持全班讨论,各组陈述本组的想法和理由:

  我们组建议到……,因为……。

  我们都愿意到……,因为……。

  因为……,所以我们建议到那里秋游。

  ……,……。

  4、同意意见后,具体商量秋游活动的计划。

  到那里去做什么?

  5、商量准备工作和秋游活动中的分工。

  要做哪些准备?

  6、向老师提出建议。

  秋游到哪里去?干什么?做哪些准备?

  二、展示台

  1、开展“我眼中的秋天”活动。

  布置一个展示角,展示孩子们制作的与秋天相关的书签、贺卡和图画。

  2、对积极参与活动的孩子予以表扬,评选优秀作品。

集合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司马光临危不慌、砸缸救人的故事,激发学生向司马光学习遇事镇静、机智过人的情感;

  2)学习本课10个生字和一些词语,认识走(走字底);

  3)学习并会用谁和谁干什么的句式说话;

  4)能根据语言内容读出情感,背诵课文。

  教学用具:生字卡片、投影片、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今天我们又要学习课文了,先请你们看课题:22.司马光(齐读)

  2)(介绍司马光)司马光是900多年前一个很有名的人物,他姓司马,名光,司马是复姓。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生思考: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什么事?

  2)通过交流,概括出课文讲了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朗读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数数课文有几个小节,标上小节号。

  4)用手势告诉老师,课文有几小节?(指名分节读课文)

  5)用引读法学习第一小节。

  ①从前,有个孩子叫什么?

  ②什么时候,有个孩子叫什么?

  6)在投影片上找出谁是司马光。

  讲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第二小节。

  ①指名读课文。(想想:他是谁?)

  ②比较句子:一天,他和小朋友们在花园里玩。

  司马光和小朋友们在花园里玩。

  两句话的意思一样吗?为什么课文第二小节要用 他而不用司马光?

  ③出示练习。

  一个小朋友掉到_______里去了。

  学习掉(动作演示)缸(看图介绍)。

  ④小朋友掉到水缸里了,焦急吗?用焦急的语气读一读。

  ⑤齐读第一、二小节。

  (2)学习第三、四小结。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

  a.找出小朋友慌了的句子,用____划出来,找出小朋友表现的句子,用------划出来。

  b.看这个练习,想想该怎么填?

  ________都慌了。司马光_________一块石头,使劲________那口缸,缸_______了。

  ②交流从小朋友们慌了的句子中圈出的表示动作的词语。

  板书:小朋友们都慌了,叫、喊、跑、找,学习喊。(分析字形)

  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怎么叫,怎么喊?(试着喊、叫)

  ③读出小朋友慌了的语气,读第三小节。

  ④小朋友们都慌了,如果你在场,你会想什么办法救掉在缸里的小朋友?(简要板书)

  ⑤司马光怎么做,找出动词,标出△。

  板书:司马光没有慌 拿起 使劲砸

  学习起(析字形,动作演示)砸(动作演示,书空)使劲(找同义词:用力)

  ⑥用镇定的语气读课文第四小节。

  ⑦同桌对读第三、四小节(男女生对读),试着背背。

  2)学习第五小节。

  ①指名读课文,想想:司马光使劲砸缸,结果怎样?

  ②交流,学习流(看投影片)。

  ③用轻松愉快的语气朗读课文第五小节。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评价想法,概括全文

  1)四人小组讨论:你们想的方法和司马光的方法,哪种好,为什么?

  2)学习课文,你知道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第二课时(略)】

  【附板书】:

  22 司马光

  小朋友们都慌了,叫、喊、跑、找

  司马光没有慌 拿起 使劲砸

  【附对本课教学的说明】

  《司马光》是一篇讲读课文。司马光是900多年前的一个人物。在备课时,我首先考虑的是让学生有兴趣地学,能在有限的40分钟内,学到知识,掌握一些识字的方法,有获得知识后的愉悦体验。

  一、引导学生乐学。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自己参与才能获得认知与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愉悦情境,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体性,使学生乐于学习。

  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很陌生的,有些学生连大缸也没见过,课文语言比较简练抽象。在导入教学时,我用复合投影片让学生比较形象地理解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出众智慧和意义所在。那么课文中又是怎样具体描述的呢?这样就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产生了学习课文的需要。

  课文第三小节写了小朋友都慌了,叫着,有的跑去找大人。这一节内容如果由教师讲解,学生就会觉得平淡,提不起劲。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怎么叫?怎么喊?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一个个边做动作边喊叫。喊叫的过程中,学生也在学习语言,而接下去的评价喊叫是否合理的过程,更是一种对语言的理解、运用、表达的过程。这样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理解了喊、叫的意思,而全体学生都参与了喊叫和评价,也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原则。

  二、指导学生会学。

  学生在一堂课上的所得,并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更应该是素质的提高,学会学习的方法和形成能力。

  课文第二小节有一句话:一天,他和小朋友在花园里玩。我让学生先读读、想想,比较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吗?为什么课文中用他而不用司马光。学生通过读,明白两句话是一样的,用他就避免了重复。这中间还用了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读下文,这是一种读书学习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掌握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又如课文第三、四小节分别写了小朋友慌了和司马光没有慌的表现。如果由教师一味讲解,学生就会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索然无味。我让学生先读读这两节,讲讲读懂了什么?再读读课文,用_____划出小朋友的表现,再用-------划出司马光的表现,然后思考下面这个填空题:( )都慌了。司马光( )一块石头,使劲( )那口缸。通过这样的读读、划划、讲讲、填填,使学生学习、内化了课文语言,学会了读懂课文的方法。通过对小朋友和司马光不同表现的比较,激发学生学习司马光临危不慌的愿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乐趣。

  三、让学生有利于发展地学。

  学会课堂上所教的知识,这不是学生学习的终结,也不是课堂教学的终结。课堂教学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要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

  在学习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方法前,我先请学生讲讲他们救小朋友的方法。有的说推缸倒水救人,有的说用绳子把落水的小朋友拉上来,也有的说用抽水机将缸里的水抽调,还有的说打110报警电话学生的这些想法有的不合理,有的不符合当时情况,但学生都通过自己的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发展了思维。学完课文后,我再请学生比较自己的想法,发展了思维。学完课文后,我再请学生比较自己的想法与司马光的做法哪一个更适合当时的情况。这样,训练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一种发展。

集合语文教案6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写的是三个好伙伴之间的感人故事护林员马哈多带着猎狗在山上救回一只受伤的乌鸦,帮它养好伤;乌鸦叼肉给掉进枯井的猎狗吃。故事真切感人,赞美了人与动物、动物和动物之间的美好情谊。本课的教学设计,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重视朗读训练,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认识巡、逻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自己的感受。

  4、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之间的美好情谊。懂得人与动物是好朋友,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懂得爱护动物。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感悟伙伴间的情谊以及动物的灵性。

  2、理解马哈多为什么激动得流下眼泪,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课件等。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认识巡、逻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引发阅读期待

  1、孩子们,相信你们都有自己的好伙伴,对吗?那能说说你的伙伴是谁吗?(学生自由说)

  2、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的`这个小故事,题目也是《好伙伴》(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

  (预设:谁和谁是好伙伴?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3、过渡:是啊,好伙伴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瞧一瞧吧!

  【设计意图:由学生谈自己最熟悉的好伙伴导入新课,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预设的问题也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带着问题初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文中出现的生字,读通课文。

  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3、检查生字、生词的认读、理解情况。

  预设:巡逻一词可以结合生活经验来理解。

  焦急不安一词可引导学生结合语境来理解。

  注意汪汪叫 拨开 焦急的读音

  4、检查读文。(根据学生的读文情况进行评价)

  5、你们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你们都读懂了哪些问题?(解决课前提出的浅显问题)

  【设计意图:自主识字,发挥个性;同桌互读,合作交流;理解生词,结合生活,朗读文本,整体感知。】

集合语文教案7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方面的学习能力,而且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与背诵大量古诗,常常会在课堂上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来理解诗文内容,谈自己的认识。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能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成为送别诗中的极品呢?肯定是有它独树一帜之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学习程度,我认为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应当以悟诗情为教学主线并把新课程中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上,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其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识和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朝”“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借助注解,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目标: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情景渲染学习法

  对话交流学习法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唐朝的送别诗,指课件:送元二使安西(指名读,指导好停顿:送元二\使安西)

  2、解释诗题。

  读了诗的题目,你明白了什么?(使是什么意思?安西在哪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是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连起来说说意思。再齐读。(评价:读很有节奏。)

  3、简介作者。

  诗题读懂了,那你对于诗人王维又有多少了解?(学生发言后教师课件出示王维介简: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师读完苏轼的评价后说:是这样的吗?我们现在就来读读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

  【学生自己来介绍作者,可能谈到王维的诗集、书画、古诗。了解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点。】

  二、读诗句,晓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

  打开课文,老师有两个要求:1.自由读 。2.反复朗读,直到把诗读正确读的很有味道为止。

  2.指名读 ,正音。

  【指读古诗,主要从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入手。读完后让其他学生来评价。注意多音字:朝 舍 更 尽】

  3.初步解释诗意。读了那么多遍古诗,能告诉我你理解了哪句诗?(此处不要求深挖,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师不用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对照着文后的注解去理解。】

  三、品诗句,明诗意。

  1、画中物

  1)默读古诗,边读边感受,如果我们为诗配上画,你觉得画面上都有些什么,从诗句中圈出来。

  2)你想画些什么?(边交流边板书:朝雨、客舍、柳色、美洒、故人)

  2、画中情

  预设一:渭城的景

  ①、 过渡语:是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说说你看到的雨是怎样的吗?从哪里读出来的`?

  ②、 指导朗读第一句。

  ③、 柳:道路两旁你又看到了怎样的柳树?从哪句话读出来的?柳色为什么是新的?

  ④、 指导朗读第二句。

  ⑤、 雨后,让我们闭目深呼吸!有什么感觉?(清新、清爽)

  ⑥、 指名朗读一二句诗。

  ⑦、 齐读一二句诗。

  ⑧、 好一幅朝雨客舍柳色图呀!(师补充板书:图)

  过渡:杨柳不识人间情,抽枝长叶笑春风。课件出示关于柳的诗句

  ①、 有什么发现?(都有柳)为什么他们的送别诗中都有柳呢?你们猜一猜。

  ②、 你觉得王维看到这青青的柳树,他感受到了什么?读一二两句,谈谈一二句诗的意思。

  ⑨、 是啊,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此刻在王维眼中这绵绵细雨仅仅是雨吗?还是什么?

  【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教师又可以采取层进式的引读,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选取这些景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预设二:美酒 故人

  ①、猜猜看元二要出使安西是怎样的地方?(学生自由发言)

  ③、 课件出示地图。

  【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课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图,这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

  ④、 课件出示安西阳关的图片,(师: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看了图片,使你想到了哪些词?

  ⑤、 出示课件。

  ⑥、 对比评读,(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呢?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由此,教师第三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⑦、 品酒

  v 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你想对即将远行的元二说什么?

  v 指导朗读。

  ⑧ 、这一杯杯喝下去的只是酒吗?是王维跟元二依依相送的情!(板书:相送情)。

  ⑨ 齐读三四句诗。

  ⑩ 解释三四句诗。

  四、赏读古诗。

  1、就在他们分别六年后,王维去世了,此次分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铭记这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读全诗 (配乐)

  2、不幸的消息传到元二耳中,元二是怎样的心情?(伤心、痛苦)他一句句吟诵着两人离别时的王维留下的诗句。(师读诗题,学生接下去读。)后人还把这诗谱成了曲子。我们来欣赏课件《阳关三叠》)

  【在学生对古诗体会的基础上,教师配上古曲《阳关三叠》,让学生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在朗读中再次体会朋友之间的浓浓深情。】

  3、听着这伤感的旋律,让我们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静静地抄写一遍。

  4、让我们和着音乐一起把它背出来。

  五、明古风,体味别意。

  1、出示课件。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老师还搜集了一些送别的诗句?

  2、情境运用。

  你跟朋友离别的时候,你想告诉友人:人生知己无贫贱,天涯处处有朋友时,你会慷慨激昂地吟上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朋友的船走远了,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长江水永远流在心中,你会吟上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朋友依依惜别,不知何年才能相见,疲此沉溺在离别的感伤之中,你会吟上一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或: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3、教师总结。

  送别诗表达了我们离别时的情谊,寥寥几句就流露出友人间真挚的情感,让我们课后关注更多的送别诗。

  【“送别诗”这一题材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是比较常见的,教师推荐几首比较有名的诗歌让学生进行课外自学。风骨学生的读诗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