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四边形》教案3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四边形》教案3篇,供大家赏析。
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通过谈话,引入校园场景图,让学生从中找一找图形。
师:小朋友们,你们都认识了哪些图形?
生:我认识长方形
生:我认识正方形
……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从这幅图中你都发现了哪些图形?把你发现的图形和同桌说一说
生:汇报。
师:你们观察的真仔细!在这所不大的校园里,同学们就发现了这么多的图形,看来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图形中的一种——四边形
板书:四边形
二、创设情境,体验新知
师:你想象中的四边形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生:(充分发表意见)
师:同学们都认为四边形应该有四条边和四个角。四边形到底是什么样的图形呢?看,这幅图中有这么多的图形,请你挑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并作上记号。(出示例1图)
生:独立完成
师:谁想把你找到的四边形和大家说一说?
生:上台来利用课件把所选出四边形放到四边形的家,别的同学若有不同的观点,可以立刻陈述,最后达成共识。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在这么多的.图形中能准确无误的找出四边形,老师很佩服你们。
现在请同学们观察我们找到的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四边形都有四条直的边
生:我发现四边形都有四个角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演示课件,并板书特征。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像这样有四条边和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
师: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形状是四边形的?
生:(纷纷发言)
师:同学们能找出这么多表面形状是四边形的物体,看来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很多数学问题。
三、操作探究,互动交流
1、给四边形分类:
师: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这组图形。看看它们各自都有什么特点然后和小组的同学合作根据这些图形的特点试着把这些图形分分类,边分边想一想你们是根据什么来分的。
2、生汇报
师:哪组同学想想把你们的想法和大家说一说。
生:展示本组的分法
师:同学们很善于思考,根据这些四边形的特点想出了不同的分类方法,你们很了不起。
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你发现什么了?也可以借助三角板量一量。
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
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通过动手测量有这么多的发现。这两个四边形的特点是其他四边形所不具备的,所以说他们是特殊的四边形。
3、剪一剪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老师看到你们个个都很出色,我们已经知道了四边形的特征,现在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剪一剪图形
生:想
师:1、每个同学剪一个四边形
2、剪两个大小相同的长方形,然后拼一拼,看看能拼出什么图形。
3、用七巧板拼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生生进行评价。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得开心吗?让你最开心的事是什么?
1教学目标
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通过找一找、说一说、画一画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通过观察测量、动手操作,使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中。
2学情分析
在一、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学生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本节课将和老师共同参与一系列活动,认识四边形并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一定基础的学习技能,形成合作意识,并具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思维活跃,应充分给他们动手和表达的空间和时间。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直观感知认识四边形的基础之上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得出和验证。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情景互动,激发学习兴趣
播放生活中各种不同的物体(表面是四边形)
活动2【讲授】学习四边形的特征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平面图形和部分立体图形。
2、激励学生判断哪些是四边形?并做好相应标注。
3、师质疑:为什么其他图形不是四边形呢?
4、在理解四边形特点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说出生活中的四边形。
5、鼓励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四边形。
活动3【活动】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
1、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正方形,猜测她们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
2、师质疑: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3、给与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寻找验证的方法。
4、课件展示探究活动的要求: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
5、板书汇报结果:
长方形 正方形
对边相等 四边相等
都是直角 都是直角
6、师:通过观察比较,发现长方形一组对边长,一组对边短。
顺势引导把长的边叫长,短的边叫宽。而正方形各边没有长短之分,所以将每条边叫边长。(从而认识两种图形各部分名称)
7、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他们各部分的名称。
活动4【练习】拓展应用
1、师:通过刚才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你们不仅验证了自己的猜想,还认识了这两种图形各部分的名称。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在方格纸上画出两种图形,并标出各部分名称。
2、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片,(近似正方形的长方形)让学生判断:这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如果是长方形,我们怎么把它变成一个正方形?
师:能否利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验证一下?
活动5【讲授】总结、延伸: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师:在生活中,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再难的数学问题都能找到答案,因为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做一个有心人,去探索出更多的数学秘密。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材说明
本单元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
本单元分三段编排。第一段主要教学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第二段主要教学周长的含义及计算。第三段主要讲一些物体长度的估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具体安排如下页表。
在编排上,教材一方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提供了大量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并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加强有关空间观念的内容。
具体内容及要求:
主题图
校园场景图。丰富学生对四边形的感性认识。
四边形
从各种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征。
平行四边形
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感悟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以与其他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初步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并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周长
利用实物和一些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估计
通过画一画、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三重难点
1区分认识四边形,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解决实际问题。
3能准确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建立空间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四教学建议
长期以来,关于“几何”的课程内容和目标,在小学阶段主要侧重于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较少涉及三维空间的内容,使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像力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标准》将以往的“几何”拓展为“空间与图形”,是对我国传统数学课程内容的一次重大变革,符合数学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为此,小学阶段的教材削弱了单纯的平面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等的计算,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增加了图形变换、位置的确定等内容,加强了几何建模以及探究的过程。这样,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与数学课程中各个分支进行整合,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因此,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如上所述,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教材选择了许多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作为教学素材,如把校园体育运动场景作为单元的主题图,用一个小朋友移推拉门的情境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导入材料,等等。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突出几何探究过程。
空间观念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想像、情境描述等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因为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教材在提供大量的、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时,采用了许多活动化的呈现方式,如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教学时,教师就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了解教材编排特点,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学生对一些知识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因此,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能力,采用了逐步拓展、螺旋上升的结构,把“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均衡地安排在不同的的学段中,每一学段都有相应的目标。这样,既突出每个年级的学习重点,又注意前后连贯。如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材就分两段编写。本单元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即可。第二次将在第二学段出现,要求学生理解:两组对边平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见,同一内容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教学要求。
另一方面,教材在不同的年段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就拿常见的数学概念来说,在小学阶段,尽管描述式和定义式是最主要的两种表示方式(定义式是用简明而完整的语言揭示概念的内涵或外延的方法,描述式是用一些生动、具体的语言对概念进行描述),但低年级采用描述式较多,中年级逐步采用定义式。在整个小学阶段,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的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帮助他们感悟概念的本质属性。本单元教材的编排也是如此,对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周长等都没有下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如周长,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的物体或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即可。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材也没有分别概括出相应的计算公式(长+宽)×2和边长×4。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计算的方法有一个独立思考、不断感悟和比较的过程,避免死套公式的现象。
因此,具体教学时,要认真研读《标准》,仔细分析教材,恰当把握教学要求。防止任意拔高要求,或者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概念、公式等。
4.本单元可用6课时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