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7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7篇,供大家赏析。
学习目标:
1、了解世界各地区的气候差异地;
2、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
3、了解影响气候的几个因素及其基本道理。
学习重难点:
1、世界主要气候的类型及分布。
2、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完成,个别指导重点点拔。
导学过程:
1、请同学们结合前两节学习的知识,能说出来“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天气的特点是什么?气候的特点是什么?
3、课本p57的A、B、C三幅图是描述哪些地区的气候的?
4、其中A、B两幅图中,都有“一年到头”这几个字,同学们想一想,这里的一年指的.是某一特征的年份,还是一般而言呢?
5、人们描述天气,关注的时间是一天,常用到气温、降水、风、云、雾等要素。从图3.22的谈论中看,人们描述气候,关注的时间是多长?一般只注意哪两个要素?你们能用一句话概括当地的气候特点吗?
6、在前两节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世界上气温和降水的地区差异很大,同学们想想,世界上哪些地区温度高,哪些地区温度低?哪些地区降水量多,哪些地区降水量少?
7、课本p58,看图3.23能说出世界上有哪些主要气候类型。
8、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9、除了自然因素,人类活动对气候有哪些影响?
达标检测:
1、课本p58活动题2。
2、课本p59—60活动题1、2、3、4。
3、课本p61—62活动题2、3、4。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我采用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的方法,得出影响气侯的主要因素,由浅入深,易化难点。
2、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理解起来有困难,通过小组间的互助学习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
1、知道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
2、在地图上正确辨别方向;会比较比例尺的大小,并能根据比例尺,量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能够根据地图的图幅大小、所示范围大小,正确选取比例尺。
3、了解地图的制作原理和地图的分类;实例引导读图尝试,学会判定生活中地图上的方向。
4、体验演示判定方向的快乐;领略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方向的判定,熟知比例尺大小与表示范围大小、内容详略的关系。
教学方法
以学案为载体,实行小组教学形式,实施零距离课堂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谜语导入:“四四方方一张纸,世界各地都容纳,有山不能爬,有水它不流。”—引出“地图”。“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最重要工具”,学会看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之一。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绘制地图的一般方法
1、自主学习:
读图1—7和图1—8,思考:
(1)、是不是图中那所学校象图中的那样小?画我们学校的校园平面图,要用一张象校园那么大的白纸来画吗?
(2)、把校园中的事物象画美术作品那样真实地画在纸上吗?
(3)、如何让人看明白哪里是教学楼?哪里是运动场?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
3、合作探究:
地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把地理事物按一定的比例缩小(比例尺),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不
同的地物(图例),并用文字、数字标明(注记)。
地理事物按一定的________缩小,并用_______画在平面上,注上必要的_______,就成为一幅地图。
鸟瞰图—平面图—地图
学习任务(二)地图的分类
1、自主学习:读第7页第一段,思考:地图都有哪些种类?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
3、合作探究:
《肥城市各年龄段人口统计图》、《山东省河流分布图》各属于哪一类
地图?
一般来讲,阅读地图时,应先看图名,知道地图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接下来是看图例,了解地图内容的表达方式怎样;阅读地图内容时,应该是先整体,后局部,先综合,后要素。尽量多地发掘地图内容,达到“图”尽其用的目的。
尽管地图的种类多种多样,内容不一,但每幅地图的制作均是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地理事物后,用符号、文字来表达地理事物的,所以地图必须具备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学习任务(三)方向判定
1、自主学习:读课本第7页,思考下列问题
(1)地平面上的方向如何判定?
(2)判定地图上的方向:
①普通地图的方向如何判定?在右侧“米”字形示意图中标出。
②指向标地图中如何判定方向?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A·
B·
右图中A点在B点的_______方向。
指向标地图中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箭头前方为北,后方为南;箭头左方为西,右方为东。
正北方
通过实践明确方法:
1、扭身子不如扭图
2、指向标太小可放大
3、为求精确可平移指向标
学习任务(四)比例尺
1、自主学习:请大家自主学习第8、9页,完成下列问题
(1)比例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例尺可以用、和三种形式表示。三种表示方式的转换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______________
(3)如何比较比例尺的大小?(由分式大小的比较规则,得出比例尺的大小的比较规则)分母愈小,比例尺愈;分母愈大,比例尺愈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比例尺的大小与范围、内容的关系:
北京市地图
中国地图
比例尺大小
表示范围大小
表示内容详略
(1)两幅图的比例尺哪个大?哪个小?
(2)两幅图表示的范围哪个大?哪个小?
(3)两幅图所表示的北京的地理事物,哪幅图详细?哪幅图简单?
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表示的内容越。反之,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表示的内容就越
分母
比例尺
表示实际范围
内容
越大
越小
越大
越简略
越小
越大
越小
越详细
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1、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医院在学校的______方向。
(2)小明从水电站步行到学校,速度为每分钟50米,则大约分钟可以到达。
解析:(1)首先要看地图上有无指向标。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根据指向标所指的'
北方确定方向,把指向标平移到学校,可判定医院在学校的东南方。
(2)先量得水电站到学校的图上距离为2cm,代入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实地距离=2/1﹕20000=40000cm),即400m,用距离/速度(400/50=8)即得出时间。
答案:(1)东南方(2)8分钟
2、下列四幅图中,按比例尺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④①③②B.②④③①
C.②③①④D.③①④②
解析:一般说来,在地图图幅大小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地图所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的地图所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故D符合题意。
3、完成教材10页活动题1、2、3、4、5。
充分用好图中的比例尺数据,并可提供没有比例尺但图幅大小相同但范围明显不同的两幅地图来对比,以深化认识。
通过减0后明确1厘米代表的实地范围,以乘法口算即可。
四、总结梳理归纳方法: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学会看地图,其中方向判定和比例尺是本节课的重点,我们要学会学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记住并应用比例尺定义、公式表示形式及其转化、大小等,初步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工具”的观念,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
五、巩固练习,达标检测:
能力训练P7基础巩固:2、3、4、5综合运用1、2、4、5
六、附板书设计:
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
一、学会看地图
(一)地图的制作与分类
1、制作2、分类
(二)地图的三要素:
1、方向:一般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地图:根据指向标定方向
2、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1)表示方法: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2)比例尺大小与内容简略的关系
这节课重点在比例尺,与数学知识联系密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稍一粗心就会做错,所以这节课重在理解,让学生自己动脑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知识和能力]
1.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以及等高线等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
3.初步学会在各种地形图上判断地势高低起伏状况,以备将来能用在生活和生产上。
4.在地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形。
5.用比例尺量算距离,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填绘常用图例和注记。
6.在各种地图上,学会判断地势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7.能够使用目的(如旅游)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
8.举例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
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线段比例尺。
2.经纬地图上辨别方向。
3.用海拔计算地面高度。
4.等高线稠稀与坡度徒缓。
5.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难点
1.比例尺大小的判别以及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2.在经纬地图上辨别方向。
3.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和方向,但是,要和地图“对话”,获取我们所需的信息,这是不够的,还必须认识和熟悉地图的“语言”——图例。
板书
地图的基本因素——图例
[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
什么是图例?
指导阅读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3图1.22中有关图例的文字说明,以及课本P14第3自然段,使学生知道图例是指: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文字和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数字,又称注记。
组织活动
1.让学生看课本P14图1.24“一些常用图例”,自己想办法尽快记住一些常用的图例。
2.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记忆的好方法。教师给予指导启发,如点状的符号有哪些?分别表示什么地理事物?线状的呢?面状的呢?等等。
3.教师可用电脑逐个展示各种图例,让学生辨认,也可用课前准备的“图例卡片”,进行“找朋友”或“对号入座”等游戏。
4.组织学生进行绘制自己居住房间平面图的比赛,看谁画的又符合实际又美观,图上要有比例尺、方向以及自己设计的图例等要素。
点拨
展示若干学生绘制的.平面图,点拨后说明记住图例固然很好,但地图一般都附有图例,所以也不需去死记硬背,关键是要掌握识图的方法和步骤。结合绘图中的问题,强调在绘图和填图时,图例要规范准确,特别是注记,应该字体清晰匀正,大小合适,排列应“横写自左向右,竖写自上而下”,点状事物不离点,线状事物也是线,面状事物不出面。
过渡
同学们,比例尺、方向、图例是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些阅读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很好地与地图“对话”,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板书
二、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提出问题
1.当前人们的哪些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各需要什么样的地图?
2.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你是否知道人们除了
利用地图之外,还有哪些方法、手段,能够更加快速和准确地获得有关地表环境状况的信息?
讨论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9第1和第3自然段以及阅读材料“地图家族一览”,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列举说明。
点拨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后点拨。
①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地图,如气候分布图、农作物分布图、工业区或工业城市分布图、铁路、公路分布图、旅游景点分布图、商业中心分布图、政区图、军事地图等。
②根据地图的内容,通常可以划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两类。普通地图是反映自然和社会经济一般特征的地图,概括程度高,多为小比例尺地图。专题地图则是根据专门用途着重反映一种或几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地图。
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在地图绘制中的广泛应用,出现了许多新型的地图,地图家族中新贵族不断涌现,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使传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变成了现实,人们能够更快、更准确地传输和获取地理信息,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更大的方便。
④根据目的和需要,选择和使用地图,查找和获得所需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好习惯。特别是地理课的学习过程中更是离不开地图,正如人们说的那样:“地图是地理的眼睛”,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地图学好地理呢?
讨论引导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地图在自己学习地理过程中的体会后进一步引导:
1.运用地图的方法——上课时要做到左图右书,图文结合,养成读图、用图的好习惯。
2.运用地图的步骤:
①看和指——在图上找到所学地名,指出它的位置。
②读和写——生疏地名反复读,同音、近形、近义的地名要多写。
③想和说——看到的事物要多动脑想,想好以后要表达出来,能够“看图说话”,把“哑图”变为“活图”。
④变和画——变是指在地图上获取的信息,要善于迁移应用(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画是指要多动手进行画图练习。如照着画、默着画、反着画(如图上画的是南半球某种现象,你就画北半球相反的某种现象)、繁化简、图配文、创新画等。
总之,学地理,在脑海里时时、事事都要装有一幅活地图,逐步建立空间概念。
反馈练习
1.电脑展示下面三件事,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件事,让各小组去组织分配的活动,看看需要选择什么样的地图,为什么?
2.各小组再去韩国汉城乘坐地铁,让学生完成课本P21活动2。
[课堂]
根据以下电脑展示,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地图基本要素的内容,强调养成运用地图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每个学习小组,用16开纸把学校的平面图设计出来,以“我为学校提建议”为形式设计未来的学校建设;或以“我浪费时间了吗”为主题,结合现有城市地图分析本组同学上学的路线是否最为简捷。地图上要有自己设计的图例及其他要素,以及绘图小组同学的姓名,一周后,大家评比,看哪个组绘的最准确、最美观。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本节课是前两节气温和降水知识的概括综合,也是前两节知识的延伸与深化,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加强环境教育。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了解“气候”的概念并能区别“气候”和“天气”,世界上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认知率达100%。
2、技能掌握与指导:说出影响气候的因素,学会收集有关气候的数据,运用图片、地图、填表、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探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利用率达100%。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观察图片地图中发现问题,共同探讨,学会与老师合作、学生合作,能举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互动率达100%。
4、情意修炼与开导:如何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以及对气候灾害预防和减灾。讨论活跃热烈又有序,提出问题、探究意识积极性高。投入率达95%。
5、观念确认与引导:认识气候在自然地理中和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加强环境意识的教育。认同率100%。
(教学目标的分立表述,有利于教者全面考虑本课教学的思路,有利于课堂教学评估,但是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各教学目标之间是协同和合为一体的。)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对气候影响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不容易准确分析各类型的气候特征及分布。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探究活动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录像:看几幅不同气候的景观图片
教师:
(1)同学们是否去过或看到过这些地方?你能从画面上感悟到是什么气候?
(2)同学们通过观察,你们对气候是如何理解的?
(3)谁能描述我们南通的气候特点吗?
⑷谁能知道气候与天气有什么不同?
(通过生动形象的画片,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出问题,学生相互讨论交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才能形成教学问题场。)
探究活动二:合作学习,分析图表。
学生:看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教师:设疑世界上有多少种气候类型,各分布在什么范围,比较各地的气温和降水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图表。
学生:边归纳总结边填表。
(通过设疑,观察,给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创设学生发问讨化,研究问题,通过归纳总结,给学生表达思维的机会,初步形成个体意境场。)
探究活动三:分析因素,加深认识。
录像:观看资料:(1)气温、降水量图;(2)实例。
教师:提问,比较各地气候有何特点?说明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总结。
教师:最后归纳,气候受地形、纬度、海陆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作用,探究发问,然后小组讨论汇报,归纳总结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探究活动四:实例分析,巩固提高。
1、学生:从举例、自身体验出发,气候对不同地方人们的生活、生产的影响。
2、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思考活动题。
(学生在以上探究活动和实例的讨论中初步形成个体意向场,初步达到了教学目标。)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气候的地区差异
世界气候的分布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纬度位置(2)海陆位置(3)地形等
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生产活动(2)生活
六、练习与拓展选题:
判断表示天气还是气候:
狂风暴雨( )晴空万里( )
四季如春( )春光明媚( )
填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海南终年如夏,南通四季分明。( )
(2)青藏高原纬度较低,但是气候寒冷。( )
(3)天津的年降水量比乌鲁木齐多。( )
探讨:面对全球变暖的趋势,人类应该怎样做?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学生姓名(略)
八、反思与点评记录
本堂课不是传统的45分钟的上课,而是有上课前准备活动。学生为了上好这堂课要收集的有关气候问题的资料来作为自己的观点。课后还有相关知识的开放题。
教学过程中注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一个学生的深层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这堂课的教学不落俗套,是教学方式的大胆创新,教师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促进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洋、大洲、海洋等概念及世界海陆分布特点。
(2)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3)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2、培养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发现问题及积极探究的精神和能力。
三、教学难点
1、认识七大洲轮廓及位置的确定。
2、自我发现问题、积极探究问题的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
活动探索式教学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名字呢?(地球),从海陆分布的角度来看,这一称呼是否正确呢?
活动一:
下面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线绳把地球仪任意平分成大小相等的两个半球,平分几次之后,你能发现什么问题?(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过渡并提出问题:所以,从海陆分布的角度来看,我们生活的星球应叫什么?(水球),我们的先人为何叫地球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后,小组内讨论。
小结:
由于古人缺少对地球面貌的整体认识,不知道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所以才称作“地球”,既然已经叫了那么长时间地球了,也没有必要再改成“水球”了,但对于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这些实质性的问题我们要有所把握,绝不能习惯成自然。
活动二:
通过上述活动,我们已经了解了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它们所占的比例分别是多少呢?请同学们按自转方向拨转地球仪,闭上眼睛,用手指随意按住地球仪的任意部位,咱们看看每次分别按住陆地和海洋的比例是多少?(重复几次取平均值)
小结并提出问题:
通过上图,我们得出了地球表面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的结论,它们是均匀分布于地球表面的吗?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地球仪,思考南北半球海陆分布有何不同?(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活动三:
1、出示各大洲轮廓图片,在黑板上挂出相应的世界海陆分布图。
2、请每小组同学选派代表逐一介绍其名称、由来,面积排序,并用磁钉钉在底图相应的位置上,同时说出相应位置的四大洋名称及面积排序。
训练:
通过观察地球仪完成下列问题:
1、找出相连的大洲及其分界线(亚-非)
2、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是?(南极洲,北冰洋)
3、被三个大洋围绕的大洲?(北美、亚洲)
4、被赤道穿过大陆的大洲?(南美、非洲)
5、被五个洲围绕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
6、既有热带,又有温带,还有寒带的大洲是?(亚洲、北美洲)
7、练习一笔画世界
8、在世界简图上填注七大洲、四大洋名称
9、《同步训练》练习题
总结: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它为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请同学们举例说明陆地和海洋对我们人类的生存有何意义?作为地球这个大家庭的一员,你觉得应该怎样去做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重点)
2、使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经线、纬线和赤道的意义,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两极和赤道。
3、使学生知道经度、纬度的确定方法(难点),记住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重点)
○教学方法:
观察法、读图分析和启发式谈话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时间:
约分钟。
○教具:
地球仪、经纬仪、多媒体课件。地球仪若干(学生每人或两人一个)
○教学过程
第一章地球(板书)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板书)
导入语:宋代文学家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地球”。但是,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对地球还知之甚少。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地球的“庐山真面目”,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况,首先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板书)
1、地球是什么形状的?(看地球卫星照片和图1、2地球的大小示意图后回答)
地球形状是:球体。
2、地球的球心、极半径、赤道半径和周长在哪里?
答:[结合经纬仪回答]地球的球心叫地心,从地心到地球表面任何一点都叫作地球半径。其中,从地心到北极或南极的半径,叫极半径;从地心到赤道上任何一点的半径,叫赤道半径。地球的周长叫赤道。赤道正好处在北极和南极的中间。
3、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相差多少千米?[看课本图中注释的具体数字回答]
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两者相差21千米。可见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由于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很少,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的时候,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因此,人们仍把地球看作正球体。)
4、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表面积分别是多少?
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5、课堂练习:现在请大家在笔记本上把表示地心、两极、赤道和极半径、赤道半径的图画出来。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板书)
1、什么是地球仪?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模型,叫做地球仪。
2、[出示地球仪]这是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体、地轴组成的
3、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
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
4、地球仪是围绕什么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
(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到南极和北极,并指示给旁边的同学,大家相互看看是否正确。)
(1)教师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让地球仪自西向东(即自左向右)作逆时针转动。告诉学生面对地球仪如何识别东、西、南、北4个方向。
(2)(做一做)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并在地球仪上指出东、西、南、北4个方向。
(3)只知道东西南北,还无法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必须知道排号和座号才能找到座位一样。经纬网是由纬线与经线构成的。
5、地球里面是否真正有一根轴?(没有,是假想的)
6、课堂练习:
(1)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
三、纬线和纬度(板书)
[引入]地球仪上有许多纵横交织的线,你知道哪些是经线,哪些是纬线吗?现在我们来识别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
1、什么是纬线?(让学生在课本上找出纬线的定义,并读出来。)
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与经线垂直相交,并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出纬线指示给同学,请对方判断正确与否。)
2、纬线是什么形状?是半圆,还是圆圈?圆圈。
3、纬线指示什么方向?是东西方向,还是南北方向?东西方向。
4、所有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不相等。
5、赤道在什么地方?赤道的作用(意义)是什么?(结合经纬仪或地球仪回答)
赤道在两极的中间,它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它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6、从赤道到两极,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结合经纬仪或地球仪回答)
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纬线长度逐渐缩短,到两极缩成一个点。
7、纬线有哪些特点?(展示经纬仪,学生观察回答)
纬线的特点:圆圈、长度不等、指示东西方向。
8、在地球仪上大家可以画出多少条纬线?人们是怎样区别每一条纬线的?
[边指示边讲解]在地球仪上可以画出无数条纬线。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纬度。(这就好像给每条纬线都起了名字,我们就能区别它们了。)
[多媒体展示图片]“纬线与纬度示意图”。
9、哪条纬线是零度纬线?南北半球是如何划分的?
人们把赤道定为零度纬线,它把地球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10、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是90°。位于南、北极点。
11、赤道南北两侧的纬线在名称上有什么不同?他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来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字母“S”来表示。
[板书] 北纬——N,南纬——S
12、如果用字母表示,北纬20度和南纬20度可分别表示为:20°N,20°S 。
13、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排列,它们的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北纬度越向北度数越大;南纬度越向南度数越大。(多媒体图示变化规律)
14、人们通常把不同的纬度地带分成低纬、中纬和高纬三部分。其中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板书:低纬、中纬和高纬] [多媒体展示] “低、中、高纬度示意图”。
课堂练习:让学生将课本、练习册或教师给出的练习纸(多媒体课件更好)中的纬线纬度指读或标注出来。
[示例题]请问北京(40°N)处于什么纬度带?中纬度。
[示例题] 中国和南极洲分别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中国在北半球;南极洲在南半球。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比例,掌握世界海陆分布的概况。
2、区分大陆、岛屿、大洲三个概念,掌握七大洲的名称、面积大小、地理分布及各洲的分界线。
3、区分海、洋、海峡三个概念,掌握四大洋的名称、面积大小、分布及各大洋的特征。
二、能力目标
1、要求学生将复杂的地图用几何简图勾勒出来,培养学生处理知识化难易的能力。
2、通过展开“大洋自述的演讲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及丰富的想像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认识地球的海陆分布,体验到人类的生存空间是有限的。从中领悟爱护地球的思想。
2、通过绘制简图、拼图活动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七大洲与四大洋在地球上的分布概况。
教学难点
1、查找各洲之间的分界线。
2、理解赤道穿过的大洲与大陆。
教学准备
地球仪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地球仪)同学们看到一个什么物体在转动?(地球)你发现地球表面大部分是什么颜色?(蓝色的海洋)本节课老师和大家共同探讨地球上的海洋与陆地分布。
二、课前热身
师:原苏联宇航员在月球上看到地球的全貌后曾感叹地说:“人类把地球的名字取错了,应该叫‘水球’。”你能解释这个说法吗?
生:因为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水覆盖。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自学本节内容。
(2)出示地球外貌图后讲述:我们通过观察地球外貌图得知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水覆盖,我们能用一个形容海洋与陆地的面积比吗?(三分陆地七分海洋)如果用百分比形容海陆面积比各占多少?(海洋71%,陆地占29%)
2、四边互动
互动1:
(1)地球上的陆地被系分割成六个大块和无数小块,其中面积较大的块叫什么?(大陆)
(2)面积较小的地块叫什么?(岛屿)
(3)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称什么?(大洲)
(4)全球共分为几个大洲?(七个大洲)
互动2: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们发现哪两个大放的大陆连成一块?把它们合称什么?(亚、欧两洲大陆连成一整块,合称为亚欧大陆。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魇一块大陆。)
互动3:
谁能上前来拿着大陆的轮廓模型按面积大小排队?(通过排队活动让学生掌握七大洲面积大小顺序。) 互动4:
提示:出示七大洲分布图,每四个人为一小组,讲座七大洲的分布特征。
引导:呈南北对称分布的大洲有哪些?(欧洲与非洲;亚洲与大洋洲;北美洲与南美洲)赤道穿过的大洲与大陆分别有哪些?(前者有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后者有非洲、南美洲)纬度最高的大洲有哪些?(南极洲)
明确:使学生初步了解七大洲的分布特下,有助于准确识记各洲的位置。
互动5:
提示:要求学生四个人为一小组,全作绘制七大洲的几何简图,然后选几名代表将自己绘制的简图展示给其他同学看,检查是否正确。再要求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然后要求学生将七大洲名称填入简图中,最后教师提示正确的填法。
明确:让学生学会将复杂地图化难为易,准确识记大洲的.分布。
互动6:
提示:要求学生结合图2-23,图2-45,图2-25,查阅各洲的分界线。
明确:亚欧:乌拉尔山脉、乌接尔河、大高加索山脉;亚非:苏伊士运河;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互动7:
师:你们发现大洲与大洲之间除了以运河、山脉等作为分界线外,还以什么为分界线?(海洋) 师:什么是洋?什么是海?什么是海峡?地球上有几大洋?
明确:洋又称大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一般离大陆较远,面积广阔,深度在2000米以上,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海的面积比大洋要小得多,海峡是沟通两海域之间宽度较窄的水道,地球上的大洋 共分为四大洋。
互动8:
提示:学生说出四大洋的名称,并在地图上指出四大洋所在的位置。
将全班同学生分成四大组,钭每大组的学生分别改名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然后分组合作进行“自述”的演讲活动。
点拨:太平洋最大最深,岛屿也最多;大西洋“S”形,第二大洋;印度洋属第三大洋;北冰洋最小最浅,纬度也最高。
互动9:
提示:每大组选一名代表领走自己所属的轮廓模型,并按面积大小排队。学生排队后再按顺序将自己的名称写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把大洋名称填入勾勒的几何图中。
明确:让学生掌握大洋的面积大小顺序并准确训记相应的位置。
四、达标反馈
选十一名同学分别拿一张模型,拼成七大洲与四大洋的分布图
五、归纳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七大洲与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地理分布、各大洲的分界及各大洋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