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周记5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端午节周记5篇,供大家参考。
端午节为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我国人民以祛病防疫的节日,后来传说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也同时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自然要吃五黄。五黄指的是黄瓜、黄鱼、黄鳝、鸡蛋黄,还有雄黄酒。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在长江流域极为盛行。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街无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我们家乡义乌,味道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们则在他们的额头、耳朵、鼻子等处涂抹雄黄酒,虫豸不叮。
在端午节的前一天,我要做一个蜜枣粽子。首先,把粽叶放在水中浸泡几天,把糯米放入水中洗净,准备一篮蜜枣(多洗几次)。把总也那三张,叠在一起,错开点放;拿起粽叶头部往里面窝卷;抓一把米,放进去切记放窝里的;再放两三颗蜜枣;再放糯米;最后,把尾部拉过来盖住,粽叶缠绕着,用线绑紧,就大功告成了!
在端午节的时候,小孩子要佩香囊,传说有避邪之意,其实是装饰罢了。香囊内装有朱砂、雄浑、香药,外面用四部包围着,清香四溢形状、颜色不同,玲珑小巧。
端午节真是个有趣的佳节。
我们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有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其中我最喜欢端午节。
端午节是在我国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重五节、五月节、女儿节等。
端午节是来纪念屈原的。在当时,国家患难,屈原想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办法,立刻去告诉了皇上,皇上不但不听他的方法,而且还将他逐出了皇宫,他每天都在江边上叹气,不久后,跳进汩罗江而死。人们为了让鱼蛟虾蟹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身体,所以人们将粽子投入江河。
端午节又称重五,许多习俗也与“五”这个数字联系在一起。有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或足踝上,称为长命缕。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南方过端午节要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雄黄酒。不过,无论南方还是北方,这一天都要用雄黄酒在儿童的额头上画个“王”字,还要佩戴五颜六色的香囊。
端午节有的地方还要赛龙舟。传说,是要把水里的鱼虾给吓走了。我们这儿还有个习俗,就是大家都要在门上插着有淡淡清得的艾叶。在几天前,人们就会把各种各样口味的.粽子包好,到端午节的时候拿出来吃。
我爱端午节,我更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有喜庆的春节、有祭奠亲人的清明节、有团团圆圆的中秋节……我最喜欢热热闹闹的端午节了。
端午节的由来还有一个故事呢!很久以前,有个楚国人叫屈原,他由于政见不合被驱逐到偏远地方去。可是,屈原是一个爱国的人,他报国无门,又不忍见自己的国家被欺负,就跳江自杀了。当地的楚国人知道屈原死了,就乘船下江寻找屈原的尸体,还将食物扔进江里,好让江中的鱼鳖吃饱,不要吃掉屈原的'躯体。从那以后,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每一年的五月初五汨罗江上,都要举行一次赛龙舟比赛,人们还要包粽子、吃粽子。
每逢端午节,我家也要吃粽子,奶奶会包一些形状各异的粽子。有方的、有长的……其中有一种粽子很小巧玲珑,它的形状仿佛一个个尖尖的冰淇淋,我一口就能吃下一个。粽子的品味也有很多种:有豆沙的、有蜜枣的、有红豆的,还有咸肉馅的。我最喜欢咸肉馅的,剥开绿绿的棕叶,咸咸的肉香扑鼻而来,一个褐色的肉棕一会儿就被我“解决”了。那一块块小小的咸肉使我百吃不厌,回味无穷。
端午节,有美味的粽子,也有感人的故事,我怎么不喜欢呢?
今天是端午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今天早晨,老妈早早的就起床了,她去了菜市场,买回来一些粽叶、肉、蜜枣、跟糯米。老妈一回到家,先把粽叶用开水烫一下,然后把蜜枣、肉跟糯米放在一个锅里,再把一些酱油倒入锅里,紧接着把它们拌在一起,馅便做好了,这些准备工作做好之后,老妈便开始包粽子了。只见老妈不慌不忙的`拿起几片粽叶,圈成一个类似圆锥的形状,接着放一些馅在里面,然后再用一片粽叶包起来,最后用一根线扎起来,这样,一个粽子便包好了。我学着老妈的样子也包起粽子来。粽子包好了,老妈立刻把粽子放在锅里煮,过了不久,粽子煮好了,老妈拿起一只粽子,剥开粽叶,细细地品尝,我看着老妈脸上的表情,忍不住笑了,老妈见了,被我搞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看我开心的样子也笑了。
这一天,人们不光吃粽子,还赛龙舟,插艾青……这都是过端午佳节的风俗习惯,据说都是为了纪念爱国英雄屈原的。
今天我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端午节。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今天,咱们就说说家乡端午节的粽子。
我们年年都过端午节,可你们知道么,端午节还有一个历史故事呢。说有那么一天,我国的爱国诗人屈原跳河自杀。他死后,人们为了不让水中的鱼吃掉屈原,于是就创造了‘粽子’让鱼吃。只有将鱼喂饱了,才不会吃掉屈原。水下漆黑,将粽子喂给鱼,鱼才会给屈原指明方向。
粽子,历史悠久,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晋代的时候,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宋朝的'时候,已有“蜜饯粽”元、明时期,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
记得小时候,每当端午节,奶奶和妈妈就要开始着手准备包粽子的材料,我看着她们忙碌的身影,我也加入了进去。期待着粽子的出锅。过了几小时,粽子熟了。我慌忙的抽出一个粽子,好甜呀!大米入口即化,真是好吃!
端午节吃粽子,就像春节吃饺子一样天经地义。吃粽子的习俗,会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