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读《论语》有感11篇

2024-04-04 19:34:22综合

读《论语》有感11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读《论语》有感11篇,以供参阅。

读《论语》有感11篇

读《论语》有感1

  论语是一本好书,它录有古代名人给我们后人留下的名言警句,我们中国人都应该去看。

  这本书告诉我们做人的基本道理,正是这些意义深刻的道理,才有我们中国那么多闻名中外的名人。其中,我最喜欢孔子说的一句话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意思是君子在贫穷的时候依然保持节操,小人只会胡作非为。读了这句话,娃娃不禁感慨万分,立誓要做一个君子。

  我要学习孔子的仁德、君子之范、好学、有坚持到底的精神的品质。我要学习李密的孝顺。我要学习管仲的聪明。还要学习颜回、范仲淹的吃苦耐劳这些名人的高贵品质受人敬仰,让人深有感触。

  孔子、曾子、老子让我们记住这些名字吧!让我们从小做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读《论语》有感2

  在20xx年寒假中,我读了《论语》这本书。其中有几篇我深有感触: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孔子说:“学习知识的同时又时常去复习,不是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让人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而我不去怨恨,不也是一个君子吗?”。“学习”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学习”不只限于书本,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做事,孔子也是这样认为的,因此,孔子非常重视学习中的“实践”,就是把所学的东西反复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并体会到其中的喜悦。因为好学者的心胸是敞开的,愿意与志同道合的人切磋,既然远方有人来讲道论学,近处的人也向自己请教,这不正是学有所成的快乐吗?再者,当他人不了解自己时,也不去怨恨他人,这是君子的涵养。

  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孔子说:“年轻人在家就要孝敬父母,在外就要尊敬师长,做事情要谨慎,说话要诚实,要爱护众人,与有仁德的人亲近。如果之后还有精力,就去学文化知识”。古代对少年儿童的基本要求正是孔子所说的这段话。在我国古代,书本知识似乎不是教育少年儿童的基本内容,而主要是把少年儿童培养成孝敬父母、谦逊待人、讲究信用、团结他人而又向往高尚品德的人。今天与孔子所处的时代不同了,书本知识的学习成为少年儿童学习的主要内容,一个人如果不把精力放在学习知识上,就很难胜任以后的工作。学习做人的品质与学习书本的过程是同时进行的。因此,今天的教育要求更加全面,学生要在德、智、体、美、劳这几个方面发展。古今社会的发展给了教育更高的要求。

  读了《论语》这本书,我知道了许多知识,懂得了孝敬父母、为人处事,这本书真的很好,建议大家来读《论语》吧!

读《论语》有感3

  日常生活中,父母总是告诉我们:只有好好学习和读书才能有出路,才能改变自己的未来。听到这些话后,我们绝大多时内心掀起“这些道理我都懂”的波澜,也可能会产生反感。我们每天都在学习,可曾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学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学、怎么学才能成为好学之人?

  学习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在书中占有较多比例。在读完《论语》后,孔子告诉我其中的答案,使我对学习的见解不仅仅停留在表面,有了更深的感悟。

  一、学何?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告诉我们: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我们要学习的是,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换位思考,不仅仅只想到自己的利益,避免在人际关系出现较多矛盾。

  二、为何学?

  子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孔子告诉我们:喜好仁德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喜好聪明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容易放荡不羁;喜好信实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拘于小信而贼害自己;喜好直率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说话尖刻刺人;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学习,弊病是捣乱闯祸;喜好刚强而不喜好学习,弊病是狂妄自大。在孔子眼中,仁、智、信、直、勇、刚都是好品德,都是我们应该加以修养的。但是,如果不通过学习而明白事理,不能把握其实质,便很容易造成危害,从而由“六言”变成“六蔽”。由此可见,学习的意义非凡!

  三、何学?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告诉我们:温习学过的知识,预习新的知识,可以成为其中的老师。我们可采取的学习方法是在学习知识后,及时的温故,及时的思考,重视量的积累,促成质变。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告诉我们: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也是很危险的。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深体会和牢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终日而学矣,不如须臾之所思也。在如今的学习型社会中,不但要求我们全面学习,终身学习,更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在高中阶段,我们学习了较多的理论知识,而缺乏对一些实际问题的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多思考、多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告诉我们:勤勉而又好学,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而感到耻辱,方能成为好学之人。这就要求我们在遇到难题时,要不耻下问。而不是以韩愈《师说》中,那些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好学的人。

  学习,不是空乏的获取知识,而是用知识去充实自己,推动成功。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在孔子认为,思考是学习必不可少的过程,学习的最终结果是学以致用。因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学而思,思而学,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读《论语》有感4

  世界历史上灿烂的文明有很多,但绵延数千年而不绝的,只有一种,那是华夏文明。几千年间、无数自然灾害肆虐蹂躏、纷繁战乱干戈汹涌横生,华夏文明的子民遭遇了数不清的磨难、承受了数不清的摧残。数千年的时间里,什么都有可能发生、万事都不可控。可是,中华文明就是战胜了天地的无情、抵御了外敌的入侵、承受了朝代的变更,不但没有被分裂、没有被摧毁,反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吸纳同化了所有试图征服它的人。一种文明得拥有多大的力量和胸怀才能既抵御住外来的侵犯又同化了外来的文化呢?这是一个奇迹!为什么这样的奇迹发生在了中华民族?因为中华民族有一种大一统的文化,这种文化世代相传、深入人心、融入血脉,成为了中华魂、华夏魄,这种文化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始自孔子,而记述其言语论说的《论语》更成为了缔造二千年中华文明的渊源。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活跃的价段,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各种思潮缤纷出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什么是儒家,而不是其它学说成为了国教?予以为是因为孔子学说饱含"以人为本、心怀天下"的'博大胸怀与英雄气概。

  孔子认为,修身乃立世之本,"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即,修身先以学文,成为一个具备孝、悌、信、爱众、亲仁等良好道德修养的良人君子是重中之重,先中之先,源中之源、本中之本,然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中,孔子就对人君的胸怀修养要求进行了多次阐述,显得浓墨重彩。"为政以德",所谓:"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耻且格";"以身作则",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遵礼守分"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也……简而言之谓之"仁",谓之"礼"。要以"仁"制国、以礼待人。则君仁臣忠、上正下效,民风归淳,天下归于大治矣。

  整部《论语》,君子一词出现了107次之多,对士人君子的立身之规、行世之则更是进行了360度立体的论述。"学道则爱人"、"文质彬彬""周而不比"、"和而不周"、"成人之美""喻于义"、"坦荡荡"、"求诸已"……君子仁人历为治国之中梁砥柱,对这些原则的践行追求,塑造了中华文人的铮铮铁骨与谦谦风度,使中华文明保存了浩然与雍容气度。

  在处世观上,相对于道家的强烈出世倾向,儒家是积极入世的,所谓"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昌也。学习是为了出仕造福黎民,造福百姓的同时要不断学习。而通过系统的学习,儒者既具君子之风(不具备也认可),又具治国之策,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是也。

  制国之策上,相对于法家的严刑峻法,儒家讲究仁义道德,一个刚绝凛人,一个悲天悯人。百家思想争鸣,可用于制国者寥寥无几。而贯穿其间的,对掌权者仁、义、礼、智、信方面的要求,溯了本清了源,使其具备了清正廉洁、为国为民的理想(不具备,也知道此为正道)。

  孔教宣扬的制国终极理想。不同于法家立图建立严管苛制的政体、有异于道家追求思想的超脱圆融、更是与其它学说倡导的军事制国、阴谋拥主截然不同,儒家向往并立志建立的家国天下,是以"仁"治、以"礼"束的升平盛世,其间,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友信民爱。况开国者或者需要法家、需要兵家,需要武将,因为金刀戈马、开疆拓土要的是英勇、是阴谋,是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豪情壮志。可治国者,需要的是文人、是治士,因为国平后,君王追求的是民安。孔子曰:"治大国如烹小鲜",要的是稳、是平。民淳方能家和,家和方能郡治,郡治方能国平。倡导"温、良、恭、俭、让"、注重道德教化的儒家成了必然的选择。

  孔子之后,历经孟子、孟子、董仲舒、朱熹、王阳明为代表的历代思想家的发展,经由统治阶层的推崇,越来越完备、越来越系统的政治体制、伦理体制、宗法体制得以确立并成为稳定的政治及思想统治方略。这使得中华历史跨跃朝代更迭而不断、使得中华文明经历外来文化冲击而不变。更是润物细无声的塑造了中华子民的思维模式、行为规则,并最终促成了独特而伟大的华夏文明的形成。

  《论语》为代表的孔教学说与其说是一种学说,不如说是一种信仰与理想。有了理想才会有希望、有信心、有前进与坚持的力量。这个理想,便人君有了世代可以统治的幻想;这个理想使学子臣属有了永远可以追求的境界;这个理想使寻常百姓有了乐天知命的气质;于是,虽历劫难,中华文明屹立不倒、虽遭创伤,华夏血脉绵延有绝。

  前世自"以人为本、心怀天下"始。今世及后世,予以为一切并不会变。以人为本,注重个人修行,方能成为良人志士,只造万世之福,不涉毁世之事;心怀天下,培护浩然之气,方可成就大邦强国,保得疆土无亏,图得民治久安。

读《论语》有感5

  今天,我读了《论语》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春秋时期的孔丘写的。它和《中庸》《孟子》《大学》合称“四书”。

  这本书主要写了孔子对一些仁孝、君子、政治等问题的看法,也写了孔子的一些习惯。后面还有学生与孔子的对话。从而写出了许许多多生活中做人的道理。它分了二十篇,每篇又有几十章。

  在这本书中,使我感触最深的是《学而》篇第一章。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它的意思是:孔子说:“学了知识后,能按时反复地温习它,不也是一件愉快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吗?别人不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个有修养的人吗?读完了这一段话,我明白了,要做一个有修养的人就要好好学习,多学一些文化知识,讲文明、懂道理。还要热情好客,家里来了客人,要热情接待,不能小气,要大方一点。最后就是宽恕。我们在生活中自己和别人总会遇到误会或做错了什么事。这时你要原谅别人,宽恕别人。你宽恕他人,自然别人也会宽恕你的。古今中外多少人是君子啊。我也要努力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这本书告诉我做人的道理,是一本多好的书呀。我也要像书中说的一样孝敬父母做一个有修养的君子。

读《论语》有感6

  “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节选自《论语.学而》

  “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论语学而》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语言的环境里,人际交往都离不开沟通,我们都在承诺,,但是你说出来的话就一定能够兑现吗?你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能够做到吗?你说的话能不能兑现,那要看你的诺言离道义有多远,如果你的诺言符合道义,那么,兑现的可能便会高些,这便是“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一个人如果能够恭谨有礼,对别人毕恭毕敬但又符合礼仪,那么他就远离耻辱了。“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意思是说,如果他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依靠的都是可亲可信的人,那么这个人的为人行事也就很可靠了。

  在这里,“信”也没有被单独拿出来作为一个核心,而是说讲信用一定要符合道义。社会中不断地出现的种种挑战,一个人光有单一的内心道德还是不够的,一定要有一个完善的道理体系。

  我们知道,关于历史,有一个词语叫做“信史”,其记载真实可靠的历史。这个词内涵很重,因为历史上有很多史官,要用他们的生命来维护历史的真实,让历史的真相得以流传下来。这是中国历史上可贵的传统。

  曾经,北魏的司徒崔浩和中书侍郎高允两个人奉命撰写北魏的国史,叫做《国书》。《国书》写好以后,就被鑽刻在首都平城南郊十字路口的石碑上。很多鲜卑贵族看了国史之后,非常不满,就跟北魏的太武帝拓跋焘进谗言,拓跋焘盛怒之下就下令逮捕了司徒崔浩,接下来就要逮捕中书侍郎高允。拓跋焘就召见高允,问:“《国书》果真都是崔浩一个人写的吗?”这个时候,高允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他这样回答的:“《太祖纪》由前著作郎邓渊撰写,《先帝纪》个《今纪》是我和崔浩两人共同撰写的。不过,崔浩兼职很多,至于具体的著述工作,我写得要比崔浩多的多。”拓跋焘一听,大怒,说“敢情你写的比崔浩还多,你的罪行比崔浩还大,怎么可能让你活!”高允不慌不忙,回答说:“我的罪过确实非常大,应该灭族,但我不敢说虚妄的话来骗您。拓跋焘回过头说:“这就是正直啊!这在人情上很难做到,而高允却能做得到!马上就要死了,却不改变他说的话,这就是诚实啊,作为臣子,不欺骗皇帝,这就是忠贞啊。应该赦免他的罪过,要褒扬他。”于是,皇帝赦免了高允。

  诚信,有时候是需要大勇敢的。它需要自己内心对于一种价值的坚持,这种价值延伸出来, 这便不是仅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关系到更多人的利益。

读《论语》有感7

  在孔子眼里,仁的境界是非常高的。子路忠勇有将帅之才,不是仁;冉有多才多艺有从政之才不是仁;公西赤精通礼仪有庙学之才,不是仁;陈子文不屑与崔抒为伍的清高也不是仁。大概只有方方面面都做到了,做好了,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仁吧。但孔子的仁在我看来实在是太过苛求。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又怎能要求一个人每方面都做好呢?如果一个人真的做到了孔子所说的仁,那大概不是人,是神吧。

  孔子眼中的孝也是非常苛刻的。要让父母吃好穿好。父母有错,指出时应恭恭敬敬,父母不接受,也不应该违抗他们,纵使父母是错的,这就有点过了。虽然是做到了对父母的尊敬,但亲人这样相处难免疏远不亲近。对父母的愚孝也给很多的子女带来了痛苦。《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和刘兰芝因为愚孝,只能双双赴死;陆游和唐婉只能留下‘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陆游)怕人询问,咽泪装欢,瞒、 瞒、瞒。’(唐婉)的终身遗憾。如果父母的错会给我们带来终身的痛苦,我们还要遵守吗?如果明知是错还要去做,明显是不合理的,不合逻辑的。对父母应该尊敬,但应该把自己跟父母放在同一个度上,而不应该唯父母命是从。如果唯父母命是从就是愚孝!

  孔子重交友,认为从朋友身上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行,重信义,爱音乐,主张人以修身为本。这些做法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不得不说人想要一生不犯大错,是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想有多少位高权重,富可敌国的人因为一时贪欲而瞬间跌到人生的谷底。但孔子提出以礼治国就太重视礼了。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认为只要每个人都努力做一个君子,那天下就太平了。但这实在是太理想化了。世界上又怎么可能每个人都是君子,每个人都能成为君子呢?人毕竟活在俗世中,有好的一面,也会有欲望和贪念,所以用只用礼来约束众人一定是行不通的。如果一个君王不像一个君王,按照礼来说又能怎么样呢?

  孔子最多说他两句就是了。他绝不会主张别的更适合的人取而代之,因为那不合礼。那黎民百姓岂不是照样遭殃。孔子肯定不支持人民起来反抗的,因为那不合礼。那黎民百姓只能被动接受。当黎民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时候,又有什么精力去学习礼呢?不是照样礼崩乐坏?所以不能不说孔子的一些思想有些消极,有些过了,不符合中庸之道。人需要更有力的约束,那就是法律。

读《论语》有感8

  《论语》这本书主要记载了孔子与其弟子对话的内容,它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部重要典籍。在《论语》简短的语言中,体现了儒家深刻的思想内容,对后代政治、思想、文学艺术等产生了巨大影响,被西方人称为中国的“圣经”。书中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借鉴、学习。

  《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儒学所倡导的那种品德和功能,于今亦有积极效用。

  其实一开始读《论语》时,我自身的感受就是:看不懂,头大。就算看了注释也很焦躁,不想看。

  第一节语文课读《论语》时,我便浪费了12分钟多。

  但慢慢抚平自己的情绪后,慢慢地、细细地品读,你会不由自主的去拿自己的行为对比书中的行为,进而获得一个很有用的道理,并把此道理铭记于心。并且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本书真正读进去了,才会发现自己的一些毛病渐渐地被这本书磨的消失了。

  《论语》对我而言是一本十分神圣的书,因此我对它充满了敬畏之心。所以我每次在读它之前都会先深吸一口气,再长呼一口气,来抚平自己的内心,让自己没有任何杂念了再来读这本书。

  《论语》真的带给了我很多感受。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次的读《论语》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我会一直温习这本书中的道理,让它来指点我的生活中的行为。我与《论语》同行,一生同行!

读《论语》有感9

  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假期虽短,可读罢《论语》,孔子的一言一仍在我脑海中浮现,久久不能抹去。

  我最喜欢的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句。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自己和他人关系的一条准则,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色。可以这样说,忠恕之道是孔子发明的。子贡曾向孔子表达过两点愿望:我不想别人强加于我,我也不想强加于别人。孔子当时就在子贡头上浇了一瓢冷水:“子贡呀,这不是你能做到的。”如果从个人来讲,要想成为一个仁人君子,就应该从“忠恕”之道入手。“忠”道就是“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个人都有一些自己的习惯,但有些原则不一定为他人所接受,一个善于处世的人,应该本着尊重别人个性习惯的原则去适应化解,不能接受别的人的人说明自己也有很多不好的习惯,应学会由人及己的方法。如果这样,就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这是指在对待仁的问题上,即使是老师,也可以不与他谦让。孔子和儒家十分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生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不过这是在一般情况下。而且,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用谦让,这是实现了把仁德摆在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标准。

  孔子对教育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传授知识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还领会不了的时候,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但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要去启发他;告诉他方形的一个角,他如果不能由此推知出另外三个角,就不要再重复去教他了,这是孔子有名的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孔子不喜欢灌注式的教育方法,那是把学者看成消极的接受者。他强调,施教者要循循善诱,学者要积极思考。启发式的教育原则,乃是在学者有了迫切的求知愿望时,也就是他急于要做却做不成功,急于要说却说不清楚的时候,才给予开导和启示,使之主动进行深入思考和反复试验。

  在不知不觉中,我已读完了《论语》,看似简单的一本书,竟蕴含着如此巨大的智慧。通过读《论语》,我仿佛穿越到几千年以前,也成为了孔老夫子的学生,坐在学堂里,听他讲解人生的真谛……

读《论语》有感10

  《论语》是一本家喻户晓的名著,这个暑假,我又重新温习了一遍。

  《论语》中分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有的给予了我们人生发的启示,有的让我们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

  要会善于学习,就要不耻下问,《论语》中有一句话:“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这是曾子曾经说过的话,含义是:一个人他自己是有能力的,还向没什么能力的人请教,一个人很有学问,还向学问少的人请教。我想:一个人内心有智慧,敏感多思,愿意好好地去领悟知识,愿意“不耻下问”,以获得更多的知识,这不过是一种难得的态度吗?就像生活中,小孩子的眼光定是与大人不同的,稍向天真烂漫的小孩子学习,也说不定能给人启发。曾经有人问一位学者,你是在哪儿学到最有价值的东西的?结果大家以为最有价值的答案是:幼儿园,这就是孔子和他学生眼中的“学习知道”吧!

  孝敬之道也在《论语》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亦。”意思是:一个人孝敬父母,却喜欢触犯上级,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的确,孝敬父母和尊重上级不是一个含义吗?———细心为别人呢着想,有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因为父母的训斥而感到委屈,但仔细想想,其实父母是为我们好。其实,孝敬不一定是让父母丰衣足食,为他们多着想一点,就算是最好的孝敬了。读完这句话,我回想平时为父母做过的事,更深一层地理解了孝敬的含义。

  《论语》,这本拥有无穷奥妙的书,带给了我们无限启发,告诉了我修身养性的道理,作为一个小学生,我们应该遵循孔子的道德思想,争取在学习生活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读《论语》有感11

  古人对读书的情有独钟。其实,对于任何人而言,读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开卷有益,读书好处多”这是自古以来人们的共识。

  每一个人要想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越壮阔,就要拥有渊博的知识。知识是人类通向进步、文明和发展的唯一途径。书是前人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它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源泉。我们要想让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就必须多读书,读好书。在暑假里,为了丰富自己课外阅读的知识量和对素质的提升,我特地买了本《论语》,学习孔子的崇高品质,感受中华文学的辉煌。

  《论语》是一份珍贵的遗产,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它以语录和对话文体,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集中反应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孔子提出的“仁政”、“德治”、“道义”、“礼敬”、“信实”、“忠孝”、“友善”、“勤俭”、“廉耻”、“慎独”、“中庸”、“勇敢”、“自强”等传统美德的内涵深深直根于华夏沃土之中,已经成为中华儿女为人处事和安身立命的标准。而对于我感受最深的是那些做人的道理。

  如出自《论语?颜渊篇》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这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世间最大的美德就是饶恕。如果人人都有了这种仁爱之心,天下不就成了仁爱的天下了吗?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你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人了。出自《学而》篇中的“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要求他的弟子们能用“忠”“信”的标准来自觉的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塑造理想的人格。

  《论语》中的对学习的态度和学习的方法的阐述对于我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告诉我们学习的态度:实事求是。这让我想到自己以前在学习上的幼稚:不懂的问题总是避而不问,担心别人会笑话自己。现在我知道这是多么愚蠢。大学问家孔子都有不知道的事情,何况我们这些学子。“实事求是”是一种智慧。“学而时习之。”让我认识到: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与“习”统一起来,只有用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孔子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两千多年来一直为家庭和美,邻里的和睦,社会的和谐,人民的团结,国家的统一发挥着积极作用。孔子思想与智慧已经成为华夏思想与智慧的精神源泉。孔子思想的精髓像雨露滋润大地一样,已经渗入到每个华夏子民的观念、行为、习俗、信仰、思维方式和情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