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初中生物优秀教案3篇

2024-04-03 10:30:39综合

初中生物优秀教案3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初中生物优秀教案3篇,供大家赏析。

初中生物优秀教案3篇

初中生物优秀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3、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会做调查记录,同时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

  描述部分所调查生物的特征

  三、课前准备:

  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并查找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1、把全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选出小组长,说明本节调查课的目的,步骤,各小组自由选择调查范围(不可在教学区)然后汇报到老师处,每小组长把组员的名单交到老师处。强调调查范围的要求是生物种类较多,环境有较多变化的路线。

  2、注意事项:

  如安全、不伤害动植物、不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等。

  应特别关注一些小生物。如树皮上、草丛中的小生物和天空中飞行的生物。

  3、据报告册P2~3内容进行调查,并及时记录,布置作业是星期四交齐。

  4、纪律要求:

  出入教室不可吵,不可影响其他班同学。

  各小组提前十分钟回到教室,各小组要跟老师对好时间,要求本小组长组织好纪律。

  5、利用下课前十分钟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调查的生物,(可按P9的分类方法)并对个别小组作出表扬。总结本节课全班同学的表现。

  (问题:1.你们组调查了多少种生物?2.你们是按什么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的?分多少类?各多少种?每类选1-2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调查中,你又想到哪些新的问题?)

  教学后记:

  初一(2)班没有说明细节,学生不明确调查的意义和方法,把抓昆虫等作为调查的主要目的,抓昆虫成为本班男生的主要任务。还应强调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真菌等其他生物。

  初一(9)班事前说好了各种注意事项,强调了纪律,所以每个人都能完成好这次调查活动。

  初一(10)班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该班学生较文静,气氛太沉闷

  初一(3)班课堂纪律太乱,几位同学特意捣蛋,但小组间团队精神不错,调查到的种类较多,有些学生的知识面很广,认识植物种类多。

  初一(5)班守纪律,调查生物最少19种,最多29种,证明每组都有认真调查的学生,学生积极性高,对老师的.布置完成得很好。

  初一(4)班户外活动时纪律管不好,很多男同学在玩蟾蜍等生物,男同学一堆,女同学一堆,纪律不好,但调查到最多的生物种类有40种,最少的也有25种,证明该班学生对生物有浓厚的兴趣,但事后发现很多生物不是真正看到的,是联想到和想到的,缺乏科学精神。

  教学反思:

  在户外活动前要多强调各种规章制度,考虑问题要面面俱到,,不然学生不了解活动的规则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

初中生物优秀教案2

  一、教学目标设计:

  1、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懂得细胞是生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2、要求学生懂得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3、要求学生熟悉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4、通过实验观察动植物细胞的结构、草履虫的生命活动,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就像砖瓦是房屋建筑的基本单位一样,引入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这一主题。

  (二)、细胞是生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1、、学生观察衣澡结构模式图和草履虫结构模式图,思考:它们是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

  2、学生例举出周围的生物,哪些是单细胞生物?哪些是多细胞生物?

  3、小结: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4、资料阅读: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总结出主要内容: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5、实验:观察动植物细胞的结构。

  学生分组:甲组和乙组。

  分工:甲组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乙组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

  方法步骤:

  第一步:制作临时装片

  第二步:观察细胞结构

  小组讨论:

  (1)、制作临时装片大致分为几个步骤?

  (2)、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与洋葱表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是什么?比较它们的异同。

  6、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液泡等结构。

  (三)、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实验:观察草履虫的生命活动

  小组讨论:实验步骤2、3中草履虫是怎样运动的?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2、小结:对于单细胞生物来说,一个细胞就是一个生命体,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这说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3、学生观察图中:胡萝卜细胞培养成的植株。

  说明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细胞中的各种结构都担任着一定的功能,它们相互紧密联系,协调一致,使细胞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4、学生观察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

  小组讨论: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怎样的?

  三、思考与练习

  1、连线表示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对应关系。

  2、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正确顺序是:

  3、如何判断显微镜视野中的细胞图像是动物细胞还是植物细胞?还存在一个数量庞大的生物群体,它们是用肉眼无法看到的微生物,那么要借助什么仪器才能看得见呢?

  四、应用与实践观察紫鸭跖草的细胞质流动

  课后反思:

  1、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懂得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异同。

  2、通过实验活动,加深对细胞结构、细胞生命活动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通过实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实践和探究过程,不断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相互合作,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过,这次教学实践活动由于实验器材不足,平时开展实验较少,实验准备不够充分,学生亲自动手能力不强,对知识的掌握还不够牢固。

初中生物优秀教案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血液循环途径》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的第三节的第二课时内容,课时安排为一课时,在学习了血管,血液,心脏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中用整页篇幅特意安排了一幅人体血液循环模式图,形象地表现了血液在封闭式的管道系统中的循环流动,学生能否读懂这幅图,标志着是否掌握了本节知识。教材中还设计了两个讨论和两道课堂练习,都从不同的层面体现了本节知识的重点与难点。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正确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2.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地变化。

  3.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组织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能力;

  2.通过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3.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有关知识,认识到生命的奇妙,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确定依据】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法和学法】

  【确定依】

  1、学情: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显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好表现,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

  2、生物新课程标准。

  (一)说教法

  1)导课: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突破重点与难点:

  1、启发式——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2、直观式——多媒体演示。

  3、探究式——发现问题,寻求规律。

  (二)说学法—— 1)分组探究法。

  2)归纳总结法。

  3)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4)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游戏巩固。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学生:

  1)直尺、水彩笔、课本。

  2)阅读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

  教师:1)血液循环教学光盘。

  2)一杯凝固的血液。

  3)血液循环中各结构头饰。

  4)代表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气球。

  5) 《血液循环》学案

  (二)导入新课:(大约5分钟)

  “疑,思之始,学之端。”先请同学们看扁鹊切脉图片(进行爱国思想教育)→学习测量脉搏(亲身体验中华医学传统)→提出疑问“心脏为什么在不停地跳动?”→导出新课→探究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这样置学生于知与不知的矛盾中,使学生注意力开始集中,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新问题的解决过程。)

  【设想依据】教师准备大量的图片,为学生探究设置情境,既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突出重点: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大约10分钟)

  教学光盘展示体循环途径和和肺循环途径(必要时多放几遍,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总结两条循环的路线图→设置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问题1:两条循环途径的交汇点在哪里?问题2:两条循环途径的相同点和区别点?→学生仔细观察总结出的循环途径→思考,寻找规律→找出规律后进行实战演练,亲手绘制循环图→课堂游戏《找朋友》→思维升华,突出重点。

  【实施依据】新课标中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在实现知识目标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之终身受益。

  (四)突破难点: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大约13分钟)

  观察课前准备的一杯凝固的血液→学生探究思考→得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定义→再观察血液循环图片→学生寻找出循环途经中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发生变化关键部位→设置悬疑,“为什么在这些部位血液成分会发生改变?”→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血液的变化”的教学光盘→完成活动“锦上添花”和课堂游戏《小小旅行家》→设置探究问题“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

  【实施依据】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以旧为新,有抽象的知识到具体的实际问题,再有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完成整个知识点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并使学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感。

  (五)重点和难点的延伸:血液循环的意义。(大约5分钟)

  学生归纳总结→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实现重点和难点的延伸。

  (六)、课堂拓展延伸:冠脉循环,为心脏提供营养,发生障碍时容易引起冠心病和心肌梗塞。(2分钟)

  (七)、课堂知识反馈(大约3分钟)

  1、下列血管中流静脉血的是( B )

  A肺静脉B上腔静脉C主动脉D肺动脉

  2、小明得了支气管炎,医生给他输液,消炎药从手部静脉打入,怎样到达支气管的发炎部位?

  答:消炎药——各级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参与肺循环—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支气管发炎部位。

  【设置依据】以习题反馈知识要点,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八)、课外活动(大约2分钟):

  1、小组探究活动:血压受什么因素影响?

  2、关爱家人活动:了解自己和家人的血型。(为下节课作准备)。

  【设置依据】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性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多种途径尤其是网络资源来获取新知识,并使课本知识得以充分的延伸。

  四、【板书设计】

  标题:人体的血液循环

  (一)、血液循环途径:

  1、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血液变化:动脉血变为静脉血,血液颜色由鲜红变为暗红。

  2、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血液变化:静脉血变为动脉血,血液颜色由暗红变为鲜红。

  (二)、血液循环的意义:为全身各部分的细胞带来氧气和养料,带走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为出发点,通过循序渐进地引导,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让学生发现生活处处有科学、处处用科学,并运用探究式、启发式、直观式等多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为他们创设思维的空间,思想的时间,并适时穿插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和有趣的课堂游戏,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课堂知识,还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以实现共同进步。在此仅作抛砖引玉,还希望各位专家和老师多加指导,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