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赏析7篇

2024-03-18 10:01:27综合
  • 相关推荐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赏析7篇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赏析 篇1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宋代〕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新绿 一作:花落)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译文

  稀稀落落的篱笆旁,一条小路通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新叶刚刚长出还未形成树荫。

  小孩子奔跑着追赶黄蝴蝶,可是蝴蝶飞入菜花丛中就再也找不到了。

  注释

  新市:地名。今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一说在今湖北省京山县东北,一说湖南攸县东北,一说当涂县(今属安徽马鞍山)东五十里。

  徐公店:姓徐的人家开的酒店名。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篱:篱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阴:树叶茂盛浓密而形成的树荫。

  急走:奔跑。走,跑的意思。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

  第一句是纯景物的静态描写。篱笆和小路,点明这是农村,“篱落”是有宽度的,用“疏疏”指出它的状态,显见其中有间隔,才能看见篱笆外面的山道。“一径深”,表明山道只有一条,并且很长很长,延伸向远方。宽广的篱落与窄小的一径相对照,稀稀疏疏与绵绵长长相对照,互相映衬,突出了农村清新与宁静。

  第二句也是纯景物的静态描写。路旁,树枝上的桃花、李花已经落了,但树叶还没有长得茂密,展示出农村自然、朴素的风貌。

  第三句是人物动态描写。“急走”与“追”相结合,儿童们那种双手扑扑打打,两脚跌跌撞撞追蝶的兴奋、欢快场面就历历在目了,反映了儿童们的天真活泼。

  第四句,菜花是黄的,又是繁茂的一片,一只小小的蝴蝶,飞入这黄色的海洋里,自然是无处寻了。读者可以想象,这时儿童们东张西望,四处搜寻的焦急状态,以及搜寻不着的失望情绪等等,更表现出儿童们的天真和稚气。

  本诗通过对春末夏初季节交替时景色的描写,体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全诗所摄取的景物极为平淡,所描绘人物的活动也极为平常,但由于采取景物与人物相结合,动静相间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刻画出农村恬淡自然,宁静清新的暮春风光。

  创作背景

  这是组诗中的第二首。这组诗当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彼时杨万里正任江东转运副使,任所是在建康(今江苏南京)。诗题中的“新市”,是当时一处城镇,在今浙江德清东北,位于临安(今浙江杭州)与建康之间。这里水陆环绕,舟车通利,是作者离开临安去建康任所,或从建康返回临安述职的必经之地。作者途经这里,略作停留,短期借宿,见景生情,有感而发,于是赋写这组诗。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赏析 篇2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诗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 两首诗的意思。

  3、能说出课后练习3中带点词和 诗句的意思,想象并说出《游园不值》这首诗描绘的景象。

  4、积累描写春天的古诗或名句。

  学习过程:

  一 、 自主预习:

  1、搜集描写春天和田园风光的古诗或名句。(整理在读书笔记上)

  2、搜集有关叶绍翁和杨万里的资料以及以前学过的这两位诗人的诗。

  二、自主读悟,合作探究(8分钟自学,5分钟合作交流)

  同学们,自学古诗时可以借助资料、也可以问同伴,但最好的方法是自己通过反复的诵读来品味诗句的意思。

  1、自己试读古诗,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注意停顿,读出节奏感和使得韵味。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理解诗意。

  方法指导:

  (1)解题: 不值: “游园不值”的意思是:

  “宿新市徐公店”的意思是

  (2)抓词语,明诗意。

  读古诗,从重点词语入手,试着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重点词语可记在书上)

  应: 怜: 屐齿: 苍苔: 小扣: 柴扉: 篱落:

  疏疏: 一径: 深: 急走:

  (3)看画面,想诗境

  结合课文的插图,想象“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一幅怎样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3、悟诗情,巧诵读

  《游园不值》一诗表现了作者

  《宿新市徐公店》表现了作者对 的赞美和

  对的喜爱之情。

  在小组内有感情地诵读,比比谁背得既快又有韵味。

  三、交流展示(7分钟)

  四、做一做,看看哪个小组正确率最高!(7分钟)

  1、默写古诗。

  《游园不值》 《宿新市徐公店》

  2、解释带点的字,说说诗句的意思。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应: 怜: 小扣: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走:

  4、描写春天的古诗名句。(3到5句)

  五、快乐积累:(8分钟)

  描写春天的诗: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晚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春游湖》 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描写田园风光的: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唯有蜻蜓蛱蝶飞。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赏析 篇3

  古诗两首《游园不值》、《宿新市徐公店》是两首描写春天美景的古诗,《游园不值》中那一枝红杏让人对满园的春色产生无限的遐想,《宿新市徐公店》中作者用白描的手法表现的画面引发人们对田园景色的无限向往。古诗精炼的几句话却写出了春天的无尽的美,是对学生进行想象能力培养的极好题材。我在教学时就在这个方面苦下了功夫。

  一、读古诗。

  在学习古诗时,我首先通过自读、释词、朗读、想象画面等方法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使学生对古诗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为学生进一步展开丰富的想象打下基础。

  二、写诗境。

  接着,我通过提问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从认识和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展开想象的翅膀。教学《游园不值》时,我让学生通过想象将我下面的故事补充得有趣而生动然后写下来:在一个春光明媚的大好日子里,我来到户外观赏春色,看到( )。我心想( )。当我来到朋友家的园子前时,我小心地走到柴门前,( ),很长时间也没有人来开门。我觉得( ),正准备离开时,却发现( ),让我想到园子里( )。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读了第三、四句后,我对学生说: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听到了什么呢?将儿童捕蝶的动作、神态和语言先说一说,再写下来。教师这样让学生先说再写帮助学生由一句到几句循序渐进地进行因势利导,把学生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

  三、画美景

  最后,我让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象,将自己脑中的画面用自己的画笔画下来。教《宿新市徐公店》时,学生说课文中的插图中小路没有,我就让学生重新画一张。我先让学生回答: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诗中景物有哪些色彩?诗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诗中的儿童会怎样?然后来将这幅情意盎然,充满童趣的画在音乐中画下来。教《游园不值》时,我让学生将图中没有画出来的满园春色结合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看到的通过想象画下来。

  事实也证明,学生写的文章语言优美、生动感人,画的画丰富多彩、绚烂无比,想象创造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赏析 篇4

  师:稀疏的篱笆下,一条幽静的小路伸向远方,看见了吗?

  生:看见了!

  师:什么样子?

  生:“篱落疏疏一径深。”

  师:树上的花落了,叶子还没长大,还没形成树荫呢!

  生:“树头花落未成荫。”(学生抢着应声回答)

  师:小朋友们急忙跑过来抓蝴蝶啦!

  生:“儿童急走追黄蝶。”

  师:抓到没有?

  生:“飞入菜花无处寻。”

  这时,一个叫刘宗文的学生大声喊:“老师,请等一等,我马上就要抓着它了!”大家静静地等着他,过了一会儿,刘宗文睁开眼睛兴奋地说:“终于抓住了,嗯,真难逮呢!菜花是黄色的,蝴蝶也是黄色的。”正说着,他还做着手捏蝴蝶翅膀的姿势呢,再看表情更是一脸的喜悦……

  这个动人的教学片段发生在窦桂梅的阅读教学课堂上。当时,师生一起诵读《宿新市徐公店》一诗,窦老师描绘诗意,学生一边想象一边概括描绘的是哪一个句子。在闭着眼睛想象画面的过程中,学生的灵魂在诗歌的世界里自由翱翔,个人的审美体验与教材文本实现了“无缝对接”,享受着精神自由的快乐与幸福。

  这种“过电影”的方法是窦桂梅经常使用的,它能有效地将学生的阅读体验转化为审美想象,帮助学生体会一种“朦胧而舒心的快乐”,正是这种快乐有可能使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窦桂梅认为,对于阅读而言,最重要的永远不是懂不懂,懂多少。很多时候,一种朦胧而舒心的快乐,才能引导孩子进入“阅读的森林”。

  窦桂梅还在每次的寒暑假要求学生给自己喜爱的诗人写信。中国古代有名的诗人达2000多人,自村夫到皇帝,从稚童到老叟,可谓群星灿烂。她让学生寻找诗人的足迹,了解诗人的生平、代表作、成才的经过或悲凉的人生,写出对诗人的认识或者鉴赏评价。有的学生写到:“李清照奶奶,你的心情还好吗?”“谭嗣同,您够男子汉!”“李白,你的铁杵磨针的故事是真的吗?”“虞世南先生,你的那首《蝉》难道仅仅是写的不停叫着的‘知了’吗?不,你同时也在表明自己的心迹,也在描写着自己。‘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我感悟到其中蕴含着一个真理:自身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在这种与诗人“面对面”的交流中,孩子们关心古人的喜怒哀乐、质疑其生活细节的真实性、品味出诗句中的弦外之音,与历代诗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平等交流。这正是阅读的魅力──让人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找到与自己心灵相通的知音,让人在解读作品的过程中思考人生、提升境界。而教师在这里却“消失”了,学生直接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这就是窦桂梅追求的阅读教学的“一见钟情”:学生不需要教师这个“媒婆”就能直接爱上文字、爱上阅读。

  窦桂梅在阅读教学领域内的建树是与她的深层思考分不开的。她始终在想:阅读和阅读教学是不同的,通过怎样的阅读教学才能实现学生的真正阅读?教师不能把阅读教学的目标简单理解为让学生读懂课文,而应该是学会读书。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用支离破碎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和阅读体验。阅读课应该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地方,成为学生讲故事的地方,成为学生观点碰撞的地方,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地方!

  此外,窦桂梅还对小学语文教学中“阅”与“读”的割裂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目前,在“课标”的引领下,在语文先辈的强烈呼吁下,小学语文教师懂得了小学语文课堂要重视“读”,并且要书声朗朗,这实在难得。能够高举“读”的大旗呐喊:要读,真正的读!读出感情,读出形象,读出感受更是难得!不过,静静想来,很多人对“课标”表述的“运用多种阅读的方法”理解得并不全面和深刻,也没有具体弄清阅读的真正内涵。结果导致教师在语文学习中把“阅”和“读”割裂开来,只注重读的声音、读的形式、读的技巧,一句话,强调的是学生的嘴巴,而没有重视学生的内心,把“阅”字几乎是扔掉了。“阅”就是用眼看,就是用心想,就是理解、揣摩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会有“读”。“读”并不是单单表现在抑扬顿挫的声音,也有静思默想的默读。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明白:课堂要给学生一个默默读书的“场”,一个默默品味的“场”,也就是营造一个“静静的学习的场”。

  其实,每一个人读书更多的是默读品味,读到动情处流泪,读到气愤处生气,读到感慨处叹气,很少看到一个人读书后放声而有语气地朗读。现在,学生掌握了朗读的技巧,知道哪是重音,晓得在哪里停顿,听起来很动人,但也许他的心灵却依旧空无。我们读书是读给自己的,读的是自己的感受,并不是为了让别人觉得好听、动听。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赏析 篇5

  《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离、枯、荣、野、烧、尽”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说出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感情,初步懂得要像小草那样不怕困难、顽强不屈。

  4、启发儿童想象,让学生感受小草蓬勃生长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离离”、“枯”、“荣”、“尽”的词义。

  2、懂得句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含义。

  课前准备:

  1.让学生观察路边、田边、河边等处的野草。

  2.生字卡片,荒原野草图,朗读课文的音频。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情感描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播放背景音乐)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大草原吗?这一节课,就由老师带你们到大草原去走一趟,领略一下大草原生机勃勃的美丽风光。现在,先请大家闭上眼睛, 一边欣赏音乐,一边跟着老师到大草原去。

  师口述: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这些野草每年都会枯萎一次,又会茂盛地生长一次。熊熊的野火也烧不完这些顽强的小草,来年春风 一吹,它们又会重新生长出来了。

  师:现在,请大家睁开眼睛看看。(出示草原图)

  这就是我们所去的大草原了。你觉得这大草原美吗?我国唐朝的伟大诗人白居易看到小草在茫茫的大草原上不怕风、不怕雨,顽强地生长,触发了内心的感情,就写下了一首诗,名字就叫──草。 (板书:草)

  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古诗,先请同学们来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每个字的读音,边读,边思考三个问题。

  (出示问题,听范读音频。)

  (1) 课文是怎样写草的?想想每句写什么?

  (2) 联系课文内容,想想“离离”、“枯”、“荣”、“尽”的意思。

  (3) 文中哪两句诗点明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①个人读;

  ②同桌读;

  ③指名读;

  ④检查读。

  要求:借助拼音练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读一读,再放进句子里读正确。

  3、交流初读情况

  a 、刚才,大家都读得非常认真。现在,我要请几位同学给大家朗读一次,看看怎么样?(出示课文内容)

  b 、学生评议,教师正音后听课文录音。

  c 、现在,我们再来学着录音朗读。

  二、读诗句,识字

  1.第一行(指名读)

  识字: 离  原

  指导读句:离离/ 原上/草,

  2.第二行(齐读)

  识字:岁  枯  荣("岁"平舌音,"荣"翘舌音。)

  指导读句:一岁/一枯/荣 (提示:两个"一"声调不同)

  3.第三行(指名读)

  识字:野  火  烧  尽(注意读准"烧"的音。)

  指导读句:野火/烧/不尽

  4.第四行(齐读)

  识字:吹  又  (注意"吹"翘舌音)

  指导读句:春风/吹/又生。

  三、指导写字

  原:半包围结构,"厂"里面是"白"、"小",不能写成"泉"。

  岁:上下结构。"山"要写扁些。上短下长。

  枯:左边是木字旁,右边可分成"十""古"来记忆。

  火:笔顺是

  吹:右边是"欠"(欠字旁),上面不要写得太宽,下面"人"左右伸长。

  又:注意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字在格内要居中。

  四、朗读课文

  1.听朗读课文的音频,想象原上草的样子。

  2.反复练习朗读,达到背诵要求。

  五、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含要认识的字)。

  2.完成课后练习2。

  3.用"春风"说一句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朗读、背诵课文。

  2.说说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不作过高要求,学生说到什么程度皆可,说通就行。)

  3.认读生字。用"原、岁、吹、火"口头组词。

  二、深入学习诗文

  1、具体分析诗意和字词义。

  a 、齐读“离离原上草”(软件出示)

  b 、问: (1) 课文写的是哪里的草?你从诗中哪一个词知道的?

  (2) 草原上的草长得怎样呢?(引导学生看图)

  (又高又密,非常茂盛,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3) 诗中哪一个词语写出了野草茂盛的样子?

  (对,“离离”就是又高又密,非常茂盛的样子。)

  (4) 让一两位同学说出诗意。

  (5) 指导朗读。

  师:第一句诗主要写出了草原上野草茂盛的样子,读的时候,“离 离”两字读重一点。

  c 、师:谁来告诉老师,这些野草有什么生长常规呢?

  (对极了,那你们看看诗中又是怎样写的?)

  (不知道也没关系,相信你们学习了下一句诗后一定会知道的。)

  (1) 指导朗读:“一岁一枯荣”

  问:“一岁”是什么意思呢?(一年)

  一年中有哪几个季节?

  师:请你们告诉我,一年四季野草的生长情况一样吗?

  (软件出示:春、夏、秋、冬图,即发芽──茂盛──变黄──干枯)

  (2) 看图后要求学生分别说出四季的野草的生长情况。

  (多请几位同学说说)

  (3) 看了图片,我们知道,野草长得最茂盛的是哪一个季节?在哪一个季节野草会枯萎呢?

  (4) 师:现在,谁愿意帮老师一个忙,把“枯”、 “荣”两个字摆在相应的季节下面,并请他说说“枯”、“荣”的意思。

  (5) 现在,谁来告诉老师,“一岁一枯荣”是什么意思吗?

  (让一两位同学说说)。

  d 、 (1) 师:到了冬天,原野上的草一片枯黄,野火一烧,烧了个清光,但为什么又说"烧不尽"呢?(边讲边将草改成黄色,画上熊熊大火烧枯草的情景,擦去原野图地上的草)

  (2) 让学生说说(野火烧去了野草的茎和叶,埋在泥土里的根是烧不掉的)。

  (3) 教师画简笔画

  (4) 诗中是怎样写的呢?请读出有关的诗句。(强调“尽”的意思。)

  "尽"字中的"尺"像杯子,杯子倒过来,里面没有水了,所以"尽"意思是"完"。

  (5) 由于草根没有烧掉,所以草会怎样呢? (出示软件,并说出诗句意思)。

  (6) 教师让几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第4句诗的意思,学生根据"春风吹又生"的诗意,画出了短短的草芽。教师又让学生说说他画的意思。

  (7) 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要求用高扬的语气朗读)。

  (春天一到,野草又重新生长出来了,这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啊!所以读的时候要高扬的语气去读。)

  2、师:小朋友,野火烧得这么厉害,野草的茎和叶都被烧光了,可是 第二年的春天,春风一 吹,小草又齐刷刷地生长出来了。你觉 得这些小草怎么样?(板书:非常顽强)

  师:你喜欢这些小草吗?为什么?

  (很好,我相信你以后遇到困难,一定会像小草一样勇敢、顽强 拼搏。)

  3、朗读最后的两句诗

  (现在,我们一齐来用高扬的、令人振奋的语气朗读最后两句。)

  三、复读阶段,熟读成诵。

  1、朗读全诗(分男、女同学)

  2、师:学习这首诗,你最欢那一句呢,为什么?

  3、背诵全诗(开火车背、小组齐背 、指名背)

  《草》我们学过了,现在我要和大家一起听着音乐,听着诗歌,再次到大草原去领略大草原生机勃勃的美丽风光。)

  四、课外延伸

  《草》这首诗原来的题目是《赋得古原草送别》。原诗的后边还有下面的内容呢!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古诗《草》,了解了诗中的意思,初步知道了小草这种小植物虽然不起眼,可它那顽强的意志、顽强的生命力是非常值得我们欣赏的。我们也要像小草那样,遇到困难要有顽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

  六、巩固练习。

  1.填写诗句,写出划线字的意思。

  离离原上草,。(   )

  野火烧不尽,。(   )

  2.填空练习“离离”是形容(   )茂盛的样子。“一岁一枯荣”中;前面的“一”指(   )的意思,后面的“一”是(   )的意思。

  3.照样子把诗句写在(   )里。

  例:原野上的草长得很茂盛。(离离原上草。)

  野草每年秋冬都枯萎一次,春夏季节又茂盛地生长起来。(    )

  野火不能把野草完全烧掉。(    )

  春风一吹,野草又会重新生长。(    )

  【课后反思】

  《草》是唐代白居易写的一首送别诗,课文选的是前四句。低年级儿童对古诗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前我先伴着背景音乐,口述出诗文内容,让学生在脑海中初步有一个印象,然后采取"以读带译"的教法,即先读通、读熟、读懂、读好译文,然后再读读通、读熟、读懂、读好古诗。在讲解古诗时,一是通过质疑来解词、析句、翻译;二是画诗为画,使诗句内容形象化。最后配以诵读、吟唱。这样学生就能领悟内容,体会诗情,让学生感受小草蓬勃生长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正确书写6个生字。能结合诗句理解“疏疏、未成阴、急走、无处寻”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理解古诗所描绘的美丽景色,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能根据诗中描绘的情景,结合插图,编写一个小故事。

  教学重点:

  1.读懂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2.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急走”意思,能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准备:课件、音乐。

  一、前提测评

  1.复习《草》的诗文内容,口述诗意,诗人表达的情感。

  2.回顾学习方法。

  二、谈话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看图说话。出示《初夏荷塘》图。请小朋友们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的景色。

  2.看图背诵。图上的景色让你想起了哪一首诗?请你背诵给大家听。(学生背诵《小池》)还记得写这首诗的诗人是谁吗?(杨万里)

  3.揭题。今天,我们要跟随南宋诗人杨万里去欣赏暮春时节的乡村景色。(板书:宿新市徐公店)

  4.认读“宿、徐”。(注意指导把“宿”的平舌音读正确)

  5.解题。你在哪里见过这两个字?知道它们的意思吗?(预测学生在招牌上见过“宿”,引导理解“宿”就是住宿、投宿,这里的“店”就是住宿的客店,就是现在的旅馆、酒店。学生在同学等人的姓名中认识了“徐”,引导理解“徐公”指一位姓徐的老人。)请你说说这题目的意思。(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

  6.读诗题。现在请你根据明白的意思把诗题读正确。(指导根据意思停顿,读好诗题)提问: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三、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四、指导学习古诗

  1、 理解词语,读懂词句。

  (1)理解第1句:第一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疏疏:稀稀落落、不密的样子。       篱落,指篱笆;

  径,是指小路。 深,远,很长的路。

  诗意:菜园边的篱笆稀稀疏疏,有一条小路伸向很远的地方。

  板书:篱笆 (疏疏)  一径(深)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2)理解第2句:又写出什么景物呢?谁能说说“枝头”、“未成荫”的意思。

  树头:树枝头。  未:没有。  阴:树荫。

  诗意:树枝上的花已经落了,但树叶还不很茂密,不能遮盖地面成为树

  板书:树头 未成阴

  师: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3)理解第3句:抓住哪些景?板书:儿童 黄蝶  菜花

  “急走”:奔跑。

  这诗句的意思:儿童奔跑着追逐着黄色的蝴蝶。

  师:儿童追到了蝴蝶没有?

  (4)说出第4句,让学生说说这句的意思后,教师讲讲:

  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再看图(后两句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寻”这叫动态描写(板书),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2、说出诗意,感受意境。

  (1)自由朗读,试说说古诗的意思,同桌相互练说

  (2)集体朗读,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3、体会感情,背诵默写。

  (1)讨论:这首诗描绘了怎样一幅图画面?作者表达怎样的感情?板书:喜爱

  (2)讨论后,教师小结: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春夏这交儿童们在菜园里天真活泼地捕蝶嬉戏的生动画面,作者也受到感染,童心萌生,非常高兴。全诗充满欢乐。请大家用活泼、向上、欢乐的感情读,背诵诗歌。

  四、巩固练习

  1.这些景物分别是怎样的呢,看看图,说一说。

  ( )的篱落 ( )的小径 ( )的儿童

  ( )的蝴蝶 ( )的菜花 ( )的树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呢?

  填空:诗中通过----------、---------、----------、----------这些情景来说明是----------季节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心情。

  3.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听到了什么呢?[想象练说]

  五、图文对照编故事

  1.这虽然只有二十八个字。但在诗人眼里不仅仅是一个镜头。仔细看,你能看到这个追蝶的孩子脸上的表情吗?黄蝶停停歇歇又是怎样的情景,那孩子会怎么想怎么做?展开想象,说给同学听听。

  (附片断:这时,从小路的远处,跑来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他正在追赶一只黄色的蝴蝶。黄蝶儿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好像故意与他捉迷藏。追了一会儿,黄蝶儿大概也飞累了吧,它停了下来,歇在路旁的篱笆上,小男孩也停住了脚,眼睛紧盯着蝴蝶,一边用袖子去擦脸上的汗珠。诗人这时仔细地打量起眼前的小男孩:圆圆的脸上嵌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透出他的天真和可爱。淡紫色的短褂,蓝色的长裤在暮春的田野里显得更加艳丽。说时迟,那时快,小孩双手一拢,猛地朝蝴蝶扑去。可是还没等他把手合拢,那蝴蝶已机灵地扇动翅膀,飞进油菜花丛里去,再也找不到了。看着那一片金黄的菜花。小男孩非常懊恼,满脸的不高兴。他瞅了诗人一眼,便蹦跳着跑开,去寻找新的快乐。)

  2.课外作业:这一句诗,就是一幅画,就是一集故事,请你先把诗背给爸爸妈妈听,再把诗句编成故事说一说。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赏析 篇6

  课题:2古诗两首 课 型:新授 课时数:2课时 上课时间: 主备人:梁桂珍 审 核:二年级语文组 执 教:

  智慧导学案

  教 案 一、初读课文,扫除生字障碍(查字典) 1、自学掌握生字的音、形、义,会写会用并积累词语。 2、给“我会写”的生字各组2个词。 ( )( )( )( )( )( ) ( )( )( )( )( )( ) ( )( )( )( )( )( ) 3、找出本课的多音字。 二、走进作者相关搜索。 白居易: 杨万里: 三、通读课文,疏通词句。 理解诗句中词语,会用自己的话讲解诗句。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解诗题: 2、《草》主要写什么,表现了什么。 3、《宿新市徐公店》主要写什么,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细读诗文,深入思考,质疑解疑。 问题(1) 问题(2) 六、总结提升。 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要联系生活) 七、阅读拓展。

  你想到了哪首诗?写在下面。

  

  

  

  

   八、模仿写。 你想赞美什么,试着写一写。 一、教学目标: 1、自学掌握生字音形义;会写会用。 2、朗读诗句,了解内容,疏通诗句。 3、会背诵。 二、学时:2节 三、教学过程: 1、自学反馈 2、交流质疑 3、分组展示 4、课后检测 四、课后反思: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赏析 篇7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翻译

  篱笆稀稀落落,一条小路通向远方,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新叶长出还尚未形成树阴。

  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可是蝴蝶飞入菜花就再也找不到了。

  注释

  篱:篱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阴:树叶茂盛浓密而形成的树荫。

  急走:奔跑。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

  第一句是纯景物的静态描写。篱笆和小路,点明这是农村,“篱落”是有宽度的,用“疏疏”指出它的状态,显见其中有间隔,才能看见篱笆外面的山道。“一径深”,表明山道只有一条,并且很长很长,延伸向远方。宽广的篱落与窄小的一径相对照,稀稀疏疏与绵绵长长相对照,互相映衬,突出了农村清新与宁静。

  第二句也是纯景物的静态描写。路旁,树枝上的桃花、李花已经落了,但树叶还没有长得茂密,展示出农村自然、朴素的风貌。

  第三句是人物动态描写。“急走”与“追”相结合,儿童们那种双手扑扑打打,两脚跌跌撞撞追蝶的兴奋、欢快场面就历历在目了,反映了儿童们的天真活泼。

  第四句,菜花是黄的,又是繁茂的一片,一只小小的蝴蝶,飞入这黄色的海洋里,自然是无处寻了。读者可以想象,这时儿童们东张西望,四处搜寻的焦急状态,以及搜寻不着的失望情绪等等,更表现出儿童们的天真和稚气。

  本诗通过对春末夏初季节交替时景色的描写,体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全诗所摄取的景物极为平淡,所描绘人物的活动也极为平常,但由于采取景物与人物相结合,动静相间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刻画出农村恬淡自然,宁静清新的早春风光。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诗人在外出的旅途中,经过新市,住在一间姓徐的人开设的客店里,农村美丽的风光和儿童嬉戏的情景,深深吸引了他,触发了他的诗兴。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