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7篇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科学教案7篇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以供借鉴。
一、教学目标。
1、组织和指导学生在经历“制定方案——动手制作——不断改进”的制作蜡烛钟的活动过程,意识到科学成果的产生是一个需要不断改进的过程。
2、经历和指导学生在有结构的活动中,发现科学中的细节问题并加以修正。
3、引导和推动学生开展对计时工具的探究实践活动,感受人类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
二、教学准备。
每小组粗细不同的蜡烛、一把尺子、一支黑色的记号笔、一张白纸、一个橡皮泥、一个蜡烛闹钟、一盒火柴、计时表、沙漏。
三、学生分析。
对于小学五年级来说,用蜡烛做一个能够计时的工具,是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会想到,但是制作起来又不是很难的活动。他们的动手能力强,但是发现问题和思考的能力一般。因此,本课的教学活动紧紧围绕在“蜡烛钟的设计方案有问题吗”“怎样让你的蜡烛钟计时更准确”“还有哪些因素干扰我们实验结果”等一系列的关键性的问题,以及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引导学生思维向深度广度发展。
四、教学过程:
(一)前后课衔接,引出问题。
1、考考你,古人晚上用什么计时?
2、出示蜡烛。
用蜡烛来做一个蜡烛钟,照明计时两不误,一举两得。今天我们就用蜡烛做一个夜间的计时器。(板书:夜间的计时器———蜡烛钟)
(二)设计方案。
1、设计计时5分钟蜡烛钟。
(1)讨论:先说说怎样用蜡烛做一个能计时的蜡烛钟。
(2)任务:做一个以一分钟为单位计时5分钟的蜡烛钟。
2、讨论并思考:(出示讨论内容)
要求:蜡烛钟计时尽量准确。
①怎样用一根蜡烛制作一个可以计时5分钟的蜡烛钟?
②需要哪些材料?
③画出预计做成的蜡烛钟草图。
④讨论并及时记录在设计方案的表格中。
3、描述自己的设计:
哪个小组上来介绍自己组的方案,请其他小组认真,看他们方案是否科学合理。(要求蜡烛钟设计草图,并讲清设计思路,再介绍选用的材料及各材料作用。)
4、完善自己的设计:
听完汇报小组的介绍后,其他学生参与质疑,重点就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和选材加以关注。在汇报小组和师生的讨论辩析中形成一套比较科学的实验方案。
5、教师关键性问题:
①有小组可能会采用观察蜡烛烧5分钟后长度,再取另一根标上长度。教师则及时引导:要是让这一蜡烛可以计时一个小时或更长呢?这种方案明显存在不足。能不能根据推理方法,先观察某一段时间内蜡烛燃烧的长度,再推算出10分钟或更长的长度?
②一根蜡烛就标一个长度,如果刚好让10分钟可以,要是让计时7分钟或7分30秒?怎么办?
③每一小组根据这几点反思整改自己组设计方案重新作一份设计草图,并领取自己需要的研究材料。
(三)制作计时5分钟的蜡烛钟。
请同学们学生按照讨论完善后的实验方案进行制作蜡烛钟,活动时间为7分钟,(出示沙漏)老师用计时7分钟的沙漏计时,现在开始。
分组制作蜡烛钟。
(四)展示、评议蜡烛钟。
1、哪一小组愿意向大家展示并介绍自己组的得意之做———蜡烛钟?(要说清自己的制作过程,阐述自己的思路。)
2、接受其他小组的质疑。
(五)测试蜡烛钟计时是否准确。
1、第一次计时比赛。
(1)要求:
想不想看看大家做的蜡烛钟到底准不准?
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计时比赛。计时时间为一分钟。为了公平起见,我们同时划着火柴后共同倒数3个数,然后点燃我们的蜡烛钟,如果你们认为烧到一分钟了就想办法把它熄灭,然后迅速举起组牌示意,老师在这里用秒表计时。听清楚了吗?(计时比赛)
(2)公布比赛成绩。
①关键问题:什么原因导致你们蜡烛钟计时不准确?
②学生交流人为因素、材料影响、环境因素。
2、两分钟修正蜡烛钟。
3、第二次计时比赛。
4、根据比赛成绩分析修正以后的计时情况,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六)拓展延伸:制作蜡烛闹钟。
我们发现了很多影响蜡烛钟计时准确的因素,经过我们的改进误差缩小了,但是仍有一些地方需要改进。我们的祖先象你们今天这样,在经过了千百年来不断的改进中,才有了今天计时准确的钟表。今天回家后每一位同学可以再仔细做做,可以换种材料做做:比如用流水做一个水钟,用沙子做一个沙漏还可以用点燃的香(盘式蚊香、拜佛的香甚至香烟都可以),然后把自己的体会心得和大家以及老师分享一下,可以吗?
今天,通过同学们的集体智慧,我们让普通的一根蜡烛成为了一个可以计时的计时器,你们多了不起啊!但是老师想提出更高的要求,你们能在今天的蜡烛钟的基础上做出一个能报时的蜡烛闹钟吗?想想怎么做?(看教学时间而定:如时间够展开谈,如时间不够,作为课后延伸活动)
(出示蜡烛闹钟)老师这里有一个做好的蜡烛闹钟,相信你们一定能作一个比我更好的。下课。
五、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准备过程中和在实施课堂教学后,让我对科学课教学中的教师引领作用和点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就本节课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谈一些我的教学感悟。
(一)实现学生的辐合型思维发展。
辐合型思维是当认知主体面临一个认知问题的时候,通常注重考虑各种相关因素,收集尽可能多的相关信息,找出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提出一种解决问题的的具体方法。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实现学生的辐合型思维发展这一定位。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充分创设了实现学生辐合型思维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从有结构实验材料的准备,到“测试蜡烛钟比赛—分析数据发现问题—修正问题——再测试——再分析数据—再发现问题”等教学设计。最终实现了:当学生面临影响蜡烛钟准确的因素的的认知问题的时候,学生通过查找各种相关因素(人为因素、环境因素、材料因素),找出影响蜡烛钟准确与因素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思考最终得到解决影响蜡烛钟的计时准确的方法(即:刻度要准;多次测量减小误差;观察要认真;及时点燃和及时熄灭等)。
(二)关键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有效率的探究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的关键性问题,引领学生的思维走向,从而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本解课可分为五大版块:设计方案;制作;验证活动;查找影响因素;修正活动。其中在讨论设计方案和验证活动后的'查找影响因素是本节课的关键环节。“怎么知道蜡烛一分钟烧多长;刻度怎么标;还要注意哪些问题”等关键性的语言让学生在茫然中在教师引领下一步步的迈上科学的阶梯。又如学生在第一次测试蜡烛钟的准确度以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查找干扰因素中,学生只是在蜡烛刻度上和计量准确上找原因,总是在材料因素的“圈子”里转,“除了材料因素,还有没有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接下来的活动不用说都可想而知当时的课堂场景。
(三)取舍之间的课堂。
科学课的教学是有计划的活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水平、思维特点、个性差异等都会给教学带来不确定性,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留有一定的空间,必须充分考虑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并事先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要求教师形成“弹性化”方案。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将制作蜡烛钟作为取舍之间的教学环节。其实制作蜡烛闹钟对一个孩子来说是一个极富挑战的活动,用简短有限的时间来实现对它的设计和制作,我想不会在孩子脑中留下多深的印记。莫不如在教学的尾声用富有挑战性的语言,吊起学生们足够的胃口,让他们在课后的大量时间淋漓尽致发挥想象力完成这个活动。我想这样的“舍”是为了“得”到学生更宽泛的思维发展,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活动目标
1、 感知泡泡的色彩、大小、形状及易破的特征,并能用语言表述。
2、 尝试制作吹泡泡的水,对吹泡泡的活动感兴趣。
3、 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 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重难点
感知泡泡的色彩、大小、形状及易破的特征了解不同材料制作出来的泡泡水有不同的效果
活动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活动
二、幼儿观察,交流讨论
三、制作泡泡水,相互对比
四、游戏实践,感知泡泡
活动反思
这一活动的两个重点内容目标是感知泡泡的各种特征和了解泡泡的制作过程,小班孩子对“泡泡”这一内容充满了兴趣,因此,我通过让孩子们玩一玩、看一看、比一比等各种方式进行教学
(1)抓住兴趣点,以游戏导入
在活动开始前,我先让孩子们玩吹泡泡,自己体验、探索泡泡的`特征和吹泡泡的技能,通过游戏,孩子们迫不及待想把自己体验到的结果跟大家,虽然效果较好,但也有部分孩子完全沉浸在游戏中,难以集中教学注意力
(2)制作过程的科学对比
其实肥皂水制作出来的泡泡效果远没有洗洁精好,因此我运用了洗洁精、肥皂水、洗衣粉三种进行制作,让孩子们通过体验比较来发现
(3)延伸活动的思考
吹泡泡这一内容还可以有各个领域的活动延伸,如科学领域吹泡工具大小、形状对泡泡的影响等,幼儿既感兴趣,也富有教学价值
一、设计理念:我班的幼儿大多都是城里的孩子,很少看到蚕豆,对蚕豆这种植物也缺乏认识。因此,我利用蚕豆这一乡土资源,设计了这么一个科学活动,通过出示蚕豆娃娃,引起幼儿的兴趣,观察认识蚕豆荚、蚕豆,最后品尝蚕豆食品。这些环节,让幼儿对我们乡土资源——蚕豆有所认识。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掰蚕豆,让幼儿感知蚕豆的特征和用途。
2、产生操作探索蚕豆的兴趣。
重点:通过掰蚕豆,让幼儿感知蚕豆的特征和用途。
难点:产生操作探索蚕豆的兴趣。
三、活动准备:
每位幼儿1—2粒蚕豆荚,各种蚕豆食品若干。
四、活动过程:
活 动 过 程
设 计 意 图
(一)、出示蚕豆娃娃,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出示蚕豆娃娃的指偶:
你们认识我吗?你们知道我是谁吗?我就是蚕豆娃娃。
与小朋友们互相问好。
(二)、认识蚕豆荚的外形特征。
1、引导幼儿认识蚕豆荚的`的形状和颜色。
2、让幼儿摸一摸,体会摸上去的感觉。
3、你觉得它像什么呢?
教师小结:这叫蚕豆荚,蚕豆荚是绿色的,长长的,两头尖;摸上去有点毛;捏一捏,硬硬的;像小船,像月亮。
三、认识蚕豆的外形特征。
1、看一看,里面的蚕豆的形状、颜色。
2、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3、闻一闻:有什么气味。
4、想一想:蚕豆与蚕豆荚的关系。
五、幼儿操作:掰开蚕豆皮,观察蚕豆瓣。
教师小结:蚕豆荚里面有蚕豆,蚕豆是扁扁的椭圆形,淡绿色,掰开皮,里面有两片豆瓣
六、通过品尝,了解蚕豆的作用。
1、品尝蚕豆食品,知道蚕豆的多种吃法。
2、启发幼儿说说还吃过哪些用蚕豆制成的食品。
分步进行探索,先从外面的蚕豆荚开始,到蚕豆的外形特征,再到观察蚕豆瓣,让幼儿有层次的探索理解。
活动目标:
1、分辨装有不同物品的瓶子发出声音的不同。
2、感受探索发现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声音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重难点:
分辨装有不同物品的瓶子发出的声音
知道不同材料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活动过程:
一、猜想与验证:瓶宝宝吃了什么。
1、出示3个分别装有米、白芸豆、棉花的瓶子,摇晃,请幼儿比较瓶子发出的声音的不同。逐一猜测每个瓶子内装有什么物品。
师:1.小朋友们,你们听,这些瓶宝宝肚子里有什么?
2、出示米、白芸豆、棉花三种物品,请幼儿与发出不同声响的瓶子进行对比。
3、打开瓶盖,验证幼儿的猜测。
师:现在啊,老师就要来打开瓶子,看看我们的小朋友有没有猜对.
二、 制作会唱歌的.瓶宝宝
1、请幼儿自选瓶子,拧开盖子,自选一种实物和工具喂瓶宝宝吃东西。
师:(1)小朋友们,下面,请我们的小朋友自己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瓶子,我们来让我们的瓶子来唱歌。
2、喂好后要拧紧盖子。(教师检查)
师:小朋友要把盖子拧紧哦,老师来检查哦。
三、游戏“会唱歌的瓶宝宝”
播放节奏对比明显的音乐,让幼儿随音乐节奏的变化,摇动瓶宝宝,为其配乐。
师:小朋友们,让我们来摇晃自己的瓶宝宝,让我们的瓶宝宝一起来唱歌。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的内容非常生活化、游戏化,很容易调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活动中,以拟人手法的运用将普通的瓶子比喻成瓶宝宝,让幼儿更愿意亲近这些瓶宝宝,和这些瓶宝宝做朋友。
活动中我采用了“猜一猜,听一听、动一动”的游戏形式让幼儿相互交流,分享操作结果。还有目的地引导幼儿通过“猜一猜,听一听、动一动”,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来比较瓶宝宝中放入米、白芸豆、棉花后发出的不同声音,感受了瓶宝宝中放入不同的东西摇晃后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不足点:
准备的材料不够丰富。除了米、白芸豆、棉花这三种能发出声音的材料外,还可以多加入一些幼儿生活中经常看见的材料、区别比较明显的材料,让幼儿有更多的空间去进行操作、探索。
在制作会唱歌的瓶宝宝时,因为没有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小肌肉动作发展规律。以致于在拧盖子时,出现了许多幼儿不会拧的现象。拧盖子这一环节可以在活动之间让幼儿先练一练。这样就能减少许多时间。
在幼儿探索后介绍时,教师可以进行一下简单的版面记录,这样就能让幼儿更明显地发现了其中的规律。
小百科:唱歌意思是以抑扬有节奏的音调发出美妙的声音,给人以享受。也指吟唱歌曲。也指歌唱艺术。
设计意图
在角色游戏中,我发现孩子们对餐厅的游戏情有独钟,特别喜欢穿上厨师服,戴上厨师帽,模仿厨师的模样大展身手。因此,我设计了中班科学活动《快乐的小厨师》。这一内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涉及的各种工具均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如榨汁器、塑料刀、小勺等都是幼儿生活中常见、常用的工具,此次活动是建立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利用身边的事物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有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活动目标
1、对生活中的工具产生兴趣,知道工具是我们的好帮手。
2、感知现代工具的方便、快捷。
3、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各种工具(榨汁器、小棒、刨子、塑料刀、勺子等),幼儿在收集工具的过程中已掌握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
2、小碗、茶杯、篓子、面粉、水果若干。
3、录像机、电脑、厨师服若干。
活动过程
一、布置任务,直接引出课题
提前布置游戏场景,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师:我是厨师长,你们是一群快乐的小厨师。知道吗?过几天,我们要参加美食大赛。这一次,我想做一个很大很大的比萨饼去参加比赛。今天可要好好地练一练做比萨的本领呦!
二、介绍需要完成的任务及准备的工具
师:做比萨需要很多的配料,走!跟我一起到这边来看一看都需要准备哪些配料呢?这儿有一号桌、二号桌、三号桌,我们先来看看桌上有什么?
师:一号桌请你们用小棒、榨汁器变出西瓜泥和西瓜汁。将西瓜汁倒在杯子里,西瓜泥倒在小碗里。二号桌请你们用塑料刀和刨子变出黄瓜丝。三号桌请你们用刨子和勺子变出苹果酱。
三、幼儿操作并交流操作过程和结果
(一)提出第一次操作要求
1.幼儿比较两种工具。
师:你们仔细想一想,你想用什么工具做什么事情呢?每张桌上都有两种工具,你试好一种工具以后,还要试试另一种工具,比一比,哪种工具更方便?想好了,我们就把袖子卷一卷,干活去吧!(放音乐《加油干一遍》)
[第一次安排了两次自主操作。让幼儿尝试用两种工具做同样的事情,要求幼儿试好一种工具以后,跟同桌的小厨师交换另一种工具,比一比,哪种工具更方便?]
2.幼儿自由操作,老师巡回指导。(请配班老师帮忙摄像)
师:两种工具你都试过了吗?你发现哪种工具更方便?
3.请幼儿交流第一次操作过程和结果。
师:大家把小手擦一擦,把手里的活放下来休息一会儿吧!谁能告诉大家:你用什么工具做了什么事情?
幼1:我用刨子刨了许多黄瓜丝。
幼2:我用塑料刀切了许多黄瓜丝。
幼3:我用小勺刮出了苹果酱。
师:你们想知道别的小厨师是怎样干活的吗?那跟我一起来看看吧!(回放录像小朋友观看现场干活的情景)
师:这是谁呀?你来告诉大家,你用什么工具做了什么事情?
幼:我用榨汁器榨出了西瓜汁和西瓜泥。
师:你有没有试试另一种工具小俸呢?你觉得哪种工具更方便?
幼:我用小棒试过了,我觉得榨汁器更方便。
(二)提出第二次操作要求
1.幼儿轮换探索材料。
师:这次要做的比萨饼特别大,你们准备的配料还不够呢!等会儿请你们再去做一点。这次做的时候,你去试一试刚才没做过的事情。如果你刚才在一号桌做事的,现在你可以到二号桌、三号桌去做做,桌上的两种工具都要试一试,比一比,哪种工具更方便?好,现在就去试试吧!(请三四名幼儿讲述)
第二次请小朋友去试一试刚才没做过的事情。试一试,比一比,哪种工具更方便?通过操作,使幼儿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2.幼儿自由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了解幼儿操作水平,并对能力较弱的幼儿给予帮助。
3.幼儿和同伴自由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大家辛苦了!配料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擦擦小手,带上你们的工具到前面来休息休息吧!现在和你旁边的小厨师说一说,你拿的是什么工具?做了什么事情?你觉得它方便吗?(放音乐《加油干两遍》)
4.请幼儿将自己的发现与大家分享,重点引导幼儿发现现代工具的便捷。
师:谁能告诉大家,你拿的是什么工具?做了什么事情?你觉得哪种工具用起来更方便?
四、将工具进行分类
请幼儿将方便和不方便的工具进行分类,并引导幼儿检查分类结果。
师:请你们将你觉得方便的工具送到红颜色的篮子里,将不方便的工具送到蓝颜色的篮子里。(幼儿按要求送各种工具)
师:以后小朋友在生活中用不同的工具去做同一件事情的.时候,也要去比一比,试一试,看看哪些工具使用起来更方便。
[第三次的操作是让幼儿将工具分类摆放,符合幼儿爱玩弄工具的特性,真正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五、制作并品尝比萨
1.请幼儿用擀面杖擀面饼。
师:现在,配料已经准备好了,做比萨我们还需要准备一张面饼呢!面饼在哪儿呢?睁大你们的眼睛,看我怎样把它变出来。变一变一变!大不大?我们还可以把它变得更大呢!瞧!擀面杖我已经给你们准备好了。每人拿一根,我们一起来加油干吧!(放音乐《加油干一遍》)
[从准备配料——擀面饼——制作比萨,幼儿参与了制作的全过程,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让幼儿品尝比萨,既是对他们付出辛勤劳动的一种肯定,也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满足幼儿的生理需求。]
2.制作比萨
师:哈哈!我们的大饼做好了!现在可以在面饼上撒上配料了。注意撤的时候要轻轻地,不要把配料堆在一起,面饼的每个地方都要撒上配料呦!
师:将你的擀面杖送过去,每人拿一把小勺过来,再将你刚才装配料的碗拿过来,将里面的配料撤在面饼上吧!
3.烘烤品尝比萨
师:现在,带上我们的比萨,到幼儿园的大烤箱里去烤一烤,并尝一尝我们亲手制作的比萨吧!
活动延伸
角色游戏中,开设比萨店,娃娃家等角色游戏区,让幼儿在游戏中感知更多现代工具的方便、快捷。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及动手操作,使幼儿掌握理解海绵的性能,知道海绵的用途。
2、学习词语:软软的、轻轻的、吸水、弹性等。
3、激发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大型海绵积木一套。
2、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海绵块若干。
3、广口瓶子若干与幼儿人数同。
4、彩色颜料水每组一盘,毛线每组一团。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幼儿随意的拼搭海绵积木。
2、教师提示幼儿摸一摸这种积木有什么感觉,它和别的.积木有什么不同。
二、展开
1、教师:刚才大家玩了积木,谁能告诉老师这种积木和别的积木有什么不同?
2、幼儿相互交谈议论。
3、教师:你知道这里面装的是什么吗?(拉开拉链让幼儿观察)
告诉幼儿这叫“海绵”。
4、教师: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海绵,请4—6位幼儿说一说见闻。
5、通过玩一玩,做一做,看一看,让幼儿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幼儿分组,每组桌面上放有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海绵块、彩色颜料盒,广口瓶子、毛线等。
教师巡回观察幼儿操作活动,提示幼儿思考,海绵宝宝能干什么?
6、幼儿活动10分钟后,请幼儿说一说你是怎么玩这些物品的,发现了什么?
7、教师肯定幼儿的做法和语言表述,表扬做的好的幼儿。
三、结束
教师小结:
海绵能把颜料水变少,说明海绵能吸水,具有吸水的功能;
我们能把海绵捏成一团或扎成蝴蝶,但松开后它又能恢复原样,说明海绵有弹性。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海绵的用途也很广,如我们做操用的体操垫、睡觉时铺的海绵垫等。
延伸活动
让幼儿仔细观察社会上、家庭里还有什么东西是用海绵做的。
活动目标
1.探索玻璃杯倒扣入水而手绢不湿的方法,感知空气存在并占据着空间。
2.能大胆地表述自己探索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
第一次探究材料:小手绢、可封口塑料袋、不封口塑料袋、有盖的盒子、没盖的盒子、有盖的瓶子、没盖的瓶子、塑料包装 纸、皮筋、剪刀、透明胶带、清水一盆、干抹布若干。
第二次探究材料:玻璃杯人手一只,小手绢、干抹布若干、装满水的`水盆每组两个。
其他材料:可乐瓶、小纸球、透明水盆、彩色乒乓球,玻璃杯。
2.幼儿经验准备:
了解水的特性及有关空气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一只用小手绢叠成的小老鼠)“小手绢可以折出小朋友喜欢的许多物品,小手绢还可以做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小手绢不怕水的游戏。
二、第一次探究活动:使用封闭的、半封闭的材料,探索让小手绢到水里也不会湿的办法,感知和发现“密封”能使小手绢不湿。
1.熟悉材料,寻找探究的方向:我们先来看看桌上有哪些材料?想想看,怎样做能让小手绢到了水里而手绢不湿。
2. 幼儿分组尝试,教师交代实验要求:试完一种方法,可以再试一种。但必须用抹布把材料和手擦干,这样才能保证第二次实验的成功。
3.组织幼儿集中讨论:“你是用什么方法成功的?”“有谁没有成功的,让我们大家来帮你解决解决?”
4.第一次递进,教师小结:成功的幼儿做实验时材料封紧了,没有缝隙,水进不去,手绢就不会湿;没有成功的小朋友也知道失败的原因了,是因为材料有缝隙,水进去了,手绢也就湿了。小朋友明白了用密封的办法能让小手绢不湿。
三、第二次探究活动,加深难度,解决“用一只玻璃杯让小手绢不湿”的问题,感知空气的存在和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
1.设置新问题:“只用一只玻璃杯,能不能让小手绢到了水里也不湿呢?幼儿自由尝试。
2.教师适时提示:“将玻璃杯杯口朝下压入水底,再把杯子提出水面,试试看,杯子里的手绢会怎么样?”
3.教师指导并请个别幼儿讲述成功的方法:杯子要垂直上下,不能斜,要快、稳、直。
4.幼儿集中讨论:“刚才我们把手绢严严实实密封起来才不会湿,而玻璃杯口这么大,手绢也不会湿,这是为什么呢?”思考: (1)杯子里有什么?杯里除了手绢还有别的东西吗?(2)这种东西能看得见、摸得着吗?(3)在杯口斜着浸入水中的时候,看到了什么?是什么东西从杯子里跑出来吹泡泡的?
5.第二次递进,小结:玻璃杯里装满了空气,是空气把杯子严严实实地密封起来,水流不进杯子里,所以杯子里的手绢不会湿。
四、第三次探究活动,体验验证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1.动手操作,加深理解:一个彩色乒乓球,一个玻璃杯,一盆水,想想怎样能使乒乓球“沉”到水底呢?一个小纸球、一个可乐瓶,想想不用手扔,不用脚踢,怎样让纸球飞上天?
2. 第三次递进,小结:我们周围充满着空气,而且空气是要占据空间的。
五、拓展延伸:
空气还有很多的秘密,我们要多动手、多思考,努力去发现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