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6篇

2024-03-16 15:45:45综合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6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曾国藩家书读后感6篇,以供参考。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6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

  近日,刚参加完统一考试完毕,不知结果如何,心中着实悬念。虽然说学习不是为了考试,但也是自己学习成果的一种检验,所以说无挂怀属于虚无之谈也。如果一味沉浸再次补习功课或者是攻读高级,觉得也有不妥之处――这样仅以此职业书本为自己所读,感觉有点书呆子气了。于是,十年后再读此书确另一番感受。

  首先,曾氏在信中表示对九弟回家之一路上的牵挂,表达兄弟之情,我想我们生活中兄弟姐妹(所谓同胞者)何尝不应该这样呢?近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同胞者各自成家立业后彼此的关心少了。或者关心依然存在,可是一旦牵涉经济、政治利益时,兄弟反目成仇者大有人在,我们以前所在的集团公司便是如此。看看曾氏一家兄弟的和睦,也给我们重新感受兄弟伦常中的一些同胞之爱啊!

  然后,予身体较九弟在京时一样,总以耳鸣为苦。问之吴竹如,云只有静养一法,非药物所能为力。而应酬日繁,予又素性浮躁,何能着实养静?拟搬进内城住,可省一半无谓之往还,现在尚未找得。予时时自悔,终未能洗涤自新。可见曾公一生成就,一直将静字看得非常之重。另一位湖南前辈唐鉴向曾氏指静字功夫最是要紧。若不静,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这一点,我也着实需要学学,如今三十多岁,依然不以静。更无从如曾公所言时时自悔,洗涤自新了。

  这封信在谈到为学时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是猛火煮漫火温法。这是子思、朱熹等人从熬肉中得到的启发:肉必须经过这样的熬,味道才会全部出来。读书亦是如此:先在短期内集中精力阅读,掌握所读之书的概貌;然后再对其中的章章节节乃至字字句句作慢慢细细的咀嚼,读熟读透,以求探到书中的精义之处。对于必读的经典书籍,这种猛火煮漫火温的方法值得借鉴。这种学习的方法,我们何尝不需要借鉴呢?

  这封信的另一处主要谈到德讲诚正、术求专攻。其在信中提到艺多不养家,其实并非艺多的过错,而是我们人,学艺多了便受到时间等限制而不能,不能专。想想,我这一生学艺倒是不少,到头来三十出头还是一事无成啊!

  这封信其实还有二处细节之处,一处为曾公讲到自已与家人以后往来信件都以固定的纸张来书写,以便保存,说明连信纸的规格均有了恒字,以至有了我们如今阅读的《家书》。我们的一生中,家信、情书又何其多?可要整理起来,确属不易。信中另一处是常写日志或作日记的方法,可以使人进步。当然,这两处均得持之以恒。其实关于持之以恒一词应该是我父亲在我从小能记事开始用得最多个成语,可是我至今仍然没有作到这个恒字或者说到今天还没有真正理解这个恒字。而我父亲就做到了而且随着他老人家年岁的增长作得更好,比如不苟言笑、不说脏话、不轻浮、举止稳重

  以上这些说明,不仅曾公警世之言值得学习,其实我们所应学习之处在我父亲已经言传身教了我三十多年(我如今的岁数里),我何时能真正体会、运用呢?深思深思。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2

  我信步于我的书架中,偶然,我发现了一本有些陈旧的《曾国藩家书》,我随手翻开,不禁投入到了这本书中……

  我默默地合上了最后一页,心中却不禁感慨万千。

  那不过是几十封普普通通的家书,却是当年曾国藩万千智慧的结晶。修身、劝学、治家、理财、交友、为政、用人、养生、军事……无所不有。

  “古来大战争、大事业,人谋仅占十分之三。”这是曾国藩家书中的原文,曾国藩早已明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他因此胜不骄,败不馁,心静如止水。读至此处,我不得不佩服曾国藩,他不愧为晚清重臣尔!

  曾国藩,谦而不卑,忍而不懦,威而不猛,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但是曾国藩的信也是为我们而写的,他也给了我们一个有力的提醒。透过家信,看看曾国藩,再来看看我们自己,我们不禁会羞愧万分,我亦然。

  曾国藩,他受过无数委屈,但他毫不声张,默默忍受。打落牙齿连血吞,好一个硬汉!当今的我呢,却是一个弹簧,别人一压,就蹦得老高。那次,一个同学和我发生了点矛盾,他便用手中副班长的权力把我恶告一通,我听见了,火冒三丈,冲上去和他争辩了起来,甚至差点动手,乃至我又多了一个仇人。如果那是曾国藩呢,他也许不会争辩什么,只是默默忍受罢了。我回想起来,不禁惭愧万分,中华民族自古以“忍”为上德,我为什么不能忍呢?

  曾国藩有着一套独特的治家之法,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这是曾国藩留下的十六字箴言,也是治家的核心理念,是家庭兴旺的基本,但是这也留给了我们一个思考,我们是这么做的吗?纵观社会,连壁纸都是“豪华、奢侈”的设计理念,“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哪里有节俭在?富二代,官二代,努力治学何处寻?……也许,我们应该汲取一下曾国藩的智慧了。

  跟我们一样,曾国藩身上原来也有许多恶习:居功自傲、出言不逊、待人无礼……甚至比我们更加严重。但是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努力克服,战胜缺点,成为了一个谦虚有礼的正人君子。伟人总是有相通之处,富兰克林生前也是这样一个能够克制自己,去除恶习的人。由此,曾国藩也告诉了百年之后的我们一个道理: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只是因为他们比常人更会克服恶习。至此,我不禁感叹:曾国藩成功之道,无过于此!

  这本书封面上有二十八个字,其曰:做人处事之典范,修身养性之圭皋,为官从政之精髓,治国安邦之箴言。我读完了,不禁感叹道:“这本书无愧于如此评价了!”

  曾国藩,晚清重臣,几百年前,他留下了这些珍贵的信,今天,当我再次打开那些尘封的家信,我却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曾国藩的良言,不正是我们遗失的宝藏吗?不正是我们要学习的东西吗?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3

  关于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很显赫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关于他的家书,却是在平淡的家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也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很早以前就很想读读《曾国藩家书》,但总是因为一些事而搁浅,这次的党员读书活动,我终于得以静下心来阅读。

  曾国藩生前毁誉参半,他是“中兴第一名臣”,但也顶着“卖国贼”的恶名。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也在“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开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背负骂名。但他也成就了“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美名……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特别是对曾国藩这样的学识很高的人物,是绝不能妄下评语的。

  《曾国藩家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诸如:修身、齐家、为学、治军、政事、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养生等各个领域,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的反应。本书分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透过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我们可以得知其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及其面临家事、人事、军事、国事等大小问题时所采取的处理方法。在很多的书信中都,曾国藩更是总结了自己的得意与失落,用自己的经验教育诸兄弟,特别是曾国藩对于子女的品格教育,直至今日,仍足以作为现代父母教导子女、树立良好家,教的绝佳典范。

  读《曾国藩的家书》,不难联想到现在的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些问题也不容我们回避和粉饰。“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我们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现在的社会、家庭也为孩子的教育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与金钱,孩子们不堪学习重负也成为普遍社会现象。但教育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信仰缺失、极度自我、道德沦丧、浮躁空虚等,教育问题不荣乐观。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是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他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这也折射出我们教育的问题来,我们的教育似乎太过重视“才”,忽视了“德”的教育。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

  《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是一味地让孩子学技能,导致了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要去敬爱自己的父母。这样又怎么去爱他人、爱祖国。?对家庭失去责任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责任呢?不“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这些都值得我们的深思。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4

  本学期,有幸读了《曾国藩家书》,让我感受颇深,曾国藩的家书行文从容镇定,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看似平淡的家常中蕴藏真知灼见,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从中,可以感知其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各个方面,真实而又细密,平常而又深入,可谓字字良言,句句妙语。

  在家书中让人感觉他是一个对子女的学习教育非常严格的父亲。他很多家书中都要求其子,把日常练习的字,诗词等作品寄给他看,然后,他再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加以指导,他指出“读书宜专,习字宜恒”。同时他也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一次其子久病不愈,他信中仔细询问有没有在吃药,吃了什么药等等。还建议要想身体健康关键是平时要加强锻炼,不能一味的靠吃药,“饭后千步走”是个不错的健身方法。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其后世子孙中大师级人才辈出,遍布海内外。曾国藩的家教或许给出了答案。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与曾氏家教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发生了偏差,我们过分的重视了“才”的教育,忽视了“德”的教育。什么是曾国藩所说的“君子”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已有定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愚人不足为社会患,小人却是社会的大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振聋发聩,值得我们深省呀。

  我们的小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的“重负”主要来源于学数学、学写作、学英语、学各式各样的特长……与曾氏家教比,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小学教育应当是生活教育,教育孩子们明白人与人的关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兄与弟的关系,知道人与人的关系才能把人做好。让孩子们明白自己的身份,应该尽什么义务,应该行什么礼节,这就是教育。《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也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把这些忽略掉了。再穷也要富孩子,致使许多孩子生活不能自理,不知道生活的艰辛,追求享乐,攀比虚荣。许多孩子也习惯了自己的中心地位,人人为我,我还为我,极度自私。这样的孩子都不懂也不会去敬爱自己的父母,“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敬爱自己的父母,又怎么会爱他人、爱祖国。对家庭失去责任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责任呢?不“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

  我建议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朋友都来读一下《曾国藩家书》,这些书信中富含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5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透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曾公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忙家人和亲朋。看到这些,我感动了,而且感动的想流泪。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十分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样的亲情和友情。

  也许是因为此刻的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也许是因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与人之间以前拥有的浓浓亲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渐变得淡薄,维系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络的纽带越来越脆弱,感情的深浅和好坏全维系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严重失衡,以前浓厚的亲情和友情就会变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的人间百态,在当今物质极度礼貌的社会上更加凸显。我们将一切都归咎于穷和富这两个字,似乎有点偏薄。《曾国藩家书》一书中,从很多家书里我们都能够看出作为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艰难,有些时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这样的生活境况也许此刻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不敢相信,但是,当时曾公的生活境况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还时刻不忘尽最大努力接济家人和亲朋好友。看了曾公的家书,我有点顿悟了,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曾公在家书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们学习状况,从中能够看出曾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曾公家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来源于曾公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积淀。所以说,改变人的素质,真正的根源还在于教育和文化。这天,现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质的超前发展和教育的相对滞后,物质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如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

  当下的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迫切的问题是发展文化和教育。经济能够改变人的生活状况,而文化和教育能够改变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素质。民强方可国富,民强首先强的就应是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6

  曾国藩为什么这么喜欢写家书,这个问题到认真读完他的家书也没有得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最有可能的是他在写家书的过程中,反省自己,也时刻叮嘱着自己的弟弟妹妹,妻子和孩子,同时向父母表达敬意。言辞之间是充满了善意的批评和自我反省,也希望在不太平的世道能有所担当,承担责任,广交俊杰,能为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贡献自己的力量。历史站在太平天国一端是推翻腐朽,站在曾国藩一端便是平定战乱,然而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曾先生还是未能跳出封建时代思想,认为是普通的叛乱,却殊不知内外交加,但这也不妨碍他的赤字之心。

  家书中曾先生力推四书五经,尤其是四书,提的最多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中的话偶尔提及,对其影响深远最多的当属《大学》,三纲八目深入到了骨髓,信手拈来,本书大致从七个方面来归类家书内容,修身、劝学、治家、治国、处世、为官、养身,并未涵盖所有家书内容,而是节选了其中的一些重要篇章。

  家书的特点微言大义,对于细节的描述远胜于理论的空口号:

  修身中列举古往今来大家的自我修养,逃不出慎独;

  劝学中力荐发愤图强,知难而上,逆境中的不放弃;

  治家中全力诉说家人和睦为最高准则,家和则万事兴,对父母祖辈孝敬为大,对妻子相敬如宾,对儿女严父慈劝,对兄弟鼓励做事批评不足;

  治国以天为大,顶天立地之中凸显国家肱股之臣所应当分担的责任,危亡之际,凭一人影响力足以捍卫国家疆土;

  处世不以圆滑为大,棱角为重,以本心为中,符合本心便以各类方式与人打交道,吉、吝、咎、凶自有定论;

  为官当以天下为己任,针砭时弊,两袖清分,对得起做官的初衷,但有不迷恋于权势与财富,为官只是一种工具,生当归隐田园,终老一生;

  养生,早起八段,心无旁骛,神无杂念,不以药石为主,当以修生养性配以食、眠、情,少怒少哀,心情平淡长流水。

  每日自己复盘工作生活的得失,最多的是得过且过,时时想不起初衷为何,目的为何,方式为何,结果如何,何种方式改变。终极问题是,为人一世,最后想要把自己变成什么,在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没有肉体的拘束,可以遨游,可以化鲲鹏,可以御风而行,但最终是做不到的,缺了一味妄想化作现实的药。而慎独,作为自我管理的最高要求,可能是最接近这一味药的替代品。曾先生倾其一生而寻找的自我救赎,慎独可以让人完成很多事情,有的人一世可以过完其他人的几世,思想和精神的延展足以上千年,化想法为结果,成为里程碑。

  一叶一世界,一花一春秋,美梦将醒时,方知自年少。

  家书,是曾先生各阶段里程的回归,化思想为实际的记录,对于复盘所有事情的开始与结束,一生慎独,谨小慎微,思想之大而其出路之小,内心的丰富,又何必在乎世间的看法,无矩也不应有距。

  你老了是否会写家书?不是写给别人,是给自己的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