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说课稿11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小学语文说课稿11篇,供大家赏析。
【说教材】
《画》是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字与拼音(四)中最后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一首五言谜语诗,诗人用优美、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山水图,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课文里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图文对应,能使学生有滋有味地看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色。编者将这首诗安排在拼音单元教学内容完成之时,可能正是考虑到学生通过之前一个月左右对声母、韵母及特殊拼音规则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拼读能力和较强的拼读兴趣,借机巧设一首绘景美、韵味足、字面浅的五言谜语诗,让学生既能“现学现卖”尝试独立拼读识字,感受其中乐趣,又能在自己标准的普通话诵读中去感受诗句美。另外本文识、写字考虑到了拼音知识点的点拨、强化,无形中对拼音单元的学习进行了反馈。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我为本课拟订了以下4个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拼读拼音,读准古诗的每一个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的诗句,试着背诵。
2.随文识字5个,会写4个字。
3.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4.生通过师点拨个别字词、图文对照感悟诗情、品读诗韵,在自己的美读去享受诗与画中鸟语花香、山水相衬之美。
【教学重点】
1.正确拼读拼音,读准古诗的每一个字音。
2.会认5个字,会写4个字
【教学难点】
1.读准诗句中“山有色”一词
2.掌握“去”、“来”的笔顺及关键笔画
3.学会通过读好诗句中的反义词读出诗句的美感、韵味。
【教师策略】
1.创设“赛诗会”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运用启发式、点拨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自主拼音识字、实践情感美读诗,在学诗的过程中去发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让学生通过“圈”找出生字,用自己喜欢的办法去识字。用五星勾出翘舌音帮助正音。通过师渗透“远近”这组反义词,尝试找出其他几组反义词。然后尝试透过图文对照理解诗意、感悟诗画美,自悟读诗韵律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开场、创设情境
创设“赛诗会”情境,从学生表演、诵读已学过的诗带动一股爱诗热情,教师借机参与其中吟诵《画》引出本诗的教学。
二、自主识字、尝试读诗
学生自渎《画》,用“圈”的方式找出生字并用拼一拼的办法认识它。学生尝试读诗,师正音,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字音的检测,激发学生赛读兴趣,让他们都愿意读好、多读。师点拨画五星标注翘舌音的办法强化普通话对字音的讲究。生从读通一句逐渐训练读通全诗。
三、点拨字词、自悟韵律
组织“赛诗会”在学生评,老师评的过程中随文识字、自渎诗、互比较、自悟读本诗节奏与韵律
四、图文对照、读出美感
图文对照,感受画中的诗,诗中的画,领会几对反义词的意义,体会山水花鸟相衬的美,从而自发的美读古诗。
五、游戏激趣、巩固识字
通过翻滚列车、邮差寄信、画中藏宝等游戏让学生在快乐中识字,巩固随文识字效果
六、静心观察、乐中书写
在学生在音乐中赏字、陶冶情操、静心学写字
七、拓展训练、模拟作诗
出示三幅山水画,选一幅自己喜欢的画,用上反义词仿写一两句诗。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通过学生反复地拼读,同桌正音等方法,使学生读准每一个字音。学生通过听,自由朗读,同桌互读,分小组朗读,齐读等不同的训练方法,能够流利地朗读古诗的诗句,试着背诵。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无形地识字,再通过多种形式读诗及趣味游戏方法巩固生字。通过学生自己找反义词,读反义词,理解反义词,进而达到自己尝试读出韵律感、节奏感,读出自己从诗、画中体会到的真情实感。在音乐中陶冶诗情,让学生不仅喜欢读诗,还愿意写好诗中的字。
【抓关键点的方法】
本诗的教学我主要以读为主要教学活动,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在各种不同的目标引领下让“读”贯穿学习始终。老师在其中少范读、带读,把充分读诗的机会交予学生,而老师在其中只需借机点拨关键点,让学生能自信、自学、自渎、自赏、自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要给学生一个较为开放的学习空间,使他们自主学习显现出来的个性能得以张扬。
【板书及习题设计】
板书:
画
远山有色
近水无声
去花还在
来鸟不惊
习题设计:出示三幅山水画,选一幅自己喜欢的画,用上反义词仿写一两句诗。这个设计从课本出发,激发学生创作诗句的兴趣并且渗透反义词的用法。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荷花》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6册第1单元的第3篇课文。它是一篇写景记叙文,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全文分两部分,第1部分(1~3)自然段,直接赞美了荷花的清香、形状、姿势。第2部分(第4、5自然段)通过想象进一步描绘了荷花的美丽。课文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变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佼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这篇课文的教学,根据三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较发达的特点,要充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进行美的教育。
(二)、根据本课以上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出12个生字。能正确写出12个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地部分,积累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的读书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感受荷花的美丽,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培养对大自然的体验。
(四)教学难点:理解“如果把眼前的荷花,比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句话的含义
二、说教法: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达到目标,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1.图文对照法:“图”是客观事物的描绘,“文”是语言文字对客观事物的记载。具体的画面内容,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文字。本文可利用《荷花》插图,帮助学生学词、学句、理解、想象。
2.以读代讲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荷花美。学法:
1.读写结合法:读是吸收,写是表达。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2.比较法:“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推敲,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教具准备:挂图、录音机、课件
四、教学过程设计
我是紧扣“美”字进行设计的:
(一)、谈话导入
出示《荷花》插图,请学生说说有关荷花的古诗和看荷花的感受,唤起对荷花美的回忆,谈话后揭示课题。这样的导入既展示了学生的文化素质、语言表达,也可以激发学生读书、积累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以后思考:荷花美在哪里?课文怎样写荷花的美?
(2)划出生字新词。
2.检查生字新词学习情况,并当堂反馈矫正。同时培养用词造句的能力,因为三年级学生正处于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文的过渡。
(三)、细读第二段
以“哪一段最具体地写了荷花的美”引入第二段学习,这段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荷花的形状美,学生最感兴趣,所以我就采用“直奔重点段”的方法。这一段教学的着力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感受、想象荷花的美,并能有滋有味地读出美。
首先指名读文,然后找出这段的总起句和具体写荷花三句话中的重点词。接着就抓住具体写荷花的三句话,进行教学。这样先学后导,导练结合,有利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三句话的教学我分三步走:1.让学生在挂图上批出三个句子所写的相对应的荷花。2.引导学生把这三句话的意思说出来:有的刚开,有的全开了,有的将要开。并拿它与课文原句在读中比较,在比较中读,想象荷花的美。3、以“荷花是那样美,谁能把它读得很美很美呢?”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练读、指名读、评读。 在教学完这三句话后,引导学生:“红花还需绿叶扶,花美,那么叶子呢?”通过看图,指导有感情读,想象一池荷叶长势之美。而“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句我是抓住“冒”字进行教学的,教师在挂图上直观演示后,让学生给“冒”字换个词,理解“冒”的意思,再让学生练习说“荷花是怎样冒出来的?”比如开开心心地冒出来。“冒出来仿佛想干什么?”这一环节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汇,培养超凡的想象力。最后,让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想象相应画面。
四、学习第三段
在第二段读出美的基础上。第三段的着力点是根据有关句子想象美、表达美,使美感进一步深化。
1.出示投影:看图想象,写话: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____。有的____。还有的_____。它们真是啊!(1)小小组讨论,再写下来;(2)指名说。
课文中没有对“姿势”进行具体描写,这样的教学设计,既锻炼学生想象力。又对第二自然段总分写法进行迁移,训练学生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可谓一举三得。
2.指图引读这一段最后两句话。
3.要求学生轻声读这一段,说说“为什么画家如果能画出这一池荷花可真了不起”进一步感受荷花的千姿百态、生机盎然。同时化解本课难点。
五、学习第一自然段
以“作者为什么会去看荷花呢?”这一问题导入第一自然段学习。这一段较简单,只有2句话,所以只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后,用“谁”、“怎么样”或“干什么”的句式说说这一段主要意思。
六、总结全文
引导学生从学法、课文内容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教材简介:
《天窗》是文学大师茅盾以自己30年代的童年生活为题材而写的一篇散文。主要写了一个小孩子借助他家的那一方天窗,观看屋子外面的世界,并由此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遐想,表达了孩子们对大自然奥秘的向往与追求,表现了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内容通俗易懂,文笔生动而流畅,情感舒缓而真挚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结合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感悟“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2、引导学生认识“藉、霸”两个生字;会写“藉、蝙、蝠、霸、宙”5个生字;理解“慰藉、蝙蝠、恶霸、宇宙、猛厉、扫荡、奇幻”等词语。
3、会用“也许…也许…也许”写一句话。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读、思、议、讨论等多种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唤起学生与课文的共鸣。
难点:理解8、9自然段中难懂的句子,进而体会“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品词品读法和想象描述法。
1、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采用品词品读法,引导学生感知理解词语,品味词语的准确、生动,并通过反复的朗读训练,积累好词,培养语感。
2、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想象思维活跃的学习心理,采用了“想象描述法”,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创设情境、想象情境,让学生披文入境,品词品读,并进行写作训练。
说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运用“读读、想想、议议”的学习方法,通过朗读课文,品词析句、展开联想等多种途径,训练语言表达、思维、朗读的能力,积累规范语言,体味作品的语言美。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教学挂图;写有难懂句子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设疑激趣
1、今天,我们学习第二26课《天窗》。(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2、师: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预设:学生可能会问“什么是天窗?)
3、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什么是天窗?”这个问题读课文。
4、学生带着“什么是天窗”的疑问读课文。(学生可说说课文的描述:“在房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也可以说一说自己见到过的天窗。)
5、天窗虽小,却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孩子们的童年充满想象,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体验天窗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同桌互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互相纠错正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3、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认读。
4、自读课文,思考: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
学生读,读后交流,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小小的天窗是你惟一的慰藉。”
5、齐读全文。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的那些部分触动了你的心灵,反复阅读,体会为什么说天窗使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边记录。
2、引导学生抓住给自己留下感受最深的词、句、段落交流读后感受。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
“慰藉”安慰。也就是当孩子被大人唤回屋里,告别了疾风暴雨中的玩耍,告别了月光下草丛中的嬉戏,天窗成了惟一的心灵寄托,惟一的自我安慰。
进而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孩子被唤回时的失落,(也可以结合自己类似的经历体会孩子们当时的心情)又从天窗中想象出无穷的情形、故事,从而找回了失去的快乐。
过程中要结合有感情的朗读。如从“到屋里来呀!”一句中体会大人的命令、不可违抗的气势。从“被关在了地洞似的屋里。”体会孩子当时的无奈。
在失落和无奈中,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一片光明,抚慰了孩子们的心灵。从而理解为什么说天窗使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3、感情朗读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
四、拓展积累
1、教师启发提问:“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是你的慰藉?”
让学生谈出自己生活中排解不快的方法。也许是读书?看电视?也许是摆弄什么小玩具?
2、把自己的经历像作者这样记录下来,为我们的童年增添一笔美好的回忆。
说教材:
《小虾》是北师大小学语文第六册“可爱的小生灵”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通过对小虾吃东西、打架等方面的细致描写,写出了小虾的可爱,表现了作者对小虾的喜爱之情。
课文比较浅显易懂,以生为本、以读为本、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为目标,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词语,积累词语,体会小虾的特点,感悟作者的喜爱之情。
说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的认读、运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了解小虾的生活习性及各种有趣的活动,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4、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一段话,体会作者是如何围绕一句话把写具体的。
说教学重点:
了解小虾的生活习性,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说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围绕一句话把写具体的方法。
说学生: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对所读的课文质疑,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并能联系上下文对相关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具备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说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同时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5分钟)
1、出示小虾图片,谈话导入新课。 (直观导入,激发兴趣)
2、板书课题《小虾》,指导书写“虾”字。
3、学生在本子上练习写“虾”字两遍。(落实写字目标)
4、质疑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关于小虾的什么呢?
二、自读识字 (6分钟)(扫清阅读障碍,对课文内容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先画下来。
2、出示词语,检查生字掌握情况:(1)同桌二人开火车读(2)全班开火车读 (3)指名部分同学读词语。
三、学习课文(28分钟)
1、梳理课文内容:3分钟(提高阅读能力和归纳能力)
(1)通过预习和刚才的朗读,你们读过课文后获得了一些什么信息?
(2)按自然段梳理内容:每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小虾的什么知识?
2、了解小虾的外形:6分钟
(1)快速默读1、2自然段,画出描写小虾外形的句子。
(2)指名一个同学读句子
(3)用自己的话说说两种小虾的样子。
(4)男女生分组读句。
(5)出示,口头填空检查学习效果。
(6)出示两种小虾的图片,分辨。
3、学习第三自然段,感受小虾的有趣。19分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画出体现小虾有趣的句子。
(2)指名读体现虾有趣的句子。
(3)画出动作的词、板书。
(4)四人小组学习,模仿体会小虾吃东西时的小心和吃饱后的自在。
a、出示四人组活动要求。b、交流感受。
(5)齐读这一自然段,体会小虾的可爱。
(6)找出表示顺序的词,用表示顺序的词说一句话。(备用环节)
(7)出示,小结,点名中心句并进行课堂小练笔。
一.教材分析
本堂课是北师大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春天中的一篇课文。
这首儿歌,通过想像和比喻,以“水田是镜子”一句领起,诗化了插秧的耕作过程,诗化了农民伯伯艰苦的农业劳动,诗化了农民伯伯们辛勤劳动的劳作场面。
这里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么和谐,富有诗情画意。读了这首诗,要让学生感受到春天是美的,大自然是美的,人在自然之中是美的,人的劳动是美的!
二.学生的分析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对于感性的知识接受的很快,思维活跃、想象力强、知识面广及有初步的空间概念,喜欢动手动脑,并有个别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见解。
让学生通过对儿歌的学习,来感受春天,感受自然,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儿歌,认读学习生字,能流利正确的朗读、背诵课文,并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理解课文的内容,以及内涵。
2.能力目标:
朗读、背诵、独立识字、想像力及看图说话能力的培养。
3.德育目标:
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来来感受春天,感受自然,并能体会到劳动的创造力和劳动创造美这一道理。结合学校进行的小种植活动,来教育学生对劳动的正确理解和认识。
四.教学过程
(一)看图
1.看图观察,说一说图上的内容,引导学生结合图来记忆课文。
2.出示课题,动态的表现出“插秧”。
(二)课文
1.过渡到对课文的学习,配乐听教师范读,标记出不认识的生词。
2.自由读课文,学习字词。
(三)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选择要学习的字词,并能根据提示拼读,组词,理解。
2.学习完生字后,进行词语的抽读巩固复习。
(四)在课文中识字
1.学完字词后,返回到课文中,在文中通过朗读来加深记忆。
2.请学生朗读课文,并进行全班评议。
3.对于课文的理解,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教师板书到黑板上。
(五)难点理解
“插秧”怎么会插到蓝天上、白云上、青山上、绿树上?
通过演示课件演示来解释现象,并请学生上来尝试。
(六)色彩的内涵
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色彩,并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春天的颜色
(七)有感情的读课文
回到课文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色彩和美丽的境界。
(八)课文的引申
1.再学生充分领会到课文(包括图、音、语句和韵律)的美之后。进行德育教育,出示学生的美术画、长高了的水稻等图片来发现人们生活中创造的美。
2.出示学校小种植活动的图片,让学生们体会到,“人们在劳动中创造了美,在劳动中的人才是最美的。”这也是本堂课的主旨所在。
一、说教材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我们所效法。《论语》文简义长,质朴含蓄;语言形象,富含哲理;易于成诵,琅琅上口,是旧时传统教育下蒙童的必读书。近几年来,社会上重新掀起读《论语》、学《论语》的热潮,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编写也顺应了这种形势,在原来十则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两则,有的谈学习方法和态度,有的谈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对7-9年级文言文学习的总体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初一学生接触文言文时间不长,缺乏古文功底,学习上可能有畏难情绪,但是初一的学生也有他们明显的优势,他们有对初中学习的新鲜感,他们乐于探索,勇于展现,竞争意识强烈,而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学的文言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从朗读训练到理解文章字句的意思到挖掘文章的精神内涵,都应由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互动的形式完成,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使他们能通过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品位,从而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因此,我对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有以下设想: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注重节奏与语气,并在诵读中加以体会其内在含义
3.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学习经历,理解《论语》蕴含的精华思想,深入理解孔子将治学和修身结合的思想境界,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
教学重点::
1. 能准确流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2、 积累、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联系自身的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思想内涵,理解孔子将治学和修身结合的思想境界。
二、 说教法:
设置教法的缘由:人教版初中文言文可以分为写景抒怀类、介绍说明类、叙事寓理类、叙事明理类等。作为叙事明理类文章,《〈论语〉十二章》教学适合诵读感悟,以“学”切入。
教学方法:1、诵读法。指导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大声的读、气韵畅达的读,读出古味,培养学生古文学习的语感。注意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在读中理解、领悟。
2、 自主学习四步教学法: ⑴自译,标疑难 ⑵合作,通文意
(3)竞答,查重点 (4)总结,理脉络
三、说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布置:1、查找论语及孔子的相关资料
2、试着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尝试读准节奏。
3、借助工具书自译,标疑难
课堂教学:
(一) 导入新课:说成语出处引入:教师出示“言而有信”、“随心所欲”“举一反三”“后生可畏”“文质彬彬”等成语,询问学生是否知道出处,从而引出《论语》。
这样的导语设计,简洁明了,从常见成语入手,引出《论语》,让学生体会到这部文化典籍离我们并不遥远。
(二) 学生交流资料,介绍孔子和论语的相关知识,教师补充。
多媒体显示孔子和《论语》的相关介绍,进一步明确相关知识。
(三)诵读课文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对于古文学习的重要性。初一的学生刚接触古文,文字生疏,缺乏语感和停顿断句的常识,所以我在朗读训练时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
1、 初读---读准字音:学生分成四人学习小组,老师要求每个学生先在小组中朗读,其他成员注意倾听这位同学有无读音上的错误,并进行纠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听读课文的能力,还能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学习课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并不断加强印象。一轮进行完之后,小组成员选出在组内读得好的同学,来参加班内的朗读展示,如果有错,再在全班范围内纠正。此时,老师再出示几个易错的生字,如:说、愠、省、罔、殆、箪、肱等进一步落实。在此期间,教师应肯定这次小组内朗读的成果,并对读音完全正确的学生和小组进行表扬,激发孩子们的好胜心和小组合作的信心。
2、 再读——读出停顿和重音:教师多媒体显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吾日三省吾身。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请个别学生朗读,提醒其他学生注意倾听他有无停顿和重音上的错误,并提出改进的建议。教师逐条进行订正,并带领大家齐读。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学生将全文朗读节奏掌握。
3、三读---读出语气语调。学生此时对文句的意思还未掌握,所以读出语气语调还有些难度。这里教师可以化难为简,要求学生想象置身于古代学堂中,眼前有位老者手拿书卷在给学生们上课,老者的神态怎样?语气怎样?和学生交流时又是怎样?然后让学生模仿朗读,教师可以给参加朗读展示的学生配上古乐,让孩子融入到情境中,这样,学生对于语气和语调的掌握就容易多了。
(四)、疏通文意:合作通文意,竞答查重点。
我们课本上所选取的这十二章《论语》,篇幅短小,句意简单,而其课文提供了大量重点词语与的解释,课前学生已经进行预习,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学习解决,老师稍加点播即可,所以我放弃了串讲,利用前边小组学习的初见成效和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我采用这样的形式:首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小组中成绩较好的同学为核心,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重点字词的解释和句子的翻译,如果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无法解决,就做好标记,留待全班交流时解决。其次,学习小组间相互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位同学回答,其他同学可以纠正或补充。在此期间,教师应该对大胆质疑的同学或者是作出精彩回答的小组代表进行表扬,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订正,以求知识的落实。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解决了基础知识的落实,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又增强了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何乐而不为?
(五 精读课文,探究思想内涵:
扫清了字词的障碍,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文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体会孔子的思想内涵,是这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破,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 要求学生用“从——---这句中,我读出了孔子————的主张”的句式发言。教师可以先做出示范,例如: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句中,我读出了孔子学习后要不断温习的主张。这样的示范,进一步给学生明确了思考的方向,消除了学生的畏难心理。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对学生答案中的闪光点进行肯定,对于比较成熟的答案,教师要板书到黑板上。当然,对于学生们确实难于理解的章节,教师可以做出讲解。这样,当所有的章节都分析完毕后,板书上清晰的显现出学生们的答案,学生们就可以轻松分析出这十二章《论语》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道德修养和处事之道。
2、明确了这十二章论语的分类,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十二章论语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道德修养和处事之道,那么这(课件上打思考:)三者之间有什么密切关系吗?
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我预设了他们的答案:三者是密不可分的,学习态度是先决条件:人要热爱学习,以学习为乐趣,要谦虚向别人学习,珍惜时间等。学习方法也很重要,学习后要经常的复习,知识才会巩固;学习时要学思结合、取长补短等。做人要有志向,有骨气和坚定的信念,要淡泊名利。拥有这些品质才能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明确了这十二章论语虽然各自独立,其实是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就为下面教师给学生讲解孔子的“治学三境界”做好铺垫。
3、教师讲解“治学的三境界”:第一境界是“学而时习之”,包括读书、练习、复习、实习等,这是治学基础。第二境界是与志同道合者讨论、交流、论辩,使自己的思想进入新境界。第三境界是保持淡泊宁静的心态,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人,才能在学问上达到最高境界。在孔子看来,治学和修身的结合为最高境界。圣人如此,我们的同学也是如此!
通过这两个问题设立和教师的讲解,学生由浅入深的明确了孔子的精神境界,也明白了圣人的思想并不是高深莫测,游离于我们的生活中的,时隔两千多年,仍然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六)拓展延伸
除了课本中的章节,你还知道那些《论语》中的句子或者有关孔子的小故事。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进一步增加学生对孔子和《论语》的了解,丰富学生的文学积累。
课堂小结:
四、作业设计:
推荐学生朗读于丹的《〈论语〉心得》周国平的《孔子的洒脱》
一轮课程改革带给我们的一方面是精神上的振奋,让尴尬的母语教学走出了固有的蘩篱,走进了一片新天地,也让我们获得了思想上的启迪,让尘封的头脑引来了甘泉活水,经受了思想的洗礼。另一方面也让许多一线教师感到迷茫与困惑,禁不住要问“路在何方”,回答当然是“路在脚下”。改革未必带来进步,但进步必然需要改革。
语文教学曾被“千夫所指”,曾让“举国关注”。那么语文教学的出路既要体现改革的普遍意义,又要显现出自身的特色。这便是回归主体————还权于学生,让位于学生;凸显本体————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彰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下面结合《炮手》一课对以上观点作如下分析:
一、教材分析
《炮手》一课记叙了一百多年前法国军队中一名普通炮手的感人故事。当时,德国军队已侵入巴黎郊外,当将军发令向德军的驻地————一座红瓦白墙的农舍发炮时,炮手毫不犹豫地执行了命令,而这座房子却是他家仅有的财产。
全文以对话为主,人物的外貌、神态描写贯穿全文,所以主人公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形象地被表现出来。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的确立
本课的教学目标的确立缘于对文章思想主旨的解析,缘于对文章中体现的主要写作特点的把握。
一方面文章情节曲折生动,体现了炮手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的利益,默默奉献自我、牺牲自我的精神,作为一篇充溢着人文气息的文章,留给读者印象最深地就莫过于炮手那句普通中满带着人性精彩的话语:“那是我的房子,在这个世界上,它是我家仅有的一点财产。”这是一个爱国者对于祖国真挚的爱,这份爱既深沉而又凝重。
另一方面文章讲究语言的艺术美。将人的情感的细微变化准确的呈现在读者的眼前,炮手的脸色由“苍白”到“煞白”再到“惨白”,又用对比的方法写出当时“裹着大衣的副官们在凛冽的寒风中打颤”时,“炮手的前额却滚下了大粒的汗珠”。这些细腻的刻画使一个普通爱国者的形象跃然纸上,立体化、人性化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综合以上两点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在感情朗读中,体会炮手在神态、言语变化中流露出的爱国之情;
2、结合课外辅助材料,深入体悟神态变化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教学重点定位于由炮手神态变化的表层现象深入感受其精神实质。原因在于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显著特征之一。以人文性统驾工具性,是语文教学的一条出路所在。一篇文章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往往不是语言文字本身,而恰恰是字里行间洋溢的无形之美————情感体验。人文性是人类灵魂指向的体现,抓住了这一点,即可引发读者的情感共振。与此同时将对形式美的体悟隐喻其中,则证明了这一点:形式为内容服务。
三、教学流程的设计分析
基本理念:
1、创设情境,建立“战地记者”的角色需要展开教学,运用阅读期待,引发学生以研读专题为基点,进行辐射式的自主探究。
2、回归于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在读文中发现问题,在读文中解决问题,同时凸显语文教学的本体,彰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具体设计:
(一)、营造情境,定位身份
创设情境,让学生从中从情境中找自己的身份,更便于学生以亲历者的角度去介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同时记者这一角色也有助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展开,意在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回顾大意,体察背景
学好教材内容,必须引用相关的背景资料作支撑,让学生可以在宏观把握事情背景的前提下,与文章展开对话,且背景资料引入借助于角色需要而显得自然。
(三)、全景感知,筛选质疑
在全景感知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充分提问,但对于所有问题,不必都面面俱到,适当筛选,既发挥了小组学习的作用,又提升了问题的精炼性,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单式板块研读,体悟爱国之情
让学生围绕研读专题,扫描全文内容,借于平时的训练,让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体验主人公的情感,在朗读中加深体会,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这里作了一个弹性化设计,更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还权于学生落在实实在在的教学中。写法延伸部分借于学生手中的作文书,使得内外沟通,课内外学习相得益彰。
(五)、模拟采访,换位感受
(六)、撰写日记,延伸迁移
“受之于心,自然要发之于外”以上的两个步骤给学生一个释情抒感的空间,让学生围绕文章内容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也完整了记者这一角色的职责。
(七)、作业布置
第一题的确立主要由于本文中出现了字形上易错的生字;第二题则缘于文章中出现了“?望”“回头看”等词,表示“看”的词语很多,这里借助于练习,丰富学生对于看的了解;第三题则是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创造性的解读
一、说教学内容
《松鼠》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一篇略读课文。
主题阐述: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略读教学举隅》中提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悉了例子,只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叶老已经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它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略读与精读一样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为此我确立的主题是“如何使略读课文为习作服务。”
二、说教材分析
《松鼠》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说明文,在这组说明性文章”中,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说明方法,选编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唤起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另一方面是让学生了解说明方法,体会作者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形象地表达,并能在习作中加以运用。我认为教材编者的目的还在于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动物的外形、特点、习性,从而呼唤我们人类关注动物世界的生存状态,激发我们人类关爱动物、保护动物的热情。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很强的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本文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采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文章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
三、说学生分析
根据本班学生平时学习情况,所以我在教学中设计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的教学思路。使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四、说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正确读记“驯良、勉强”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习性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3、比较《鲸》的说明方法,明白异同点,并充分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4、能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某一种动物的特点进行说明。
五、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松鼠的可爱之处及生活习性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与《鲸》进行比较阅读,探究两篇课文不同的写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六、说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及教学手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启发、引导、辅导及促进作用,另外《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因此这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谈话式和课件演示的教学方法来突破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本文是比较浅显的文章,介绍的又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小动物,所以本课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老师的启发、引导为辅。学生以读为主,以阅读促进学生思考,通过师生交流、沟通,生生交流、沟通,合作探究,达到共识,进而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
对比教学法:通过比较《鲸》的表达方法,加深对本课说明方法的认识,学习抓住事物特征描写小动物的方法。
快速默读法:依据本学段中“默读要有一定速度”的要求,快速阅读文章,捕捉重要信息。
七、说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谈话导入
依据教参中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略读课文的教学第一步是先让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所以,我采用开门见山的直接导入方法,让学生读导读中的一段话,找出向我们提出了哪三个问题,使学生有了学习的目标。从而做到学习不盲目。这样,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学生很快的走进文本。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略读课文的教学一般强调的是“粗知文章大意”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但这一环节的教学是不能随意删减的。所以在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些词语,让学生读一读,理解个别词语,为学习课文服务。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五年级要求学生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所以此环节,让学生围绕“课文是从那几方面向我们介绍松鼠的。”这一问题默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默读时给学生一定的默读时间,让他们有思考的时间。这样才能做到读有实效性。通过学生充分的读课文,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一边读书,一边汇报。抓住问题的主线,使学生整体把握文章。
(四)再读课文,感悟写法
学生边读边思考:《鲸》这篇课文和《松鼠》这一课比较一下,看看这两课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呢?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学生汇报时可以从说明的角度(内容)、表达方法、语言风格三方面进行比较。此问题是三个大问题中比较难理解的一个,所以,教学此环节时,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集思广益,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小组力量,使问题迎刃而解。
(五)自主阅读,体会喜爱之情
此环节教学,让学生自由的读课文,圈画出作者对小松鼠喜爱的语句。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教学时,我把介绍松鼠外形特点和搭窝过程两个内容作为重点,多媒体出示内容和松鼠图片,使学生通过看图,理解帽缨形的尾巴的样子。此时再一次读书,使学生对课文已经有所了解的基础之上,通过教师的点拨,鼓励,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
(六)小结方法、拓展延伸
学习文章,是为了平时更好地运用它。所以,我在学习完这篇文章之后,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学习了本文和《鲸》之后,你们觉得怎样才能更好的介绍动物呢?”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平时的写作中去。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七)作业超市
1、改写练习
既可以把课文《鲸》仿照本文的表达方法进行改写,也可以将本文仿照《鲸》的表达方法改写成一般性的说明文。
2、仿写练习
运用本课学习到的表达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小动物。
3、课外阅读描写动物的文章,并摘录精彩的语段。
八、说教学效果预测
正像阅读教学不同于阅读一样,略读教学也有别于略读。略读只是一种阅读的方式,它的任务比较单一,只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而略读教学则是一种教学活动,它承担了更为广泛的任务,不光只是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略读方法,学会略读方法,从中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因此,在略读教学中只让学生略读是远远东不够的,还要授之以法,循法而学。所以在这节课中,我仅仅围绕导语中的三个问题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反复的读,尽可能的给学生创造与文本对话的机会,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想: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掌握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灵活的设计教学环节。学生一定能够在略读课文学习的这片沃土上收获地更多更多……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上语文第四单元第三篇课文《猫》,下面我以简单教语文,扎实求发展的教学主题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理解。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我的设想。
一、设计理念
本堂课的设计我遵循以下几点理念:
1、本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真实基础为教学起点,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目标,力求为学生创设愉悦、轻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和语文实践环境。
2、立足文本语言,重视语文实践活动,既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让学生凭借文本语言,来学习语言,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在这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受训练,情感得以激发,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实现简单教语文,扎失求发展的教学原理。
二、教材简说
(过渡语——单元目标——教材特点包括内容分析重难点语言特点编写意图——学情分析——第一课时目标制定(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一般三点)重难点(说清通过什么方式达成目标)
在以上的教学理念的支撑下,下面我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猫》这篇课文是选自人教版四上语文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单元围绕“作家笔下的动物”为专题,让学生了解动物,体会作家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同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激发学生爱动物的意识以及学习作家的语言表达手法,而《猫》这篇课文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可爱、活泼的猫形象,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大猫的性格古怪和小猫的淘气可爱,其中作者具体地从三个方面写了大猫的性格古怪这一特点,即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听话,又尽职,高兴时与不高兴时又有不同的表现,同时既胆小又勇猛,而写小猫时作者只是抓住满月的小猫如何淘气来写,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教学时应重点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猫的性格古怪这一特点,此外本篇文章语言生动,写法巧妙,因此在教学中还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作家是如何将自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的。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但深入理解课文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因此根据课标理念、单元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制定了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生字词,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尽职、屏息凝神”等词的意思。2、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或如何通过朗读感悟了解 ——或如何通过语文实践活动了解——)让学生感受猫的性格古怪这一特点,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3、初步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以上目标着力反映知识与能力,强调过程与方法。同时注意本文的价值取向,能较好地反映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其中2、3是教学重难点,教学中老师应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有效解决这一重难点。
三、教学法:
根据文本特点,我选择了以上的教学法:
1、扎实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即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从而学习语言,应用语言,在这一过程中积淀情感,从而使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实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2、采用自主、探究法。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习个性化的行为,因此要指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体验,从而对文本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下面我来重点说说我的教学预设,我将分5个板快来说说我的构想
(一)联系生活,揭题导入
老师可这样导入:同学们,在生活中,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然后在学生的回答中,很自然地引入:让我们来看看作家笔下的猫是怎样的,然后板书课题。(这样的导入是从学生的真实起点入手,激起学生的生活积累,让生活体验为文本服务,同时也拉进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作家笔下的猫是怎样的。
2、交流:a.词语教学,重点理解尽职、屏息凝神等词b.交流初读中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理请思路,引导找课文中心句,抓关键词:古怪、可爱。(在初读环节保证学生有充分地初读时间,为学习文本打下基础,同时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整体意
(三)研读课文,感悟古怪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是抓中心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具体做法如下:教学第一段:1、默读课文,找找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写上自己的体会2、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即引导:第一点写猫的老实,抓无忧无虑来理解,第二点写猫的贪玩抓句子:任凭怎样也怎样,并指导想象进行说话练习,第三点写猫的尽职抓屏息凝神,非怎样来理解,想象猫是怎样屏息凝神的,从而理解这个词,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在学生充分感悟之后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再随即播放相关课件,感受猫的可爱有趣,再整体朗读第一段,3、再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的语言特点,可这样引入:作者是怎样把猫的这几个特点连起来,引导发现句子:说它贪玩吧,它又,可是——发现:作者就是用这生动的语言把猫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样写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学第2、3段,这两段内容比较简单,老师可采取学生自读感悟法,在第2段了解猫高兴时和不高兴时的表现时可抓语言文字:蹭、小梅花、丰富多腔、一声不出等词,重点引导作者为什么用蹭而不用抓,为什么不说踩脚印而说印了几朵梅花,发现作者这样写更突出了猫的可爱这一特点,也更写出了作者对猫的喜欢之情。在第三段了解猫既胆小又勇猛这一特点时,只需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然后读一读就可以。(在这环节中我是遵循自主探究的原则,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充分抓语言文字引导学生了解文本内容,了解猫的性格特点,在充分的感悟之后让学生感情朗读,体会作家语言特点,从而有效地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
(四)巩固字词,升华认识
再现词语:贪玩、尽职、老实、任凭等词,让学生从中选几个词写写自己对猫的印象(借助文本语言,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紧抓文本语言的练习点,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同时深化对文本的认识)
(五)课堂总结,引发阅读期待
作者把大猫的特点写的这么有趣,那小猫作者又是如何写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一、说教材
1、教材简介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是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组安排的一种学习形式。“遨游汉字王国”是由“有趣的汉字”和“我爱你,汉字”两个板块组成。“有趣的汉字”分别从字谜、有趣的谐音、汉字小笑话、汉字的起源等方面揭示了汉字的神奇性和趣味性。“我爱你,汉字”分别从汉字的演变、错别字的危害、汉字的书法艺术、汉字的魅力等方面,让学生了解中华汉字的灿烂文化。
2、教学目标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标对学生综合实践性学习活动重视的具体体现。它相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通过本组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汉字历史的悠久,知道汉字记录并承载着中华的文明;同时还让学生清楚地看到汉字在今天同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明白汉语如今在世界上影响的逐步扩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和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根据本组教学的要求,结合实践活动的特点,联系学生的实际,我在摸索中制定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自豪感。
2、认识简单的甲骨文,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二)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阅读教材中的材料,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汉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学生收集有关象形文字文字的资料,通过对这些象形文字的组合、联想,了解会意、指示等构字方法。
3、策划并开展简单的小组活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感受汉字的趣味,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自豪感。
3、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4、教学难点:
理解会意字、指事字的构字过程,策划小组活动。
二、说学情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身体和心灵两个方面都在快速的成长,对于知识的追求也与日俱增。五年级学生可以很完整地画完一张画,有些机灵的学生可以按照大人的意图出色地完成一件事,他们的想象力已经接近现实生活。但是五年级学生在这种转变过程中,有时受特殊因素影响会过于现实化,缺乏天真活泼、敢想敢干的创造性心理。
三、说教法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前所未有的条件,因此,现代教育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建构主义认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1)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2)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3)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
四、说学法
新课改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要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本课学习中我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这样能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从而使学生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的结论,而是让每一个学生都亲自参与到丰富、生动的实践活动中去,经历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学生不熟悉的小篆字体,让学生对汉字产生好奇,激发其学习兴趣。
2、通过对“文字”的解释来引导学生对“汉字”下定义。
(二)汉字的产生
1、让学生了解文字出现以前人类的记事方法------结绳记事,并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主动发现“结绳记事”的缺点。
2、通过传说中仓颉独特的形象,激发学生对“仓颉造字”故事的兴趣,并体会仓颉造字的伟大意义。
(三)有趣的甲骨文
1、出示“甲骨文”图片,让学生对甲骨文产生直观上的认识。
2、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识别简单的甲骨文。
3、小组间竞赛,认识更多的甲骨文。
(四)制定小组活动计划(作业布置):
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综合性学习”,对小组活动还不太了解,所以我在第一课时只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初步制定出活动计划。这也是本课的一个作业,我在课前为学生制作了小组活动计划表,在课堂也会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
(五)总结:
1、让学生谈谈对汉字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引导学生产生对中华民族伟大文化的自豪感。
2、通过对这一段文字的朗读,加深传承中国文化的责任感。
六、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主要以汉字的产生为线索,加以教师范写甲骨文,能让学生对汉字的产生产生系统且直观的认识。
一、说教材:
《小池》是新课标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诗句内容简洁,语言通俗浅易,用词精准凝炼。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好比一个个镜头移动交织成两幅行动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图。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吟诵古诗,背诵古诗。
2、认识“池、惜”等7个生字。会写“立”1个生字。
3、抓住诗眼“惜、爱”体会小池之美、画面之谐、诗人之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说重点:
以朗读和背诵作为基本训练形式,让学生通过反复吟诵来逐步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感受自然景色的美丽可爱,接受美的熏陶。
四、说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细流”与“泉眼”透过字面意思挖掘诗句背后的意蕴,感受到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力。
五、说学法:
对于一首古诗,在一年级学生的教学,如果只停留在对学生进行繁冗枯燥的解说,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种把诗的言语肢解为有关言语,捎带情理的空洞说教的教学,让学生对诗通过其特殊形式表现出的形趣、意趣、理趣、志趣等就始终缺乏真切的感受。所以,本诗在教师的引导下,应该这样学:
1、强调吟诵传情法。前面已经讲述,诗歌学习缺少吟诵,就等于是鱼离开水一样。诗歌应有的意境就会丧失全无。所以教学中的朗读指导,以正确读—熟练读—感情读为途径,配以音乐读,体会情趣读,从而使学生在吟诵中受到美的感染。
2、玩索养趣法。古代诗人在字词的使用上十分讲究,力求完美。本诗也不例外,抓住古诗中“惜、爱、立”,品味玩索,深挖细酎,让学生走进诗境,体验小池的情与爱,才能让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诗味诗情,感受作者对小池的喜爱。
3、想象展情法。想象是审美的翅膀,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实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美的。因此,古诗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还有哪些动物立上头。不仅可以使学生积淀了语言,更重要能使学生获得小池不仅景色美,而且和谐美,也可以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4、多媒体整合法。本诗虽是描写初夏的小池的景色。但诗的言语与现代文相比,大相径庭,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言语积累能力比较低,理解起来更不容易。于是在教学古诗前运用多媒体以图说话引入,以诗找景,以图解诗,以景悟情,变静为动,化难为易,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学习能力。
六、说教学程序
(一)、观图说话,激趣导入
1、出示小池图,思考提问:图上画了什么,怎么样?
2、组织学生说说画面的景色。(从训练学生根据图画说完整话开始,同时引出下面古诗的语言品味学习,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反复诵读、品味诗语
师:有一位诗人是这样描述这幅画面的。(出示古诗全文)
1、学生读诗(自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教师示范读(读出古诗的韵味)
3、学生继续读(指名读、正音、齐读)
4、提炼词语品味(出示词语)
(1)学生读
泉眼树阴小荷蜻蜓
尖尖角细流晴柔
(2)这些都是小池中的景物,你能从刚才那幅图中找到这些景物吗?然后找景物,乘机理解“泉眼、细流”等词。
(3)学生可能找不到“晴柔”,可以通过组词让学生找到。
出示:晴——晴空、晴天
柔——柔和、柔软
师:晴可以组成晴空、晴天,柔可以组成柔和、柔软,晴柔就是柔和的晴空,它在图中的哪里?学生找到水中的晴空。
(对于一年级学生读图相比于读字,更感兴趣。从读图到读字,再从读字到读图,这种图文结合一是合乎学生发展规律,二是有机的把识字与理解结为一体,既能让学生识字读书,又能使学生在图理解词的意思,突破了学生阅历少,对于古诗文理解的难度。)
5、师:这幅画十分美丽,有泉眼、小荷、树阴、蜻蜓构成了一副和谐的小池图。你们喜欢这首诗吗,喜欢哪一句。学生以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诗意、诗味、诗情原本就存在于诗的言语中,通过反复诵读,自然诗歌的意味情也会明晰起来,当然在学生述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首诗时,诗美的表达方式也潜移默化到学生的头脑之中,这与作者的喜欢也具有一致性。)
(三)、走进诗境,体会诗情
1、你们都喜欢这首诗,是因为喜欢这些景、这小池,诗中哪些字是说喜欢的意思?
(1)学生找出惜、爱,教师随机也提问:谁惜谁,谁爱谁?同时理解简述诗句。
(2)还有谁喜欢谁,为什么?同时理解简述诗句。写“立”。
2、在这样美丽的小池里,小荷刚刚露出了漂亮的尖尖角,喜欢小荷的蜻蜓早已立在上头,还有哪些动物立在上头呢?想象说话。
出示: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立上头。
3、可见,小池是多么美丽,而且每种景物都喜欢和睦地生活在一起。谁来有感情的朗读。朗读指导,读出美丽、和谐、喜欢,配乐朗读。
(借助图画,抓住诗眼“惜、爱”引领学生走进诗所描述的意境,在诗境中表达想象,学生也自然成了小池中的某某景物,他们能体会出什么是美,什么和谐、什么喜欢。学生从诗的字里行间体会诗的情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走近作者,加深印象
1、师:这是一首描写初夏小池的写景诗,它表达美、表达爱、表达和谐。诗人爱小池吗?我最爱小池中的什么?为什么?
诗人最爱小池的,因为。
随着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朗读训练,读出诗人的爱池之情,特别要让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吟诵。
2、诗人是一位怎样的人呢?(学生回答)诗人不仅是爱小池的人,还是一位爱自然、爱田园风光的人,具有爱心的人。出示杨万里的两首诗,学生诵读。
(从认识一首诗并进行感情吟诵到吟诵两首诗,从学习一首诗到认识一个人,杨万里在一年级学生的心里再已不是诗人,而是见得到,摸得着的朋友,学生争着读诗的兴趣也会因此大增。)
七、说教学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运用各种有效的评价手段,能够达到激励、导向、调控作用。在这节以诗歌诵读的古诗教学课堂,我努力以真诚的语言,温和的表情、期待的目光,宽容的态度,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当学生朗诵出现误差时我给予纠正安慰,当学生了解找不到方向时我给予尊重引导,当学生理解感悟呈现连珠妙语我给予表扬放大。这样及时关注不同层次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及时予以鼓励、评价,以建构民主、互动、和谐的课堂,让课堂诗情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