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随笔5篇 红楼梦随笔摘抄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红楼梦》随笔5篇 红楼梦随笔摘抄,供大家参阅。
《红楼梦》第四十二回中有一次"扶贫"行动,对象比较"精准",就是刘姥姥。
刘姥姥本次进贾府,其斩获可谓丰矣。光说白花花的银子,平儿打点的就有一百零八两,鸳鸯那打点行装有两枚笔锭如意,大概也值几十两银子。两下里一加,有银大约一百五十两左右,一两银子按二百五十块钱估价,就是三万七千五百块钱人民币。这还不算各类衣物面料的价值。
贾府本次对刘姥姥的扶贫行动基本属于"结对子"帮扶,也算得上是"精准"行为了。
然而我们不妨回头看看,贾府这次扶贫行动,资金投入确确实实是下了力道的,应该是能够解决刘姥姥一家的"贫困"现实。这之后,姥姥一家应该不会再到处"投亲靠友"了,因为他们通过置地、做买卖生意,很有可能就会成为一户新的"财主"。
成为财东之后的刘姥姥一家,也会积极地投身扶贫的"志愿者"行列、去帮助别的"贫困户"么?或者换一句话说,天底下贫穷的人、贫穷的家庭还很多,贾府就算这一次帮扶刘姥姥一家"脱贫致富"了,那么还剩下那么多的贫穷的人、贫穷的家庭,谁又去帮助他们?
这或许就是本章回对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冷静审视吧。从这个角度阅读,林黛玉讥谑刘姥姥那一整套的"致富经"、"发家"方式为"蝗虫"的丑陋行径,可笑之极,表面看似乎有些过激、过分,然而实际上应该还是能够理解的。
到本回我们阅读到,在贾府,真正的巾帼英雄、女中丈夫、闺阁领袖不是别人而是老太君贾母。看看她老人家诊病的阵势,就连久经权贵阵仗的王太医也不敢仰视。贾府上下所有"穿红着绿戴宝簪珠"之辈,无不在她的庇护之下。
那些被贾母庇护的女性朋友们,是通过"碧纱厨"的有色眼镜打探世界的,她们不说,人们是无法知道她们对"碧纱厨"以外世界究竟会是怎样的感观。
林黛玉似乎回答了这个话题。
从贾母处出来,薛宝钗便把林黛玉"绑架"到蘅芜苑,对林黛玉在出酒令时表现的"不检点"行为进行了比前比后、苦口婆心地教育,这让林黛玉十分感动:"……心下暗服,只有答应'是'的一字"。
其实薛宝钗所说的那一套,是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文化钳制的统治思想。男尊女卑、文化钳制,就是社会落后、生产力低下的罪魁祸首。
"妇女能顶半边天"。看看贾府里的半边天吧,她们只能被贾府的妇女领袖贾母背后的"碧纱厨"庇护着,只能透过"碧纱厨"窥探外面的世界。如果"碧纱厨"是一张银幕,这些"半边天"们能看见的,不过都是一些着了色或没有着色的"外面的世界"的影子,这是一个虚幻的不真实的世界、一个被欺骗了世界。
如果要按宝钗说的那一套"安于本份",实际上就是要继续地自己把自己骗下去,接受一个不真实的现实世界,同时也接受一个被钳制了精神的不真实的自我。
当然林黛玉是不愿意继续自己欺骗自己下去的。她对宝钗"教导"的那一大段话,暗服的只是宝钗的"冠冕堂皇",实际上心里上是有自己看法的。这在她因为嘲笑薛宝钗"把她的嫁妆单子也写上了"之后,假意央求宝钗的那段话中似乎就有了注解。林黛玉的话实际上已经直指向了人心和真实的自我。
林黛玉自然不同于薛宝钗,她要做一个真实的自我,最起码,要努力做一个真实的不被欺骗的自我。
只有文化的"钳制"解除了,封建的枷锁打破了……社会才能进步、生产力才得发展,那些还很多的穷人、还很多的贫穷家庭才能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扶贫"、才有可能真正地从贫困之中解脱出来……
也许,这正是《红楼梦》第四十二回中对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审视结果。看贾宝玉提笔书写画具单子的样子,不就是寄寓着作家审视、思考的神态吗!
在小说《红楼梦》中,好多人物的形象特别丰满,个性也是十分鲜明,给人一种很强的立体画面感。但是人物中有一个赵姨娘,她尽管出台亮相的次数较多,可是却给读者并没有留下多么深刻的影响。好像是可有可无,但既然是可有可无。那么作者又为什么要写她?这我们就从整体上对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赵姨娘和周姨娘一样,也是贾政的一个小妾。她以前是贾府的丫环,后来升成了妾。那么她又是如何样由一个丫环转变成妾的?是因为她年轻漂亮,还是端庄贤淑?漂亮好像不是,因为小说中并没有提及到,甚至连暗示的地方都没有。那么贾政又是怎么喜欢上她的?这就要从他自身入手。贾政是一个很喜欢舞文弄墨的文人,这种人往往只会喜欢和认可两种女人。一种是非常漂亮的,另一种是比较端庄娴静的。那么我们也就不难推测出赵姨娘应该是属于第二种了。由此前面关于她如何由丫环变成小妾的问题,也就可以这么认为了。
赵姨娘生有一儿一女,儿子是贾环,女儿是探春。她的地位有没有因此而发生变化?没有,根本没有。因为在封建社会中,妾也只不过是一种工具而已。是一种生育繁衍的工具,也是一种供别人追逐声色犬马的工具。放到我们当今的社会中,也就是小老婆。各位试想,是大老婆有地位,还是小老婆有地位?废话,当然是大老婆了。在封建社会中,大老婆就是妻子,而小老婆只是妾。妻是名媒正娶比较正式的,而妾却是随便纳入的,二者有着本质性质上的不同。这么说来,其实妾也就是一种下人,是被人奴役和压迫着的。
在贾府中,赵姨娘的身份地位是比较低下的。在小说中,她的地位看起来很是特殊。既不像是主人,也不像是下人。表面上看来给人一种介于主人和下人之间的感觉。其实错了,她的地位和下人没有什么不同,可以说本质上是一样的。有一次她和一个丫环吵架甚至还打了起来。那丫环就说赵姨娘是贾府花钱买来的,自己也是买来的。只不过是干的活不一样罢了,都是下人。为什么要抬高自己,作践别人。赵姨娘听丫环说自己是下人很是恼怒,她认为自己为贾府生了两个孩子,贡献已经是很大的了。虽然比不上王夫人,但也差不了多少。其实是她不自知,她还是一个下人。不管做了什么,本质上是不会改变的。她不自知,也就没有自知之明,当然就让别人嫌恶了。
儿子贾环出去和丫环们玩牌,结果输了钱。他耍赖皮不给,丫环们不依。结果他就大哭大闹起来,恰巧被宝玉路过看见了,于是就说了贾环一通,顺便给了他点钱让他继续去玩。贾环生气了,回家后将事情告知了赵姨娘。赵姨娘听说是丫环们,气呼呼要去评理。后来得知宝玉也在里头,更是气不过。就大骂贾环不识好歹。人家宝玉是什么人,你是什么人。犯不着去得罪和冲撞人家。正说着恰巧被凤姐从窗外听到了。凤姐就说大白天里教育她的环兄弟。他是主子,你是下人。你虽然是他的母亲,有生他的权力,却没有管教他的资格。
母亲管教儿子,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事。你凤姐是什么人,干嘛要去插手和干涉。依据常理该是如此,可是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并不是这样的。主子就是主子,下人就是下人,而且界限是非常鲜明的。元妃省亲,当奶奶和父亲的都要出门跪迎。并且是唯命是从,毕恭毕敬。因此,凤姐是有权利干涉的,她是在维护这种森严的等级制度。
赵姨娘家里出了事,贾府上下是连一点反应都没有。一次赵姨娘和女儿探春提到探春舅舅的事。探春当时很生气,根本就不认那个舅舅。说做大官王子腾才是她舅舅,也就是王夫人的兄长。而不认赵姨娘说的那个。还说哪里又冒出了一个舅舅,气的赵姨娘几乎晕了过去。
各位看官请注意一下这个"冒"字,是没有根据,突如其来的意思。探春是赵姨娘的女儿,而不是王夫人的女儿。赵姨娘的兄弟才是探春的亲舅舅,这是不容质疑的事。但为什么探春不认那个舅舅?因为赵家不是金陵四大家族中的任何一家,无权无势。认也有的只不过是拖累。她是庶出,又是女孩子,本来在贾府的地位就不高,为什么要受那罪?由此可见,封建社会扭曲了人的灵魂。甚至连“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也要用金钱和地位来衡量和估定。这实在可以说是一种悲哀,是人类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
赵姨娘身份地位低下,但是她却还很不守本分。常常惹是生非,令好多人嫌恶。贾府上上下下所有的人,都对她没有什么好感。就连平时一向仁厚的王夫人,也怨她处处生事。她和丫环的关系也不好,甚至连女儿探春也不大看得起她。她和晴雯等丫环吵架就骂人家是娼妇之类,简直叫人无法想象。作为儿女成双的她,这样做不但会惹人厌烦,而且还有失身份。
她勾结巫师马道婆,串通一气想要取凤姐和宝玉的命。二人几乎被她害死。贾府上下是一片慌乱,而她却在老太太面前说宝玉不行了,赶快料理后事。这使得老太太很生气,叫她出去。殊不知宝玉是老太太最喜欢的人。而凤姐又很会见机行事,迎合老太太的心思,深受老人老人喜爱。她得罪了这两个人就是得罪了老太君。得罪了老太太,就等于是得罪了贾府上下所有的人。这对于她以后的处境是很不利的。这种做法实在是愚不可及。
赵姨娘给人一种很坏的感觉,好像使人产生不了同情。而有的,却大多是憎恶。其实,她本身就是一个悲剧。一个可怜亦复可悲的人物。她所做事,也不过是一种对自身不平命运的反抗,对自身所处地位和黑暗社会的反抗。大凡“物不平则鸣”,这是常理中的事。她的本质,其实还是善良的。我们不能只看表象,而要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中去,认识到事物内在性的东西。
赵姨娘本身就是一个下人,这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可她却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一心一意想要当贾府的主人。而这个愿望根本就不可能达到的。因为当时社会与她是不会达成那种妥协的。愿望和欲念达不到,就会有苦楚,就会有反抗。可以说她的所作所为,皆是出于本能意识上的一种反抗。造成这种悲剧的产生,我们要用哲学上的内外因去全面看待。而不能只依靠传统观念去做单个方面的片面性去分析和评定。因为这样做显然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科学的。赵姨娘的悲剧命运是自身欲望过重和当时社会共同作用的产物。如果换个环境,放在另一个时代和社会。或者她没有当主子的欲念,本本分分做人,她也许就不会受那么多苦了。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话是说的一点也没错。对于《红楼梦》中赵姨娘这个人物,我个人认为和其他人物形象塑造的目的一样 ,也是为了批判当是黑暗腐朽的封建社会。只不过描写的是一个被社会扭曲化了的灵魂而已。对于上面所做的说法,可定还有很多遗漏和不足。只是限于个人学识有限,不能充分说明,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已。因此还望各位看客能够多多包涵,多多指点才好。在此,我先谢谢了。
谁都知道,红楼梦是曹雪芹写的,他在书的一开头便亮出了“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梦幻识通灵’。”接着又表明了他写书的动机、目的--
“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实愧则有余、悔则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风晨月夕,阶柳庭花,亦未有伤于我之襟怀笔墨者。何为不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以悦人之耳目哉?故曰’风尘怀闺秀’。
上面一大段文字,如果总结就是两个字:自传。但这自传是经“梦幻”之后得来,故与真正意义的“自传”大不相同。换句话说,这“自传”里有真有假,也就是作者所谓“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叙出。
那么,这究竟是何意呢?这是作者表明红楼梦乃小说,暗示贾宝玉乃曹雪芹之影,但又不是曹雪芹。说他真,是贾宝玉思想理念反映了曹雪芹;说他假,是贾宝玉相貌、经历、性格、所处环境等等与曹雪芹大不一样。这里面关键点在于“梦幻”两字。曹雪芹所谓“梦幻”,在我的理解中,也就是对来自自身的素材的提炼、加工乃至于虚构,实际上,“梦幻”两字表明了作者的艺术构思之过程。
有人把“梦幻”说成是曹家繁华如过眼烟云一去不返,所以在曹雪芹眼里犹如“梦幻”。这样解释不能说不对,但并不准确。我认为“梦幻”重点是指小说构思、创作,而不是指曹家由盛至衰。为什么呢?因为曹雪芹说得很清楚: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真事,指清宫秘史,也就是脂砚斋兴趣之所在;“假语”指贾府故事,也就是红学家兴趣之所在。但这贾府故事,事实上却入木三分地总结和概括了整个中国20xx余年的封建主义社会。
这就要说到所谓“一声两歌、一手两牍”了。这话是浙江德清戚蓼生说的,他是进士出身,又为官几十年,对红楼梦的解读可谓目光如炬、深入骨髓。事实上,红楼梦“表里皆有喻”,贾府一层,清史一层。问题是我们应以哪一层为重点。我认为,我们应以贾府为重点,虽然是“表面”,实质上却是历史的浓缩和再现。
在“作者自云”里,作者说自己“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这毫无疑问表明作者是充分享受过锦衣玉食、大富大贵生活的,所以曹雪芹生年应该远在曹家被抄之前许多。如果说曹雪芹生年在1724,则曹家被抄时雪芹才四五岁,根本不能说以上那些话。作者在写红楼梦时显然已经贫困潦倒,说“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他写红楼梦时年近三十,这有“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为证。“半生”当然是指年近三十。
“作者自云”还说,“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但结局是这些女儿全都红颜薄命,极清楚地表明了红楼梦主题乃是“千红一哭悼红楼”。书中贾宝玉实乃护花使者,青帝无疑。
那么作者说自己“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我们当如何理解?应当说这是自嘲或说是反话。我们看红楼梦第三回宝玉二首《西江月》,难道不正是如此么?
或有朋友要说,“作者自云”,你怎么能把它完全当真话?我反过来说你为什么要把它当假话?是的,“作者自云”里有真有假,但我在上面已经把真假分得清清楚楚了。这“分得清清楚楚”,不仅是我对“作者自云”已进行了深入解读,也是我对红楼梦全面地深入研究后所得出的正确结论。我想,我这点自信还是有。
黛玉灯将枯尽之即,焚烧所有诗稿之时,心理该有多么绝望悲伤。应该是心如死灰吧。以至在临死前口呼宝玉,魂断潇湘。临死之前叫喊着宝玉名字的黛玉,心里该有多么的委屈,幽怨,哀伤、怨恨和绝望。寄人篱下的处境,亲骨无依的出生。自己又是清高孤傲敏感多虑的心思,个性率真不圆滑,追求不同于封建礼教的正直和真实……。这一切的一切与当时庞大的思想观念和体制多么的格格不入,注定她不会顺应潮流,同流合污,也注定她命运的多劫。最后在一片喜气洋洋的大喜日子,呼叫着唯一的精神寄托,也是唯一的牵挂和挚爱,唯一的挚友和亲人魂断潇湘馆。不知是怨恨还是委屈,不知是绝望还是了断。一声呼叫一声牵挂,一声呼叫一声解脱。一边喜气洋洋喜结连理人生大喜,一边却凄凄惨惨灯将枯尽人生大悲。在这样残忍的场景对比下,更是让人心凉如冰。怎不让人彻底绝望,痛彻心扉。黛玉的死让人悲恸绝望,彰显人生悲惨之境地。但过后一想,其实惨中也有喜。后面四大家族节节败退,以至满门抄家,落到为妓为奴的地步。以黛玉的个性也是一死。与其在没有任何希望,生无可恋的情况下死去,不如留有一丝绝望的牵挂死去。虽然幽怨,虽然哀伤,虽然委屈,虽然怨恨,但总还是有一丝牵挂,一丝念想。所以,对于大观园的命运而言,黛玉的死也是一种幸运。除却这似有似无的一丝牵挂,黛玉对世上再无任何牵绊,走的干干净净,绝绝然然。看着肉声已死,实是生命的解脱和超然。是生命的再生,也是生命的永生。至少对于宝玉,两人相爱再无牵绊,永世永久。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忽喇喇似大厦倾,凄惨惨似灯将尽。看着风光无限的王熙凤的结局,不仅让人感叹人生真是无常。曾经那么嚣张跋扈,光鲜亮丽的人儿,却落得横尸荒野,家塚无依。是无牵无挂吗,肯定不是。也许对家族命运已是心绝将死,对家人也是心冷如斯,对贾链已是了无牵挂。但却有一个人她至死不能解脱。身为母亲的人都知道,都能体会到,也能猜得到,王熙凤至死揪心牵挂放不下的人只有她的女儿,巧姐儿。曾经宝贵如斯的姐儿在一瞬间从天堂跌入地狱,金枝玉叶变为奴婢,是何等的悲惨。王辣椒心里非常清楚如不出意外,孩子的命运即是如此。自己荣华富贵一时,即使灯将枯尽也就罢了。孩子人生起始就遭遇如此大难,怎不叫她心疼至死。在大难面前,作为曾经辉煌的她来说,才参透人生什么重要,什么珍贵。当刘姥姥前来牢房探望时,她在临死之前悲凉提出照顾姐儿。即使粗茶淡饭,即使布衣裹身。只做凡人一枚,就已经是烧香拜佛,至上幸运了。知道自己命运结局,在堪堪将死时,了却自己心结,让自己死无牵挂。真的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啊!可悲,可怜,可叹啊!但即使嘱托刘姥姥,她就真的了无牵挂了吗?她一曾经机关算尽的可人儿,能不知道世道艰难,人生坎坷吗?能不知道姥姥一介百姓,力有不及的吗?不管以后姥姥怎样千辛万苦搭救姐儿,但就此时的她来说,也只是有一丝安慰而已。说从内心正真解脱,却是永远不会了。自己心上掉下的一块肉,什么时候都不会放下。况且,深谙处世之道的她也知道在这种大厦倾倒之时,靠一手无财力的平民百姓解救姐儿该是多么不易。所以,她想了无牵挂的死已绝无可能。这样比较来看,反而黛玉的死更是一种幸运了。
这就是人,总是在将死之时,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_?才知道自己应该追求什么?_?才知道自己应该看重什么?_?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但那又能怎样呢。虽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但对自己的人生,又有什么改变呢。将死之时明志,虽幸也憾啊!
这真的是一种遗憾啊!
人生苦短,世事难料。在我们有时间追求时,趁早醒悟,趁早放下。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重视自己看重的人。别让人生虚度,别让年华浪费。放下功名,放下利禄,放下虚荣,放下假面。真实的生活,坦然的行事。至少在等将枯尽时不冤枉,不悔恨。至少在闭眼之时,能有一丝欣慰。曾经,我为自己活过。虽不是完美,但做到如此人生也就足矣!
书中,看开一切的跛足道人一句话,倒出无数人间事。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是啊!世人都说神仙好,又有谁放的下自己的一切。及早醒悟,及早放下。放飞自己,活出自我。就是神仙,也会羡慕嫉妒于你,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一个木石前缘,一段红粉姻缘,唱尽了红楼的血泪红尘。荣华富贵的兴盛到颠覆,转眼间的春夏秋冬。流传百年的经典文学,叫后人一一解读。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本是金玉良缘的一对佳人,最终一步步走向悲剧。悲剧的因素有太多,哪怕只是一个小点,都能扩容成巨大的空洞。宝玉的出生,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对于这个衔玉而生的娇儿,老太太的溺爱,众姐妹的放任,都一点一滴塑造成了这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
他的理念往往与现实的社会不和,当然,这何尝不是件好事呢?封建的王朝,又有几人能有这般的反叛?作者曹雪芹把自己的感想寄托于宝玉,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通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位美人给人影响最深的,就是她那双有着流不完泪的双眸。总觉得黛玉身上有着种种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的气质,可以说是清高,可以说是卓尔不群,她就像是空谷幽兰般绽放在大观园中。而正是这种性格,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她多愁善感,她孤芳自赏,她红颜薄命……
对于上面这两位与众不同的主角,我却独独偏爱另一位红粉知己——宝钗。她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是个典型的封建社会的顺从者。她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有人会说宝钗的不是,因为她也曾在蜂腰桥下陷害过黛玉。可是,她也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人物,黛玉随早逝,但她还拥有过自己的幸福。而宝钗,终其一生,恐怕也只是任凭生活这把刀一点点的磨损着她。“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随着新版的`《红楼梦》上映以来,好评坏评纷至沓来,自然,对于新时代演绎的红楼,这个社会有太多的不认同,太多的人觉得是一种亵渎。我不想过多的参与评论,但是我相信一句话——不管新版究竟是好是坏,它始终是对红楼的一种传承。
红楼的尘缘俗世使它始终拥有着庞大的支持者,巩固着它四大名着之一的宝座。这座中华文学的瑰宝,依旧流传着,供后人细细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