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800字3篇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100字左右

2024-03-13 19:42:18综合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800字3篇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100字左右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三国演义的读后感800字3篇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100字左右,供大家参考。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800字3篇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100字左右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800字1

  《三国演义》,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诞生于明末元初人罗贯中之笔下。它是一部小说,但影响深远,在我大中华妇孺皆知,甚至被大多数人认为是真正的历史。

  《三国》因为其作者的思想,在魏、蜀、吴三国中是较为“偏心”蜀国一方的。因为蜀国主刘备的治世之方忠君、忠父等思想都和当时所推崇的思想符合,所以真善美的品质几乎都冠于刘备一行人,而曹操就是“奸邪”。然而,我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曹操,出身并不高贵,生于官宦世家,因此达官贵人们对他估计是并不看好的。而他相貌也不好,照理说他在社会上层的圈子中不应该混出什么大的名堂。然而曹操依旧抱有希望。他经历了许多的选择,有胜利也有失败。比如说当年的讨伐董卓,在众多人都只是口上说说而不敢做出实际行动的时候,他选择了“背叛”曾经花大力气讨好的靠山董卓。比如说那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曹操面对人数明显占上风的袁绍大军,迎难而上。各种的选择所产生的结果有的对曹操有利,有的对曹操不利,然而他并没有因为惧怕未知的结果对他的打击而选择放弃。能在乱世之中从各方英雄手中争取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并壮大自己的势力直至一统中国北方的男人,岂是等闲之辈?

  曹操最为被人诟病的一点,也许就是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吧。因为董卓,皇家丧失了最后的权威和尊严,如同丧家之犬一般,惶惶度日。在乱世之中已经抢到地盘的各方军阀忙于稳定和扩张势力而无暇顾及这些看上去并不能再造成什么威胁的“拖油瓶”们。但是曹操从其中看到了可以利用的点,他大胆地将皇帝“抢”来,巧妙地利用了皇帝的身份,从此也为未来能掌握北方,成为霸主奠定了基础。《三国》中也多次出现了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行为的唾弃,但是,既然这么多人都知道这行为的危险性和能所带来的巨大利益,为什么当时除了曹操没人想要去做呢?

  曹操本人写的诗《龟虽寿》便是曹操对自己很好的解析。他是“奸”,因为他的谋略和不走寻常路的称雄之道;他也是“雄”,因为他果断自信而精心考虑过的每一个选择使他成为北方霸主。在我看来。他是奸,但他不是邪。

  以上,是我从《三国演义》中对于曹操这位英雄的认识。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800字2

  读《三国演义》有感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群雄并起,涌现出一个有一个不朽的人物:曹操,典韦,曹植,曹丕,刘备,关羽,张飞,孙权,周瑜······一个个人物的出现都为这个时代的传奇增色增彩。

  曹操,在这本书中被描述成一个虚伪奸诈的小人,为人憎恨,不过曹操虽说奸诈,但这个时代少不了这种人物。他挟天子而令诸侯,建立魏国,统一了三分之一的天下,似乎也为这个时代里下了不少汗马功劳。刘备,一个思贤若渴的人,招揽人才,爱民如子,似乎也是众望所归。他建立了蜀国,占据险要地势,又有一个足智多谋的军师,势力逐渐增强,逐渐有了三足鼎立的实力。而孙权盘踞江东,不予外纷争,可是战乱不休,不去讨伐别人,就会被别人吞并。江东水多,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所以孙权得以建立吴国,与魏蜀鼎立,在战火中,吴国毫不逊色于魏蜀,孙权也好不逊色于曹操刘备。最终鹿死谁手,就待你揭秘······

  三国纷争,烽火连天,血流成河。这一幕又一幕的画面在罗贯中的笔下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一场场三国风云被拉开序幕。当然这不仅仅是国家与国家的竞争,也是军事师之间的较量。周瑜与诸葛亮斗智斗勇,三次较量,周瑜败了,临死前留下了一句“既生瑜何生亮”的呼喊,可见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在此之前吴魏还未建立,就曾放生过一场争斗——赤壁之战。曹操率领十万大军前来讨伐孙权,可惜他的士兵多来自北方,不习水性,胜算本就不大他有生性多疑,不肯相信别人,中了离间计最终错杀了两员水军将领。后来又把船只连成一线,给了敌军可乘之机,最终周瑜用火攻取胜,大败曹军。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谁也阻止不了历史长河的推进,我们只有读书才可以再次看到当时的场景,在罗贯中笔下我们看到了一幕幕精彩的斗争。虽然中学生不需要用枪剑决胜负,但是这不代表没有竞争。我们的武器是笔,知识便是“士卒”,学习的知识便是指挥大军的筹码,胜败掌握在自己手中。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从现在开始“练兵”还为时不晚,为“明天”奋斗吧 !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800字3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结晶,它以永恒的思想力量激励着人们对理想和真理的追求,以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倾倒一代一代的.读者。它那雄浑激越的情节,魅力浪漫的思绪,令人百读不厌,我感到民族的智慧与灵性都蕴藏在里面,中国人的品德与性格、身与心都在里面发挥的淋漓尽致。它不仅能给我丰富的小说知识,也帮助了我启迪智慧、增长才干还提高了我的欣赏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这本书写了汉末时期的战争时代,就像春秋战国时的情形,汉朝的领土被诸雄瓜分了。统一北方的是魏国,统一南方的是吴国,统一西方的是蜀国,三个国家运用计谋、武力来不断侵略对方,由此产生了许多著名战役比如:赤壁之战、诸葛亮七出祁山、诸葛亮七擒孟获、火烧藤甲兵……里面所写的计谋策略也很有特色,比如空城计、详攻计……这些在现代的战役中发挥着借鉴的作用。

  《三国演义》还包含了许多道理。那一次,司马懿带兵前来捉拿诸葛亮,可只因为诸葛亮摆了个空城计,便把司马懿骗走了。司马懿就是因为疑心多虑才丢失了消灭诸葛亮的良机。这告诉了我们,我们要敢想敢做,不能因为一时的怀疑、猜测而错失了良机。马谡不听劝说,被魏军打败。这个故事又让我们明白了一句话——“不听好人言,吃亏在眼前”

  我通过此书还了解了先人的思想、先人的社会,体会了古代那委婉的诗意般的情怀,还让我积累了历史知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修养。这本书里面的一些被描绘的活灵活现的人物也让我很敬佩,他们的品德很值得我们中学生学习。关羽放着荣华富裕不要,过五关斩六将只求回到兄长刘备身边,这体现了他的忠义和勇猛。诸葛亮七擒孟获,这表现出他的机智和求贤若渴。张飞大闹长板桥,表现出他的性格和潇洒。

  当然,每一个作品都不是十全十美的,这本书也不例外,我觉得这本书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不太突出,应该把人物的心理描写刻画的更充实点,这样能更好的刻画人物的思想,更加真实的反映出当时的激烈战况。

  讲的这么多都是我对《三国演义》这本书的感想,它让我成长了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