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数学教案3篇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详细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数学教案3篇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详细教案,供大家参阅。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0——111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二十二第1——4题。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力目标:初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运用通分的方法解决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教师提问:前几节我们学习了什么?(通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通分方法是什么?(先求出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然后把各分数分别化成用这个最小公倍数作分母的分数。)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是什么?(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2、出示一组数: (1)自己任选两个数组成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2)学生可能出现的算式:
(3)引导学生把上面算式分成两类:
一类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类为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法.
教师引入:
分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我们已会做,那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法又怎样计算呢?这节课同学们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好不好?(板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二、探究新知
(一)异分母分数加法(学生任选一个分母不同的加法算式)
1、教师提示:你学过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又学过了通分,请你用学过的知识把分母不同的分数加法计算出来,能行吗?
2、学生分组讨论。
3、汇报结果:你怎么做的?把思路说出来。
引导学生明确:与分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用通分的方法使他们分母相同,找分母2和3的最小公倍数,用最小公倍数6做公分母,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法则计算。
板书:
4、你认为最关键的地方是干什么?
运用通分方法把不同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
5、反馈练习:“做一做”第1小题
(二)异分母分数减法(学生任选一个分母不同的减法算式)
1、教师提示:请你依照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问题。
2、汇报结果。
3、填空,并说明理由。
4、反馈练习:“做一做”第2小题
(三)整理法则
1、启发学生讨论:根据上面做题的过程,怎样把异分母加法法则和异分母减法法则合并成一个法则。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板书。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3、反馈练习: 练习二十二的第1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说说应用什么法则及计算过程。
③验算。
三、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有什么联系?
四、随堂练习
1、填空(1)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 ),然后按照( )法则进行计算。
(2)分数的分母不同,就是( )不相同,不能直接相加减,要先( ),化成( )分数再加减。
(3)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
(4) 2、列式计算
(1) 与 的和是多少?
(2) 减去 的差是多少?
3、填空.
(1) (2) 4、南京长江大桥建成以前,火车乘轮渡过长江,需用 小时,现在从大桥通过只用 小时。现在火车过江比乘轮渡节省多少小时?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二的第2——4题。
随堂检测:
板书设计
导分母分数加、减法
计算 (也可以是别的)
教学后记:本节课的教学,我体会非常深刻,浅淡如下:
联系生活实际,在情境中发现问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题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新课伊始,我首先从学生身边的事情谈起,自然引出教材中例1的教学内容,学生比较有兴趣进行分析。使学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而且非常自然地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同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的价值,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三、教学难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我们之前已经学过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请大家计算下面的题目课件出示、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只可以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你能结合分数的意义说说理由吗?(学生回答)
2、谈话: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数加法和减法,不过今天学习的.内容与以往学习的有所不同。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有什么不同。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80页例1,指名读题,并说说自己从题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提问:怎样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1+)为什么这样列式?
谈话:这道分数加法算式,和我们刚才的分数加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分母不同的分数叫作异分母分数。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2)学习计算方法。
谈话:分母不同,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应该怎样计算呢?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
2、完成教材第80页试一试。
(1)课件出示:
(2)课件出示:
指出: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把1转化成与减数同分母的假分数再计算。指名回答
提问:你用什么方法验算上面的两道题目?还有别的验算方法吗?
引导学生交流并明确:可以用差加减数,看结果是否等于被减数,也可以用被减数减差,看结果是否等于减数来验证。
3、总结计算方法。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80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教材第80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82页练习十二第1题。
学生各自涂色、写得数,同桌互相检查。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学习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10—112页的例1。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利用转化的思想和方法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培养学生检验的学习习惯。
2、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自主探索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
【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常识导入,展示课堂学习目标
(一)复习旧知
1、把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通分
1/3和2/5 3/4和7/20 5/12和3/8
2、计算下面各题。
3/4+3/4 3/7+2/7 2/5+2/5 5/18+7/18
(二)谈话导入
师:大家知道什么是“生活垃圾”吗?(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垃圾),生活垃圾可分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垃圾分类有哪些好处?(课件出示:垃圾分类的好处:1、生活垃圾并非都对人类无益,像纸张垃圾和金属垃圾都是有用垃圾,只要经过一定的处理,便可变废为宝。2、垃圾分类去掉能回收的,不易降解的,能减少垃圾50%以上,起到降低污染,保护环境的目的。)可回收的垃圾在生活垃圾中共占几分之几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就可以知道了。大家来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展示学习目标
(1)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积极动脑、自主探索;
二、自学互动,探索新知:
(一)学习异分母分数加法
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生活垃圾,以后你还可以帮助家里更好的进行垃圾分类。师(出示垃圾分类图),从表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指名回答)
学习方式: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学习要求: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哪些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到以下问题:
1、纸张和食品残渣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时,当场解决它。师板书算式)
2、废金属和纸张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
3、废金属和危险垃圾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
4、危险垃圾和食品残渣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
5、危险垃圾比废金属少几分之几?
6、食品残渣比废金属多几分之几?
7、危险垃圾多还是食物残渣多?多多少?……)当学生回答完后,电脑出示所有问题。(过渡语:老师将你们提的问题进行了整理,看,可以提那么多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
(1)第二个问题怎样解决呢?(出示第二个问题)师:怎么列式?板算式,观察:这个加法算式和前几天学的分数加法有什么不同?
(2)、探索方法:能想办法把它转变成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计算吗?学生独立试做,再小组内交流,最后反馈(学生可能回答:先通分,把分母化相同,再用同分母分数相加的方法计算。
(3)、小结:刚才有的同学选择分数化小数,有的先通分,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再相加。都说明了一点:只有单位相同了,才能相加。
(4)、尝试练习:(选你喜欢的方法,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学生先在练习纸上独立完成,同桌互检。
(二)、自主学习异分母分数减法。
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交流
思考:
1、异分母分数加法我们会算了,减法有兴趣自己去琢磨琢磨吗?第七个问题怎样解决呢?自己试着在本子上列式计算。学生试做,教师巡视。
2、交流,反馈。反馈其余几个问题的作业情况。
3、总结:
刚才同学们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都做得很不错,谁来总结一下:我们是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生说,课件随机出示:化异为同,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
三、教师适时点拨讲解
四、课堂测评练习
1、下面的计算对吗?不对的请改正。(书112第2题,练习纸呈现。)
学生独立练习,反馈,交流。
2、拓展提高:
(1)算一算,你能发现什么?(练习纸)
(2)小组交流:我发现了什么规律?
(3)试一试: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题的答案。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