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华7篇】

2024-03-10 08:19:05综合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华7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

  过程与方法:

  多媒体演示黄河变化的过程,学生从中有所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黄河近2000年变化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教育学生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保护环境,否则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教具准备:

  黄河图片、有关黄河的视频。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学生预习课文的情况。

  1、导入: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的位置在哪里呢?课件出示地图,让学生看看黄河在哪?(学生对黄河有个初步的认识)

  2、检查预习情况。

  (1)看看有哪些同学收集了关于黄河的资料。(学生把自己收集的资料读一读)

  (2)预习课文,你读懂了什么?指生回答。(培养学生预习的好习惯)

  二、各自读文,感知课文大意。

  1、各自读文,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把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

  2、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当“小老师”,读后进行评价。

  3、学生质疑提问,教师注意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黄河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怎样治理?

  4、投影出示2000年前黄河及两岸情况图片,再请学生读第三自然段,教师给与朗读上的指导。

  5、出示视频,黄河流域的近况。看了视频后,你有什么感受,和你周围的同学说说,师巡视指导。

  三、围绕几个主要问题组织学生学习。

  1、学生自主学习4--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具体说出黄河变化两方面的原因。

  (2)这两个原因有联系吗?

  (3)如果不制止,后果会怎样?

  2、小组合作学习,填在括号里。(师参与学生小组学习给与指导)

  黄河变化的原因两大原因的联系所造成的后果治理方案

  3、交流所填内容。(结合学生说的,师完成部分板书)

  4、请学生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再多读几遍。(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文章中所用修辞等等)

  5、师:从这篇课文中,你懂得了什么?应该怎样保护环境?

  6、拓展延伸:

  (1)结合你的生活说说,你知道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针对这种行为我们应怎么办?

  (2)保护环境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话题,想想看你们还知道哪些课文也强调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只有一个地球》……)

  7、作业。

  (1)读课文,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子。

  (2)小组合作办一期以保护环境为内容的手抄报,看看哪组同学做得。

  板书

  8、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以前——“摇篮”

  现在——祸河原因(自然原因、人类破坏)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

  2.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材料交流

  1.介绍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淳熙十年因病辞归,时年58岁。此后10年隐居石湖。

  诗歌成就: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他的田园诗概括地描绘了封建社会农村的广阔生活,把《诗经?七月》以来的农事诗、陶潜以来的赞颂农村生活恬静闲适的诗和唐代诗人的一些反映阶级压迫的农家词、山农谣一类作品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2.田园诗歌:中国古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代表人物有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范成大一直以农村和农民的生活作为自己的歌咏对象,在《四时田园杂兴》中,不仅有描写农村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的内容;而且教全面地描写了劳动的艰辛、劳动的欢乐,赞美了农村的劳动者;更有一些反映农民疾苦、揭露剥削的诗篇。这些都使得范成大不同于前朝的田园诗人(仅描写田园生活的恬淡闲适和优美的田园景象)

  3.解题:《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我们学习的两首分别描写农村的春天和晚春。

  4.诗歌体裁:近体诗中的七言绝句。

  (二)诗歌朗诵

  1.诗歌朗诵指导(节拍、语调、重音)

  2.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

  (三)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蕴涵的思想感情

  第一首诗歌描写了农民劳动的情景。表现了人人爱劳动以及劳动充满乐趣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究

  1.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2.三、四句中写不懂如何耕织的“童孙”也在“学种瓜”,要表现什么呢?

  明确:在农村,无论男女老幼,人人爱劳动,人人需要劳动。另外说明劳动像游戏一样,虽然繁忙但充满乐趣。

  3.诗歌的写法:(1)正面描写劳动景象;(2)语言清新自然,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三、练习

  1.小组朗读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

  四、小结

  1.文学常识

  2.朗诵知识

  3.诗歌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五、作业

  1.理解、背诵并默写所学的诗歌。

  2.借助工具书或者网络找出一首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歌并与所学的诗歌加以比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

  2.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交流材料

  互相交流查阅的有关唐代田园诗歌并与范成大的田园诗歌比较

  (二)朗诵诗歌体会诗歌意境

  指名朗读、分组朗读并进行指导。

  (三)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诗描写晚春农村的自然景色。表现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热爱。这首诗歌表现的乐趣在于自然景物。

  (四)交流探究

  1.诗歌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前两句写了晚春江南农村的景象。

  2.怎知道晚春呢?

  明确:典型的事物描绘。(金黄的梅子、杏子肥、菜花稀落、雪白的麦花处处)

  3.三、四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正午时分的幽静的景象。

  4.四句中写“蜻蜓虫夹蝶飞”显得田野静悄悄的,如何理解?

  明确;以动写静。

  5.诗歌的写法

  明确:(1)点面结合;(2)动静结合。

  三、练习

  1.朗读诗歌。

  2.背诵并默写诗歌。

  四、小结

  1.诗歌的朗读。

  2.诗歌内容的理解。

  3.诗歌的写法。

  五、作业

  理解背诵默写两首诗歌。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号称”、“计策”、“失信”、“自不量力”、“调兵遣将”、“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原因及骄兵必改的道理.能按问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周瑜的军队用了哪些具体办法打败曹军;按问题阅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

  1、一张三国时两军地理位置示意图.

  2、小黑板.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提示课题,简介背景,检查预习情况,初读课文,讲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第四至十一自然段.简要复述火攻经过.

  第三课时:复述,总结全文,归纳主要内容,做练习题.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第四至十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通过对《赤壁之战》前面三个自然段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东吴的周瑜要火攻曹操的原因.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文的后面部分,请同学们打开这篇课文.

  二、讲读课文

  (一)齐读第四自然段,然后默读、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既然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马上去火攻就行了呗,为什么还要想个计策呢?(火攻是个好主意,但是由于两军隔江相对,曹操人多势众,防范又很严,强攻是不行的.要火攻就必然要在曹军不防的情况下去接近曹军.怎样才能过江去接近曹军,使曹军不防而攻打曹军?所以必须要想个巧妙的计策,用智谋火攻)

  2、“周瑜听了非常满意,叫他就这么办”.这句话说明什么?“就这么办”是指的什么?“怎么办”这里说没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句话说明周瑜赞同并采纳了黄盖的计策.指按黄盖的计策办.没有写出来的好处:

  ①略写,节省笔墨;

  ②制造悬念,引起兴趣.)

  (二)讲读课文5—11自然段.究竟黄盖的计策是什么?周瑜是怎样按黄盖的计策火攻曹军的?(板书:东吴——→火攻——→曹操)请同学们自由小声读一读课文的5—11自然段,看看书中插图,对照课后第3题思考,可用笔在书上划批,也可同桌议论.

  1、集体讨论:你认为周瑜火攻曹军是分几步实现的?(从整体入手,指名学生概括回答,并逐一进行五个步骤的板书:黄盖投降、选时北进、兵船在后、点火烧船、周瑜追杀)

  2、细读课文,深入讨论周瑜火攻曹军的每一个步骤.

  ⑴学习、讨论计策的第一步“黄盖假降”.先指名读,然后提问:

  ①从信中,你们认为黄盖去投降是真的还是假的?曹操认为是真的还是假的?你是从这节的哪句话看出来的?

  ②曹操“欢喜得了不得”说明了什么?(板书:麻痹轻信).

  ③黄盖的这封信为什么会使老谋深算的曹操麻痹轻信呢?(因为黄盖的信是为了促使曹操相信,以便有机会接近曹军,这是经过东吴深思熟虑的,他们精心研究了曹操,抓住了曹操狂妄自大、不可一世、喜欢奉承等弱点.在信中说东吴弱小,不是他的对手,又贬低周瑜而称赞曹操,最后还表示了投降诚意.曹操见黄盖是东吴名将,信内又说得真诚,还说要带兵士和粮草来投降,这就可增强自己势力,削弱东吴力量,焕散东吴军心.加上他通过探子的情报,盘问送信的人未发现破绽,因此,曹操相信了黄盖的信.)

  ⑵学习、讨论计策的第二步“选时北进”.

  ①黄盖取得了曹操的信任,有了接近曹军的机会,那么什么时候北进为好呢?

  ②为什么要选“东南风很急”这一天呢?说明了什么?(主要是便于从南岸向北岸顺风行船.风大一方面可使船速更快,以免曹操发现问题,便于尽快火攻;一方面可使火燃大,火攻的效果就大,既烧连环船,还能借风吹的力量,烧到岸上兵营,把曹军烧得更惨.说明了东吴是经过周密策划的.)

  ③曹操有否防备呢?你从课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有防备.曹操亲自到船头查看,有巡逻的兵士,发现情况向曹操报告.)

  ④当曹操看到挂着“黄”字旗的船向他开来,既然有防范,为啥不出击,还笑呢?他这一笑,与前面的“欢喜”有啥区别?说明了什么?自读曹操笑着说的话,先理解以下词语意思,接着理解句意,然后再回答这道题.“失信”什么意思?

  (说话不算话,失去了别人信任.)

  “没有失信”呢?(说话算话,得到别人信任.)

  “果然”什么意思?(真的,果真,的确,确实)

  你是怎样理解曹操说的这句话的?(黄盖说话算话,没有骗我,写信来投降,现在真的就来了.)

  然后回答曹操为什么要笑,这个“笑”表示什么,与前面的“欢喜”在心情上有啥区别.

  (让学生联系前文理解,前文说曹操接信后,只是“欢喜”,但黄盖还没行动,所以不放心.他站在船头迎风眺望,一方面说明他有警惕,亲自查巡,一方面也说明他在等黄盖带兵士和粮草来投降,心里不踏实.这一天,看见挂着“黄”字旗的船来,就认为黄盖说话算话,果然来投降了,所以“笑”了,这一“笑”说明他放心,心里悬着的一块石头落地了,同时,还说明他对黄盖失去了戒备,而深信不疑.由于曹操对黄盖的深信不疑,对东吴北进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是东吴精心策划的火攻之计能成功的根本原因.)(板书:深信不疑)

  ⑶学习、讨论计策的第三步“兵船在后”.

  ①默读思考,东吴去火攻一共准备了几种船?这几种在火攻中各派什么用场?(在书上勾画批注)二十条大船干什么用?如何点燃?课文为什么不直接写这些船里装的易燃物品,而用“不是……也不是……而是……”这个句式来写出?你明白了什么?(这是针对假降信上的内容来写的,究竟是不是装的兵士和粮草呢?用了“不是”、“也不是”,用“而是”特别强调是装的火攻用的易燃物品.同时,这个句式也暗示着:曹操,你估计错了,你高兴得太早了.让我们明白了黄盖是假投降,真进攻,字里行间还带有幽默讽刺曹操上当了的味道.)用小船干什么?(点火后上小船撤退.)用兵船干什么?(装兵士,追杀敌人.)

  ②东吴准备得这样充分、周密,当黄盖的船已快速向曹操冲来的情况下,曹操的态度如何?说明了什么?(板书:高兴不防)

  ⑷学习、讨论计策的第四步“点火烧船”.一方作了如此充分周密的准备,另一方又无防备,此时正是东吴进攻的时机,东吴是怎么火攻的?结果怎么样?请默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结合看文中插图,边看边思考,边注上符号,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老师巡回.

  集体讨论:东吴是怎么火攻的?结果怎么样?可穿插以下的小问题:

  ①为什么黄盖要在离曹操的船队不到二里时下令点火?(说明连点火的距离也考虑得很具体.因为离得太远烧不到连环船,离近了易被发现,不利火攻.)

  ②课文中的哪些词句写出了火攻的威力?从这些词句中你看出了什么?在书上注上符号.(火攻厉害,东吴的计策很不简单,火攻厉害,风助火势,火助风威.曹操上当惨败)(板书:上当惨败)

  ⑸学习、讨论计策的第五步“周瑜追杀”

  ①对逃上岸的曹操,东吴采取的什么办法?(周瑜带兵追杀).

  ②不可一世的曹操此时的下场如何?(板书:带兵逃跑)

  3、小结提问:凡看过《三国演义》书的同学,都知道曹操在当时是一个不可一世的深通兵法的军事家和足智多谋的政治家,但是,在赤壁这一仗上,他为什么会败在弱小的东吴手下呢?而东吴为什么又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呢?

  出示小黑板:

  ⑴骄兵必败.

  ⑵东吴必胜原因:观察分析,知己知彼周密策划,麻痹敌人利用时机,攻其弱点紧密配合,攻其不备

  4、默读课文,结合板书,简要复述周瑜是怎样按黄盖的计策打败曹军的?(先让自己复述,然后指名复述)

  三、启发激励:赤壁之战后,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究竟三国鼎立是怎么回事?在那时还有哪些用兵如神、足智多谋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如果同学们感兴趣的话,可以找《三国演义》的书来读.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4

  设计理念:

  以“火攻”为切入口,以说“计策”为主手段,引领学生关注琢磨课文语言,于语言的体会中感受人物的智慧,故事的魅力,表达的方式,从中激发学生阅读历史类故事的趣味.

  教学目标:

  1、通过就词解词、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掌握本课重点字词.

  2、通过概括文意、概说计策,学会简练复述文本的方法.

  3、通过重点语句的体会,感受三国人物的鲜活形象,从中受到人文熏陶.

  4、通过深层质疑,引导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程预设:

  一、揭题导入(包括课前)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

  2.谈三国故事(重在学情的了解,便于学习的调整)

  3.引《赤壁之战》

  解赤壁:赤壁,山名.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赤壁山险峻而又雄伟,临江是拔空昂立的崖头,犹如战马扬蹄,踏破万顷烟波,石壁西侧镌刻着的“赤壁”二字,相传为东吴大将周瑜所书,力盖千钧.

  说题意:

  (要求说得清楚简要)

  二、初读感知

  1.放声读文,了解大意.

  2.质疑问难,了解学情.

  (重在不懂的`字词;不太常见的词句.)

  反馈:

  1.字词:顺学字词

  划词,读词,有没有不懂的?

  调兵遣将(遣的字形?谁?驻)丢盔弃甲(谁?逃)

  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

  不计其数

  无心应战

  率领抵挡计策缆绳

  (在于培养学生灵活理解词语的能力,而不是局限于字典、参考的等现成的答案.)

  2.内容

  自由概括;

  围绕标题概括;

  围绕标题完整概括.

  (培养学生概括说话的能力.)

  三、深究火攻

  1.为什么火攻是个好主意?(以此带动全文的学习)

  自由发表

  黄盖的话:

  读好黄盖的话: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胸有成竹地

  诚心诚意地

  恭恭敬敬地

  得意洋洋地?

  读懂黄盖的话:黄盖的话道理何在?

  为什么相持没好处?

  只要用火攻,想逃也逃不了?

  联系前文

  2.赤壁之战火攻打败曹操,还有一步很重要的是什么?

  黄盖的假降信

  说东吴兵少……说后面为什么没用冒号?

  黄盖会怎么说?

  3.黄盖的计策:说了一遍?非常满意——妙计!

  黄盖会怎么说?

  说清要点.

  自由准备:

  做上记号:哪些地方必须说清楚的?

  自由练说:

  同桌互说:一说一听,提出意见.(分角色)

  推荐示范

  集体评议:清楚,简练

  4.计策妙不妙?析原因,探性格.

  读文中语句,验证体会.

  为什么3万打败了80万?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黄盖的足智多谋

  曹操的狂妄自大、骄傲心态

  5.为什么不写清妙计?只用了四个字:说了一遍?

  写法:不重复、留下悬念,激发兴趣.小说作者罗贯中

  (以上各环节重在于文中相应语句的体会,朗读、感受,使学生具体情况调整学习内容,在说的过程中带动文本重点语段的学习,同时达成单元复述的重点训练.)

  四、课外拓展

  其实文中有好多问题的?

  文中省略了很多情节.

  课外阅读

  故事交流

  说故事

  谈人物

  背古诗

  谚语、歇后语等等.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读准《长相思》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三)读懂《长相思》

  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掌握积累生字词,并能把这些词语运用在学习过程中。

  2、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发展脉络,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句子、词语,以及学习文章中借物喻人等写作手法。

  3、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体会许地山所赞美的精神,学会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灵活运用所学的生字词,准确地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句子、词语。

  2、学习体会课文中揭示的做人道理。

【教学难点】:

  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学习,掌握课文的各种写作手法与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来上课的途中,碰到了一位同学,他问了我一个谜语,你们想猜一猜吗?

  学生:(异口同声)想。

  老师: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是什么?猜一种食物。

  学生:花生。

  老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正确。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落花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给自己不懂的生字词作上标志。

(1)、自主学习为主,合作学习为辅。

  针对课文中的生字词:

①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发现字词的特点。

②师生之间互相交流自己对本课文生字词的理解以及认字技巧。

  2、学生用自己的言语把课文所讲的故事复述一次。

  老师可先提问几位学生,其他的可以在小组内互相发表,并让他们之间互相评价一下。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再次感知课文,划分课文段落大意。

  学生在默读课文过程中,以“落花生”为线索,把课文分成几大段,并归纳出各段的大意。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完后,老师可适当的对每位同学进行评价。并要求他们把自己不懂的句子作上标志。

  3、找出文章中作者兄弟姐妹们对花生的评价。

  四、深化练习,归纳总结。

  1、“自助餐”练习: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居然”“成熟”“虽然……可是”这几个词语,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那个来造句。

  2、这节课我们初步掌握了这篇课文的内容,课文中的几兄弟都将自己对花生的看法说出来了,它们分别是什么?(味美、榨油、便宜)

  3、联系我们现实生活,你们又有什么看法呢?

  五、作业:

  1、好好地复习新的生字词,准备下节课的“组字游戏”。

  2、回去后,再细读课文,把刚才不懂的句子弄懂,下节课我们一起探讨。

  第二课时

  一、巩固旧知,引入新知。

“组字游戏”:

  要求:在每一组中,抽取两部分或者多个部分来组合成一个新字,每一组中新组合出来的两个字都可以组成一个词语。

  规则:以个人为单位,以抢答的形式进行。回答的同学要把组合出来的新词语写在黑板上,并能正确地把词语读两次,才算回答正确。

(1)、氵窄由木(榨油)

(2)、亠了口冖一丁(亭子)

(3)、口付分口(吩咐)

(4)、木留艹连(榴莲)

(5)、?讠式云(尝试)

(6)、扌穴工穴乙(挖空)

  游戏完毕后,全班同学齐读以上的词语两遍。

  二、细读课文,品味欣赏。

  1、学生细读课文。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共同完成以下的表格。

  作比较

  花生

  桃子、石榴、苹果

(矮矮地)

(高高地)

(埋在地里)

(挂在枝头)

(挖起来才知道可贵)

(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通过表格比较得出:花生是朴实的,默默地奉献的

  2、再朗读课文的10~13自然段。

(1)、上一节课,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都发现了一些比较难懂的句子,现在你们说说是哪些?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老师与学生共同对不懂的句子进行研究探讨,在此过程中,老师可逐步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答案,充当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2)、重点解释难理解句子:

①、“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②、“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在解决这些难题时,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与看法,最后,老师才作补充与总结。

  3、在以上分析过的句子和表格,它们都是说花生好处,但实际上却隐含着深刻道理,一个做人的道理,谁可以说说自己的想法呢?

  我们做人要做一个有用的人,一个脚踏实地,默默奉献,埋头实干的人(如:花生),而不是一个贪慕虚荣,只讲外表的人(如:苹果、桃子)。

  4、学习了这篇文章,老师发现了一个“小秘密”,一个关于这篇课文的写作手法的秘密,你们发现了吗?

  借物喻人是指通过记叙、描写一种物体来象征某个人,从而抒发自己的感情。

  这篇文章突出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作者通过对花生的赞美,体现了爸爸希望我要做像花生一样的人,一个有用的人。

  三、拓展练习,课堂小结。

  1、快速填空:

  父亲的话中提到了(桃子)(石榴)、(苹果)、(花生)四种事物,父亲认为(桃子)(石榴)、(苹果)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可是虽然(花生)埋在地里,而且它的样子也不好看,但还是(花生)最可贵。父亲也希望我们可以做像花生一样的人,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那么,作者是借花生来比喻什么呢?

  请同学们自己总结,并说说作者的写作目的。

  四、作业。

  放学后,每位同学动动手,找1~2个关于借物喻人的句子。鼓励同学们自己动动脑筋的新成果。

  附:

  板书设计

  落花生

  许地山

  居然

  成熟

  自助餐练习

  虽然……可是

(借物喻人)脚踏实地

  花生

  要做有用的人

  朴实无华

  默默奉献

  埋头实干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7

  设计理念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写了南方将士在出塞的路上,因北方的风声雪声而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境入情。读中感悟,读议结合,读写结合,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想象,充分表达。主要抓住“故园无此声”来反问和追问,在反问中展现了行军艰难之境,感受行程之中“身”的累,在追问中大胆设想了故园温馨之境,词中短短的五个字“故园无此声”,并未直接写故园却胜过千言万语,正是作者的巧妙之处。两种情境的碰撞自然会出现强烈的反差,在巨大的反差对比中便自然悟出了词情,真是难眠之时心好苦。而开课的写作背景又很好回答了要忍受这种思乡之苦的原因,只有——长相思。最后在学生的深情朗诵中结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背诵。能感知词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学习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看注释、插图,查阅资料,想象,对比等方法进入词境,感悟词情。

  情感与态度: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进入词境,感悟词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两首背景音乐,一首伤感,一首轻快。自制演示文稿。

  教学流程

  一、介绍写作背景,引入文本。

  纳兰性德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在他担任侍卫期间,曾多次跟随康熙出巡,宠遇非常。康熙二十一年早春,纳兰性德随御驾东巡,去往山海关外盛京(沈阳)途中,写下了《长相思》这首词,成为了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二、初读《长相思》,感知大意。

  1、读准读通。(抽生读,相机指导)

  2、结合注释、插图了解词的大意。(讨论交流)

  3、把自己的体会融入其中,争取读出词的韵味。(各种形式展示)

  三、反问“故园无此声”,品行军之艰难。

  出示:“故园无此声”一句

  1、“故园”指什么?

  2、“此声”指什么声音?

  3、“故园无此声”,反问(  ?  )有此声(读词的`上阕找答案)

(1)山水之间有此声

①看插图结合想象,说说可能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②“山一程,水一程”是翻过一座山,涉过一条河的意思吗?你还感受到什么?

③带着感受朗读。

(2)榆关那畔有此声

①行军的目的地是哪里呢?是榆关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②想象关外会是怎样的情景呢?还会有哪些困难?

(3)千帐之外有此声

①看插图结合想象,描绘“夜深千帐灯”的情景。

②交流感受。

③带着感受朗读。

  小结

  师:一路爬山涉水,鞍马劳顿。生:山一程,水一程。师:耳畔唯有?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清寒的时节,苍凉的去处,目的地还在榆关那边。生:身向榆关那畔行。师:耳畔更是?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那万丈穹庐下安扎的营帐,望去好似繁星落地。生:夜深千帐灯。师:不绝于耳的仍是?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急风飞雪的出塞路上,是多么的艰难啊!

  四、追问“故园无此声”,忆故园之温馨。

“故园无此声”,故园有(  ?  ),(轻快的音乐渐起)任由学生发挥想象。

  师:在夏日纳凉的庭院里……在全家团圆的中秋之夜……携妻儿到野外游玩……邀友人闲聊畅饮……

  生交流想到的画面和感受。

  五、两相对比,悟心碎之情。

  1、师: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有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详和,故园有的是亲友关爱,故园有的是温暖舒适……难怪在这样一个寒风呼啸,大雪纷飞的夜晚会:(生读)“聒碎乡心梦不成”

  问:这颗被聒碎的心是怎样的心?

  2、创设情景写话,体验思乡之切。(伤感的音乐夹杂着寒风朔雪之声)

  万丈穹庐下安扎着营帐,帐内灯光点点,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一更接一更,在这样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连做一个思乡梦都做不囫囵,做不安逸,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我们走进一个个军帐去看看吧:两个小战士索性嘀咕起来……一个老兵在帐内辗转反侧……站岗的哨兵眺望着故乡的方向……一位将军在油灯下写起了家书……纳兰性德……

  把自己想到的画面用几句话描绘一下。生交流。

  3、问:纳兰性德如此思念故乡,他为何要离开故乡?为何不赶快回到亲人身边去呢?

  生交流后,回到开课的写作背景齐读。

  结束语:身在旅途,军营帐篷中,作为贴身侍卫,侍君保皇,是义不容辞的天职。但这并不妨碍作者的思乡之情呀!特别是在这样一个风雪之声聒碎乡心的难眠之夜,真是“身在军营心系故园”啊,只有——长相思!(生感情朗诵全词)

  板书

  行军之艰难

  长相思

  故园之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