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高中生物教案汇总6篇

2024-03-07 16:42:39综合

高中生物教案汇总6篇

高中生物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本节是20xx版新人教高中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第2章第2节细胞中的无机物,本节知识主要从水和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和作用两个方面展开。整体难度不大,但教材新增内容水的组成和性质,学生理解时有一定困难,应结合水分子模型和化学相关知识,予以重点突破。

  2、和旧教材相比,20xx版教材在知识结构、教材内容变化都较大,具体调整如下:

  教材知识结构调整:

  新教材先讲水的作用,再讲水的存在形式(和老教材正好反过来)

  教材新增添内容:

  1、水为什么能成为良好的溶剂。

  2、水具有流动性的原因。

  3、细胞代谢、抗逆性和自由水与结合水比例关系和相关实例。

  4、P22思考与讨论,新增资料2,关于N、P、K对植物的作用。

  5、课后习题,新增火星探索,推测生命存在的相关资料。

  新教材删减内容:

  1、水在不同年龄段、性别中含量的差别。

  2、原教材P36多种元素和化合物共同构成了细胞这个生命系统中的基本层次

  3、原教材P36 《与生活的联系》中补充淡盐水的维持细胞渗透压的知识。

  4、原教材P36 《技能训练》中的实验设计内容。

  【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步入高中,还未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也有待提高,针对上述问题,本节课在教学过程设计上更多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水的组成和性质,决定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形成结构决定功能。(生命观念)

  2、运用资料分析法,推理无机盐生理功能,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3、树立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社会责任)

  【教学重、难点】

  1、水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2、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3、水是良好的溶剂和水的流动性。

  【教学方法】

  1、多媒体展示法

  2、小组合作讨论法

  3、模型展示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人类探索火星的照片,显示资料:据探测,火星上有固态水,也有流动水的痕迹,土壤中含有生命必需的Mg、Na、K等元素。科学家据此推测,火星上曾经或者现在存在生命。

  教师设问:科学家的推测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水和无机盐对于生命的存在至关重要。(水是生命之源)

  教师:水和无机盐在生命活动中具体有哪些作用呢?那我们今天一块来学习水和无机盐的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以火星探索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同时在学生心底埋下进行科学探索的种子。

  教师:展示本节的教学目标:

  设计意图:展示本节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我们要学习那些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

  一、细胞中的水:

  教师:自主学习教材第20页第段,概括水的五大生理作用。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本,引导学生归纳出水作用的相关要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取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根据有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水为什么能成为良好的溶剂?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20页相关知识,结合老师提供的水分子的比例模型。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结合水的组成及特性,尝试解释水为什么能成为良好的溶剂。(水分子电荷模型水分子比例模型)

  2、结合氢键的形成及特点,说明水分子为什么具有流动性?

  3、水的那一特性,对于维持生命系统的稳定性十分重要?

  教师:先阅读课本知识,结合老师提供的水分子模型及课件上的水分子电荷模型。小组讨论结束,安排学生上讲台解释下水为什么能成为良好的溶剂,水具有流动性的原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阅读、提取信息能力,观察水分子电荷模型和水分子比例模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讲台讲解,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展示:心肌和血液含水量的表格,心肌和血液含水量基本相同,为什么二者状态不同?

  组织器官——含水量

  心肌——79%

  血液——83%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表格,提取信息能力,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水的存在形式、特点及含量。

  教师展示: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总结出答案。

  一、水的存在形式及特点。

  水特点

  自由水:自由流动、游离状态

  结合水特点:失去流动性和溶解性

  二、水的含量和细胞代谢的关系:自由水比例越高,其新陈代谢越旺盛。结合水越多,植物抵抗干旱、寒冷的能力越强。

  教师:展示资料,引导学生根据水和细胞代谢及抗逆性关系,小组讨论解释下列现象。

  资料1:秋天农民收获玉米和花生种子后,要晒干储存,为什么?

  资料2:寒冷的冬天,农民较少灌溉,以利于小麦过冬?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现象,通过一些简单的生活实例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课件展示习题:

  联系生活,判断以下哪些是结合水,哪些是自由水?

  (A)切西瓜时流出的瓜汁水

  (B)鸡蛋清里的水

  (C)新鲜小麦种子晒干时丢失的水?

  (D)晒干的花生、稻谷中主要含有的水

  (E)晒干后的种子再烘干,失去的水

  教师:安排一名学生到讲台展示答案,如果答案不对,可以安排其他学生予以补充。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对自由水、结合水的掌握情况。

  教师总结:有C说明花生种子失去自由水,还能萌发,有DE说明植物失去结合水,种子死亡,说明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二、细胞中的无机盐

  教师课件展示:阅读教材P21“细胞中的无机盐”,并填空。

  1、含量:很少,占细胞鲜重的`。

  2、存在形式:大多数以形式存在如:Na+、K+、Ca2+、Fe2+、Fe3+、Cl-等。

  教师课件展示资料:小组讨论,阅读资料,总结出无机盐的作用。

  资料1:右图是一种叶绿素分子和血红素分子结构简图。

  资料2:哺乳动物钙离子含量太低,动物出现抽搐,番茄缺少钾,叶片会失去绿色导致干枯死亡。(叶绿素血红素)

  资料3:K+可以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Na+可以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

  资料4:血液中含有HCO-3和H2CO3,可以维持酸碱平衡。

  设计意图:

  1、学生阅读资料获取信息,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推理出无机盐的功能。注重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2、认同无机盐对生物体的重要性。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其团队意识,合作精神。

  教师课件展示:无机盐的功能,并要求学生背诵一遍,以加强记忆。

  功能一:无机盐是一些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

  功能二:可以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功能三:无机盐调节渗透压,维持细胞形态。

  功能四:无机盐可以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

  设计意图:展示无机盐的功能,要求学生背诵,以加强记忆,强化落实。

  【联系生活,回答问题】

  资料1:对病人进行输液时,一般用%的NaCl溶液作为药物的载体,原因是什么?

  资料2:贫血患者除了补铁以外,还应该多吃一些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为什么?

  资料3:人长期缺钙会导致抽搐,缺碘会导致甲状腺会肿大,那么,无机盐的摄入是否是越多越好那?

  设计意图: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学以致用,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实例。同时,让学生认清无机盐不是补充越多越好。

  教师: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生命活动离不开水,生命活动也离不开无机盐,这样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科学家在火星上发现了水和无机盐的痕迹,就推测火星上有生命的结论。

  水对生命如此重要,那么我们现在水资源状况怎样呢?教师展示水资源图片,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面对现状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学生激烈讨论后,提出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等建议。

  设计意图:通过对细胞中水的重要作用的学习,了解目前水资源的状况,形成保护水资源的社会责任。

  【构建思维导图,进行知识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必修1第2章第2节,包括细胞中的水和无机盐两大块教学内容。针对整个教学过程,现总结反思如下:

  火星的研究是当下的热点,通过展示一组火星探索图片,提问:“科学家的推测说明了什么?”来导入本节课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提出问题,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接下来引导学生回答给出的问题,学习细胞中的水和无机盐的作用,并进行合作探究及适当。

  参与听课的老师提出很多宝贵的意见,本节课有如下优点:

  课件制作精美,图片素材丰富,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普通话标准,语言表达准确、简练,富有亲和力,教态自然。

  充分发挥学生自学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等,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备课充分,课堂应变能力强,思路清晰,连贯性强。

  学生积极发言,课堂气氛活跃。

  注重了学生的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不足之处有:

  学生回答问题后,可以让其他同学提问和补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考虑减少陈述讲解的内容,更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我在听取了其他教师的意见后,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

  上课前认真备课,尤其是在备学生方面。

  课堂上引导学生提问和补充,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高中生物教案 篇2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

  1、课 题:

  2、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解决办法: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 4、教学方法:

(主要指课堂提问、讨论、启发、自学、演示、演讲、辩论、难点的突破、重点的突出、例题的选择等。)5、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讲授新课:

  包括(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说明)(教学内容是整个教案的主体部分,既体现出教学活动的逻辑程序,又要划分出若干环节或步骤,并考虑到它们的时间分配、具体方法的应用,相互间的衔接、过渡,以及教学过程与板书的协调等等,充分反应出教师教学设计思想,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经验和风格。)6、课后小结

(课后小结是教案执行情况的经验总结,目的在于改进和调整

  第1页/共2页 教案,为下一轮课讲授设计更加良好的教学方案。应全面审视教学过程,特别注意对意外发现、点滴收获、以及因个别疏漏而及时补充的方法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撰写。)

  第2页/共2页

高中生物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了解它们的共同点和重要的区别特征。

  2.了解细胞膜的成分,理解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并会区分物质通过细胞膜的几种不同方式。

  3.了解各种细胞器的分布、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

  4.认识细胞核的亚显微结构特点和主要生理功能。

  5.理解染色质和染色体相互转变的动态关系。

  6.了解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真核细胞亚显微结构,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绘图能力。

  2.通过对细胞结构的学习,训练学生利用对比的方法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通过设计和分析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训练学生利用资料分析、判断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围绕细胞不同于非生物的生命特点进行学习和讨论。

  2、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3、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为第二章中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奠定基础。

  4、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为第五章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难点

  1、细胞的体积与相对表面积对于细胞的意义。

  2、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理解膜的流动性。

  3、叶绿体、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的结构和功能,理解细胞器间的关系。

  4、染色质与染色体间互相转换的动态关系。

  四、教学过程

  问题:病毒具有生命物质中最重要的两种成分——生命活动的体现者蛋白质和遗传物质核酸。可是病毒却不能单独存活,病毒只有侵入寄主细胞后才能体现生命的特点。上述事实说明了什么?你能分析这其中的原因吗?

  小结:从物质基础方面考虑,病毒成分简单不足以完成复杂的新陈代谢;从结构基础上看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新陈代谢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因此病毒不能独立进行新陈代谢。病毒必须寄生于活的细胞生物中才能体现生命现象。

  问题:根据初中知识,举例说明细胞生物可以分成哪几类?它们在结构方面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是否有什么共同的基本结构?

  课件演示几种植物细胞、几种人体细胞、原核细胞。

  小结:讨论结果。

高中生物教案 篇4

  知识目标:

  1.了解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组成;

  2.掌握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

  3.理解和掌握主要化学元素的作用;

  4.通过生物体组成元素与非生物的对比,理解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认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使学生初步学会抓住知识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用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

  技能目标:

  通过对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分析,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及这些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2.组成生物体最基本的元素是碳;

  3.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教学过程:

  地球上的生物,现在已知的大约200万种。不同种类的生物体,在个体大小、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都不相同。但是,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是大体相同的,也就是说,生物体的生命活动都有共同的物质基础。

  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科学家通过研究各种生物体细胞内的生命物质,查明了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种类、数量和作用。大家都知道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由物质构成的,构成细胞的物质和世界上其他物质一样都是由元素构成的。那么组成生物体的元素有哪些呢?接下来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生命的物质基础的第一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找到玉米和人体化学元素含量对比表,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解读,找出规律。那么,如何来发现数据中隐藏的规律呢?或者说通过什么方法来寻找规律呢?

  我们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找出两者不同的地方。除了找不同点外,还要找相同点。

  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恰当科学的方法来解读表格中的数据,归纳结论,然后进行交流。我们通过比较,发现玉米和人的化学元素组成差异较大,除了O和C两种含量最多的化学元素有较大差异外,一些含量较小的化学元素差异也很大。

  我们来分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哪些。同学们边看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哪些?与非生物是否相同?

  2.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中含量是否相同?

  3.哪些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很高?哪些很低?

  经过同学们的认真观察,对比分析,回答了上述问题。对学生的答案给予评价,鼓励学生自己主动思考问题。

  分析上表,我们知道组成玉米和人体的基本元素是C、H、O、N,这四种元素在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中含量最多。从上表还可以看出,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虽然大体相同,但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相差很大。

  同种生物不同生长期体内各元素含量也有不同。同种生物体内不同器官各种元素的含量也有差异。

  另外,同学们思考一下: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和海洋中的鲸,组成他们的化学元素是否大体相同?各种化学元素在这两种生物体内的含量有没有差别?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仙人掌和海洋中的鲸的化学元素大体相同;各种化学元素在这两种生物体内的含量有差别。

  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都理解了组成生物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但不同生物中含量有差异。根据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大量元素;那么什么是大量元素呢?大量元素就是指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例如:C、H、O、N、P、S、K、Ca、Mg等。

  与之相对的是微量元素;微量元素是指生物生活所必需,但是需要量却很少的一些元素。例如:Fe、Mn、Zn、Cu、B、Mo等。

  同学们要注意: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含量虽然很少,却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

  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在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C、H、O、N、P、S6种元素是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如表1-2,大约共占细胞总量的97%生物体的大部分有机化合物是由上述六种元素组成的。例如:糖类多是由C、H、O组成,核酸是由C、H、O、N、P等元素组成的,而蛋白质由C、H、O、N等元素组成。

  一是: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组成多种多样的化合物,如糖类、蛋白质、核酸、脂肪等,这些化合物在生命活动中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化学元素能够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例如,油菜缺B时,会出现“花而不实”的现象。这是因为微量元素B能够促进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当柱头和花柱中积累了大量B时,有利于受精作用的顺利进行。在缺少B时,花药和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Mo作为牧草生长的必需微量元素(新西兰草场钼矿)。

  小孩缺钙长不高,老年人缺钙易患骨质疏松。人缺铁会出现贫血症状,果树缺铁会的黄叶病;植物体缺钾茎秆软弱易倒伏;人体缺碘易患大脖子病等。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两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组成生物体的元素的作用,只有在生活的机体中,在生物体特定的结构基础上,在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体现出来,化合物是生命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蛋白质和核酸是生命的最基本物质。

  三、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例如,C、H、N3种化学元素在组成人体的化学成分中,质量分数共占73%左右,而这三种元素在组成岩石圈的化学成分中,质量分数还不到1%。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小资料)生物大分子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碳原子本身的化学性质,使它能够通过化学键连结成链或环,从而形成各种生物大分子。可以说,地球上的生命是在碳元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高中生物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能力方面: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

  问答法、举例法、讲解法、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学习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在开始今天新的一章内容学习,首先请大家看几幅图片。

  (播放图片,学生观看)

  师:20xx年12月29日,“黑河好八连”的战士在哨位上站岗执勤。当日,地处中俄边境的黑龙江黑河市气温是零下三十五度。他的体温是多少呢?是不是也是零下三十五度呢?20xx年7月28日下午3时,天气闷热难当。重钢股份公司炼钢厂炼钢炉前温度起码超过100℃,他的体温是不是也达到了100摄氏度呢?

  生:不是,应该是37摄氏度左右。

  展示抗洪展示图片,抗洪抢险战士可能会面临高温,缺干净水的恶劣生活环境抗洪抢险战士生活环境中蚊虫多,细菌等微生物也多,战士们容易患病。。

  师:前面所看到的恶劣环境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在寒冷或炎热环境中人体是如何维持体温的?如何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的?这就涉及到本章所学习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首先来学习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新课讲解]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问题探讨。

  课件展示草履虫和红细胞的图片:

  讨论1:图1和图2各是什么细胞?请说出细胞的名称。

  讨论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

  生: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师:还记得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有几种吗,他们生活的环境和草履虫有相似之处吗?二者又有何不同?

  学生自由讨论,老师点学生起来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

  境中,可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今天的第一个内容: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课件展示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剧照。

  师:红楼梦中有这么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其实不管是女人还是男人都是水做的,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成分。我们就把它称为体液。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

  淋巴等

  师:人体内细胞数量很多,存在于细胞内的液体总和大约占2/3,所以细胞内液多。那么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

  生:细胞外液

  师: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下面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①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之间有何关系?

  ②内环境各部分的物质交换关系如何?

  细胞内液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淋巴等

  教师着重讲解几个概念。

  血浆:血液中的液体成分。

  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

  淋巴: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

  内环境: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教师展示内环境的图片同时请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

  1、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血浆。

  2、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组织液。

  3、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淋巴液。

  4、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血浆和组织液。

  5、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淋巴液和组织液。

  请同学们自习看书并回答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异同点。

  相同点:

  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

  (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

  (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

  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

  (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师: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下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内在联系。

  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个图来显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叫学生上来画,教师批改、点评、补充)

  视频展示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多放几遍,加深印象,让学生理解组织液、体液、血浆间的内在联系)

  想一想:在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这三种体液中,O2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什么?CO2的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什么?

  提示:O2浓度由高到低: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CO2浓度由高到低: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是细胞外液的成分。

  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的资料。

  讨论:1、如何将表中物质按化学性质进行归类?

  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哪些物质?

  3、在组成血浆的离子中,哪些离子的含量较多?它们可能起什么作用?

  4、HCO3-、HPO42-可能起什么作用?

  课件展示:

  二、细胞外液的成份(饼图)

  教师总结:

  水:90%左右

  1、血浆的主要成分无机盐:1%左右

  蛋白质:7%——9%左右

  其它物质

  2.组织液、淋巴的化学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有所不同。最主要的差异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师:在必修1中我们曾学过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来吸水或者失水;红细胞置于清水中渗透吸水会涨破,置于高浓度食盐水中渗透失水会皱缩,那么在细胞外液中细胞会出现这种情况吗?首先请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

  1、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哪些性质?

  提示: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2、什么叫溶液渗透压?

  提示: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3、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由什么决定?

  提示: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4、正常人血浆的PH是多少?

  提示:—

  5、人为什么能保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提示: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6、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多少度?

  提示:37℃左右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一个总结。

  (旁栏思考题)

  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师: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教师展示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图片。

  请学生思考:氧气是如何进入细胞内的?食物中的葡萄糖又是如何进入细胞的?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是如何排出细胞的?细胞中的尿素是如何排出的?

  分别点学生起来回答。

  教师点评并总结。

  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由此可见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需要以内环境为媒介。

  师:通过以上讨论可以看出,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课堂总结]

  课件展示:内环境的概念、组成、理化性质及物质交换。

  请同学们自己在笔记本上试着画出本节的概念图。

  教学反思:

高中生物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2.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3.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4.进行资料搜集,了解我国利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进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三、板书

  一、 环境污染的防治

  二、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四、教学设想:

  人类破坏环境,环境报复人类,惨痛的历史教训教育着人类,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两者若能和谐发展,必然相互有利。而和谐发展的局面,关键在全体地球公民,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深刻认识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高度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切实保护生物多样性,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本节的教学可以从破题“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入手,启发学生思考:“我们”是指谁?如何理解“共同的”的涵义?让学生感受到在茫茫太空之中,地球像是一艘遨游的飞船,地球上所有的生灵搭载在这艘飞船上,结伴而行,体验着同一生命旅程,没有可以停靠的港湾,没有可以迁居的绿洲。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相关录像片,这样更能使学生产生共鸣。

  由此,引出我们的家园正面临着威胁的话题。要注意引导学生剖析一些错误的认识或观念。例如,“人定胜天”的观念:人类具有其他生物无法比拟的智力和能力,能使高峡变平湖,天堑变通途,大山低头,河水让路。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大多数是与工业发展有直接关系的,因此,教师要启发学生辩证地分析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

  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教学时,教师可先引入一些具体的实例,例如,据报载(1999年12月6日《文汇报》),素有“北大荒”之称的中国重要商品粮基地,1999年全面停止了持续半个世纪的垦荒,“北大荒”不再开荒。

  这是因为连年的垦荒虽然为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了贡献,却也使三江平原的湿地面积缩小了60%,丹顶鹤、东方白鹳等一些鸟类在该地区基本绝迹。于是,引出一个重要话题:粮食重要还是鸟类重要?

  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呢?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具有的直接价值容易接受和认同。生物物种一旦灭绝,人类就失去了宝贵的资源。例如,冬虫夏草是珍贵的中药,云南珍稀植物“红豆杉”中含有可治疗癌症的有效成分,如果冬虫夏草和红豆杉从地球上永远消失,对人类造成的损失显然是巨大的,而且是不可弥补的。

  在教学中,应当更多地启发学生思考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生态功能)和潜在价值。例如,教师可以绘制一幅漫画:衰老的大树发愁地想:“鸟儿们都死了,谁来替我传播种子呢?”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往往是相互联系的,一个物种的灭绝很可能导致一连串物种的灭绝,也可能造成某些物种的数量失控。如猫头鹰、鼬和狐狸的灭绝可能造成田鼠成灾。教师提示:保护生物多样性更主要的原因是为了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师应当指出,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设计,看起来似乎十分完美,但与大自然的精密“安排”相比,总是显得那么简单和粗糙。在无法保护自然的原貌时,至少也应当尽可能地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让环境中的物种数目更多些。

  农田生态系统和人工林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往往过少,物质循环的途径单一,一旦出现环境因素的变化,就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严重灾难。例如,有的地区营造的防护林,基本上都是白杨树,引来专门以白杨为食的天牛大举进攻。人们想尽各种办法仍然无法控制天牛之害,只好忍痛将刚刚长成林的树木伐倒,使大片农田重新受到风沙之害。如果当初栽培的是多树种、多林种、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复杂的防护林,就不会发生如此惨痛的虫害。

  本节是必修模块的最后一节,教师应当结合本节内容作一小结。生物多样性包含了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我们说的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指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的保护

  主题 每层次相关的内容

  基因 基因携带着遗传信息,基因控制性状,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等是遗传多样性之源物种 种群是进化的单位,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库在代代相传过程中保持和发展,物种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结构、 成分的多样性, 由物种的多样性组成。 保护生态系统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最后,以“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为题,进一步揭示“稳态与环境”的核心思想:整体、相互作用、动态平衡、协调发展,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哲理,描绘出人类未来美好的前景,在学生的.憧憬之中结束本节的教学。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

  就地保护是以建立国家或地方自然保护区的方式,对有价值的生态环境(如江河源头、滨海、滩涂、湿地、荒漠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特殊自然景观(如森林、灌丛、草原、稀树草原、草甸等)、野生生物物种等,在具体地段划定范围保护起来,禁伐、禁牧、禁猎。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保护程度需要,有全封闭式保护,不准人入内;有半封闭式保护,有的地方外人可进入,有的地方外人不准进入。

  根据保护的内容,可以分为:综合保护区(包括整个环境区域内的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和特殊自然保护区(为了专门保护某一种或几种珍稀濒危野生物种的栖息地而建立的保护区,一般范围较小)。

  (2)迁地保护

  迁地保护就是通过人工的办法,将要保护的野生物种的部分种群迁移到适当的地方,以人工管理和繁殖,使其种群不仅可以繁衍延续,而且不断扩大。其主要方法是建立动物园、植物园与树木园或基因库。目前,饲养在世界各地动物园和其他圈养设施中的脊椎动物已超过3 000种,个体数量达×105头。全世界1 500余个植物园和树木园均承担着保护植物种质资源的任务。

  (3)离体保护

  离体保护是指利用现代技术,尤其是低温技术,将生物体的一部分进行长期储存,以保存物种的种质资源。

  六、教后感:人口、科技进步和资源与环境之间应当是一种相互协调的关系。具体地说,人类不仅要大力加强科技进步,同时要大力加强对广大民众的教育。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使生态环境不再遭到破坏并且朝着改善的方向发展。人类应当走一条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