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时间简史》的读书笔记11篇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2024-03-04 15:46:32综合

《时间简史》的读书笔记11篇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时间简史》的读书笔记11篇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以供借鉴。

《时间简史》的读书笔记11篇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时间简史》的读书笔记1

  自古以来,我们头顶的天空究竟有什么奥秘这一难题一向困扰着人们。关于世界起源有我国的盘古开天辟地之说等,西方世界则认为是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于是乎,在欧美能够看到遍布大街小巷的教堂,大多数人都虔诚地信仰着上帝。但是很可惜呀,哈勃望远镜把地球周围200亿光年范围内的空间都检查了一遍,却丝毫没有上帝的影子。尽管这两种看法很明显都是错误的,但它也反映出人类爱思考的一面,实在想不出来时,就编一个盘古,上帝之类的出来,自圆其说。

  霍金在这本书中试图用一种通俗易懂的.阐述方式来解释高深的物理知识,以到达让大多数人都能看懂的目的。尽管如此,这本书看起来还是有必须难度的,如果你没有必须的物理基础的话,那就更加难以理解了。其实阻碍我们理解的最大原因还是我们平时生活在宏观低速的环境中,无法理解在宇观或微观下的物质及其运动状态。就如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样,它在物质的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才有好处,但我们在生活中根本不可能接触到这类状况,所以除非有超强的想象潜力与抽象分析潜力,想要明白其实很难。所以我将从一个业余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仅仅是出于爱好与好奇关于宇宙的起源,霍金教授坚持他的宇宙大爆炸观点。即宇宙原先是一个体积无限小的奇点,因而它的密度无限大。它突然就爆发了,四散开来,同时爆炸产生的温度极高,从此宇宙就一向持续膨胀,直到此刻,而爆炸的那一刻就是时间的开始。在膨胀的过程中,有些气体,灰尘渐渐冷却聚集在一齐,构成各种各样的星球,宇宙的样貌渐渐清晰了起来。那里有个麻烦的地方,那就是大爆炸是时间的开始,那么在大爆炸“之前”,那个奇点算什么,没有时间跨度么或许用“之前”有些不适宜,毕竟在开始之前能有什么呢!但是开始又是从哪来的呢,这仿佛陷入了一个死循环,无论

  你说什么是源头,你都能够怀疑这个源头的来源,结束这种无休止的怀疑的最好方法就是相信一个最早的,没有“在那之前”。所以很多人就相信上帝,霍金呢,相信那个“奇点”,可我呢,我不明白,上帝那么多人信,估计没什么可信度,大爆炸理论也只是猜想,没有被证实。事实证明,没有信仰的确是件很痛苦的事,脑中一片混沌,无法被拯救。

  上面那个问题的确很折磨人,霍金教授自己也说的含含糊糊,一笔带过了,我也略过吧。下面讲的是时间与空间、物质的关系。在大一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中,马克思简单的说了下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时间与空间则是物质运动的表现,时间具有一维性。霍金和一大批物理学家却有不同的观点。首先,物质与空间的关系就很微妙——物质是扭曲的空间。可空间是什么呢难道是真空真空但是意味着什么都没有——虚无。这一点目前科学界仍在作努力,他们试图发现一种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东西,基本到不可再分割。可惜在夸克这儿遇到了点障碍,因为夸克已经是一种猜想了,几十年来一向都还未被证实。由于实验器材条件的限制,以及理论上的一些缺陷,对微观粒子的观测一向都有障碍,无法精确测得其运动状态。这样一来,科学家们就只能很郁闷地整天苦思冥想,试图发现一种全新的理论,但在这几十年里,一向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这本书中最引人思考的地方还是它的时空观。在相对论中,绝对空间与绝对时间都不存在。此刻大部分人都已能理解绝对运动的观点,也就是说静止是相对的,没有绝对静止。因为缺乏绝对的静止的标准,我们无法确定在不同时刻发生的事情是否处于同一空间位置上,很多人也许会认为这很简单——同一地点很好确定。但平常人所说的同一地点是指在目前这个星球上的相对地点,把我们置身于宇宙之中,我们的位置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永远没有重叠的两点。因为地球本身正一刻不停地做着运动,这一点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时间也变成相对的,就让人很难懂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时间的流逝似乎是一成不变的,按照它自己固有的规律行走,不受我们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我们总是用时间来记录已经发生过的事,把时间当做一个固定的标尺,我们在这样一个统一的标尺下进行交流才不会有困难。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却无情的指出不存在什么绝对时间,时间只但是是物质运动的附属品。我们通常所说的时间似乎没有方向,虚无缥缈,看不见抓不到。在相对论中,时间是一维的,它的方向就是宇宙膨胀的方向,我们的宇宙目前仍然在做膨胀运动。

  关于时间的相对性我还是无法理解,霍金紧之后就介绍了黑洞。我本以为我对黑洞是相当了解的,因为我经常能在科普节目中看到关于黑洞的解释。黑洞是恒星老化后坍缩构成的。恒星靠内部氢原子的聚变产生能量,释放光和热,太阳就是这样。在内部原料用完后,就会发生坍缩,即向一点收缩。当这一点十分十分小时,它的密度就会趋向于无穷大,同时它的引力也会变成无限大。由于引力很大,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从它那儿逃逸出来,那里面也包括光。众所周知,人能看到东西,是因为反射那个东西的光进入人眼。此刻那儿不会有光发射出来,所以人类是不可能真正地看到黑洞的,但能够根据可见星体的运动规律来推测。本来我以为这并有什么大不了的,看不见就看不见呗。但霍金教授补充了一句,那里是时间的终点,类似于奇点。

  我想在这个年龄的大部分青年都思考过宇宙到底是什么,从何而来,过去的就过去了么,未来又在哪里,命运是否早已决定好了之类的问题。有的时候,我会因想不出来而无限伤感。确实如此,当你发现你根本不明白你所存在的地方到底是什么,你到底为何而存在,心中肯定会有一丝落寞甚至悲哀。过去我会刻意去逃避这些问题,想得太多或许会影响正常的生活。有时候看新闻,也会发现一些人因为这些问题而精神出现问题。我选取看这本书,就是想解决萦绕于心中头的疑惑。但这本书只是说了一些猜想和让人费解的理论。此刻,我能够稍微理解那些相信上帝或其它宗教的人,毕竟,心中没有一个信仰会让人的生活失去方向,在人生的道路上迷路。我只期望有一个能让人信服的说法让我来相信。我是并不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到底谁才是世界的主宰,谁也没办法证明。尽管我能够确信上帝佛祖什么的都是扯淡,我也不会迷信和神有关的活动。因为我在心中已不明白把那些个神啊仙啊骂了多少回,但此刻仍活的好好的,那些个神仙连我这样一个普通的人都治不了么在某种程度上,我把自己归结为一个宿命论者。因为这个世上巧合总是太多,比如我的存在就很奇妙。试想宇宙中有多少分子原子,偏偏就有那么必须数量的原子组成了我。话虽这样讲,但我也不会拿命运当借口,很多失败的人总把原因归结于命运。我想一个普通的人怎样可能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命运,不到最后一刻,答案都不会揭晓。

  暂时失败的人,也不代表就必须不能成功。很多人都会说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他们有没有想过他们有这种态度又是从何而来的,他们的出生难道也掌握在自己手里么你或许能够说人们能够透过后天的努力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但你要奋斗的这种态度又是从何而来呢,答不上来了吧。

《时间简史》的读书笔记2

  这本书,“第一推从书”第一辑的一证。霍金教授遨游到外层空间奇异的空间的领域,对遥远的星系。黑洞大统一理论。他揭示了当时日益鏰涨的宇宙时刻的到溯引起人们不安的的的的的得,那宇宙成丝维空气的一种"没有边境”的宇宙理论代替大爆炸理论和上帝,上帝也许以前是造万物时主要的推动者,也许正因这许许多多的发现从而渐泛围变,从《时刻简史》对咱们常应语言表达甚于方程的表达对读者是一本里程碑式的佳书。他出于一个对人类是享有杰出质献者之手,这是一本对知识无限追取之之作,是对时空本质之谜不懈的探讨之作。

  霍金的生命是十分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的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霍金的贡献是在他二十年之久被鲁加雷斌禁锢在轮椅上的状况下做出的,则真正是空前的。

  宇宙论是一门既古又年轻的学科,作为宇宙里高等生物的人类不会满足于自身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不懈的探索则生存的好处。但是,人类理念的进化是极其缓慢和艰苦的。

  这本书中还说了牛顿的科学态度:牛顿对绝对位置或被称为绝对空间的存在感觉该到十分的忧虑,正因这和他的绝对上帝的观念不一致:事实上,及使绝对空间的不存在,被蕴含在他的隐律中,他也拒绝理解正因这个非理性的信仰,他受到很多人的严厉批评,最有名的贝克莱主教,他是一位坚信所有物质实时,空间和时刻都是虚妄的哲学家。当人们将贝克莱的简介告诉著名的约翰博士的时候,他用脚尖踢到一块大石头并大声的说:“我要这样反驳他!”

  在20年代天文学家开始观察其它星系中的恒星光谱时,他们发现最奇异的现象:他们和咱们的银河系一样具有吸收的特征线族,只是所有的这些线都想光谱的红端移动了同样的量宇宙膨胀的是20世纪最大的智慧革命之一。

  科学是一路火苗,点燃无数炎黄子孙对它的好奇。

  科学是一盏明灯,引领无数炎黄子孙对它的探求。

  钟爱科学,科学至上。

《时间简史》的读书笔记3

  在这部书中,霍金带领读者遨游外层空间奇异领域,对遥远星系、黑洞、夸克、“带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质、“时间箭头”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并对宇宙是什么样的、空间和时间以及相对论等古老问题做了阐述,使读者初步了解狭义相对论以及时间、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学的奥妙。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就是宇宙的伟大与神奇,不得不让我敬畏宇宙,敬畏自然。那是一种对无知的恐惧和对世界的惊叹,难以置信宇宙把自己规划的如此完美。逻辑和严谨是宇宙的基调,科学家用精妙的公式和理论表达他们对宇宙的敬意,而哲学家则用对世界万物的思考表达心中对世界的敬畏。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和哲学家的思想结晶就是世界上最美的诗歌,帮助我们从表像深入本质,从迷惑走向清晰。

  这本书还教会我们看待事物要用科学的眼光,科学史上的每一个重大发现无不都是科学家们大胆假设小心论证而发现的,因此我认为在学习方面我们也应该贯彻这种思想方法,比如学习计划的制定上,以及学习方法的应用上。

  一个周全的严密的学习计划,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听课、自学以及课后的复习、预习,这些对于高中生而言是相当重要的。严密的思维逻辑以及科学的做事方法可以帮你在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在人生的舞台上尽情地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让我怀着对宇宙的敬畏,努力拼搏奋斗,希望终有一天,也能像霍金一样,用生命书写传奇,表达自己对宇宙的理解,对宇宙的敬意。

《时间简史》的读书笔记4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由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撰写的《时间简史》。合上书,我还徜徉在宇宙的三维空间中。

  我是一个疯狂的天文迷,所以我一翻开这一本着作,就像饿狼遇见了鲜活的野鹿,能够饱食一餐。这一本书,讲述了在这部书中,霍金描述了外层空间奇异领域,对遥远星系、黑洞、粒子、反物质、时间箭头等进行了介绍,并对宇宙是什么样的、空间和时间以及相对论等古老问题进行了阐述,使我初步了解狭义相对论以及时间、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学的奥妙。

  全书中最吸引我的便是关于黑洞的观点。书上说,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存在于宇宙,那宇宙又在那里?科学家认为宇宙开始于大爆炸,并由于爆炸的冲击力,宇宙正在膨胀,宇宙光线红移可以证明。之后就有三种情况出现:一种是星球的引力拉回宇宙,一直拉回到宇宙爆炸之前的状态。一种是星球的引力无法拉回宇宙,所以宇宙一直膨胀,最后消失。最后是宇宙大爆炸的力刚好避过被拉回,但宇宙膨胀的力被无限减弱。

  而黑洞则是因恒星耗尽能量而坍缩,最后缩到其引力足以影响光、空间和时间,光是最快的,超光速是不允许的。再加上时间都被影响,可见黑洞的力量有多大。又因为空间也被影响,所以黑洞看起来像一个洞,但是不一定是黑的,黑洞有可能发光或发出其它射线,这点可由星系中心是明亮的来证明,因为黑洞的引力,周围的星都被聚集在一起,就形成星系,所以星系中心一般是黑洞。

  这一本书虽然很薄,但我去整整读了半个月才基本啃下,但还是有一些深奥的部分似懂非懂,就比如说关于时间和空间的章节,三维空间的理解我总是没有办法深入分析,因为我每每静坐沉思,越是深入思考,却觉得越有问题,破开一个阻碍,却出现了更多的阻碍,越往深处走,阻碍越多。我突然明白一些研究时间空间的科学家为什么到后来都疯了,原因是他们研究地越多,悖论也越多,苦思冥想多年,被各方面压力逼疯了。《时间简史》这一本书,仅仅凭着半个月的研究,是绝对不可能全部明白的。

  一遍翻完《时间简史》,我似乎明白了什么,宇宙,空间,时间等等似乎都展现在了我的面前。这一本书,每读一遍,都有新的见解和体会。

《时间简史》的读书笔记5

  在茫茫宇宙中,蕴含着神秘的不为人知的秘密。这些藏在宇宙深处的事物,像磁铁般吸引着人们,激励人们的好奇心。在学校开展的科普书阅读活动中,我有幸读到了《时间简史》这部科学巨著,它是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霍金写的。书中介绍了遥远星系、黑洞、夸克、“带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质、“时间箭头”等,以及宇宙是什么样的、空间和时间以及相对论等古老问题,这些神奇的宇宙奥秘在这本书中有了深入浅出的阐述。读完后,我对神秘的宇宙有了新的认识和发现,甚至让我对世俗改变了看法。

  一开始,我对科学不感兴趣,对于我来说,地球、宇宙实在太遥远了。可是看完这本书,我对千里之外的宇宙充满了兴趣,神秘莫测的黑洞,宇宙大爆炸,一个个字眼在我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象。这本影响这世界的伟大著作教会了我们如何用正确眼光去看待世界,看待身边许多神奇的事物。在21世纪,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衡量身边的事物是很重要的,不相信歪理邪说,不迷信。所谓的天经地义,只是人们的盲目服从,并不成定果;所谓的天方夜谭,如今已成了事实,并不再是科幻。

  我懂得了在如今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创新是时代的发展潮流,只有不断创新,我们的社会才会进步,国家才会更加繁荣富强,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成为“东方不败”。21世纪的青少年,要勇于创新,积极汲取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开拓自己的眼界,不能只钻在书本中一味的学书本上的知识,多动手,多观察,多实践,是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创新。长大以后,成为祖国的栋梁人才,为建设祖国美好的明天做贡献。

  巴金曾说过:“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在别人的思想上建立自己的思想,就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余秋雨也说过:“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不被已有的思想而束缚,坚持创新,让创新在浩瀚的太空中任意翱翔吧。多读书来充实自己吧,拥有一本好书就是拥有了全部。

《时间简史》的读书笔记6

  暑期期间,我经常看世界地理频道节目,我对浩瀚的宇宙,还有神秘的地球,充满了好奇。暑假机会难得,我决定在爸爸的辅导下,读一下霍金先生写的《时间简史》。读完后,我对宇宙、对地球有了一点初步的认识,感受颇多。

  《时间简史》是一本科普读物,对我而言很难读。霍金先生曾说过,能够读懂全书每一句话的人,就能攻读物理博士了。我带着了解的态度去读,虽然只学了点皮毛,但自己的知识面还是有了扩充,并对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一些提高。

  这本书主要讲了宇宙的起源,宇宙的空间与时间等等。宇宙的空间和时间是一个整体,有空间的地方就有时间,有时间的地方就有空间。空间和时间影响宇宙万物,同时宇宙万物也影响着时空。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大爆炸前,宇宙是一个高度均匀恒温的原始火球,爆炸后产生了现在的宇宙,现在的宇宙还不断在膨胀中。宇宙一旦停止膨胀,将会收缩,宇宙又回到原点。

  该书虽然难懂,但它教会了我们如何正确地看待世界,让我们学会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并应用到学习上。要制定好的学习计划,应用好的学习方法。一个好的学习计划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而好的学习方法,将有助听课、自学,以及课后的复习、预习。如果我们能养成这样一种好的习惯,对于将来会有很大的帮助。

  从这本著作中,我了解到科学上的很多重大的进展都是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们带着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孜孜追求。在学习方面,我们也要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见解来求知问道。我们应该多多向老师求教,老师的知识和阅历是很丰富的,这对于我们而言是弥足珍贵的。要成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多多读一些课外读物,多学一些知识。

  《时间简史》是一本让人有所思有所感的好书。我很佩服这本书的作者霍金先生,他的生平富有传奇,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贡献对于人类的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他的贡献竟然是瘫坐在轮椅上做出来的,这才是真正的空前——他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时间简史》真是一本好书。

《时间简史》的读书笔记7

  有位名人这样说:“时间究竟是什么?没有人问我,我清楚,有人问我,我想给他解释,却茫然不解了。”有一群科学家,就是冲着空间和时间的神秘,不断地奋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霍金,我想他的著名更是因为他是个身残志坚的睿智者。

  霍金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得了卢伽雷氏症病,从此被禁锢在轮椅上,到后来他得了肺炎,做了穿气管手术,剥夺了他说话的功能。但是他并没有因此就一蹶不振,虽然他全身只有三根手指能动,但他却用惊世骇俗、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大胆提出了目前最伟大的宇宙学说,解开了许多宇宙之谜。

  《时间简史》是霍金的著作。书中霍金对时间本质、宇宙由来作出了权威性的总结,他的理论和构想已经成为科学领域的里程碑。由于过于深奥,我选择了一种谁都能看懂的版本略探一下霍金的著作。

  《时间简史》中,有很多内容仅仅是假说,但这又不同于生活中的那个假说,这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才能大胆提出来的假说。不过我读得依然很吃力,每一章只有小小一页纸,但其中看懂它需要的知识储备绝不止一座山。原本我想着这篇读后感应该是一行一个问题,满页纸都是问号,虽然足以证明我读过《时间简史》,但我还是决定简洁为好,挑一个自己喜欢、有自己的见解的内容谈一谈。

  有关宇宙的起源,书上说宇宙曾经是一个体积很小、密度很大、很烫的点,爆炸后,温度逐渐降低,直到今天的状态,然而目前宇宙仍然在不断地扩大,书中还说这是一个空间有限但没有边界,就像地球一样的封闭宇宙。书中还讲到科学家们对大爆炸的过程的一个猜测,提到什么中子、质子一些我仅仅听人提到过的科学名词。我勉强能看完,能懂多少又是另一回事了,我没法质疑这些我听不懂的东西。但是之中还提到温度在十亿摄氏度以上,大爆炸后温度又迅速下降了一百万摄氏度左右。我只知道温度是用温度计来测量的,温度计又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原理来制作的,其实我只是质疑一下有没有一种液体能够测量十亿以上的温度,霍金等这些睿智的科学家是如何判断的。我非常震惊,霍金竟然能在这种只有猜测,而很少有证明的科学世界里遨游而且不会迷失方向。

  猜测是谁都可以有的,对于宇宙的大爆炸,我有一种猜测,但只是猜测。

  首先,一个点的爆炸,如果把点放大成一个球,然后让它爆炸,它会变成碎片,如果没有重力,它会一直往外延伸,这时就会发现,如果碎片包围的地方都是宇宙,随着宇宙的膨胀,宇宙会变得稀疏,那么宇宙诞生的那个点所在的空间——据书上说是一片空白,那么岂不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暴露无遗?在宇宙的边界,原本非常接近的两个点随着膨胀,会越来越远,如果膨胀永无休止地进行下去,随着宇宙的密度越来越小,宇宙不就会和一片空白融为一体了?

  有人说读《时间简史》艰涩难懂,但我读《时间简史》,仅仅是在读一本科幻小说,根本无法理解,便无所谓难懂与否了。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以我现在的知识储备,连聆听大师教诲的资格都没有。今后,除了不断学习补充知识,别无他法。

  我希望若干年后,经过不断地努力,当我捧起《时间简史》原版时,能理解得比现在多吧。

《时间简史》的读书笔记8

  小时候躺在屋顶仰望星空,就知道星星一闪一闪,一会儿就可以睡着了。上中学开始学习物理,接触引力,了解到星体运行规律等等,完全是被灌输进来的,只知道可以应用到生活场景。现在再来读这本书,不知道还能学进去多少知识,更多的是让工作日不那么单调、让自己更充实、以后能给儿子吹牛吧。

  阅读科普读物,没有太多的感想,全是新奇、好玩儿,看一段之后就觉得:“啊,牛顿啊,我知道,他最著名的是牛顿定律,被一个苹果砸出来的”、“啊,伽利略啊,比萨斜塔很出名的...”、“啊,亚里士多德,哲学家,貌似他的理论被推翻了”......

  但是......“牛顿定律是啥来着?比萨斜塔怎么着出的名来着?亚里士多德的啥理论来着?...”

  时间就像筛子,一点一点把哪些早前对于我不是那么重要的细琐事情,从我脑袋里筛掉了。再从头了解一遍吧(没有列举下面这些人物的全部成就,仅就读到的做列举)。亚里士多德:提出地球是圆的,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有天体都围绕地球做圆周运转。

  托勒密:根据地心说制成宇宙学模型,为预言天体在天空之的位置提供了精密的系统。但为了正确的预言这些位置,托勒密必须假定月亮轨道有时离地球比其他时候要近一些。(为啥总是想把“托勒密”读成“托密勒”,有跟我一样的吗)

  哥白尼:提出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伽利略:用自己发明的望远镜观测木星,发现有卫星围绕木星运行,证明不是所有天体直接围绕地球运行。(查了一下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的实验,是自由落体实验:两个质量不一样的铁球同时从等高的位置自由下落,落地时间几乎一样,这个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物体从高空坠落的快慢同物体质量成正比的观点)。

  开普勒:修改正哥白尼的理论,认为行星不是做圆周运动,而是沿椭圆轨道运行。

  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物体如何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的理论,还发展了为分析这些运动所需的复杂的数学;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宇宙中的任一物体都被另外的物体所吸引,物体质量越大,相互之间距离越近,则相互之间的吸引力越大(原来牛顿不光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原来并不真的是因为被苹果砸了才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而只是牛顿说过,在他陷入沉思之时,一个苹果的下落使他得到万有引力的思想。大惊)。

《时间简史》的读书笔记9

  其实初读《时光简史》只是因为它是霍金的著作,只是为了在闲暇之余与朋友之间有一点谈资罢了,不得不说这样的科学著作实在难懂,相比我的张爱玲,三毛,刘墉来说却是枯燥了一些,但它仍深深的吸引了我。将我引向了充满幻想的未来。

  说它单调是因为它没有平平仄仄的语调,没有风花雪月的场景,没有催人泪写的辞藻,但他,却拥有极严谨的的探索科学的态度,以一种严谨的口吻向我们叙述着蔚蓝的宇宙,神秘的黑洞。爸爸不止一次的提醒我说我再也看不懂这么深奥的著作,开始我还不以为然,渐渐的我发现我只能读懂其中一点,而绝大部分仍是懵懵懂懂。

  斯蒂芬·威廉·霍金,一个极平凡的人,他因为在21岁时不幸患上了会使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所以被禁锢在轮椅上,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1985年,因患肺炎做了穿气管手术,彻底被剥夺了说话的功能,演讲和问答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来完成。但他的智慧弥补了先天的不足,轮椅上的他还是可爱的,值得我敬佩的。30岁,他考查黑洞附近的量子效应,发现黑洞会像黑体一样发出辐射,其辐射的温度和黑洞质量成反比,这样黑洞就会因为辐射而慢慢变小,而温度却越变越高,最后以爆炸而告终。黑洞辐射的发现具有极其基本的意义,它将引力、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统一在一起。

  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个知道他的人。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的他,几乎全身瘫痪,不能发音。但他仍出版了《时间简史》,成为全球最畅销的科普著作之一。对于这本书我实在做不出自己的评价,因为,可能在之后的几年,我才能读懂这本书,可是我能感受到这字里行间的一份坚持,一份严谨,甚至一份心酸。

  其实更多的我将这本书当作科幻小说来看,书里就是一个未知的世界,《时间简史》中,霍金念念不忘的就是大统一理论,这是爱因斯坦未尽的梦想。霍金在本书中坦言,不能用单独的美妙的公式描述和预测宇宙的每一件事情,因为量子理论的测不准原理决定了宇宙是不确定性和确定性统一的。在本书中,霍金通过地图模型来说明宇宙的多样性可能需要一组理论来进行描述。

  《时间简史》是为想更多了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学说的读者而编的。该书以睿智真挚的私人访谈形式,叙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平历程和研究工作,展现了在巨大的理论架构后面真实的人性。该书本来就不是一部寻常的口述历史,而是对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头脑之一的极为感人又迷人的画像和描述。对于非专业读者,本书无疑是他们绞尽脑汁都无法真正理解的,只能当科幻小说看。《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所写文章和演讲稿共13篇结集而成。讨论了虚拟空间、有黑洞引起的婴儿宇宙的诞生以及科学家寻求完全统一理论的努力,并对自由意志、生活价值和人的生存方式及进化原理作出了独到的见解。

  读读它吧探索一个未知的世界!

《时间简史》的读书笔记10

  1、我们看到的从很远星系来的光是在几百万年之前发出的,在我们看到的最远的物体的情况下,光是在80亿年前发出的。这样当我们看宇宙时,我们是在看它的过去。

  2、在我二十一岁的时候,我对幸福的期待就已下降为零,从那时开始,任何一点小小的快乐都能让我觉得幸福异常。

  3、我的目标很简单,就是完成我对宇宙的认知,这包括宇宙为什么是它现在的样子,以及宇宙为什么会存在。

  4、我注意到就连那些声称凡事皆为命中注定、我们无法去做任何改变的人,过马路的时候时也会一样的小心翼翼。

  5、当爱因斯坦说到“上帝不掷骰子”的时候,他错了。鉴于黑洞给予我们的暗示,上帝不仅掷筛子,而且往往将骰子掷到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以迷惑我们。

《时间简史》的读书笔记11

  慢慢地,就要走到了《时间简史》的结尾。读这本书,更多地是让我从更广阔的层面去看待人类和宇宙,充满想象而又辩证的。我知道深邃的宇宙包含许多的未知,我知道黑洞不黑而又非常热情,我知道时空卷曲就像传送门。站在空旷的草地上,闭上双眼张开双臂,仔细聆听风的声音,你会发现似乎全世界都呈现在你脑海里,思绪纷飞宛若光雨。要说能够比光快的,应该就只要思维了吧。生活在这个三维的世界,自然不能体会四维乃至十二维的生命形式。虽然二维的世界生命不太可能生存,但是更高维的世界应该是一个更加光怪陆离并且有趣的多的世界吧。

  是不是那时候所有生命都能够像哆啦A梦一样,拥有穿越空间的百宝箱。假若我是一个科幻作家,可能我会幻想时空旅行早已存在,并且人群中已经混杂着来自更高维度或者更遥远时空的旅客。宇宙有意志也好,时空定律也罢,这些旅客被时空防卫,使得他们的记忆丧失——尤其是自身来自未来的记忆。可是这种来自未来的理论以及意识还有一些残存,于是可以看到历史上卓绝的人物层出不穷,可以看到金字塔悠然耸立……

  或许,在我的笔下,爱因斯坦也会是一位遥远的时空旅客。现在,窗外阳光明媚,远处连绵的山峰清晰可见。淡蓝色的天空下,是行走的世界。二零一八年四月七日十二时五十三分,一切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