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6篇(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怎么样)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6篇(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怎么样),以供借鉴。
万事万物都是一对矛盾体,有其好的一面也有其坏的一面。
以前,因为早之前的经历,让我渐渐的只看到坏的一面。所以,会恐惧会害怕。就像书中所说的漂泊者,在行进的过程中目的就是躲避那些风险和困难,而忘记了自己本来的初衷,本末倒置,偏离了航线。这就是我的思维和心智模式的问题。
现在,希望自己能像一个航海者,坚定一个最原始的目标,只看到目标达成之后的成功和喜悦。不管路上会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不去想。让自己只看到好的一面,让自己更有勇气和力量。须知道,只有经历过海浪和风暴,自己才能更强大。困难,来了就来了,着手解决便是。
想起了李鸿章说过的一句话:“过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未来遇到的困难不去想它,等其到来了着手解决,不因自己内心的恐惧而使其更强大。过往的事情后悔的也不去念念难以释怀。
万事万物都有其好的一面,也有其坏的一面。明白了穿越过坏的一面便会到达其好的一面!世上没有纯坏的东西,所以能要在坏东西面前看到其背后的好东西,这样就不再害怕!
我很喜欢读书,经常读书可放松身心,开拓视野,散发思维。近期阅读了《拆掉思维里的墙》一书,书中提到要成长为自己的样子。自己是什么样子?从小接受义务教育长大,大学毕业后找到工作,结婚生子,这是社会中普遍的样子,谁又能说这不是自己的样子呢。
偶尔看到一些微信推送,有些人选择归隐或者离开都市生活,离开焦虑与不安,寻找小城的安宁。这似乎与我们平常认为的拼命努力在大城市生存生活有些背道而驰,是对还是错?我认为这无关乎对错,究其原因大体是这些人认为在喧嚣的城市中忙忙碌碌,机械式的工作和生活脱离了生活本质,没有得到精神上的充实和愉悦,没有梦想,没有追求,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因而换一种生活方式,换成自己想要生活的样子。
上学时候的我很胆小,和同学们买了一样的羽绒服,虽然穿起来毫不起眼、普普通通,但我会感觉安全,其实我并不喜欢。很久以后我每每想起这件事都记忆犹新,通过这件事让我懂得自己喜欢的才是需要的,不被他人的行为言语改变自己,那不是我的样子。忙碌中的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思考想要什么,想做什么,什么是我真实的想法,要追寻的是什么。就我个人而言,我要为梦想而努力奋斗,我要在九三这个舞台上实现我的人生价值,这就是我所追寻的,也是我想长成的样子,我也会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拼搏。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节奏很快,越来越多的人用金钱、权利、职位来衡量人生价值,忽略了自己内心真正的诉求,其实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很喜欢张曼玉、林青霞、王祖贤那时候的美女,他们各有千秋,风华倾城,而不是现在统一版的“瓜子脸、大眼睛、天鹅颈”,相貌如此,追求亦如此,人的追求不能人云亦云,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人生追求,有追求才有梦想,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
世界上有各行各业,声色犬马流光溢彩,确立自己的追求目标,把握自己的内心,丢掉无用的顾虑,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为自己的梦想奋斗,人生画卷由自己,浓墨重彩总相宜。
最近在看《拆掉思维里的墙-原来我可以这样活》。当时看到书评不错就买了,刚看了一点,觉得有些话挺扯的...有些又挺...开拓思维的。有一些观点觉得很不错:
刚刚结婚没有资产的小年青儿们,可以选择租房生活。用省下来的钱,做你想做的,做你在这个年龄该去“投资”的,不要因一套房子,出卖了你的梦想。虽然这个观点可能不太被大多数人接受,但是我觉得还是很受启发的,不过,要做这样的事,还是需要很大勇气吧。
我终于知道了为什么现在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却难以静下心来做原来喜欢的事情,那些曾经即使再忙也要挤时间做的事:“心理学认为,快乐感来源于'紧张感的释放',一但一个需求已经完全被满足,紧张感就会消失,快乐也就没有了,自然也就没有了持续的兴趣。”可能人天生就有种逆反心理,越是不能做、不该做,越想去做,等真正有时间有条件了,对那些事情的兴趣却没有了。
作者提到的一段祈祷词,我也很喜欢:“愿上帝赐我一个平静的心,去接纳我所不能改变的事物;赐我无限勇气,去改变那有可能改变的东西;并且赐我智慧,去辨别这两者的差异。”平静、接受、热情、创造力、大智慧……自己想吧!
没读这本书之前总是认为将后要是有能力了,赚到钱了,就要赶紧去为自己买房,这样才能够证明自己就算什么也没有了,可还是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可现在看来错了,那句话说得对,你有房子,那你只有世界的一个小小角落,但如果你没有房子,整个世界都可以是你的。
没读这本书之前,总是埋怨着为什么老爸总是把他那些自己没有得到的东西强加到我身上,不去听从他就说长大了翅膀硬了,然后就这样弄得全家人不好过。慢慢地觉得,那好吧,你高兴,全家人都好,我无所谓了。时常会埋怨世界的不公平,遇到不顺时很是想哭。不过在现在看来,好像也不总是那么一回事,如果真不公平,作者怎么可能会把我的心思给写进去。再有,如果真的那么不公平,就一定要去找到那个你认为的不公平,然后努力的去改变它。
很多时候很多事,你总是认为你不能去做好,那是因为你心里就一直在想着:我肯定不能去做好它。如果你的思路是“我能”“我行”,你就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拆掉你思维里那堵“不”字的墙,你就会发现你也还可以这样。
大家好!今天我想给大家分享的书是《拆掉思维里的墙》,作者古典。
这是一本解决职场和人生困惑的书,当当特约评论员是这样评价这本书的:试着换个角度去思考,换个方式去行动,换个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维里的墙”,你就会发现“墙”外的世界更华丽。
1、真正限制我们的,是我们思维里面看不见的墙
书中写道:“人类不可能4分钟跑一英里”(1.6公里)的思维模式在1954年5月被英国的长跑者班尼斯特突破,用时3分59.4秒,两个月后,另一位澳大利亚选手取得了3分58秒的成绩。在接下来的三年内,其他16名选手也纷纷打破了这个记录。
很多事情,不是我们不能,而是我们被固有的思维模式“禁锢”了。
2、心智模式:我们看到的是自己想看到的世界
去年6月,先生买了一辆长安CS75,他惊奇地发现满街都是长安CS75,并不是长安汽车多了,多的其实是他想看到的那一部分。
3、心态来源于心智模式
一个酗酒的父亲有两个双胞胎儿子,20年后一个成为了成功人士,一个则穷苦潦倒。
究其原因,兄弟俩拥有不同的心态。哥哥认为,自己的幸福自己做主,和老爸无关,自己要更加努力,才能成为那个成功的人;而弟弟则认为自己的幸福跟老爸有关,老爸不好,自己活得不好是正常的,自己不努力,他就成为那个穷苦潦倒的人。
4、努力付出不一定就会有回报
选择不对,努力白费,错误的努力比不努力还要可怕。
5、心智模式升级的必经之路
我们的心智必将经历:混沌(不知不觉)—察觉(后知后觉)—醒觉(当知当觉)—超越(先知先觉)这个过程。
6、成功,就是越走越近
古典老师在书中对Success 这个词,从词源上做了解释。这个词来自中古英语“succeden”,前面是拉丁文前缀“suc”代表“靠近,接近”,后面是一个代表“走”的词根“cess”。
古典老师说,成功这个词的本义,不再是有钱、超过别人或者最终达成一件事情的代名词,成功的真正本义应该是:越走越近。
正如电影《荒岛余生》中,因为飞机失事,查克掉在了一个孤岛上,他告诉自己:只要保持呼吸,那就是成功。
7、兴趣有三种境界:兴趣、乐趣和志趣
我女儿小时候对写字感兴趣,于是我们给她报了书法班。在学习的过程中,书法给她带来了乐趣。
经过几年的练习,她获得了不少荣誉,从去年开始,女儿过年写对联。那一下午,她很兴奋,一下写了五副对联,写字这件事贵在持之以恒地写下去,即让乐趣变成志趣。
8、成为一个自我掌控的人
有一位禅师外出云游,把心爱的兰花交代给徒弟照料。槽糕的是就在禅师回来的前一天,他不小心把兰花摔到地上,兰花摔坏了。徒弟非常担心,他害怕师傅会生气伤心。
禅师回来以后知道了,并没有生气,也没有惩罚。他告诉徒弟:“我当初种兰花,不是为了今天生气来的。”
不管外界怎样变化,我们都应该向禅师一样,有能力对自己的状况负责。
9、先完成,再完美
现在清单写作营,一天一本书,然后输出500—800字,对于读书小白,压力很大。我常常翻书就要2—3个小时,迟迟不能落笔,所以每天写完文章,打卡就很踩点。
如果抱着“先完成,再完美”的心态,是不是能早些打卡?
10、成长,长成为自己的样子
杨澜说过,你可以不成功,但是你不能不成长。但是什么是成长?
古典老师在书中写道,成长是你内心的一个尺度。你能够感受到你的成长,你内心知道你会成长为什么样子,就好像一棵橡树籽,无须教导,也会成长为一棵挺拔的橡树。世界上每个人都可以成长为自己最好的样子,同时我们也拥有关于成长为这个样子所有的资源。
来到剽悍读书人营的小伙伴们,我想大家一直都在努力成长,成长为自己喜欢的样子,20xx,我们一起加油!
即使他们帮这个人找到最优化的道路,这个人也会继续和自己玩yes,but的游戏:“是的,但是……”这种人被自己的安全感囚禁,关在看不见的牢笼中间,我把这些人称为yesbuter,大部分的yesbuter都是安全感奴隶。
“是的,但是……”式聊天比较常见,我们自己或身边的朋友经常会表现出来。
道理大家都会讲,因此大多数时候大家都在玩“说服”与“被说服”的游戏,不过我们会发现,即便最终某一方“被说服”,事情也不会有多少改变。因为“被说服”的并不是问题的实质,所以才会有不断循环的“是的,但是……”。
“是的”表示你说的有道理,“但是”潜意识里表示这不是我真正的问题所在。不管是和别人还是和自己玩yes,but的游戏,都是没有找到问题的本质。
如果像作者这样去提问,是找不到真正的恐惧信念,也解决不了具体问题的:如果害怕考研失败,为什么不尝试找一个一起奋斗的另一半?为什么不去找工作?为什么不平平淡淡的待下去呢?跳跃式的提问,然后直接给出“被安全感囚禁”的结论,显然不能得出为什么害怕考研失败的实质原因。
回答中提到,害怕考研失败是觉得自己不擅长学习,要解决这个问题,不是要找到一面“安全感”的墙去拆除它,不害怕失败就能解决的,而是应该思考如何去提高学习能力。在思考如何去提高学习能力的时候,还会遇到很多“是的,但是……”的情况,但只有深入去研究和分析一个问题,才能慢慢发现问题的本质,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不是扯到找对象、找工作等新问题上。
比如有些人想考研只是受就业压力、周围考研氛围、新闻报道等方面的影响,自己其实并不是真的想要考研,对于考研的结果也就没那么在意,当然去考肯定不希望失败。这种随大流的做法,表面上是害怕考研失败,实际上担心的是考研有没有用的问题。如果选择了考研,就不能去参加工作,少了几年工作经验;如果读完研出来依旧找不到工作,那就浪费了几年时间;如果读完研和专科生、本科生做同样的工作,读研又有什么意义呢?但是大家都在准备考研,自己不准备又会不会显得不合群、不上进呢?承认自己随大流,又显得有点low。
因此在“说服”与“被说服”的游戏中,一方有可能会选择性的回避自己真实的问题所在,另一方会先入为主的做出结论。最终看似说服者圆满完成了任务,事实上被说服者的困扰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如果没找对问题实质,下次再去问他“为什么不去提高学习能力呢?这不是害怕考研的原因吗。”他可能会回答“是的,但是我不知道如何提高学习能力。”即便被说服者不再害怕考研失败,他也不会全力以赴的去准备考研,因为他的问题本质并不是考研成功与否。
所以,当我们遇到“是的,但是……”式聊天时,我们需要思考:是不是聊天偏题了,是不是自己先入为主了。也需要思考:我们自己是不是在逃避问题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