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读《大医精诚》有感3篇 大医精诚读后感悟

2024-03-01 10:51:24综合

读《大医精诚》有感3篇 大医精诚读后感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读《大医精诚》有感3篇 大医精诚读后感悟,供大家参考。

读《大医精诚》有感3篇 大医精诚读后感悟

读《大医精诚》有感1

  医者,以愈疾健患为己任,潜心药理,学以致用,无以贵贱择患,无义学高炫于同业,然今德术兼备者愈少,讽医重利轻义弥多,诚忧医道之不传也。医本为患之心腹,古之病者必寄信于医,医必寄怜于病者,然今势之严肃,众说纷纭,无以定论。吾观孙者书毕,有拙思于此。

  大医精诚是千年来医者追求的最高目标。唐代名医孙思邈在他的《大医精诚》中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一是精,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二是诚,以“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感同身受的心,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已所长,经略财物”。他的这种浓厚而朴素的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不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值得学习和提倡的。

  “无德不学医”。外科鼻祖裘法祖先生曾感叹:“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术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医生的医德应体现在热爱生命、对生命充满敬畏和实行人道主义。《大医精诚》中所阐述的医德可概括为三方面:

  仁慈为本,慎独为魂。“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习武之人在练武前必先精心凝神,忘却杂念,医者在治病前也需要有类似的思想准备,怀一颗恻隐之心是进行一切治病工作的前提。《中庸》有言:“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作为医生对自己的医德坚守不应只限于着医服问诊期间,深刻领悟这种仁爱之情,人文关怀,将之融入日常生活,化为自身修养,细微之处方见良医。

  视患者如至亲,无以贵贱分人。“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将患者视为至亲,我想这里面有两个重要的原因:第一,医学是一门救人的学问,医生是一个救人的职业,如果不把患者视为至亲,那么你何以会竭尽全力地去进行救治而心底无私呢?其二,从功利角度看,医生的收入来源于患者,患者无疑堪称医务工作者的衣食父母,与至亲又有多少差别呢。至于不以身份贵贱分人,我们都在强调不要以貌取人,常人却很难做到面对不同身份的`人不将情愫外现,而正以如此才能体现医者的不平凡之处,有自控力,不偏不倚。张仲景在任太守时,不忘救治人民,因做官的不能入民宅接近老百姓,就这定时日大开衙门让有病的群众进来,凡来求医之人,不论贫富悉仔细询问病情竭力医治,也因此深得民心。其实换个思维,求医之人都有疾在身,病本身而言本无贵贱,何况只是把人作为载体,医者要注重病本身,就像开锁的人潜心于打开百宝箱而对里面的东西视而不见。

  怀同理心,感同身受。这一点被孙思邈成为医者的基本道德,“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在患者眼里,医生就是他们的“救世主”,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生应能体会到他们遭受疾病的苦痛和对健康的渴望。笔者幼时见一患病老爷爷,在医生面前恳求,稍显夸张的表情惹人发笑,现甚觉愧矣!“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才是一个良医应具备的素质。

  “以精术载德”,中国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把“精术”作为“立德”的根本和基础,而精湛的医术本身也是医德内涵中的重要部分。《大医精诚》中首先强调了医学乃“至精至微之事”,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一个医生若无精良医术,即使厚德仁心,也不能被认为是一个合格的医生;不能救人于疾患危难之中,医德纵然也是一句空话。要想学得真本事,首先得有追根溯源的吃苦精神,不畏艰难。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调查,而是“采视”,对着实物比较核对,“采视,颇得其真”,为此翻山越岭,置危险于度外之事甚多,由此搞清了药物的疑难杂症,编写了医学史上的名著《本草纲目》。

  总之,医者应谨于行,精于思,笃于学,勤于省。学医其实就是修身养性的过程,不经历十年锤炼,如何悟医道之真谛?不亲历医文化熏陶,如何体会至精至诚的神韵?对病人,检查不在多少,在于必要和中肯与否;药不在贵贱,在于对症与否;关爱是否真诚,不完全在面上的言行,更在于人心的感知。铭记《大医精诚》的教诲,怀一颗虔诚的心,以谦虚的态度求学,以中庸的思想待人,天道酬勤。

读《大医精诚》有感2

  古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医者悬壶济世,造福世人,是世间不可缺少的职业之一。

  大医精诚,学医贵在学精,贵在真诚。孙思邈先生幼时多病,为治病散尽家产而致家道中落,这为他日后从医奠定了基础。古时,医者乃是一个卑贱的职业,即使它能救人于苦难之中。与仕途相比,学医远没有做官那样具有诱惑力。作为一个传统的封建家庭,孙思邈的父亲希望他踏上仕途,然而孙思邈意在从医,将借来的医书藏于经典之下偷偷阅读,悉心钻研,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先生的真诚。先生由自己的身世想到了全天下的疾苦百姓,因此他放弃了仕途而选择从医,放弃了荣华富贵而选择了贫贱卑微。在先生的从医生涯中,先生四处搜集医药典籍,学习民间医术,著有《千金要方》,先生全身心的投入医学事业,不断精化自己的医术,先生的事迹让人敬佩。

  大医精诚,学医贵在追求极致。这无时无刻不在告诫我们从医的根本“修身,明德”。医者医术固然重要,凭此可救人于痛苦之中,而医者的'德行则更为值得关注。一位好医生不仅仅要拥有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德行也不可缺少。每一位医术都应该守住自己的底线,做一位纯粹的医生,做一位孙思邈先生一样的医者。

  大医精诚,医学是博大的。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他们都是医学的范畴,二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中医所强调望闻问切,于西医同样有所体现,就比如说我所选择的'影像学,说白了就是中医中的“望,闻”,不过更加直观,更加方便。因此我们应该打破人们的医学误区,打破人们总要给中医西医分出个高下的观点,中医西医本属同源,不过表现形式不同,并无高下贵贱之分。

  韩非曾有言:“人处疾则贵医”。这句话是十分真实的,健康时无人会关注医生,只有疾病出现时人们才会求助医生。其实人们并不一定只有在生病时才能求助医生,医生也不仅仅只会治病那么简单,医者可以对你的生活习惯提出有利意见,帮助你更好,更健康的生活。因此医生也可以充当健康助理这一角色。

  大医精诚,医学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不断探索,需要我们不断修身明德。

读《大医精诚》有感3

  “大医精诚”,是千年来医者追求的最高目标。唐代名医孙思邈在他的《大医精诚》中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诚,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感同身受的心,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已所长,经略财物”。他的这种浓厚而朴素的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不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值得学习和提倡的。

  作为一名护理工作者,我深深地钦佩南丁格尔放弃锦衣玉食,投身救死扶伤的精神,更为她的仁爱之心所感动;我欣赏非典女杰---叶欣护士长的坚强勇敢、从容不迫、无私无畏的白求恩精神。是她们,为护理事业指明了方向,是她们,为护理后辈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浮躁社会,我们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在平凡的护理工作岗位上,用自己的爱心和责任心对待每一位患者。

  修养身心,涵养德性,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是当前活动的'主题,我更希望能成为永恒的主题,让修身行动成为公民的一种习惯,让修养身心,涵养德性在每个公民心中生根发芽,这样,社会就会更加和谐。作为医务工作者,身在伟人故里,博爱之乡,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山先生的对病人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

  《大医精诚》不仅向所有医务工作者展现了优秀的医者该有的精于医术,诚于患者,细心博爱,心系苍生的崇高品质,也向所有医务工作者传递着时代人们最强的呐喊:渴望获得平等而便捷的医疗。《大医精诚》向世人昭示的那一片更为广阔的至精至诚、心系苍生的天空,那是一片真正属于医者的光明的天空,它驱散了迷失在黑暗中的阴霾,照亮了前方奏响起航号角的路。作为医生的我们也要意识到我们肩上的重任又何止是扞卫人类的健康。无论我们身在何方,无论我们身份贵贱,只要我们是一名医务人员,只要我们铭记至精至诚的信念,只要我们保有同情慈爱苍生的心灵,我们就有义务推动医疗的公平和发展,哪怕只是一点点,我们也可以成为一名大医。

  衡量一名医生的成就绝对不能是金钱、地位和权力,而应该是医术、贡献和口碑。我们身边从不缺乏医术精良、医德高尚、践行大医精诚的好医生,在他们眼里,患者脸上丝许的微笑是对他们最大的赞许,他们希望得到是社会的认可,病人的健康和自我的慰藉,他们知道在精湛医术的背后医者还应该有良心。

  “博学至精,明德至善”,身为医生的我们必将矢志不渝地奉行《大医精诚》向所有医生展现的优秀医者的高山景行,将大医作为人生的目标,在推进医疗平等、医学发展的道路上毅然前行。德艺双馨薪火传,杏林春色意阑珊!

  作为板芙医院的一员,我真心地希望,通过修身行动,我们能看到更多患者的笑脸,听不到患者的抱怨,没有医疗纠纷,事业蒸蒸日上,同事之间更多真诚的问候与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