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后感5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后感想)

2024-02-29 15:15:44综合

《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后感5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后感想)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后感5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后感想),欢迎参阅。

《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后感5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后感想)

《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后感1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东去的江水冲尽了往昔的风流故事,却化不开词人心头的一片苦闷。一切随波而逝,惟有今人怀古思念时的惆怅与无奈。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月光下的江水似乎愤怒了,这滔滔江水击打的何只是水中乱石,何只是绵延江岸;卷起的又何只是层层江浪,阵阵风波?遥想三国赤壁之战,决战决胜的少帅周瑜,何等潇洒、何等睿智、何等意气风发!再想今日的自己,空有一腔报国热血,却壮志难酬。于是这奔流不息的江水卷起的是心中难平的心绪,拍打的是仰慕英雄却悲叹一事无成的心灵,穿空的是此时慨叹人生失意的精魂!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就是苏轼:一个永远屹立不倒的人,终将心绪抚平,笑看世间潮起潮落。一杯酒祭奠英雄豪杰,仍不便愿与英雄豪杰为伍的壮志雄心,也祭奠自己逝去的年华,实现这未殆尽雄心壮志。

  苏轼这个一生沉浮在进退荣辱,悲欢离合的人,自然会慨叹“人生如梦”。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是啊,古今如同一梦,而许多人未能从梦中醒来,却在旧欢新怨的怪圈中轮回、反复。这才是人生的最大悲哀。但苏轼依旧清醒,因为,人生的痛楚,摔打炼就了这样一个敢爱敢恨,豁达超然的一代词宗。

  说他敢爱敢恨,是因为“一曲阳关情几许”,送别友人他恳切真诚;“明朝酒醒何处,肠断紫玉箫”,离别之时他肝肠寸断;“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掉念亡妻他欲哭无泪。他主张改革而又不赞成王安石的变法,司马光尽废新法时,又骂他是“司马牛”。正是他的敢爱敢恨,直言不讳地指点时政,使他这个“多情者”早生华发,他也因此屡遭贬谪而一生坎坷。

  “酒酣胸袒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在开朗之时不忘为国效力,一如王勃“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的慨问。“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便是苏轼的气魄,即便是憧憬,也奔放豪迈。又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如杜甫“荡胸生层云”的旷达胸襟与气魄。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又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蓑烟雨任平生”,一生的风雨换来苏轼泰然自若的一笑。没有人比他更超然物外,更兀傲伟岸,更刚烈坦荡的了。就是这样一个傲岸的人,虽然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写就的诗词却依旧雄健奔放,挥洒自如,仍旧志不灭,心不死。“风雨”不怕“斜照”、“相迎”不喜,无可不可,便是参透后的一种超然物外的至高境界。

  苏轼一生虽未能“定风波”,却未随波逐流,泯然众人,终是一生坦荡,无怨无悔。“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便是苏轼的如梦人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后感2

  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的时候,不禁会想到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黄冈赤壁,虽是苏轼的蒙难之地,却也是苏轼文学创作的圣地。这首词集写景、咏史、抒情于一体,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所写。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失落苦闷,于是四处游山玩水排遣忧烦。在黄州城外的赤壁,站在这曾经风烟滚滚的古战场,壮丽的风景使苏轼感触良多,他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的无限风光,同时,也在感叹时光易逝。

  望着那滚滚长江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的英雄豪杰。向西远望,看着那古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瑜大败曹军的赤壁。赤壁景象壮丽:陡峭的山崖直冲云霄,汹涌的浪拍打着岸边,卷起的浪花如同千万堆白雪。多么惊心动魄的景象!面对如此壮丽江山,苏轼不禁感慨,江山壮美如画,一时之间,涌现多少英雄豪杰。

  站在赤壁古战场,苏轼开始怀想当年三国,想到了指挥赤壁之战的周瑜。小乔刚嫁给他,那时他真是意气风发。指挥战争时,周瑜手持羽扇,头戴纶巾,风度翩翩,只在谈笑之间,便使曹操的水军化为灰烬。这又是何等的英雄气势!想当年,周瑜建功立业,年少有为,可是看现在,苏轼不禁感慨,自己被贬黄州,老大无成,落差甚大。神游古时战场,可笑自己多情善感,早早生出了花白的头发。但是,苏轼以胸襟旷达闻名,怎能被这种愁烦久久囚困呢?人生就像一场梦,不去想那种种愁烦,还是放眼大江,洒一杯清酒,凭吊江中的明月吧!

  在这首词中,苏轼借着对古战场的凭吊和对昔日英雄的追忆,表达了自己空有壮志却老大无成的悲愤。悲愤之外,那淡远豁达的襟怀又增添了一分旷达气息。它一改之前北宋诗词局限于生活中的小事件、小经验的局面,为此后北宋词的内容开拓了新方向。

  正是这首词的气象磅礴、雄浑苍凉,最为打动我;正是东坡的旷达胸襟,使我更加渴望品读他的诗词,探索他曾经的生活......

《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后感3

  《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壮志在胸,三十成功立业,风采令人折腰。

  我胸怀大志,却一无所有,正待大展抱负,以抒写我美丽人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建功立业过程任重道远,需要我攻城拔寨,一路披荆斩棘,风雨兼程。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郎如此,我欲如何。笑看人生,多情笑我,人生如梦,戏如人生。

  我自对公瑾非常崇拜,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仰敬之余,不禁感叹岁月蹉跎。东坡先生华发生时叹赤壁当年;我今尚年轻,廿几年头岁月中,我追梦之余,养性之余,谈笑人生。我应紧追公瑾当年,多情风流,羽扇纶巾,建功立业。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忆苦思甜,人道是。豪情今虽在,前路依然坎坷,依然遍布荆棘,漠然视之。万水千山总是情,我何惧孤独上路。

  怀古尤有周郎在,忆苦直追东坡居士。指挥若定,从容潇洒,英雄本色,我应向往。多情应有,谈笑风生,淡泊明志,宁静志远,等闲视之。

  樯橹灰飞烟灭,待我功成名就之际。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莫等华发生时,叹公瑾遥思赤壁。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后感4

  前几天看《赤壁》,那江流澎湃,波澜壮阔的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伴随着那一系列熟悉的人物,那许多运筹帷幄,出奇制胜的战争故事,我的思绪一下子就飘向了那个英雄倍出的遥远年代,而苏轼的这首千古绝句更是令我心灵震撼,久久无法释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作者一开头就描绘了奔腾汹涌的长江水,并且把江山,历史,人物合写,将读者从眼前壮景带入千古兴亡的历史气氛中去,感受风流人物的非凡气概,体味作者伫立江边对景抒情的壮怀。“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由泛泛的对江山,人物的感想,归到赤壁之战的具体史迹上来。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惊心骇目。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令人联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词人不由得发出感叹:锦绣的河山,美丽如画,那时候,出现了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下阕从周瑜写起,写得具体,丰满:刚刚娶小乔为妻的周瑜,春风得意,英姿焕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手中挥着羽扇,头上系着纶巾,一身儒将装束,风度翩翩。谈笑风生中,就使曹军船舰烧为灰烬。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三句,作者由怀古而转入个人身世的感慨。“故国”,指赤壁古战场。“故国神游”,即神游故国,是说三国赤壁之战和那些历史人物,引起了自己许多感想,好像灵魂向古代游历了一番。

  赤壁大战的时候,周瑜才三十多岁。苏轼写这首词时,已经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谪居黄州。此次游览赤壁,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他豪迈奋发的感情,故谓“多情”。然而,仕途坎坷,年华虚度,壮志难酬,自己又能怎样呢?故说“多情应笑我”,即笑自己自作多情。

  “早生华发”,即白发早生,表面上是说年岁已大,实际上是感叹光阴虚度。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的一生就像一场梦啊,何必自寻烦恼呢,还是酒洒江月,把人生寄托于山水自然之间吧。篇末的感伤是一种苍凉,抒发了自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侧面进一步烘托了全词的豪迈气派。

  苏轼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将人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

《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后感5

  纵然李白的诗篇激情澎湃,杜甫的诗篇奇巧清丽,而我最欣赏的还是大文豪苏轼。他一生颠沛流离,政治生涯起伏不平,个人生活艰苦潦倒,但他传奇的人生充满了无限智慧和无边快乐。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作品极其丰富,诗、文、书、画等方面都登峰造极。给我留下极深印象的,是苏东坡在流放黄州期间写下的流传千古的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开创了宋词豪放的先河,在此之前,词常常用以表达思妇的抱怨、伤感,它拓宽了词的天地,让词焕发出新的顽强的生命力量。

  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站在历史的古战场赤壁之下,面对滚滚长江水,时光亦如长河大浪淘沙,那风起云涌的英雄豪杰象画卷一样呈现在眼前。“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穿”、“惊”、“卷”、“雪”,这些词生动地表现了长江地势之雄奇险要,同时隐现当年赤壁之战之波澜壮阔。此时,诗人胸中充满了激荡的英雄情怀,读者亦不禁豪情万丈。一时之间,我们又回到了那金戈铁马、战火纷飞的三国沙场。苏轼以周瑜为英雄的代言人,廖廖数笔,一个风华正茂、韶华似锦、春风得意的美少年跃然丹青之上。周瑜火烧赤壁,大败曹军,稳操胜券,传为佳话。

  而当时北宋政府软弱无能,对北方辽、西夏的侵犯缺少抵抗,一味求和。三国时期,英雄辈出,才貌双全、文韬武略的英雄不乏其人,曹操、诸葛亮、吕布、赵子龙、典韦、周瑜……苏轼独借周瑜来表达自己的英雄情结和忧国情怀,他羡慕周瑜能驰骋僵场、奋勇杀敌,他期待宋朝能涌现英雄无数。但在诗末苏轼意识到,当年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而今皆灰飞烟灭;即使在国家忧患、民族危机、个人被贬谪流落他乡的凄惨境地中,也必须面对现实,感怀天地。苏轼具有高度智慧和超然的灵魂,他集佛教的虚化人生、儒家的面对人生、道教的远离人生于一体,他的很多诗文充满了宗教和哲学思想。他认为人生如苍狗白云,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故人应超然洒脱、襟怀旷达。这正是诗人最伟大的人格魅力。

  千年之前,苏轼在苍凉险峻的赤壁之前,缅怀风起云涌的三国英雄;千年之后,在夜色沉沉的月夜之下,我们思念这位百无禁忌、卓而不群的文豪。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死而不亡者寿。”什么是英雄?死而不亡者永恒!《赤壁怀古》亦因其前所未有的开阔豪迈、雄浑磅礴,为世人千古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