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大班教案实用5篇(大班教案五大领域大全简单实用)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实用的大班教案实用5篇(大班教案五大领域大全简单实用),以供借鉴。
活动目标
1.尝试了解筛子的作用,发现筛孔的大小与被分离物的关系。
2.对探索活动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1.黄豆与芝麻混和物,小勺、镊子、筷子、中孔筛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教师:小朋友,你们看这里有一盆混在一起的大豆和芝麻,
(出示混合物)
现在,我想把芝麻和黄豆分开,请小朋友想想用什么办法才能把大豆和芝麻分开呢?
2.认识工具
出示工具:勺子、镊子、筷子、筛子。
你们可以随便选用一种工具,把豆子和芝麻分开,分别放在两个碗里,看谁分得又快又好。
二、发现筛子的作用
1.请幼儿说一说是用什么方法分的?豆子和芝麻都分开了吗?
2.分别请幼儿说一说是用什么方法分的?
3.请用筛子的幼儿进行示范,然后大家都来尝试。
(通过尝试、比较,发现了筛子能分离混合物而且速度很快。)
三、探索筛子为什么能把东西分开
1.提问:你知道筛子为什么能把东西分开吗?
(幼儿边操作边讨论)
2.提问:你觉得用筛子分东西有什么好处?
(讨论得出筛子能分开东西的'原因:筛子上有许多筛孔,它能把比孔小的东西漏下去,
比孔大的东西留在上面,这样就把两样东西分开了。)
四、发现筛孔与被分离物大小的关系
1.出示:面粉、绿豆和玉米,蚕豆和赤豆混合物各1盆,筛孔大小不一的筛子3个。
2.教师:这些东西你们是不是用一种筛子能分的?
3.教师:米和面粉你是用哪种筛子分的?用其他的行吗?我们来试试。
教师演示用大孔的筛子分,结果两样东西都漏了下去。
4.讨论:为什么会这样?
让幼儿发现米和面粉都比筛孔小,所以都漏下去了。
5.教师:蚕豆和面粉你是用哪种筛子分的?用别的行吗?
教师演示用小孔筛子分,结果两样东西都留在上面。
为什么会这样?
使幼儿明白了分东西时要选择合适的筛子。
五、再请小朋友把这些东西用合适的筛子来分一遍,
比比看谁分得又快又准确。
科学活动:立交桥和天桥
活动目标:
1、 欣赏城市交通中现代的桥:立交桥、天桥,了解它们在城市交通中的重要性。
2、 小组讨论、合作并采用多种方法制作立交桥模型。
3、 大胆地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的作品。
活动准备:
1、 课件“立交桥”欣赏。
2、 故事图片“马路上面的桥:天桥”、“交叉的桥:立交桥”
3、 积木,各类废旧纸盒、瓶子若干。
活动过程:
1、 故事“交叉的桥”,引出活动,了解立交桥给人类交通带来的便利:
提问:狗熊司机为什么急得满头大汗?
后来是怎么解决的`?
2、 欣赏立交桥,进一步了解立交桥。
(1)幼儿小组交流:
提问:你见过立交桥吗?在哪里见过的,是什么样的?
(2)欣赏课件
教师引导幼儿主要从造型上欣赏。
你喜欢立交桥吗?为什么?你喜欢晚上的立交桥还是白天的立交桥,为什么?
3、 教师介绍天桥。
故事“马路上面的桥”。
4、幼儿分组讨论合作制作立交桥或天桥。
(1)介绍材料。
(2)小组讨论,并把打算和想法介绍听。
(3)幼儿分组制作。
5、作品介绍参观。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时在学习同伴作品基础上再次创造。
活动目标:
1.阅读绘本,能细致的观察画面,大胆的表述对故事的理解。
2.通过讨论、猜测等多种方式,理解绘本内容,感受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3.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4.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5.学会有感情地朗诵,大胆参与讨论。
活动重难点:
通过画面理解故事内容,让幼儿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感受到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能细致的观察画面,大胆表述对故事的理解。
活动准备:
《团圆.》幻灯片,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观察封面,谈话导入
今天郭老师带来了一本关于我的图书,看看封面上我的旁边都有谁?一家人在干什么?我睡在哪里?你有没有在爸爸妈妈的中间睡过?是什么感觉?
二、阅读绘本,理解体验
1. 在第一页上你看到了谁?爸爸为什么不在家?你猜一猜爸爸到哪里去了?
2. 爸爸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回来,我看见爸爸的表情是怎样的?爸爸为什么用胡子渣我的脸?爸爸抱起我,我为什么吓得大叫起来?如果你的爸爸出差很久回来了,你看到爸爸什么表现?
3. 当我吃到包着钱币的汤圆后、心情是怎么样的?请小朋友来表演一下。为什么爸爸看到我吃到了包着硬币的汤圆比我还开心呢?
4. 当大春给我看他的大红包时,你猜猜我是怎么做的?为什么我不觉得大春的大红包稀奇,却要把我的硬币拿给他看?
5. 爸爸让我跟他一起去屋顶,看不到远处有什么,你会怎么表现?当爸爸看到我看不见远方的东西时,你猜一猜爸爸会怎么做?你被爸爸高高的举起过吗?是什么样的心情?
6. 堆完雪人打完雪仗后回到家一摸口袋,什么找不到了?我的心情怎样?你猜一下我会怎么做?请小朋友来表演一下着急的表情。为什么我这么在乎这枚硬币?
7. 爸爸要走了,我的心情怎样?爸爸在我的耳边悄悄地说了一句话,你猜一猜爸爸说了什么?为什么我不要爸爸给我买洋娃娃,却把硬币给了爸爸?
三、配合音乐,重温故事
活动结束:爸爸要走了,我把硬币送给爸爸,因为这是一枚代表好运的硬币,这枚硬币会给爸爸带来好运,保佑爸爸平平安安的早点回来跟我和妈妈团圆。
活动反思:
第一次尝试绘本教学,没有经验,也没有太多的范本可以借鉴,只是摸索。
绘本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孩子们对绘本阅读的兴趣,而不是但存的喜欢听故事。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提高孩子们阅读的能动性。因此,我选择了内容较简单,较适合中班孩子的绘本阅读《团圆》,这节课上下来,有满意之处,也有很多的不足。
较满意的地方是:
在活动过程中一共提到了七大问题。每一个问题里面包含了很多的小问题。能在许多的小问题里面找到一个重点问题引导孩子讨论猜测进行提问,让孩子真正的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去体验微妙丰富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介绍封面时,引导孩子,你在封面上都看到了谁,他们在干什么,为什么第一页上只有我和妈妈,爸爸到哪里去了?一方面培养了孩子敢想敢猜的'学习精神,另一方面也给故事增添了一份神秘感。让孩子对故事的情节充满了好奇,有一睹为快的欲望。
不足的地方是:
提问问题时语言不够简洁,有些啰嗦。
今后的我一定会积极探索,也希望大家给予指点,共同交流,集思广益,真正有效的上好绘本阅读课,让孩子在经典阅读中获得快乐,在分享交流中感受童趣,感悟人生!
活动点评:
《团圆》是一个温馨且又有些伤感的经典故事,它吸引了孩子们,同时也深深地打动了我。
从故事中,孩子们知道了父爱的温厚,硬朗,以及给自己的安全感。也知道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日子多么的甜蜜,可一年里爸爸只有春节才能回来一次,初见爸爸时,“我”怯怯的不肯走进,乃至吓得大哭,为了让孩子理解“我”与爸爸的陌生感,郭老师设计了启发性的提问:我为什么吓得大哭?如果你的爸爸出差很久回来,你会怎么样等等,尤其是那枚珍贵的小小的好运硬币,从失而复得的惊喜到“我”又将其送给出远门的爸爸,这里面包含着多少的牵挂,又传递了多少祝福。
郭老师在活动中有效提问调动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并结合生活的实际,让孩子们表演,体验主人翁“我”的心情,整个活动过程层次清晰,各环节过渡自然。应注意的是:再提问时再精炼些就更好了。
小百科:团圆指的是一家人全部在一起。一年之中,家人去远方工作,只有到年的时候才回家或者几年才回家就是团圆。
教育教学目标:
1、让幼儿知道感冒了抵抗力会减弱,身体会不舒服。
2、让幼儿了解简单的预防感冒的知识。
活动重点:
让幼儿知道感冒了抵抗力会减弱,身体会不舒服。
活动难点:
让幼儿了解简单的预防感冒的知识。
活动准备:
感冒的一些特征图片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你们听听这是什么声音?小朋友什么时候发出这些声音?发出这些声音表明他生了什么病?感冒以后除了咳嗽、打喷嚏还会怎样?(喉咙干痛、头痛、发烧、鼻塞、严重时要挂水等,打人病了不能上班,小朋友病了就不能上学、上幼儿园了)
小结:感冒了会使我们感到浑身不舒服,打人得了感冒会影响工作,小朋友们得了感冒会影响学习。
2、讨论感冒的起因。
提问:人们为什么会感冒呢?
(1)着凉:天气凉了没有及时加衣服,晚上睡觉蹬被子,运动前不脱衣服,出了很多汗,被冷风一吹就会受凉感冒了。
(2)不注意卫生,昆虫在空气不流通的房间里活动,到生病的人家里去玩,被传染感冒了。
(3)小结:平时受了凉和不注意卫生都会得感冒。
3、教师拿出感冒的.一些特征图片。
提问:感冒了怎么办呢?让幼儿边看边讲述。(及时到医院去看病,按时打针吃药,注意休息,多喝开水)
小结:感冒了以后要积极治疗,除按时打针吃药以外,还要注意多休息,多喝开水,身体才能还起来。
3、学习预防感冒的方法。教师出示图片。
①、注意气温变化、教师增减衣服。
②、注意锻炼身体,身体健康能抵抗疾病。
③、注意卫生,不到病人的家里去玩,要经常开窗让空气流通,感冒流行季节可以经常吃点大蒜、预防药等,冬天外出要戴口罩。
小结:我们知道了,有的时候人们会生一种病,就是感冒,得了感冒会是我们不舒服,会影响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所以我们要积极电联身体,提高抵抗力。还要注意为什么,在感冒流行季节尽量不到公共场所去玩,并吃一些预防感冒的食物和药物,这要我们就会不感冒或少感冒,使我们的身体更健康。
活动目标
1、理解并学习诗歌,感受诗歌中优美的词句。
2、丰富相关词汇:雄伟壮丽、向往、迎风飘扬等。
3、萌发对北京天安门的向往和崇敬之情。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学习诗歌。
难点:掌握相关词汇。
活动准备
1、幼儿收集自己游览北京天安门的照片。
2、挂图:天安门。
3、天安门的碟片。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首都在哪里吗?”“那你们知道北京都有哪些有名的建筑?”“你们去过北京吗?”“你们想不想去北京天安门?”
2、教师:“没有去过,但我们很想去,‘首都北京天安门是我们最向往的地方。’”
3、出示天安门挂图。提问:“看一看天安门上有什么?”
二、分段理解诗歌内容。
1、教师:“沈老师曾经去过北京天安门,听一听,我看见的天安门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朗诵诗歌3—6句,并出示相应的图片。
3、教师:
“沈老师,看到的天安门城墙是什么样的?”“天安门的琉璃瓦是什么颜色的.?”“这是什么?怎样的国徽?”“国徽是一个国家的标志。”“你们知道领袖指的是谁吗?他的画像挂在哪里?”理解诗歌7—8句,“在天安门的两边还有宫灯和红旗。”
三、学习诗歌。
1、配乐完整欣赏诗歌。
2、幼儿学念诗歌。
3、引导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四、活动延伸:
看天安门碟片。
师:“天安门上除了有城楼、国徽、红旗等,周围还有许多东西,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