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1【精彩12篇】

2024-02-21 16:53:43综合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1【精彩12篇】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1 篇1

  弗兰茨·卡夫卡是奥地利的小说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变形记》是卡夫卡中篇小说的代表作。小说主要从主人公的视角出发,描写了家庭与社会的压迫下的人的异化现象。《变形记》并不是只关系到格里高尔·萨姆莎,作品还涉及到一种既包含着他同时又超越着他的变形。

  一、格里高尔的异化

  格里高尔是一家公司的推销员,一天早上醒来,他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长着许多细腿的大甲虫,从此厄运便降临。当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他首先关心的并非是自己的身体,而却是工作,他担心自己迟到了老板会如何对待他或者是请病假了老板会怀疑是他的慵懒,他甚至下决心七点一刻之前一定得下床。格里高尔仿佛成了一个只会工作的机器,他在乎的只是自己能否正常的工作,他甚至等待着一切恢复真实和自然的正常状态进而可以像往常一样去工作。

  在全权代理与格里高尔沟通时,格里高尔哀求道:“一个人可能暂时失去工作能力,但这时也是想着他以前做出的成绩的时候,还可以考虑到,当他排除障碍之后,他会比先前更加勤劳更加尽力的工作的。”格里高尔希望的是这家公司能够在自己恢复正常后继续让他工作,并且还保证自己能比以前工作的更加勤劳尽力。格里高尔对全权代理说的那些话都是在恳求公司不要解雇自己,甚至表示出自己愿意立刻动身上路去工作的心情。他丝毫不在意自己的生理上的变化,而是在意工作的得失。

  格里高尔的异化并非是从他变成甲虫开始的,而在他投身于工作之时就已经开始了。格里高尔在家庭生意的失败后就热情的投入工作,从小伙计成为推销员,逐渐格里高尔负担了全家的开销,家人也习惯了由他来养家。从此格里高尔便不再是格里高尔,而是一个挣钱养家的机器。他之后对工作上的回忆也无非就是老板和代理,伙计们和学徒工,最甜蜜的回忆也仅仅只是向一个帽店的女取款员求婚被拒。可见格里高尔完全丧失了自我,他只是一味的麻木的工作,他不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而是让自己老老实实的五年从没有请过病假的投身与工作中。

  二、家人的异化

  在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他家人对此十分吃惊,但很快恢复常态。母亲怕他,一见他就吓得晕死过去,得知格里高尔死去后,不由得露出如释重负的笑容;父亲甚至用苹果砸他,致使他身心备受摧残;就连一直关心照顾他的妹妹最终也厌弃了他,将他视为“我们一切不幸的根源”。这体现出在当时的社会中,人一旦失去了谋生能力和手段,失去了和他人交往的经济联系,人就无异于虫。当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不能工作后,他便无法再像之前那样为家庭提供经济来源,格里高尔失去了他的价值,因而被家人残忍的抛弃,最终陷入绝望,在孤独寂寞中凄然死去。

  格里高尔的父亲是最先抛弃他的,当他发现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时,便充满敌意的握紧拳头想把格里高尔推回房间。父亲对格里高尔的遭遇没有丝毫的同情,而是对他越来越嫌恶,父亲跺着脚、挥动手杖和报纸、发出“嘘嘘”声来将格里高尔赶回房间,完全把格里高尔当成了真正的大甲虫。“从他新生活的第一天起,父亲就认为只有以最严厉的方法对待他是合适的”,父亲对格里高尔的`每一次举动都给格里高尔的身心造成了创伤。父亲朝着格里高尔扔苹果,导致他背后嵌入一个苹果、视力消失,这些伤害对格里高尔是致命的。格里高尔被父亲认为是甲虫、是敌人,他希望的是家人不要抛弃他,像以前那样对待他,可是毫无价值的格里高尔是不可能回到从前的那种生活。

  格里高尔的妹妹和妈妈之前对格里高尔抱有幻想,她们希望格里高尔能够正常起来,重新变回人类,像从前那样工作挣钱。在妹妹准备搬走格里高尔房间里的家具让格里高尔有更舒适的生存环境时,母亲则说道:“搬走家具好像借此向他表明我们放弃了他会好转的希望,毫不在乎地让他自生自灭?我想,最好还是让房间维持原状。这样,格里高尔回到我们中间来的时候,就会发现什么都没有变,可以比较容易忘记其间发生的一切。”她们都希望哪一天格里高尔能够好起来,可是格里高尔却丝毫没有好转的迹象,于是妹妹和母亲也失去了耐心,对格里高尔产生了厌恶。直至最后妹妹说道:“我们一定得设法弄走它,我们已尽我们的所能去照顾它容忍它了,没有人可以对我们有丝毫的指责。”家人都想摆脱掉格里高尔,认为他只是一个让人厌恶的负担。在这里,没有了亲情的温暖,有的只是利益的得失,失去利用价值的格里高尔的结局就是被抛弃。在格里高尔凄凉的死去后,他的家人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悲伤,而是如释重负,他们还“舒适地靠着椅背谈论着对未来的展望”,计划着今后美好的生活。

  当然,在变成大甲虫后,格里高尔也力图让家人理解他,他体恤家人的想法。他认识到自己必须镇定从事,要有耐心,要极端体恤家人,使他们比较容易忍受他在目前的状况下不得已给他们造成的烦恼、难堪。他也为自己无力再供给家庭的花销而羞愧和伤心。但他却背负着甲虫壳,他的一片心永远无法被人理解和接受。正是他的那层甲虫壳,不仅阻碍了他和他的家人进行交流,也沉重地宣告了一切交流和沟通企图的失败;也正是他心底不断增强的希翼赢得他人理解的渴望,导致了他彻底被抛弃乃至形体收到了毁灭,酿成了一曲震撼人心的悲剧。

  三、社会的异化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作者想表明的是在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和现代化社会大工业生产中,存在着许多和格里高尔一样的人们,忘我的投身于工作,成为挣钱的机器。人异化成物的奴隶,当人因为种种原因丧失了工作能力时,就不再为社会和家人承认,人就无异于物和工作。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卡夫卡便是借着格里高尔这一人物形象反映出西方社会人性的异化、人无法掌握自身命运、生活在恐惧与孤独中的生活本质。

  卡夫卡所运用的语言是客观冷漠的,仿佛在给我们讲述一个很平常很常见的故事。“一天清晨,格里高尔·萨姆莎从一串不安的梦中醒来时,发现自己在床上变成一只硕大的虫子”,语言平实普通,没有修饰,暗示着人变成虫是一个普遍存在于社会的让人能够瞬间接纳的事实。卡夫卡只是讲述,而不对所述的人和事进行评论;他让人物按客观逻辑来行动,在自己的行动中显示出个性和品格,让读者直接进入人物意识,通过作者提供的客观描写和人物的活动方式来得出自己的结论。小说中多用简短的句子,质朴自然,语调超然、平淡,并不设置悬念和冲突。如此叙事方式,让我们相信在社会中人的异化是一个普遍现象,让我们关注自己是否也发生了异化。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是个荒诞的不可能发生的事件,但卡夫卡在对主人公心理的描写、身边人物的反应都显得十分的逼真。他将荒诞与现实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让荒诞中透露出现实,而现实中又是虚幻的,这也便是“卡夫卡式”创作的艺术特色。

  这就是卡夫卡,他关注的是陌生孤独、忧郁痛苦以及个性消失、人性异化的感受。卡夫卡是荒谬的,但是他的荒谬更多地体现出失败的痛楚而不是滑稽;卡夫卡的作品是一个个寓言,它们大都寓指了我们无法回避的生存困境。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1 篇2

  这个故事的内容是,一天早晨,格里高尔从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一只巨大的甲虫。他对自己的形像感到非常的吃惊,嘴里还不停地说着一句话: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过了一会他突然想到他五点钟要去赶火车,可是看着自己的身驱说到,我现在变成这样是不可能了,他就发弃了上班。限难地从床上滚了下来,然后从门缝里钻了出去。来到客厅闻到了牛奶的味到,他就顺着桌子爬到了放奶用的碗沿上,小心翼翼地喝着牛奶,可是还是掉了进去,但到最后还是艰难地爬了出来。从那以后他吃饭都要靠妹妹来喂他。他的这种样子使妹妹感到可怜,把他当小宠物养。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全家人都要靠他来生活,他的工资是靠当旅行推销员得来的`。可是他现在却变成了甲虫,没有办法给家人挣钱。家人因为失去了顶梁柱生活变得很贫穷,家里人的心情很糟糕,他的妹妹也没有心情来喂养它,还拿苹果来砸它。最后家人对他失去了感觉,把它扔了出去。它成了一个流浪的甲虫,爬在房顶上。

  这个故事我们,因为现在的社会带给人严重性的压力,最后把人的外表给异化了,不用说内心也会被异化。就会变得外表丑陋丧失人性。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也是因为社会带给他的严重压力,老天爷把他变成了甲虫。但是没有减轻他的痛苦,连班都上不成,也挣不到工资来养活这个家,最后成了一个无用的怪物被扔了出去。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1 篇3

  奥地利卡夫卡的很有代表性的一部短篇小说,故事情节十分离奇:年轻的推销员格里高尔是家中惟一经济来源,每天过着繁忙,压抑的生活;父母和妹妹都很疼爱他。然而在一天早上,大概是由于受生活重担和职业的习惯势力的压迫,他竟然从人变成了一只顾大的甲虫。自己和家人的一翻惊慌后,家人开始明显地对他冷淡,几乎不予理睬,不予关照。他们甚至以"这只虫根本就不是格里高尔"为由,根本不愿费力养这个不能挣钱还给家里带来不少麻烦的"怪物"。后来这个"甲虫"终于在虚弱和绝望中死去了。死后,家人竟"奇迹般"地很快就恢复过来——或者说他们干脆就没有一丝伤心之情,反之,他们都感到了卸去重担般的解脱,尽管他们心里十分清楚这只曾经开口叫过他们的甲虫就是格里高尔,这个不幸的家庭中终于又再次充满了阳光,老两口看着格里高尔那心情愈发愉快的美丽的妹妹,心满意足地想该给女儿找个好女婿啦……

  如果我在某天早上醒来发现自己也变成了一只大甲虫,我一定会绝望得当场死掉。这是多大的灾难啊!虽然看似荒唐,但毕竟不是没有可能。命运难以捉摸,谁知道哪天灾难就降临到自己头上来!更可悲的是,多数这样的灾难都来得无缘无故——至少受害者本人根本就是无辜的——自然灾害,战争等等莫名其妙地落到自己头上。想躲避当然是没用的,我们每个人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或深或浅的灾难,主人公遭到的灾难看似脱离现实却又再经典不过了。极为悲哀的是,对于绝大多数灾难,不管我们如何努力也摆脱不了。灾难不是命中注定的其实更为可怕。当然幸运地逃脱灾难又是命运不可捉摸的另一方面了。

  甲虫本身,甲虫是什么甲虫是一种成天忙碌不堪的低等动物。格里高尔是什么他是一个成天忙碌不堪的高等动物。从某种角度来说,人类形式的格里高尔就是一只甲虫,或者,甲虫就象征着格里高尔这样的人类。机械化生活,工作的人,在令人压抑的一天天中变得几乎成了物质的奴隶,甚至到了非人的地步,这又是多么悲惨!这样恐怖的事实终于被写成了真正的故事情节,这种人变成甲虫的现象真的少见吗?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1 篇4

  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夫卡的短篇小说。

  这篇小说被分为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一名叫做格里高尔·萨姆沙的推销员变一天早晨醒来,发现自己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的身体变成了甲虫,但他的思维却仍然是人类的。他的变化使他自己与他的家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他出现在他的秘书,母亲与父亲面前时,他的秘书开除了他,他的母亲吓坏了,而他的父亲十分生气,将他赶回他的卧室。

  第二部分:格里高尔虽然成为了甲虫,但他渐渐地还是习惯了这种生活。他的妹妹仍然很关心格里高尔,愿意每天给他送食物。虽然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甲虫,但是仍然很关心家庭状况。虽然他已经失业,但仍然关心父亲的债务问题以及送她妹妹去音乐学院的事情。因为他的变化,他的妹妹决定将格里高尔的卧室里的家具全部搬走。格里高尔看见他喜欢的所有东西被搬走,他很伤心,于是冲出了房间,试图拯救她他心爱的家具。结果,他吓晕了他的母亲。他的父亲愤怒了,用苹果不断的攻击格里高尔。他的妹妹的态度则从关心转为厌恶。

  第三部分:为了继续生存,除了格里高尔的一家人四处打工赚钱。母亲为陌生人缝制内衣;仍在上学的妹妹当上了售货员,她甚至将从前用作娱乐活动的首饰也卖掉了;而父亲则为银行职员送早餐。妹妹也懒得关心格里高尔了,只是偶尔为他送上食物。在数日之后,全家人对格里高尔忍无可忍了。就连平时最关心格里高尔的妹妹也主动提出将他的亲哥哥踢出家门。格里高尔在亲情冷漠下饥饿又沮丧,他身患重病,身上伤痕累累,在凌晨时,头垂在了地板上,鼻孔中吐出了最后一口气。

  这是一个悲剧故事,我们一般都会觉得变成了一只甲虫后会有不同常人的能力,然而在卡夫卡的笔中,他没有得到超能力,只是身子变成了甲虫罢了。结局是最令我意想不到的,在这个故事中,这只甲虫最终竟然没有变回人类,而是默默地死去了。一般我们都会认为,他们最终变回了人类,然而当我看到这个结局时,我惊呆了。这位推销员格里高尔竟然是以甲虫的形式死去的,这是最难以想象的。卡夫卡的变形记里没有格里高尔变形的过程,只是告诉读者他变形了,这本书里没有“魔法”,只是格里高尔变形后的不便与痛苦。

  格里高尔是无辜的,每次他受到伤害都是因为他想做正确的事,但是却没有任何人观察到。

  当父亲想让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进入他的房间时,虽然格里高尔完全服从父亲的指挥,父亲也许察觉了格里高尔的良好意愿,但仍然不停地发出‘嘘嘘’声,令格里高尔十分烦躁。他看到格里高尔在转身,但是却挤不进一扇房门,从父亲的表现来看,他没有耐心等待格里高尔做烦琐的动作。格里高尔十分了解父亲的心情,于是挤进了房门,但是父亲却毫不在乎格里高尔的处境,只在乎把他赶进房间,没打开另一扇门,把他硬是推了进去,使格里高尔血流如注。从这个情节不仅可以看出格里高尔是无辜的,也能看出他的父亲的没耐心,对他儿子的遭遇没有感到焦急心痛,只是觉得这是一只可恨的怪物。

  当格里高尔的妹妹要求妇人们搬掉格里高尔的家具时,格里高尔觉得惋惜,因为这是他用了几十年的家具,以及所有他喜欢的东西。他试图抢救,却吓坏了他的母亲,遭到了父亲苹果的轰炸,受了重伤。从这里也同样可以看出格里高尔的无辜,以及父亲的狠毒,他不在乎格里高尔的感受,只在乎其他人的感受。

  卡夫卡的变形记是荒谬的,故事的内容令我们震惊。卡夫卡的变形也可能是真实的,在现实社会里,我们人人都在变形中——作业人、考试人、空心人、稻草人、金钱人、迷惘人、物化人——变形是异化的具体过程,是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剧变。一旦产生变形,周围的整个世界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形后的格里高尔在发现自己成为甲虫后,只是显现出了一点惊讶,没有显现出丝毫的恐慌,那是因为他只在乎工作,最终他的个体性被社会性渐渐吞噬。

  所以,在格里高尔变形后,个体性是无关紧要的,只有工作是重要的。因此在他醒来后,没有恐慌,第一个想到是他的闹钟没有及时叫他起床去赶火车上班。他只是从家人和社会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家人对它冷漠时,他同样持有这种态度,只有在受到伤害或屈辱时,才考虑到自身。

  社会性和个体性是一个完美的人必须存在的两方面。文中的秘书与家人们只有个体性,忽视了格里高尔对他们的友善,理解。而格里高尔太注重社会性,忽视了最重要的个体性。因为太过于重视工作,虽然他获得了父母的尊敬以及美美的爱戴,但是最终因为缺乏个体性遭到了毁灭。

  要成为独立的,完美的人必须不能忽视社会性以及个体性。

  格力高尔终究是悲惨的,虽然他缺乏个体性,但是他是可怜的,他变形了,而且再也不能变回来了。

  他的结局就是,身上嵌着腐烂的苹果,冷漠的死去。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1 篇5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中篇小说,故事讲述一个没有自我的小人物毫无征兆变成一只甲虫,引发了一个荒诞不羁的人生转变。又是揭露了人性的自私和凉薄。

  一天早上,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心里的第一念头是上班不要迟到。格里高尔是一家公司的旅行推销员,每天早早起床带着样品赶五点火车给店里员工讲述新样品再回公司。他是一个外勤职工,吃饭没有规律,每天重复的工作。每次走进公司都想冲进老板办公室对着老板大声说我不干了。然而这个场景只是设想,他被现实打败,为了还清债务,只好按下自己的坏情绪。而今天他还变成了一只甲虫,身体变的异常的巨大,他失去了灵活的双手和双脚,现在是许多细小的腿,各自不停的乱动,无法控制。花了两个小时,格里高尔终于缓缓挪着笨拙的身体下了床,这时已经八点一刻,距离公司营业过去了一个小时,门外传来父亲的声音,公司代表来了。公司代表来的目的是看看格里高尔是不是装病在家。当开了房门看到一只巨大的甲虫,代表吓得转身就跑,把格里高尔哀求的呐喊抛之脑后。因为他发出的声音只是虫子叫,别人并不能听懂。

  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惊吓了公司代表和家人。父亲不耐烦的蹬着脚将格里高尔往房间里驱赶。母亲吓得大叫。认出格里高尔的妹妹害怕的哭泣。格里高尔意识还在,他变成了虫子意味着失去了工作,经济来源没有了,家里的存款只够维持两年。家人不得不出去找工作,房间不得不出租。父亲成了银行跑腿,母亲成了缝衣工,妹妹当了售货员,家里人都忙碌起来,格里高尔成了家里的累赘。

  格里高尔赚钱养家,家人们感激赞美他。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家人们照顾他一个月之后发现没有改善,开始敷衍,态度越来越恶劣。

  家里的房客让妹妹演奏小提琴,但他们听的漫不经心,妹妹抱屈,他想让妹妹回房演奏,没想到自己却暴露在房客面前,遭到嫌弃。房客决定解除房租,家人开始嫌弃,希望他回避不要出现在他们面前,于是妹妹将他锁在屋里,于是他被隔离了。格里高尔一直真诚无私对待家人,不计回报的付出,然而变故让亲情变的冷漠。第二天女佣来打扫房间,发现一只死去的甲虫,那是格里高尔。在家人都抛弃他的那一夜,格里高尔为他人而活的自己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毁灭已成必然。格里高尔死去后,家人们似乎终于松了一口气。更可怕的是,故事并没有画上悲伤的结局。

  失去了儿子,父母又将对未来的憧憬寄托在妹妹身上……

  远离那些理所当然让你付出的人,我们存在的意义不是成为别人需要的某个谁,我们的付出都并非理所当然,最重要的是,让我们的付出成就我们自己。要替别人着想,更要为自己而活。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1 篇6

  昨天,晚饭前,在房间,我看完卡夫卡的《变形记》。看完后,翻开日记本,打算写点读后感,但却感觉不知要写些什么。我不想去理解卡夫卡为什么要把格雷高尔异化为甲虫,也不想去理解卡夫卡为什么最后要让甲虫死去,变为甲虫就变为甲虫,死去就死去,我不想研究太多,世界很简单,因为,我发现,我的头脑越来越复杂。可笑的是,我的行为越来越幼稚,正是因为如此,我在我的`幼稚和混乱中常能感受到一种变幻不定的、奇妙的快乐。

  《变形记》这本书,我每个字都很详细阅读,读到最后,说真的,内心有点失望,或者说,卡夫卡没有如我预期的那样强烈地吸引住我。仅凭《变形记》,我感受不到卡夫卡的伟大。但我相信卡夫卡身后所得到的的盛大美誉绝非浪得虚名,相信归相信,我不想盲从世人的评论,所以我要亲自考察和发现他的成就。发现伟大或感受伟大,都是一种很大的快乐,这种快乐的感觉难以言传,这种快乐能够让一个人的精神得到震撼性的升华,对于某些特殊人物来说,或许还可以从中变得伟大起来。当一个人突然间发现了自己的伟大,那么,他的成长或变化速度便会快得连自己都会感到难以置信。天才总是为自己的脚印感到惊讶。惊讶自己,这也是一种能力,或者说,是一种艺术。

  如果可以的话,不,不论可以不可以,我都要走下去,不停地走下去,走到无路可走……我不是非常明白前一句话我的内心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就让一切的结局成为一道谜或一个疑问吧……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1 篇7

  卡夫卡在《变形记》里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离奇的故事:年轻的推销员格里高尔是家中惟一经济来源,每天过着繁忙、压抑的生活;父母和妹妹都很疼爱他。结果他在一夜好梦结束之后,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全家都因此惶恐。并且格里高尔也因为这一奇怪的遭遇,经历了家人从震惊、恐惧到冷漠、厌烦的现实,虽然他的母亲和妹妹都试图用剩余的一丝对他的爱来照顾他,但是还是被他那可怕的样子所疏远,而他父亲更是对他深恶痛绝,屡次攻击他,伤害他,并在最终直接导致了他的死亡。我想,也许格里高尔的离去对他来说是一件好事,否则,生活在这个被异化了的世界,留给他的也只会是无尽的寂寞与孤独,被社会压的喘不过气的他,在这个恐怖的社会只会承受更多的折磨。

  也许你会说这个故事实在是太过荒诞,但是荒诞的背后是社会的现实,现在,人们都被物质世界冲昏了头脑,为了追求利益,不择手段地破坏我们的世界,沙尘暴的侵袭,荒漠化的逐渐扩大,滥砍滥伐,毁林开荒,人类正用自己的行动一次又一次的将这种卡夫卡式的无奈、痛苦、忧郁延续,这种感觉并没有因为文明的日趋完善,反而愈加严重。

  我们应该感谢卡夫卡,他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要是这种对利益的追逐在这样扩张下去,或许故事真的有可能变成现实,这样,我们的家园会变成什么样子,醒悟吧,人们,让我们重新呼唤我们的精神世界,人与自然只有和谐相处,我们才能够可持续发展。希望卡夫卡的《变形记》可以呼唤起我们的心灵,唤起我们的良知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1 篇8

  《变形记》这本是书对人物心理描写十分精湛。虽然篇幅不长,但心理转变的很自然。既荒诞又合乎情理。

  格里高尔变甲虫后的心理变化大致是这样的。

  1、格里高尔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

  他惊慌、忧郁。他回忆过去的生活,怨恨自己的“累人的差使”,为还清父债而苦干。他清醒地想到起床,赶车上班去。父亲发现他变成大甲虫,露出一副恶狠狠的样子,赶他回卧室。他谦恭地恳求,尽快回屋,免得父亲生气。他忍辱负重,还不忘顺从父亲。

  2、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自我责备。

  格里高尔失业在家,过着甲虫生活,只能爬来爬去。但是,他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还想着给妹妹实现“美梦”。他想着,父亲老了,母亲生病,妹妹还只有17岁。他一听到家人出去做工挣钱,就“羞赧和伤心得浑身燥热”。他“受到了自责和忧愁的压抑”,“最后在绝望中,他觉得整个房间已经开始绕着他旋转起来,便掉下来摔在那张大桌子的中央”。

  3、受重伤后,被亲人厌弃而绝望,心态走向平和。

  一只苹果砸在背上,身受重伤,格里高尔终于被妹妹厌弃。妹妹一再说“我们必须设法摆脱它”。格里高尔“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他认为自己必须离开这里,他的这个意见也许比他妹妹的意见还坚决呢”。格里高尔异常冷静,他在绝望而又平和的`心境中死去。面对变形,面对亲人厌弃,面对死亡,格里高尔惊慌、痛苦、绝望,最终平静地死去。从这一点看,他还是一个清醒、坚强的人。

  格里高尔的人格形象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挣钱养家,显示他忠厚、善良而富有责任感的个性,一是争取自由,还清父债而追求时来运转,自由独立,最终在无奈与平和中追求另外一种超脱——死亡。

  格里高尔同家人应该互相热爱,互相帮助。可是,亲人们认为格里高尔不能再养家,把他看做累赘,最终抛弃了他。格里高尔死去,亲人们也不悲痛,反而去郊游。在资本主义社会,在机器生产和生存竞争的高压下,人被异化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接受不了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容纳不了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也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的异化,人性异化,人际关系异化。在金钱和私利面前,小说表现了两种异化:格里高尔的异化,人变成甲虫,本性也变了,从挣钱还清父债、争取独立自由变为安于甲虫生活的自轻自贱;以妹妹为代表的亲人异化,亲情变成仇情,善良变成冷酷。小说正是通过表现人的异化来反映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社会本质。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1 篇9

  这天读了卡夫卡的《变形记》。觉得心中的压抑感像巨石一样压在我的身上。拘谨,压抑,扭曲,种种感觉把我捆住了,周身动探不得,仿佛变成甲虫的不是哥里高尔而是我,是我拘谨在宏大的皮沙发下,动探不得。

  以前见过卡夫卡的照片。还是蛮帅气的,只是一双大大的眼睛中,充满了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绝望?远远不止。许是扭曲的绝望吧。他,是被一生的孤独所造就的巨人;他,站的太高太高,他的眼睛从我们所无法到达的高度往下俯瞰,看到了整个人类的绝望。

  惶恐之后,余下的方法只有一个——理解。习惯了就好。到那里,在绝望的大山中似乎看到了一块期望的石头。淡淡的爱意出现了,妹妹细心的照顾,母亲温暖的语言,都让主人公看到了一阵阵的温暖。主人公也很知自己的状况,默契的陪和着。开篇紧张的节奏渐渐慢了下来,事情又得到了缓解,让人开始浮想联翩:也许,哥里高尔还会再变回来的,生活还会恢复原状。可卡夫卡不这么认为。我看到的只是光明,而卡夫卡看到的却是全貌。熟悉,但是是厌倦的第一步,稍稍熟悉之后,无限的厌倦就在前面。

  最后,经济上的重负让这个家疲惫不堪也狼狈不堪,心理上的重负让哥里高尔越来越多的做出他不该做的事——绝望最后把他逼疯了。他想克制,又无法克制。理智已经无法战胜本能。对过去的回忆已经占据了一切。他虽然拥有甲虫的外壳,但他还有一颗人类的心,只要他在世界上还存在一刻,他就仍然是个顶天立地的人。他无法忍受别人把他当作恶心的爬虫,他渴望自己像原先一样!但是,他又对以前的生活充满恐惧。对生活的恐惧又使他有些爱上了此刻的状况。矛盾,是矛盾让他心力交瘁,是矛盾让他自己房间的地板上。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小说人物,哥里高尔,他就是卡夫卡的真实写照。卡夫卡不仅仅仅在写小说,他在写自己,在写自己的生活。

  除了主人公,他的妹妹也是卡夫卡着力表现的人物。不像劣等小说那样,把他妹妹塑造成一个十全十美的人物。在《变形记》里,每个人都是普通的,社会基层的小人物。他们都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小市民。他们的爱是建立在生存和金钱的根底上的。当自己的生活美满时,他们会去爱别人,关心别人,照顾别人。但是,一但别人破坏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梦想时,爱就不副存在了。余下的,只是血淋淋的冷酷。从主人公妹妹上的变化上,这一点表现的入木三分。这个形象的成功塑造,也看出来卡夫卡不可估量的天赋。

  小说的结尾是耐人寻味的。从结尾中,能够看到不止一种感情。哥里高尔在挣扎中死去了,生活又变回了原先的模样。也许,比原先还要完美,在哥里高尔妹妹的跳跃中,哥里高尔被忘记了。不,这个人就不曾存在,以前的生活,但是是幻觉。在一场闹剧过后,生活又滑回了原先的轨道。而他,哥里高尔,但是是萨姆沙一家生活中慢慢划过的一道流星……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1 篇10

  《鸿门宴》这部小说是根据电影编写的。讲的自然是刘邦、项羽二人之间的恩恩怨怨。众所周知,两雄在鸿门的这一场宴会,是刘邦反败为胜的转折点。正是因为有了这个转折点,刘邦才得以在后来统一天下,建立汉朝。

  历史向来都是成王败寇,刘邦“胜了”,他成了一代明君,治国有道。我之所以要在“胜了”上面加引号,是因为刘邦只是表面上获得了楚汉相争的胜利,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一入鸿门宴,所有人都注定是失败者。

  刘邦为何也是失败者?因为他变了。不管历如何,小说中的刘邦曾经是个重情重义的大哥大。他与萧何、樊哙等人南北征战,出生入死。他们经历过困难,经历过危险,共同有过胜利的喜悦,也有过失败的狼狈。刘邦从来都没有摆出过架子,他信任所有的手下,绝不猜疑,他从不因失败去指责下属,把大家都当成了自己的兄弟。他和大家一起吃饭,一起睡觉,从不在意所谓的君臣之礼;他与张良在月光下畅谈,探讨兵法,不眠不休。他绝不抛下兄弟们一人逃生,坚信要活一起活,要死一起死……可是后来呢?他变得多疑,杀害了以前与自己患难与共的兄弟们,变得面目狰狞,双手沾满了鲜血。他的改变,说到底还是为了那个至高无上的皇位,还是为了巩固稳定自己家的江山。在皇权面前,无亲情可言,更不用说是这连亲情都比不上的兄弟情义。

  在刘邦的眼里,江山,只能是刘家的江山,而不能是大家的江山。光彩夺目的龙椅让他变得自私,挖掘出了他丑恶的那一面。为了让后代坐稳这把龙椅,为了让自己不用为江山担忧,他挥起了屠刀,砍向那一个个熟悉的身影,此时的龙椅,不仅是金色的,还是红色的,那上面沾满了血腥,沾满了欲望,沾满了无数贤臣良将的不甘与不解。刘邦已经失去了相信他人的能力,经历了鸿门宴上的猜度与算计,他早已无人可信,鸿门宴上的一幕幕场景,一点一点吞噬了他所有的信任,吞噬了他所有的善良。没错,他胜了,可这胜利却使他改变了,彻彻底底、完完全全的改变了。

  在他赴宴之前,虞姬曾问过他:“你知道这赴宴的代价吗?”他至死才明白,赴宴换来了无上的权力,而代价就是让他失去相信任何人的权力,陷入永远的梦魇之中,无法自拔。这不是他想要的结局,亦非其他人想要的结局,但为何结局会是如此?

  若想爬上的地方,就必须踩着兄弟、亲人的身体,因为这是作为一个王者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1 篇11

  《变形记》是卡夫卡短篇代表作,是卡氏艺术上的最高成就,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作品之一。

  记得刚看完变形记的时候,我说了这样一句话:“这就没了?”

  的确,那就是结束了。

  很多人看变形记后,都说看不懂,不知道它到底在写什么,而这样一部不知道写些什么的短篇小说居然代表了“卡氏艺术上的最高成就,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作品之一。”

  刚开始看完,的确不解,但如果你试着换种方式去理解,比如类比的方法,如果主人公格雷戈尔不是变成了个甲虫,而是生病了,得了一种怪病,使得自己的身体都变了样,那你会怎么看?一个人生了病,变了个形状,家里的人渐渐的不把它当个正常的人看,然后慢慢地排斥它,最后最后那个生病的人为了不拖累他的家人,选择了死去,而他的家人,因为这个生病的人终于死了,不会再拖累他们了,一起出去郊游了,这你会怎么看?

  在我中学时期,我就敏锐的察觉到了:这个世界很冷。我不知道的是在地球的另一半,早就有人发现了这个现象,并且还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把它写出来了。变形记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孤独感与陌生感,即人与人之间,竞争激化、感情淡化、关系恶化,也就是说这种关系既荒谬又难以沟通。但这却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存在,真真确确的存在。

  我最佩服这本书的还有一个地方,这本书描写了一个冷酷的社会现实,可作者并为对此做任何批判,这是很少见的,一般来说,作者写书往往会带入自己的感情基调,最明显的属三国,在三国中,刘备一定是仁慈的,曹操一定是奸的,因为他不是汉室正统。而这本书却并没有任何的批判。这个我只在红楼梦里面见过,能写这样的文章,其作者非有大胸襟不可。

  我看过卡夫卡写给他父亲的信,仅仅5、6页的内容竟用了上百个不同的描写心里的`词汇,其内心的敏感程度可见一斑……我非常欣赏他的才情,也很同情他的遭遇。据说他当年写了很多文章,在临终前让他的朋友把他的文章全都给烧了,但他的朋友因佩服他的才情最终没有按照他的遗嘱行事。我想,卡发卡也还是想把他的文章让世人看,不然他大可以自己一把火烧了,而不用假手他人,之所以假手他人,是内心还保存一个希望,希望自己的书能够面世……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1 篇12

  弗兰茨·卡夫卡是奥地利的小说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变形记》是卡夫卡中篇小说的代表作。小说主要从主人公的视角出发,描写了家庭与社会的压迫下的人的异化现象。《变形记》并不是只关系到格里高尔·萨姆莎,作品还涉及到一种既包含着他同时又超越着他的变形。

  一、格里高尔的异化

  格里高尔是一家公司的推销员,一天早上醒来,他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长着许多细腿的大甲虫,从此厄运便降临。当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他首先关心的并非是自己的身体,而却是工作,他担心自己迟到了老板会如何对待他或者是请病假了老板会怀疑是他的慵懒,他甚至下决心七点一刻之前一定得下床。格里高尔仿佛成了一个只会工作的机器,他在乎的只是自己能否正常的工作,他甚至等待着一切恢复真实和自然的正常状态进而可以像往常一样去工作。

  在全权代理与格里高尔沟通时,格里高尔哀求道:“一个人可能暂时失去工作能力,但这时也是想着他以前做出的成绩的时候,还可以考虑到,当他排除障碍之后,他会比先前更加勤劳更加尽力的工作的。”格里高尔希望的是这家公司能够在自己恢复正常后继续让他工作,并且还保证自己能比以前工作的更加勤劳尽力。格里高尔对全权代理说的那些话都是在恳求公司不要解雇自己,甚至表示出自己愿意立刻动身上路去工作的心情。他丝毫不在意自己的生理上的变化,而是在意工作的得失。

  格里高尔的异化并非是从他变成甲虫开始的,而在他投身于工作之时就已经开始了。格里高尔在家庭生意的失败后就热情的投入工作,从小伙计成为推销员,逐渐格里高尔负担了全家的开销,家人也习惯了由他来养家。从此格里高尔便不再是格里高尔,而是一个挣钱养家的机器。他之后对工作上的回忆也无非就是老板和代理,伙计们和学徒工,最甜蜜的回忆也仅仅只是向一个帽店的女取款员求婚被拒。可见格里高尔完全丧失了自我,他只是一味的麻木的工作,他不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而是让自己老老实实的五年从没有请过病假的投身与工作中。

  二、家人的异化

  在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他家人对此十分吃惊,但很快恢复常态。母亲怕他,一见他就吓得晕死过去,得知格里高尔死去后,不由得露出如释重负的笑容;父亲甚至用苹果砸他,致使他身心备受摧残;就连一直关心照顾他的妹妹最终也厌弃了他,将他视为“我们一切不幸的根源”。这体现出在当时的社会中,人一旦失去了谋生能力和手段,失去了和他人交往的经济联系,人就无异于虫。当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不能工作后,他便无法再像之前那样为家庭提供经济来源,格里高尔失去了他的价值,因而被家人残忍的抛弃,最终陷入绝望,在孤独寂寞中凄然死去。

  格里高尔的父亲是最先抛弃他的,当他发现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时,便充满敌意的握紧拳头想把格里高尔推回房间。父亲对格里高尔的遭遇没有丝毫的同情,而是对他越来越嫌恶,父亲跺着脚、挥动手杖和报纸、发出“嘘嘘”声来将格里高尔赶回房间,完全把格里高尔当成了真正的大甲虫。“从他新生活的第一天起,父亲就认为只有以最严厉的方法对待他是合适的”,父亲对格里高尔的每一次举动都给格里高尔的身心造成了创伤。父亲朝着格里高尔扔苹果,导致他背后嵌入一个苹果、视力消失,这些伤害对格里高尔是致命的。格里高尔被父亲认为是甲虫、是敌人,他希望的是家人不要抛弃他,像以前那样对待他,可是毫无价值的格里高尔是不可能回到从前的那种生活。

  格里高尔的妹妹和妈妈之前对格里高尔抱有幻想,她们希望格里高尔能够正常起来,重新变回人类,像从前那样工作挣钱。在妹妹准备搬走格里高尔房间里的家具让格里高尔有更舒适的生存环境时,母亲则说道:“搬走家具好像借此向他表明我们放弃了他会好转的希望,毫不在乎地让他自生自灭?我想,最好还是让房间维持原状。这样,格里高尔回到我们中间来的时候,就会发现什么都没有变,可以比较容易忘记其间发生的一切。”她们都希望哪一天格里高尔能够好起来,可是格里高尔却丝毫没有好转的迹象,于是妹妹和母亲也失去了耐心,对格里高尔产生了厌恶。直至最后妹妹说道:“我们一定得设法弄走它,我们已尽我们的所能去照顾它容忍它了,没有人可以对我们有丝毫的指责。”家人都想摆脱掉格里高尔,认为他只是一个让人厌恶的负担。在这里,没有了亲情的温暖,有的只是利益的得失,失去利用价值的格里高尔的结局就是被抛弃。在格里高尔凄凉的死去后,他的家人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悲伤,而是如释重负,他们还“舒适地靠着椅背谈论着对未来的展望”,计划着今后美好的生活。

  当然,在变成大甲虫后,格里高尔也力图让家人理解他,他体恤家人的想法。他认识到自己必须镇定从事,要有耐心,要极端体恤家人,使他们比较容易忍受他在目前的状况下不得已给他们造成的烦恼、难堪。他也为自己无力再供给家庭的花销而羞愧和伤心。但他却背负着甲虫壳,他的一片心永远无法被人理解和接受。正是他的那层甲虫壳,不仅阻碍了他和他的家人进行交流,也沉重地宣告了一切交流和沟通企图的失败;也正是他心底不断增强的希翼赢得他人理解的渴望,导致了他彻底被抛弃乃至形体收到了毁灭,酿成了一曲震撼人心的悲剧。

  三、社会的异化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作者想表明的是在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和现代化社会大工业生产中,存在着许多和格里高尔一样的人们,忘我的投身于工作,成为挣钱的机器。人异化成物的奴隶,当人因为种种原因丧失了工作能力时,就不再为社会和家人承认,人就无异于物和工作。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卡夫卡便是借着格里高尔这一人物形象反映出西方社会人性的异化、人无法掌握自身命运、生活在恐惧与孤独中的生活本质。

  卡夫卡所运用的语言是客观冷漠的,仿佛在给我们讲述一个很平常很常见的故事。“一天清晨,格里高尔·萨姆莎从一串不安的梦中醒来时,发现自己在床上变成一只硕大的虫子”,语言平实普通,没有修饰,暗示着人变成虫是一个普遍存在于社会的让人能够瞬间接纳的事实。卡夫卡只是讲述,而不对所述的人和事进行评论;他让人物按客观逻辑来行动,在自己的行动中显示出个性和品格,让读者直接进入人物意识,通过作者提供的客观描写和人物的活动方式来得出自己的结论。小说中多用简短的句子,质朴自然,语调超然、平淡,并不设置悬念和冲突。如此叙事方式,让我们相信在社会中人的异化是一个普遍现象,让我们关注自己是否也发生了异化。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是个荒诞的不可能发生的事件,但卡夫卡在对主人公心理的描写、身边人物的反应都显得十分的逼真。他将荒诞与现实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让荒诞中透露出现实,而现实中又是虚幻的,这也便是“卡夫卡式”创作的艺术特色。

  这就是卡夫卡,他关注的是陌生孤独、忧郁痛苦以及个性消失、人性异化的感受。卡夫卡是荒谬的,但是他的荒谬更多地体现出失败的痛楚而不是滑稽;卡夫卡的作品是一个个寓言,它们大都寓指了我们无法回避的生存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