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汉字作文4篇 用汉字作为作文的题目这个作文该怎么写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实用汉字作文4篇 用汉字作为作文的题目这个作文该怎么写,供大家参考。
信息化时代带来的“汉字危机”已引起国人普遍重视,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河南卫视《汉字英雄》电视节目也应运而生受到追捧。这一方面引爆了全民对汉字书写的热情,另一方面也引起了人们对手写汉字缺失的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承汉字,如何坚守传统文化?
当下,信息化对汉字带来的挑战,不仅仅是对于汉字作为工具的一种挑战,更多的是对于汉字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一种挑战。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本身承载着大量的文化价值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所以,对于汉字的传承不能仅局限于墨守成规的听、说、读、写。相反,要顺应时代的发展,用信息化手段,以创新的理念来传承汉字。
首先,信息化技术不应该成为阻碍汉字的力量。网络艺术设计就是可以将二者统一的阵地,这种对汉字的视觉需求和设计理念的研发,为汉字注入了新的活力。往后,我们应当将这种通过改变亮度、光色、速度产生美感的方式,更广泛的应用于现代生活,让汉字插上现代艺术的翅膀,使抽象的汉字艺术在现代设计中产生更大的魅力。
对于汉字的传承也绝不能只是形式上的创新,更应该发掘其背后文化的'意义。我们所熟悉的北京奥运会体育图标,就是一个成功案例。它以中国的汉字为设计元素,以传统的篆书为基本形态,用高度概括的线条和生动的形象彰显了运动的美感,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种经验,在以后的文字艺术创作中,也应该发扬传承。
创新是传承的突破口。我们期待着古老的汉字,能够在创新中将承载的文化之深、艺术之美,继续传承下去。
五千多年前,象征黎明曙光的第一个汉字出现了,它在动物骨骸、金属、石头、竹简、纸帛上被记录下来,从此中华民族独有的一块瑰宝源远流长。到了今天,汉字不曾消失、不肯遗忘,我们一定要让它拥有悠长丰沛的活力。
还记得自己笔都拿不稳,却在爷爷的要求下正襟危坐,开始练字。这时爷爷总会端来一张高凳,坐在我后面,用他的手握着我的手,毛笔笔锋事实上是在爷爷有力的大手控制下移动。我看着毛笔的黑墨,一点一滴,一笔一画,慢慢渗透填满红色双钩围成的轮廓,爷爷那严肃的表情好像就是我最初对汉字的最深的记忆,现在想来童年的书写,是最早对规矩的学习,“规”是曲线,“矩”是直线,“规”是圆,“矩”是方。
慢慢的,爷爷开始教我名字的书写,我学习了“不可抖”的慎重,学习了“不可歪”的端正,学习了自己作为自己“不可取代”的自信。
但渐渐的,我也和同学一样,处于信息时代的我们开始习惯在键盘上敲下一个个拼音,然后各种字体任由打印,而在书本上的自由写法已被渐渐淡忘,那笔走龙蛇的书法之美除了残留的一点记忆也仿佛不再提及。
直到有一天,我走在沿江风光带上,一个老人拿着扫帚柄,柄起字落行人围住喝彩,看着老人那有些虔诚的表情,我闪过一丝愧疚。我们这个民族曾将汉字推向顶峰,现在难道要在我们手中将它丢失在谷底吗?现在的社会上,汉字正走向迷茫。
作为新世纪的雏鹰,作为祖国新一代的接班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挑起这个重担,让中学生走进汉字,融入汉字,感受汉字的魅力。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字,使用人数达到十六亿以上。汉字还是仍在使用历史最悠久的文字,最早出现的甲骨文于三千多年以前问世。在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文字信息量的比较一看,中文首居榜首,这样一对比,汉字是当今世界上信息量最大的文字符号系统。这足以让我们刻苦学习,唱响汉字之歌。
汉字与其他国家的语言一比对,英语、韩语、日语都做不到如此的整齐,如此的一一排列,而且词性、词义都相对。对联,不但字数一样,平仄有讲究,这足以让我们重新了解汉字,唱响自信之歌。
汉语汉字是读法最动听的文字之一,汉字一音一字,每一个音又分四个不同的音调,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种抑扬顿挫的美感。这足以让我们重新认识汉字,唱响汉字之歌。
汉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终生的良师益友、精神家园。汉字往往可以引起我们美妙而大胆的联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让我们唱响汉字之歌,将汉字发扬光大吧!
美国遗传学家尼尔教授认为,饥饿让那些吃了上顿没下顿,在营养很差的情况下仍然能够生存的人,进化出了“节俭基因”。
“灾”这个汉字,就是刻进了中华民族的基因,进化出了中国人的节俭基因。
甲骨文“灾”字是滔滔洪水的象形,还有一种写法是表示大水的“川”淹没了房梁“才”,也是水灾。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在黄河流域,而黄河是一条最捉摸不定的河流,经常泛滥改道。甲骨文往昔的昔上面是洪水,下面是“日”表示洪水滔天。可见古人对过往的记忆是与洪水密不可分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整个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同自然灾害的斗争史。
不仅是自然灾害,一旦改朝换代,或外族入侵,也必是生灵涂炭。
甲骨文还有一个“灾”字,是一只象征战争的戈矛,戈矛上有一个人头的象形。这个“灾”所指的是兵灾。
刻在人类基因里的灾难印记,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和我们每个人的心理。我们今天的很多社会现象都是和灾的记忆有关的。比如缺乏信仰,无原则的崇拜暴力,实用为先,以及我们在老人身上看到的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等等,都是“灾”留在我们骨子里的不安全感。
汉语以中华民族特有的造境方式,使中国人千年抒怀不已。喜怒哀乐,借助方块字,宣泄自己的感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发而为言,著之为文,绵延不绝流淌成为中国的文化长河,陶成精品,冶成箴言,铸就了巍巍的中华魂魄。
“自太初有字,于是民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地”。
汉字又是帮助海外游子跨越大海阻隔的心灵的筏子。在异国他乡谋生,汉字便是一种寄托,哪怕是一块牌匾、一纸小条,上面的方块字会象磁铁般的吸引着你,让你感受到来自祖国的亲切。因为那中国人的情思已经浓缩为那最简单的横竖撇捺。每一笔,都是饱蘸着华夏碧血写就的。在海外,无论你功成名就还是漂泊沦丧,只要有方块字的伴随,你就会有几多慰籍几多寄托,因为无论是象形还是指事,无论是会意还是形声,每一个字都有深远的来历,每一个中国人就是那一撇一捺,已经成为方块字的魂魄。
汉字不老,自仓颉造字开始,汉字就以其浩瀚广博抒写着华夏历史,以其灵秀展示着炎黄之精神,开辟和注解着历史,正是有了方块字的诞生,才有了《左传》《史记》,才有了四大名著,才有了新文化运动,才有了屈子、司马迁,才有了曹雪琴、鲁迅。通过汉字,让我们的子子孙孙知道了中华大地的千年风云,明白了东方巨龙的深刻内涵。在秦始皇的烽烟滚滚中,汉字没有被毁掉,在侵略者的生灵涂炭中,汉字没有被毁掉,在西方列强的奴化政策下,汉字没有被毁掉,始终以方块字的骨骼在支撑着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现在和未来,永远。
汉字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我们要保护汉字,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让汉字成为不朽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