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春节》作文3篇 春节作文高中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高中《春节》作文3篇 春节作文高中生,以供借鉴。
每当我看到人们过春节那喜洋洋的照片和节目时,我都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去年初五我干的一件“傻事”。
初五也叫“破五”,就是送年的意思,传统的送年也要吃饺子,而且饺子里还要包上钱、枣、糖,每样包上6个。意思是:如果吃到带钱的饺子,这一年就会发财,如果吃到带枣的饺子,这一年就会好运早来;如果吃到带糖的饺子,这一年就会过的“甜甜蜜蜜”,一家人就会和和睦睦。6是吉祥的数字。虽然这只是人们对新年的期望,但我们家还是继承了这种传统。
初五晚上,我们吃饺子送年。爸爸在吃第一个饺子时,只听见“咯噔”一声,第一个钱被爸爸吃着了,他露出了的意地笑容。这时,妈妈也学着爸爸的样子说:“你猜这个饺子里有没有东西?”我想:妈妈一向爱开玩笑。自信地说:“没有!”结果第一块糖又被妈妈吃着了。现在就我还没有吃着东西呢!我非常着急。最后,我吃了20个饺子,只吃出了3块糖,妈妈吃了25个饺子,吃了4个钱,2块糖,爸爸吃了30个饺子,吃出了2个钱,1块糖和3个枣,现在只剩下了10个饺子,我不甘落后地想:这10个饺子里肯定有3个枣,虽然,我已经吃的很饱了,但还是抵不住枣饺子的诱惑。我揉了揉肚子,不由自主的又吃了两个饺子,可还是没有吃到枣饺子。我看了看一向争强好胜的爸爸和妈妈,他们悠闲的吃着别的菜,好像是并不在乎我是否把剩下的3个枣吃出来。我不管那么多,又吃了5个饺子,还是没有吃到枣饺子。我开始怀疑他们是不是已经把剩下的3个枣吃出来了?我看了看他们的“战利品”没有多呀?就在这时他们不约而同的来夹这3个饺子,我看了他们的动作,想:这最后的3个枣,一定就在这三个饺子里!我连忙拿起筷子夹起这三个饺子就往嘴里送,一咬,怎么一个枣也没有。这时,爸爸笑着说:“厨房里还有一盘饺子没煮。”我跑到厨房一看,果然还有一盘饺子没煮呢,我后悔不已。恰好这3个枣就在这10个饺子里。
每当我想起这件事,我就会时刻提醒自己,无论干什么事都要考虑周到,不要盲目行事。
数起春节最开心的事,我们男孩子无疑是放鞭炮了。放鞭炮是孩子们的乐趣,现在还能清晰的记得孩提时代的事情。每到大年三十晚上,提前让妈妈把新衣服准备好,放在床头,准备早上起来穿。一年难得做一次新衣服,穿新衣也是很能让人兴奋的一件事情。更让人兴奋的事是准备早早地起来拾鞭炮。那个时候不像现在,孩子的鞭炮都是大人买的,摔炮、拉炮、捏炮、礼花等什么都有,不操心没炮放。那时候一家一户的都是买个一千二千响,算是应应景,那顾得上孩子们啊!但再穷也抹杀不了孩子们爱玩的天性。孩子们总能找到他们的娱乐所在。
无奈只有三五个同伴,提前商量好,早上起来先把自家的鞭炮拉了,然后再相互结伴一块儿去拾别人家放完没响的鞭炮。那场景,像一幅图,现在还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中:东边邻居鞭炮响了,赶快跑到东边,穿着新衣服,摸着黑,西边谁家鞭炮响了,赶紧的,跑向西边,大半个村子,几乎让我们跑遍了,三五成群,也不知道害怕,记得那时候没有月亮,天很黑很黑,村子里没有路灯,跑到各家各户院子里才会看到有电灯明着。好冷好冷的天,跑得全身出汗,透过灯光可以看到每个人头上都在冒着白烟儿。天亮了,每个人的衣服兜子里,都装得鼓鼓的,满满的,一边相互炫耀着收获,一边在嘴里诅咒着某家大人的抠门,竟把鞭炮放在大荆条篓里拉,这损招真想得出,害得我们没炮拾。
接下来就更好玩了,有焾儿的放一块儿,没焾儿的'放一块儿。有焾儿的就放,在树洞里放,在墙缝里放,凡是大人想不到、感觉不可思议的地方,孩子们都觉得很有意思:雪地里,瓶子里,窗台上,牛背上,甚至是牛粪上,都放过炮。如果跑不及,就会溅一身的牛粪,到家注定要挨骂,所以更有刺激性。没有焾儿的,就从中间掰开、一分为二,点着呲花,或把炮围成一圈儿,或围成各种造型,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你点着我,我点着你,看谁点着的炮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手上脸上都是黑黑的,大人准会嗔怪道:又玩成花狗脸儿了?!
新衣服没穿几天,袖子上,衣角边,裤腿上,都会烧一个一个的小窟窿,当然又少不得再挨一次骂,但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鞭炮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就像王安石说的,鞭炮是过年的象征,新年的第一声问候,寒冬里热闹的温暖,更饱含人们对春天的向往。但随着近年来PM2.5数值的持续升高,引起了人们对空气污染高度重视,无奈地提出倡议少放甚至杜绝燃放鞭炮的建议,我知晓鞭炮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但我还是执着地放不下,放不下的是文化,舍不得的是习俗,离不开的是气氛。
少时最期待的就是春节,春节的高潮在年三十那夜,零点钟声敲响的时候,我就和长辈们去放鞭炮。我们穿着厚夹袄,手缩在暖暖的口袋里,看到大人们点着火柴,蹲下身,伸长手,重心后倾,让火柴燃烧点着鞭炮引线。当引线发出红光和“噼啪”响的时候,大人们就立即跑开,速度极快,欢呼声随即响起。他们跑到我身边,抱着我,捂着我的耳朵。但震耳欲聋的鞭炮声还是掩盖过周围的所有,视线中唯鞭炮炸开的红纸屑最为显眼。
今年的春节就显得冷清了,倒是在看春晚时落得清净,若是往年十一点过后,屋外的鞭炮声就经常使我听不清电视中主持人的说话声音,还不忘抱怨几句。今年年三十过后,听说空气也格外好,只是我还是觉得少了几抹红,少了几许生气。细想,觉得还是往年的气氛好,是热闹,是别样的温馨。
严重的空气污染使我们迫不得已只有出此下策吗?几千年的习俗,几千年的文化,会逐渐地消失吗?下一代的孩子对于鞭炮的认识会不会像我们从父母口中听到的粮、油票一样成为历史的象征?这有趣而又特别的习俗不正是我国四大发明中火药的原型?难道我们就舍得放弃?可空气的污染也同样时时危害人们的健康,放炮竹也具有一定的危险。那我们为何不改良炮竹呢?那样岂不是一举多得吗?
科技发达的二十一世纪,科学家们总是用优质且适合的材料做出近似完美的作品,或具有实用的功能,或展现唯美的视觉效果,在制作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地修改、改进,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像漂亮的气球在早些年是用氢气填充,后来为了安全,改为氮气;又如爱迪生发明灯泡时,在失败中反复试验,终于找到灯丝最为合适的材料—钨丝。我相信聪明的人们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发明绿色炮竹,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同时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年一年在鞭炮声中辞旧迎新,“欢”度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