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记忆中的乡村5篇

2024-02-06 15:43:12综合

记忆中的乡村5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记忆中的乡村5篇,以供参考。

记忆中的乡村5篇

记忆中的乡村1

  人的一生回忆重重,有时既多愁善感,但有时又欢乐无限,回忆是无限制的,时不时回忆的画面就浮现在我的脑海,她存于我童年美好的记忆,而现今我却渐渐淡忘,化为空中的一缕青烟,但现今我有找回了那丢失的记忆。

  她,我的奶奶是一位心灵手巧,勤劳朴实的老人家,小时候,奶奶常牵着我的手,踩着乡间小路上的石板,随着潺潺流水,漫步至那花香四溢的田野间,这儿曾是我儿时的乐园,我们一起摸虾,静坐钓鱼,有时,微风四起,却成了我放风筝的好时候,有时细雨以至,但却清洗了我那思念父母的心,这美好的往事却在那一刻化为乌有,那一天,我奶奶因糖尿病复发,进入医院手术,却因手术失误导致奶奶左手,右脚残疾,而我站在手术室外,痛哭流涕,手术后奶奶需要休息,便让姑姑照顾,我也因此被接回城,当我小学毕业,来到乡下,我单独见奶奶望着那乡村的田野,我于是一声不吭的推着奶奶的轮椅去那乡间的田野。

  路上,去田野的路变了,变成了坚如盘石的水泥路,奶奶也变了,望着奶奶苍白的头发,一股酸楚值冲鼻腔,奶奶老了,而我却长大了。这一上午,我俩未说一句话,吃完午饭后便又匆匆离去,但却没想那是我最后的一次见面。

  奶奶的葬礼过后,我们的亲属都穿上了白袍,走在去乡间的小路,虽是同一条小路,但毫无亲切感,花香依旧,但却多了一种寂寞感,我将奶奶的骨灰盒埋在了那野花丛中,给奶奶磕头三下便又匆匆离去,沿着小路离去,那时的我又一次落下了泪。

  愿那野花丛成为她的避风港,愿我的样貌永存于她的心中,奶奶,童年的伙伴,我将永远抓住她和我的记忆,我更会记住和她走过上千次的乡村小石路。

记忆中的乡村2

  22年前的三月,我带着父母的殷切期望和依依不舍,背着行囊离开了生我养我的那个乡村。从此,再没有在三月的某个日子回过故乡。于是,每到三月春色浓,我便十分想念她。

  我的故乡在江南的一个小山村,那里没有驿动的小桥流水,没有曼妙的舞姿和歌声,有的是“五山一水三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

  我依稀记得,走出村庄的那一天,是个细雨霏霏的日子。父亲点着了一挂长长的鞭炮,劈哩啪啦地响了好一阵子,把邻里乡亲的眼球都吸引了过来;母亲拉着我的手总不肯放下,一边送我走出村庄,一边细细地叮咛嘱咐,任由薄雨飘落在头上,泛起点点银光。

  我的记忆中,乡村三月是个缤纷的季节。山冈上,杜鹃花争奇斗艳,有的开着红花,有的笑露粉妆;田野里,油菜花竞相开放,有的一片连着一片,有的如梯田般层峦叠嶂。只要走出村庄,都能闻到扑鼻的清香。邻居家的女同学,经常摘来一朵两朵,或缀在头上,或捧在手中,显得格外妩媚。

  我的记忆中,乡村三月是忙碌的季节。有句谚语说: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进入三月,乡亲们都忙了起来,有的挑着担在旱地积肥,有的牵着牛在水里劳作。为了多赚些工分,父亲干得最多最苦最累的农活,就是耕田耙田,每天浸泡在水里的时间不下七八个小时。好在那个时候环境没有受到污染,父亲每次耙田时都能抓到一兜鲜活的鲫鱼,让我们一家人的伙食经常得以改善。而那时的女人们,也都脱下春节的新衣裳,自家的田园里翻畦施肥、栽种新苗,播下一年的希望。

  我的记忆中,乡村三月是踏青的季节。在我家和学校附近有一座叫上天峰的山,风景秀丽,峰高石奇,名胜古迹多达几十处,曾吸引无数文人墨客游览。春分前后,学校每年都组织踏青春游,爬上天梯、坐仙人床、敲东鼓、饮清泉,彷佛置身于美丽的传说中。若是晴天登峰眺望,洪都娇容一览无余,匡庐秀色尽收眼底,只可惜那时没有相机,无法将这美丽的瞬间定格。假如工作不是太忙,我真想在这个三月,带着妻女回家乡畅游一回,找找在乡村踏青春游的足迹。

  此时此刻,望着京城窗外又一个灰蒙蒙的天空,我更加怀念家乡的春天,更加忘不了二十多年前记忆中的乡村三月。

记忆中的乡村3

  我的家住在农村,家里有一个很大的院子,勤劳的爷爷和奶奶在院子里种上果树和蔬菜,爱美的妈妈种了十几盆花,养了几条金鱼。一年四季,我家的院子里,都充满着生机。

  记得小时候,我每天都会很早起床,给院子里的植物浇浇水,和妈妈一起给小鱼换换水。吃过早饭,爷爷和奶奶都照例在院子里忙活一阵子——给瓜苗打打茬,果树打打药……,不知不觉,一上午就过去了。

  中午,爷爷奶奶会在午饭后休息。下午,爷爷总会一个人到责任田里转转,有时也会除除草。有时爷爷去责任四时,也会带上我,看完责任田后,爷爷都会带我去离田地不远的康达奶业,批上一些面包和奶,每当这时,我都会高兴得不得了。

  下午,从幼儿园放学回家,妈妈就把桌子搬到大门外,辅导我写作业。不时有两三个邻居路过,总不忘夸我说:“哟,看人家牛添乐,学习多努力啊,将来一定是个大学生!”作业写完,奶奶也把饭做好了,把书本一收,我们就直接开饭。

  夜来了,明亮的月光洒满大地,萤火虫儿提着灯笼在草丛中闲逛。我吃过晚饭,躺在竹椅上,看着月亮慢慢地明亮起来,闻着沁人心脾的花木香,我渐渐地恍忽起来……

  不过,现在我家外面的麦田,也盖成了一个大仓库,夏日里从门前吹过的凉风被仓库挡住了;我们家的地被政府征收了,爷爷似乎一下子无事可做了,以前那高兴、愉快的欢乐声难得再见了。看着这样的场景,我心生疑惑:到底是恬静、祥和的乡村生活好,还是繁华、喧闹的都市生活好呢?

记忆中的乡村4

  我的家乡是一个很美丽的地方,这儿有山,有水,有树……

  早晨,当那一轮旭日从东边缓缓升起,照耀着这个美丽而又瑰丽的小村庄,群山环绕。你会仔细体味到乡间的气息与宁静,远离了城市的喧嚣。

  走在崎岖的小路上,两边的小草、野花也仰起头来,享受着阳光的沐浴。瞧!你看,那河里的小鸭子们正在嬉戏、游玩。还有河道两旁的大枫树,经风的鼓舞,在空中跳起了华尔兹。小时,我们总喜欢坐在小石桥上,看水中的鱼儿、螃蟹、虾米,有时还会把河边那些形状像小船的叶子,扔在河中,几滴水珠在上面蹦蹦跳跳,显得格外美丽。夏日太阳炙烤着大地,我们放学回家总喜欢去河里用一片叶子舀一些水来喝,我们还总说:“这水真甜!”便开开心心地回家了。

  童年中的家乡是多么美好啊!可是现在,你看以前的那条小路,变得那么平坦、宽广。两旁的树木变得那么稀少。我木讷,我沉思,幻想着那时家乡与现在家乡的对比。

  现在,坐在那小石桥上向下望,已看不清小鱼的模样。河里依稀可见的是那些奇形怪状的黑色固体,小鸭子也不再去那里游泳了。河边的那两棵大枫树变得那么苍老,似乎经历了一个世纪,树干上添加了那么多条皱纹。我闭上眼睛,不愿看到这一切。又想起以前,那条小道,我和妹妹手拉着手小心翼翼地走过,我们还一起去捉螃蟹……

  我不想要这种生活,家乡变得面目全非,那些能勾起童年的地方都没有了,这不是我想要的。我想要的,只是那份只属于乡间的气息与宁静。河水清澈明亮,还可以看见小鱼儿自由自在的游泳,不需要人们如何地“装饰”家乡只保持大自然的美。

  这不是我想要的……

  我依旧做着那个美丽而又熟悉的梦,真希望一觉醒来,一切都能成真。

记忆中的乡村5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读唐代王维的这两句诗,脑海中浮现的不是他当年出使塞外看到的沙漠壮观而凄清的景象,以及他对强盛唐帝国的歌颂情愫,而是僻静的乡村中轻轻袅袅上升的炊烟。那道青灰、袅娜,像雾似纱从低矮的屋顶上如梦般飘起,像苍茫大地吐纳的气体,扮靓了静村每一个日子。那些不绝如缕的青烟,在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飘荡出的就是饭菜的香味,传递的是吃喝的信息,对经常性处于辘辘中的饥肠是一种很好的慰藉。

  以前庄户人家,家家户户做饭烧的都是柴火,一日三餐烟囱里都有一股青烟冒出。那丝丝缕缕的青烟升起在空中,别看它寂静无声,有时弯弯曲曲,婀娜飘逸;有时轻云直上,直冲霄汉。有的轻轻淡淡,似雾似纱,有的浓浓重重,如云曳地;有的细细腻腻,幔妙纠缠。但升上了天空就浑然一体,与云相结,给宁静的小村绘就出了生动的景象。一种穷而有趣的生活,一种浓浓的乡村情结,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就被那炊烟勾勒出来。

  在农村烧柴火的年代,为了保证一年四季有柴火烧饭炒菜,每家每户,到了深秋时节,都要集中几天时间或全家出动,或请人帮忙砍几天的柴火,堆积在厨房的旁边,供雨雪天做饭炒菜之用。人口多的家庭砍的柴火相应也要多些,堆积起来比厨房还要高大。我家那时人口多,砍的柴火也是村子里最多的。为了防止堆码的柴火漏堆,一般请师傅堆码。只需小半天工夫一个柴火垛就有模有样的堆码好了。那堆码好的柴火即好看又整齐,像一座小山,又像一幢小小的茅草屋,呈现出高大崔巍的模样,久久地散发着沁人肺腑的芳香。那时有一种说法,说是谁家的柴火堆得又高又大,来年这家准会柴丰米足,不愁吃喝,日子越过越红火。尽管我家的柴火每年都是村子里堆得最大最整齐好看的,但年年都是口粮不足,甚至饔飧不继,愁煞大人。柴火堆得高大,预兆着不愁吃喝、日子越过越红火的说法并没有应验过。但我家厨房上烟囱上冒出的炊烟每每却是村子里最浓最高最长久的,是一般的家庭不能相比的。它就像一章五线谱中跳动的音符,弹奏出的是一曲动听的乐曲,让人在静静地谛听中感受到希望的脚步向你走来,那些关于吃的酸楚都随着那炊烟的徐徐升起荡之而去。因此我最愿观看的景象是炊烟的升起,我最愿做的一件家务,就是坐到灶前帮大人生火做饭,让一股浓浓的炊烟升起在村庄的上空。每当坐在灶前生火看到灶内如太阳般金黄的火焰,总觉得很飘亮,仿佛那烈焰炙烤的不是一锅的吃食,而是一灶轰轰烈烈的人间生活图景。有时灶内放入了一些干燥而质地坚硬的好柴火时,那燃烧的烈焰时不时就会发出哧哧的欢啸声。外婆说,这是火在欢笑。灶内“火笑”,明天就会有客人来。听了外婆的话,我心中就升起一份希望。第二天就望眼欲穿地盼望着客人如期而至。因为来了客人母亲就会想方设法弄点好吃的.菜招待,我们就可沾上光。但每每这样的希望都变成了失望。外婆说的“火笑”会有客人来的话,好像也没应验过。但我仍愿坐在灶堂前烧火,兴致勃勃地不停地往灶内添柴,让灶内的火烧得旺旺的,让烟囱的炊烟浓厚而高高地升起。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的生活悄然地发生了变化,有些经济状况好的家庭用上了煤汽,村庄上空的炊烟渐渐减少了些,但仍有炊烟升起村庄的温暖。但进入了新的世纪,农村的炊烟是越来越少了,直到近几年几乎要绝迹了,村民们都同城里人一样用上了各种电炊具和液化气做饭炒菜,很少用柴火了。于是世代耕耘在土地上的庄户人家,厨房上的烟囱便成了摆设,有的不用了柴火灶,干脆厨房顶上的烟囱也消失了。那曾给心灵一丝丝温缓一片片希望的炊烟也成了历史的记忆。如今行走在没有炊烟升起的村庄,心中就有一份陌生和失落感,有些惆怅和忧伤。这不冒炊烟的村庄还是我曾生活的村庄吗?我不止一次在心中发问。村庄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就像一个好端端的人整了形,面目全非了,就像一幅有色彩的画在岁月中褪去了色彩,展现在眼前的变成了缺少斑斓的素描。

  乡间上空的炊烟曾是流淌在农人心中的一股暖流,是给农人以希望的图景,是农人心境中浓浓的乡愁。曾记得热火朝天的农耕时代,每当乡村中炊烟升起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传出呼唤子女或是在田间地头劳动的亲人回家吃饭的声音,那声音伴着炊烟的升起在乡村上空回荡,成了乡间最质朴最亲切的一道风景,那道风景仍顽固地盘桓在我的脑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