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品12篇

2024-02-06 08:27:30综合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品12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电脑住宅为人们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感受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设计心中的电脑住宅。

  【教学重难点】

  了解住宅中电脑的功能及如何工作的,想象电脑的神奇。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

  住宅

  学生说说生活中的住宅是什么样的。

  2、再板书:

  电脑

  学生质疑,如电脑住宅和我们普通的住宅有什么不同?电脑住宅的功能等。请同学们带着疑问阅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刚才的问题。注意读准字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2、简单说说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3、再次默读课文:

  边读边想课文介绍了电脑住宅中的哪些设施?电脑各有什么功能?它们是怎样工作的?

  三、细读探讨,想象表达

  1、用实物投影仪出示表格,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填写。

  (填写住宅大门外、门口、会客厅、厨房、卧室、浴室的电脑各自的功能、怎样工作的情况。)

  2、交流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学习对应的段落,展示表格填写情况。

  3、你们能用一个词语说说电脑住宅给你的印象吗?

  根据学生所说板书:

  神奇独特、舒适便捷

  4、齐读最后一段。

  5、老师很想去参观一下电脑住宅,哪位同学能为老师解说吗?请你挑住宅的一处进行解说。

  6、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加上自己的想象,组织语言介绍电脑住宅中各项设施的布局、功能及使用方法。

  四、拓展延伸

  1、多媒体出示:

  某公司正在举行设计未来的电脑住宅大赛,获得最佳设计者将有丰厚的奖励,假如你去参赛,你打算怎样设计电脑住宅呢?和同桌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2、评一评:

  谁设计的是班上的最佳住宅。

  五、作业超市

  1、查一查:

  收集有关电脑住宅所具有的其他功能的资料。

  2、写一写:

  把你感兴趣的电脑住宅设计写下来。

  3、画一画:

  按照课文的讲述顺序画出电脑住宅的示意图。

  【板书设计】

  电脑住宅

  神奇独特 舒适便捷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短文的内容,并能口述。

  过程与方法

  自读自悟、圈点批画,抓住关键词语或句子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优势,解决学习上的困惑。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感受自然界的多姿多彩,激发学生观生活、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短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

  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感受自然界的多姿多彩,激发学生观生活、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 具:

  课文朗读带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短文以其篇幅短小,语意精练而深受读者的喜爱,我们今天来学习两篇短文,首先我们学习《小马》。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学习生字

  篇 枣 怯 通 缎

  重点指导读音的字:篇 缎

  重点指导书写的字:枣 通

  3、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

  1、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思考:小马有哪些变化?

  初生的小马外貌:

  性格:

  春天的小马:

  3、指导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

  四、学习课文第4、5自然段

  1、听录音读课文

  2、学生思考:长大的丹丹外形有什么变化?丹丹的性格是怎样的?

  五、总结全文

  学生讨论:作者笔下的丹丹是怎样的?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秋天的景色特点,品味秋景的美丽,感受丰收的喜悦。

  2、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了解秋天的景色特点,品味秋景的美丽,感受丰收的喜悦。

  教学难点

  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策略/方法

  第一课时

  一、目标导学,导入新课

  1、激趣:同学们,一年四季,季节更替,转眼,又到了秋天。秋天是硕果累累、流光溢彩的季节,让我们跟着诗人王宜振的脚步,一起到田野里去感受明丽的秋天吧!(板书课题)

  2、(多媒体课件展示秋景)教师范读全诗。

  3、学生自由谈:看了秋景,听了写秋的诗,你对秋天有什么问题吗?(此处可让学生质疑)

  二、精讲点拨,初读诗歌,理清诗歌的脉络。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对照生字表,读准字音,读准课文,不错、不添、不漏。同时,边读边标出诗歌的小节来。

  2、指名读全诗,相机正音。

  3、出示生词卡片,指名领读齐读:

  明丽酿造烦恼羊肠小道

  照耀珍藏柔韧井井有条

  4、提问:这些生字中,有哪些容易写错的地方?我们怎样记住它们?

  5、尝试听写,并交流反馈。

  6、齐读。

  7、再读全诗,将自己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秋天?

  8、小结:秋风、秋阳、秋色、秋实、秋香

  三、有效反馈,布置作业:

  1、小结:读了这一首诗,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2、布置作业:

  ①熟读诗歌,背诵全诗。

  ②听写生字词,描红习字。

  ③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小节,根据内容画一幅秋天的画。

  ④课后收集写秋天的诗,古诗,现代诗都可以。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课后词语,并反馈。

  2、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秋天的美,用读来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好吗?

  二、进入新课

  1、精读感悟,体会秋天各样的美。

  ①过渡:跟着诗人我们走进了秋天,看到了秋天,你喜欢秋天的什么风景呢?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此处可让学生质疑)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画画谈谈自己的理解。

  读完课文后学生自由谈,教师相机板书:秋风、秋阳、秋色、秋实、秋香(可以打乱顺序)

  ②指导学生重点品读:其中,你喜欢什么呢?把描写这一景物的语句勾画下来圈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批注上你的体会。

  组织交流,相机指导:A、秋风:

  (1)、你为什么喜欢秋风?指名学生答。(秋风像个淘气的.娃娃,又像一把柔韧的梳子。)

  (2)、“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个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好像是风在一点一点擦拭脚印,掩盖夏的痕迹。)

  (3)、能把你的喜欢用读表达出来吗?(感情朗读这一小结,师生共同评价。)

  B、秋实:

  (1)秋天里,有哪些果实成熟了?都是什么样子的?(稻穗、向日葵、苹果、葡萄)

  (2)自读第三到五小节,感受丰收的喜悦。

  (3)汇报朗读,教师指导。

  (4)全班赛读,看谁先背下来。

  (5)在看到累累秋实的时候,我们还看到了迷人的秋色,都有些什么颜色呢?(红、黄、紫。学生可以想象补充课文中没有的颜色。)

  2、回归整体,感受诗的韵律美。组织讨论:

  (1)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呢?(写得美读起来上口)

  (2)你觉得这首诗还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自由谈,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重点指导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

  (3)教师小结:这首小诗运用拟人的手法,用流畅明快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秋天的美。

  3、再读全诗,试着背诵全诗。

  三、拓展延伸,描绘自己心中的秋天

  1、谈话“同学们,金秋是美丽的,在每一个人心中,它又美得各不相同,下面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礼赞自己心中的秋吧!

  2、自由组合,分组活动,出示分组活动内容:

  (1)彩笔绘秋色,画出心中的秋。

  (2)深情颂秋天,读出心中的秋。(小组合作编排诗朗诵《秋天》)

  (3)妙笔描秋景,写出心中的秋。(即课后练习4,将诗句改成一段话。)

  3、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总结。

  1—1揭题,生齐读课题。

  1—3生自由谈

  2—1生自读全诗

  2—4教学易错字

  2—7生思考

  3—1创设情境,学生发言。

  3—2引导学生在图画中、从身边景物、人物、事物的变化中找秋天,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现秋天的特点。

  1—2学生质疑

  2—1让学生有充分自由、自主的空间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进行品析,产生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2—2组织学生讨论。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我的发现教学,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习惯。

  2、积累对联。

  3、通过趣味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我的发现教学,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习惯。

  2、积累对联。

  3、通过趣味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生读对话,反复读,思考:

  这段对话告诉我们什么?

  2、生反馈。

  (读文章,边读边想象,能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3、师生共同再读《观潮》,边读边想象,争取在头脑中出现画面。

  4、总结。

  二、日积月累

  1、生自由读,思考:

  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吗?

  2、生反复读,背自己最喜欢的。

  3、生上台表演。

  4、师生齐读,再背。

  三、趣味语文

  1、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

  ⑴ 生试着读,看应该怎么读。

  ⑵ 生读后,思考:

  这样读有什么意思?哪种读法更有道理。

  ⑶ 师生小结。

  ⑷ 再读。

  2、练习:

  ⑴ 生自由读:

  分析每种读法的意思。

  ⑵ 师生再读。

  ⑶ 生收集其它这样的例子。

  【学法指导】架设课外知识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创设情境,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课文,抓住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并懂得“爱好出勤奋,勤奋出人才”的道理。

  2、认识“垃、圾、椰、祈、祷、锹”等字,理解“干涸”、“祈祷”等词语的意思。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内容,具体了解球王贝利的成长过程。

  教学难点:从球王贝利的成长经历中,体会“爱好出勤奋,勤奋出人才”的道理。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看录像导入

  (播放一段贝利在进行足球比赛的资料片)

  小球迷们仔细看,谁是有“球王”称号的贝利?看他那娴熟的技艺,精湛的脚法,真令人拍手叫绝,你们知道贝利是怎样成为“一代球王”的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名字叫《球王贝利》,看看贝利的成长经历使你受到什么启发?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

  2、以小组为单位每人轮流读一个自然段,检查读音是否正确。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课文写了贝利的什么事?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内容的梳理

  (送足球→参加训练→捧回金杯)

  (四)默读课文,思考

  1、教练为什么送给小贝利一个足球?后来又为什么让小贝利到他的训练场去?

  2、在文章中划出相关的句子,来说明理由。

  (五)结合思考题进行集体交流

  1、教练送给小贝利一个足球的原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结合课文的内容说):

  (1)教练看出贝利对足球有浓厚的兴趣;

  (2)教练发现他有踢球的天赋;

  (3)教练爱护这样的人才。

  2、教练为什么让贝利到他的训练场上来?(用“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1)因为教练满足了自己对足球的热爱,贝利送给教练特殊礼物的感恩行为打动了教练。

  (2)教练认为他是好苗子,喜欢他的为人,教练被这种真诚感动了。

  (六)总结全文

  你从“一代球王”贝利的成长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谈看法

  (1)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勤奋苦练,才能取得成功。

  (2)爱好+天赋+勤奋=成功

  (3)成功需要“伯乐”的发现与帮助,但自己首先应该是“千里马”。

  (4)我们应该对帮助过自己的人有一颗感恩的心。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风景、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词语。

  2.培养学生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的能力。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习通过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探究体验方法,体会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

  4.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细节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工具书(字典)、文具(钢笔、铅笔)、生字本、练习簿等。

  2.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常规课堂布置。

  3.教具的设计和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⒈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⒉生据题质疑。

  【设计意图:思维从疑问始,读题质疑,以疑促思。】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⒈讨论商定自学方法。

  2、学生自学。

  3、全班交流自学情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学,在阅读实践中提高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深入局部,探究体验

  该环节是本课时的中心环节,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安排教学,有效引导,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本环节将采用朗读、默读、圈划、思考、交流、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研读内容预设为以下几个方面,教学顺序将根据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安排。具体教学内容视学情和课堂生成情况灵活处理。

  【设计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研读重点一: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朗读、默读、交流感受,引导学会抓住“无论”、“只要”、“一定”、“直到”等关联词语感悟家乡老人可亲可敬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学会朗读的轻重音变化,读出感情。

  2.生感情朗读。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7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的美丽。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

  学习随着观察位置的变化有顺序地观察和抓住景物特点描绘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颐和园有关的资料及图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图片导入

  A、学生欣赏颐和园的图片

  B、说一说看完图片的感受(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分段的根据是什么?

  2.讨论分段,并指导概括段意。

  明确: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第1自然段)总写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5自然段)分别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美景。

(第6自然段)写出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三、学习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正确地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清脉络,把握顺序

  1、欣赏颐和园课件填空:颐和园是一个( )的公园。

  2、今天作者会带我们去游览公园的哪些景点呢?默读课文(2—5)小节,用--------画出表示作者游览路线的句子,并把线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来。(可用文字的方式表示,也可画图表示)

  3、生上台交流游览线路图。并用简笔画表示。

(1)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2)画图略

  4、通过线路图你知道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吗?

  5、小结:作者就是按照自己游览的先后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这种方法就叫地点转换顺序或游览顺序。

  二、讲练结合,细品韵味

  1、作者是如何把这些地方的景物描写具体的呢?在听读课文、欣赏画面的基础上,你对哪个景点最感兴趣?自己再去细细品味。

(自由分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用“ ”画出景物,抓住景物特点)

  2、“我是小导游”(各组交流汇报。)

Ⅰ学习第二自然段:长廊

(1)小导游讲解长廊。(边讲边演示图片)

(2)其他学生对导游的解说进行评价。

(3)长廊的长和美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生:通过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分成273间。)学习作者用数字说明事物的方法,理解这种方法的用处。

(4)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来描写长廊的长吗?(生:长廊真长啊,就像一条巨龙横卧在万寿山脚下。……)

(5)如果此时此刻你就站在长廊的一头,会看到什么?(用向前看……向上看……向两旁看……的句式说一说)

(6)漫步长廊,欣赏着五彩的廊画,闻着微风送来的淡淡花香,你会说:

  长廊真是世界上最廊

Ⅱ学习3、4自然段:佛香阁和排云殿

(1)游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佛香阁和排云殿。

(2)听完讲解你能感受到佛香阁和排云殿的特点吗(雄伟高大,金壁辉煌)

(3)这些特点是从那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耸立、金壁辉煌、一排排)

(4)指导朗读,读出气势。

Ⅲ学习5自然段:昆明湖

(1)导游讲解昆明湖。

(2)昆明湖可是镶嵌在颐和园的一块碧玉呀!作者是如何用语言表现的

  呢(打比方)出示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3)品读句子,理解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句式练习:

  昆明湖真美呀, 。

  昆明湖的水真绿呀, 。

(4)换词法体会“滑”字。(通过滑——划的互换,体会昆明湖的静,游船,画舫的慢,间接表现昆明湖的美)

(5)背一背这句话。

Ⅳ学习5自然段:十七孔桥

(1)导游讲解十七孔桥。

(2)发散思维:十七孔桥上的狮子有哪些形态呢?(出示练习题: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子,柱子都雕刻着小狮子,它们有的( )、有的( )、有的(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这17孔桥真( )!

  3、谁能把颐和园完整的介绍给大家呢?

  4、师小结: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三、读写结合,临摹章法

  1、一篇文章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叫叙述顺序。

  2、分男女生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联系刚才我们学过

  的内容,想想这篇文章的叙述顺序。(指名答,归纳小结板书)

  3、学习《颐和园》这篇文章我们最重要的是学会作者按地点变换的顺序叙述、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4、模仿《颐和园》的描写手法进行小练笔:《美丽的校园》

  附板书

  18、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1、理解古诗优美的语言,了解唐诗是我国文学的瑰宝,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理解“铺、瑟瑟、可怜、似”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理解每句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正确回答课后问题。

  3、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意境、潜词造句的体验,有感情的背诵古诗,默写《暮江吟》。

  4、引导学生由书本走向生活,通过广阔的生活空间、网络空间去获取资料。培养学生多角度的理解诗词。

  学习重点:

  学习古诗体会诗中的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诗句概括的景物,体会其中的诗味。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正确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画面,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的愉快心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搜集描写夕阳的诗词;

  2、准备水彩笔

  教师准备:

  1、描写夕阳的一些诗词、文;

  2、欣赏的《暮江吟》教学课件;

  3、自谱的乐曲一首《暮江吟》(歌曲附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古代有一位诗人,他写的诗通俗易懂,每次写完诗后,他总要读给隔壁的老奶奶听,一遍遍地读,一遍遍地改,直到老奶奶听懂为止,哪位同学知道这个诗人是谁。(白居易)

  2.大家学过白居易写的诗吗?哪位同学能起来给大家背诵一下。

  3.背诵古诗。

  二、新授

(一)走进《暮江吟》

  1.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首白居易写的古诗——《暮江吟》。

  2.你从诗题中知道了什么?

  时间:傍晚;地点:江边。吟:吟诵。

  3.白居易在傍晚的江边看到了什么样的美景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暮江吟》。

  4.指导朗读。

(二)欣赏《暮江吟》

  5.读完这首诗,你能否用古诗中的一个词来概括一下诗人所看到的景物的特点?

  6.它的“可爱”表现在那里?

  生:一道夕阳照在水中,一半变成红色,一半变成绿色,草地上的露珠晶莹美丽,月亮就像一张弓一样。

  生:我补充,一道残阳并不是一道,照在河水中有很多的。

  师:瞧,这两位同学多能干啊!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太阳都是照射的,这里为什么用“铺”呢?

  师引导大家做“照”、“洒”、“铺”的手势。从这个手势中你感受到什么?

  生:很柔美。

  师:你能读出来吗?

(生读)

  师:那刚才讨论中认为最美的是什么?

  生:半江瑟瑟半江红,最美。因为这种景色像湖面吗?我认为不像。

  师:看一看(出示图片)用上“仿佛”、“好像”说一说这是怎样的红?怎样的绿啊?

  生:像小孩子脸一样的红,像绿宝石一样的绿。

  生:一半是红玛瑙铺成的,一半是碧玉铺成的。

  师:还有哪儿很美?

  生:我觉得露珠是很美的,就像珍珠一样,珍珠是价值连城的,很美的。

  师:当白居易沉浸在这夕照图中,不觉天色渐渐暗下来,低头一看,他看到了什么?

  生:露珠。

  师: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白居易,你的心情会怎么样?

  生:能看到这样的美景真幸福啊!

  生:看到这些,我的疲劳都不见了。

  生:我心情舒畅。

  生:很想去。

  师:课文中有一个词就表示这个意思,是什么?对,“可怜”就是“可爱”的意思。能把刚才理解到的读出来吗?

(生读诗)

  师:教师从你们的语言和动作中感受到了现在你们就是白居易,谁来吟吟这首诗(指名吟诗)你觉得他吟得怎么样?

  生:好,我给大家示范一下。(生读)(学生争着,比着读)

  师:看着同学们吟得这样好,老师也想吟一吟,好吗?

  师吟诗(同学们鼓掌)

  师:我们现在一齐来吟一吟。你们现在就站在江边(生吟诗,音乐起)读了这首诗,你们都有所感悟,那你最喜欢哪些词?

  生:我最喜欢“铺”字。因为它表现出美,显得亲切,安闲。

  生:我喜欢“瑟瑟”这两句好,因为它刚中带。

  生:我觉得“真珠”这个比喻用得好,把露珠写得闪闪发光,很美。

  生:“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个句子写得很美,像五彩池。

  7.下面让我们再来听朗读录音,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放配乐诗朗诵)你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诗人的感情表达出来?(生自由读,指名读),大家用赞美的语气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首《暮江吟》。看到这么美的景色,诗人已吟出优美的诗句,如果是你,此情此景最想做什么?

  三.画中悟诗情

  1、如果你看到这么美的景色?想做些什么?

  2.你觉得这首诗可以画几幅呢?说说你的理由。——选择一幅画一画(音乐情境)。

(建议:画傍晚的选用黄色的纸,画晚上的选用蓝色的纸,这样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3.展示交流:

①.第一幅:

a.介绍一下你的画。——生述。

b.谁来评一评?

  重点:“铺”字有没有表现出来?什么东西可以铺?

c.你能把你的画吟出来吗?——为什么这么吟?

  点拨:

  a.请同学们用比较法把“铺”换成“射”“照”“映”读一读,体会一下,感觉怎样?

  b.你会做“铺”的手势吗?边做边吟,试试看。从这个手势中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c.对呀,夕阳的余晖从地平线上一道道地射过来,几乎与江面平行,就像一床巨大的红地毯,非常壮观,而诗人用一个“铺”字就把这意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我们一起边做边吟。

  d.这是怎样的红,怎样的绿啊,你能用上“仿佛”、“好像”说一说吗?

  e.在夕阳的魔力下,整条江好像成了一大块美丽的玉石了!把你的感受吟出来。

  d.还可以画些什么?

  e.傍晚还有这么多的美景,诗人为什么不写呢?

②.第二幅:

a.介绍一下你的画。——生述。

b.谁来评一评?

  c.还可以画些什么?

  d.能把刚才的理解、刚才的感受吟出来吗?可以边做边吟。——自由读、指读。

(朗读引导:诗人也用一个词表示了你刚才的这种心情和感受,是什么?——“可怜”就是……?——再读。)

  4.诗人描绘的第二句诗的时间是晚上,而第一句却是傍晚,为什么上下两句时间相差这么远,你能发挥想象把它补上去,编成一个故事吗?——交流。

  6.现在你明白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吗?——出示小资料。

  小结:是啊,咱们的江南、咱们的家乡风景如画!也正因为大诗人白居易深深地热爱着咱们江南这一带,所以咱们的江南在他的心里永远都是最美的!

  三、课堂小结

  1.小结:你能想象的出作者流连江边,浅唱低吟时的感情吗?

  诗人用美妙的诗句描绘着傍晚至深夜江边的景色,赞美了暮江的美丽,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我们也应该象诗人一样留心身边的一山一水,从中发现美,去讴歌美。

  2、动笔写写此时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这么好的诗应该背下来。大家试着读读背背。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2.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

  抓住课文重点,读懂课文,懂得“爱好勤奋,勤奋出人才”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启发学生要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自由成长,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发展。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喜欢看足球吗?了解足坛名将吗?知道世界上有“球王”之自负盈亏的足球运动员是谁吗?他是怎样步入足坛的呢?我们来学习课文《球王贝利》。

(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借助注音认识生字,记住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课文写了贝利的.什么事?

  四、自学讨论:

  1.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2.读了贝利成长为“一代球王”过程中的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3.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贝利从小喜欢踢足球,一位教练送给他一个足球。

  第二部分:教练被小男孩的真诚感动,让他到训练场参加训练。

  第三部分:三年后小男孩与巴西队球员一起捧回了世界杯足球赛金杯,他就是“一代球王”贝利。

  五、配乐读课文。

  1.个人自由读。

  2.小组读

  3.班内读。

  六、板书设计

  球王贝利

  贝利从小喜欢踢足球,一位教练送给他一个足球。

  教练被小男孩的真诚感动,让他到训练场参加训练。

  三年后小男孩与巴西队球员一起捧回了世界杯足球赛金杯,他就是“一代球王”贝利。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0

  一、抓傲理线索:约2~3分钟

  请同学们速读全文,找出全文有多少个“傲”字?(8个“傲”。)

——引出“傲”串全文的线索美。

  二、挖傲悟组材:约8分钟

  请同学们找出“傲”具体表现在哪五个方面,请仔细读原文后回答。

  分四组抢答,看谁最踊跃最精彩。

①一傲在伸长脖颈左顾右盼总领下文;②二傲在叫声;③三傲在步态;④四傲在吃饭;⑤五傲在昂胸凸肚跨方步看野景照应开头。

——根据发言,然后引出“傲”在总分总的布局美。

  三、扣傲赏妙语:10分钟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写“傲”的具体描写句子,看谁找得快又能说出其精妙处。

  教师示例:

⒈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用“动作、神态、旁人的心理写“傲”,妙在前正后侧式,如在目前。)

⒉而在它的叫声、步态、吃相中,更表示出一种傲慢之气。

(妙在三个方面的概括来写“傲”,作用:叫声、步态、吃相,两字短语构成段首排比,有气势又总领各段。)

  请同学们用“从来写“傲”,妙在”格式来分析。(发言摘要)

  1.鸭的“轧轧”,其音调琐碎而愉快,有小心翼翼的意味;鹅的“轧轧”,其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狗的狂吠,是专对生客或宵小用的;见了主人,狗会摇头摆尾,呜呜地乞怜。鹅则对无论何人,都是厉声呵斥;要求饲食时的`叫声,也好像大爷嫌饭迟而怒骂小使一样。(妙在鸭鹅对比来写“傲”,与大爷类比,妙在对比类比突出了中心。)

  2.它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简直不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前总后分,前概后具式来写傲,语言精致。)

  3.等到鹅再来吃饭的时候,饭罐已经空空如也。鹅便昂首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这时我们便替它添饭,并且站着侍候。(怎样来写傲?写鹅的“神态、动作”来写傲。)

  4.因此鹅的吃饭,非有一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的!(谁能表演“架子十足”的神气)

………………

——引出语言有生动美。

  四、评傲说做人10分钟

⒈“因为它对我们,物质上和精神都有贡献,使主母和主人都喜欢它,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白鹅》教学设计》。”

  教师示例:这里写到的物质上的贡献无非是下文提到的可以给人们生蛋,而精神上的贡献,则在于主人主母小孩捡蛋时的“哈哈”的喜悦之情,其中充满了人情味,更写出了农家小院的惬意生活。(教师扣关键词:“物质”和“精神”来展开评点。)

⒉“望望那鹅,它正吃饱了饭,昂胸凸肚地,在院子里跨方步,看野景,似乎更加神气了。但我觉得,比吃鹅蛋更好的,还是它的精神的贡献。因为我们这屋实在太简陋,环境实在太荒凉,生活实在太岑寂了。赖有这一只白鹅,点缀庭院,增加生气,慰我寂寥。”

  学生评点活动:用“假设:我们的自己家中没有养鸡鸭狗等动物,你回到家里一般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假如我们自己家中养了鸡鸭狗等动物,你回到家中又会有什么感觉?(备用启发故事:我自己儿时躺在地上打滚,为的是缠母亲买两只小兔子养,我可没有想到要吃这个兔肉,而是觉得蛮有味,才要在地上打滚的。引出养鹅,实则趣味无穷也。不单单是为了有鹅蛋吃哦!)

——引出语言有哲理美。

  五、拓展有趣味:约10分钟

  1、扣“狗”话题说话活动:说与“狗”有关的俗语词句;

  2、说说你有关“养狗”的趣事;

  3、联读活动:①王维的《谓川田家》;②《白鹅》完整篇章自读。(注:教材只是部分节选)

——引出读后拓展有趣味。

  板书

  农家小院鸡犬相闻

——丰子恺《白鹅》美读把玩

  形傲

  导:析题学拟题。题有色彩美

  一、抓傲理线索。叫声文有线索美

  二、挖傲悟组材。步态文有总分美

  三、扣傲赏妙语。吃相言有生动美

  四、评傲说做人。言有哲理美

  五、拓展有趣味。读后广联系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居然”“成熟”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理清课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教学重点

  (一)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花生)

  2.出示花生的投影片,教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3.简介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为小时候父亲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那么,他的父亲关于花生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我们来看课文。

  (板书:19.落花生)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本课生字不多,但每个生字都有要提醒学生的地方。

  “辟”是多音字,主要掌握pì和bì两个读音,通过组词让学生区分并掌握

  “榨”是翘舌音zhà,纠正学生口语习惯读音“zhá”

  “慕”字下面是不是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

  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可惜:值得惋惜。

  开辟:开拓发展。

  翻地:用犁、锨等翻松田地。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

  收获:取得成熟的农作物。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爱慕:由于喜爱或敬重而愿意接近。

  成熟: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泛指生物体发育到完备的阶段。

  分辨:辨别。

  体面:(相貌或样子)好看;美丽。

  (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落花生是本文议论的中心事物,因此以落花生为题。全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总结不全,教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

  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

  第三段(第3自然段到最后)写吃花生时的议论。

  分段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将第1自然段分作第一段,学生不会有什么分歧;对第二段的划分,学生会产生分歧。有些学生会将第2自然段到最后都分作第二段,依据是这一大段是讲一家人过收获节。对学生的这种分段方法教师应予以肯定。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二)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三)练习用“居然”“成熟”造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三、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指名三名学生有感情地分段朗读课文。普普通通的花生引出了一家人的许多话题,使我们对花生也生出了几分敬佩之心,带着这份敬佩之情,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理解内容。

  1.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

  (先写种花生,再写收花生)

  (板书:(一)种花生收花生)

  2.课文中哪些词语写种花生的经过?这些词语能颠倒吗?为什么?

  (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这些词语是按种花生的顺序排列的,不能颠倒位置)

  3.“居然”写出了什么?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居然”写出了种花生的结果,也写出了获得收获时大家出乎意料地高兴的心清。因为大家没有种花生的经验,又是在荒地上种的,对能否收获没有把握。没过几个月收获了,真是喜出望外。用“居然”一词强调了大家那种惊喜的心情。)

  4.练习用“居然”造句。

  学生练习用“居然”一词口头造句,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句子中要有出乎意料的意思,不能简单地造出“他居然……”类型的句子。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理解内容。

  这一部分写得很简略,也容易理解,教师可用简练的语言一带而过。

  花生居然收获了,一家人准备过一个收获节。

  (板书:(二)母亲的建议)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理解内容,懂得道理。

  1.默读第三段,思考: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板书:(三)尝花生议花生)

  2.分角色朗读课文,讨论回答思考题。

  (姐姐说味美,哥哥说可以榨油,“我”说便宜,大家都喜欢吃,父亲说花生最可贵的是它的果实理在地里。)

  (板书:兄妹们议花生父亲议花生)

  3.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两次。第一次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二次由花生的特点进而说明做人的道理。)

  (板书:花生桃子石榴苹果)

  (1)齐读父亲的第一次议论。思考:父亲是怎样通过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较。通过果实的样子、果实结出时的位发的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教师帮助学中抓住关键词语“埋在地里”“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矮矮地长在地上”等进行分析,体会出花生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

  (板书:果实理在地里鲜红嫩绿的果实矮矮地长在地上高高地挂在枝上)

  (2)思考:花生的果实长在泥土里,桃子、石榴、苹果将果实挂在枝头,是个是花生故意钻进土里不让人知道,桃子、石榴、苹果放意炫耀自己?为什么?

  (这是它们各自的生长特点)

  (3)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理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来利用。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不求虚名,默默奉献,朴实无华)

  (4)练习用“成熟”造句。

  “成熟”有两个义项。一是泛指生物由发育到完备阶段;一是指发展到完善的程度。教师据此指导学生造句。

  (5)齐读父亲的第二次议论,思考: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

  (谦虚朴实,不计名利,不会炫耀自己,对别人有用的人)

  (6)出示投影片,填空,指导学生背诵。

  “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可是,不是而的东西。”

  (板书: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

  4.作者对父亲的话理解了吗?你从哪里看出的?读出有关的句子。

  (1)出示投影片,填空,指导背诵。

  “人要做的人,不要做,而的人。”

  (2)你对作者的话理解了吗?什么叫有用的人?什么叫只讲外表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3)小结:作者受父亲的启发,所说的这段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它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赞扬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谦逊朴实、不计名利、有真才实学而不炫耀自己的人;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批判了那些只求表面,贪图虚名,不学无术,对社会没有用的人。父亲的教导深深印在作者的心上,“落花生”的精神贯彻在他一生的做人、写作和教学之中。

  (4)齐读全文最后一节。思考:这一节对全篇文章和突出文章中心起了什么作用?

  (第一句讲过收获节的谈话一直到深夜,交待了时间,把事情叙述完整。第二句说明了父亲的话给“我”的印象之深,说明了作者在收获节上的收获之大,也可见母亲安排这一活动约用意和父亲参加这一活动的目的。这样的结尾深化了主题。)

  5.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五)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1.结合“我”的一段话,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收获节上一家人对花生好处的议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主次有具体的感受,对文章主次与中心思想的关系有比较具体的体会。

  (板书:略写详写)

  3.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过收获节,议花生是主要的,父亲的议论是着重写的,这样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其它内容略写,但它为文章的主要内容起说明交待的作用,不能不写。我们在写作时也要确定重点,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及写作特点。

  (七)总结:这篇课文借写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理”。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事物能给我们以启迪,让我们懂得深刻的道理。如:粉笔这个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东西,为了让同学们获得知识,不惜牺牲自己;蜡烛,照亮了别人而毁灭了自己……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学习本课“借物喻理”的写法。

  (八)作业。

  1.用“居然”“成熟”造句。

  2.背诵课文。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认读、理解生字词,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

  读通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标出不懂的内容,准备质疑。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方法:

  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们喜欢读书吗?说说你曾读过了哪些有趣的书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介绍自己童年读浒传》的文章。

  (板书课题:童年读《水浒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查一查字、词典。

  2、思考:全文写了什么?

  3、有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质疑。

  4、全班交流。(课件出示下列词语)

  (1)生字词:读一读下列词语。

  水浒传特别搬秦叔宝身材魁梧赤手空拳破涕为笑毕竟生辰纲

  (2)读准下列多音字:

  水浒传好奇吞没答应曲折天分赤手空拳

  (3)理解下列词语:

  百听不厌破涕为笑迫不及待豪情壮举毕竟赤手空拳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天分观摩

  (4)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写了"我"童年读《水浒传》的故事,表达了"我"对这本书的喜爱之情。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各拟一个小标题更好。

  2、想一想,从这些内容中,你明白了什么?

  3、学生默读。边读边做笔记或批注,以备交流。

  四、熟读课文

  五、指导书写本课生字,抄写生词

  六、课堂小结

  板书童年读《水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