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春节的作文1100字7篇(写春节的作文一)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描写春节的作文1100字7篇(写春节的作文一),以供参考。
湖北团风人春节第一餐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武昌以正月初四为“新婿贺年”,新女婿回岳家,必须忍受岳家人的戏弄而不得动怒。黄陂拜年的顺序为“初一拜本家、初二母舅、初三回岳家”。家有亲丧者,必以篮纸写一服字贴在门口,谢绝贺年。
孝感
孝感位于江汉平原,但节令习俗与鄂东北大部分地区基本一致,却也是独有趣味。
大年初一早起,人们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拜年是不问亲疏的,称为“拜年无大小”。家中来了拜年客,必定会再三挽留,以糍粑相待。俗语有“拜年拜节,糍粑发裂。”拜年一般拜到初三、初四为止。
这里的人们还有以初一这天听到的飞禽叫声来判断新年的生产情况的习俗。五更鸟先叫就宜于养鸭;鹊先鸣宜于养鸡;天亮时麻雀噪飞就是丰年;人们还认为初一听到狗群吠不是好兆头。
除夕之夜12点的时候,各家要把一个做好的金元宝模型送到门外,代表在新的一年里会招财进宝。
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人们不扫地、不汲水甚至不动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初三才开始挑水,并在井池边烧纸钱说是“买水”。门神也要在初二取下烧掉,俗谚说:“初三烧了门神纸,各人寻生理。”新年伊始,举笔写字时,在过去要先用红纸写一幅“新正举动蛇笔,万事大吉利”的话贴在墙上。
正月十五是春节的高潮,锣鼓敲得震天响,没有锣鼓或锣鼓少的时候,人们把铁罐子也当成锣鼓敲。所以孝感民间有“正月半敲铁罐”的俗语。
龙灯会是孝感民间正月十五节庆活动的中心。人们一般从初八开始扎龙,还扎狮子、彩船、竹马、高跷、平台等样式。正月十五这天男女老幼同游同乐,唱各种彩词。采莲船走村串户,见到什么人家就唱什么词,例如“老者添寿、少者安宁、家事如意、四季大平、五谷丰登、鹿鹤同春、七星转斗、八仙临门、久久富贵、十福大全”等祝福的吉利语。
元宵之夜,孝感当地还流传着请七姐、问年成和乞巧的习俗。七姐当地叫做张七姐,传说是玉皇大帝的第七个女儿,她最心灵手巧,而且心地十分的善良。一天,七姐得知丹阳境内(今孝感)有一年轻人姓董名永,因家贫无钱安葬死去的父亲,只得卖身为奴。七姐深受感动,私下天庭与董永结百年之好,在大槐树下成就姻缘。可惜作媒人的大槐树一时高兴,把“百年好合”说成“百天好合”,害得董永六姐只有百日缘分。七姐用巧手金梭织出了10匹锦绢赎出了董永,准备整治家园恩爱白头。不料玉皇大帝得知十分震怒,急召七姐回宫,七姐不得不忍痛飞去。她的织布校化成了飞梭石,织机留在了人间,人们在夜深人静时仍能听到“咔喳、咔喳”的织机声。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身着盛装的姑娘聚集在飞梭石旁,手捧针线盒向七姐乞巧,唱乞巧歌。唱完乞巧歌后,还要询问年成好坏、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此外,有的人家用糯米粉作成鹅蛋形状,让孕妇烧“鹅卵”以占生男生女。卵裂就兆生女,卵起小疣子兆生男。
当地民间还传说正月十五的晚上是老鼠嫁女的日子,人们是不能在家里喧闹。妇女是要在床下点一盏麻油灯,边拜边说:“请红娘子看灯。”据说这样,一年就没有臭虫骚扰了。人们还用竹篮从屋上抛过去占棉花丰歉。仰则主丰收,仆则歉收。
另外,孝感地区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五更时,人们用火照栗、梨等果木,边照边用刀斧敲打树干。一人边敲边问:“结不结?”一人在旁边应道:“结!“据说这样做新的一年里就会果实满枝头。
今天是春节,大年初一。新的一年到了,新的一年,新的开始,新的一年,新的相貌……
今天五点几的时候,我被一些炮火惊醒,因为家家在迎接新年,放炮火是一种特俗。虽然我很理解这种习惯,但它还是吵着我睡懒觉,破坏了我的好梦,让我的好梦不可以继续发下去,可恶!我等炮火放了好长的时间后,就偷偷的睡觉了,不让炮火发现我,再将我惊醒,但等睡了不到一分钟,又有炮火响了,又把我从睡梦中惊醒,我真发火了,不停在嚷着:“可恶的炮火,你还叫,我就把你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啊!”我嚷了一会儿就继续睡觉了,大概睡了半个钟头后,炮火又响了,它又把我惊醒,又把我的好梦给搞砸了,我火了就大声叫:“死炮火,你还叫,我就把你送阎罗王那里!”叫后,爸爸妈妈批评了我一顿。“死炮火,都是你惹的祸!”
快八点钟时,我起床了,再也睡不着了,妈妈就叫我去看电视。我看中央3台的《家有儿女1》,这部连续剧可真好看,我简直看入了迷……看完后我就看湖南台的《还珠格格2》,这部旧戏还真好看啊,是1997年拍的。那个小燕子真是一个开心果,她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不怕,就算天塌下来她也不怕,经常说,“要命一条要头一颗!”紫薇她总是那么知书达礼,做事总是那么文静、单纯、三思而后行;永琪是一个有正义感、见义勇为、做事认真、有一颗善良、好奇的心的阿哥;而尔康是一个迷人、有正义感、见义勇为、做事认真、有一颗善良、好奇的心……我看电视看到10点多就换衣服了,而妈妈就做饭给我们吃了。
吃完饭我又去看电视了,我看到12点就和妈妈去公园,因为妈妈要去拔河。拔河还没开始,我就和弟弟溜去买东西。我去买礼物,去买手表,去买弹弹炮,还去了夹公仔,但我夹了四五次都没有夹到,都是“一个吉”。而弟弟买了“蜘蛛炮”,还夹了两次公仔,但还是没有夹到。买完后我们去公园里放炮火,放完后我看见了郭文亮、钟荣俊、张世华他们无所事事地逛来逛去,好像“收买佬”!我们去了看我妈妈拔河,拔河拔得真激烈,好精彩啊,真想真人试一试……
妈妈她们拔完河后,我和朱洪妙、黄嘉欣去篮球场玩,看见没东西玩就回去公园玩了,跟着我看见有游戏玩,我就和弟弟排队去玩了。那里人山人海,排长龙,我和弟弟排队排了好长时间。啊,终于到我们啦,我拿了三个圈套,我开心去排队,伤心离开,因为一个圈也没套中,而弟弟套中“丽丽钙”。我没有灰心,继续去排队了,这次排队也排了好长时间,啊?终于到我们啦,我也是拿了三个圈套后去套,结果我套中了一罐椰子汁和一罐“丽丽钙”,这次我可高兴了!我越来越有兴致,我又去排队了,这次排队排了很短时间,那个叔叔给了我三个圈套,我一套,结果套中了一瓶矿泉水和一罐“丽丽钙”。这次的收获可大了!
游戏散了的时候已经3点多了,我和弟弟回了家,回到家后,我和弟弟玩拳皇,我们一边玩拳皇一边吃东西,我们玩得哈哈大笑。我们玩了半个钟头拳皇就没玩了,就玩极品飞车,这个极品飞车可好玩了,它简直把我们迷住了,我们不知不觉玩到4点多了,舅母叫弟弟回家了,我们只好依依不舍地停下极品飞车!
今天我过得真是愉快啊,春节,是你让我感受到了愉快,xxx年的春节,我为你而骄傲,希望你能为属x的所有人民祈祷:身体健康、学业进步、步步高升、x气冲天、x年大吉、笑口常开、合家安康、心想事成、愉快无忧过生活!
昨晚看《舌尖上的中国》之饺子和年糕篇,看到爷爷奶奶们在为春节儿孙团聚手工准备年货时,不由想起小时候,每到春节前,妈妈为全家人准备花生糖、炒米糖、芝麻糖、肉圆、藕圆、蛋饺、糖醋鱼、萝卜丝的情景。
小时候住大平房,还算宽敞的厨房里有两种炉子,一种蜂窝煤炉,平常生活使用;另一种灶台,平时都是冷的,只有过年前才会点燃。那时候妈妈总会提前很多天准备各种材料,虽然家庭不算富裕,但妈妈对食材还是相当挑剔的,这一习惯一直持续到今天。偶尔到我家来烧饭,就会对我们买的各种调料和原料,鄙视一番。扯远了。。。
然后妈妈会选择一个完整的休息日,从一大早开始忙起,赶着当天把一个品类全部完成。灶台的火通常吃完午饭后点燃,为了第一时间吃到新出炉的各种稀奇货(因为只有过年才能吃到,小时候觉得很稀奇),放了假闲得慌的我,自告奋勇的去帮忙烧柴火。点火当然不用我,因为技术含量太高,我只要保证燃起来的火焰不灭,再根据妈妈的要求偶尔加柴减柴控制火量就可以了。看着熊熊的柴火,和星星点点纷纷往烟囱里挤的小火星,听着柴火被烧得啪啪作响,脑子里浮现着即将出炉的美食,尽管小脸被烤的通红,也心甘情愿。
第一天通常先做春节零食——糖果子,可以赶在年前送些给长辈朋友,也让贪吃的小家伙们提前饱饱口福。熬糖稀是制作糖果子的第一步,,先把大量糖和水融合,然后用大火烧开,后改小火慢慢熬,熬到糖稀淡黄有一定粘度时,加入事先准备好的花生米或是炒米、芝麻一类,搅拌均匀收收干,整体捞起来,稍稍冷却后,放在大桌子上擀平、切条、切片,等到完全冷却后,就变成香脆可口的花生糖、炒米糖或是芝麻糖了,不过一次只能成一种哦,做几种就要几次以上完整的过程。
猴急的我,常常等不及每锅糖果子完全冷却就要下手,忙着把微热柔软还有点粘牙的甜点往嘴里塞。就这样一锅一锅一种一种品尝下来,肚子彻底饱了,晚饭也不用吃了,然后借口困了,就提前撤退了。至于妈妈后来搞到几点才收工,我也不太清楚了。反正第二天通常还会看到一种叫百脆的零食,应该是在薄薄的一段一段的面外面撒上芝麻再油炸而形成的。有甜味有咸味,相当酥脆。
还有一种好吃的糖果子是花生酥,这个应该算是糖果子中的战斗机,我认为是最好吃的一种。不过自己家没法做,除了上面的步骤外,还需要捶打这一过程,这通常由两个壮汉完成,他们抡着手中的大木槌此起彼伏的捶打那些熬好的花生米糖稀混合物,严寒的冬天,虽然只穿着一件单薄的圆领衫,头上仍然兹兹冒着热气。在“咚咚”的捶打中,暗红色的花生糖逐渐变成白色,糖稀完全丧失了本色,壮汉们把它捞起来,擀平切条切片冷却,它就由原先香脆的花生糖,变成酥脆的花生酥了。
再一天起锅就轮到春节菜肴了。这些用大锅油炒(炸)过的食物,可以储存很长时间,这样春节那几天,既可以保证顿顿丰盛,也不用那么忙着准备了。炒萝卜丝是唯一需要提前准备的蔬菜,用油炒过的干萝卜丝,到吃的时候拿出来,加上黑木耳,糖醋麻油一拌,酸酸甜甜的很是爽口。肉圆藕圆糖醋鱼这些,炸完还只能算半成品,到吃的时候需要简单再加工才能出类拔萃,所以做这些食物时,我是基本都要溜出去玩了。有时候炸肉圆时,被香味吸引过来,缠着妈妈炸几个全熟的吃,就很满足了。
蛋饺制作是用不上大灶的,用小炉子小火煎就可以了。蛋皮通常是买现成的,肉馅妈妈自己调,有时候忙不过来,就叫我来帮忙看炉子,给蛋饺翻身,这些工作也会换来几个成品蛋饺的奖励,嘻嘻。
春节最主要的活动就是去亲戚与本家拜年。年初一就在村里给直系亲属拜年,一大早起来就去爷爷、奶奶家拜年,还要带上礼品,精果、红糖什么的,都可以;接着是其他的长辈家拜年,也要带上礼品。初二就要到母亲的娘家拜年,包括外公的哥哥弟弟、侄子家等。
每去一家,首先得受鞭炮。大方的人家就放长一点的鞭炮,要不就放短一点的,意思一下。鞭炮放完了,拜年的人还得高喊:“拜年了,恭喜发财!”对老人要说:“恭喜您哪,越活越鲜健!”老人家会亲昵地在头上摸一下,回应道:“也恭喜你越来越聪明,将来考上大学!”接着就到一杯糖水;走的时候当然还会给一点压岁钱,或者五毛,或者一块,两块。一般会在祖父祖母家吃一顿团圆饭,这顿饭叫做喝年酒。摆了一桌丰盛的菜,鱼圆子、肉圆子、红烧肉、海带、合菜(是用莲藕丝、豆腐丝、芹菜丝、肉丝、黄花),鱼圆子一般是所有人都爱吃的菜。一般一大碗是不够的,所以会盛上两碗。看厨艺的水平,主要就是看鱼圆子做得好不好吃。我们都喜欢吃嫩脆的,那证明鱼的含量比较多;如果有些粉,就是兑的淀粉较多,我们都叫这种圆子为“做得太假了。”
舅公在家里地位极高,父亲、叔父、姑姑们还有我们晚辈都要先给他老人家拜年。从记事起,直到上初中,每年初一一大早,我就要起很早,和父亲、叔叔、大姑和小姑到几十里外的舅公(也就是父亲的舅父家)拜年。
记忆中的初一早晨总是笼罩着迷朦的轻雾,父亲带着我们一大帮人长途跋涉去舅公家拜年。据祖母说,她的父亲,也就是父亲的外祖父是很有钱的地主,后来打牌全输了,幸亏如此后来才没有被化成地主富农。但是,她的父亲并不主张孩子们读书,虽然舅公贵为独子,但却是文盲。
舅公一般并不理会我们,大约父亲会和他进行一些交流与沟通。舅婆据说年轻时是个美人,即便老了,依然干净清爽。舅婆对我们却很热情,满口的“儿呀,儿”的叫个不停。这是我们家那边是少有的,父母自然不会这样亲昵地称呼我们,祖父母也不会这样称呼我们,他们只是喊我们的名字,有时候甚至是我的绰号“太阳”,或者很正规地“新梅大姐”。仅仅如此,我们都觉得舅婆非常和蔼。临走时,她还塞给我们每个小孩两毛钱的压岁钱,说是买鞭炮放着玩。
大姨婆,祖母的姐姐很能干。大姨婆有两个孩子,大的是女儿后来嫁到了甘肃,做了工人,是我们这个家族唯一的吃商品粮的人,总给大姨婆寄药什么的,母亲总是羡慕极了。小的是儿子,我们叫表叔,却也是读书人,在一所中学里教书。娶的太太是极厉害的角色,大姨婆老和她吵架,偶尔也住到我们家。
细姨婆是祖母的妹妹。她总是最欢迎我们到她家拜年。小姨婆有四个孩子,大的是个女儿,跟大姑姑一样大的年纪,长得也很漂亮,人更是机灵,大约是外祖父做的媒吧,后来嫁了外祖父家里的一个亲戚家的儿子,后来成为一个非常有钱的男人。大儿子二儿子却跟小姑姑差不多大,小女儿秋芝则比我只大一岁。我还得称呼她“秋芝姨”。
声势浩大的远来的亲戚,其实宣示了某种地位。村里人总是很羡慕小姨婆家有这么多亲戚。小姨婆总要招呼我们一顿年酒,想来对她那并不富裕的家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可是,我们却浑然不觉,直到我自己独自一个人生活,发现招待一大批客人是多么辛苦的事情时才理解她那热情的可贵。
我最喜欢小姨婆的是她的大方。每年到她家拜年,她总是给我们崭新的一块钱的钞票,比祖母给五毛钱自然要大方多了。只是到很久以后,我才知道,其实小姨婆也是家境艰辛。后来她病入膏肓时,我也曾到她家给她拜年,她拉着我的手,热情地说着话,那么慈祥和蔼。我那时没有挣多少钱,给了她50块钱,她执意不要,在我的坚持下,她接受了,口里直念叨我的好,依然满口“儿呀,儿”的叫着。
窗外霓虹灯闪烁着,五彩的烟花绽放着,红灯笼、红对联,还有鞭炮声,冲击着我们的视觉和听觉。看到这样的景象,你就知道,这是我们中国人最看重的节日——春节来临了。说起春节,每个年代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印象,下面就听我挨个说一说吧。
40后印象——企盼
爷爷出生在20世纪40年代,他像我这么大的时候,对春节可不是一般的企盼。可能这个年刚过完,他就开始盼着过下一个年了。因为那个时候,新中国刚刚建立不久,老百姓并不富裕,国家的物资也非常有限,所有的粮油和生活用品都是由国家统一凭票供给的,每人每月也就能领到一点点东西。只有到了过年的时候,才会多供应些米、油、肉。那时粮食供应不足,很多地方的人常常挨饿,人们仅仅在春节时才能敞开肚子吃几天,还可以吃上一两顿大米、白面这些平日里没有的细粮,甚至可能会吃到平时想都不敢想的荤腥。于是,人们怀着对春节的企盼,在节前20天就忙开了,家家户户大扫除,做年糕、做馒头,准备年货,一派欢天喜地的热闹景象。爷爷说那时候他很开心,觉得春节真是最幸福的时刻了。
70后印象——满足
爸爸妈妈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他们像我这么大的时候,国家已经改革开放了。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政策,粮食产量提高,经济发展,吃饱穿暖已经不成问题。所以,春节时,大人们一般围坐在一起,谈谈一年的收成、收入,说说来年的打算。除夕夜,一家人坐在一起打牌、聊天,先富起来的人家还能看看传说中的黑白电视。那时,老爸最开心的事,就是他的爸爸妈妈,也就是我的爷爷奶奶会给他零花钱,允许他三番五次地从小店里买来小“掼炮”,乐此不疲地摔着玩。而那时的老妈和其他小女孩一样,糖果是她的最爱。尤其是吃完糖果后,她会把五颜六色的糖纸展平,精心地收藏起来,以便上学后跟同学们分享。这个爱好,老妈坚持了好多年。可以说,70后出生的人,春节过得虽然并不富足,但是极为满足。
80后印象——春晚
表姐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她十几岁的时候,电视机已经在中国家庭普及。那个时候,“春晚”是除夕夜的“必点大餐”。每年的除夕晚上八点整,一家人就会准时坐在电视机前,一边吃着花生、瓜子、糖果、水果等各色零食,一边讨论着“春晚”的节目。看到了自己喜欢的演员或者节目,就会很激动地喊道:“哎呀,这是XXX!”全家人通常都会一个节目不落地看到后半夜,直到电视机里响起《难忘今宵》的歌声,才去睡觉。表姐说,看“春晚”守岁,那时真是中国人过年必不可少的程序。“春晚”上出现过的歌曲、小品、相声等节目,过后都会被争相传唱、模仿;“春晚”的演员,往往也会成为中国人一年甚至几年中茶余饭后的谈资。
90后印象——多元
我出生在1999年,从我有记忆开始,全家人的年夜饭大多数是在饭店吃的。我感觉春节吃的跟平时差不多,每天的餐桌上有各种菜式,大鱼大肉吃得人都厌烦了。电视里也有各种类型、丰富多彩的节目,“春晚”已不再是我们这代人的最爱。去年腊月二十九晚上,老爸在用手机不停地收短信、发短信,我在网上用QQ跟同学们聊天拜年。看着窗外的万家灯火、火树银花,我觉得今年的除夕特别美丽。对比以往,我觉得,我们这代孩子过春节时,物质最富足,精神消遣最多,选择更多元。说起来,虽然人们总是喊着“如今的年味变淡了”,但我觉得,还是我们这一代人过的春节最幸福!
刚刚过了世界公历的新年,又迎来了中国农历的春节。世界各国年的味道截然不同,过年的感受千差万别。过了一年,我又长了一岁,我对中国春节风俗的感受更加深刻了。
进入农历的腊月,欢度春节的气氛就越来越浓厚了,我的心情也越来越兴奋了。考完试,放了假,安排好寒假计划,完成了部分作业,我也融入了红红火火的过年气氛。
腊月的节点太多了。首先是腊七腊八冻坏脚丫、泡腊八蒜、喝腊八粥等等,老人说这就是过年的开始。
很快到了腊月二十三“糖瓜儿粘”,人称小年,要祭灶,要吃一种乳白色、味很甜、还粘(zhan)牙的东西,叫“糖瓜儿”。大人问我“粘不粘(nian)?”我说“粘(年)!”这是提醒大家要过年了!长辈要讲许多过年的趣事和嘱咐许多过年的忌讳。真好玩!有的我懂,有的我不懂,我总是好奇的听不够,问不够。
接着腊月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吃谷薯,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这段时间每天都有很多说法,我可长见识了。现在急着过年,今天卖个关子,以后我可以仔细说说。
腊月三十,也叫除夕,是辞旧迎新、继往开来的吉祥时刻,此时进入春节的高潮,也是我最期盼、最快乐的时候。
白天大人们都忙着过年的各种事情,放松了对我的管束,我就彻底自由了,吃我爱吃的食品,喝我爱喝的饮料,玩我爱玩的游戏,开心极了!
晚上全家欢聚一堂。大家从厨房里端出美味佳肴放在桌上。煎炒烹炸、鸡鸭鱼肉、特色食品、各种饮料。妈妈端来炖鱼,说这是“年年有余”;爸爸端来饺子,说这是“交子元宝”;姑姑端来拼盘,说这是“全家福”;姑夫端来米饭,说这是“团圆饭”;奶奶端来一盘水果,有柿子、苹果、桔子、香梨,说取它们的谐音:“事事平安、人人吉利”;爷爷端来一盘年糕,有白米、黄面、双喜、八宝,说借它们的字音“添岁增福、年年提高”,人的岁数和身体要长高、知识也要提高。哈哈!我灵机一动,端来一摞奖状说这叫:“辛兔祥瑞、龙腾虎跃”(我属虎)。全家人说这是一道最丰盛、最如意的大菜。
全家人说说笑笑,尽享天伦之乐,尽尝美味佳肴。我不断举杯,给各位长辈敬酒并针对每人说上几句不同的祝福话,大家再次夸我懂事,给我加菜,有时还给我鼓掌,我心里美滋滋的,那个兴奋劲儿就别提了!
酒足饭饱,全家人看春晚、包饺子。零点整,电视里的新春钟声敲响了,房间外的迎春鞭炮响成一片,我迫不及待地拉着家人下楼放炮。姑姑和妈妈提着一大包鞭炮,姑父和奶奶提着一大捆烟花一起下楼了。楼外的鞭炮已是震耳欲聋、烟云翻滚。开始我有点害怕,爸爸拿着鞭炮,爷爷领着我去点,邻居说:“这叫双保险”。我们几人合作先后放了“一千响”、“坐地炮”、“窜天猴”、“夜明珠”。后来我胆子大了,也想过把真瘾,让爸爸放好花炮,爷爷护着我去点,点着了我就跑,在我哈哈大笑中花炮窜上了夜空,随着一声声巨响,绽放出五光十色的礼花,有“百鸟争鸣”、“吉祥如意”、“火树银花”、“万紫千红”,我高兴地手舞足蹈、心花怒放。
“炮竹声中一岁除”,我又长大了一岁。回到楼上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我给长辈一一磕头拜年,他们给了我很多压岁钱。我在兴奋中一点睡意都没有了。
“无边光景一时新”,新的一年开始了。龙年春节这是时间最长,内容最多,也是我最快乐的节日。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龙的传人在龙年将会更加的幸福、美好……
正月初一,又是一个快乐的曰子。以往我都是起得最晚的人,可今天我争了个第一,因为极想闻闻那香气扑鼻的爆竹烟味儿。一串串鞭炮在人们手中点燃,声音真大,四处飞溅,仿佛要把每一个祝福送到千家万户,一阵阵爆竹声接连不断,噼里啪啦的,热闹非凡。 在鞭炮声过后,就没有什么好玩的了。还是吃早餐吧,待会儿出去玩一玩!吃过饭后,我邀几个朋友一起去玩,在街上点燃的爆竹在地上开出了美丽的花,漂亮极了,袋里装着父母给的零花钱,甭提多高兴了。
今天的小鸟也出来凑热闹,大概它们心里也很高兴吧。街上不愧是街上,玩的吃的样样俱全。看到的大多数是一些小孩,我瞧了瞧,就数麻辣摊的生意最好:“我要一串年糕!”一个胖孩子叫道。再去别的地方瞧瞧如何?在一家文具店摊前,我又停下了脚步。那里有各种玩的东西:飞机模型、望远镜、电动汽车……尽是一些玩的东西。我发现最受欢迎的是那些玩的东西。 在其它地方,我还看见有的在卖气球、跳绳,有的在卖小吃、点心、水果,穿的用的吃的样样俱全,真是无奇不有。玩了一上午,下午我又要去走亲访友拜新年了,这无疑也是一件高兴的事。今天真是玩得太痛快了!算是一饱眼福二饱口福三饱手福了。最为幸运的是那些卖主了,今天可是生意兴隆啰!真心希望今天全国的小朋友在新的一年里快快乐乐,没有烦恼,但千万不要“玩物丧志”哟!
一年结束了,在除夕夜是团圆夜,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的,庆祝一年平安结束,新的一年好的开始。在除夕这天,家家都忙着贴春联,我们家也不例外,而且每年家里的对联还是由我来贴的。其实这贴对联的学问也蛮大的,你去年时只要一看这对联你就会知道这一家人在新的一年里的希望和打算,也会知道在过去一年里这家人家里发生了什么喜事,你看这对联神不神呀。
在这一天最高兴的还是小朋友们,他们早早地就叫着让大人接年了,因为接完年之后就可以放烟花了。放烟花时,几个小孩子在旁边叫着,跳着,那高兴劲就甭提了,就连大人也都被他们感染了跟着叫起来。放完烟花一家人围在桌前吃团圆饭,最有趣的就是吃饺子了,而且这吃饺子还能吃到钱,谁吃到钱了那谁在新的一年里的运气将是最好的,所以大家都争着吃,看谁也抢到那个有钱的饺子,但是不管吃到的也好,没吃到的也好,这种抢着吃饺子的气氛是最难忘的……
除夕夜是最难忘的一夜!我盼望的新年来了。我们这里的新年可真热闹 ,我们一个个喜气洋洋的,有些人扎了彩龙有些人扎了彩狮,还有的扎了狗......家家户户的门上都挂了红艳艳的对联,挂上了五彩缤纷的灯笼,真是美丽极了。吃过年饭,大院里开始热闹起来了,大家都开始放烟花了,我也跑回家拿烟花出来了,我那几个伙伴们也回去拿烟花了,我小心翼翼的拿出一个“大地开花”点燃引线,过了一会儿冒起了火星,眨眼工夫就在天空中开出了一朵鲜艳的花朵。这朵花到处乱跑,一会儿变红,一会儿变绿,把我们看得眼花撩乱,好像片地开满了鲜花。“真好看!真好看!”邻居的小妹妹也高兴地跳了起来。我又点起“百话争艳”。引线越烧越短 不一会儿,蹿起一人多高的火星。着火星像炼炉里飞溅的火花,又像公园里美丽的喷泉,向四处飞溅。这时,远处半空里蹿起一颗颗“魔术弹”,就像战场上的信号一样,一会儿喷出红色的,一会儿喷出绿色的,把天空照得如同白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