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说课稿模板3篇

2024-02-04 12:56:31综合

说课稿模板3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说课稿模板3篇,以供借鉴。

说课稿模板3篇

说课稿模板1

  内容简介 :

  《海豚救人》是选自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丛书第九册第七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先举例介绍海豚救人的现象,然后说明了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继续学习说明整理的表达方法;让学生认识到海豚是人类的好朋友,人们应该对它们充满爱心,与动物和谐相处。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

  2、朗读课文,了解海豚是怎样救人,为什么能够救人的。领会作者运用的表达方法。

  3、受到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教育。

  重点难点:

  1、从海豚救人的事件中,体会到海豚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动物。

  2、学习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海豚知识的资料。

  学生分析:

  因为对学生是乡镇学校,学生本身的素质就不高,没有接触过网络,也没有查资料的地方,所以呢,在学生认识海豚里会比较枯燥一些,因为在我们的生活周围没有这样的动物。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需要提高,必须使学生认识到海豚是人类的好朋友,人们应该对它们充满爱心。

  教学设想:

  1.通过阅读速度的递进,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文章的能力。

  略读课文篇幅较长,为了让学生充分阅读文章,需要有较快的速度。三次读文章,分别提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快速地读课文”三种要求,就是要学生学习并掌握较快地阅读文本的能力。

  2.培养合作意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文章易懂,主要讲了海豚几次救人和它为什么救人来写的,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教学时,要着重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读书方法,围绕课文重点、难点,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等形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还让学生有了充分交流的机会,使他们了解合作学习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3.拓展思维,让课文走进生活。

  在教学本课时,我采取了“想对海豚说点什么。”“同学们,我们从海豚的身上得到了些什么启示呢?”“我们将来应该怎样对待动物?”三个方面来进行拓展,我们常说学以至用,既然学习了海豚那种见义勇为的精神,就应该把这样的精神感染给学生,让学生能把这种拓展带到生活中,这才真正达到了学以至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谈话。

  2、图片。(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录像。(提高学习兴趣)

  二、初读感知

  1、那就请你们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安排这个说的环节,就是要让学生想说,敢说,乐于说,把口语交际贯穿到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地方。读课题,是想让学生思考,对文章的内容猜测、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学习“怎样救人”

  1、第二遍读文

  现在自由的读读课文,记住哦,读的时候可要先看看阅读提示,呆会,咱们一起去解决里面的问题。海豚是怎样具体救人的呢?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学生评价,比老师主人更让人感觉亲切。老师不须摆出一幅居高临下的姿态,和学生共读,共思,共评,共感,课堂会民主得多。怎样才能做到“平等对话”呢?我觉得首先要从心态上去理解学生,接近学生,感受学生,用他们的眼光去看待他们,把自己放在和他们同等位置上,课堂才能显现出民主和谐的气氛。]

  四、学习“为什么救人”

  1、海豚为什么会有救人于死难的崇高精神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是用的哪些词来说这个原因的,用笔勾画出来。

  照料天性(板书)

  本能(板书)

  [指导学生读书,必须提出要求,否则就若大海捞针。指导他们必须抓住重点词句细细读,作者的意图大多在这些重点词句中展露无遗。]

  2、小组讨论:海豚为什么能救人?

  生生互动交流以上的问题。

  [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比老师直接灌输得好得多,而且也能掌握。略读课文,需放手让学生读,让孩子自己静下来细细读,也许比急功近利地去制造热闹气氛效果要好得多。]

  五、拓展

  师:同学们,海豚真不愧为一个见义勇为的海上救生员,我们从海豚的身上得到了些什么启示呢?

  生:、、、、、、

  师:我们将来应该怎样对待动物?

  生:、、、、、、

  师:同学们都具有爱心,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做到,保护动物,保护环境。

说课稿模板2

  一、教材分析:

  《智子疑邻》讲述了一个富人因故丢东西后,预见相同的两个人却遭到不同的对待。故事的主旨不在于说明人的预见,而在于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实即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用)遭到不同的对待。以此说明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的,对人不能有偏见。

  二、说教学目标及难点重点:

  根据教材内容,我将该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掌握一些关键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辩证思维的能力。

  2、分析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

  品质培养目标:正确认识事物的两面性。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寓意,辩证的看待事物。

  三、说教法、学法:

  1、对内容的理解,先疏通文意再演故事的方式。

  2、对寓意的理解、认识,可用课本剧的形式展示

  3.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根据你的知识储备,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学生自由发言),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两篇

  教师板书:

  (二)、检查预习:

  文学常识。学生交流,教师适当补充。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著名思想家。他著有《韩非子》一书,共20卷,55篇。笔锋犀利,说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阐明事理,富有说服力,其中许多寓言故事一直流传于世,《智子疑邻》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指导学习

  1、整体感知

  教师读,学生读,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复述课文:在理解文意的前提下

  2、问题探究(师生互动,讨论课文内容)

  1)、邻人之父劝告富人筑墙出于一种什么心态?

  2)、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3)、宋国富人一家为什么会“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4)、联系生活体验,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

  积极方面: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消极方面:要注意自己与听话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

  (同学们可以边看书边找出答案)

  (四)、拓展训练:(同学们互相交流,自由发言)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问题:

  1、疏通文意

  2、这则寓言故事流传甚广,后来成为了常见的成语,该成语是-------------。

  3、翻译句子。

  蛇固无足

  蛇本来没有足,你怎么能为它画脚呢?

  4、写出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

  讽刺了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我卖弄,弄巧成拙的人。

  (五)、推荐作业:

  续写《智子疑邻》,邻人之父知道自己成了怀疑对象,有怎样的反应?

说课稿模板3

  一、说教材

  《躺在波浪上读书》是鄂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著名旅游胜地——死海时所看到的景色以及亲身经历的趣事。文笔生动,语言流畅,感受逼真。教材选编本文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死海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二是让学生领略世界不同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这篇课文,我安排用两课时来教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二、说目标

  (一)根据课标要求,在第一课时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及随文识字后,结合学生实际,我把第二课时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品读重点词句,知道死海吸引游人的地方。

  3、引导学生查找死海的有关资料,帮助学生加深对死海的了解,培养学生查找、搜集的能力。

  4、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死海的特点以及给游人带来的欢乐。

  (三)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搜集有关死海的资料,结合语言文字和插图,体会作者的感受及死海的神奇。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的选择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的统一。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媒体演示法。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补充资料,缩短学生和死海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更好更准的读懂课文。

  2、问题导读法。我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始终围绕教学重点进行探究学习。

  3、合作探究法。教学中我利用自学提示出示三个问题,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作交流,通过生与文本,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解疑。

  (二)学法的引导

  书是要靠学生自己读懂的。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与同桌合作交流,最后和全班同学一起探讨。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领者。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课伊始,我出示了这张死海图片,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那蔚蓝的大海,那人躺在波浪上看书的奇特景象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他们情不自禁地说:“死海真美啊!”、“人能躺在波浪上看书,太神奇了!”、“我也想去死海看一看,玩一玩!”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为之高涨。

  (二)、深入文本,感知神奇

  由于本文篇幅较长,我对课文进行了适当的取舍和划分。我将本文分为两部分学习,第一部分是3—6自然段,这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在这部分中作者描述了死海的美丽与神奇,介绍了死海得名的原因,讲述了自己躺在死海上的感受。因此,我花了近三十分钟的时间来引导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

  首先,我利用媒体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自由读课文3—6自然段,读完后思考三个问题:①来到死海边,作者看到怎样的景象?②死海的名字怎么来的?③躺在死海上是什么感觉?学生花了7分钟的时间自己读、思、圈、划和同桌交流。接着,我用23分钟的时间来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在读中议,在读中悟,在读中感受。

  对第1个问题,学生找出了这个句子:“来到死海岸边,只见海水轻轻涌动,泛出一种奇特的光晕,五颜六色,像彩虹似的。”我让学生自己读这句话,想一想:这是个什么句子?句中的比喻词是什么?把什么比做什么?我引导学生思考光晕和彩虹有什么相似之处,来感受死海的美丽,并通过朗读来表现这种美。为了让学生感受死海的奇特光晕,我出示了盐的结晶图片和海水反光的图片。

  对第2个问题的教学我没有直接插入,而是故意提出质疑:死海这么美,为什么却得了“死海”这个不好听的名字呢?学生很容易就给出了答案,为了检验学生是否真正了解了死海特点,我故意出示了这张海洋图片,让学生观察:这是死海吗?为什么?学生一下子看出了这片海洋中有鱼,不是死海。接着针对学生质疑“为什么死海的含盐量这么高,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我利用媒体简介死海形成原因,来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加深学生对死海的了解。

  对第三个问题的教学,我还是通过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体会。学生找到的句子有这2个。“温润的水把我整个身体托浮起来,像托浮着一片树叶”。“我只要保持着身体的平衡,就像躺在床上那样舒服自在。”我让学生读这两个句子,说说读懂了什么。学生说这是两个比喻句,分别把身体比作树叶,把海水比作床。我又引导学生说说你从这两个比喻体会到什么?学生说从树叶体会到海水浮力很大,从躺在床上体会到作者躺在水上很舒服。在这里,我用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等方法,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我还让学生练习说比喻句,学生说得挺生动。接下来,我配上舒缓的音乐,动情朗读这两句课文(“细浪在我耳畔絮语,微风拂面而过,明晃晃的阳光从蓝得透明的晴空洒下来……我几乎想在这温润的摇晃的‘床’上睡一觉了!”),让学生闭眼想像画面,然后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再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当我配上音乐,让想读的同学站起来一齐读时,同学们都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

  为了拓展学生思维,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接下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我出示了作者躺在波浪上看书的照片,让学生想象:你就是作者,现在你回国了,你会怎样向你的亲朋好友介绍这张相片呢?学生的发言很生动,将死海含盐量高,浮力大,躺着舒服的特点都说出来了。

  第二部分是课文8、9自然段,这部分内容篇幅虽长,但重点句却是课文最后作者所说的一句话:“能在死海游泳,确实是一件难得的乐事!”所以教学这部分时,我紧紧抓住一个问题:“作者明明吃了苦头,却说是乐事,你认为是吗?”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做出回答,他们都认为能在死海游泳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即使吃上苦头,也是死海带给他的乐趣啊!由此可见,死海的神奇已经深入他们的心灵。

  最后,我用“死海吸引游人的地方在哪里”引导学生对全文进行梳理,知道死海因为美丽、神奇、浮力大、能躺在上面看书、读报、喝咖啡而吸引了无数的游人。

  (三)、展示资料,拓展延伸

  依据教学目标,在课的结尾,我安排了2分钟的时间给学生交流自己所搜集的关于死海的资料。同学们有的介绍了死海的地理位置,有的介绍了它的大小,还有的讲述了有关它的传说等等。我则利用课件,展示了一幅游客用死海黑泥美容的图片和介绍死海正在慢慢消失的一段文字。在搜集展示资料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也拓宽了。

  “这是一片神秘的水域,它美丽、神奇,故而,名扬天下,游客慕名而来。它带给我们知识,带给我们快乐。这一切都是大自然这个魔术师的杰作。同学们,大自然中还有无穷无尽的奥秘等着你们去探索呢!”在我生动、激情的话语中,这节课结束了。望着孩子们意犹未尽的神情,我知道,一颗探索自然的种子已在他们稚嫩的心田里扎根。

  课文学完后,学生对死海有了一些了解,因此,我设计了让学生当小导游向父母介绍死海的作业。这既是学生学习新知后的练习,也是一次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五、说效果

  综观整堂课,学生的思维活跃,参与度广,,发言积极性高,对文本的理解到位,朗读的效果也较好。教学中,我始终以“学”为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眼、动口、动脑,在教师的帮助下全面达成教学目标。但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这节课中,也不乏遗憾之处。比如:学生整理资料的能力还有待加强,教师的课堂调控应变能力还不够完美。今后,我还需要多学习,多锻炼,以提高自身能力。

  以上是我说课的主要内容,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