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木兰诗》新课标教案精品【必备12篇】

2024-01-31 17:25:44综合

《木兰诗》新课标教案精品【必备12篇】

《木兰诗》新课标教案精品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了解民歌的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

  (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她的艺术形象也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荧屏当中,深受观众喜爱。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2、介绍作品。《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在听中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2.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3、要求以“木兰”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还朝辞官、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三、品味语言

  1、这首诗是北朝民歌,其用语就体现了民间色彩,比如拟声词,口语的运用,同学们可以找找。唧唧复唧唧鸣溅溅鸣啾啾

  2、这首诗铺陈错落有致,读来声韵铿锵,富有音乐美,这主要是因为这首诗长短句相宜,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缘故,大家可以找找哪些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夸张等

  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例举: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复沓,复叠)

  ②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并找出其它互文的句子。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互文。)互文是一种修辞手法,又叫互辞,互参。在古代汉语中,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否则就会理解出错。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介绍对偶、夸张、互文)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对偶句就是把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词组对称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对偶时,一要注意内容形式的统一,切忌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整齐对称而任意拼凑。二要注意前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避免头重脚轻,互相包容或概念重复等现象。

  ④.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⑤.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四、人物形象

  1、学生再读课文,小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读到木兰是一个的人”句式来说。

  附板书: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2、讨论:本文更侧重于她的儿女性情还是英雄气概呢?

  教师小结:木兰从军的故事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她的勇敢机智和刚毅令人叹服。

  3、学生举例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五、体验反思

  木兰已经在人们心目当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学习了这课,你最想对木兰说些什么呢?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篇

《木兰诗》新课标教案精品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文言词汇积累;

  2)品味诗歌的传奇美、形象美、语言美;

  3)背诵诗歌。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深刻领会木兰保家卫国的热情,领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重点:

  诗歌传奇美、形象美、语言美的探索。

  教学理念:

  以讲述、品味、朗读为主的板块教学模式。

  教学步骤:

  1、导语引入。

  由穆桂英(有男子刚健的巾帼英雄)、西施(集娇美女儿于一身的美人)形象引入刚柔相济的女子——木兰。(板书课题)

  2、初读诗歌,理解大意。

  1)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2)点读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讲述传奇美。

  1)默读课文。用4——8字完成每节大意:

  第一、二节: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节:;

  第四节:十年征战生活;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比喻作结,解答奥密。

  (第三节:准备出征,奔赴战场,第五节:还朝辞官,第六节:还乡团聚)

  2)主题探索。

  讨论:下面对《木兰诗》主题的概括,你认同吗?

  A赞颂劳动人民出生的.妇女英雄;

  B反映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C歌颂尚武精神。

  3)繁简处理探索。

  讨论:作者七节诗是否平均用笔,哪些详、哪些略?为什么?

  (备忘: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不惜笔墨,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

  板书:得当的详略处理(依据主题需要)

  4)讲述传奇故事。要求:①理清文章脉络②体现主题③详略得当。

  4、品味形象美。

  1)根据提纲,找出诗歌原句或用自己的语言品味人物形象。

  娇美女儿 勤劳善良

  淳厚质朴

  热爱亲人

  巾帼英雄 坚毅勇敢

  机敏活泼

  报效祖国

  2)小结板书:丰富的人物形象。

  3)画木兰。

  分组画女儿妆、巾帼妆的木兰。

  5、朗读语言美。

  1)品味下面诗句,说出句式特点,从诗中找出类似诗句。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复沓句)

  ②爷娘闻女来,……;阿姊闻妹来,……;小弟闻姊来,……。(排比句)

  (备忘:①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②东市……,买长鞭。)

  2)小结板书:独特的语言风格(民歌:反复咏叹、反复铺陈)

  3)朗读品味。

  6、迁移阅读。

  孔雀东南飞(节选)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四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妒嫉嫌迟。非为织布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守节情不移( ) 妾不堪驱使( ) 便可白公姥( )

  2)你认为诗中主人公的性格是怎样的?

  3)按原文回答:

  ①描写主人聪明能干的句子是:

  ②描写主人自尊的句子是:

  板书

  木兰诗

  一、传奇美 1、得当的详略处理

  二、形象美 2、丰富的人物形象

  三、语言美 3、独特的语言风格

《木兰诗》新课标教案精品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文言词汇积累;

  2)品味诗歌的传奇美、形象美、语言美;

  3)背诵诗歌。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深刻领会木兰保家卫国的热情,领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重点:

  诗歌传奇美、形象美、语言美的探索。

  教学理念:

  以讲述、品味、朗读为主的板块教学模式。

  教学步骤:

  1、导语引入。

  由穆桂英(有男子刚健的巾帼英雄)、西施(集娇美女儿于一身的.美人)形象引入刚柔相济的女子——木兰。(板书课题)

  2、初读诗歌,理解大意。

  1)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2)点读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讲述传奇美。

  1)默读课文。用4——8字完成每节大意:

  第一、二节: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节:;

  第四节:十年征战生活;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比喻作结,解答奥密。

  (第三节:准备出征,奔赴战场,第五节:还朝辞官,第六节:还乡团聚)

  2)主题探索。

  讨论:下面对《木兰诗》主题的概括,你认同吗?

  A赞颂劳动人民出生的妇女英雄;

  B反映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C歌颂尚武精神。

  3)繁简处理探索。

  讨论:作者七节诗是否平均用笔,哪些详、哪些略?为什么?

  (备忘: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不惜笔墨,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

  板书:得当的详略处理(依据主题需要)

  4)讲述传奇故事。要求:①理清文章脉络②体现主题③详略得当。

  4、品味形象美。

  1)根据提纲,找出诗歌原句或用自己的语言品味人物形象。

  娇美女儿 勤劳善良

  淳厚质朴

  热爱亲人

  巾帼英雄 坚毅勇敢

  机敏活泼

  报效祖国

  2)小结板书:丰富的人物形象。

  3)画木兰。

  分组画女儿妆、巾帼妆的木兰。

  5、朗读语言美。

  1)品味下面诗句,说出句式特点,从诗中找出类似诗句。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复沓句)

  ②爷娘闻女来,……;阿姊闻妹来,……;小弟闻姊来,……。(排比句)

  (备忘:①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②东市……,买长鞭。)

  2)小结板书:独特的语言风格(民歌:反复咏叹、反复铺陈)

  3)朗读品味。

  6、迁移阅读。

  孔雀东南飞(节选)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四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妒嫉嫌迟。非为织布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守节情不移( ) 妾不堪驱使( ) 便可白公姥( )

  2)你认为诗中主人公的性格是怎样的?

  3)按原文回答:

  ①描写主人聪明能干的句子是:

  ②描写主人自尊的句子是:

  板书

  木兰诗

  一、传奇美 1、得当的详略处理

  二、形象美 2、丰富的人物形象

  三、语言美 3、独特的语言风格

《木兰诗》新课标教案精品 篇4

  教学设想:

  课型讲读课

  基于学生对木兰替父从军的了解,可对诗歌内容处理上简洁明快些,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诗歌内容。赏析诗歌的语言艺术,明确多种艺术写作手法。理解木兰替父从军的诗歌主旨。

  课时:2课时

  教学进展:

  导言:同学们都知道“巾帼不让须眉”这句古语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好女子,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立下赫赫战功。她的事迹被老百姓编成民歌广为传唱。她的名字叫花木兰。现在我们就从这首流传于世的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来感受一下“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吧!

  1.文学常识: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民歌。它与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合称文学史上的“乐府双璧”。

  2.字词注音:

  鞍鞯(anjian),金柝(tuo),辔头(peitou),云鬓(bin)。

  3.全班朗读全文。了解木兰替父从军的事迹。

  4.口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5.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每段诗歌内容,力求文字简洁、工整,符合文意。

  参考答案:

  1. 木兰叹息

  2. 替父从军

  3. 整装出征

  4. 十年征战

  5. 荣归故里

  6. 还身女儿

  7. 难辨雌雄

  或

  1.叹息

  2.从军

  3.出征

  4.征战

  5.荣归

  6.还身

  8. 难辨

  或

  1. 叹

  2. 替

  3. 征

  4. 战

  5. 赏

  6. 还

  7. 辨

  6.木兰替父从军这篇诗歌,它所描写刻画的重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参考答案:

  7.从诗歌如此的详略安排上,概括出诗歌的主旨。

  参考答案: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以及她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8.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

  铺排手法: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反复手法: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夸张手法: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互文手法: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顶针手法: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

  9.作业:

  小作文:英雄花木兰,战场杀敌寇。(仿民歌形式,可适当运用多种艺术手法,续写木兰在战场上是如何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的。)

  字数:100-150字。

  背诵《木兰诗》

  教师小结: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设计他们喜闻乐见的写作内容,激励学生大胆设计勇于开拓。

  用小标题这种简洁、概括性很强的形式,总结归纳诗歌内容,可锻炼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尤其是字数上的由多到少,要求就更高了。

《木兰诗》新课标教案精品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了解民歌的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

  (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她的艺术形象也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荧屏当中,深受观众喜爱。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2、介绍作品。《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在听中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2.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3、要求以“木兰”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还朝辞官、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三、品味语言

  1、这首诗是北朝民歌,其用语就体现了民间色彩,比如拟声词,口语的运用,同学们可以找找。唧唧复唧唧鸣溅溅鸣啾啾

  2、这首诗铺陈错落有致,读来声韵铿锵,富有音乐美,这主要是因为这首诗长短句相宜,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缘故,大家可以找找哪些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夸张等

  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例举: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复沓,复叠)

  ②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并找出其它互文的句子。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互文。)互文是一种修辞手法,又叫互辞,互参。在古代汉语中,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否则就会理解出错。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介绍对偶、夸张、互文)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对偶句就是把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词组对称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对偶时,一要注意内容形式的统一,切忌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整齐对称而任意拼凑。二要注意前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避免头重脚轻,互相包容或概念重复等现象。

  ④.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⑤.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四、人物形象

  1、学生再读课文,小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读到木兰是一个的人”句式来说。

  附板书: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2、讨论:本文更侧重于她的儿女性情还是英雄气概呢?

  教师小结:木兰从军的故事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她的勇敢机智和刚毅令人叹服。

  3、学生举例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五、体验反思

  木兰已经在人们心目当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学习了这课,你最想对木兰说些什么呢?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篇

《木兰诗》新课标教案精品 篇6

  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制订和颁布,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有力的支撑条件下的语文课堂,越来越呈现出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今天听了宿迁的孙老师执教的一堂网络课《木兰诗》,感触很多。

  一、成功之处

  1、教学观念突破传统,适时创新

  这堂课不在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是孤立于课程之外,而是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的信息交流属于互动性和互惠性,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实现教学相长的愿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特别是对木兰勤劳、爱国、孝顺等传统美德的宏扬,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如在“百度”搜寻译文时关键字的指导。并且在学生学习方式上改变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对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赞赏学生独特和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2、教学环节设计新颖时尚,符合学生心理

  孙老师这堂网络课的导入非常自然,说是带来一款网络游戏《木兰诗》,然后、请学生输入网址,这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大部分都是网络游戏高手,没想到今天语文课也能在玩中学课文。五个板块的设计是围绕主人公木兰设置的,而且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体现了一个学生认知的梯度规律。“读木兰”是初读课文,“译木兰”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评木兰”是深入理解课文基础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聊木兰”是思考质疑阶段,“写木兰”则是课文的拓展延伸。对于课文的重点,诗词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教师采用观看flash、找相关语句的方式突破。五次密码的设置,也别巨匠心,体现了课堂的主题:我爱花木兰。而每次进入的一把金钥匙也增加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

  3、教师教态亲切自然,处理问题较灵活

  在教学过程中,孙老师始终对学生进行赏识教学,鼓励教学,而且教态亲切自然,遇到教师电脑出状况也能灵活处理。

  二、不足之处

  1、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没有很好兼顾

  这堂课对人文性比较重视,但是忽略了工具性。教学重点中“诗词的艺术特点”、“字词的锤炼”、“背诵课文”基本没有提及,虽然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因素放在了突出地位,但是感觉就像一堂历史课或者思想品德教育课,尤其是“译木兰”这个环节,只是选取了三句重点句子让学生翻译,而“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互文没有强调。查找译文也没有花时间让学生浏览或齐读,学生在对课文内容还比较生疏的情况下就进行“评木兰了”。

  2、倡导对话,但有些远离根本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是有几个环节与文本似乎关系不大,只是泛泛而谈。

  3、学生提问时应该进行引导,学生的提问价值不大。

  三、改进措施

  1、“读木兰”这个环节要加强,加强朗读。

  2、“译木兰”要加强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3、学生写感想时出现中英文夹杂的现象,应予以指导,保持汉语纯洁性。

《木兰诗》新课标教案精品 篇7

  一、解题。

  四、诵读练习。

  六、解释诗中的“互文”。

  1.熟练地背诵全诗。

  2.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编一段故事,

  木兰在战场上

  (《初中语文第一册教案》人民教育出版社 延边教育出版社)

  (第五明)

《木兰诗》新课标教案精品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文言词汇积累;

  2)品味诗歌的传奇美、形象美、语言美;

  3)背诵诗歌。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刻领会木兰保家卫国的热情,领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重点:

  诗歌传奇美、形象美、语言美的探索。

  教学理念:

  以讲述、品味、朗读为主的板块教学模式。

  教学步骤:

  1、导语引入。

  由穆桂英(有男子刚健的巾帼英雄)、西施(集娇美女儿于一身的美人)形象引入刚柔相济的女子——木兰。(板书课题)

  2、初读诗歌,理解大意。

  1)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2)点读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讲述传奇美。

  1)默读课文。用4——8字完成每节大意:

  第一、二节: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节:;

  第四节:十年征战生活;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比喻作结,解答奥密。

  (第三节:准备出征,奔赴战场,第五节:还朝辞官,第六节:还乡团聚)

  2)主题探索。

  讨论:下面对《木兰诗》主题的概括,你认同吗?

  A赞颂劳动人民出生的妇女英雄;

  B反映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C歌颂尚武精神。

  3)繁简处理探索。

  讨论:作者七节诗是否平均用笔,哪些详、哪些略?为什么?

  (备忘: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不惜笔墨,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

  板书:得当的详略处理(依据主题需要)

  4)讲述传奇故事。要求:①理清文章脉络②体现主题③详略得当。

  4、品味形象美。

  1)根据提纲,找出诗歌原句或用自己的语言品味人物形象。

  娇美女儿 勤劳善良

  淳厚质朴

  热爱亲人

  巾帼英雄 坚毅勇敢

  机敏活泼

  报效祖国

  2)小结板书:丰富的人物形象。

  3)画木兰。

  分组画女儿妆、巾帼妆的木兰。

  5、朗读语言美。

  1)品味下面诗句,说出句式特点,从诗中找出类似诗句。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复沓句)

  ②爷娘闻女来,……;阿姊闻妹来,……;小弟闻姊来,……。(排比句)

  (备忘:①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②东市……,买长鞭。)

  2)小结板书:独特的语言风格(民歌:反复咏叹、反复铺陈)

  3)朗读品味。

  6、迁移阅读。

  孔雀东南飞(节选)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四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妒嫉嫌迟。非为织布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守节情不移( ) 妾不堪驱使( ) 便可白公姥( )

  2)你认为诗中主人公的性格是怎样的?

  3)按原文回答:

  ①描写主人聪明能干的句子是:

  ②描写主人自尊的句子是:

  板书

  木兰诗

  一、传奇美 1、得当的详略处理

  二、形象美 2、丰富的人物形象

  三、语言美 3、独特的语言风格

《木兰诗》新课标教案精品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文言词汇积累;

  2)品味诗歌的传奇美、形象美、语言美;

  3)背诵诗歌。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深刻领会木兰保家卫国的热情,领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重点:

  诗歌传奇美、形象美、语言美的探索。

  教学理念:

  以讲述、品味、朗读为主的板块教学模式。

  教学步骤:

  1、导语引入。

  由穆桂英(有男子刚健的巾帼英雄)、西施(集娇美女儿于一身的美人)形象引入刚柔相济的女子——木兰。(板书课题)

  2、初读诗歌,理解大意。

  1)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2)点读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讲述传奇美。

  1)默读课文。用4——8字完成每节大意:

  第一、二节: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节:;

  第四节:十年征战生活;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比喻作结,解答奥密。

(第三节:准备出征,奔赴战场,第五节:还朝辞官,第六节:还乡团聚)

  2)主题探索。

  讨论:下面对《木兰诗》主题的概括,你认同吗?

  A赞颂劳动人民出生的妇女英雄;

  B反映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C歌颂尚武精神。

  3)繁简处理探索。

  讨论:作者七节诗是否平均用笔,哪些详、哪些略?为什么?

(备忘: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不惜笔墨,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

  板书:得当的详略处理(依据主题需要)

  4)讲述传奇故事。要求:①理清文章脉络②体现主题③详略得当。

  4、品味形象美。

  1)根据提纲,找出诗歌原句或用自己的语言品味人物形象。

  娇美女儿 勤劳善良

  淳厚质朴

  热爱亲人

  巾帼英雄 坚毅勇敢

  机敏活泼

  报效祖国

  2)小结板书:丰富的人物形象。

  3)画木兰。

  分组画女儿妆、巾帼妆的木兰。

  5、朗读语言美。

  1)品味下面诗句,说出句式特点,从诗中找出类似诗句。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复沓句)

②爷娘闻女来,……;阿姊闻妹来,……;小弟闻姊来,……。(排比句)

(备忘:①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②东市……,买长鞭。)

  2)小结板书:独特的语言风格(民歌:反复咏叹、反复铺陈)

  3)朗读品味。

  6、迁移阅读。

  孔雀东南飞(节选)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四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妒嫉嫌迟。非为织布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守节情不移( ) 妾不堪驱使( ) 便可白公姥( )

  2)你认为诗中主人公的性格是怎样的?

  3)按原文回答:

①描写主人聪明能干的句子是:

②描写主人自尊的句子是:

  板书

  木兰诗

  一、传奇美 1、得当的详略处理

  二、形象美 2、丰富的人物形象

  三、语言美 3、独特的语言风格

《木兰诗》新课标教案精品 篇10

【学生分析】

  在中国,花木兰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学生可能大多了解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可是这样的一位勇敢刚强的女英雄,她也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和普通女子一样,爱美,爱她的亲人,爱朴素平淡的生活。所以,学习《木兰诗》,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刻画出来的。

【教学建议】

  1、这首叙事诗字面意义浅显,可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生字词句、理清故事情节。

  2、《木兰诗》是北方民歌的杰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支奇葩,它的多种艺术手法如铺排、互文、对偶等对烘托气氛、塑造人物形象等起着重要作用。要引导学生领会这一点。

  3、体会本诗的选材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4、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责任感。

  5、指导朗诵,争取当堂背诵。

  建议一课时完成。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花木兰的故事吗?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个形象深受人们喜爱。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性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在这个传奇的故事中寻找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了解故事情节

  1、指导学生分组合作,疏通文意。学生质疑,教师点拨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

  2、了解故事情节。

  学生讨论空白处填写恰当词语:

  木兰停机( )——决心( )——从军( )——奔赴( )——十年( )——拒赏( )——与亲人( )

  明确:叹息、出征、准备、沙场、征战、辞官、团聚

  三、探究理解木兰形象

  讨论:

  1、木兰是人人皆知的女英雄,诗中哪些描写刻画了她这一形象?

  两处:

⑴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如飞。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

⑵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前者烘托渲染了军旅生活的艰苦与惨烈,从正面塑造了一个勇敢刚强的战士形象。后者通过写天子的赏赐之多,侧面表现出木兰是一位战功显赫的女英雄。

  2、木兰既是一位传奇英雄,又是一个普通的女性。诗中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了她的女性心理?

⑴ 停机叹息时的心理描写:既为家里着想(父亲年龄大了,弟弟还小),又为国家大计着想(保家卫国是子民的责任)这种焦虑矛盾正是女子所特有的心理。

⑵ 远征沙场时的思乡心理的描写。远在边塞的木兰看到眼前一草一木都忍不住触景生情,想起家中慈爱的双亲,想起家的温暖。

⑶ 辞官还家后“著我旧时裳”和“对镜贴花黄”的行为描写。木兰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还原成“女儿身”,从她“开、坐、脱、著、理、贴”一系列欢快的动作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木兰一颗爱美、爱生活的心。

  3、你认为诗中刻画她英雄形象的笔墨多一些还是作为一个普通女性的形象写得多一些?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明确:诗中既写出了她的英雄气,更写出了她的儿女情。正是这样一位柔弱女子在国家需要、家庭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毅然奔赴艰恶的沙场,在战争中屡建奇功,这样的奇女子怎么不令人心生敬佩之情?所以作者这样选材更有利于刻画一个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

  4、读完此诗,你觉得我们应向木兰学习哪些精神品质?

  略。

  四、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指导过程中串入对本诗修辞手法的简要讲解。

《木兰诗》新课标教案精品 篇11

  游戏准备

(一)经验准备 1.组织幼儿欣赏动画片《花木兰》,熟悉故事,理解故事内容与情节,了解人物 关系。

  2.收集相关资料,帮助幼儿了解古代征兵制度,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3.学习“宫廷舞”,为表演做准备。

  4.在表演活动“我是小演员”中,熟悉上场、下场、候场,以及一些舞台表演的相关经验。

(二)游戏资源 1.创设场景,准备道具。

(1)场景:木兰家花园、战场、皇宫宫廷。

(2)道具:皇帝銮驾、圣旨、锣、鼓、拐杖以及兵器若干。

  选配音乐。

(1)音乐《春江花月夜》:用于第一场宫女舞蹈。

(2)激烈有力的音乐:用于第三场沙场激战。

(3)豫剧音乐《谁说女子不如男》:用于第五场木兰与众女子舞蹈。

(三)家庭与社区 1.与电影院联系,组织幼儿观看动画片《花木兰》。

  2.请家长协助班级表演活动,配合收集、提供有关图片、材料、音乐和道具。

  游戏提示 1、《花木兰》剧目中有婀娜多姿的女装木兰、英姿飒爽的男装木兰、威仪天下的皇帝、高傲的征兵大臣、虚弱多病的父亲、功夫高深的士兵……这些角色在相互的交流、碰撞中,形成了跌宕起伏的情节和画面,引人人胜,掀起本剧的高潮,也使表演游戏充满乐趣与戏剧性。那么,怎样让幼儿把握角色,准确地表现出角色的特征,达到剧情所要的效果呢?这是教师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教师首先引导幼儿观看动画片《花木兰》,观察影片中的动画表演是如何演绎这些角色的,帮助幼儿了解角色的特征,尤其是角色的动作、表情以及语言的特点,为幼儿后续表演做经验上的丰富和准备。同时,教师要放下架子,和幼儿一起演、一起玩,用自己的表演和理解帮助幼儿把握角色,启发幼儿的想象和表现,从而使表演活动达到良好的效果。

  2、第三场“替父从军、沙场激成”中,汉军与匈奴军的一次厮杀是表演的难点。这一幕既要表现出战争的激烈,又要注意幼儿的安全。教师首先在动作的编排上采用两军整体对垒和士兵两两厮杀的方式,这样既避免了过多的两两厮杀,同时在表演上也保证了时长,体现出两军激战的激烈与持久。在道具的使用上,教师也做了功课。一开始用的是塑料的刀和枪。在排练过程中发现,塑料的兵器在对抗的过程中还是有些硬,打到身上比较疼,存在安全隐患。于是教师又在网上、玩具店中寻找安全的兵器,终于找到了一种泡沫兵器,这种兵器看上去很有质感,打到身上软软的,很安全。经过这样的编排与选择,“替父从军、沙场激战”一幕在视觉效果上既很好地体现了激烈与拼杀的感觉,又保证了幼儿的安全。

  3、根据幼儿的兴趣,我们生成了下列活动:①语言活动“木兰辞”,让幼儿通过学经典体会经典。②音乐活动“动画片《花木兰》主题醢”,引导幼儿学唱歌曲,进行歌舞表演。③美术活动“我设计的古代军服”、“我做的头盔”,让幼儿发挥想象,自主制作古代服饰。④社会活动“古代兵器”、“古代与现代军种”,引导幼儿了解古代与现代作战的各自特点及不同之处。⑤社会活动“古代征兵制度”、“和平与战争”,引导幼儿了解战争的危害以及和平的重要性。

  游戏小故事 “别让我的孩子演坏人的小兵”

  这天,一大早我刚到班上,戎戎的父亲就独自一人来了,我很诧异:“咦!孩子怎么 没来,生病了吗?”戎戎的父亲摇摇头,然后生硬地说道:“孩子没病,等会儿就来。朱老师,我今天一早来有事找你。”看着这位“矛盾”的父亲,我意识到可能是有什么不太方便的话,但为了孩子他不得不一早来和老师交流。于是我关心地问:“什么事?”戎戎的父亲说:“戎戎回去说他演了一个坏人的小兵,老师你能不能给他换个角色。”“原来是这样!戎戎爸爸,你先别着急。我们在游戏时的角色是由孩子自己商量、自由选择的。

  你说的可能是昨天在演出时,戎戎演了匈奴的士兵。孩子对匈奴和这个角色还不完全了解,产生了一些误会。其实戎戎很喜欢沙场激战这一幕,在表演对他体会到了一种战争对抗的感觉,从孩子的表现能感觉到他在游戏中是快乐的。当然角色是变化的,在每一次游戏中我们都会建议孩子尝试不同的角色,这个请你放心。”戎戎的父亲听完我的话,放心地笑了。孩子的爸爸走了,我的工作却并没有结束,我意识到在延伸活动中应该加入一些关于“士兵与将军、匈奴与汉族”的内容。经过了一系列延伸活动,再也没有孩子和家长跟我提起这样的事情了。

“我不是男孩” “花木兰”的游戏开始了,孩子们热火朝天地讨论着角色的分配。这时活动室的一角突然骚动起来。美美和豆豆打在了一起。美美一边跑一边喊着:“朱老师,豆豆打我!豆豆打我!”我急切地问:“怎么了?怎么了?不能打人!”豆豆边追边喊:“我就打你,我就打你!”旁边的孩子七嘴八舌地说道:“美美说豆豆是男孩。”“豆豆你就是男孩!你是花木兰,你是男孩。”“不!豆豆是女孩!”豆豆哇的一声哭起来:“哇——我不是男孩,我不是男孩!”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我快步走上前,一手搂着美美,一手搂着豆豆问道:“美美,你为什么说豆豆是男孩呢?是不是,他演的花木兰特别好啊?”美美点点头。

“豆豆,你瞧美美是在夸你呢!当然,你和花木兰都是漂亮的小姑娘,只不过你们鄱女 扮男装了!哈哈!这多好啊!装的别人都没发现。小朋友们,你们说呢?”孩子们热烈地响应起来:“是啊!是啊!豆豆和花木兰一样是女孩。”“女生扮男生真帅!”“我喜欢豆豆!我喜欢豆豆演的花木兰!”豆豆笑了,甜甜地笑了!

  附剧本《花木兰》 人物:皇帝,女装花木兰、男装花木兰,木兰父亲,肖家父子,李家兄弟,大臣、宫女、士兵、匈奴兵若干。

  第一场:春江花月夜[皇宫大殿,众大臣簇拥着皇帝上朝,皇帝坐定。

  皇 帝 众爱卿,最近宫外百姓生活得如何啊?

  大臣甲 启禀陛下,皇恩浩荡,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太平。

  皇 帝 嗯——

  大臣乙 宣——歌舞!

[十人左右的宫女上场。

  大臣乙 奏乐——

[《春江花月夜》的音乐响起,皇帝欣赏舞蹈,做陶醉状,宫女舞蹈。

  大臣丙 (从旁边跑上,音乐停,着急地)启禀皇上,匈奴大肆侵犯,已突破我北方境地。

  皇 帝 速速派兵,保护百姓。

  大臣丙 是!

  皇 帝 军队还有多少人马?

  大臣丙 五百人不到。

  皇 帝 (大声,冷静地)通知全国,招募新兵,开赴前线。

  众大臣 是!

  第二场:征兵 [街道上,百姓在自由活动。

  大臣丁 (吆喝)大家听好了,匈奴向我们进攻,皇上有旨,每家出一名男丁,开赴前线,保家卫国!

  大臣丁 (走到肖家门前)肖家接旨。

[肖家父子跪下接旨。

  肖 子 我愿意接替父亲为皇上效劳。

  大臣丁 (走到李家门前)李家接旨。

[李家兄弟跪下接旨。

  李 家 我们愿意为皇上效劳。

  大臣丁 (走到花家门前)花家接旨。

[花木兰父亲一瘸一拐地走出来,勉强跪下。

  花木兰父亲 我愿意为国尽忠。

  花木兰 (从旁边冲出来)爹爹,你不能去!

  花木兰 (对大臣丁哀求道)大人,我爹已经为国家效劳一辈子了,他不能再打仗了。

[大臣丁翻个白眼,不理花木兰。

  花木兰父亲 木兰,你别说了,我愿意去。(接下圣旨)

[众人下。

  第三场:替父从军、沙场激战 [木兰家,花木兰一人坐在前面,显得焦急的样子。

  花木兰 (哀伤地)我爹的身体不能再打仗了,这次该怎么办呢?

[花木兰沉思一会儿,突然站起来。

  花木兰 (坚定地)我有办法了,我把自己打扮成男子的样子,这样就可以代替父亲去打仗了!

[花木兰大步离开。

[男装花木兰及一队士兵大步神气地上场;“沙场激战”音乐声中,匈奴士兵凶狠地上场。花木兰身后站着士兵,花木兰抽出战刀。

  花木兰 儿郎们,匈奴侵犯我们家园,残害我们百姓,让我们为了正义而战吧![鼓手开始随节奏击鼓,士兵摇旗。

  花木兰 (大声地)儿郎们,上——[花木兰率队与匈奴士兵随音乐激烈地作战。音乐停,匈奴人全体倒地。花木兰及士兵高兴地摇旗击鼓。

  第四场:木兰凯旋 [皇宫大殿,皇帝站在前面,大臣站立两旁。

  皇 帝 (威严、大声地)百姓们,中原将士击溃了匈奴,我们可以安居乐业了!

  众人欢呼 皇上万岁,皇上万岁!

  大臣甲 请花木兰上朝。

[花木兰大步走到皇帝面前。

  皇帝听说你英勇善战,这次立了大功,我要重重地赏赐你。

  花木兰 (单腿跪下)皇上,我替父从军,其实我是一名女子。 [花木兰把头上的头巾拿下,散落出长头发。

  众人惊呼 啊——

  花木兰 皇上,为了国家和我的父亲,我虽然是一名女子,但我一样可以战场杀敌,保家卫国。

  皇 帝 (感动地)你救了朕和百姓,现在我要封你为当朝的宰相。

  花木兰 (坚定地)谢谢皇上的恩赐,木兰无意做官,我和百姓只希望天下太平,没有战争!皇 帝 (沉思一会儿)说得好,谁说女子不如男!让天下永远太平,和谐充满人间。

  第五场: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音乐响起,木兰与众女子舞蹈。

《木兰诗》新课标教案精品 篇12

  学习目标

  1、在教师科学方法的指引下,快速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复述“木兰从军”的分析花木兰人物形象。

  引入新课,明确目标

  一、举例导入。

  学生举例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二、明确学习目标

  前置作业,自主学习

  1、学生提出不能翻译的重点词,教师给予解释。

(惟、愿、市、旦、度、策、强、将、著、贴、火、走、安)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说说情节: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要求以“木兰”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还朝辞官、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女儿性情英雄气概女儿性情

  三、赏析人物。

  1、学生再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读到木兰是一个的人”句式来说。(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代父从军中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2、其实在地方戏曲中也有歌颂巾帼英雄的作品,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拓展延伸,达标测评

  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又是怎么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呢?

  拓展练习:

  练习册第5小题。

  作业布置,板书设计

  1、欣赏动画片《花木兰》,比较中西方人物形象异同。

  2、背诵全诗。板书设计

  木兰诗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巾帼英雄爱国、渴望和平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