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精彩4篇

2024-01-31 08:09:16综合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精彩4篇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篇1

  一.诵读提示

  过首诗系因诗人厌倦飘零、思归故土而作,很可能是诗人在彻夜不眠之时写的,表达了思归安陆的强烈感情。全诗当用低沉的调子来读,速度要慢一些。八个诗句的节奏皆作“xx——xx——x——xx为避免单调起见,读时对节拍的长短可适当加以调整,使整齐之中略有变化。此诗四联皆对仗,出句与对句之间应有明显的同隔,如一气读出,就听不出对联的意味了。

  二、知人论世

  李白24岁时就走出四川,告别亲人出外远游。坐船东下,出三峡,过荆门,到达江陵,游洞庭湖,登庐山,到金陵后住在扬州。27岁时,他离开扬州,经汝海,到达安陆,结婚后在安陆定居安陆北望,汝海茫茫,嵩岳耸峙,再往北就是东都洛阳。这样李白就以安陆为归宿,从开元十九年(731)始三游洛阳,圆了他畅游帝乡的梦想了。李白第三次游洛阳,是在天宝三载(744)。这年,李白受招入官已经三年了。初入宫,玄宗对李白异礼有加,命为待诏翰林。李白此时认为青云有路,正可一展宏图了。然而事实却使李白大失所望。玄宗不过是将李白作为一名文学侍从,供其娱乐而已。久之,李白对御用文人的生活渐感厌倦,就浪迹酒肆。杜甫在《酒中八仙歌》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正是此时李白生活的真实写照。到天宝三载春,李白上书乞请还山,玄宗同意。这年春天,李白自长安回到东都洛阳。此次洛阳之行,李白会见了当时住在洛阳的杜甫,双子星座,珠联璧合,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之后思归故里,写下了这首诗。

  三.内容感知

  不知从谁家的窗户里悄然飘出了阵阵悠扬的笛声,这笛声随着春风传遍了整个洛阳城。在夜里倾听一支表达惜别之情的《折杨柳》曲,谁能不勾起怀念故乡之情呢!

  四.鉴赏点拨

  (1)诗仙李白从24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四川之后,便浪迹天涯,四海为家了。直到他62岁时,在安徽长江边的采石矶醉酒落水仙逝,一生不知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多少足迹,所到之处,留下了不胜枚举的动人华章。写于东都洛阳的《春夜洛城闻笛》就是这些珍品中的一颗宝珠。“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洛城”即洛阳,是唐代的东都。“暗飞声”写出了笛音悠远轻细,扣住了“夜”字,显示出此时喧哗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种喧嚣至此已经平静下来了,正因夜静,才听到了暗中飘渺而来的笛声,因其飘渺,又不知发自何处,是演奏者情不自禁地只管吹奏,把无限的离愁别绪洒向城中,洒向夜空。“谁”字是写这笛声出处不明,突出、一个“闻”字。在这万籁俱寂的春夜里,如丝的笛音散入春风,随风飘进整个洛阳城里无数没有睡着或者睡不着的人的耳朵里。初不经意,待静心一听,原来吹奏的是凄清婉转、思乡怀家的《折杨柳》。“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故园”,即是故乡。诗人为施展才华,追求理想,离家赴远,听到这怀乡之曲,不免情怀波动,与吹笛人以及笛音产生共鸣。诗句妙在没有停留在一己之情怀波动上,而是由己及人,推想“满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人啊,这不期而遇却送入耳中的《折杨柳》,真的是在“暗中”拨动了许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安眠。“何人不起”,这是一个用否定的语气强化肯定的心态的句子,是说只要是听了这春夜中的玉笛之声,每一个离家的人不能不被它勾起对家的怀念。中华民族是一个故土难离的民族,李白抓住民族精神的这一特点,牢牢扣住读者的.心理,所以,千百年来,这首诗成了游子们经常挂在嘴边心头的诗篇之一。同时,也不断滋养、强化着民族的一种向心力、凝聚力。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2)关于古时“折柳”的习俗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涵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进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五.小结:

  闻笛声(杨柳曲)凄清哀婉思归居土

  《春夜洛城闻笛》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深情。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何人不起故园情”,好象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2.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的写法。

  3.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试着通过想象,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2.用文字描写诗中提示的音乐。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尤以古代诗歌为精华,李白、杜甫等大诗人,为我们留下了众多名篇名句。今天就让我们去诵读诗仙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同诗人一起去感受那浓浓的思乡之情。

  二、揭示课题,了解诗人

  1.诗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生:告诉了时间,地点,事情)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说一下?(生:一个春季的夜晚,李白在“洛城”听到了笛声。)知道“洛城”在哪儿吗?(生:今河南洛阳)不错,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2.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李白的资料并用多媒体展示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史称“诗仙”,生于中亚细亚碎叶城,长于蜀地,25岁出蜀而漫游楚湘,最终葬在安徽当涂。他一生创作丰厚,诗歌多以雄奇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浪漫的手法,讴歌祖国的大好山河,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这首诗是他在开元二十三年(735)游洛阳时所作。那么,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一问,提出下一节学习要求]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注意两个多音字的读音。

  2.抽查学生朗读,纠正字音:

  3.老师示范:(打节奏,并放笛声录音),学生模仿练读。

  4.老师再次指导学生读(大家打节奏并放配乐)

  师:读古诗啊,除了注意节奏,更重要的是理解诗人的情感,注意音读的轻重和速度的快慢,表达出诗的情感,这就得学会抓重点词!(如:暗,暗暗地意思。要读得低沉、缓慢;满,要读得饱满、延长音;故园情,要字字延长,一咏三叹)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好吗?

  5.师范读,生练读。[从诗的节奏到情感,由易到难,教学显出节奏]

  6.师生合作读,在吟诵中理解诗人情感,感受节奏和内涵。

  7.诗,我们反复读了几遍,你感受到诗人闻笛后的心情吗?(生: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这是什么笛子曲引起了他的思乡情呢?让我们接下来学习诗句,寻找答案吧!(二问。用问题转入下一节教学,带动学生注意力的转移)。

  四、再读古诗,感悟想象

  1、教师范读《春夜洛城闻笛》

  2、学生朗读这首诗,并结合注释初步把握诗的内容。

  3、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怎样来理解“暗”?

  照应题目中的“夜”;写出了“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笛声,想寻找它的来源,却又不知道何人所吹,从何而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经意间打动了许许多多的人。

  (2)第二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满洛城”是夸张写法,由己及人的推想,推想很合理,笛声本来是悠扬的,又当夜深人静,加上春风吹拂,说它飞遍洛城并不过分,客居的有心人,应该是听到的。

  (3)谁来解释一下“折柳”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

  李白在夜晚听到幽幽的笛声,而且正好吹的是《折杨柳》这首歌,唐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所以由送别的伤感马上想到家乡和亲人。因此,本诗根据“折柳”的意象来表达“故园情”的。

  (4)启发提问:《春夜洛城闻笛》中用了那些词来表达作者心中的思乡之情呢?学生大概会找到“玉笛”、“折柳”,教师板书。

  (5)提问,激发创造力:

  为什么唐人折柳代表送别呢?同学们猜一猜。这里让学生自由想象,自由地说,教师最后总结两点:

  (1)、“留”与“柳”谐音,折柳赠人是希望对方能留下来。

  (2)、柔顺袅娜、随风摆动的柳枝,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分别时恋恋不舍的心。

  五、熟读。

  1、全体读,要求读出诗中表达的离愁别绪。

  2、指名读,同桌之间互相听读。

  3、小组比赛朗读,教师指导点评。

  4、全体一起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六、“故园情”系列诗词赏读: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篇3

  一、课件出示李白图像。

  1、猜猜:他是谁?

  2、李白简介。

  3、回忆:同学们学过李白的哪些诗?

  二、揭示课题,了解写作背景。

  今天,我们就再学一首李白的思乡诗《春夜洛城闻笛》。(板题,读题)

  1、背景:李白24岁时就走出四川,告别亲人出外远游。李白第三次游洛阳,是在天宝三(744)。这年,李白受招入官已经三年了。初入宫,玄宗对李白异礼有加,命为待诏翰林。李白此时认为青云有路,正可一展宏图了。然而事实却使李白大失所望。玄宗不过是将李白作为一名文学侍从,供其娱乐而已。久之,李白对御用文人的生活渐感厌倦,李白上书乞请还山,玄宗同意。天宝三年,这年春天,李白自长安回到东都洛阳。此次洛阳之行,思归故里,写下了这首诗。

  2、诗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生:告诉了时间,地点,事情)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说一下?(生:一个春季的夜晚,李白在“洛城”听到了笛声。)知道“洛城”在哪儿吗?(生:今河南洛阳)不错,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 2.抽查学生朗读,相机证音: 3.老师点名学生读

  师:读古诗啊,除了注意节奏,更重要的是理解诗人的情感,注意音读的轻重和速度的快慢,表达出诗的情感,这就得学会抓重点词!(如:暗,暗暗地意思。要读得低沉、缓慢;满,要读得饱满、延长音;故园情,要字字延长,一咏三叹)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好吗?

  4.诗,咱们反复读了几遍,你感受到诗人闻笛后的心情吗?(生: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这是什么笛子曲引起了他的思乡情呢?让我们接下来学习诗句,寻找答案吧!

  四、再读古诗,感悟想象

(一)、谁了解诗的大致意思?

(二)、感悟想象。

  1.学习

  一、二句,想象“玉笛飞声满洛城” (1)想想可能是谁家的笛声?

  师:你从这笛声中感悟到了什么情感吗? 生:思念家乡,想念亲人。

(2)师:“暗飞声”又该怎么理解?

  生:笛声是看不见抓不住的,又由于闻笛是在“春夜”,所以说“暗”。

  师:笛声虽然看不见抓不住,但诗人却能听得见想得到,你听,谁家的笛声已悠然传来——

  师:想像:诗人正在干什么?这悠扬的笛声是怎么飞入作者的耳际,又是怎么渐渐飘散在洛阳城?

  生:伏案疾书的李白抬起头来,因为一曲凄清、忧伤的笛声打断了他的思路。这笛声一会儿强一会儿弱,那曲调一会儿欢快一会儿忧伤,时断时续,带着浓浓的乡情,像家乡亲人在低声呼唤。

(3):师:这么凄清、忧伤的笛声在春风里飘散,飞遍了洛阳城。想象一下,她会把思念的种子撒向哪些地方或人家呢?这些人又会有哪些不同的反映和感受呢?

  生:撒向旅店,旅客翻来覆去难已入睡。 师:旅店的旁边有?

  生:茶楼,撒向茶楼,出门远行的人正在这儿歇脚,一边喝茶一边聊着家乡的事情。

  师:茶楼的旁边呢?

  生:有店铺、人家。又撒向常年在外做生意的店主、人家。 师:人家的旁边呢?

  生:有湖,有亭子,有小船。这些小精灵在春风的陪伴下,来到了湖面,飞过亭子,把思念的种子撒进了小船。船客来到船头,仰望着天边的明月。真希望“明月千里寄相思”啊!

  师:是啊,笛声在春风的陪伴下飞遍了洛阳的角角落落。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

  请男女同学有感情交换齐读

  一、二句。 2.学

  三、四句,体会“折柳勾起故园情”。 指名一学生结合注释翻译

  三、四句,了解大意。

  师:原来诗人在笛声中听到了《折杨柳》呀。《折杨柳》是什么乐曲?表达了什么情感?

(1)理解“折柳”

  生看注释(折柳:指古曲《折杨柳》,此曲叙说离别,表达不舍之情。)师补充(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辞》曰:“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柳”与“留”谐音,暗含要行人留下来。早在《诗经》中就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来表达离乡眷恋故土之情。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后来,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

(2)《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听到这首曲子,会勾起什么情? 生:会思念故乡、亲人。 师:这种情就叫什么情? 生:故园情。 师引读:何人不起—— 生接读:故园情

  师:是呀!谁的心中能不升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人李白。还有吗? 生:出门旅行的人,外地经商的人,他乡工作的人,外出求学的人…… 师:总之,是远离故乡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思乡啊! 因为思乡,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因为思想,纳兰性德“聒碎乡心梦不成”;因为思乡,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因为思乡,李白又会怎样呢?此时的他,会有怎样的动作、神态、心理呢?

(3)分句引读。

  师:在这宁静的春夜,不知从谁家飞传出悠悠笛声,飘散在洛阳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师:李白听到了感伤离别的《折杨柳》——此夜曲中闻折柳。

  师:这么动人心弦的曲子,勾起了李白深深地思乡情,不免感慨道——何人不起故园情。

(4)再次引领学生整体诵读古诗,感悟诗情。

  师导读:一千多年前,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游洛阳时,听到哀怨幽咽的《折杨柳》引发了他浓浓的故园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思乡之作。读——

  生:(深情齐读古诗)

  老师与全班同学一起吟诵《春夜洛城闻笛》。

  师:李白曾因明月而生思乡之情,现在又因《折杨柳》的笛声而生思乡之情,这种写作方法叫做“触景生情”或者说“借景抒情。”

  五、拓展提升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因为漂泊在外,思念家乡,留下了千古传送的思乡诗词,你知道的有哪些?

[板书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借 景 抒 情 ↓ 《折杨柳》 ↓ 玉笛声 — 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篇4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8.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

  本诗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眷恋之情。(方法:抓物象:《折柳曲》 诗眼“故园情”)

  9.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请圈出句中物象)(4分)

  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迴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10.朗读前两句,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为什么?(4分)

  示例1:我认为最该重读的是“暗”字。“暗”字,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的意思,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城的每一个角落,更体现出作者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示例2:我认为最该重读的是“满”字。一个“满”字,遍布的意思,这是作者主观感觉的夸张,体现出作者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