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读书笔记10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傲慢与偏见读书笔记10篇,以供参考。
《傲慢与偏见》是一部在文学历史长河中闪烁光芒的著作,平实的题材,生动的形象以及重要的社会意义为本书奠定了极其高的地位。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
简·奥斯汀是英国女小说家。生于乡村小镇斯蒂文顿,父亲是当地教区牧师。奥斯汀没有上过正规学校,但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主要教材就是父亲的文学藏书。奥斯汀一家爱读流行小说,多半是庸俗的消遣品。她少女时期的习作就是对这类流行小说的滑稽模仿,这样就形成了她作品中嘲讽的基调。她20岁左右开始写作,共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1811年出版的《理智与情感》是她的处女作,随后又接连发表了《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花园》、《爱玛》、《诺桑觉寺》和《劝导》。
《傲慢与偏见》并没有什么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描绘的都是生活琐事,平淡的故事中我看到了作者的别具匠心,大量形容词的运用是为人物形象做了铺垫,极其夸张的表现正是人物性格的体现,善于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傲慢与偏见》原名《最初的印象》,是奥斯丁的代表作,通过婚姻问题的描写展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生活画面。故事围绕贝内特一家几个女儿的婚姻大事展开。从伦敦新搬来的单身汉阔少宾利先生爱上了温柔美貌的大女儿简,他的朋友达西则倾情于二女儿伊丽莎白。由于她听信了年轻军官韦恩的谗言而对达西产生了偏见致使这桩婚姻进行的十分缓慢。经过一连串有趣的周折后,误会终于得以消除。达西克服了傲气,伊丽莎白也克服了对他的偏见,最后两人终成眷属。与此同时,作品还涉及了另外两对青年男女的结合过程,即已是27岁的夏洛特出于寻找归宿找个可以依靠的有钱人遂于柯林斯结婚,莉迪亚一贯轻浮,与韦恩私奔后,经达西搭救而苟合成婚。奥斯丁正是通过对不同婚姻的描写表达自己对建立在互相理解和真诚爱情基础上的婚姻的赞扬和对以门第财产和情欲为基础的爱情的讽刺。在一定程度上,这部小说也反映了当时英国妇女争取婚姻自主的愿望与理想。
作者在本文中塑造了各种人物对婚姻的不同对待,有姐姐简的一波三折,有妹妹的一味追求外表金钱和地位,和夏洛特与柯林斯的无爱婚姻悲剧,他们虽然说都是对伊丽莎白和达西婚姻的陪衬但是足以看出作者想要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爱情婚姻观,以及对社会风气的批判。
在批判的同时,作者也褒扬着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婚姻。他们不顾地位差异,尽管一波三折,但是最终的美满结局就是作者所赞扬的。作者呼吁着女性们要有自己的主见,放远眼见,这样才能去主宰自己的一切,才能促成自己美满的生活。在女性不受公平待遇的社会,他的这种呼吁是难能可贵的。
本书中的语言深刻令人深思,代表了作者对封建制度的不满与抨击,如“对不要脸的人,决不能低估了其不要脸的程度。”而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作者对美好爱情的歌颂与赞扬:“将感情埋藏得太深有时是件坏事。如果一个女人掩饰了对自己所爱的男子的感情,她也许就失去了得到他的机会。”
《傲慢与偏见》毫无疑问是一篇不朽之作。
读书或是为了情节的曲折跌宕带来的视觉冲击,或是天性本身的兴趣使然,或是仅透过读书来沉淀心性,陶冶性情…
当然,我不否认书中的浪漫唯美让自己爱上飘飘欲醉的感觉,也不否认作者高超的笔法,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事和物,这些都是对读者的吸引力,吸引力成了诱惑,兴趣油然而生。我喜爱国外的著作,我也坚信被几代人追捧的作品绝对有其值得深究、值得借鉴、值得反思的地方。但由于语言的不精,只能阅读译本,这多少有些遗憾,毕竟没有一个译者能将原著中的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
《傲慢与偏见》一听名字,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抓不住头绪,这讲的什么?心中毫无概念,待读了前言后才明白这本书主要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出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风土人情。以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事为主线,突出表现了当时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感情问题的不一样态度。
“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开文第一句话倒是风趣幽默的多,让人不禁莞尔。
伊丽莎白—理智,幽默,俏皮。我最欣赏的是她的理智,理智聪明的女生不多见,理智的可爱的女生更不多见。开始达西的傲慢让她不悦,魏克翰的颠倒黑白让她对达西更加厌恶。因此,她果断的拒绝了他的求婚。达西,上流社会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少爷,英俊的外表,理所当然是女性心中的白马王子,然而,她有自己的原则,她的婚姻务必建立在感情之上。身份,地位,金钱~当然,结婚不思考这些因素无疑又是愚蠢的。理智的选取,婚姻少了感情那么就不完美,更不会幸福。将婚姻建立在感情基础之上,无疑聪慧的选取。之后,伊丽莎白透过达西的留信才明白一切都是误会。达西才是真正的受害者,魏克翰其实是外善内恶之人。伊丽莎白为自己的愚蠢自责后悔,对达西也有了改观。尤其是达西第二年夏天回来后待人接物均彬彬有礼。她的偏见彻底消除了,也渐渐对达西有了情意。
作为不一样阶级的人,达西和伊丽莎白的结合遭到阻碍。对达西姨母嘉苔琳的讽刺之言,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段反驳的话:嘉苔琳夫人,你这种异想天开的要求真是不尽情理,你说的许多话又是浅薄无聊。要是你以为你这些话能够说的我屈服,那你未免太看错人了。你姨侄会让你把他的事干涉到什么程度,我不知道,但是你无论如何没有权利干涉我的事。因此,我请你不好再为这件事勉强我了。好个理智又犀利的女生,读到这时,我不禁为她拍手称快了。
达西,怎样说?开始的傲慢态度确实让人很不爽。但是,如夏禄蒂所言:他虽然骄傲,可不像一般人的骄傲那样使我生气。正因他的骄傲还说的过去。这么优秀的一个青年,门第又好,又有钱样样都比人家强,也难怪他要自以为了不起,照我的说法,他有权利骄傲。而且透过后面的资料说,我理解了达西的傲慢,再如书中曼丽所言:虚荣和骄傲是截然不一样的两件事,尽管字面上常常当作同义词用,一个人能够骄傲而不虚荣。骄傲多半不外乎我们对我们自己的评价,虚荣却牵涉到我们期望别人对我们的看法。达西的傲慢中有自信以及不善言谈,而让人多少有些放大化的曲解。
正如伊丽莎白之言:要是他没有触犯我的骄傲,我也很容易原谅他的骄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骄傲,当你把别人的骄傲拿到台面上来讲时,尤其这个人本身也有引起注意的本钱,无疑也加重了外界对这种观念的肯定。因此,身世极好的达西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自然他的骄傲便成了人们口中的傲慢,也更扩大化了。
我本人很喜爱达西,达西的善良、大度均是我所欣赏的。对于破坏其妹名节,侵占其财产的魏克翰。他没有大肆张扬,而且还主动促成了他和迪莉娅的婚事,替他还赌债,为他找工作。震撼的同时,我为伊丽莎白感到幸福,多么完美的情人,尤其是在遭拒婚时,达西却放下男性尊严继续追爱。达西的隐忍、绅士风度以及始终如一的真爱,竟让我为他感到有些心酸。
魏克翰,不得不说,一个很好的讽刺性配角。我不管是看书还是看电影,都比较容易入情节,有时会为了主角间的误会,伤害而郁郁不乐,有时还会对反面人物恨得咬牙切齿。当然,我不得不佩服作者或演员,能将主角描述和演绎的如此生动,真实。魏克翰,透过作者的描述,我认为他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他做尽了不耻的事,却仍旧和原来一样举止风雅,笑容可掬,谈吐安详的样貌。至此,我真想大骂一声:好个厚脸皮的人。练就这一身的“铁皮功”,真不知道他是不知羞耻为何物还是本就不在乎别人的目光。虽然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名句,但是超出了为“人”最基本的度,竟然还脸不红,气不喘的走自己的路,那我剩下的就只有鄙视了。
“美少年和凡夫俗子一样,都得有饭吃,有衣穿”读到这句话时,我差点笑喷了,迫不及待地与舍友分享了这句话。一个人的外表仅是皮相而已,讽刺了魏克翰俊美外表下一颗世俗的心。他不是神,不是佛,仅仅是一个长得出众的人而已,也免不了透过婚姻得财的想法。我原谅他的行为,仅仅是原谅而已,却不理解。我也不是神,我也会鄙视他却无权鞭笞他。他的选取仅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典型代表而已。我只是感叹,在那时,有谁会宣扬婚姻务必有感情呢?即使在此刻,结婚大多数也只是在恰当的时刻遇到一个适合的人而已。
吉英,一个温柔如水的女子。我在心中给她加了个标签——淑女中的极品。小小自怜了一下,可能这辈子与淑女无缘了。伊丽莎白曾讲:她感情丰沛却在性格上稳定。夏禄蒂也大发感慨:要是一个女生在她心爱的人面前,也用这种技巧遮遮掩掩,不让他知道她对他有意思,那她就可能没机会博得他的欢心。结果却如她所料,彬莱格确实喜爱吉英而未有进一步的发展。但是幸好,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我欣赏吉英的性格~情绪不外漏。却不否认,我排斥这种“面具”。
但是,谁没有“面具”呢?尤其在这竞争力强盛的世界,不带面具,称“单纯”抑或是“傻”?一个很容易被人读出心思的人很危险,是吧!很高兴吉英不是狡诈之人,但是这种性格上的自我保护行为用在亲人,朋友以及爱人身上,那就有些过了,适当的释放自己的情绪,更显亲近,信任,不是吗?
夏禄蒂,一个对事物很有见解的人,却选取了金钱婚姻,我有些不解。“你知道我不是个罗曼蒂克的人,我绝不是那样的人,我只期望有一个舒舒服服的家,论柯林斯先生的性格,社会关联和身份地位,我觉得和他结婚,也能够获得幸福,并不下于一般人结婚时的所夸耀的那种幸福。这段话细想来,我觉得她很现实而且现实的有些可怕。她追求的仅是物质方面的享受,那精神上呢?虚荣心的满足吗?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样以钱为幸福指标的大有人在,我在批评这些人的同时,也同情他们。我觉得她必须不明白真正幸福的含义及感觉。试想一下,一个三天之内向两个女生求婚的男生看重的是什么?无非也是利益,这样的人靠得住吗?不言而喻。
感情是什么?我不懂,却向往,也愿醉卧其中。婚姻是什么?不是感情的坟墓,而是感情的升华。读完这本书,我很佩服奥斯汀,不为她细腻生动的笔触,仅是整本书宣扬了对婚姻感情的自我自由地大胆的追求,以及无处不在的女权主义以及讽刺反对儿戏婚姻,金钱婚姻的思想,也让我感慨万分。
如今,新时代的我们必须要追求真正的幸福的感情婚姻,切莫为了一时贪欲掉进了金钱漩涡,毁了一生。
“有钱的单身汉必定想娶亲”全书的第一句话道出了适用于任何时代的真理。然而爱情的道路显然并不好走,尤其是在偏离了“门当户对”标准的形势下,而在这个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时代,阶级之间的文化矛盾则催使了这段故事的发生......
读过译本,看过电影,电视剧作品,而如今又开始品味英文原著,足以说明我对这本书的喜爱之情,同时我对其内容的理解也相当深刻了。但是,在我第一遍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却在前几章自信地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主旨。开头男主角达西以及其亲友对于女主伊丽莎白一家的傲慢与偏见.男主出生于贵族家庭,从小受到高等教育,而女主则出生于乡下,父母待人缺乏礼节,且除了大女儿和二女儿以外的几个女儿都缺乏家教,因而引发了诸多矛盾在社交场合。直到我读到后半部分,在发现达西并非一个狂妄自大的小人之后,我才恍然大悟------我其实一直蒙蔽在女主的偏见当中,或者说我也不由自主地产生偏见情绪。
为什么本当客观的读者产生了偏见?正是因为我们习惯了从主角的角度去审视文本,所以不免受到了女主内心活动的影响。女主把恶棍威克姆看成正人君子,读者也深信不疑;女主把达西看作傲慢小人,身为读者的我同样信以为真。直到在各路“豪杰”不断“助攻”下,女主开始逐渐改变自己的偏见,读者的眼睛才逐渐明镜。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向我们传达这一信息:许多偏见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个人的直接感受,更多的是受到其他抱有偏见之人的影响,这便是偏见的主观成因。
至于偏见的客观成因,偏于受偏见对象本身。达西本是一个有文化、有修养,待人和善之人,但却因家庭成员之间的耳濡目染,不免沾上些傲慢气息。读书笔记摘抄,再加上本身不善与陌生人交往,所以在社交场合显得极不合群,因而被解读为“傲慢”、“看不起乡下人”等等。相反的,那些真正的无耻小人,却长着一副讨人喜欢的面孔,有着右左逢源的本领。而这种差异进一步深化了女主的偏见。
而在现实生活中显然不乏这样的例子,不善言辞的正人君子与道貌岸然的小人,常常后者总能在尔虞我诈中取得不正当的利益,因为什么?因为人总能不可避免地产生偏见。古人云:“三人成虎”,被偏见蒙蔽双眼的人甚至会将铁板定钉的常识置于脑后。而人性是复杂的,我们不能以冰山一角去断定一个人的善恶美丑。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当你对自己的眼光深信不疑的时候,请当心,也许偏见正盖住了你的双眼。
同夏洛蒂·勃朗特一样,奥斯丁也是牧师的女儿,奥斯丁从小和家人住在父亲任职教区的牧师住宅里,度过的安定、祥和的童年。由于早年受教于父亲,奥斯丁从中获得了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修养。虽然她的一生如此短暂,但,就生命的高度而言,奥斯丁的确创造了自己的奇迹。她的小说,都是经过反复的修改后才正式成文的。而《傲慢与偏见》的成就也正是对她的肯定。
虽然这篇小说的主要篇幅都是谈婚论嫁,却并不同于一般的爱情小说。就我个人而言,更倾向于把它定位为世态小说。正如众多的世态小说一样,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也带有通俗浅显的特点,但其最终能够脱颖而出,却不是偶然的。“精心选择的语言”和“机智幽默”代表了《傲慢与偏见》艺术形式方面的本质。奥斯丁曾说,她创造小说,像是用一支又尖又细的画笔,在小小的一块象牙上轻描慢绘。而我,对于这点,在看完这部小说后,有着深刻的体会。奥斯丁善于通过幽默讽刺的对话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因而,在我看完小说后,感觉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在众多人物当中,首先吸引我注意的是美丽温柔的简。当然,不得不说,她让我想到了和她性格很像的一个人,我的姐姐。总是那么温柔,善良。从一开始,我便对她有了一定的好感。当宾利先生出现的时候,我真心为他们祝福,希望他们可以幸福。只是,他们为何那样缺乏自信。明明相爱的两个人,却因为羞涩、缺乏自信而不能正视自己内心的渴望,勇敢得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明明相爱的两个人,却险些因为误解而错过。他们太善良了,而善良的附属品往往是软弱。好在,最后的结局是令人欣慰的。
主人公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之间的爱情,可谓是经历了重重困难。我对达西的认识,也紧随着伊丽莎白的感情而逐渐变化。诚然,从一开始,傲慢的达西先生并不十分令人欢迎,甚至,的确是让人讨厌。伊丽莎白对他的偏见也由此而展开。并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更加深了彼此之间的误会。男主人公达西的傲慢和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偏见,都带有明显的阶级性。因而,误会并非出于一系列的偶然,而是由于他们不同的阶级地位所造成的。生活在上流社会的达西,有着显赫的地位。他的这一份傲气是可以被理解的。但最终他们克服了障碍,幸福的在一起。暂且抛开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就小说本身而言,我很欣赏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
伊丽莎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胆识,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这就使她避免因屈服于现实和虚荣心,而成为婚姻的奴隶,正如她的好朋友夏洛特那样。达西更固然有着傲慢的本性,但并不足以阻止他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更何况,他又有着那么多可贵的品质。当他意识到自己与伊丽莎白之间的误会时,选择了把问题解释清楚,还原真相的同时,也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达西欣赏伊丽莎白的率真,也原谅了她。他用理性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并不因为本内特太太的无理、莉迪亚的轻狂而影响到他对伊丽莎白的感情。
与此同时,他更是默默地帮助了本内特一家人。正如达西自己所说,他做的这些都是为了她。因为爱她,达西先生不顾祖母凯瑟琳的阻止,选择了和自己社会地位并不相当的伊丽莎白。
我欣赏伊丽莎白和达西的那一份真诚,他们并没有因为讨好彼此而改变自己最纯真的本性,也不刻意去营造或者伪装自己给别人的印象,而总是展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伊丽莎白和达西,简和宾利先生之间的爱情,都与夏洛特和柯林斯不同,不是因结婚而结婚,更不是建立在纯粹以金钱和物质享受的基础上。他们是彼此相爱的,他们相信,依靠品德而结合的爱情,才能永久、幸福。而作为柯林斯夫人的夏洛特,不得不忍受丈夫种种不好的行为,凭借物质力量获得的尊重和羡慕,并不能让她真正的幸福。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爱情观,渗透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
人生如此短暂,如果仅仅是一味的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纵有家财万贯,精神世界却空虚贫乏,最终不能感悟到生命的真谛。其实,傲慢与偏见,都是我们人性中很常见的弱点。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我们往往会因为第一印象,而主观地给别人下定义,造成彼此之间的误解。只有在长久的观察和接触之后,才能对人有较为深入客观的了解和认识。正如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一样,正是因为了解而改变。小说中本内特太太可是贯穿全文的一个重要角色。我承认,她并不是一个贤惠的妻子,也不是一个体贴的母亲。她的一举一动总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可以说,她主要以负面形象存在。但有一点却是不容置疑的,她是爱她的孩子们的。
虽然她的做法总是不被人理解,甚至过于神经,但他所做的这些都是为自己的女儿们着想,希望她们都能有个好的归宿。其实,在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她的行为又似乎是可以被理解的。我想,不仅是在爱情和婚姻方面,做人理应如此,不管对谁,不卑不亢,凭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优秀品质,去赢得他人的尊敬。或许,这才是“对人性最透彻的了解”的意义所在。
一提简·奥斯汀,便会想到热闹的舞会、优美的乡村、和一群热衷讨论男女婚嫁的人们。在简不多的作品中,《傲慢与偏见》最为读者喜爱。
乡下的人们生活单调,缺少舞会和购物商场的娱乐,也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需要处理,最大的不过生老病死,男婚女嫁。所以小说一开头就说,饶有家资的单身男子必定想要娶妻室,这是举世公认的真理。
我们先来看一下小说中反映的十八世纪末页社会风俗:女子超过二十三岁就会被认为是老姑娘;家里有多个女儿的,按礼节,大的没有出嫁,小的不能出来参加社交活动;女儿没有权利继承地产、房产,只能拥有嫁妆或者凭借父母遗嘱分得一份遗嘱;长子继承制;教会拥有很大权力;商人社会地位低贱,拥有世袭爵位的人享有绝对的贵族地位。
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爱情故事,众位读者早已知晓,机智聪慧率真漂亮的伊丽莎白嫁给了成熟深刻富有高雅的达西,像童话故事里的王子公主一样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在作者简·奥斯丁看来怎样的恋爱是完美的?每一个结局美好爱情故事都承载了作者的爱情梦想。
电影《成为简·奥斯丁》中,才情满满的文艺女青年简,与年轻俊秀的律师相爱。在俗世的眼光看来,简需要嫁一个颇有家财的男子方能过上优裕生活,保持时常阅读的闲情;而贫穷的律师也需要娶一位家底丰富的女子才能改善生活品质。因此,简一生未嫁,而律师遵从家人建议娶妻,并给自己女儿起名为奥斯丁。
在两人相爱的过程中,简正在从事《第一印象》也就是后来的《傲慢与偏见》的创作,那么这部作品无疑是简·奥斯丁对自己爱情完满结局的梦想。一个女子拥有才华、气质、美貌却贫穷,必得有一个阅历丰富、品味高雅,物质充裕的男子相配。
对比简和伊丽莎白,可以发现她们有不少共同点:富有才华但又固执,率真美貌又不肯轻易认输,没有请过家庭教师依然获得了良好的修养,绝不接受没有爱情的婚姻。
在简·奥斯丁自己的爱情中,是因为两人物质不充裕而无法圆满,因此她深知爱情不能无所依。因此她借魏肯和夏洛蒂让伊丽莎白明白有一个令人气恼的信念:容貌英俊的年轻人同相貌平凡的年轻人一样,也得有所依靠才能生活。
伊丽莎白坚信只有遇到意气相投的人,婚后才能得到幸福,但并非每个人都会由此幸运。好朋友夏洛蒂嫁给了趣味无聊、阿谀奉承的柯林斯,她在心里是有点看低她的。但夏洛蒂告诉她,对于受过良好教育但财产不多的女子来说,嫁人是唯一的一条体面出路,尽管对能否得到幸福毫无把握,嫁人也一定是免于贫困的避难所。对于夏洛蒂这般从不曾美丽,也不拥有聪明智慧的女子来说婚姻只是人生中的一个过程。
即使贫穷,拥有美貌与智慧也是占很大优势的,对比夏洛蒂、伊丽莎白及其姐妹就可以说明问题。这样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所有王子与灰姑娘式的故事中,只有美貌聪慧的女子可以成为主角。
想想看伊丽莎白是什么时候爱上达西的?是在见了达西的彭贝利庄园之后。并不是要给她贴上拜金的标签,而是庄园的布置风格可以反映主人的品味高低,如此优美的庄园主人必然人格高尚而富有情趣。在这样良好印象的前提之下,伊丽莎白才有了对达西的进一步了解,发现达西冷峻傲慢外表下的善良温和。
爱情中综合能力比较占上风的比较有优势,伊丽莎白类的贫穷女子想要获得达西这样完美男子的青睐,很大一部分在与达西们自己。他们得有比较独特的欣赏力,不满足于平时所见女子的高贵优雅。正如后来伊丽莎白与达西互诉衷肠时一阵见血的见解:事实上是你腻烦了客套、恭顺和阿谀奉迎。你厌恶那些女人谈吐、顾盼、思谋总是单只为了你好,我打动你,引起你的亲睐,是因为我和她们大异其趣。
分析达西可以发现,他是一个贵族独子,父母过世,年近三十。这意味着他可以拥有父辈全部的资产,在自己的婚姻大事上自然可以独立做主,而不用过于考虑长辈的想法。年龄的大小可以反映阅历的深浅,年纪稍长的达西,阅历颇丰,在择偶时必然可以避免年轻时的轻率,处理问题时的态度与方式也会比较适当。
简·奥斯丁评价一对恋人时习惯从婚姻的结局出发,考评双方性格是否相怡。在评价这对璧人时如此表达:他们共结丝萝一定是珠联璧合,她活泼大方,可以熏陶他,使他心性温和;而他公正精明,见多识广,也一定能开导她开阔眼界,大有进益。
在一定物质基础的前提下,双方情趣相投,冷静理智,并能相得益彰。如此,一份爱情方能完满结局,这就是奥斯丁的恋爱主张。
“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以这样一句话作为本书的开头,让人不由想到这会是一部清喜剧,来讲一个皆大欢喜的爱情故事。可是如若只为了消遣而读,那么这部《傲慢与偏见》就不会有如此长久的生命力。往往,伟大出自于平凡,奥斯丁就是将她的哲理通过爱情这一人人司空见惯的事物来表达的。乍一看,她讲的是伊丽莎白。班纳特与达西的爱情,但寻遍全书,确丝毫不见热情澎湃的只言词组。难怪《简。爱》的作者夏绿蒂。勃朗特说奥斯丁不知激情为何物,的确,奥斯丁的作品给人的感觉最多的是理智二字。她以理智诠释爱情,虽然没有《呼啸山庄》的生离死别,没有《巴黎圣母院》的生死相随,没有《红与黑》的浪漫热烈,但其所反应的社会现实确是如此一针见血,她讲的是婚姻,却与爱情无关。
在奥斯丁生活的十八世纪末期大英帝国正处于颠峰时期,而奥斯丁却把视线关注在英国乡间。当时英国乡间的生活在作者看来是惬意悠闲的,纯朴中包含平凡自然,但是整个英国社会的影响力始终波及着乡村,如势利、炫耀、虚荣和对婚姻的看法。当时的婚姻缔结的充要条件是男方有可观的家产,女方有丰厚的嫁妆。于是他们的结合便是幸福,便会为世人所承认接收。诚然,这样的婚姻类似于一种资产合并,以钱作为婚姻的基础,这明智吗?在当时的达官贵人看来这无可非议。于是一切的婚姻要门当户对,此处的门当户对确切地说应是资产相当。于是,一个已婚绅士有一两个情妇,或是贵妇人们有几个消遣的情人也被当时社会所默认。可婚姻仍被冠以“神圣”这一词来修饰。注重实际的人们始终以金钱作为信条,金钱至上方为他们的圣经,为之不惜赌上一生的幸福。这样的做法才算理智、清醒。可悲的是钱成了地位的标志、有钱=有教养=有地位=有高尚品格=具备做丈夫的一切条件。当贵妇人或是待嫁的小姐标榜自己的地位、修养、才华、娴静、优雅等等的诸多美德时,她们决不会想到这一切的美德得以形成的资本是钱,她们谈及金钱时,显现出蔑视和鄙夷,却不知自己的婚姻得以缔结不是因为美德,美德只是一件附属品,作为她们丰厚嫁妆的最让人信服的掩饰物。人们以敷衍、奉承、阿谀来祝贺新人,祝他们有钱人终成眷属。
在本书中有两个人物是此种婚姻的忠实奴隶。一个是夏绿蒂,一个是韦翰。
夏绿蒂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是注重门第、讲究地位。她的父亲威廉。卢卡斯爵士自称与詹姆士宫有莫大联系,这样的吹嘘在乡间邻居间引起的轰动与崇敬已使他的虚荣心十分满足。在这样的熏陶下她与班纳特家的财产继承人柯林斯结了婚。柯林斯不仅为人做作、举止粗俗,唯一可取的便是溜须拍马之功。但他可以继承班纳特家的财产,且自己有一份田地和一份牧师的俸禄。仅仅为了这些,当柯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失败后的三天中,夏绿蒂一直借看望好友伊丽莎白为由,与柯林斯朝夕相对,终于在第三天使柯林斯向她求婚。她成了柯太太,却不惜失掉伊丽莎白多年的友情。其实她也有不得已的地方,没有丰厚的嫁妆意味着没有幸福的婚姻,年龄颇大的夏绿蒂只有把握住这次对她而言难得的机会。起码,她将来的生活有了着落,可以成为班家大宅未来的女主人。于是,她与认识不到三天的柯林斯结了婚。婚后,她不断忍受着丈夫令人生厌的怪异行为,她唯一的安慰是使她的新家有条不紊,并在世人面前构建一个美满的家庭。生活是残酷的,拥有金钱的代价是失去跟多更为宝贵的东西,比如青春、爱情、幸福、快乐……
韦翰是个十足的流氓,他自恃外表轶丽,一心想通过婚姻来发家致富,可是,他忘了婚姻是相互的,金钱的交易也是相互的。他是个一穷二白的人,自是富家小姐不会光顾。但最终他还是通过不与丽迪亚结婚为要挟,向达西敲诈到了一笔可观的收益。于是又一个婚姻,又一个为了金钱的婚姻铸就了,这次不单出卖了幸福,还有灵魂,韦翰的灵魂被他自己彻底出卖了!婚姻既已变成手段,那幸福也是奢望了。
在本书中伊丽莎白一直是以一个正面人物来写的,她理智、活泼、爱打趣,善于对人冷眼旁观并直看穿其心思。书中常有她发表的见解和看法,作者通过她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和观点,但表面上看来她是爱情的忠实追随者,直到最终获得真爱。但仔细想想也不难发现伊丽莎白或许说作者本身都难以逃出金钱性婚姻的怪圈。首先,作者在安排角色上让达西拥有俊朗的外表、高尚的品格,最重要的是,无论他与伊丽莎白的情节发展多么跌宕起伏,有一点是事实,他是一位年薪一万英镑的绅士,与皇家有密切联系,有自己的庄园、家产、田地,总而言之,达西非常非常富有。所以,伊丽莎白当初拒绝柯林斯求婚的原因很简单——有更好更富有的在后面。同时,伊丽莎白之所以对达西改变态度的转折点是在她看见了达西硕大的庄园之后,彭伯里女主人的称号无可避免的是一种诱惑。正如伊丽莎白所说,她是绅士的女儿,达西是绅士,他们是处在同一阶层的。地位相差并非非常悬殊,更何况,她出自乡绅之家,也算是半个富家小姐,小型的资产合并在所难免。她和达西的婚姻不被达西亲友所接受,只因为达西原可以找一个比她富有得多的妻子罢了。
这样的婚姻是一种悲剧,婚后所要面对的残酷现实是免不了的。夏绿蒂在尽力扮演好一位主妇的同时却一直怀念着深爱的昔日情人,她后悔当初因为那人的贫穷而未与之步入教堂,正如她所说:“没有爱情的婚姻,不管因为受到尊重或者拥有殷实的家产而显得多么荣耀,都比不幸强不了多少。”韦翰与丽迪亚的夫妻关系名存实亡,伊丽莎白与达西相处和睦,但不断来自邻居、亲友和珈苔琳。德。包尔夫人的冷言冷语,让她心烦意乱。
如此的婚姻悲剧在那一时代是很普遍的。究其根本原因,很简单——妇女地位低下。妇女没有工作、没有得以维持生计的能力,只有依靠婚姻这条路来为将来的生活来源做打算。这是解决将来生计的最普遍,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本书中,女性的社会角色是很明显的,即便是有钱的太太、小姐们,充当的角色也只是家庭主妇而已。社会中男尊女卑的现象十分严重。如班纳特家中有6个小姐,可是没有男嗣,因而,班纳特家的财产不得不由班纳特先生的侄子继承。这样致使6位班家小姐的嫁妆只有从其母亲当年的嫁妆中分得,嫁妆的卑微常常使的年轻的小姐们不得不选择一条像夏绿蒂那样的路,通过婚姻来为自己将来的温饱作打算,自然会将婚姻视为金钱至上的买卖。如书中所描写的,每一位太太在后半生最大的愿望便是嫁女儿,让她们未来在丈夫的资产庇护下得以生存。因而难怪郡里一旦来了一位有钱的绅士,母亲们便认定他为自己的准女婿。所以当班纳特太太得知伊丽莎白拒绝柯林斯的求婚后十分气愤,责怪女儿不明智。以柯林斯在金钱方面的条件而言,可以保证伊丽莎白将来有安定、温饱的生活,在其母亲看来,放弃这样一棵“摇钱树”是一种无理取闹。在她年轻的时候,也是通过婚姻来衣食无忧,现在她更有义务要求女儿们以此获得“幸福”,没有原因,这只是一种规律,是英国社会当时的婚姻法则。
没有经济能力的女性在当时的金钱社会中得以舒适生存的唯一办法是,出生前就挑个名门旺族,但这仅凭机缘,更多不幸出生于普通家庭的,便只能向生活屈服。可悲的是,她们从不发现这是社会的弊端,而一直认为是自己出身贫寒。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利,就像是花瓶,等着有一天被一位出手阔绰的人买走,仅凭运气,与爱情无关。
这便是那一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婚姻怪圈只是她金钱至上的一个体现。社会的不平等性在成了那一时代的婚姻典型,享受爱情是一种奢侈,“现实、生存、理智……”这些词汇在每个人的头脑中如电影般不断地重复放映,每时每刻提醒你:钱、钱、钱……
《傲慢与偏见》通篇是伊丽莎白幽默的俏皮话,可是这种强颜欢笑下,隐藏的却是那一时代人们无尽的苦恼、不满、遗恨。或许不幸太多了,变成了麻木。可是令人羡慕、认可的“幸福”背后,堆砌着的又是什么呢?是金钱、麻木、泪水、悔恨、遗憾,或许更多更多,但唯一没有的便是真爱,弥足珍贵!
《傲慢与偏见》这本书中的莉迪亚恋上的是一个穷小子,当传出她与威科姆私奔的消息,在生活的那个小镇上人人都觉得贝内特家是最倒霉的,但当简要嫁给宾利的消息传出后,人们又开始传开说他们家是最幸运的,唯一的区别就是,宾利很有富有而威科姆则是一贫如洗。那爱情和财富究竟哪个更重要,书中没有明确的回答,但是看到夏洛特和贝内特先生的婚姻,在潜意识里,奥斯丁倾向于金钱。
书中还有许多对比的角色和情节,美恶的展现,威科姆的欺骗谎言,达西的原谅不计前嫌,贝内特太太的虚荣和愚蠢,简的单纯和美好,宾利小姐的表里不一和势力,伊丽莎白的聪慧与个性。全书对于人物的描写很细腻,多数通过语言展现,慢慢读那些用词,会感受到这个人物的气息。全书我最喜欢的角色是达西,从头到尾,他都是最真实的最坦诚最勇敢的人,在他向伊丽莎白袒露自己的喜欢的时候,他说出了他担忧和纠结的原因,完全没有隐瞒,活的坦荡荡明明白白。当他得知自己被误会之后,也没有过激的行为,在信里解释了一切,就不再纠缠,但是却默默的继续关心着伊丽莎白,还暗地里处理了她妹妹的丑事即使是在帮自己的仇人。忠于自己的心,只要认定了就不会后悔和退缩,他的一切在感染和打动着伊丽莎白。也许这就是我的爱情观,再深的喜欢都不必过多的在嘴上表达,行动才能证明一切。活的勇敢坦然,忠于自己的内心。
《傲慢与偏见》这本书我看的很慢,不知道花了多久的时间,所以读的很细,不是最喜欢的书,却也是无法再忘记的一本书。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丁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资料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这部社会风情画式的小说不仅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奥斯丁在这部小说中透过班纳特五个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一样处理,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感情问题的不一样态度,从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思考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她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书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出身于小地主家庭,为富豪子弟达西所热爱。达西不顾门第和财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却遭到拒绝。伊丽莎白对他的误会和偏见是一个原因,但主要的是她厌恶他的傲慢。正因达西的这种傲慢实际上是地位差异的反映,只要存在这种傲慢,他与伊丽莎白之间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以后伊丽莎白亲眼观察了达西的为人处世和一系列所作所为,个性是看到他改变了过去那种骄傲自负的神态,消除了对他的误会和偏见,从而与他缔结了美满姻缘。伊丽莎白对达西先后几次求婚的不一样态度,实际上反映了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这是伊丽莎白这一人物形象的进步好处。
从小说看,伊丽莎白聪敏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就当时一个待字闺中的小姐来讲,这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由于这种品质,才使她在感情问题上有独立的主见,并导致她与达西组成美满的家庭。
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丁还写了伊丽莎白的几个姐妹和女友的婚事,这些都是陪衬,用来与女主人公理想的婚姻相对照。如夏绿蒂和柯林斯尽管婚后过着舒适的物质生活,但他们之间没有感情,这种婚姻实际上是掩盖在华丽外衣下的社会杯具。
奥斯丁的小说尽管题材比较狭窄,故事相当平淡,但是她善于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不论是伊丽莎白、达西那种作者认为值得肯定的人物,还是魏克翰、柯林斯这类遭到讽刺挖苦的对象,都写得真实动人。同时,奥斯丁的语言是经过锤炼的,她在对话艺术上讲究幽默、讽刺,常以风趣诙谐的语言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这种艺术创新使她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
书中的莉迪亚恋上的是一个穷小子,当传出她与威科姆私奔的消息,在生活的那个小镇上人人都觉得贝内特家是最倒霉的,但当简要嫁给宾利的消息传出后,人们又开始传开说他们家是最幸运的,唯一的区别就是,宾利很有富有而威科姆则是一贫如洗。那爱情和财富究竟哪个更重要,书中没有明确的回答,但是看到夏洛特和贝内特先生的婚姻,在潜意识里,奥斯丁倾向于金钱。
书中还有许多对比的角色和情节,美恶的展现,威科姆的欺骗谎言,达西的原谅不计前嫌,贝内特太太的虚荣和愚蠢,简的单纯和美好,宾利小姐的表里不一和势力,伊丽莎白的聪慧与个性……
全书对于人物的描写很细腻,多数通过语言展现,慢慢读那些用词,会感受到这个人物的气息。全书我最喜欢的角色是达西,从头到尾,他都是最真实的最坦诚最勇敢的人,在他向伊丽莎白袒露自己的喜欢的时候,他说出了他担忧和纠结的原因,完全没有隐瞒,活的坦荡荡明明白白。
当他得知自己被误会之后,也没有过激的行为,在信里解释了一切,就不再纠缠,但是却默默的继续关心着伊丽莎白,还暗地里处理了她妹妹的丑事即使是在帮自己的仇人。忠于自己的心,只要认定了就不会后悔和退缩,他的一切在感染和打动着伊丽莎白。也许这就是我的爱情观,再深的喜欢都不必过多的在嘴上表达,行动才能证明一切。活的勇敢坦然,忠于自己的内心。
这本书看的很慢,不知道花了多久的时间,所以读的很细,不是最喜欢的书,却也是无法再忘记的一本书。
读后对欧洲的贵族等级制度稍有感觉了。不过还是有点相遇恨晚。如果恋爱季节读这本书可能对思想的进步会进行积极的影响。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理智旁观一切事情了。这本书看完后又看了电影,现在每个人物都活灵活现的在我的脑海里。从父亲为了看脸娶了没文化的孩子们妈,以至于半辈子不得不躲进书房成一统,到只有二女儿思想睿智头脑灵活可和幽默风趣的老爸交谈,到舞会上二女儿对贵族傲慢的偏见,所引发的爱恋和后续的家庭琐事,根源都是原生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太重要了。达西的傲气不是故意的,而是骨子里从小的教育,让他不习惯自来熟和随便对人热情。伊丽莎白呢,是父亲一直培养和交流以及这个家庭环境让她大胆敢说。爱,就这样你来我往从偏见到解除中培养出深厚感情了。等级重要但不是全部。人,才是生活的重要基石,思想交流才是源源不断的感情营养。最终成就了美好的.姻缘,成就了一家子的幸福生活。
另外,亲戚朋友对一个人的影响也非常大。小说中人物刻画都惟妙惟肖,性格活灵活现。妈妈,姐姐,妹妹,姑妈,姨妈,表哥,朋友,舅舅舅妈,等等等等,每个人,都像拉开幕布走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