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教案优秀9篇
活动目标:引导幼儿了解手指的用处
活动准备:关于手指的图片 豆子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让幼儿观察老师身体的哪个部位在动,引出主题
二:基本部分
1、师:老师身体的什么部位在动?
幼儿:肩膀在动,胳膊在动,膝盖在动,脚在动,腰在动,手指在动......
2、老师伸出一根大拇指——很棒
老师伸出两根手指——耶
老师伸出三根手指——OK
老师伸出四根手指——切切切切切
老师伸出五根手指——拍拍拍(你好你你好)
3、在屏幕中出示六张图片,让幼儿观察
(1)师:让幼儿说一说有几张图片?(六张)
六张图片中有一张不是用手指做的事情,是哪一张?
幼儿:是第三张,用脚在走路
(2)哪一张是用手指在动的?在干什么?
幼儿:第二张图再用手写字(用到了拇指,食指,中指)
第四张图再用手拿筷子(用到了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
第六张图再用手搭积木(五个手指都用到了)
第一张图再用手开门
第五章图是在用手按铃
4、让幼儿自己表扬自己(唱歌的方式)
5、老师讲小故事——五根手指的故事
提问:幼儿喜欢哪根手指?
6、游戏:抓豆子比赛(白芸豆)
老师先一个手指头一个手指头的抓豆子,让幼儿看看能抓出几个豆子,然后用多个手指头去抓,看能抓几个豆子。
让幼自己体验抓豆子,哪些手指合作能抓的最多?(手指全部合作,会抓的更多)
三:活动延伸:老师讲解我们的手指合作能做更多的事情。
一、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堂皇、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的理解。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家写出了五根手指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表达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常常会带给我们启示,像那个“我”至今还常常想起的顶碗少年,还有那一棵棵优雅自在,显示着勃勃生机的桃花心木。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的。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手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出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 ),然后分别具体写( ),最后总结写( )。学生口头完成。
2、检查字词读音
搔痒、窈窕、爱憎、附庸、养尊处优、薄弱、渺小
3、理解词语
堂皇:形容气势宏大。文中形容中指的相貌很有气势。
附庸:泛指依附于其他事物而存在的事物。文中是指无名指和小指遇到工作时就只能依附于其他几根手指。
养尊处优:养:生活。处:居于。指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文中形容中指处在众手指簇拥呵护下的优裕环境。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感悟写法
1、默读课文,想想作者写出了五个手指的什么特点,批划重点语句,填写下面表格。
2、汇报交流,完成表格
例:大拇指虽然形状不美观,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我从文中介绍的几个例子可以充分说明他是吃苦耐劳的。
“讨好生活的事,”我从这句话中进一步体会到了大拇指那种踏踏实实做事,宁愿付出、默默奉献的精神。如果我是大拇指,我会感到到很自豪,我也喜欢做这种默默奉献的人。
3、体会道理
(1)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读一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3)联系生活说一说由这五根手指的特点,你分别联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人
(四)品读课文,迁移运用
1、快速浏览全文,我知道了作者是用下面的几种修辞方法来描写手指的:(提示: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来说明)
(1)“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这句话作者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写出了食指的作用及他的性格特征。
(2)“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
这句话运用了( )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中指的姿态美和( )的特点。
(3)“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这句话运用( )的句式,强调了无名指和小指的( )。
(4)“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这句以( )比喻( ),阐明了“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是文章表达的主旨。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团结就是力量”这一人后道理。
2、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是( )。比如这一句:( )
读了文章我很佩服作者丰子恺,让我想到了他的另一篇文章《》的语言也是具有幽默风趣这一特点。
(五)巩固练习
有了五指的团结与配合,我们的手在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于是就有了许多关于“手”的成语。请你搜集带“手”字的成语。
形容高兴(手舞足蹈)形容聪明(心灵手巧)形容凶狠(心狠手辣)形容敏捷(手疾眼快)形容亲密(情同手足)形容惊慌(手忙脚乱)形容熟练(得心应手)形容喜爱(手不释卷)形容高明(妙手回春)形容冷漠(袖手旁观)没有准备(手忙脚乱)重归于好(握手言欢)形容勤奋(手不释卷)形容卑鄙(不择手段)形容利索(手到擒来)
形容专横(一手遮天)形容无能(束手就擒)形容没有办法(束手无策)
(六)拓展读
(七)小练笔
我们每人都有五官,请你以《五官》为题,编一则寓言故事。
板书
看门见山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5手指分述外形性格
点明中心团结就是力量
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内容,能边念儿歌边做手指动作。
2. 发挥想象大胆用手指头变魔术,感受手指游戏的快乐。
3. 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 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及肢体的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儿歌内容,能边念儿歌边做手指动作。
活动准备
自制教具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一样东西人人有,一只左来一只右,吃饭穿衣全靠它,它是我的好朋友。”
师:小朋友们来猜猜,这是什么呀?
幼:手。
二、引导幼儿数一数自己的小手有几个手指头?左手有几个?右手有几个?一共有几个?
三、结合多媒体课件,分段学习儿歌。
1、教师伸出一共手指:让小朋友想一想一共手指头可以变什么?
引导幼儿边做动作边念儿歌。(一个手指头呀,就像毛毛虫呀,爬爬爬)
2、师:两个手指头又可以变成什么呢?引导幼儿边做动作边念儿歌,(两个手指头呀,就像小白兔呀,跳跳跳。)
3、三个手指头又变成什么呢?引导幼儿边做动作边念儿歌
4、总结前三句儿歌,带小朋友练习仿编儿歌。
四、完整欣赏学习儿歌《手指儿歌》
师:手指头伸出来,我们一起来变魔术吧,儿歌《手指儿歌》(带幼儿边做动作边完整的念儿歌2遍)
五、巩固提升
1、分组表演
2、创编儿歌
教学反思
小班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如果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整个教学会处于混乱中,于是我以猜谜的形式导入,吸引幼儿的眼球。接下来,播放多媒体课件,边听音乐边学习儿歌,通过看一看,听一听,做一做,动手动脑,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会儿歌。
最后环节,仿编部分,我让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探索手还可以变出什么,创编儿歌。满足孩子的表现欲望。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查字典理解字词。
2.阅读描写生活中普通事物的小品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几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常常会带给我们启示,像那个“我”至今还常常想起的顶碗少年,还有那一棵棵优雅自在,显示着勃勃生机的桃花心木。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的。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手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指生逐段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速度课文,口头完成填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然后分别具体写(),最后总结写()。
4.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在此基础上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三、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读书标画相关语句。
3.汇报交流,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
理解要点如下:
(1)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2)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3)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4)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样子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四、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1.指生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
3.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目的:
1、在游戏中熟习旋律和节拍,勉励幼儿勇敢想象“小手会变”。
2、在玩玩、动动、唱唱中天然习得歌曲。重点:勉励幼儿勇敢想象“小手会变”。
难点:
模拟山君啼声并表示山君凶悍的样子。预备:磁带、娃娃(多少)
历程:
一、熟习旋律和节拍
1、节拍游戏(接待小客人)
1) 听着音乐鼓掌接待小娃娃。()
2) 帮娃娃排列队。(个体幼儿变更节拍型)
2、手指游戏
1) 小手本事大会变戏法,会变什么呢?
2) 我们来和小手做游戏,拍两下报告各人小手酿成了什么。(个体) 例:“ 变小鸟”
3) 一路报告各人你的小手变了什么。(团体)
二、新授歌曲
1、幼儿手工制作看看猜猜先生的手变了什么?(随旋律行动)
2、听听先生的手到底变了什么?(范唱)
3、山君出来会怎么叫?(评论辩论)听山君怎么叫的?(范唱)
4、比比哪只山君啼声最威猛。(幼儿模拟山君啼声)
5、谁会饰演这只凶悍的山君。(个体行动)
6、比比哪只山君最凶悍。(团体幼儿边唱边演出)
三、游戏《山君和猎人》
山君去捉动物听到猎人的声音立刻找个处所躲起来。(幼儿边唱边游戏)
活动目标
1、能够理解数字1—5的实际意义。
2、感受数字1—5的字形。
活动准备
1、画有手指的图片5张(上面分别画有1、2、3、4、5根手指),幼儿人手一套1—5的数字卡(每套数字卡共5张,上面分别标有数字1、2、3、4、5)。
2、白纸,笔。
活动过程
一、引入
1、教师:我们的小脸上有什么?(引导幼儿说出五官名称)
2、请幼儿两两结对子,数一数五官的数量(如:几只眼睛?几张嘴?)并找到相应的数字卡。
二、数手指
1、教师伸出不同数量的手指,请幼儿说出手指数量。
2、教师出示手指图片,请幼儿数手指图片卡上所示的手指数,并找出适当的数字卡配对。
三、两人一组玩游戏
1、每个幼儿一套1—5的数字卡。两人一组,相互抽出一张数字卡,请对方出示相应数量的手指。如果手指数量出示对的话,则这张卡归这个幼儿所有。最后比一比谁拿到的数字卡多。
2、幼儿两人一组互相抽数字卡,请对方画出相应手指数,并描摹这个数字一遍。如将数字描摹正确,则这张卡归这个幼儿所有。最后比一比谁拿到的数字卡多。
活动目标:
1、 在游戏中,了解各手指的名称,学唱歌曲“手指歌”。
2、 能边唱边进行动作表演,有初步表现的欲望。
3、 体验参与音乐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指偶五个。
2、 手指屋睡觉的图片和醒来的图片。
活动过程:
“宝宝们,你们喜欢玩手指游戏吗?今天周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个手指宝宝。”(用指偶引起幼儿兴趣)
1、 出示指偶,和幼儿一起认识它。
“大家好,我是大胖子。我们跟大胖子打打招呼。”
2、巩固手指名称。
(1)引导幼儿逐个说出手指的名称。
“手指宝宝都出来了,他们都是谁呢?”
(2)和手指宝宝玩捉迷藏游戏。
“小朋友真聪明,你们想不想跟手指宝宝玩捉迷藏的游戏呀?”
3、分段有节奏地学习歌词。
(1)学习第一段:
“手指宝宝玩得真开心,天黑了,他们要回手指屋睡觉了,听,他们是怎样睡觉的?”
(2)学习第二段:
“太阳出来了,手指宝宝要怎么样了?”
4、 完整学说歌词。
(1)教师完整范念歌词。
“手指宝宝睡觉醒来的事情老师要来说一说呢!”
(2)师幼配乐念歌词。
“你们想不想来说一说呀?”
5、学唱新歌。
“手指宝宝睡觉醒来的事情老师还会把他唱出来呢!”
6、 歌曲处理。
“手指宝宝说你们唱得真好听,可是第一段的时候手指宝宝在睡觉,我们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来唱呀?能不能把他们吵醒呀?第二段手指宝宝醒来了,很开心,我们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来唱呢?”
7、 游戏活动。
“手指宝宝真有趣,你们想不想来学一学手指宝宝呀?”(请五位幼儿上来分别充当无个手指宝宝,其他幼儿唱歌,进行角色表演。)
8、结束活动。
“你们还想玩手指宝宝的游戏吗?我们一起到外面去玩吧!”
手形想象画
【活动目标】
1、认识手的外形特征和功能,知道人人都有一双手,教育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要帮助成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培养幼儿的观察兴趣和仔细观察的习惯。丰富词语:手掌、手心、手背、手指甲。
3、印制不同手形,通过自己的想象和不断的尝试,感受设计的乐趣。
【活动准备】
教师的一只手的手指上画上娃娃、纸、彩笔。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小朋友,老师今天带来了5位小客人(出示一只手)你们认识它们吗?(对了,这叫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
二、玩一玩、变一变。
1、幼儿玩手指游戏:握一握,张一张,分一分,并一并,看看小手会变成什么?
2、幼儿互动:看一看,说一说自己的小手变成了什么?
3、展示手形一:
想一想,这个手形可以变成什么?(先让幼儿自由想象,师再相应添画将它变成孔雀)
4、展示手形二:
这个手形添上几笔变成什么?(先让幼儿讨论,师再相应添画将它变成大树)
三、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鼓励幼儿不断变化手形,大胆表现自己所要表现的画面。
四、展示作品,交流分享。
边相互欣赏与交流自己的手形画。
设计意图
随着我院小班主题探究活动“动物宝宝”的深入,我们生成了活动分支DD有趣的蛋宝宝。3~4岁幼儿属直觉行动思维阶段,他们对数概念的获得需要运用大量的操作活动和游戏来完成。幼儿喜欢小动物,对动物赋予了人性化的情感,因此,本次活动我抓住小班幼儿“泛灵”这一生理特性,以幼儿爱不释手的蛋宝宝为载体,让幼儿在生动有趣的故事及游戏中体验点数的乐趣,学习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的数量物。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点数活动,大胆回应老师的提问。
2.能边数边说数字,不漏数。
3.学习手口一致有序地点数5的数量物,并说出总数。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有点数4以内数量物的数学基础以及排序的概念。
2.物质材料:小蛇头饰,故事《鸡妈妈孵蛋》课件,篓子;蛋宝宝人手10个,蛋蛋盘人手1个。
3.环境准备:活动室有关于5以内数的点卡和玩具的区域设置。
活动过程
1.拍手共念《五指歌》,感知点数节律。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打不着,碰到小松鼠。松鼠有几只?一起数一数,一、二、三、四、五。”教师设置去追小松鼠的情景,带幼儿发现地上散落着很多蛋宝宝,引出活动。
2.“捡蛋”DD学习手口一致地点数5的数量物。
(1)自由捡蛋。要求:捡一个数一个。
(2)放蛋入篓。要求:放一个数一个。
(3)再次捡蛋。要求:声音响亮,边捡边数,并把蛋蛋盘的每个洞洞都填满。
3.“数蛋”DD学习有序点数5的数量物。
(1)集中点数:盘里的蛋有几个,一边点一边数。
(2)引导思考:我也捡了很多蛋蛋,可是我数来数去,怎么也数不清,是先数这个,还是先数那个呢?到底该先数哪个呢?谁来帮帮我?
(3)师幼讨论、交流,发现一排蛋蛋盘点数顺序DD从最前面的开始数。
(4)引导思考:我发现有的蛋蛋盘和我的不一样,这种两排的.蛋蛋盘该怎么数呢?
(5)师幼讨论交流,发现两排蛋蛋盘的点数顺序DD一排一排地数。
(6)幼幼互动,巩固点数:找个好朋友数一数,看看他盘子里有几个蛋。
4.偷蛋DD巩固5以内的点数。
师幼共同玩游戏“小蛇偷蛋”。师:我是一条小花蛇,没事最爱偷吃蛋,“哧溜”一下偷走你的蛋,请你快快数数看。
5.“孵蛋”DD巩固点数,并说出总数。
(1)欣赏故事课件《鸡妈妈孵蛋》,学习在点数的基础上说出总数。
师:孵蛋是需要很长时间的,我们来听个故事解解闷吧。
(2)教师边讲故事边提问,要求幼儿每次都能说出总数,如:鸭妈妈家有几个蛋?怎么数的?一起数一数,有几个?(5个)
6.“剥蛋”DD继续巩固5以内的点数,体验活动的乐趣。
师:看看我们的宝宝孵出来没有,轻轻地,别伤着宝宝。看看是什么宝宝孵出来了(鸡、鸭、鸟、乌龟等),数一数你孵出来几个宝宝。噢,原来这些小动物都是蛋宝宝孵出来的。现在,我们把蛋宝宝送出去晒太阳哕!请宝宝把剥下来的蛋壳放到篓子里,收拾干净。
活动延伸
1.科学活动:蛋宝宝找妈妈。
2.生活活动:找一找,周围有什么物体数量是5。
3.活动区活动:增设数学角的各种材料,数量在5以内的点卡、实物和图片。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把对点数的要求融入到游戏的规则之中,以“蛋”这个简单的材料将情景性教学游戏贯穿始终,促使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思考、体验,达成教学目标。
脉络清晰,层层递进,突破重难点。本次活动的重点是手口一致有序地点数5的数量物,难点是说出总数。节律感是幼儿手口一致点数的基础,因此活动开始,我设计的是以幼儿边拍手边念《五指歌》的环节。接下来捡蛋、数蛋、偷蛋、孵蛋、剥蛋五个环节都紧紧围绕目标服务,层层递进,突破重难点。
运用三大教法,让幼儿趣味学数学。一是操作法。活动一开始,我就设计了独立探索(捡蛋)和互动分享(数蛋)两个环节,给每个幼儿充分操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幼儿在体验中找到点数的规律,让每个孩子在独立操作、亲身体验中找到答案。二是游戏教学法。游戏是幼儿园教学的灵魂,更是小班数学教育的灵魂。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要让幼儿保持兴致、惊喜不断,才能够吸引幼儿注意,进行有效教学。活动中我创设了奇趣的数学点数游戏,如“小蛇偷蛋”、“剥蛋宝宝”等,让幼儿对点数始终兴趣不断。三是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能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很直观生动地呈现在幼儿面前,更能激发幼儿数学学习的兴趣。活动中,我通过课件将生活中简单的数学故事更加生动有
趣地呈现在幼儿面前,不仅向幼儿清晰生动地再现了5的点数的不同排列方式,也体现了数学活动中分层教学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