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范文8篇(乘法分配率说课)

2024-01-23 19:22:52综合
  • 相关推荐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范文8篇(乘法分配率说课)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范文1

  一、说教材: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大纲》要求,教学资料和学情,本节课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本事

  (1)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过程与方法

  (1)经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本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加学生之间的了解、同时体会到小伙伴合作的重要。

  (2)在这些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

  (3)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二、说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在设计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时,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我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

  2、学法指导。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始终参与教学活动中。所以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根据教学资料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经过观察、比较、概括的方法总结出“乘法分配律”。使学生都能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我是这样安排的:“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观察发现,总结规律;运用规律,尝试练习;扩展延伸;全课小结”共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本节课是规律的学习,就资料本身而言枯燥,单调,学生很难感兴趣,所以我从男女生的比赛开始,一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经过比赛的形式让学生亲身经历感知到用相同的数,相同的运算符号,组成的结果也相同的算式,由于运算顺序不一样,使计算的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在引导学生找这些式子的相同点和不一样点时,把学生的学习心向引导到对运算律的研究上去。初步感知了乘法分配律,为接下来归纳总结规律打下了基础。

  (二)观察发现,总结规律:

  经过例题的教学,学生会在观察、比较后发现其中隐藏的规律,肯定为这一发现感到欣喜不已并有表达的欲望,为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本事就让学生先交流,但受学生的抽象概括本事的制约,表达的肯定不是很清楚,这时教师立刻让学生练习课前练习题来比较、观察,一来让学生明白用语言表达困难时能够借助式子用行为表达,二来也是以此来验证规律是否成立。接下来让学生把众多的的案例概括起来――即用符号表达。这种表达方式除了能直观、简洁地显现运算律的本质资料。学生在用图形、字母表示运算律时,也能充分体会这种表达方式的优越性,从而既加强对运算律的理解,又培养符号意识,发展符号感。最终教师把文字规律呈现出来,一是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二是进一步巩固规律。

  (三)练习的设计

  理解了乘法分配律,我让学生经过“课堂活动”第1题的练习,再次体验乘法分配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应用。之后设计了一组紧扣规律的简单填空练习,让学生在运用中进一步体会到乘法分配律中“分配”的意义。紧之后经过一组确定题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运用。最终的拓展延伸练习,将本节课的知识进行迁移,使学生体会到更多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这样的类型题也能够用类似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使学有余力学生的本事进一步得到提高。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范文2

  一、说教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和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更多用掌握乘法分配率。

  2、引领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培养观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感受教学规律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乘法分配律在计算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和概括能力,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运算的前提和依据,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和掌握乘法分配率的意义。教学难点是理解乘法分配率的意义。

  二、说教法

  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将遵循小学生的。认识规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并综合应用情境教学法,操作实验法,讨论法,评价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合作探究的空间,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通过创设愉悦的生活情境,寓教于乐,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沿着观察、交流、类比、归纳的思路,由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力求实现新课标所倡导的生命化、生活化、动态化、过程化的新型课堂教学理念。

  三、说学法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激、感、探、固、评“五字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相互评价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体会新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全过程,体现数学学习使学生经历数学活动、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新课程理念。

  四、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五字教学法,制定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借比赛来激趣

  新课伊始,我先和同学们来一个小小的数学热身赛(课件出示)让学生在两道题中任选一题,教师全做,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当有了结果后,我设置疑问:想知道老师算得又对又快的秘密吗?当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时,我顺势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依情境感新知

  看到大家学习积极性这么高,老师送给大家一些笑脸,(出示课件)你们知道这上面一共有多少张笑脸吗?你是怎样算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5+3)x4 5x4+3x4]

  学生不难发现,用不同的方法求出来的结果相同,所以可以用等号将两个算式连接起来。(板书=)这样的设计,既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又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既可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又能使学生乐学、易学。

  我感到,一个规律的得出应该通过一组算式的观察得到,只是一个例子就显得十分草率,因此,我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课件出示)学校准备购买校服,上衣每件35元,裤子每条25元,要购买三套这样的校服一共需要付多少钱?同学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可能会根据大屏幕上的信息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我适时板书:[35x3+25x3(35+25)x3]这时学生不难发现,用不同的方法求出的总价相同,所以也可以用等号将两个算式连接起来。

  这样,由生活情境产生数学问题,由浅入深,不断地创境设问,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探究规律的强烈欲望,这样就自然地进入了第三个教学环节:

  (三)据探究知规律

  当学生产生探究规律的强烈欲望时,我将引导学生对教学重点进行合作探究。首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以上两个算式的左边和右边,你发现了什么?我并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让他们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里进行交流,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将进一步的达成共识,学生可能会发现:左边是两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右边是把左边的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当所有学生都有所发现时,我将继续引导他们:你能仿照上面的`例子再举一些含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这一过程学生将会举出大量的例子,以揭示乘法分配律的普遍性。在此基础上,我问:同学们,在以上的学习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通过以上的合作探究、观察交流,充分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进行归纳,(课件出示并板书课题)这时可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定律的?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字母公式,(教师板书)结合公式教师说明乘法分配律也可以反过来使用,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样一层深入一层的探究过程,能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我会采用各种评价手段,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对有特殊见解的我将予以充分肯定。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因此,我把第四个环节设计为:

  (四)凭练习固新知

  当学生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后,我将设计以下的闯关练习:

  第一关是一般性练习,数字找家。(出示课件)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人人参与,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帮数字找准自己的家。

  第二关是小判官。这一关中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我将让学生通过打手势的方式来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三关是提高性练习,我能行。这一关练习我将引导学生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定律的能力。

  第四关是开放性练习,我最棒。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这一过程我将采用各种激励手段,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学生有可能提出20个足球20个篮球一个多少元?如果学生提出20个足球比20个篮球贵多少元时,可以进一步推广到乘法和减法的性质[(a—b)xc=axc—bxc],这也是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在以上的闯关练习中,循序渐进,学生在用中巩固了新知,最后一个环节是:

  (五)借评估促发展

  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改进教学以及反思的一种手段,在教学中,我将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将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探究气氛。在课的最后,我将让学生做最后的自我评估:同学们,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需要老师和同学帮帮你?让学生自我梳理,最后布置作业。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范文3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将乘法分配律与传统的相遇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合理整合知识,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乘法分配律,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方法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新的数学改革强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及理解含义上;因乘法分配律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为此在理论算术中又称之为乘法的分配性质,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把本节课的难点也确定为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上。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接着学习"乘法分配律"不会觉得太难,但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教学内容和学情,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学会解答相遇问题,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乘法分配律。

  (二)智能目标:

  借助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初步学会用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学习知识。

  (三)情感目标:

  使学生欣赏到数学运算简洁美,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学方法

  在设计求平均数的教学时,利用问题情境,以解决问题为线索,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自学、运用等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通过学生多思、多说、多练,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说教学程序 (共分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你了解我国高速公路的一些情况吗?山东境内有哪几条主要的高速公路?你知道济青高速公路的情况吗?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师简要介绍我国及山东省高速公路发展情况。(板书课题)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有关乘法的问题)

  学生交流,师适当板书: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

  【青岛版教材的一大特点是:()突出问题意识的培养。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数学信息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入学生进入学习过程。】

  紧接着进入第二环节:

  二、合作探索,发现规律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在观察、猜想、比较、归纳、验证、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理解乘法分配律。具体可分四步进行:

  1、解决问题

  师::"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探究,全班交流:求济青高速公路全长就是求两辆车两小时行驶的路程和。师根据学生的交流,进一步借助课件或画出线段图,表示出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思路。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后,师适当板书。一种思路是先求每辆车分别行驶的路程,再求公路的全长。110×2+90×2=400(千米)。一种是先求两辆车1小时行驶的路程和,再求2小时行驶的路程和。(110+90)×2=400(千米)

  2、观察猜想

  师:观察、比较上面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思考交流,师引导学生重点从计算结果、算式的结构和计算方法上进行比较。

  师:根据前面所学的定律,结合刚才的发现,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交流,提出猜想。(110+90)×2和110×2+90×2可能相等。

  3、验证猜想:

  你们能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吗?

  学生小组合作,举例验证,并进行记录,全班汇报交流。

  师:你们真了不起!刚才你们发现的规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学生仿照(110+90)×2和110×2+90×2写算式。验证揭示了这些例子共同特点,就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等于和里的每一个加数……在举例验证的过程中提示学生可以使用计算器。

  4、用字母表示规律,

  你能用字母把它表示出来吗? 学生尝试表示,师板书。

  再次凸现乘法分配律的含义:(a+b)·c=a·c+b·c.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指生交流是怎么链接的,为什么这样链接?

  2、第二题,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说这样填写的理由。

  3、第三题,学生独立判断对错,在小组内交流结果,说说错的原因并将错误的算式进行纠正。

  五、总结评价

  师:这节课上你有什么收获?你能评价一下你和小组同学的表现吗?

  板书设计: 济青高速公路

  方法一 110×2+90×2=400

  方法二 (110+90)×2=400

  乘法分配律:(a+b)。c = a.c+b.c

  综观上述设计,在创设情景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 ——通过猜想验证巩固规律 ——简单运用规律。我执教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已有两年,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了上述教学流程,并不断地充实、完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求知欲,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使数学课堂"活"起来。通过这样精心的安排,体现了数学学科的特点,呈现了数学思维规律的探索过程。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范文4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乘法分配律涉及到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教材中实际情境中引出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列出两道算式,发现他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例举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点,从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练习中安排了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及把乘法分配律延伸到它的逆应用和类推到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使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得到了有效的延伸。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七册学习了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已经初步具备探索和发现运算律并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经验,为学习新知识奠定了基础。同时新知识学生在已经学习的知识中也有所体现,只是没有揭示这个规律罢了,比如学生在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周长=长×2+宽×2周长=(长+宽)×2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难点: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并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

  设计理念: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教材的实际内容,本课的教学主要是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的探索,从而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灵活地解决计算问题。

  教学主要流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教学

  挂图出示例题: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

  [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 经历探索、分析比较、得出规律

  1、让学生独立解答,得到两种不同的方法,集体订正,说出两个算式计算过程的含义

  2、分析两个算式的联系,形成两个算式相等的共识(结果都是求出的是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的总价)即:(65+45)× 5=65 ×5+45× 5

  3、建立初步的概念,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

  4、小组合作,说说这样的算式所蕴涵的规律,得到乘法分配律公式并用字母来表示。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主动参与探索,从而发现规律。在学生独立解答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悟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含义,从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的能力]

  三、 巩固应用、深化延伸

  1、做第1题,讲解2、3小题时重点强调相同乘数提出来,不相同的乘数相加,指出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

  2、完成第2题,提示第3小题74×1的1可以省略不写,

  第4小题中什么数是相同的乘数

  3、完成第3、4题,比较两种方法中的哪种方法比较简便,渗透简便计算的思想

  4、做第5题,重点提示学生第2题 48×3-45×3可以写成(48-35)×3

  把分配律中的加法类推到减法。

  [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虽然在例题中没有出现,但现在这个知识结构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乘法分配律在减法中的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应该重视,使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更一步的理解]

  四、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我们是怎么来学习的?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范文5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资料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教学资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资料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资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本事、比较本事和概括本事。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本事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理解、应用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

  (三)《大纲》要求

  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正确理解乘法分配律。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之后学习“乘法分配律”不会觉得太难,可是学生的概括、归纳本事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大纲》要求,教学资料和学情,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二)智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本事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本事。

  (三)情感目标:

  经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教学方法

  在设计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时,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自主学习、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经过学生的自学、运用等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经过学生多思、多说、多练。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第一步我用课件出示口算题: 125 X 8 25 X 4

  25 X 6 X 4 7 X 8 X 5 2 X 3 X 50

  课件设计能够使学生看得更清楚。也是为了让学生想说、敢说、抢着说,激发他们早点进入学习状态。

  第二步创设情境,师生比赛。出示一组题从中选取两道,谁能看一眼题目就能说出得数。

  ( 40+4 )X 25 37 X 45+55 X 37

  68 X 32+68 X 68 ( 80+8 )X 125

  比赛的结果:教师算得快学生算得慢。学生心里就会想:教师怎样你算得那么快?这 时 教师导入:刚才的比赛教师算得快,是因为教师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你们想明白吗?此时同学们必须很想明白,学生的求知欲望到达了高潮。教师告诉学生乘法的又一法宝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进入新知。

  二.出示学习目标,自学新知。

  本环节先用幻灯片出示学习目标: 1 、什么叫乘法分配律?用字母如何表示 ? 2 、应用乘法分配律有什么用? 3 、什么地方用乘法分配律? 4 、例 7 的两道计算题有什么特点?如何计算?

  学生依据学习目标 , 自学课本 64 · 65 页的资料。要求学生用 6 、 7 分钟的时光掌握学习目标中的资料。学生欲望值高,所以学生会发挥自我最大的潜能。想尽办法去记忆新知识。在学生的自学过程中,教师要巡视指导,帮忙个别学生掌握新知识。此环节即使有个别同学不理解课本中的知识,可他为了在测验环节中取得较梦想的成绩,也会用心的去掌握乘法分配律。

  三.互相交流,加强记忆。

  教师相信,经过自主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乘法分配律。下头同学们就根据学习目标把自我认识的乘法分配律为大家介绍一番。

  由于上一环节学生学会了乘法分配律,这时他必须会异常想把自我的看法、见解告诉大家。这时就要为学生供给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我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师生间、生生间互相交流,合作学习,加强记忆。

  四、当堂测验,检验学习效果。 (幻灯片出示下头各题)

  在巩固练习阶段,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并经过比较,感悟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设计练习时,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一样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一样的发展”基本教学理念。

  附: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a+b) X c = a X c+b X c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范文6

  一、设计思路

  老师教学的本质就在于帮助、激励和引导。本节课我是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实际,根据新课程解决问题和计算相结合的特点设计的,力争做到“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有机统一。

  二、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八册第36、38页的《乘法分配律》,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教学本课前,我对学生进行了一项调研。发现学生能够初步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正确率为91.35%。但能对规律进行独立、完整归纳的只有20.1%。由此可见,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学内容和学情,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二)智能目标:

  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情感目标

  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尘埃,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点:运用科学的方法——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探索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能用已学的知识解释乘法分配律。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我们每一堂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根据这一目标,我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一)说教法

  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启发式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谁知规律,设计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练习的层次和坡度,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说学法

  动参与,乐于探究。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始终参与教学活动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先出示了学生的生活情景图,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解决问题发现了乘法分配律。合作交流,体会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合作的开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时间和机会通过观察、交流、反思等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提升思维品质,发展创新意识。

  五、教学准备: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习乘法和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大量运算中的一类特殊的积和运算进行概括,使学生的计算在积累一定经验之后上升到一种理性认识,在小学阶段渗透恒等变换的思想,从而更好地发展数与代数的运算能力。课前对学生进行调研。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设定为“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全过程让学生自主尝试”。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指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六、说教学过程:

  乘法分配律是运算中的一个特例,怎样将它与实际背景相联系,这实在有一点难度。课前我做了这样的安排,先让学生讨论和积问题的意思,明确后,我就布置学生收集自己身边的“和积问题”,把课前研究题设计为:主标题是研究一个和积问题,要求学生具体地完成三个小问题:①你的问题是:(要求学生写出一个和积问题);②你的解法是:(要求学生用几种方法列式计算,写出算式);③你的发现是:(学生写出自己的发现)让学生带着问题多渠道的寻找答案、搜集材料)。

  (一)激趣引入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创设一个充满趣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并主动积极地带着自己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课堂。

  (二)展开探索过程

  1、初步感知

  (1)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视。

  (3)交流反馈:你是怎么想的,怎样列式。

  (4)列成等式。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在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的`基础上引导有效的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启发,通过观察、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所初步感知,形成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而且也掌握了一学习数学的方法。

  3、体验感悟。

  (1)观察这些算式,或小声地读一读这些算式,这中间隐藏着什么规律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规律。

  (2)验证算式,感悟规律

  二、组织堂上交流小结:虽然这两个算式运算顺序不同,但是计算结果是相等的。我们就可以把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

  2、类比展开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类比列举、观察感悟、反思纠错等多种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生动活泼地建构起对数学富有个性理解的过程。

  4、揭示规律

  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反馈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

  用字母表示:〔a+b〕×c=a×c+b×c

  用语言叙述:两个数的和乘第三个数,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第三个数相乘,再求和。

  设计意图:从数学的角度来看,数学要比生活更重要。数学毕竟不是生活经验的“照片”,而是对生活经验进行重组、加工,逐步抽象打手成数学模型,它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它来源于生活而又远远高于生活。所以,前面的教学环节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学生有所感悟,但不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概括时,及时数学化,有效地引导学生小结规律,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范文7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乘法分配律》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单元,属于数与代数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乘法的分配律是在学生学完四则运算以及加法的运算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简便运算做好铺垫。因此本节课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进行学情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四年级的学生在之前学习过四则混合运算,这也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知识基础。这个阶段的学生认知水平有所发展,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开始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但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且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表达,愿意在活动中进行学习,这些都是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究过程,掌握乘法分配律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渗透环保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是掌握乘法分配律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而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究过程则是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结合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本节课的教法我确定为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引导法。之所以用这些方法,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活跃课堂氛围,增大课堂容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因此,我将本节课的`学法确定为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从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说教学过程:

  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而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则是最重要的一环。为了使学生有所收获,我将从导入、新授、巩固、小结、作业这5个部分来展开教学过程。

  1.导入:

  俗话说,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好的导入能像磁石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本节课我将借助多媒体出示图片进行导入,创设如下情境:四年级学生在植树节种树,老师学生每25人分到1组,有4组同学进行铲土种树,有2组同学去打水给树浇水。我会一边给学生渗透环保意识,一边引导学生,你观察清楚图片了吗?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预设学生回答:想知道浇水组有多少学生,种树组有多少学生,一共有多少学生,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乘法分配律》。

  通过多媒体导入新课,既能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疑使学生产生求知欲。

  2.新授:

  接下来是师生互动,探究新知的环节。我设置了3个活动。

  活动1:理解题意,初步感知

  我将提问学生:根据你们之前提出的问题,能否计算出一共有多少学生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学生之前已经有过解决应用题的经验,所以我会让学生在理解题意得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探究过程中,我会适时点拨学生。探究结束后请2位学生上台板书计算过程,其他学生进行发言,有的同学可能会先计算浇水组学生人数25×2,再计算种树组学生人数25×4再将二者相加得到结果150人。

  板书:25×2+25×4=150)

  有的同学可能会先求出一共有几个小组2+4,再将小组个数乘25,最后同样求出150人(板书25×(2+4)=150),

  对于学生的回答,我都会予以表扬鼓励,能够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而对于不足之处我也会做补充和引导,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活动2:观察思考,提出猜想

  接下来,我会提出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以上这两个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们不难发现,这两个算式中的三个数字相同,计算结果也是一样的。我会进行追问,你们能发现这两个式子有什么规律吗?如果把 25 和(2+4)对调位置呢,结果还是一样的吗?然后引导学生启动4 人小组讨论交流,限时 5 分钟,讨论过程中我会走下讲台进行巡视点拨,讨论结束后请小组代表汇报成果。

  有的小组会发现 25 和(2+4)的位置调换,计算的结果是一样的,有的小组发现 25 与(2+4)相乘和 25 分别与括号的里数相乘,再相加的结果是一样的,对于学生的各种发现,我会予以发展性评价,并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及时纠错,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梳理过程。

  最终,师生共同提出猜想两个数地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我将此过程进行板演,规范书写

  (板书25×(2+4)=25×2+25×4 (2+4)×25=25×2+25×4))。

  活动3:验证猜想,总结规律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我会在多媒体上出示几组数据,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利用刚才的猜想计算,学生发现,这个规律同样也适用于其他的数据。最后我会引导、帮助学生尝试用规范的语言概括总结乘法分配律,并体会乘法分配律能让计算变得简便。

  紧接着,我会启发学生:你能用字母来代替数字,写出乘法分配律吗?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字母进行表示。

  (板书:乘法分配律:两个数地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新授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通过活动、讨论主动建构知识,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猜想、验证、总结的过程,帮助学生内化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3.巩固: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将分层次借助多媒体出示练习题,并设置“勇夺智慧宝石”闯关游戏。评价采用生生互评,生生纠错的形式,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理解。

  4.小结:

  在课堂小结的环节,我会请学生畅所欲言,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引导学生多维度总结,培养学生总结反思的好习惯。

  5.作业:

  课上学习,课下复习。我将为学生布置书面和开放式相结合的课后作业:

  作业1:完成课后的练习题

  作业2:把本节课的内容制成数学书签。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教学过程。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数学课堂的板书设计,一定要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便于学生识记和运用。所以我采用了这样的板书设计。

  结束语: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老师的聆听!(鞠躬)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范文8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乘法分配律》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作一些分析:

  一、说课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48-49页

  二、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教学内容和学情,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①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应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

  ②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③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应用乘法分配律

  难点: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教学方法(说教法)

  在设计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时,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自主学习、当堂训练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

  (二)学法指导(说学法)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通过学生的自学、运用等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通过学生多思、多说、多练,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分析

  一、温故互查,复习旧知

  首先我用课件出示计算题,怎样使计算简便?复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是因为新旧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学生的学习应该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复习旧知是为了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忆,从而可以较好把握教学起点,为学习新知铺路搭桥。)

  二、创设情境,自学感悟(课件出示书中的情境图)

  (一)提出问题:这里共有多少块瓷砖?

  学生列式解答并汇报。4×9+6×9或(4+6)×9

  点拨(一)(4+6)×9=4×9+6×9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左边表示10个9,右边表示4个9加上6个9也是10个9。也就是说10个9可以分成4个9加上6个9。)学生会用乘法的意义来理解。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教师创设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不同的解答方法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外在形式。】

  (二)、发现问题,引发猜想

  1.算一算、连一连。(课件出示)

  2×(11 + 9) 11×2 + 9×2 (20 + 4)×5 20×5 + 4×5 (3 + 2)×4 3×4 + 2×4 2,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板书的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与你的同桌交流。在学生充分交流后,引导点拨学生找出这几组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规律的猜想奠定基础。

  点拨(二)根据自己发现的规律提出假设并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他数据

  【设计意图:通过算一算、连一连、议一议的活动,让学生之间充分讨论交流,充分认识这些算式的特点,为后面的猜想奠定基础。】

  三、举例验证,合作探究

  1、下面请每个同学写出一组具有这样规律的两个算式,进行计算,看看左右两边相不相等?

  2、汇报验证过程,进行归纳。

  (1)你写出的算式是什么?你是怎样验证的?

  (2)同桌交换验证。(引出课题:乘法分配律)(课件出示)

  (2)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根据上面的字母表达式用数学语言来描述一下乘法分配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猜想之后,通过举例来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学生经历了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知识推理方法,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总结规律,并记住规律。给学生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四、应用规律,拓展延伸

  1、判断正误

  2、填一填

  12+40)×3=()× 3 +()×3

  15×(40 + 8) = 15×()+ 15×()

  78×20+22×20=(+)×20

  3、简便计算

  点拨(三)通过比较感悟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4、拓展题

  【设计意图: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题,通过连一连、填一填、算一算等形式,进一步巩固、理解乘法分配律,同时培养学生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回顾反思、总结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即将结束,回顾学习过程,我们是怎样探索出乘法分配律的?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在课即将结束时,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反思。一方面总结出知识要点即:乘法分配律。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总结出这一规律获得过程与方法,突现出本节课的重难点。因为数学教学不仅是基础知识的获得,更重要的是数学思维与方法的培养。】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