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读书作文3篇(校园的图书馆作文)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只要闻着淡淡的书香,就能让我心情平和安宁,渐渐地家里的藏书无法满足我的渴望,妈妈就在周日带我去图书馆,今天我要又去了图书馆,不知道这次图书馆会给我带来什么惊喜呢?
走进图书馆,各种各样的书跳进我的'眼帘,让我目不暇接,突然,一本名叫《小学生百科全书》跑过来,好像有什么急事似的:“小朋友,你来了,快到这边来,这儿是儿童文学区。”说着,拉着我的手,把我带到了儿童文学区,然后自己跳到书架上,这时,所有的书都向我热情地伸出了手,“看我”“看我”“不,先看我”你们都错了,“他肯定是先看我!”我被大家的热情感染了,笑着和大家一一握手,突然我眼前一亮,我最喜欢的书------《笑猫日记》,我抱起它,《那个黑色下午》,仔细阅读起来,读到最紧张的部分,黑骑士救废墟里困住的人时,我不禁为他捏了一把汗,当所有的人被安全的救了出来时,我长长的出了一口气。
不知不觉,时间过了很久,我看完了这本书,《三国演义》渴望的眼神进入我的视线,我毫不犹豫翻开了最爱的三国,走进了跃马奔腾的东汉末年。汉献帝刘协是个有名无实的皇帝,黄巾起义之后,曹操打败了袁绍,也就是官渡之战,从此之后拉开了三国的帷幕,短短的数十年间,烽火连天,狼烟遍野,金戈铁马,刀光闪闪,我仿佛看
到了摇着羽扇的诸葛孔明,正在与孙权、鲁肃商定赤壁之战的计划……我正看得热火朝天,这时,过来一位老爷爷,他说:“孩子,今天时间不早了,你该回家了,我知道你是一个喜欢读书的小孩,下个星期天你可以再来,你看,爷爷这里还有很多很多的书,《十万个为什么》、《中华上下五千年》、《狼王梦》等等,都是你喜欢的”。我恋恋不舍的摸摸这本,看看那本,告别了图书馆,告别了图书馆的老爷爷。
图书馆就像大海,而我就像游在大海里的一条小鱼,只有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认真的汲取营养,才能让自己变得更聪明、更强大,才能迎接更加辉煌的未来。
我和图书馆的约会,会一直继续下去,我会更爱更爱读书的。你愿意和我一起畅游知识的海洋吗?
读书有什么用?手不离书的人从不这样问。
倘若我们掌握了高中毕业前所有语文书中的古诗文,且至今不忘,你就是文学基础不差的人了。
倘若我们能将高中毕业前所有的数理化书中知识灵活运用,家中改改电路,亦或者如何清理灶具,这些事情都会无比轻松。
倘若我们能将高中毕业前的史地政书籍中内容谙熟于心,岂会在看“亮剑”的时候搞不清豫鄂皖是哪几个省?
说过读书,我们再来说说图书馆。
我常常向学生们推荐图书,并建议去图书馆借阅,得到最多的回复是:家太远。最离谱的是:图书馆是卖书的吗?
现在天津的图书馆,不收任何费用:工本费、押金……冬暖夏凉,项目多样,彻彻底底的便民机构,倘若不曾踏入,你损失的不止一个小目标。
在图书馆,阅读和自习是主流。
阅读自不必说,帮助你提升自我、放飞思想的同时,或许还能帮你找到书友。在图书馆相遇的人,不会闹出电视剧般的狗血剧情。
在图书馆自习,别有风味。气氛浓厚是其一,看众生学习百态是其二:学生、上班族、老年大学学员……时间仿佛定格在这时的美好。
今天是第21个“世界读书日”,书香浓郁,阅读潮涌。和往年一样,在这个鼓励全民阅读的日子里,全国各大书店、网店热闹的促销,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创意的阅读活动,让一个非常个人化的事情,多了一点“过节”的喧嚣。此时此刻,我突然想起在上饶师院图书馆借书阅读的日子,时光已经过去将近三十年,师院图书馆借书阅读的日子久久难忘。
记得1987年秋天我去上饶师院报到读书,我住在男生宿舍2栋一楼123寝室,寝室里有8个男同学住在一起,寝室的门是铁皮的,窗户也被铁栅栏围住。在这间寝室里,我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跑步早读,吃完早点后,8点准时去教室里上课读书;12点广播响起,我们放学起身去吃午饭,顺路带一壶开水回来;午休到2点又开始去教室上课读书;下午6点吃完晚饭,饭后到操场边、田野处散散步,晚上7点半就去图书馆占位置开始晚自习了,晚上10点半回寝室休息;到了11点熄灯开始入睡。这样的学习生活我过了整整两年。
在那个时候,上饶师院的景致还真是美不胜收,特别是 西大门到图书馆之间,冲天的青松郁郁葱葱,图书馆前的小溪潺潺而下,畅春园里的竹林峨峨娜娜。师院门前志敏大道的喧嚣、校园步行街的繁华、茅家岭路的拥挤、电视塔的陆离,都无法掩盖、消弭校园里的书香气。不管你多么忙碌,多么浮躁,只要走进校园心灵立即就有种归属感,内心就会变得温纯、轻盈起来。
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八十年代初期,在故乡管枥中学读普通高中的时候,那时候的图书馆只是一间教室,图书管理员是一位个子不高的女老师,那时借书分批,每次轮到我们班借时,不论男同学还是女同学都抢着搭着老师的肩一路欢笑。我还记得到了余干中学就读高中补习班之际,终于有了规模大一点的图书馆了,但高中从高一起就升学压力极大,每天都有看不完的课本,做不完的习题,且教理科补习班的班主任极力反对看无关高考的书,不过这可阻挡不了我们看课外书的劲头。逃过老师的法眼,各种各样在图书馆借来的书在同学之间偷偷传递着看。那种和一群人,互相放哨,于夹缝中看书的日子,给人别样的享受,同时终生难忘,难忘那个图书馆,那段时光,那些人......
在八十年代末期,在师院读大学了,我第一次才知道图书馆占这么重要的地位,也终于可以无拘无束、光明正大地泡图书馆,触摸各种各样的书了,于书海中享受那份满足。大学,半个社会,环境浮躁,人也浮躁。于是,在扫满暖阳的图书馆一隅,坐下来,捧一本书,静下来的是不安的心,沉淀下来的是对图书馆的情!记得师院图书馆南边的窗前有几颗棵梧桐,学累了,我就靠在椅子上听它如何和岁月对话。我听到过它在春天里的呢喃、兴奋,夏日里的抗争,秋天里的忧伤和冬天里的无奈和孤独。特别是秋天到来时,叶子慢慢变黄,等秋风吹来,叶子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树枝,打着旋,落着、飘着,从它离开落到地,中间是那么的漫长、忧伤。等到“倾筐堲之”时,我也会猛然醒过来,我得努力学习,争取在我的生命之树枯萎、凋谢之时把自己的生命之舟渡到菩提树下。
那个时候,上饶师院的图书馆书架上的书籍虽然琳琅满目,但是要认真阅读起来,还是要办理借书证,每次只能借阅4本,并且还要按时归还。那时候,我从故乡枫株湖走出来,驱车四百里地来到灵山脚下,信江河边的上饶师院求读,应该说是远离父母和亲人。既然选择了远方,我就只能风雨兼程。在课余时间,我在师院图书馆借阅了《论语》、《道德经》、《庄子》、《诗品》、《世说新语》以及《诗经》、《三曹诗选》、《庾信诗选》、《魏晋南北朝史》,等我要开启《史记》的阅读时,上《古代汉语》课的孙刚老师就提醒我们,学习要懂得轻重、先后顺序,《史记》之类的名著毕业之后也可以读,而师院两年读书时光是有限的,一语提醒梦中人,我立即合上《史记》书本,就开始练习书法和写作以及其他汉语言文学的课程。
是啊!至今我深深地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并不完全取决于载体。《别想摆脱书》里写到,书籍就像是一种“知识或想象的轮子”,任何技术革命都不能阻止它的转动。从进化论的角度,这个主语似乎可以改为“阅读”——不管是书籍,杂志报刊,拟或网络电子阅读,甚至是朋友圈里的阅读——只要自己还具有“专念”的力量,去管控、理顺阅读到的东西,这个“知识或想象”的轮子就能够照常转动起来。就如同说,你要探究思考一个命题,从图书馆浩瀚的书籍中一本本翻找答案是一种方式,通过网络搜索框,通过海量的网络超链接,同样也是一种方式。
“忙时读屏,闲时读书”,又有何不可?而对于网络时代的阅读者来说,有太多的人正陷入了一个纠结:翻开纸质书,好像是有点与生俱来的崇高感,可翻几页就有点没耐心,忍不住抓过来手机看几眼;而指头不停在手机屏幕上戳戳戳,欲罢不能之余又忍不住发虚,会觉得自己是不是在堕落,越发浅薄了几分? 回望人类阅读历史,无论是文字载体,还是阅读方式,本来就是处在不断变化、与时俱进之中。书籍的数字化,不过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开卷有益。君不见,数码产品层出不穷,电子书籍成为“标配”,不是让阅读更加方便了吗?在地铁公交上,通过数字阅读,对知识的点滴汲取,不是让生活更加充实吗?
迄今为止,我非常注重学习和思考,常常在网上搜索好的文章,读完之后,深受启发,然后,抓住主题,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把自己每天所见所闻所感用博客日志或者经典散文等形式记录下来,在自己注册的自媒体上及时刊发出来,等待编辑的审核和推荐。平时经常阅读自己写的文章,有时候还经常推荐到朋友圈里,让大家分享一下自己思考的精华文章。这种习惯已经坚持将近三年了,我想继续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