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精选10篇)

2024-01-20 13:05:04综合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精选10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5页例1,练习十九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掌握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意义,感受方程思想。

  2.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理解等式和方程的区别与联系。

  3.在学习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4.体会方程在数学史和人类发展史上的意义,进一步增强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下面哪些是等式?

  23+10=33 100÷4=25 14-x 2m÷6=20 32+x 5y=40

  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不是等式的擦去,留下等式备用。

  2.根据下面信息,写出等量或等式。

  (1)四(1)班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全班共有45人。

  (2)天平左端放300g砝码,右端放两袋药丸,每袋xg,天平平衡。

  (3)一辆汽车3h行了195km,平均每时行ykm。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等式写在黑板上备用。

  二、走进新课

  1.根据主题图写等式

  师:王大伯家今年水果丰收了。今天,他挑的梨又卖了个好价钱,换回了一大担物品,高高兴

  兴回来了,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说出哪些等量关系?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2袋化肥的质量=1台电视机的质量

  1台电视机的质量+1台风扇的质量=3袋化肥的质量

  3袋化肥的质量-1台风扇的质量=1台电视机的质量

  师:根据这些等量关系写出等式。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10×2=20 20+n=30 30-n=20 2.建立方程概念

  师:请看黑板:

  23+10=33 m÷6=20 100÷4=25 5y=40 25+20=45 2x=300 3×4=12 y÷195=3 10×2=20 20+n=30 30-n=20

  师:这些都是等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仔细观察,你能将它们分类吗?说明分类的理由。

  学生分类。

  师:右面这些都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谁来说

  说什么是方程?哪些词是关键?(强调"未知数"、"等式"。)

  3.介绍有关方程的文化

  课件出示:我国的算术中很早就在使用方程这个词语了,最早见于我国古代的《九章算术》。《九

  章算术》是我国东汉初年编写的一部最古老的中国数学经典著作。书中收集了246个应用问题和其他问题的解法,分为九章,"方程"是其中的一章。方程的.概念,在世界上要数《九章算术》中出现得最早。这一成就进一步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才干的伟大民族。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4.方程的解

  (1)师:在20+n=30中,当n=10时,左边20+10=30,右边=30,左边=右边,我们就说n=10

  是方程20+n=30的解。

  (2)试一试:

  ①2是4x+2=10的解吗?为什么?

  ②5是y÷12=10的解吗?为什么?

  ③方程5y=15的解是多少?

  (3)概括小结:什么是方程的解?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三、巩固应用

  1.判断下面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100-x=20 16÷4=40?6n=18 32+2a 48-x>24 m÷2=20 x=255y 98-3x=80 2.你能举出一个方程吗?请和同桌交流。

  3.判断:

  (1)x=5是方程2x-8=2的解。()

  (2)m=4是方程m÷4=m的解。()

  学生先自己独立解答,再交流汇报。

  四、总结评价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你今天表现怎样?

  师:我们班有59个同学,老师发现今天有56个同学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

  见,有x人暂时还不够积极。你能根据老师刚才的评价说出方程吗?

  师:这个方程的解是多少呢?

  五、作业

  独立完成练习十九相关练习。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篇2

  第一重点:认识图形

  一、图形可分为

  (1)平面图形,

  (2)立体图形

  1、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

  2、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二、图形的拼组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也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还可以拼成一个大三角形。

  2、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至少需要4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体至少需要8个小正方体。

  3、两个长方形能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两个特殊的长方形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4个长方体能拼成一个大的长方体。

  第二重点:分类与整理

  分类的方法:一般是

  (1)按形状;

  (2)按颜色;

  (3)按用途;

  (4)按种类。

  在分类的同时,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第三重点:认识人民币

  1、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2、人民币各单位之间的换算:1元=10角;10角=1元;1角=10分;10分=1角;10角=100分;1元=100分。

  3、主要题型:

  填合适的单位。(注意和生活实际联系)

  计算:元+元角+角满10角记得换成1元

  元-元角-角“角”不够减向“元”借1元当10角再计算

  如:

  (1)2元8角+6角=2元14角=3元4角

  (2)65元-3元7角=64元10角-3元7角=61元3角

  4、解决问题:先画批,找准数据,再列式计算。

  列式时用:“几元几角+几元几角”的形式来表示,不用小数形式列式。

  5、换钱:1张10元可以换5张2元。

  1张100元可以换5张20元。1张100元可以换2张50元。

  1张50元可以换10张5元。

  6、元=2元;元=5角;元=59元9角;元=9元2角5分。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篇3

  1、加法

  (1)两个数相加,保持得数不变:如果相加的这两个数有一个增大了,则另一个数就要减小,且一个数增大了多少,另一个数就要减少多少。

  (2)两个数相加,其中的一个数不变,如果另一个数变化则得数也会发生变化,且加数变化了多少,结果就变化多少。

  (3)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得数不变。

  2、减法

  (1)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保持减数不变:如果被减数增大,结果也增大且被减数增大多少,结果就增大多少;被减数减小,则结果也减小,且被减数减小多少,结果也减小多少。

  (2)一个数减另一个数,保持被减数不变:如果减数增大,结果就减小,且减数增大了多少,结果就减小多少;如果减数减小,则结果增大,且减数减小了多少,结果就增大多少。

  (3)一个数减另一个数,保持的数不变:被减数增大多少,减数就要增大多少;被减数减小多少,减数也要减小多少。

  1.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凑小数,拆大数”

  将小数凑成10,然后再计算。如:3+9(3+7=10,9可以分成7和2,10+2=12)

  “凑大数,拆小数”,将大数凑成10,然后再计算。

  如:8+7(8+2=10,7可以分成2和5,10+5=15)

  注意:孩子喜欢和熟悉的方法才是最佳方法而且只掌握一种就可以了。

  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11+6(个位相加,1+6=7)

  11+6=1715-3(个位上够减,5-3=2)

  15-3=12

  3、加强进位和不进位、及不退位的训练。

  4、看图列式解题时候,要利用图中已知条件正确列式。

  常用的关系有:

  (1)部分数+部分数=总数

  (2)总数-部分数=另一个部分数

  (3)大数-小数=相差数(谁比谁多几,或谁比谁少几)

  (4)原有-借出=剩下(用了多少,求还剩多少时用)

  8、分类

  1、什么叫分类,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所属的类别,根据这些类别将同类的事物分在一起就是分类,而这些类别就是我们分类的标准。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如:△△●●☆☆●△●●△△☆●

  按形状分:1、△2、☆3、●

  按颜色分:1、有颜色2、没有颜色

  2、分类的步骤和方法

  (1)给定标准:当已知分类标准时,我们只需要判断所给的事物是属于哪个类别的,然后将同一类的事物放在一起即可。

  (2)未给定标准:当有很多物体摆在面前,让我们自己确定类别分类时,应首先观察每个物体都有什么样的特点,把具有相同特点的特点的物体放在一起,表示同一类,而这些特点就是分类的标准。

  (3)分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分类,可以根据物体的形状、颜色、作用等将物体分类。

  3、常见题型有:

  (1)把同一类的物体圈起来。

  (2)同类的物体画符号“○”“√”。

  (3)同类的物体番号填在一起。

  9、认识物体和图形

  (一)立体图形

  1、长方体

  长方体是长长的,有6个平平的面,有些面是一样的,有些面是不一样,长方体对面相等,用它可以画出长方形。平时见到的火柴盒、文具盒都是长方体。

  2、正方体

  正方体四四方方的,它也有6个平平的面,它的边也是直直的。而且它的棱都是一样长,每个面都一样大,无论怎么平放在桌子上,它的高矮都都是一样的,用它可以画出正方形。魔方就是正方体。

  3、圆柱体

  圆柱就像一根柱子。它有上下两个圆圆的面,而且大小一样,用它可以画出圆形;另一个面是弯曲的,我们把弯曲的面放在桌子上就可以滚动它。

  4、球

  圆圆的,可以滚来滚去的就是球。平时玩的皮球、篮球、踢的足球都是球。

  (二)平面图形

  1、长方形:四条边,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相等。

  2、正方形:四条边,而且一样长。

  3、圆形:没有角

  4、三角形:三条边

  (注:三棱柱可以画出三角形和长方形,可不要漏选哦!)

  10、认识钟表

  会认读整时、半时、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这四种时间。

  整时: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整。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1就是1时。1:00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2就是2时。2:00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4就是4时。4:00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6就是6时。6:00

  半时:时针指1和2的中间,分针指6就是1时半。1:30

  时针指2和3的中间,分针指6就是2时半。2:30

  时针指3和4的中间,分针指6就是3时半。3:30

  时针指4和5的中间,分针指6就是4时半。4:30

  时针指5和6的中间,分针指6就是5时半。5:30

  时针指6和7的中间,分针指6就是6时半。6:30

  注意:半时的时候,分针一定指6,时针指在两数字中间,如如时针指的是一个数,则这个时刻是错误的。而分针指在12附近,时针马上指着准确的数字,此时是大约几时整。

  在练习拨针时,时针和分针一定要拨到准确的位置上。

  时针和分针并没有正对着钟面上的数,而是稍微偏了一点,像这种差一点不到几时,或是几时刚刚过一点,我们就不能说正好是几时,而应该说“大约是几时”。

  注意:“大约是几时”拨针时应该掌握在前后5分以内。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篇4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会看钟表上的半时。

  2. 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整时与半时的区别,半时的两种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 出示明明起床、吃饭、读书、运动的图片。

  2. 提出问题。

  A.同学们,勤劳的明明要写一篇日记,他还没有学过钟表的表示法,你能帮帮它吗?你能正确的说出钟面上的时刻吗?

  生:明明早晨6点就起来了。

  B.他在什么时刻吃早饭呢?这个时刻以前我们没有学过,你知道吗?

  生:7时半。

  C.那么明明是在什么时刻开始读书的呢?

  生:他在8时半读书。

  D.下午明明他们有一节体育课,你知道明明踢球是在什么时刻吗?

  生:3时半他在踢球。

  揭示课题:明明是个很守时的孩子,他每天6时起床,7时半吃饭,8时半读书,3时半踢球。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半时。(板书)

  [运用多媒体动画课件创设情景,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为学习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课件出示3时半钟面。

  A.你能说出这是什么时刻吗?请用你的学具钟表,依照图上钟面拨一拨。

  B.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自主汇报:时针指向3和4中间,分针指向6,就表示3时半。

  3. 依次出现4时半、10时半、7时半

  请小朋友们观察,并动手拨一拨,说一说。

  A.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发现4时半、10时半、7时半它们的分针都指向6。

  B.半时和整时分针指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生:整时它的分针都指向12,半时它的分针都指向6。

  总结得出:几时半的时候,分针总是指向6,时针总是指在两个数的中间。

  4. 引导学生观察半时的写法。(讨论)

  整时有几种表示法?想一想半时的电子表表示法应该是怎样的呢?

  生归纳:电子表的半时用30表示。点左边是几,点右边是30,就表示几时半。

  [通过动手拨一拨,观察、互相交流,找到半时分针与时针指的位置的特征,使学生充分了解时针、分针在半时时候的指向。]

  三.实践应用

  1.想一想你自己的生活,说一说自己一天的生活中,几时半都在做什么,加深对半时的认识。

  完成小英的作息表。

  2.游戏活动

  A. 教师说出几个时间,让学生用钟表学具拨一拨。

  B. 同桌合作,一个说时刻,另一个拨出来,相互交换。

  3.让学生任意拨一个你最喜欢的时刻,并说一说这个时刻你在干什么?(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后,鼓励同学们上台讲一讲自己最喜欢在那一时刻干什么?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中的乐趣。有学好钟表的欲望。]

  四、全课小结

  今天大家都学会了新本领。我们可以一起来帮助小蜜蜂完成它的日记了。

  同学们,我们认识了钟表,知道了时间是很宝贵的,希望小朋友们像明明一样做一个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好孩子。

  五.拓展创新

  为自己设计一个快乐的星期六。

  [让学生通过设计星期六的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反思:

  认识半时是认识钟表的第二节课,学生已经在前一天认识了钟面也知道了整时的表示法。这节课是上一节课的延伸。我的设计上主要是要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去主动的获取知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本节课初通过让学生帮明明写日记的要求,让学生产生帮助别人的意识,有了一定的目标性,因而很快地进入了状态。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积极的。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这节课很多知识的总结都是由学生通过自主的讨论,操作自己得出来的。学生通过观察,以及动手拨一拨、认一认,自己找出半时的时候分针、时针所指位置的特点。在反复操作中强化学生对半时的印象,但又不觉得枯燥。因为即使在练习的设计上,我也力求多变和有趣,通过游戏的形式去巩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三.实践应用,拓展创新

  用实践应用活动巩固知识,更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在课末布置的作业中让孩子为自己设计一个愉快的周末,使所学知识能够真正派上用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理自主能力。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篇5

  一、指导思想:

  通过学生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树立数学到处可见的观念。

  二、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认数和计算,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使学生获得数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教学内容分析:

  20以内的数的认识与计算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是学习较大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基础。在小学数学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是学生适应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除了认数和计算外,本册教科书还安排了简单的分类、认识常见的物体和实践活动等内容。学生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他们加深对20以内数的认识、计算的理解与掌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领域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解决问题领域

  1、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开始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

  2、学生初步了解到同意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学生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初步体验。

  4、学生初步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情感与态度领域

  1、学生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

  2、学生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学生可以用20以内的数和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形、球等几何体,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学生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五、教学对象分析:

  我任教的一(1)、一(3)两个班的数学,他们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即将踏入正式的、正规的教育学习。我任教的这两个班,他们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他们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对学校的一切充满好奇,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但是他们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班上大部分学生会数10以内的各数,会认这些数,会写这些数;少部分学生已能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习不太适应,课堂上集中注意时间较短,孩子普遍好动,行为习惯还有待规范。针对以上情况,我本学期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喜欢上课,喜欢数学。在课堂上,教师应从课堂常规训练开始,因为课堂常规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过程,怎样收拾书包、怎样摆放上课用的学习用品、怎样举手回答问题、什么是课堂作业、什么是家庭作业、怎样记家庭作业,上课什么时间能交流等等,都是需要孩子在这个学期里所掌握的,所要形成习惯的,特别是良好的听、说、读、写和独立思考的习惯,都是需要我们开始进行引导和培养的。

  六、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610的加减法。

  2、20以内的进位加法。

  难点:

  1、10以内数的组成

  2、凑10法。

  七、主要教学策略:

  1、加强直观教学,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小棒、图片等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2、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了解数的组成,以及20以内的加法的计算方法。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习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创设活动情境。

  4、加强知识的迁移作用,降低难度,分散难点,减小教学步子。

  八、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

  入学常规训练 4课时

  (一)数一数 4课时

  (二)比一比 6课时

  整理和复习 2课时

  一二单元检查卷 2课时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 (20课时)

  1、1———5的认识 8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8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4课时

  整理和复习 2课时

  单元检查 2课时

  (四)认识物体和图形 6课时

  (五)分类 6课时

  整理和复习 2课时

  单元检查 2课时

  期中检查 2课时

  (六)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38课时)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 12课时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 10课时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 8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8课时

  整理和复习 2课时

  实践活动 1课时

  单元检查 2课时

  (七)11—20各数的认识 6课时

  整理和复习 2课时

  单元检查 2课时

  (八)认识钟表 6课时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九)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2课时)

  1、9加几 8课时

  2、8、7、6加几 8课时

  3、5、4、3、2加几 6课时

  整理和复习 2课时

  单元检查 2课时

  实践活动 1课时

  (十)总复习 8课时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新课标人教版),希望同学们阅读后会对自己有所帮助,祝大家阅读愉快。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篇6

  1、勤动手。学习数学不能光用脑子想想就可以的,学数学一定要勤动手,有很多时候,没有想明白,但用手去写一写,说不定就做出来了。

  2、作业很重要。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要完成老师布置得作业,如果只是上课听讲,那是远远不够的,在完成老师布置作业的同时,还要多做课后习题进行巩固。

  3、上课预习,下课复习。学习数学的很重要一点便是,上课之前做好预习,这样才能在听课的过程中重点听自己预习时不太懂的知识点,下课要及时复习,上课时听得没有经过巩固很容易忘记。

  4、总结错题库。学习数学的时候,可以用一个本子来记录自己所做错的题目,每隔3天左右,再回头进行做一遍,有些错题,当时可能会做了,但过几天有可能就会再次忘记。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篇7

  一、本学期教学目标:

  1、 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复习重难点:

  1.进一步认识20以内的数,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和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相关的式题,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

  2.在具体的活动中,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学会分类的方法,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

  3.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复习措施及课时安排:

  1、复习前,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弄清学生对哪些知识掌握的比较好,哪些知识还存在问题,存在什么问题,从而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复习活动,以增强复习的实效性。

  2、把握好知识的重点、难点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3、把本学期所学知识分块归类复习,针对单元测试卷、复习册、作业中容易出错的题作重点的渗透复习、设计专题活动,渗透各项数学知识。专题活动的.设计可以使复习的内容综合化,给学生比较全面地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

  4、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5、根据平时教学了解的情况,结合复习有关的知识点做好有困难学生的辅导工作。

  6、知识分类

  知识点 对应教材 复习说明 课时安排

  认识钟表 第八单元P91-P95 巩固整时和半时的读写,另外通过练习看接近整时的钟面(P120),使学生进一步说出大约是几时。 1课时

  认识图形、分类 第四单元P32-P37,第五单元P38-P41 常见的四种立体图形和四种平面图形,重点是让学生能够形成对这些图形的表象,并能辨认这些图形;复习按单一标准和不同标准的分类方法。

  1课时

  20以内的数 第一单元P2-P5,

  第二单元P6-P13,第三单元P14-P22、P29,

  第六单元P42-P71,第七单元P84-P87 学生对数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等已经比较熟悉,重点是20以内数的顺序,数的序数的含义和20以内数的组成(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20以内加法和10以内加减法 第三单元P23-P31,第六单元P42-P81,第七单元P88-P90,第九单元P96-113 1、通过对算式的计算与分类,整理加减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进一步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地填写加减算式中的未知数。

  3、掌握10以内的加法与20以内进位加法的不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在解题方法多样化的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1-2课时

  解决问题 贯穿于第三、六、七、九单元 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情境图中给出的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复习时,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想像力,挖掘出形象图以外的资源,如看图并根据对话信息进行计算。

  四、学生常见错题及解决策略:

  认识钟表

  1、 写时间会写成11:12、11:时30分或11时30等;

  2、容易把6时半看成是7时半。错因:时针旋转的方向未弄清,时针其实是过了6,但还没有到7。

  3、画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时,会长短颠倒或者长短不分。 1、平时多观察钟表上的时间,加深其对时针、分针及其旋转方向的认识。

  2、通过亲自动手拨出,更好地巩固对整时和半时的认识。

  3、分针指着6,时针过了几就是几时半,注意是过了几。

  4、培养细心观察、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 1、数图形时不注意顺序;

  2、对长方体、正方体的本质属性未掌握好。

  3、把长方体与长方形的名称混淆。

  4、按同一标准分类时不能找出其中的立体图形或平面图形。 1、按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或者边数边作记号等方法。

  2、要求分清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20以内数的认识

  1、 数数出错;

  2、 8的后面是()或者4的前面是(),学生有时会把后面和前面弄错。 1、 数数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或者边数边作记号等方法。

  2、 看尺子图能较好的分清前后关系。

  1、分不清几个和第几。

  2、左右不分

  1、读题时先把题目中重要的字、词圈出来。

  如:将从左数的第6个涂上红色,把从右数起的5个圈起来。(5个要全部圈在一起)。

  2、反复读几次。

  数的组成:个位是6,十位是1,这个数是(61),由5个一和1个十组成的数是(51) 1、认真读题。

  2、可自己在纸上画一个数位表,对着写。

  20以内的加法及10以内的减法 1、 看错数字

  2、 看错运算符号

  3、 12+3=42,错把个位3加到十位上 1、 仔细看题,认真检查;

  2、 可用符号帮助;

  3、 检查时默读题目。

  一图四式

  用部分数减部分数:

  3+7=10 7+3=10

  7-3=4 列减法算式时必须用总数减部分数

  看图列式计算 1、不能选择正确的方法及有效的数学信息。

  2、找不到题目中的全部条件:形象图与对话结合的。

  1、加法是把各部分合并在一起,而减法的本质是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

  2、要求孩子记住:问号问的是几,等号后面就写几。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篇8

  课题:左、右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页内容、做一做第1、2题,练习二。

  教学目标:

  1、在生活情境中,使学生认识“左、右”,感知左右的位置关系,初步了解它们的相对性,使学生能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经历观察、操作和活动的过程,初步掌握判断左、右位置的方法。

  3、在游戏活动中,体会位置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认识左右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建立左右的标准,初步掌握判断左、右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用左、右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主题图、课件、卡片、图片、胶棒或胶水

  教学过程:

  预习:你平时走路靠哪侧走?写字用哪只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平时上下楼靠哪边走?为了安全,避免我们上下楼冲撞在一起,学校要求我们都要“靠右行走”,为此在走廊内学校还为我们贴上了小脚丫,以指示靠右侧行走。由此引出左右。

  二、学习新知,交流反馈:

  1、分辨自己身体的左右。

  (1)你能指出你的左边、右边吗?

  (2)其实我们身上有些部分也左右,你能找出来吗?同桌互说,再指名说

  2、进一步认识左和右。

  (1)你会用左和右说一句话吗?

  (2)在日常生活中左手和右手可以做些什么事?

  (3)说一说你现在坐的位置(左右、左边几个人)

  3、借助儿歌强化认识左、右手

  我伸出左手去

  我伸出左手去,我收回左手来,我伸手左手摆一摆,左手收回来。

  我伸出右手去,我收回右手来,我伸出右手摆一摆,右手收回来。

  我伸出双手去,我收回双手来,我伸出双手摆一摆,双手收回来。

  4、左右的相对性。

  (1)准备好你的各种学习用品。同位两个合作,动手摆一摆。

  (2)提出要求:

  ①把数学书放在课桌的中间。

  ②铅笔放在数学书的左边。

  ③尺子放在数学书的右边。

  ④橡皮放在数学书的左边、尺子的`右边。

  ⑤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3)小组内打乱顺序摆一摆、说一说,看看自己发现了什么?(我的左边有什么,你的左边有什么?)

  (4)师生共同活动:我举右手,小朋友也举右手,发现了什么?

  强调:左、右位置的确定要以观察者为标准。

  三、检测与反馈:

  1、第11页做一做第2题。

  你的前面是(),后面是(),左边是(),右边是()。

  从前往后数你是第(),从左往右数你是第()。

  2、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完成练习二4——-6题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不但认识了左右,而且能利用左右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真是太棒了!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篇9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1~92页。

  【教材简析】

  钟表的认识是第一册新增的学习内容,本节课是第一课时,要求学生认识钟面,会看整时,并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在课前的了解中,我发现有好多孩子都骄傲地捋开袖子向我展示他漂亮的手表,有的是有分针和时针的,也有的是电子表。虽然一部分学生不能迅速准确地看时间,但都了解钟面内容,认识整时。因此,本节课除了让学生用自己的已有经验来理解知识外,主要学习任务定位在:

  1、贴近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鱼水之亲。

  2、重视动手操作,在主动探究中获取新知识。

  【教学目标】

  1、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并结合生活经验会看整时。

  2、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活动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归纳表达能力及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识钟表

  (一)听音乐《在钟表店里》

  师: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好像是敲钟的声音。

  生:是寺庙里和尚敲钟的声音。

  师:我们听到的是钟表店里的声音,这节课我们就来和钟表兄弟们交朋友。

  板书:认识钟表。

  [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听一段美妙的音乐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亲切感,在听、猜、议中营造积极、活跃、民主的学习氛围,利于孩子们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看主题图,感受生活中的知识应用

  师:听完了音乐,我们去小红家看看。

  (课件展示:时针和分针走到7点整,小女孩起床了。)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见小女孩起床了。

  生:我发现墙上的钟滴答滴答到7点时,小女孩就起床了。

  生:早上7点时,爸爸就催小红起来上学了。

  师:小红每天早上都在7时准时起床,在数学里,我们通常把7点说成7时,我们也要学习小红,遵守时间,按时起床、上学。

  二、认识钟面

  (一)看钟面

  (以小组形式观察、讨论,每组一个实物闹钟。)

  师:刚才小朋友通过看钟,知道小红是7时起床,那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钟表兄弟的脸上到底有些什么呢,请组长拿出闹钟,我们一起来观察钟面。

  (二)说钟面

  生:我们看到有三根针在工作,我们还知道它们叫时针、分针和秒针。

  (请这一组到投影仪下指出三根针)

  师:那谁能告诉大家三根针分别是怎样的?

  生:短短胖胖的是时针,再长一点的是分针,最长的走得最快的是秒针。

  师:哦,今天我们得委屈一下秒针弟弟,我们暂时不去理他,先来和时针和分针交朋友,好吗?

  生:我还看到钟面上有12位数字宝宝。

  生:老师,我们组发现钟上有一格格的东西。

  归纳小结:钟面上有12个数,长长的针叫分针,短短的叫时针。

  (课件画面钟的12个数,时针、分针闪动。)

  三、认识整时

  (一)会看整时

  1、教师在钟上拨一个时刻5时。

  师:你知道这是几时吗?你是怎么看的?

  生:5时,我看到时针在5上嘛。

  生:他讲得不好。先要看分针指在12上,然后我发现时针指着5,就说明是5时。

  师归纳:很多小朋友都会看,真能干!

  当长长的分针指12,时针指5,就是5时。

  (教师贴上5时的钟面,板书:5时)

  2、巩固:教师拨2时、12时,分别问学生表示几时。

  (二)会拨整时

  1、师:我们每天在上午10时开始上第三节课,请你在自己的学具钟上拨出10时。

  (反馈:投影下展示操作结果。)

  师:你是怎么拨的?

  生:我先把分针拨到12上,再拨时针指着10。

  2、师:请同桌两个小朋友一个拨,另一个说出是几时;也可以一个小朋友说自己喜欢的时刻,让另一个小朋友拨一下。

  反馈,抽2对同学展示活动过程。

  [基于知识点的浅显,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怎样看、拨整时,由感性到理性,自然流畅,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位地位,而且培养了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会认电子表

  1、创设生活情境。

  师:今天早上老师要在7∶00上班,到校门口时看了一下手机(课件显示手机7∶00闪动),你知道老师有没有迟到?你是怎么想的?

  生:没有迟到,刚刚好。

  生:没有。手机上说现在就是7时。

  师:你是怎么看的?

  生:中间两个小圆点,后面有两个0,说明是刚刚好,没有多出来,前面是7,就是7时。

  师:你的意思是说小圆点后面两个0,是表示整时,对吗?

  生:是的。

  师:这位小朋友知道的知识可真多,对的。我们在看手机上这样的时刻时,中间有两个小圆点,如果后面是00,那么前面写着几就是几时。

  板书:7∶007时

  (课件显示电子表11∶001∶00)

  师:你知道这表示几时?

  2、联系生活。

  师:你还在哪里看到过这样表示时间的?

  生:我的电子表上。

  生:我爸爸的电脑上也有。

  生:我们家的VCD上也有。

  生:我发现新的83路车上也有这样的钟。

  师:老师在生活中也发现了许多这样表示时间的。

  (投影展示一些票据如船票、超市收银单、银行结账单等)

  [让数学走近生活实际,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如老师有没有迟到?你还在哪里见过?促使学生联想,在生活经验中搜集信息,体验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之中,感悟数学的作用,体验数学的乐趣。]

  (四)游戏:找朋友

  用录音机放音乐:《找朋友》

  师:请每一小组内表示同一时刻的小朋友走到一块儿握手。

  内容:

  抽一小组,和他们一样的小组骄傲地拍两下手。

  [游戏虽简单,但有音乐情境,有思考选择,有活动体验,同样也被孩子们乐于接受。三种形式的时刻表示方法也得到了巩固强化。]

  四、快乐数学大转盘,联系生活中的一天

  转盘制作:

  师:老师看到冬冬的一篇日记,记着一天里他干了些什么,请你们小组合作又分工,看看日记,然后根据画面拨出钟上的时刻,最后把日记写完整。

  小组看、拨、转、写,忙得不亦乐乎。抽一小组反馈结果。

  师:你觉得你们组这样做怎么样?

  五、初步了解时针一天转两圈

  师:星期天,明明和英英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让我们先来听一个电话。

  师:猜一猜,两人会不会按时见面?为什么?

  小组讨论:

  生:我想会的。他们说好时间又说好在什么地方。

  生:我想不会。有可能明明迟到了。

  师:那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再来听一个电话。

  师:从刚才这件事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下次和别人约会时,要说清楚是什么时候。

  生:8点钟有上午的,也有晚上的。

  生:一天中有两个8时。

  课件显示时针走一圈。

  师归纳:一天里时针要走两圈,有上午的8时,然后到了中午、下午、傍晚,又有了晚上的8时。想想,冬冬的日记上还应该补充一些什么?在下课后把它完成。

  [录音中新奇的故事情节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会与不会两种意见争论不休时,再听结局,通过这一扣人心弦的生活中熟悉、具体的误会,使学生明白地感受到时针一天走两圈。]

  六、总结,实践应用

  (一)知识梳理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吗?

  钟表兄弟在嘀嗒嘀嗒地跑步,时间就这样一秒一秒地过去了,再也不回来了,我们从小要珍惜时间,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二)学以致用

  师:用今天新学的知识,为自己设计一个快乐星期天。

  [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既激发了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又培养了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会看整时,初步认识钟面。教材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由于时间和时刻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根据学习内容的自身特点,根据课标精神,我在设计教学时力求体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联系生活;合作交流,人人参与。具体的有以下几个特点。

  1、精心设计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只有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他们才能主动探索,进而获取知识。

  (1)看手机,学会看电子表:孩子们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手机、电脑、电视,对∶00这样表示时间的电子表很熟悉。因此我想到了一个看手机判断老师是否迟到的活动。一来贴近生活,学生在生活中碰到过,学习后能为生活服务,二来通过具体事件丰富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

  (2)看冬冬的日记,玩数学大转盘:新理念下,大胆而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甚至是重组或改编教材,是教师的业务权利。我对92页生活中的一天进行了加工,再创造,把整个内容科学、周密地设计成一个转盘。看日记决定画面拨钟看钟补充日记,整个活动呈现科学性、有趣性、多样性。在这个游戏情境中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兴趣盎然地进行了多个知识点的训练。

  (3)明明和英英的约会故事:能不能按时见面?为什么?让学生在具体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通过具有挑战性问题的思考、讨论,自然而然地了解一天中时针转两圈,有上午几时和下午几时之分。我想,这两个生动的电话,学生可能一下子忘不了吧,我的教学难点之一就迎刃而解了。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人人参与。

  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发展。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以自己的方式来理解事物。

  如认钟面这一环节中,小组内观察闹钟的钟面上有些什么,人人都参与观察、表达、交流,感性地接触到钟面,然后在反馈中自由地说,尽情地说,再从小朋友自己的语言中拉出所要学习的中心内容。

  再如:92页教材结合小朋友一天的生活来巩固对整时的认识,我想到了转盘和日记,利用小组合作优势,强调人工协作,有不同意见商量磨合,每个学生都是主人,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

  3、重视动手操作实践。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课标倡导的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根据学习知识的性质特点,结合大量的操作活动来学习。

  如摸一摸钟面观察;在人手一个的学具钟上操作;同桌两人互拨互说;转动画面拨时刻;练习书写时刻。在这些活动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做数学,及时反馈交流,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演示,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7两数,会读、会写这两个数,并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思想和情感教育。

  3.通过学生观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2页、第43页,第48页练习七第2题、第3题

  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课件、计数器。小棒若干、图片若干、尺子等。

  教学设计

  复习准备

  1.引导学生从0数到5,再从5数到0。(可用指名数、齐数、拍手数等方式进行)

  2.出示0~5六个数字,读数。

  3.按顺序读数:( )2( )4( )。

  [通过数数认识数字、数的顺序,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学习数数和认数。

  a.电脑课件展示第42页的主题图:教室里,同学们正在大扫除。教室里摆放着6张桌子、7把椅子,6个同学在打扫卫生,又从外面走进来1个女同学。

  b.引导观察,启发思考。

  在学生观察画面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画面上有哪些人和物,各有多少?(学生讨论交流的时候,教师要到各组巡视、倾听,并加以指导。)

  c.交流、汇报。

  师:图上有些什么?

  生:图上有同学、老师、桌子、椅子等。

  师:图上有多少桌子、椅子?有多少人?

  生:图上有6张桌子,7把椅子,7个人。

  师:你是怎样数教室里的人数的?

  生:先数教室里面打扫卫生的同学和老师有6人,再数从外面走进来的一位同学,一共是7人;还可以先数学生人数,再数老师,一共7人。

  师:你又是怎样数椅子的数目的?

  生:先数已放好的6把,再数又搬来的1把,一共是7把。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融入到课堂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观察到的内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d.抽象出画面中的数。

  桌子的张数、同学的个数用数字几表示?(用数字6表示)板书:6

  椅子的把数、师生的个数用数字几表示?(用数字7表示)板书:7

  2.根据6、7的基数含义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a.数一数主题图下面的人数和点子的个数。

  b.小组合作,用小棒或学具摆出6和7,并上展示台展示,进一步加强认识。

  c.请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事物可以用6、7两数表示。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实践操作,使学生明确6、7的基数意义)

  3.教学数序。

  a.学生认真观察计数器上的珠子有几颗?(5颗)再拨一颗是几颗珠子?学生上台操作,发现是6颗。再拨一颗是多少呢?(7颗)

  b.通过直尺,直观教学数序。

  让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找一找5、6、7的顺序。

  教师将直尺图利用课件展示出来,只写出0、1、2、3、4、5。提问:6和7应该写在什么位置呢?让学生自己去发现7以内的数的顺序。

  [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操作学具,从感性明确6与7的大小关系。]

  4.比较大小。

  a.利用学具,先摆5个圆片,在下面再摆6个圆片,然后根据直观很容易发现:5个圆片比6个圆片少,6个圆片比5个圆片多。板书:5<6 6>5

  b.利用学具,先摆6个圆片,在下面再摆7个圆片,然后根据直观不难发现:6个圆片比7个圆片少,7个圆片比6个圆片多。板书:6<7 7>6

  5.明确6、7的序数意义。分组进行,边观察边讨论得出正确的答案。

  a.先让学生找准起点,从第1瓶数到第7瓶,再观察第6瓶里有几条金鱼。

  b.认真观察找出装有6条金鱼的瓶子,再从左边数出装有6条金鱼的瓶子是第4瓶。

  c.从左边数起找到第7瓶,再数一数瓶里有多少条金鱼。

  [通过这一生动的情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明确了6、7的序数意义。]

  巩固练习

  1.做抢答练习。

  5后面的数是几?

  6后面的数是几?

  7前面的数是几?

  2.完成练习七第2、3题。

  a.完成第2题。出示题目,明确要求,学生自行完成题目。小结。

  b.完成第3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练习。适当引导学生对6只和7只作比较,加深学生对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的理解。

  [这一练习紧跟课本教学内容,通过巩固练习,使学生巩固对6、7意义的理解。]

  指导书写

  1.电脑课件展示6、7的形象,指导学生观察,启发想像6和7像什么?(6像哨子,7像拐杖等。)

  2.电脑课件展示6、7的书写笔顺及在写字格中的布局,学生观察学习。

  3.教师在田字格中板书6、7。学生在书上写字格中描出6、7。提醒学生坐姿端正,眼与书之间保持合理的距离,书写要工整美观。

  [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6、7的笔顺,帮助学生掌握6、7的写法;启发学生想像6、7像生活中的什么,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