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朝花夕拾》有感800字12篇(朝花夕拾读后感800字优秀作文)
鲁迅是个时代的领导者,他弃医从文,不失高尚的名族节操,在那个混沌不堪的时代,给予了国家一丝丝曙光。
《朝花夕拾》是鲁迅对旧事的回忆,但却同时夹杂着其他情感,他用尖锐的笔触去抗击封建社会的一些现象,特别是《二十四孝图》一文,它本为古代人民宣传“孝心”的故事集,但是其内容却又透露出封建时代人民思想的无知,愚昧以及对儿童的压迫和残害。鲁迅幼年时期也是抱着“百善孝为先”思想,但是成年之后的鲁迅也明白的“孝顺”太难以达成,也慢慢接触到了封建社会愚孝的虚伪和残酷。
鲁迅在写“郭巨埋儿”时给我的触动很大,孝是中国千百年的文化思想,生为子女,回报父母本是理所当然,但是郭巨埋儿却显得及其无知。就算是出于对母亲的孝顺,他对儿子的所作所为也是惨绝人睹,他的妻与母也没有阻止他的所作所为,试问这是孝心的表现吗?显然不是,相反,这更像是一种自欺欺人,甚至说不定郭巨以后买能埋掉妻子与母亲。
荒唐的闹剧在郭巨得到了上天的赏赐后结束了,不得不感慨,郭巨是何等的迂腐,纵然自己贫穷,但他扼杀的确实祖国的花朵,换句话说,他自己生为一个男人,不能养家糊口,反而以这么极端的手段,这不是他卑鄙,阴暗的一面吗?不会去努力,依靠上天的赏赐去生活,他这一生还有什么可以被人传诵的呢?说不定,等到他的儿子长大以后,回忆起当年父亲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很难否定他不会实行一些极端的手段,而其后果难以想象。
再说到当时的孩童,鲁迅也为他们充满了怜惜和担忧,生活在动乱的年代,没有精美的书本可以阅读。和欧美的孩子相比确实很可怜,但是不得不想,现在我们的生活。愚孝没有了,代替的确是无孝,孩子的困顿感没有了,但是过于丰富的物质生活,却使得他们开始空洞,如果《二十四孝图》所反映的孝是一种过分的孝,那么现在的这种思想让其一去不复返,因为追名逐利的人忘记了孝的存在,这又是古今思想的矛盾。
作为21世纪的人,我认为我们既不要做一个无孝的人,也不能做一个一味模仿《二十四孝图》的人,理智的去对待孝,相比才会最自然的表达出来。
回到家,从书架里拿出从未看过一眼的的《朝花夕拾》,对着那个书名发呆。这本书是鲁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这部散文集中所写的,又全是先生幼年时期的事情。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犹如清晨开放的鲜花到傍晚去摘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艳丽和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而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则更令人浮想连翩、回味无穷。
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那篇《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尤其是“郭巨埋儿”这个故事,自己明明有些钱,却全给了自己的兄弟,后来家里穷得吃不起饭了,却想到家里的儿子会“抢”老母的食物而决定牺牲自己的儿子,十分的迂腐,且多多少少有点欺世盗名之意,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但现实中还是有这些封建孝道的影子。拿《增广贤文》来说吧,里面也提到了这两个所谓的“孝”的故事。而编辑呢?还是热情洋溢地带赞美语调讲述了这个故事。虽然我小时候远没有鲁迅那么复杂的心理,拿了书还是乐呵呵地背里面的文章,可到了这些故事心里还是忍不住反感,背的速度明显加快,声音也加重了,几乎要一字一顿地从声带里挤出来。这也可见封建教育不管在哪一代人中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抵触。至于喜欢这两篇的小孩子,我现在还没遇见过一个。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有趣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希望能让国人思想解放的愿望。
《朝花夕拾》中还有很多别的文章,语言清新流畅,洁净优美,亲切感人,而色彩纷呈,有的尖锐辛辣,有的质朴清新,有的精辟,有的机警。它们以不同的姿态来描画场景,勾勒灵魂。能让人在掩卷之后得到更深层次的启迪。
童年已渐行渐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生活,向往自由。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了一本好书就好似交了一位益友。好书能给你指引方向,让你从迷雾中走出来;好书好似你的老师,能让你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而我在假期中就读了一本好书:鲁迅写的【朝花夕拾】。【朝花夕拾】主要讲了鲁迅他青年时代的往事。既描写了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师友的思念,又真实的书写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前后作者。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所经历的种种生活。
其中有一篇【藤野先生】让我读来十分的感动,也让我懂得了知识是没有国界的。藤野先生是作者在日本学医时的老师,对作者非常的关心。藤野先生在生活上不大讲究,但为人却诚恳、公正。对学生诲人不倦,对研究一丝不苟。他一一纠正作者笔记上的错误,不但减少了许多遗漏,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纠正。这样一直持续到他教完了他所担的一切功课为止。在知道中国人很敬重鬼时,还担心作者不肯解剖尸体。藤野先生真挚的爱给了在异国的鲁迅极大的鼓舞。他是十分无私和伟大的。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联想到了在中国抗日战争以前,有一位加拿大的白求恩大夫来到了中国。他兢兢业业的工作,"救死扶伤"成了他的最高使命。在面对即将爆发的战争时,他也毫不退缩,丝毫没有回国的意愿,坚持留在了中国。最终在为病人手术时不幸被感染,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藤野先生和白求恩医生,他们都为了自己的使命拼搏着、奋斗着,而且有着超越国界的博大胸怀。这不仅使我感动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我想:我们现在作为一名学生,最大的使命不就是利用这青春的大好时光好好学习,努力读书吗?就像作者说的那样:"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便使我良心发现,而且增加了勇气。一定要好好学习,孜孜不倦的读书。做到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表见解······
同学们,就让我们好好读书,读读好书,爱读书。让读书伴我成长,让读书伴我们大家成长。
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荐的是《朝花夕拾》中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
文章一开始,鲁迅先生就用不小的篇幅向我们描述了保姆阿长的形象:黄胖而矮,睡觉时摆成“大”字形状,“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作者自己都说“不太佩服她”,而且最讨厌她教规矩,让他觉得非常的麻烦。
这些叙述让我觉得鲁迅先生有可能不是很喜欢她,甚至还有些讨厌她,也就是从这里开始,我看阿长就不自觉戴上了有色眼镜。
但接下来的一件事,却出乎了我的意料。
作者听远房的叔祖提起绘图的《山海经》,里面画着各种各样的怪物,这让作者非常渴慕。作者对绘图的《山海经》念念不忘,连阿长都知道了。趁着回家休息的机会,她把带着画的《山海经》给作者买来了。但她不说《山海经》,而是称之为“三哼经”,这让作者,甚至我这个数十年之后小小读者都感到非常震惊,就像文中写的:“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一开始阅读文章时,我认为阿长就只是一个迷信的、没有文化的劳动妇女。但是买《山海经》这件事,让我看到了她内心深处的善。读到这里,我开始感到愧疚了,我根本就不应该对阿长存有偏见,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她。
其实,生活中也不少像阿长那样热心的人,比如我身边的同学小A。刚开学的时候,大家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多嘴多舌,透着傻劲,所以大家都不太喜欢他。而他,却像没事儿似的。
天气炎热,班里的水喝完了,大家都不愿去搬水——水桶又大又重,而且还要扛着它走一层楼梯,天气这么热,谁愿意去做这个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啊。大家就这么把活儿推来推去。小A看不下去了,便主动接下了这份“苦差”。大家都以为他只是在逞能,可没想到,不到两分钟,小A就扛着一桶纯净水上来了。大家都惊讶极了,一时竟说不出话来。
其实,大家是为此感到愧疚、自责,怪自己不该这样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他。
关于《山海经》,鲁迅先生也许只是因为多方找寻不着而随口念叨吧,但没想到大字不识一个的阿长竟“听者有意”,用自己的钱买了《山海经》。阿长虽然只是一位劳动妇女,但她身上却有着不可多得的宝贵品质,她淳朴善良,令人深感敬佩。所以,也请珍惜你身边的“阿长”,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人。
你们说,鲁迅怎就变了个人,你问我,我正纳闷呢!真想问问迅哥,是不是觉得变样真好?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一个人,我怀疑迅哥有可能在学他。
这个便是闰年出生,五行缺土的刺猹小子闰土。都知道,闰土和鲁迅从小认识,为啥说学他?你看看,小时候的闰土那叫一个顽皮、活泼,对鲁迅,就是一个朋友,可长大了呢?老爷老爷地叫。这下你可能会喊到:“这跟迅哥有啥关系?”没错我便怀疑,迅哥在学他,不要着急,的我慢慢讲。
说到迅哥,虽然说第一次接触是在《少年闰土》里头,不过要看清鲁迅,没有《朝花夕拾》,根本没法明白,那么《朝花夕拾》到底是个啥?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不过,虽然是“旧事”,我怎么就没看到闰土呢?它一共有10篇,文章都不长,有两篇读起来较难一些,就是《狗·猫·鼠》和《二十四孝图》,别的都好,竟然难,那我们就来讲讲。
《狗·猫·鼠》写孩子眼中的宠物与动作世界,说的是鲁迅为何会“仇猫”,也就是讨厌猫,为什么会有这个心里阴影。原来小时候鲁迅养过一只“隐鼠”,可爱的小老鼠,结果死了,鲁迅很伤心,他以为是猫咬死的(其它是被阿长踏死的),总想着报仇,而且终生都变得“仇猫”。那时的迅哥也太可爱了吧,跟动物作对,真的太好玩了。在这篇,其它感觉鲁迅好像没变,好像不是以前的样子,不过《二十四孝图》就不一样了,《二十四孝图》和其他几篇不大一样,杂文讨论比较多,批判性很强。开头就是这样一段:
要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将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决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天啊,这说的,我眼里迅哥那可爱、顽皮的形象瞬间崩塌了呀!不过,毕竟是在成长看社会的眼神也会慢慢变化的,迅哥所处的封建社会的确有一点那啥。
如果像看到便鲜明的对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最能体现的,这篇通过对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学习生活的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心里,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两个不同的环境对比,可想而知,当时的封建社会有多恐怖,迅哥对旧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的抨击,表达了他对旧社会的强烈不满。
这就是成长吧,看某件事的变化,我们确实不像迅哥那样写下来,但我感受到。不知道迅哥在你们眼中又变成了什么样了呢?
生命生活如花,姹紫嫣红;生活如歌,美妙动听;生活如酒,芳香清醇;生活如诗,意境深远,绚丽多彩。生命如小诗,清新流畅,意蕴悠长;生命是优美的乐曲,音律和谐,宛转悠扬;生命是流淌的江河,奔流不息,滚滚向前。
我唯爱鲁迅先生的话语,因为他的话总是那么让人凄心,那么委婉,就像幽幽的深谷显的骇人的清静和阴冷,却不失一份热议,就像周围的大山的一幅五颜六色的花布。我爱他的作品,他的作品独一无二,不用遮遮掩掩,又不是追满华丽语言的语言
曾何时起,朝花夕拾成了我驶向远帆的风帆,带着对童年的留恋驶向带满憧憬的未来,品味着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少年时的童真,联想到属于自己的童年,流连忘返……
《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类的名字一样,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是写下的回忆。我想,在那时回想起童年的点点滴滴一定别有一番滋味吧!《朝花夕拾》就像夕阳,显示出它一天的结束点,满天红云,满海金波,像一炉沸腾的钢水,喷薄而出,还是那么金光耀眼。
鲁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并不乏味。他虽然是乡下的人,却可以像城里孩子一样可以读书,少了乡下的粗野,多了城里的知书达理,却又少了那一份娇气,与乡下孩子一起捉蛐蛐,与蚱蜢同友,和小虫子为伍。知了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伴奏,那生活就像一曲圆舞曲,无忧无虑。然而,这种每个孩子都向往的生活在鲁迅的周围徘徊了只在没几年。之后的三味书斋的生活只能用枯燥、乏味来形容,没有了自由,没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整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但所有的人还是应该感谢这段历史,让他开始了解中国的腐败,为中国的今天也叙述了一段辉煌的历史。
从书卷里透出的天真烂漫,不经意间感染了我,他的书总是有魔力,总是有磁性,深深吸引着我,他用天真的笔法,折射了一个孩子的心,让我们不禁慢慢爱上《朝花夕拾》,鲁迅的伏笔不得不让我们佩服,用简单的话语勾勒出孩子的生活,炙热的语言却展露无疑,他真正的希望是也大自然拥抱在一起憧憬在春雨洗浴后的青山;流连在小虫子的世界中,和它们打成一片。读着读着,觉得年迈的老人瞬间变成了童年时小鲁迅,散发着活力四射的光芒。
我们的童年渐渐离开,留下的只有回忆,留下的只有留恋。朋友们,去《朝花夕拾》的世界中寻找我们遗失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儿。不一样的时代,不一样事情,不一样的童年,啊,我的童年!
前几天我买了鲁迅先生所著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我题目沉思了好久。《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这部散文所写的,又全是先生幼年时期的。幼年的晚年再去回想,犹如清晨开放的鲜花到傍晚去摘取,失去了盛开时的艳丽和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平添了风韵,而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则更令人浮想连翩、回味无穷。
我还年轻,十几岁,可总喜欢回忆儿时的往事。对现实中的,我漠然置之的,没有对理想的渴望,没有感情的迸发……当我沉浸在对童年的回忆中时,热情才会真正苏醒,火地燃烧。时候,我一动不动地凝视着天空,房顶,或随便地方,长久地踱着步……会爆发出奇异的颤抖,血,涌上了脸,快乐,童年的快乐,那样神奇的回身上……在迷人和晕眩之中,我又了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宽阔的训练场上挥拍打球;盛夏,在游泳池上泼水玩耍;金秋,在溜冰场上“欢快起舞”……个个生动的画面,件永难[来源www.b9b8.c。m]忘怀的,切构成了我童年时代的回忆。小时侯,我会捡到一枚硬币而欣喜若狂,理由是终于当了儿歌中的那位捡到一分钱的小朋友;而今,长大的会捡起路上的硬币,理由是———那上面有国徽。小时侯,我会在课堂上老师的错别字而举手,老师“投降”决不罢休,老师写了一黑板的错别字,我除了在翻翻字典外,决不动作 。
漫长的14个年头中,记忆已岁月的侵蚀而悄然逝去,惟有成长的足迹——那记录着你的所得和所失的足迹-—永远磨灭。我希望永远不要失去童年时代的那种快乐、天真、朝气蓬勃、不知疲倦……童年像一杯浓郁可口的咖啡,当品味的时候很甜美,但甜美中带有一点苦涩;而成长则像一杯芳香四溢的茶。入口很苦——你失去了童稚的,失去了“真理”的勇气,失去了“崇拜”的心灵依托;但随即你这茶的醇美、芳香、回味悠长——你的:民族的自尊心,恬静而悠长自得的处事,决不盲目的理性(有点偏执),日臻成熟的“仁爱之心”……当“冥然兀坐”时,不妨品品长这杯茶,你会惊奇地:自己了。
两年前,我带着求知的渴望与好奇轻轻地翻开这本书,本以为我将再次得到新的知识来充实自己,可没想到,这书中的许多言语段子我竟无法理解。我沮丧的合上这本书并约定两年后再来拿下它。如今的我已是一名初二的中学生了,相比以前,理解能力自然增长不少,这个寒假,我终于翻开这本书——《朝花夕拾》。
我喜欢的中国作家,除去冰心常新港,应该就是鲁迅先生了。这本书的原名是《旧事重提》,至于现在为什么会叫《朝花夕拾》,我想大概是鲁迅先生嫌它太直白吧。书中鲁迅先生回忆了自己的童年生活与青少年时代,赞美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也批判了封建旧俗、文化。还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长妈妈、衍四太太、五猖会上的无常、百草园中的美女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在家中的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甚至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因此我才会那样喜爱,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会让人感到异常亲切,也没有什么距离感。文章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儿时的那份纯真,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自由的向往。还时不时能勾起我对儿时的回忆。
儿时的我,也曾像鲁迅先生一样有许多五彩缤纷的往事。小时候,我会在课堂上因为老师的一个小错误而举手指出,如今,即使老师一连报错好几个字我也不会有什么动作;小时候,我会因为在无意间捡到一枚硬币而欣喜若狂,并得到表扬;如今,看到地上的硬币也只是一笑而过;小时候,我会因为晚上爸妈不在身边感到恐惧而哭闹,如今,晚上独自一人躺在床上,在一片漆黑中也没有感到一丝恐惧。
童年是一朵花,一朵芳香四溢的花;童年是一个盒子,一个装着许多秘密的盒子;童年是一个葡萄架,一个长满了数不清葡萄的葡萄架;童年是一棵大树,一棵挂满回忆的大树;童年是一本日记,一本写满喜忧的日记;童年是一杯浓茶,一杯让人回味的浓茶。
如今,在喧闹纷扰且容易迷失自我的生活里,若你能静下心来仔细读完这本书,你的心情会变得比以前平静,释然。正如书名《朝花夕拾》,等长大以后,再把自己小时候的零碎琐事一点点拼凑起来,或许你会有不同的感受。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在1926年2月至11月这段时间里写下的十篇散文,鲁迅先生说这是十篇“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散文。这本书的第一篇至第六篇的散文主要写的是鲁迅先生儿时的经历,在这六篇散文里,鲁迅先生用他的文字带着我们回到了他的童年;第七至第十篇散文里,鲁迅先生记下了他青年时候发生的一些事情,让人感触尤深。
在读《朝花夕拾》的时候,我除了读出作者对往事的追忆,还读出了作者对社会辛辣的批判,用文字对某些人进行还击,甚至是用文字讽刺某个人、某些事。能写到这样的境界确实不容易。看着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即使是身在21世纪的我,也能感受到鲁迅先生所描述的社会的黑暗、人们无能为力的悲哀,我也真正认识到“世态炎凉”这个词的含义。
在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里面,我最喜欢的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是我十分向往的地方,“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间长鸣,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就这么几句话,百草园在我心里就这么变得立体起来了。从鲁迅先生的文中,我可以感觉得到百草园里充满着对于儿童而言的乐趣,那里藏着鲁迅先生儿时美好的记忆。而三味书屋在此就显得十分严肃了,即便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但是与百草堂比起来,我觉得乐趣就显得少了。
另外,《藤野先生》也是我十分喜爱的一篇散文。在这篇散文里,我除了读到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以外,我还读到了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里面种种现象的嘲讽与批判,还有他要坚持战斗到底的决心。
还有其他的八篇散文,里面也包含了很多对社会现象的嘲讽,当然,还有对从前发生过的一些事情的回忆。我觉得《朝花夕拾》里面有着很丰富的思想内容,或许不是身处于那个年代的我,是不可能全部读懂的。但是读着《朝花夕拾》,我感受到现在我们生活条件的优越,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这些来之不易的幸福,不是吗?
我爱散文,但是我最爱的散文就是这本《朝花夕拾》了,到现在我都还回味无穷呢。
坐在藤椅上,杯中的茉莉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馨香,轻轻地弥漫在身边,手捧着那本淡绿色的《朝花夕拾》,品味着从字里行间散发出独特的童真,随着那一片片思念的云彩飞向那曾属于我们久违的世界。
晨曦中的鲜花故然绽放着娇嫩的花瓣,唤发着淡淡的清香,顶着残阳采的花失去了晨曦中的娇嫩与芳菲,却平添了一种迟来的成熟、风韵。这是鲁迅先生的童年,一个沾满碎屑的青葱时光。鲁迅先生是一个幸运儿,但同时也是不幸的儿,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可以在百草园中无忧无虑地游玩,他可以静静地听油蛉在低唱;他可以在白雪飘飘的冬天捉鸟。但同时他却承担着超越年龄的负担,小小年纪的他就要学着放弃,抑制自己的渴望去背那些所谓的经典《鉴略》《千字文》《百家姓》,小小年纪的他就要忍着失去双亲的痛苦,小小年纪的他就要学会着承担一个家的重任。
或许,这就是那个沾满碎屑的青葱时光。在这个时光中鲁迅学会了长大,学会了承担,学会了思索,而我随鲁迅也懂得了成长。有人说一篇好的文章不在于你有多美的文字,重要的是你是否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而鲁迅先生做到了,他用他平淡朴实的语言唤发了多少人的思考,唤起了多少人的回忆和曾经拥有的幸福时光。
小时候我喜欢坐在藤椅上,依偎在外婆的怀里望着满天的星星,在宁静的月光下,数星星。在月色如水的夜晚,享受着那份浓浓的亲情与温馨。如今的我,离开了过去,不再拥有过去那些时光了。这,或许是一种遗憾,但同时却多了一份充实。现在的我拥有着许多许多的书。每天在书中遨游着,努力地学习,拼命地争取明天。或许这很累很累,但我却在一天天地长大,一天天地成熟。这或许是在过去那些美景中体会不到的吧!
童年,在随着你我的长大渐行渐远,或许它会消失在人生的尽头,但它却留在了那一片片琐碎的记忆,闪耀在星空中,虽然只是点点微光却足以照亮你我前行的路。在如今的时代中,不如读一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吧!
合上《朝花夕拾》,品尝着那杯尚留余温淡雅的茉莉,时光又将我带回了那那一个轮回。
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在风的导送下,让人浮想联翩。像是在尝一道佳肴,细细咀嚼,幼年时童真的味道留在心头,慢慢漾开。
鲁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并不乏味。他是乡下人,却能和城里人一样去读书。少了乡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书达理。少了城里孩子的娇气,多了一种大度气派。他怀念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日子,与小虫子们为伍,仿佛这样的童年才够味儿。趁大人们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觉的神速,钻进百草园。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也会来伴奏,鲁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圆舞曲中度过的。
枯燥,乏味,是对鲁迅先生在三味书斋的最好的诠释。稍稍偷懒一会儿,也会被寿镜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来,整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闲来无趣。
从书卷里散透出的天真烂漫,不经意间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许鲁迅的文章真有什么魔力吧,他用一个孩子处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鸣。
有人说:要看一个人是不是真的会写文章,最主要还是看他的文章里有没有感情。老师也曾说过: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变成有血有肉的。我不得不承认鲁迅确实厉害,他的一切话语虽然平淡朴实,炽热的情感却展露无疑。他希望与大自然真正拥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间流连,向往与小虫子们打成一片的日子。读着读着,仿若年迈的老人顿时变成了一个活力四射小孩子,身上散发着阳光般的气息。
小的时候,自己也曾拥有过那样的光辉世纪。喜欢坐在河岸边看着鸭子从身前游过,颁着手指头细数“一只,两只。。。。。。”;喜欢奔跑在林间小道,抛开心中的`不愉快,尽情去笑,不用管礼数是否;还喜欢躲在一个隐秘的地方,看着同伴进进出出找自己的忙碌身影,最后因为自己躲的技术太高超,无奈,只得向我低头认输。想到这里,心中有种窃喜的感觉,说不上来是什么。好象是一个小小的“阴谋”得逞了,又象是躲过了一场小小的“灾难”。
我们的童年渐行渐远,留下的是一个美丽的回忆。《朝花夕拾》,去领略一下鲁迅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儿吧。琐碎的记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童年,惹人怀念啊。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让我们记住的人,他们都是为人民造过福,也有一些人是因为他们造下的灾难来让人们记住他。但是他们与历史的车轮相比,多么不据有说服力。
我记住了一个人,相必大家都认识,他就是我国的大文豪家——鲁迅,我十分喜欢看他写的《朝花夕拾》,里面有许多生动的故事,有十分疼爱我的长妈妈,有三味书屋的乐趣……
第一篇《狗。猫。鼠》,这是《朝花夕拾》的头篇美文。文章开篇联系现实,引出"我"对猫的仇恨,接着用西方童话做讽刺"现代评论派之流星"是"没眼力的狗".之后才开始对往事的回忆,夏夜祖母在桂树下给我讲猫的故事。隐鼠之死;到了北京,猫伤害了兔的儿女们,夜间时常嚷嚷扰人。可见,自始至终,我仇恨猫的理由都是"光明正大"的。
第二篇《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写人的散文。文章起始,简略说明长妈妈姓名的来历和家人对她不同的称呼,从中便可以了解她身份的卑微和地位低下。随后通过"切切察察""睡觉像个大字,"等细节表现她的饶舌、粗俗、不拘小节;又通过她懂得许多"道理""规矩"表现长妈妈的迷信、善良;长妈妈给我们讲长毛的故事,让我觉得她有种神力。
第三篇《五猖会》是旧时酬神曰赛,也化指节日娱乐历史。文章虽名为五猖会,实是以小见大,揭露封建家庭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压制。文中始终没有正面叙述五猖会的场景,而是用了很大篇来说明迎神赛会对儿童的吸引力,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到来了。
第四篇《无常》承继《五猖会》而来,细致刻画了迎神赛会上的"活无常"的形象,若将这两篇散文和小说《社戏》集中来读,我们可以发现绍兴节日迎神赛会的民俗的真实景象。
鲁迅一生所写的著作不计其数,但是朝花夕拾的魅力和
文才我觉得是最为突出的一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