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小学语文教案6篇(小学语文课文优秀教案)
(第一板块是设计理念。)
(第二板块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认读五个前鼻韵母并读好它们的四声。
2、能够正确认读"yin"和"yun"两个整体认读音节及其四声。
(目标的表述要体现三维,特别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两个维度的目标。教学总目标也一样。)
二、教学重难点:前鼻韵母的发音、拼读
三、教学准备:课件、拼音卡片、声调帽子等。
四、教学过程:
(一)借助图片,初步认读
[出示天安门等五幅提示读音的图以及五个前鼻韵母]
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
1、指名学生说说看到的拼音、图片内容
2、如果学生读出韵母:请大家跟老师读一读(如果学生读得准:请你带大家读一读)
(依据本地地方音的特点,前鼻韵母是拼音教学中的难点。可让学生尝试读,教师再重点正音。但一开始的环节不太适合把所有的前鼻韵母都拿出来让学生来读。)
(二)发现特点,读好前鼻韵母
1、这几个拼音宝宝有哪里长得像?(最后都有"n")
2、这个"n"读[n],这几个都有"n"的拼音宝宝叫前鼻韵母。
3、感受前鼻韵母中[n]的发音
(1)感觉一下[n]的音:跟老师读一读,自己读一读。
(2)跟老师读,大家一起感受一下--重点指导"en"、"in"
(3)正音:开火车读一读
(前鼻韵母有共同的特点,让学生在发现规律的基础上进行迁移运用。教师重点指导其中的一个韵母,其他的可让学生自己尝试读准韵母。)
4、巩固读音
(1)读给同桌听一听,比比谁读得准
(2)哪个拼音你读得最棒的,请站起来读听
(3)淘气的拼音宝宝跟我们玩起了游戏,它们只露出了半张脸[盖住五个前鼻韵母前一个字母的半边],猜猜看它是谁--开火车,读对了全班"对了对了,它是*",再出示完整的韵母齐读一遍)
5、你能读好它们的四声吗?请你选一个和你的同桌一起试着读一读[出示五个韵母的四声]
(1)学生自己合作学习认读
(2)指名:学生展示并带读--"我会读……",读得准确的--"请大家跟这位小朋友读"
(3)大家一起把五个前鼻韵母的四声读一读
(4)巩固四声:请一位小朋友上台挑选好韵母宝宝和声调帽子,让其他的.小朋友认一认。
6、学习两个整体认读音节
(1)有两位音节朋友找不到它们的孪生兄弟了,他们的孪生兄弟跟它们长得有点像,小朋友你能在我们五位新朋友中帮他们找一找吗?
[出示"yin"和"yun"]
(2)根据学生找到的结果随机教学:
学习"yin":找到孪生兄弟是"in"
你是怎么找到的?
学习"yun":找到孪生兄弟"ün"--可能误找"un"
为什么找到"un"?(和"yun"长得像)
找到"ün"的小朋友说说为什么?("ü"遇"y"去两点)
(3)除了长得比较像,这两对孪生兄弟还有什么相象的地方?(读音一模一样)
他们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yin"和"yun"可以直接给汉字注音,是音节;"in"和"ün"必须和其他声母组成音节后才能给汉字注音)
(4)认读"yin"和"yun"的四声
(三)巩固--看图找拼音
[出示五个韵母的四声和两个整体认读音节的四声]根据出示的图,指出相应的拼音。
"天安门(an)"、"摁门铃(en)"、"树阴(yin或in:哪个更准确?yin,因为整体认读音节可以给汉字注音)"、"白云(yun或un:同"树阴")"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拼读带前鼻韵母的音节,读儿歌《登山》
2、能正确认读整体认读音节"yuan"及其四声,读韵文。
二、教学重难点:前鼻韵母的拼读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认读五个前鼻韵母和两个整体认读音节
2、认读带声调韵母和音节
(二)学习拼读
1、[出示"鸡蛋(dan)"、"打针(zhen)"、"金(jin)子"、"棍(gun)子"、"裙(qun)子"等五个音节]小朋友,你能拼出这些词语是什么吗?
(1)自己试着拼一拼
(2)你能拼听吗?(拼对了点击音节出现相应的图片:拼音宝宝带来了它的朋友)
以下步骤以拼读"jī dàn"为例
(3)全班小朋友一起跟老师拼一遍
(4)开火车
(5)你还会拼这些带"an"的音节吗?摘音节苹果[出示标有tan、nan 、fan的苹果]
注:学生说到"打针"、"金子"中任何一个词语教学步骤都
同"jī dàn"例;读到"棍子"、"裙子"则先进行2的比较
摘音节苹果:
en :你还会读shen、chen、gen、men吗?
in :你还会读qin、xin、min、lin吗?
2、"un"、"ün"拼读比较:[出示"kun"和"jun"]谁能拼一拼?
为什么"jun"的韵母是"ün"(指名回答)--是呀,小ü看到jqx,擦掉眼泪笑嘻嘻!和jqx在一起的不会是u,而是擦掉眼泪的小ü
摘音节苹果:
un :你还会读kun、hun、dun吗?
ün :你还会读qun、xun吗?
3、音节宝宝送礼物:这些都是什么,请小朋友读一读[读一个出示一张响应的图片]
yàn zi tǎn kè zhú gān rénshēn xiégēn qíncài shùlín
húntun jūnjiàn xūnyú
4、读儿歌《登山》[出示儿歌]
(1)自己读儿歌,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者不熟悉的音节,多读几遍(引导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
(2)指名读儿歌
(3)找一找儿歌里有哪些带前鼻韵母的音节,拼一拼,读一读。
哪个拼读起来比较难?(jiān)这是一个……?(三拼音)
看到"*ian"这样形式的三拼音,把介母和韵母连起来拼读,读"烟"音。
试着再拼几个:dian、tian、lian、mian、qian等
(4)学习生字"半、云、她":有几个音节宝宝想找到它们的汉字朋友呢!哪位能干的小朋友能拼一拼,帮助它们找一找?[课件出示拼音bàn、yún、tā]
拼对啦!看,汉字朋友来了![在音节下出示拼对的音节对应的汉字]
(5)连起来齐读一遍
(6)全班起立,边读《登山》边做动作(课中操)
(三)读韵文,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uan"
1、[出示韵文插图] 你看到了什么?
指名回答[出示"shān"、"tián"、"shù lín"、"guǒ yuán",说一个拼一个,拼出一个出示一个生字:"山"和"田"]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两个字?(字形和意思差不多)?(象形字)
2、"yuán"拼得出来吗?(不能拼)(能拼,但不需要拼。没有必要知道为什么。直接告诉学生这是一个整体认读音节就行。)
你知道为什么吗?(这是整体认读音节)
学习yuan:正音--开火车--齐读--一起复习前两个整体认读音节
3、学读四声
自己读一读--四个大组一组一个声调,比一比哪个组读得最准
4、[出示韵文]读完整的韵文,未学生字"左、片、右"标红。
(1)山、田、树林和果园分别在图上哪里?谁能告诉大家。
(2)认识"左、右":玩左右游戏(看老师手里的卡片指挥,举手、摸耳朵)等
(3)连起来完整地读一遍。
第三课时:(新授+巩固,以巩固为主)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带"u"的三拼音的拼法
2、巩固音节拼读。
二、教学重难点:三拼音拼读
三、教学准备:课件、拼音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认读五个前鼻韵母和三个整体认读音节。
2、[课件出示转笔刀、字典、铅笔等文具实物以及可移动的"拼音标签"]
(1)请小朋友们自己认真地读一读。
(2)把你拼出来的标签贴到对应的东西上,并要拼听
(3)齐读一遍
(二)学习带"u"、"ü"的三拼音
1、音节"转(卷)笔刀"的"zhuan"变红,哪位小朋友能再拼一遍
2、[出示"guan、kuan、huan"和"juan、quan、xuan"
形式如:
g guan
k -(u)-an- kuan
h huan ]
自己读一读,你能拼出哪几个?
3、[出示 j juan
q -( )-an- quan
x xuan ]
读了以后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吗?--"j(q、x)-u-an"拼不出 (这里不存在拼不出的问题。进一步巩固j q x 与ü 相拼的规则。让学生明白看到j q x 就想到朋友是ü。)
动动脑筋,这是为什么?(这里的u是ü去两点,括号中出现ü)
4、自己再拼一拼这六个音节
5、开火车检查三拼音拼读
(三)练读带前鼻韵母音节和本课生字的句子
lán lán de tiān 上 白 云 piāo 。
田地里有大片大片的mián 花。
山上guā起一zhèn风。
她有一 kē jīn zi bān 的 xīn 。
她 chuān 一 tiǎo 花 qún zi。
(四)学习写这五个前鼻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等部分音节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出示“珊瑚、海参、大龙虾、贝壳”等实物标本和“飞虎鱼”、“气鼓鱼”等挂图。
问:谁认识这些水产品?它们都是什么?谁知道它们产在什么地方?
(二)揭示课题
富饶的西沙群岛
审题:什么是岛?什么是群岛?
出示中国地图
简介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
这个课题的中心词是什么?(富饶)
从课题中你知道什么?(全文应主要围绕“富饶”来写)
(三)听录音
思考:西沙群岛是什么样的地方?
(四)自学生字新词
(1)提出自学字词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重点检查
a.读音
绽(zhàn)开蠕(rú)动一簇(cù)栖(qī)息
b.区别字形
c.理解词义
通过挂图和实物理解;结合上、下文理解;查字典。
(五)阅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
思考:①全文共有多少小节?每节写什么?
②哪几节具体写出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③开头一节和结尾一节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④按“总——分——总”的结构怎样给文章分段?
⑤分述部分是从哪几方面写的?按什么顺序写的?
2.分段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全文共分几段?是按什么分段的?
(二)讲读课文
1.指名朗读一段
问: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说的什么?这两句话的关系怎样?(并列)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板书: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2.默读第二段
思考:第二段是从哪几方面具体描述西沙群岛的?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从海面——海底——海滩——岛上四方面具体描述西沙群岛的是按地点的.变换,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的顺序写的)
①指名读第二节
问:这一节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什么?
问:这两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因果关系)
问:作者在表达时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先果后因)还可以怎样表达?
练习按照先“因”后“果”,先“果”后“因”叙述本段内容。
讨论这一小节如何分层。(一层写海水色彩不同,另一层写海水色彩不同的原因)讨论如何概括段意(因果关系的小段在概括段意时是抓“因”,还是抓“果”应当因文而异)
本课主要写什么?(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根据这个主要意思概括段意应抓第几层?(第一层)
练习概括段意(西沙群岛海面风景优美或西沙群岛海水异常美丽)
小结:因果关系的小段,一般分为两层,一层写原因,一层写结果,概括段意时一般应抓结果部分。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②默读第三节
问:这一节主要写什么?本节共有几句话?写了哪几种水产品?(1句写珊瑚2句写海参3句写大龙虾4—9句写鱼)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并列)写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可以怎样分层?(一方面内容为一层,本节可分为四层)
指名读一、二、三层。
提问:作者怎样把珊瑚,海参、大龙虾这三种事物写具体的?(作者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写出它们的形状、动作、样子等)
指名读四层。
这层共有几句话?仔细阅读,找出总述——分述——总结的句子。这层的几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总、分、总)
看幻灯:鱼
总:一群群穿来穿去
↓
分:有的……有的……飞虎鱼……气鼓鱼……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认识本课生字2个“恼、啥”,运用自己认为合适的办法理解课文中的词句。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整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且试着把这首叙事诗改写成一篇叙事作文。
3、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平等,要公正、无私地处理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理解词句,了解故事的内容,体味诗的情趣和道理。
教学难点:
抓住整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试着把这首叙事诗改写成一篇叙事作文。
教学过程:
一、理解“苦恼”,揭示课题。
板书:苦恼
1、读词。
2、“苦恼”是什么意思?
3、学习生字“恼”:与形近字“脑”进行辨析比较。 小结:带“忄”的字往往与心情有关。
4、读好这个词语。同学们,你们有苦恼吗?说说自己的苦恼。 说明: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理解词句。其中,理解词语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可以用找近义词的方法,可以借助词素合成法,也可以通过查找工具书来理解“苦恼”这个词语的意思。理解了词义之后,学生再来学习生字“恼”,最后读好这个词语,并说说自己的苦恼。这里的教学设计是从词语到生字再到词语,走了一个来回。
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班长,他也有个不小的苦恼。
补题:班长的苦恼 齐读课题(注意读好“苦恼“一词)。
这位班长会有什么苦恼呢?这其中还有一个故事呢!让我们学习第八课,这是一首叙事诗。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己大声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想想:这首叙事诗中写到了哪些人?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分节读课文,注意正音。
3、交流;
1) 这首叙事诗中写到了哪些人? 板书:“我” 同学们 大乔 小苗
2) 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交流并板书: 裁决 “我” 同学们 袒护 同情 大乔 小苗 欺负
3) 根据板书的提示,简单地说说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4) 师引述课文大意,并小结:这分别是整个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说明: 要求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去感知课文大致内容,并且利用板书的词语练习简单地说说故事大意,这是为待会儿的学习改写叙事诗做了准备,因为改写叙事诗首先要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三、深入学习,感受班长的“苦恼”。
整件事因大乔而起,大乔是怎么欺负小苗的?自读第2节,圈出有关动词。
1、读句并交流、板书:打 夺 绊
2、大乔真是霸道!分男女生读好第2节。
3、请用上这一连串动词,说说大乔是怎么欺负小苗的。 说明: 学习把整件事的起因说清楚,也就是复述课文的第2节,主要是自读课文,找到动词;再在反复读文中为待会儿的说话做准备;最后抓住一连串动作,有条理地说说大乔是如何欺负小苗的。在这过程中,教师重在引导学生抓住一连串动词,将大乔欺负小苗的经过用说话的语气表述出来。
大乔做得真过分,难怪同学们都同情小苗。
读读课文,想象一下,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位同学,当时也在现场,见此情景,你会怎么说?
1、请多位学生交流。
2、这就叫“议论纷纷”。请你按提示,把刚才大家说的意思组织起来说一段话,行吗? 出示:同学们见此情景议论纷纷,有的说:“ ”有的说:“ ”还有的说:“ ”大家叫叫嚷嚷地返回了学校,教室的屋顶也差点让喊声掀掉。
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请班长来“裁决”。
而班长是怎么想?又是怎么说的呢?默读课文,用直线和浪线分别划出班长所想、所说的内容,再这么说一说。 出示: 我憋了半天,直憋得满脸发烧,心想: 。考虑再三后,我说:“ ” 穿插学习:“啥”的意思就是——什么。读好这个生字,注意翘舌音,读出问的语气来。 小结:像这样经过再三考虑,而做出决定,就叫做——裁决。
(读词) 说明: 学习把事情的经过说具体,包括想象同学们找“我”评理的情景以及“我”是如何裁决的。“裁决”的意思是经过考虑,做出决定。也就是说学生借助提示,要把“我”得知情况后的心理活动和语言表达说具体。这必须建立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引读课文第4、5节,想一想:
为什么听到我的'决定后,整个屋子会突然变得静悄悄的? (因为同学们都没想到作为一班之长,我竟然会袒护好朋友,作出不公正的决定,辜负了大家对我的信任。)
现在,你明白班长的苦恼是什么了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到有关内容,并说一说。
出示: 结果,“我”苦恼极了。
1、指读写班长苦恼的句子,并练习说话。 有关句子:“嘴皮子只轻轻动了一动,整个中队一起和我绝交。” “从此同学们见了我总没个笑脸,出出进进身边只剩下影子大乔。” 练习说话:注意人称的转换,语言的流畅。
2、联系刚才交流的内容,说说“绝交”是什么意思? 板书:同学们和自己绝交
3、读好句子,读出班长的苦恼来。 说明: 学习把整个事情说完整,就必须把结果说清楚,也就是班长究竟为何而苦恼。通过多层次的朗读,学生在读中了解了故事内容,在读中体味了班长的“苦恼”,最后对于说说班长苦恼的心理活动也就水到渠成啦!
4、最后,请你试着把这些内容连起来说说,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啦! 课后,你可以把这首叙事诗改写成一篇叙事作文,它的名字就叫做《班长的苦恼》。
说明: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内容较浅显。所以教师可以借助课文内容,请学生试着把叙事诗改写成叙事作文,这也为下一个单元的学习重点——复述课文做了准备。
四、总结全文,领悟道理。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叙事诗。
2、小组讨论:如果你是课文中这个班级的班长,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情?集体交流。
3、总结:的确,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平等。身为班长也要公正、无私地处理问题。
说明: 虽然整首诗没有直截了当地指出谁对谁错,但学生可以从故事的结局和人物的感受中受到教育。请学生站在班长的立场上进行换位思考,这样对学生的启发是更为深刻的。
板书设计:
班长的苦恼
(同学们与自己绝交)
裁决
“我” 同学们 袒护 同情
大乔 小苗 欺负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地情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培养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内容。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印刷品(包括邮票)和光盘,有条件的可要求上网。教师准备有关挂图,有条件的应准备光盘或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导语: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幅图到底画了些什么?有些什么特点?《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篇课文作了具体的介绍。课文文笔优美,描写生动,大家一定会喜欢的。
二、 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并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师生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2、出示“阅读提示”,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找到答案,然后小组交流。
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
(一、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二、画上的街市非常热闹,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三、介绍了北桥头的场景)
3、学生质疑,随机解决一些问题。
三、 赏读,展开想象
教师:(张贴挂图或播放光盘《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图美,文也美,课文生动地表达了画面的内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课文,一边看图画,并随着课文展开想象,尽情地欣赏《清明上河图》中的美丽风光。
1、《清明上河图》中都有哪些行业的人物?
2、画上的街市的热闹表现在什么地方?
4、北桥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读文、看图、想象、交流问题。
5、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四、 美读,表达情感
教师:我们要通过朗读,把《清明上河图》的美表达出来,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就读哪一部分的文字,先自己读,然后读给同学们听一听。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5个新词语。
2、能划出描写武士射箭和卖油翁注油动作非常熟练的句子,能把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
3、能正确朗读课文,能按.课文内容回答有关问题,(举一个熟能生巧的例子。
4、知道武士的百步穿杨箭术和卖油翁注油滴油不沾的注油本领都源于熟能生巧明白任何一种本领的形成都离不开长期的实践。
5、能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
重难点分析及突破方法重点: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给课文分段,明白任何一种本领的形成都离不开长期的实践。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板书设计:
熟能生巧
谁有什么本领 群众怎么看 武士怎么看 卖油翁怎么看
射箭武士
卖油老翁
教学要点:
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说说熟能生巧的意思(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或能找出窍门。)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给课文分段
1、课文通过哪几件事来说明熟能生巧这个道理?
2、按人物的事情给课文分段。(指导第三自然段的分法,想一想第三自然段射箭武士的话主要作用是什么?)
三、交流自学情况。(同前一课时)
重点:字音:翁沾嗖簌
字形:嗖舀重点词:走街穿巷、沾、啧啧称赞、收拾、情不自禁
四、通读课文,小组讨论试着完成表格(表格见第一页)第二课时讨论,(填写见教参)五、完成作业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围绕表格,深读全文
教学过程
一、围绕表格,深读全文
1、射箭武士有什么本领?武士的箭术很好,从哪里看出来?(找直接描写武士箭术高超的句子)在场的人、射箭武士和卖油老翁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人们:欢呼、喝彩
武士:
卖油老翁:卖油老翁认为武士的武艺好是因为什么?
朗读:用不同的语气读出不同人物的'态度。
2、卖油老翁有什么本领?找出直接描写卖油老翁技术高超的句子。
在场的人和射箭武士看了态度怎样?(啧啧称赞、发呆)
卖油老翁对自己的本领态度怎样?(不沾沾自喜)卖油翁认为自己能有这个本领是因为什么?
(熟能生巧)熟在哪里?转身……油穿过……这一段讲什么?(卖油老翁为人们表演了………)
3、假如让武士和老翁互换以下,那结果怎样?
二、朗读全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任何难的本领只要勤学苦练,就会变得很容易)
三、综合实践活动:请学生举一个熟能生巧的例子。
四、完成作业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
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引导学生理解“奇观”的意思)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 放录像(潮来时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教学反思:字词的理解、学习太过粗略。虽然是四年级,是向高年段过度的时期。但对于字词的理解掌握不够重视。对个别词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可能失去了积累的机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教学反思:
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