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六年级语文教案12篇

2024-01-16 16:56:11综合
  • 相关推荐

六年级语文教案12篇

六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好品质。

  2、理解不懂的词语。

  3、通过补充省略的内容,提高想象能力。

  4、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言行,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

  【教法】

  〖情境教学法〗

  1、以教师饱含情感的语言启迪学生的心灵。

  2、让学生在心领神会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以感情的朗读去表达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导入,放课件,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明确目标

  1、交流对作者的了解。

  (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课前查阅资料的好习惯,培养他们整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让学生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说出是怎么概括出来的。

  教师评价。

  (这一步是为了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3、让学生找出文中最使自己感动的段落,并从中提出疑问。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提出这节课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桑娜和渔夫那么贫穷,为什么还要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其它问题让学生通过认真读课文,讨论交流,自行解决。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合作兴趣,乐于探究的能力。)

  三、直奔中心,激发想象

  学生读8~11自然段,划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

  1、指名读划的句子。

  2、出示课件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学生针对“桑娜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谈自己的观点,并说出理由,从而体会出桑娜这个人善良的本性。读这句话,再一次感受桑娜的善良。

  (出示课件)她忐忑不安地想:“她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她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指名读这段话,其他学生仔细观察,看看这短话有什么特点。

  再读这段话,边读边感受,此时此刻,桑娜的内心都有什么变化。[进行朗读训练——省略号的读法]

  让学生想象补充五个省略号的内容和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桑娜极其复杂、矛盾的'心理和她“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一是让学生通过想象感受人物复杂的、矛盾的、变化的心情,二是抓住教材特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三是体会列夫.托尔斯泰这位大作家、这位文学巨匠遣词造句的高明之处。)

  四、深入探究,拓展思维

  1、学生找出并划出能体现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语句。

  2、出示课件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通过对“熬”进行换词练习,对渔夫、桑娜和孩子们的将来进行想象,体会桑娜一家岁月的艰苦、生活的艰难,体会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优秀品质。

  五、总结全文,升华中心

  师生互动: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同时让学生想象穷人富裕的一面,使文章中心得到升华,最后得出结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六年级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一组反映人物品质的词语;体会感情色彩的不同;积累名言警句;

  2、学习成语故事《破釜沉舟》,让学生弄清“破釜沉舟”这个词语的本义和比喻义,并能完整地讲述故事;

  3、围绕“你赞成养小蝌蚪吗?”的话题,分为正反两方展开辩论,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4、以“我的收藏”为主题作文。本此习作主题鲜明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目的是让学生重温自己的珍藏,描写自己收藏过程中乐趣,与大家共同分享快乐。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积累,引导学生大致理解经典古诗文名句,并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教育学生具有的气节。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重温自己的珍藏,描写自己收藏过程中乐趣,与大家共同分享生活的快乐。

  课前准备:

  搜集相关的典故

  教学课时:

  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下面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

  1、学生读准词语,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的大意。

  2、了解学生读词以及词语理解情况。

  3、要求学生上下比较读词,相互交流:从读词中发现了什么?

  4、全班汇报,教师总结。

  5、词语运用练习:用相对的一组或几组词语造句。

  二、读一读,体会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请学生反复读下面两段话,一边读,一边感悟,然后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

  (1)在骄阳下,牵牛花偃旗息鼓,美人蕉慵倦无力,富贵的牡丹也早已失去神采。只有太阳花对炎炎赤日毫无保留,阳光愈是炽热,它开得愈加热情,愈加兴盛。

  (2)在骄阳下,太阳花对炎炎赤日毫无保留,阳光愈是炽热,它开得愈加热情,愈加兴盛

  2、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老师总结“对比”表现方法的好处。

  3、同样让学生反复读下面两段话,一边读,一边比较哪一段话给自己六夏的印象更深刻?在对太阳花情感的表达上哪一段更鲜明?让学生自读自悟中,明白“拟人”的美妙作用。

  (1) 在骄阳下,牵牛花枯了,美人蕉谢了,富贵的牡丹也焉了。只有太阳花对炎炎赤日毫无保留,阳光愈是炽热,它开得愈加热情,愈加兴盛。

  (2) 在骄阳下,牵牛花偃旗息鼓,美人蕉慵倦无力,富贵的牡丹也早已失去神采。只有太阳花对炎炎赤日毫无保留,阳光愈是炽热,它开得愈加热情,愈加兴盛。

  三、读一读,记一记

  1、自由读古诗文名句。

  2、指名读古诗文名句。

  3、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4、练习背诵。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读一读

  1、自由读故事,读准字音,了解故事大意。

  2、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他的哪些行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你从他的行为里体会到什么?

  3、学生交流上面的问题。。

  4、互相讲一讲这个故事,并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你赞成养蝌蚪吗?”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促进学生形成热心帮助他人的品质。

  3、引导学生养成遇到困难积极想办法的习惯。

  教学过程:

  1、学生先自己读一读课本,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2、将赞成养小蝌蚪与不赞成养小蝌蚪的同学分成正反两方,然后分别开始准备辩论的材料。

  3、设计交际场景,提出辩论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反驳及时,语言文明。

  4、正反双方开始辩论。

  5、评议总结,提高交际语言的表现力。

  习作

  本次习作的主题是“我的收藏”。

  习作的具体要求有:

  1、通过具体的描述充分展示自己的收藏与众不同。

  2、写清楚自己收藏的来历和收藏的原因。

  3、突出收藏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快乐。

  教学建议:

  1、引言导入,激发兴趣。

  你有收藏的爱好吗?在你的抽屉里,都珍藏着哪些“宝贝”?是几颗美丽的雨花石,还是一个自制的飞机小模型?是从遥远的地方寄来的精致贺卡,还是一枚意义非凡的纪念章?这节课我们就来谈论自己的收藏吧!

  2、展示收藏,介绍收藏。

  (1)拿出自己的收藏,告诉同学自己心爱的收藏是什么?

  (2)具体介绍自己的收藏。可以介绍它的颜色、形状、种类以及相关的知识。

  注意:根据收藏的不同特点,选择灵活的介绍方式。

  3、回顾收藏来历,揭示收藏原因。

  (1)它有什么来历

  (2)它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

  (3)“我”喜欢它的原因。着重谈它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快乐。

  4、独立构思,完成草稿。

  5、交流草稿,师生评议。

  6、指导修改,完善评议。

  (1) 在交流中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要诚恳。

  (2) 表达的时候要吐词清楚,语速、声调要适当,注意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板书:观点明确、态度真诚、内容具体、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3、创设口语交际情境。

  选用录音、图片或表演等途径,创设问题情境:小帆想在寒假里参加田径训练队,父母希望他回老家陪奶奶,他爱奶奶又不想错过训练的机会,他很矛盾。

  4、进入口语交际情境。

  (1)学生自选交流伙伴组成两人小组,在两人间进行口语交际。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如何去建议他人,如何让他人脱离困境还缺乏一定的技巧,因此教师在巡视中要及时地加以指导。

  (2)邀请几个小组到班上交流,指导评议。.

  5、拓展延伸,小结激励.

  (1)说说自己面临的实际矛盾。

  (2)鼓励同学们热心出好主意,明晰地交流自己的观点。

  (3)师生评议,小结。

  第四、五课时 习作:我眼中的同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留心周围的人,注意观察,抓住人物个特点。

  2、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教学重难点:学生能真实、生动、具体地抓住人物特点,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第四课时

  一、启发谈话,确定对象。

  1、同学们,在你们五年多的校园生活中,与同学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同学情谊,不妨用的笔写写你眼中的同学。

  2、想想:在这么多同学中,我最想写的是谁呢?是什么原因让我最先想到他(她)?

  3、分四人小组互议,相互启发,确定习作对象。

  二、读中学写,领悟要点。

  1、启发学生从学过的写人的课文中领悟写法。

  同学们学过的课文中,有不少是描写人物的,想一想:在这些课文中,哪些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2、引导学生从读过的优秀习作中领悟写法。

  引导学生回忆:同学们在课外读了许多有关介绍人物的优秀习作,想一想:哪些习作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3、指导学生从习作“病例”中领悟写法。

  出示一篇典型的“病例”,然后组织学生讨论:

  (1) 启发谈话:最近老师收到一篇介绍人物的习作,老师看了不够满意。现在请你们当小老师,给这位同学的习作提出修改意见。

  (2) 出示“病例”。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分小组互议,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这篇习作所介绍的人物为什么给人留下的印象不深?

  (3) 引导学生归纳写法。教师先组织学生讨论:从学过的课文和读过的优秀习作,以及从刚才讨论修改的“病例”中,你认为要介绍一个人物,必须注意哪几方面呢?

  三、分组讨论,交流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

  四、教师揭示写人文章的一般规律:

  第一,要抓住具体的事写人,可以是“一人一事一品质”,可以是“一人多事一品质”,也可以是“一人多事多品质”。

  第二,要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拉反映人物的特点。

  第五课时

  一、构思起草,修改完善。

  1、我们开展一次竞赛看谁写得既快又好。在起草前先构思一下。

  2、学生独立构思起草,教师巡视,并对习作有困难的学生作个别辅导。

  3、指导修改,完善习作。

  (1)美玉是琢出来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自己的习作初稿写好以后,通过自己的修改可以使文章锦上添花。

  (2)学生自改习作。先进行错别字和病句的常规修改。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照“是否通过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特点”这一要求进行重点修改。

  (3)同桌或分小组相互传阅习作,与对方商讨需要重新修改的地方,然后根据对方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再次修改。

  (4)课堂交流。指导交流时,教师可要求按“原来怎么写的──现在怎么修改的──为什么要这样修改”的顺序说出自己修改的过程和理由。

  二、交流评价,赏识激励。

  1、当你手里抓一把沙土放在太阳光下一照,就会看到点点金光。同样,各人的作文都有闪光之处,哪怕是写得不够理想的作文,也有一两句优美的句子或几个闪光的词语。

  2、请你将自己习作中的成功之处读给同桌或小组里的同学听听,和他们一起分享你成功的快乐。如果你认为自己全文都写得好,就读全文;如果你觉得只有某一片段写得精彩,就读这个片断。

  3、创造发表条件,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1)将优秀习作或修改后有明显进步的习作张贴在教室里。

  (2)将班级中的优秀习作推荐给少儿报刊发表。

六年级语文教案3

  习作

  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习作内容,明确习作要求,拓宽写作思路。

  教学重难点

  明确习作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诱发动机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正在一天天长大,一步步走向成熟。有时,我们还会有一种“长大了”的感觉。谁愿意把这种感觉和全班同学交流一下呢?

  2.创设情境。当然成长也会伴随着一些烦恼,也许你正为不佳的学习成绩而伤心,也许你正为与朋友间的'一场不愉快而懊恼……

  二、自主选材,小组合作

  1.自主选择。各自思考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准备写什么内容。

  2.汇报选择的内容。请一小组同学,说说自己准备写哪个方面的内容。了解学生的选择情况,鼓励每个方面都有人选择。

  3.小组合作。请前后四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说说自己习作的内容,互相评议一下,并推选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

  三、全班交流,打开思路

  1.代表交流。每个方面选择一个小组代表交流,要求把内容昼说具体。

  2.师生评议。要点:

  (1)是否抓住了“题眼”,写出了自己成长的烦恼;

  (2)内容是否具体;

  (3)是否在叙事的基础上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四、明确要求,学生写作

  1.明确要求。读读“习作”提示的最后一句话,明确习作要求。

  2.各自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六年级语文教案4

  单元小结(第4课时)

  作文 我身边高尚的人

  作文内容:

  写自己身边高尚的一个人

  作文要求:

  通过一两件事写自己身边高尚的人,把事情写清楚,内容要具体,做到详略得当。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2课时

  教学内容:

  指导学生明确题目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起草作文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的作文课,我们练习写一个人。咱们一起来看看习作要求。

  二、审题

  1.默读习作要求,想一想:

  这次习作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学生要明确:A、写自己身边高尚的人;

  B、要通过一两件事写出他高尚的`原因;

  C、把内容写具体,做到详略得当。

  2.引导学生明确:什么是高尚精神?(不是只有伟人、名人才有高尚精神,普通人在平凡的生活中,为社会、为国家、为他人做出贡献,也体现了具有高尚精神)

  3、你打算写谁,为什么要写他?在小组里说一说,推荐一名同学向全班交流。

  三、指导写作

  1.你打算分哪几部来写?重点写什么?

  交待“我”身边高尚的人是谁。

  通过一两件事,体现他的高尚精神。

  “我”要向他学习些什么。

  2.如果现在要你动笔写,你有哪些困难?(怎样把内容写具体?)

  作者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反映人物的特点。

  四、起草作文,教师巡视。

  五、写完作文后,自己修改,在小组里互相修改。

六年级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习课后生字,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条理,回答课后问题。体会文中流露出的童真和学诗的乐趣。体会作者与祖父之间的亲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激发对诗歌的学习和研究兴趣。

  3.学习作者直白而富有童趣的表达,体会作者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条理,回答课后思考题,体会文中流露的童真和学诗的乐趣。激发对古诗的学习兴趣。体会作者选取典型材料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全文,读准生字。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条理,体会小作者的'童真与可爱,体会作者在学诗过程中的感受。有感情的朗诵文章一至十段。

  一.导入新课:

  不管学习什么东西,都要经历一个过程。有时这个过程是非常有趣的。我们的作家萧红把自己小时候学古诗的故事写了出来。很有趣。看看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感觉呢?

  二.指名读全文:

  1.听听生字的音发准了没有。

  2.把你觉得有趣的地方找出来。

  3.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三.全班交流:

  1、交流有趣的句子。读一读。

  2、提出问题。

  3.读了这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思考:我是怎样和祖父学诗的?你觉得作者经历了哪些过程?

  (跟着祖父念,基本上就是乱叫。然后读的好听的诗就喜欢读,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最后学诗意也是胡猜乱想,流露出童真非常可爱)

  五.细读文章1----10段:

  1.最初作者是怎样和祖父学诗的?谁能描绘一下作者学诗的情形呢?

  2.体会一下“房盖被你抬走了”是什么意思?

  3.请同学分角色有感情的将这部分读一读。也可以讲讲你的体会。

  六,课时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文章后半部分,体会作者在学习自己喜欢的诗和学习诗意时的有趣与天真,感受作者的童真与可爱。学习作者选取典型材料写作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作者开始学习是出于好奇和好玩,我们看看她是怎样学的呢?哦,原来是在祖父口口相传中学习的,她的学习方法就是乱喊乱叫,也不知道其中的意思。

  二,那么作者学习也很挑剔,有喜欢念的也有不喜欢念的,看看她喜欢念什么诗?为什么喜欢呢?

  1.指名读11—17段。

  2.作者喜欢什么诗?我们也来念念。(指名读)你们喜欢吗?

  3.下面我们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喜欢呢?

  (原来是字音好听,还有发音很好玩)你们读到这里有什么感受?

  (作者通过这个事例写出了孩童的天真可爱,非常有趣)

  4.谁有感情的把这部分读一读?(教师指导朗诵)

  三.读到一定的时候,就有新的要求了。祖父开始讲意思。那么小作者明白了诗歌的意思吗?

  指名读最后一部分。你有什么感受?

  (小作者完全没有理解意思。只是想着吃的,和凭感觉判断)这一部分更深入的表现出作者的天真可爱。特别是与爷爷的对话显得非常真实,非常有趣。谁能读出这种感情呢?

  指名分角色朗诵。教师指导,反复朗诵。

  四.学完了作者学诗的经历,你觉得真实吗,有趣吗?谈谈你学诗的体会吧?

  (全班交流)

  五.作者围绕学古诗选取哪些典型事例呢?总结一下。

  小结:文章选取的材料都是为中心服务的,选择的材料要生动,要准确的表达中心,这样才能使文章内容集中,表达意思明确。

六年级语文教案6

  教材分析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四大家”之一的范成大的代表作品。范成大六十一岁时,在石湖养病期间写下了六十篇田园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各十二首,总题“四时田园杂兴”。诗篇把农民的勤劳,淳朴的美德通过儿童天真活泼的举动不经意地展现,更显童趣盎然。

  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背诵两首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背诵两首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难点: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构想

  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作浅易的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共同交流,各抒己见,培养学生探究学习意识和主动学习的习惯。采用各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分组读,再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教学准备:搜集范成大的资料;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四时田园杂兴(一)》这首诗的含义和思想感情。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2、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杂兴就是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相当于平常我们读到的诗歌中的:无题。只是诗人们有感而发,即兴记下。)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昼:白天。

  耘:除草。

  耘田:在田里除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未解:不懂。

  供:参加。

  耕织:耕田织布。

  傍:靠近。

  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六年级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工夫、置之不理、三年五载、循环、自生自灭、一来二去、门道、昙花、秉烛夜游、见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叙事具体、清楚的表达方法。

  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工夫、置之不理、三年五载、循环、自生自灭、一来二去、门道、昙花、秉烛夜游、见识。

  2.初读课文并质疑。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观看情景朗读,然后说说有什么感受。

  2.你养过花吗?有什么体会?

  今天,我们学习《养花》,看看老舍先生对养花有哪些独到的感受。板书:13养花

  二、合作交流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勾画出生词及其他不理解的地方,运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完成预习要求中提出的问题。

  3、小组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尽”,分别组词。

  (2).说说自己弄懂了哪些词语。

  (3).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4).谈谈已经读懂了什么。

  (5).提出不懂的问题。

  理清课文脉络,练习给课文分段。

  4、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课下搜集老舍先生的生平资料,了解他的人品、作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叙事具体、清楚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过程:

  一、品读体验

  1、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或对老舍先生的印象。

  2.自己默读、感悟。

  3.小组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讨论疑点。

  4.班上汇报。

  采取一组代表发言,其他组补充及教师点拨的'形式。

  着重理解这些内容:

  (l)“花开得大小好坏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小院子里一到夏天满是花草”。

  (2)作者养的花没有奇花异草,只养些好种易活的自己会奋斗的花草。

  (3)作者养花,不是对花“置之不理”,而是天天照管它们,像好朋友似地关心它们。(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花有感情。)作者在照管花的过程中,摸出了一些规律,增长了知识,从中得到了乐趣。

  “不是乱吹,这就是知识呀!”这是作者学会养花后的自豪之情的流露,这就是乐趣。

  (4)养花有益身心。指养花锻炼了

  教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养花》教案及教学反思》

  身体,消除了疲劳。在辛苦中了解了劳动的意义,得到了乐趣。表达了作者热爱劳动的感情。

  这里有两点值得进一步探讨。

  a.作者为什么说得感谢它们?

  b.作者两次使用“腰酸腿疼”、“热汗直流”,你认为作者是在抱怨养花劳累吗?为什么?

  投影出示句子: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a.让学生不改变意思,换一种说法: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

  b.这句话说明什么道理?劳动可以创造一切;幸福生活是劳动创造出来的;人活着,就应该劳动。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5)作者养花能得到别人的赞赏,并与朋友分享劳动果实,心里自然特别喜欢。这也是养花给作者带来的乐趣。

  (6)当花受到摧残时,养花的人难免忧伤,这说明作者对花产生了特殊的感情,伤心中表现了作者爱花、惜花之情。

  (7)养花的乐趣,归结起来就是: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否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作者从养花中得到这些乐趣。正说明作者爱劳动、爱生活。

  (8)第一自然段与第七自然段前后照应,第七自然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二、巩固延伸

  1.通读全文,感受喜与忧,笑与泪。

  2.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养花的新认识。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布置作业

  1.摘抄体现作者爱花的句子。

  2.实践活动:每人养一种花。

  附:板书设计

  养花

  种易活花

  怎样养花

  付出劳动

  也有忧愁共享成果

  教学反思:本文题材为散文,在反复阅读的基础既陶冶了情操,又增长了知识。通过对学习文章中重点句子的理解与体会学习一语双关的修辞手法,反复体味老舍先生的写作特点。使学生增加了学习名家名篇的兴趣。

六年级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学生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2.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哺育”、“络绎不绝”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

  2.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思考·练习”第2题),明确“古井教育人们怎样做人”的问题。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出现的字、词。

  (二)一边读,一边想,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并划分结构段。

  教学重点、难点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二)理解自然段内容,用归并法划分结构段。

  教学过程

  (一)自由读课文,通过查工具书读解生字新词,并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下来。再指名读课文,检查初读课文情况,并纠正误读,区别字形。

  1.读准生字读音:

  “乳(rǔ)汁”的“乳”,“报酬(chóu)”的“酬”是翘舌音,要读准。

  读准以下容易误读的音:

  “扁担(dàn)”的“担”,不要读成“dān”的音;

  “单薄(bó)”的“薄”不要读成“báo”的音;

  “一阵风能把她吹倒似(shì)”的中“似”,不要读成“sì”的音;

  “日子长着哩(li)”的“哩”应读轻声;

  “提供(gōng)”的“供”不要读成“gòng”的音;

  “他们懂得(de)”的“得”应读轻声,不要读成“dé”的音;

  “不能总让大家出力气啊”和“多好的古井啊”中的“啊”,应按“啊”的变调读,前者应读“ya”,后者应读“na”。

  2.注意以下字形:

  “暮色”的“暮”下边是“日”;

  “络绎不绝”的“绎”不要写成“泽”;

  “六旬”的“旬”与“句”,“陶冶”的“冶”与“治”不要相混。

  3.提醒学生通过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以下词语:

  “熹微”、“歉意”、“陶冶”、“络绎不绝”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

  歉意:抱歉的意思。

  陶冶: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络绎不绝:(人、马、车、船)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二)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古井”的“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古井”?想一想各自然段的意思,分小组讨论,并解答;再由老师归纳,顺便把不懂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

  1.归纳自然段的意思:

  第1自然段:村东头有一口古井,村里的人都来取水。

  第2自然段: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

  第3自然段:村里的人常年帮一对老人挑水,从来不要报酬。

  第4自然段:老两口表示歉意。

  第5自然段:乡亲们劝说两位老人接受大家的帮助。

  第6自然段:古井使大家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2.想一想,议一议:按自然段归并的方法(自然段的意思联系比较紧)为全文划分四个结构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第2自然段

  第三段:第3~5自然段

  第四段:第6自然段

  3.读课文,想一想,共同归纳:课文讲了和古井有关的什么事?哪一件是文章的重点?

  (课文讲了古井的位置和作用,讲了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重点讲乡亲们常年帮一对老人挑水不要报酬的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进一步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阅读课文,从重点词语和句子入手,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从而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使用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理解“思考·练习”第2题中的三个句子及结尾一段话的含义,从而深刻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阅读分析第一段:

  1.这一段写了四句话:有两句话是写古井的位置和作用的,还有两句话是进一步说明井水的质量和古井与乡亲们的关系的。读一读,想一想,找一找,把前两句话画下来。后两句话中“清凉可□”的“可口”是什么意思?

  2.“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甜美的乳汁哺育她的儿女”,“甜美的乳汁”指的是什么?“哺育”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古井比喻成“温情”的母亲呢?

  (“甜美的乳汁”指清凉可口的井水。“哺育”是养育、培养的意思。把古井比作温情的母亲,因为母亲是慈爱的,对儿女的爱是无私的、高尚的,可以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一切。古井同母亲一样,无私地向人们奉献甜美、清凉的泉水,养育村民毫无所求,所以说古井像母亲一样。)

  (三)阅读分析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读前提问,读中思考,读后议论、解答:

  这一段是写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段中有没有“很多”这个词?如果没有,作者是通过什么表现挑水的人很多的?

  (不用“很多”,而用时间长、人数多、路面湿表现。给读者的印象是具体的、生动的。)

  2.春雨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不说下过一场夏天的雨或秋天的雨?

  (春雨不同夏天和秋天的雨,它的特点是雨水少,有“贵如油”之称。下起来不大,断断续续,一般刚能润湿路面。)

  “刚下过一场春雨”的路面是什么样的?

  (湿漉漉的。)

  “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说明了什么?

  (说明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路上人来人往,免不了会有井水洒到地上,路面总也不干。)

  3.这一段写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乡亲们尽情享用井水,表现了古井在当地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是很大的'。)

  (四)阅读分析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读前提问,读中思考,读后议论解答:

  这一段是写乡亲们帮助村里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挑水,不要报酬的事。两位老人为什么需要有人帮助挑水呢?乡亲们是怎样帮助老人挑水的?老人怎样表示?乡亲们又是怎样“劝说”的?这一切说明了什么?

  (年过六旬、一瘸一拐;又矮又瘦、很单薄;女儿外地教书,所以老人需要有人帮着挑水。)

  2.“这个帮着挑一担,那个帮着提一桶,老人的水缸总是满满的。”这里,“这个”、“那个”用在上下句里说明什么?

  (帮着老人挑水的不是一两个人,而是许多人。)

  “挑一担”“提一桶”,上句是“担”,下句是“桶”,说明力气大的就挑担,力气小的就提桶。

  “老人的水缸总是满的”,这句话说成“老人的水缸满满的”有什么不同?“总是”说明了什么?

  (说明一直是满满的,大家不间断地帮老人挑水)

  3.乡亲们这样不间断地、热情地帮助老人挑水,老人很感激。多次表示要给乡亲们一些报酬,可是谁也不肯接受。于是,“老两口带着歉意说:日子长着哩,俺们不能总让大家自出力气啊。”老人的话里“不能总让大家白出力气”,那么,不“白出力气”是什么意思呢?

  (是有报酬)

  “总让”的“总”跟“总是满满的”的“总”的意思一样不一样?

  (一样,都是一直、一向的意思)

  换个意思相近的、同学们口头上经常说的口语词是什么?

  (老是)

  4.乡亲们是怎样表示的?齐读第三自然段。

  “那口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这句话点了问号,应该怎样读?是有疑问而提出询问的语气,还是强调古井为乡亲们做了巨大贡献的一种反问语气?连同下面一句话试读一下看看。

  5.“乡亲们总是劝说两位老人”,“劝说”是什么意思?

  (劝解、说服)

  为什么还要“劝说”两位老人呢?

  (因为两位老人一个心眼儿要给帮助挑水的人一些报酬。乡亲们不肯接受,只能向老人讲道理,让老人安心接受帮助。)

  这种“劝说”是不是只有一两次,还是多次?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每次老人表示,乡亲们总是这样劝说的。“总是”)

  6.这一段出现了两个“总是”,一个“总让”,查查工具书,这里的“总”是什么意思?

  (经常、一直或一向。)

  一是为了表示乡亲们对两位老人的无私的热情的帮助,一是为了说明两位老人一个心眼儿感激乡亲们要有所表示。

  7.有感情地试读这一段,再指名读。要读出乡亲们的关怀热切和体贴的感情,还要显示出两位老人的不安和感激的情怀。

  (五)阅读分析第四段:

  1.先齐读,再自由读课文结尾段。

  “多好的古井啊”,好在什么地方?下面的话,说明了“多好”:

  ①“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什么是“生命的泉水?”“泉水”前面为什么加上“生命”?

  (人们享用古井的泉水,使生命得到保存。)

  这句话跟开头一段在意思上有什么联系?再读读开头段。

  (这句话跟开头段呼应了,是开头段内容的概括和加深。)

  把开头一段和结尾这一句话连起来读一读,母亲甜美的乳汁就是生命的泉水,看看它们的联系密切不密切:

  (“我们村东头有一口古井。井里的水清凉可口。村里的人都到这儿取水。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它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

  看来,“母亲甜美的乳汁”就是“生命的泉水”,二者联系是非常密切的。

  ②古井“多好”,好在一是为乡亲们提供了生命的泉水,二是“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陶冶”是什么意思?工具书上是怎么讲的?“品格”是指人的什么?

  (“陶冶”,原来的意思是指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用来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品格”是指人的品质、风格。)

  小组(或同桌)议论,然后全班讨论:古井“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古井源源不绝地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一无所求。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无私奉献精神)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给乡亲们以什么影响?换句话说,这种精神乡亲们学到手没有?

  (学到手了)

  表现在什么地方?

  (帮助两位老人挑水不要报酬)

  2.小结:

  乡亲们帮助老人挑水不要报酬,说明古井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年级语文教案9

  课文说明:

  本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1956年12月12日发表在《文汇报》上的一篇散文。文中讲述了“我”养花的情形,从中感受到养花既须劳动,有长知识,能给人们带来乐趣,抒发了“我”爱花、爱养花,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养花既须劳动,又长知识,能给人们带来乐趣,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趣。

  2.学习课文安排材料的方法,把作文写得有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用“不是……就是……”,“要是……就……”造句。

  4.熟读课文,概括中心思想,背诵第四至第七自然段。

  二、教学时间: 三课时

  三、教学重点、难点:

  训练重点是学习课文安排材料的方法。课文层次清楚,句和句,段和段之间连接紧密,过度自然,逻辑性很强,着重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有条理地谈养花的乐趣的,逐段阅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每段的意思。有几处议论明理的句子学生理解稍困难些,其余的内容都比较易读易懂。应强化学生自读体味。

  四、教学过程:

  指名分节读课文,找出中心句。

  思考:找出能概括本文中心的句子。这中心句是从哪几方面来说养花的`乐趣的?

  明确:中心句是课文最后一节: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有喜有忧,有笑有泪”,讲的是对花的关心,情感体验;

  “有花有果,有香有色”讲的是劳动成果;“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讲的是养花的意义。

  练习背诵第七节。

  1.理解课文内容

  提问:课文从三个方面写了养花的乐趣,每一方面内容各在课文中的哪一部分?

  学生发言后明确:有喜有忧,有笑有泪:

  第五、六自然段。有花有果,有香有色:

  第一、二自然段。既须劳动,又长见识:

  第三、四自然段。学习五、六自然段。

  ⑴齐读课文

  ⑵思考:作者为什么“喜”和“笑”?画出句子来读一读。又为什么“忧”和“泪”?

  画出句子来读一读。为什么把“忧”和“泪”也当作是养花的乐趣?发言后归纳:因为与别人一起分享劳动成果,从中得到乐趣。

  (送牛奶的同志夸花“好香”,和朋友们一起赏花,把花分给朋友们);养花也有忧伤,(菊秧被砸死了,全家几天没有笑容)。从养花中体味到“忧伤”的情感,这也是一种乐趣。

  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问:第五自然段可分为几层意思?第五、六自然段是怎样紧密连接起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第五自然段可分为三层意思。夸花赏花赠花第五、六自然段之间,侧重在内容上的承接,“当然,也有伤心的时候,今年夏天就有这么一回。这一句中“当然,也有----”与下面内容衔接起来。这样写,文章显得结构严谨。

  ⑷指名读课文。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Ⅰ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有花有果,有香有色”的句子。

  Ⅱ思考:哪些语句写出作者爱养花,把养花当成一种乐趣?读语句谈感受。归纳:句子

  ①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

  ②在我的小院子里,一到夏天满是花草。

  ③我只养一些好种易活的自己会奋斗的花草。因为爱花,所以爱养花。只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养平凡的花也有乐趣。

  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Ⅳ指导造句:不是……就是……读原句:北京的气候……夏天不是干旱,就是大雨倾盆……会忽然闹霜冻。

  了解:这是一个选择关系的复句,同时存在好几种情况,从中选择两种情况。

  讨论,口头造句:学生互平互议。学习三四自然段1指名读课文,

  思考:

  ①第三自然短与第一、二自然段是怎样紧密连接起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作者是怎样养花的?从中得到了什么乐趣?

  ③“如此循环……胜于吃药”指的是什么?

  ④“多么有意思呀!”“这多么有意思呀!”这两句分别是对什么来讲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分小组讨论汇报,明确:

  1)第三自然段开头用“不过”一词承接上文,然后用“尽管花草自己会奋斗,我若是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灭,大半还是会死的。”一句进一步加以补充说明,这个承上启下的转折句,使上下文紧密的连接起来。

  2)作者天天照管花草像好朋友似的关切(好朋友——关切)它们;浇浇这颗,搬搬那盆;天气突变时抢救花草。养花能增长知识,从获取知识中得到乐趣;养花要付出辛勤的劳动,从劳动中获得乐趣。

  3)作者有腿病,不利于行和久座,于是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去看看,浇浇这颗,搬搬那盆,然后再写一会儿,然后再出去。如此循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适当的调节,胜于吃药。

  4)“多么有意思呀!”是指“摸着门道,花草养活了,而且三年五载老活着。”“这多么有意思呀!”是指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有益身心,天气突变,抢救花草,付出辛勤的劳动。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爱花的思想感情。

  2.齐读课问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导造句:要是……就……读原句:要是赶上狂风暴雨或天气突变,就得全家动员抢救花草,十分紧张。

  了解:这是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假设遇到这种情况就会产生那种结果。学生讨论,口头造句评议。

  4.练习背诵第四自然段。学习课文安排材料的方法。

  (1)第七自然段与第二至六自然段有什么关系?与第一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2)明确:第七自然段与第二至六自然段是分总关系。与第一自然段前后照应。在全文中起了总结、点名中心的作用。全文层次清楚,句与句段与段之间逻辑性强。过渡自然而巧妙,语言间洁、准确。开头讲“把养花当成一种乐趣。”接着从不同方面讲述养花的 乐趣,最后概括起来总述,点名中心。全文条例十分清楚。

  (3)总结全文课文是怎样有条理地讲述“我”养花的乐趣的?

  ①总起,养花的目的。当作一种乐趣。

  ②养什么花。好种易活的花。

  ③养花要摸门道。增长知识。

  ④养花要付出辛苦。有益身心。

  ⑤养花使人喜悦。夸、赏、赠。

  ⑥养花使人伤心。几天没有笑容。

  ⑦养花的乐趣。总结。有……有……既……又……

  总结全文

  1.读中心句。

  2.概括中心:本文抒发了作者,爱花、爱养花、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作业:

  1.复习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四、五、六、七自然段。

  4.完成练习册。

六年级语文教案10

  一、质疑激趣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老师读了很多遍,除了题目之外,文中一个“穷”字也没有,让我们来试着找一找,哪些地方写出了“穷”的特点。

  老师可以为大家提供两种表达观点的方式:

  第一,默读课文,找到能证明你观点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第二,朗读课文,抓住最能证明你观点的句段,展开想象,读好这些句段。

  二、学生自学课文──探究穷人“穷”在哪里。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点。

  三、交流探究成果,多角度感悟穷人的“穷”。

  学生或谈看法,或朗读,充分体会穷人的“穷”。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梳理,把握下面几个要点:

  (1)从“屋内装饰”看出“穷”。

  相关句子:

  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2)从“吃、穿”看出“穷”。

  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3)从桑娜和渔夫的忙碌看出“穷”。

  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糟糕,真糟糕!什么也没有打到,还把网给撕破了。倒霉,倒霉!天气可真厉害!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相机引导学生反复读描写恶劣环境的句子,反复品读夫妻的对话。

  四、体悟那四处流溢的“富有”

  1、师:这些穷人,真的很穷吗?老师一遍遍地读着文章,分析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他们的富有。(学生讨论)

  2、请大家再次读课文,课文哪些内容体现了他们的富有?

  3、学生自由读全文,寻找穷人精神上的“富有”。

  4、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反复品味朗读,感悟穷人的美好品质。

  预设交流要点:

  (1)家的整洁与温馨。

  (2)桑娜关心生病的女邻居。

  (3)夫妻不顾生活困难收养孤儿。

  5、抓住课题,拓展升华

  作者用“穷人”做题目,你认为有道理吗?说一说你的理由。

  如果不用“穷人”做题目,还可以用什么作题目。说出自己的理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3、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4、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

  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资料、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解题

  1、穷人是什么意思?(穷苦的人)看着这个课题,你心里想到些什么?

  课文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

  2、为了解开同学们的疑问,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篇课文的作者和当时的时代背景。

  3、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教师和学生共同了解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作。

  4、师: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穷人》,板书课题。

  评:这样的导课设计,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由简介作者的文学地位以及作品特点,激发同学们对他的崇敬之情,进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之中。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音。)

  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桑娜和她的丈夫,在邻居西蒙病死后,主动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3、抽生检查读书情况,并正音。

  4、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开火车朗读课文,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

  第二段(3—11自然段):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

  第三段(12—27自然段):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评:这一环节旨在扫除阅读障碍,感知大意,总揽全局。

  三、自读课文,理解文意。穷人(物质上的贫穷)

  1.穷人是什么意思?(物质上的贫穷)课文中写了哪些穷人?(桑娜渔夫西蒙)课文哪些内容描写了他们的穷?

  同学们读课文,完成填空练习。

  课件出示:

  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___________;孩子们没有___________;吃的是___________,菜___________鱼。

  西蒙的两个孩子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寡妇的日子___________!

  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___________垂下来。

  母亲的临死的时候,拿___________盖在他们的身上,还用___________包住他们的小脚。

  2.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评:课文以“穷人”为题富有深意。文章通篇反映了桑娜与西蒙两家的贫穷──住得差,吃得差,劳动条件差,还有疾病,是沙俄时期俄国渔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抓住“穷”这个字眼,勾画理解词句,让学生了解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状况。

  四、抄写生字词

六年级语文教案11

  [设计理念]:强化语言实践,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他们在读中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设计特色]:以读促思,读中感悟

  [教学流程]:

  一、范读课文想象导入

  1、读1、2小节,在你眼前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2、过渡:不幸的灾难降临了,人们惊慌失措,四下乱奔,死亡正在吞噬着这一切。在这紧要关头,船长却临危不乱、镇定沉着,他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一首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想象画面,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为学习课文奠定了一个情感的基调。]

  二、感悟船长品读语句

  (一)默读3—28小节找出自己最感动的地方,写下理由。

  (二)小组合作交流,并试着有感情的读一读,教师巡视。

  (三)大组汇报(相机出示)

  [该学习环节体现了学生的充分自主,合作探究,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

  1、投影“大家安静…都救出去!”实际上…给忘了。

  ①你为什么对这一段最感动?从60、61两个数字读出了什么?(船长的镇定,在最危险的时候,他想到了别人,惟独忘记了自己)。

  ②你说的真好,我想请你再读一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③老师和同学们都听出来了,你把“必须”一词读重了,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④你不但理解了内容,而且读出了自己的感受,这是语文学习的良好的方法。继续交流。

  [通过自读自悟,不但读懂了文章,而且把学生的读书提升到了“会读”的地步。]

  2、船长与洛克及奥克勒的对话。

  ①船长的临危不惧(俗话说:遇事不慌,定有主张)

  ②录音范读,你听出了什么?(坚决、果敢)

  ③扣紧“哪个男人…打死他!”(关心妇女)质疑或激疑:他是不是不近人情,甚至有点残酷?还有一个原因:联系第2节最后一句话中的“不可开交”。

  ④想象当时“不可开交”的情景?如果这样下去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这可怕的结果发生了没有?

  ⑤联系第5节最后一句话,想象“井然有序”是什么样的画面。

  过渡:特定的环境需要特定的手段,这也正是船长的高明之处。正因为船长的举动—[恰倒好处的质疑或激疑,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渴望,并且使“部分”回归“整体”。]

  3、(引读)大家沉默了…他们的上空。

  ①理解“灵魂”(查词典—思想)?伟大的灵魂就是—伟大的思想或精神,他的伟大的思想就在于他的关心他人、同情弱者、舍己为人的精神,

  ②时代需要英雄,时代造就英雄,学到这里,你还想到那些有伟大灵魂的人?

  ③让我们把对英雄的敬仰溶进于自己的朗读中(指名读突出“伟大的灵魂”)。[这个环节设计突破了“教教材”的樊篱,拓宽了语文学习的空间,使学生走进了伟大的心灵,得到了精神的洗礼。]

  4、哈尔威…调遣。

  ①结合插图,他屹立在船上,此时他会想些什么呢?

  ②他仿佛在给灾难下命令,想一想,他会给灾难下达什么命令?请你读一读这句话。

  ③学到这儿,哈尔威船长给老师一个启示:灾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向灾难低头。

  ④你受到什么启示呢?说的真好,我希望你们牢记这样的启示。把它当作自己人生的座右铭。我想再请你们来读一读。

  ⑤指名读,你认为该怎么读就怎么读。

  [教学的本质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对学习材料反应是多元的,通过个性化的朗读来张扬学生的个性。]

  小结:大家学习的非常的投入和认真,课文中没有一句赞美船长的话,但我们却感受到了他的伟大、坚强和英雄本色:大难临头,他毫无惧色,危在旦夕,他视死如归,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船长啊!

  过渡:紧张有序的20分钟到了,人们已脱离了危险,可船长,引读:

  5、学习课文倒数第2小节

  ①面对这悲壮的一幕,如果你就是被救的'船员或乘客会对船长说些什么?

  ②哈尔威船长走了,他没有留下什么豪言壮语,甚至没有给家人留下片言只语,但是他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什么?

  ③这是一副悲壮的画,更是一首悲壮的诗,请你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悲壮之情)

  [通过对话,相互交换解读文本的不同体验和方法,相互交流所获得的信息和启示。]

  三、辩论探究升华课文

  1、船长其实有逃生的可能,他为什么要选择与“诺曼底”号共存亡?你觉得值吗?

  2、理解“忠于职守”、“做人之道”

  3、通过刚才的辩论,我觉得同学们变得聪明、有智慧了。

  四、学完课文,我知道同学们还有许多话要说,请你们在这幅插图的边上写下自己最深的感受。

  反思:该教学设计,突破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了“教”的痕迹,做到“以学论教”、“顺学而教”。通过自读自悟,不断体验,放飞了学生的心灵,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船长的人物形象逐渐由平面凸现出立体。但就课堂操作来看,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没有很好完成教学目标特别是第三板块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究其原因是前面耗时过多。

  2、面对生成性的问题,我能加以整合和开发,但是如何更紧密地以此为支点,显得单薄或粗糙。

  3、现代教学技术没有很好的利用,如《铁坦尼号》的电影片断,如能加以运用,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必将这是一堂公开课。

  4、学生的张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或没有达到极至。我相信有了自我的反思,同伴的帮助,我会在课堂教学上有一个新的提升。

六年级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传奇、咆哮、旷野、吉祥、柔顺、象征、妖魔、恐怖、一无所有、哄堂大笑、能歌善舞、赞叹不已、身无分文、两面三刀、别无所求、随心所欲”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的民族戏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有据可考的就有275个剧种。藏戏,是藏族地区普遍流行、在祖国百花艺苑中一个独具特色的剧种。藏戏艺术有600多年的历史,比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关于“藏戏”哪些方面的知识啊?

  板书:藏戏

  二、初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关于藏戏的哪些内容?

  提示:其实,这是在锻炼学生的概括于理解能力,只要学生弄清楚了文章的写作顺序,然后逐段分析即可,挺简单的。

  课文按说明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文章。先用三个排比句概括介绍藏戏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接下来详细写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组成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紧接着介绍藏戏的重要特征——“面具”的特点及作用。然后简略地说明其他特色:舞台简朴;剧情靠解说、说唱来描述;开场、正戏、结尾固定的程式;唱腔、动作丰富多彩;演出时间长等。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

  三、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介绍了藏戏的哪些方面的内容?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提示:要求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加以理解,可以结合第一个问题作答。

  对句子的理解。

  ①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课文开篇的表达方法新颖独特,用反问句的形式先声夺人,强调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等方面的突出特点。同时,也为本文将着力描述面具的颜色、形状及作用埋下伏笔。

  ②还是从西藏高僧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

  这句话在全文谋篇布局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面总括藏戏三大特点,用“还是”转折,介绍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及藏戏的形成。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创始人、开山鼻祖,没有唐东杰布就没有藏戏。高僧:德高望重的僧人(和尚)。传奇故事: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故事。

  ③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什么桥梁,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

  作者用精练准确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再现了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间接歌颂了唐东杰布的高尚品质,说明他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的思想根源,也说明民间艺术源于生活,根据时代的需要而产生。

  ④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

  藏戏面具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为什么得以保留?这个句子作了精当的回答。句子的前后部分是因果关系:“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是原因,“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是结果。象征的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思想感情。比如,藏戏中用白色面具代表纯洁,戴白色面具的是善者、好人。夸张的手法:为了启发观众的想象力,用夸大的事物来表现。比如,藏戏中用半黑半白的面具形容两面三刀的性格,用青面獠牙的面具形容妖魔。

  ⑤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唐东杰布组成藏戏班子的目的是“劝人行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所以对演出舞台、道具等没有过多的要求,只要有观众,能起到宣传效果就行。

  ⑥藏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

  最初的'藏戏没有剧本,全靠师父言传身教,全靠在戏班排练和演出过程中逐步加工提高,使具有600多年历史的藏戏得以保留和发展,成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四、比较一下《北京的春节》与《藏戏》在写法上的异同。

  提示: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它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顺序、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北京的春节》有较大的不同。从内容看,《北京的春节》介绍的是节日风俗,而本文侧重介绍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色;从表达顺序看,《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序,而本文以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从表达的方法看,《北京的春节》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而本文主要采用比喻、反问、象征、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看,《北京的春节》的语言自然、平实、准确、精练,京味浓郁,耐人寻味,而本文的语言丰富多样、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

  板书设计:

  藏戏

  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

  开创:唐东杰布“发誓架桥”“组成第一个藏戏班”“留下了58座铁索桥,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藏戏重要特征:面具的含义象征、夸张手法

  其它特点:舞台简朴;剧情靠解说、说唱来描述;开场、正戏、结尾固定的程式;唱腔、动作丰富多彩;演出时间长

  传承: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