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公开课教案14篇(一年级语文上册影子公开课教案)
教材分析
1《武松打虎》是 S 版五年级第一学期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节选自《水浒传》的第 23回, 其中“打虎”是文章的重点 , 也是文章的精华所在,作者抓住武松打虎时动作的正面描写、通过对老虎吃人招数的侧面描写 , 表现了武松的智勇双全。文章的情节生动感人,因而教学中以学生的读、演为主 , 体会文章的精髓。
学情分析
我班的学生大部分喜欢看课外书籍 , 乐于了解课文之外的有关知识 , 而且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 , 他们也能将所学所知运用到课堂中来。加上这篇课文情节感人,我又设计了读、演、看的教学环节,学生的学习兴趣浓。但是其中也不乏有个别学生胆小、学习的主动性不够等现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武松打虎”的故事,感受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打虎英雄的崇敬之情。
2、仔细阅读课文中武松打虎场景的精彩描写,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打虎的经过,想象武松打虎时的精彩场面。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老虎的凶猛和武松的英勇、机智。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武松打虎的经过,感受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打虎英雄的崇敬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师:这就叫“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从这可以看出武松是个怎样的人?
二、学习新课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武松是怎样打虎的?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出示课件2)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想想武松打虎主要分成哪两个部分?开始
师:谁来说说第二部分的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你能给它们拟一个小标题吗?
师:武松打虎主要分成哪两个部分呢?
师:文中是怎样描写老虎出场的?
师:据史料记载,这只吊睛白额大虫,白脑门,白眼圈,吊眼梢,眼赛金灯,嘴赛火盆,大牙好似尖刀,雪白瓦亮,你们看,(出示课件3)此时此刻,它正冲着武松发威呢。这是一只怎样的老虎?
2 、学习“防”的部分:(第5自然段)
师: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老虎的凶猛呢?武松又是怎样对付老虎进攻的?。自由读第五自然段。用“~~”划出描写老虎凶猛的语句,用“——”划出描写武松对付老虎进攻的语句。并分别用“.”“ ”划出描写老虎和武松动词。
师: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老虎的凶猛呢?(出示课件4)
师:我听出了“一扑”重读了,还有哪些词需要重读?你们听出来了吗? 师板书: 扑
师:对,“一扑” “按一按”、“撺将”这些词是描写老虎动作的。标“.”这句话还应怎样读。你们想想看,凶猛的老虎从天而降,速度怎样?你说这句话还应该怎样读?
师:谁来评评,他读得怎样?你说——
师:全班一起读这句话,也可以边读边配上动作。
师:你们看,这只老虎少说也有七八百斤重,不要说它要抓你、挠你,就是砸,也得把人砸个半死不活呀。武松这时是怎么做的呢?(出示课件4)
师:武松是人不是神呀,面对这凶猛的老虎,“酒都做冷汗出了”,此时,他虽然紧张,但头脑清楚,方寸未乱,他用哪个动作化解了这场危机?师板书: 闪
师:一个“闪”字说明武松的速度怎样?所以要怎样读?(要读得越轻越快)
这句话中还有一个词也说明武松的速度的,是哪个词呢?
师:你能说说它的意思吗?
师:谁能用它说一句话呢?
师:凶猛的老虎扑不到人,接着它怎么做呢?
师:进攻的手段有变化,“腰胯一掀”,怎么掀,谁来表演一下?我们看,力大无比呀。要是被它掀着了,那还不得骨断筋折呀?武松此时?师板书: 掀
生接答:武松只一闪,闪在一边。 师板书: 闪
师:两种绝招都拿不着,老虎可恼火了,接下来它用哪招?(剪)师板书: 剪课文怎么写?
师:从他的读中,能感受到大虫如霹雳一般的吼声吗?谁来评一评,你觉得应该怎样读?
师:你能试试吗? 生:读
师:读得真好,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老虎的凶猛。
师: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师:哪里是夸张?哪里是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
师: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
师:面对这只恼火的老虎,武松?
生接答:武松却又闪在一边。 师板书: 闪
板书: 老虎 扑掀剪(凶猛)
武松 闪闪闪
师:看着板书,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面对老虎的进攻,武松为什么只是一闪再闪呢?
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同桌互相讨论一下,开始
师:找到答案了吗?你说——
师总结:有道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老虎如此凶猛,英雄怎能硬拼?一闪,一闪又一闪,从这可以看出武松的机智勇敢。师板书: 机智勇敢
师:让我们分角色朗读整段话,再一次体会武松的机智勇敢。可以配上动作。男同学读描写老虎的句子,女同学读描写武松的句子。武松见了,齐
3、学习“攻”的部分(第六自然段)
师:过渡:机智的武松等老虎招数用尽,开始全面反攻,他又是如何打老虎的?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6自然段,用“——”画出能体现武松机智勇敢的句子,并圈出动词。
师:哪些句子能体现武松机智勇敢呢?请你把它们读出来。(出示课件5)
师:全班一起读,谁来说说武松是如何打老虎的,写了哪些动作?
板书:抡 劈揪按踢打
师:从这些动作中,你能体会到的什么?
师:怎样才能把武松的机智勇敢展现出来呢?请同学们选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展现,先自由练习。
师:谁能给大家展示一下。
师:谁来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师:你觉得他什么地方读得比你好?
师:那么你向他学习好吗?齐读这句话。
师:还有读得不够好的吗?
师:你读读看
师:读得棒极了,齐读这句话。
师:还有谁想展示
生:表演读边读边做动作,体会武松的勇猛。
师:他表演得怎么样?给点掌声。我让我们分角色朗读整段话,再一次体会武松的机智勇敢。可以配上动作。女同学读描写老虎的句子,男同学读描写武松的句子。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齐
师:多精彩的打虎场面啊,同学们想不想看录象,再次一睹打虎英雄的风采呢请看——(出示课件6)
师:录象把武松的英勇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武松打虎的经过(同桌互说再选派代表说)
要注意把武松和老虎搏斗时的动作讲清楚,把当时紧张激烈的气氛表现出来。
三、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1.:说得真好。同学们感受了武松打虎过程之后,你想对武松说些什么呢?请以“武松,我想对你说……”为话题,说一两句话
2.总结:
这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穿越时空,来到了景阳冈,目睹了武松打虎
过程,品味了作品语言的魅力,初步学习了评价一个人物。让我们在音乐声
再次回味武松打虎那震撼人心的一幕。(《好汉歌》(出示课件7)
四、布置作业
同学们,《水浒传》是一部不朽的宏篇巨著,108位好汉,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故事等待着你去阅读呢!希望同学们找时间阅读《水浒传》中的其它故事。
教材分析:《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写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奋不顾身夜以继日地挖了38小时,救出了儿子和他的同学的事,课文内容浅显,但内容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全文中没有出现一个爱,可就在这这扣人心弦的故事、朴实无华的文字中,我们能看到父与子之间浓浓的爱,体会到字里行间浸润的父与子之间那难以割断的情怀。本单元训练主题——父母之爱。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设计理念:读中悟写,读写结合。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混乱 昔日 废墟 瓦砾 疾步 开辟 颤抖 绝望”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把相关的句子、图片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本单元的的`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出示地震图片,学生谈感受。面临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弹指间灰飞烟灭。可就是在这样的一场灾难中,这对父子创造了如此神话般的奇迹。
2、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思考: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地震中父与子之间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教师检测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课文,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对父子了不起,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旁边。
2、汇报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理解和感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并带着自己的感受练习朗读。
父亲了不起:
(1)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指导学生读出坚定的语气。)
(2)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作者为什么不说挖了很长时间,而是把时间一一罗列出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4)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四、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做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
2、汇报交流读书体会,随机指导学生朗读。
五、布置作业,预留问题
1、想一想文章哪些地方描写了儿子了不起,这些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为什么文中反复三次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回顾课文内容。上节课我们知道,父亲苦苦挖了36个小时儿子生死未卜,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去看看,这位了不起的父亲救了一位什么样的儿子。
2、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儿子了不起的句子,读一读写写自己的体会。
二、抓细节描写品读,体会情感。
(1)“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或者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2)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在长达38个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和危险,七岁的阿曼达不光安慰同伴坚持生的希望,而且在得到父亲的救援时,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正是来自对父亲承诺的信赖。”)
(3)父亲的承诺是什么?文中出现了几次?为什么多次出现呢?(三次,表现了父亲的责任感和儿子对父亲的承诺深信不疑,再次说明了父子情深。)
三、感悟写法,读写结合
1. 课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出父爱的伟大,却让我们体会的很深刻,你又是从哪些地方知道的呢?(从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中体会父子情深、父爱的伟大,这正是作者的表达方法,希望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运用和掌握这种方法。)
2、今天我们从课文中体会到了伟大无私的父爱,可是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这种惊心动魄的事。父母的爱啊就是早起为我们热好的牛奶,就是上学路上一声声的叮咛,就是风雨中加在我们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们都感受着父母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请把这些生活中的小事选一件写下来,送给你的父母吧!
四、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同学们,在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之后,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团聚了,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课文中的插图,父子俩紧紧地抱在一起,幼小的儿子阿曼达笑得那么开心,这位可敬的父亲却哭了。巨大的喜悦占据了他的心,这个时候,笑和哭都表达着一种同样的感情,都表达着这位父与子之间的浓浓的亲情啊!同学们我想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都会由衷地对这对父与子发出祝福的?此时此刻,你会说些什么呢?想一想,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
五、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了不起
儿子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会义10个生字(包括2个多音字),会写8个生字,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感情个性鲜明的语言描写,了解名著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3.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的能力。
4.体会作为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孙悟空战胜天兵天将被封为“齐天大圣”的经历,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学会阅读名著的方法。
教学难点
本文有词语与现代汉语有区别,因此,要先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的材料,视频材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把课文读通读顺。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读通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
《西游记》主题曲、小黑板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电视剧《西游记》主题曲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着这熟悉的歌曲,看着这精彩的画面,我们都知道这是哪一部电视剧的内容?我们都看过《西游记》是吗?它讲的是什么?都有哪些人物?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谁?
(2)谈谈你对孙悟空的了解。
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成为齐天大圣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课文,了解孙悟空成为齐天大圣的经过。(板书课题:齐天大圣)
2.《西游记》,中国古典神话小说,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主要描写的是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全书共一百回,其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人物和“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故事更是妇孺皆知,耳熟能详。几百年来,西游记被改编成了各种地方戏曲、电影、电视剧、动画片、连环画,版本繁多。
3.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打清文安障碍。
(1)大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把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边读边想,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4.交流自学情况。
(1)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主要解决字词问题,扫清文字障碍)
①生字
本课要求学生会认“御、陛、(哪)、吒、擒、(挑)、霄、盔、遣、旨”,注意这些字的读音,特别是盔、挑、遣。
本课要求会写8个生字。书写的时候,要注意字的结构,左右结构的要注意左右占位,上下结构的.要求书定紧凑一些。
②词语
调派、擒拿、夸口、垂头丧气、气势汹汹、派遣、神通广大、蟠桃
5.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读课文,给课文加小标题,理清课文脉络。全班讨论,共同筛选出小标题。
参考小标题:(1)反下天庭,讨伐悟空
(2)打败巨灵神,大战哪吒
(3)玉帝害怕,封为“齐天大圣”
6.(1)说说下面哪些词用得好。
他戴上紫金冠,披上黄金甲,手拿如意金箍棒,带领猴兵猴将冲出门外,摆开了阵势。
这场恶战真是地动山摇。哪吒三太子六般兵器变作千千万万,孙悟空金箍棒变作万万千千,打来密如雨点,打去疾似流星。两人在半空中混战三十回合,不分胜负。
(2)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课文,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7.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孙悟空是怎样打败哪吒三太子的?
8.小结,从孙悟空反下天庭,打败巨灵神、哪吒,最后逼迫玉帝封为“齐天大圣”可以看出孙悟空具有怎样的一个性格特点?
9.课后作业:阅读《西游记》,搜集《西游记》中故事,特别是有关孙悟空的故事,准备召开《西游记》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板书计划:
齐天大圣
(1)反下天庭,讨伐悟空。
(2)打败巨灵神,大战哪吒。
(3)玉帝害怕,封为“齐天大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感悟个性鲜明的语言描写,了解名著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教学重点:
感悟文中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
《西游记》中与课文有关的视频片断。
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节课我们对本文有了初步的了解,孙悟空反下天庭,又打败了天兵天将,天庭震惊,玉帝无奈封孙悟空为“齐天大圣”。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节课。
2.明确教学目标。
(1)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感悟个性鲜明的语言描写,了解名著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2)掌握读书的方法,特别是阅读名著的方法,展开想象和创造的翅膀。
3.自由读课文,你喜欢那些词句?画下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把它们有感情地读出来。
4.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这些段落。
(1)众猴向孙悟空报告,一开口就是:“祸事来了!祸事来了!……”(对话很传神,显出了焦急和害怕。)而孙悟空则回答说:“把我的披甲拿来!”(话语简短有力,毫无惧色,显得胸有成竹。)
(2)他戴上紫金冠,披上黄金甲,手拿如意金箍棒,带领猴兵猴将冲出门外,摆开了阵势。
(孙悟空镇定、从容应对,且威风凛凛,体现了孙悟空的特点。)
(3)巨灵神垂头丧气。
(读出巨灵神打了败仗情绪低落、懊丧的样子。)
(4)哪吒三太子六般兵器变作千千万万,孙悟空金箍棒变作万万千千,打来密如雨点,打去疾似流星。
(两人交战的场面,说明两人交战非常激烈。)
(5)李天王大惊失色。
(哪吒被打败后,李天王没想到,非常害怕,以至于脸色都变了。)
5.本课讲了一件什么事?体现出主要人物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作者构思很奇妙,生动展示了他们打斗的每个场面,展开你的想象,如果你来写,你会怎样展示这场打斗?
6.看《西游记》片断,进一步感受人物特点。
7.概括读书的过程,总结读书的方法。
8.你知道了《西游记》这本书的哪些知识?除了书上介绍的,你还知道哪些?你还想知道哪些?
板书计划:
齐天大圣
敢作敢为、勇敢、神通广大……
(个性化的动作、语言描写)
一、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本文是一则新闻,文章中的表层意思学生不难理解,放手让学生自学,文中一些数字所包含的具体意义以及部分句子的含义,需要加以引导。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篇课文是一则新闻,作者运用作比较、列数字的方法说明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通过串串生动而又令人惊讶的数字以及贴近生活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受到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感知询问年的体裁特点,把握课文结构,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阅读,进一步体会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理解作者“崛起与沉重同步,希望与困顿同在”这句话的含义。
3、学习本文大量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以阅读为主,读中感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四、教学难点分析
体会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理解作者“崛起与沉重同步,希望与困顿同在”这句话的含义。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唱歌曲导入,解释课题
1、教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春天的故事》这首歌吗?我们共同唱一下这首歌好不好?
学生:齐唱歌曲
教师:这首歌曲要表达的内涵是什么?
学生:回答
2、揭示课题
教师:引语——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我们一起走进《中国一日》,确实感受一下。
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二)、阅读感悟
1、了解新闻的体裁结构。
教师:写作消息的最基本的要求,一是要迅速及时;二是要用事实说话,不能有半点的虚假。消息没有固定的'写法,但从结构上说,它常常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四个部分。
2、默读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
(1)认真阅读课文;
(2)想一想,作者从哪几方面写了“中国一日”?
(3)在你不理解或不知道的地方做下记号。
(4)读完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
3、交流阅读提示:从中国的消费、市场、住宅、交通运输、人口、国内生产总值等方面交流同时把说明中国变化之大的句子找出来。
教师:通过阅读、交流,同学们能告诉我中国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吗?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改革开放
教师: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是否可以安枕无忧了呢?出示网上调查资料
20xx年世界人均GDP排行榜
卢森堡43,940 挪威43,350 5. 香港36,800 瑞士39,880 6. 日本34,510 8. 加拿大31,300 美国37,610 7. 丹麦33,750 9. 冰岛30,810 98. 中国1,700
教师:看到这份资料你们有什么感受?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吗?
学生:崛起与沉重同步,希望与困顿同在。
(三)学习写法
教师:这篇课文都用了哪些我们学过的说明方法?
学生:回答
教师:数字表达的作用是什么?从数字中你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
教师:找出文章中几处比较方法的使用,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回答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从中国的消费、市场、住宅、交通运输、人口、国内生产总值等方面展开统计,用具体的数字,国际、国内横向、纵向的比较,生动地说明了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七、课堂练习
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介绍身边发生的一个变化。
八、作业安排
上网查找资料:这则新闻是1994年的调查结果,在12年后的今天,这些数据是否发生了变化了呢?变化怎样?我国现在还有大约多少贫困人口?
九、附录
1、调查资料
20xx年世界人均GDP排行榜
卢森堡43,940 挪威43,350 5. 香港36,800 瑞士39,880 6. 日本34,510 8. 加拿大31,300 美国37,610 7. 丹麦33,750 9. 冰岛30,810 98. 中国1,700
2、板书设计
中国一日
改革开放 变化巨大
崛起与沉重同步,希望与困顿同在
十、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采用讲授与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向学生介绍新闻的结构,让学生在学习中能紧紧围绕重点去读、去画、去讨论,同时又做到课外向课内延伸、课内向课外拓展,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
设计说明
本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教学应还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本节课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各种学习情境。请学生折纸与涂色,在学生折纸与涂色的过程中不提任何规定性的要求,同样在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后,请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算式,结合作品图进行估算,探索算法,讲解做法,教师对这些做法进行全面评析,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真正做到让每一名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学习探究过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2.教师应成为善于挖掘教材的优秀挖掘者。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一个全新的知识,也是分数加减法中的一个难点。为了化难为易,教师打破教材的设计,从学生喜欢的折纸活动入手,引出异分母分数加法有代表性的算式,并且让学生先估算,后计算,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准备。在挖掘教材的过程中,教师意识到异分母分数减法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含有带分数的减法,于是抛出了如何验算这一问题,不仅使学生学会了验算,还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异分母分数减法的学习中,取得了一举两得的功效。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注: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备教学目标”“备重点难点”见前面的“备课解决方案”。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折纸(1)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口算下面各题,并说出你是怎样计算的。
+ - +
生总结算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2.用分数表示下面的阴影部分,并观察两个分数表示的部分是否相同。
生:上图中的阴影部分分别用和表示,和表示的部分相同,但是两个分数的分母不同。
师:是的,我们把分母不相同的分数称为“异分母分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应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过渡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着力点放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既有利于学生迁移学习,又有利于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既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又使学生明确了探究目标与方向。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2页情境图。
师:从情境图上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交流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
预设
生1:他俩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
生2:笑笑比淘气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
……
设计意图:让学生主动获取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列出算式。本片段致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为下一步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创造了问题条件。
2.探究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应该怎样计算呢?下面我们先以+为例进行研究。
(1)学生独立探究。
师:先来估计一下它们的和是多少,再说一说你是怎么估计的。
(学生汇报)
师:计算+。
教师提示:可以利用手中的学具折一折、涂一涂,也可以用学过的知识想一想、算一算。
(2)汇报交流,理解算理。
方法一:运用画图法计算。
学生汇报画图计算的过程,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说出将再次平均分成两份的意义。
方法二:运用通分法计算。
+=+=
汇报过程中师生展开交流,明确异分母分数的分母不同,就是分数单位不同,通分后分母相同了,分数单位也就相同了,就能直接相加了,向学生适当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同学体会读书的乐趣,并学习一些读书的方法.
2.读背古诗句,积累古诗句,品味读书的好处及方法.
课前准备
查找有关介绍读书方法的资料.
教学过程
回顾“词语盘点”
1.同学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组织记忆竞赛、誊写竞赛,引导同学积累本组所学词语.
交流平台
1.围绕教材中提示的不同角度,小组内交流本组语文学习的收获和体会.
2.全班交流、展示.引导同学口头交流这段时间课外阅读的收获、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所了解的新的.读书方法等,再把文字或其他形式的学习效果加以展示.
日积月累
1.激情导人.
俺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素以乐学好读为高尚美德,古代许多贤人学士写了许多这方面的警句,激励俺们做个热爱读书的人.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
a.同学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
b.尝试理解:同学交流对这些名言警句的大致理解.
3.背诵名言.
4.交流其他有关读书的名言同学收集的以及老师推荐的,拓展积累.同学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英)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苏联)高尔基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俺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无限广阔的海洋.——(瑞士)凯勒
至乐无如读书.——郑胜利
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用书不难,能记为难.——张潮
5.鼓励同学课后将自身喜欢的读书名言制作成书签.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作者是怎么样逐层深入地提示课文的中心思想,表示中法两国人民的一起心愿。
3、学习本文对话,通过人物对话,提示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
二、课前准备:找一些有关中法友好往来的文章。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心愿”的意思是会什么?
(指心里的愿望、想法)
2、课文写谁的心愿?
(写一家普通的法国人和中国工作人员的一起心愿。)
3、是个什么样的心愿?
(修一座友谊的长桥,这是我们一起的心愿。)
二、理解课文内容。
三、初读课文,自学新词。
四、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17)写我与一位法国小姑娘的对话,说明小姑娘的全家都是是中国迷。
第二段:(18--20)写小姑娘的爸爸两次去中国,把真诚的友谊带进了一个普通的法国家庭,使全家人都爱上了中国。
第三段:(21--29)讲作者与小姑娘一家人的谈话,知道了小姑娘全家的希望:当架设友谊桥梁的工程师。
第四段:(30)写修一座友谊的长桥,是中法两国人民的一起心愿。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人物有哪些?
2、“这是人最爱坐的长椅,因为我喜欢那几丛花,在春天的北京,这样的花是经常见到的。”这句话是怎么理解?
3、哪些词语表示法国小姑娘对中国人民的感情是纯洁和朴素的?
4、“闪耀着欢乐的光”说明书了什么?
5、从小姑娘的回答说明书了什么?
6、“我家有好多中国人”指的是什么?
7、小姑娘熟悉中国人的相貌特征,原因何在?表示了什么?
8、有感情朗读课文。
六、课堂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段。
2、誊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法国小姑娘怎么会知道我是中国人的?
2、她说她家里有好多中国人,这是真的吗?表达了小姑娘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1、小姑娘为什么对中国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2、为什么把小姑娘的家称为“中国物品展览馆”?这说明书了什么?
3、“是那些不说话的中国人,把真诚的友谊带进了一个普通的法国人的家庭,而且生根发芽,开出了美丽的花。”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指小姑娘的`爸爸从中国带回了泥人,并陈设在家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爱。他的这种真挚感情感染了全家,连小姑娘也成了中国迷了。)
4、小姑娘的爸爸向我介绍了什么?他是怎么样介绍的?
5、“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有永远值得引以为荣的历史和文化,但是现在确实需要发展。你们的国家有巨大的潜力,这是谁也比不上的。”这一段话表达了什么感情?
(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赞美,对中国繁荣富强的期望以和对中国发展前途充溢信心。)
三、讲读课文第三段、第四段。
1、“乞求”是什么意思?
2、小姑娘到底“乞求”什么?
(乞求爸爸同意带她去北京。)
3、“用会说话的眼睛乞求着”说明了什么?
(说明她的愿望是多么迫切、多么纯洁)
4、小姑娘的心愿是什么?她爸爸的心愿又是什么?中法两国人民的一起心愿又是什么?
(去北京当老师;希望孩子为法中人民作贡献;修一座友谊的长桥。
5、课文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点明中心)
四、总结全文。
本文记叙了一位中国工作人员在法国巴黎的一个公园里同一家法国人进行友好谈话的情景,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反映了发展中法友谊是两国人民的一起心愿。
五、课堂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
2、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1、引导同学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来认识生字,认识按偏旁归类识字的方法和由部件组合成新字的方法。
2、引导同学通过读,积累句子,巩固生字。
3、激发同学交流的愿望,培养同学的合作能力,引导同学做一个老实的人,培养良好的交际习惯。
4、鼓励同学在课外阅读中做个有心人。
【教具准备】
1、字词卡片。
2、与“口语交际”有关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引导同学发现识字规律。
2、在学习中培养同学的合作能力,激发学习的热情。
〖教具准备
识字卡片。
〖教学过程
我的`发现
一、我会认
1、(出示识字卡片)同学大声朗读后,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答:
同学甲:我发现“饿、饼、饮、饺”这几个字都有“饣”,都与“食”有关。
同学乙:我发现“猴、猫、狗、狮、猪、狼”这几个字都有“犭”。
同学丙:我发现……
3、识记生字。
4、鼓励同学用自身喜欢的方法识字。
二、我会填
1、引导同学回忆,在学过的生字中,“今、相、自、音、你、原”都可以和哪一个字在一起组成另一个字?
2、指名说一说填上哪一个字?(心)
3、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识字方法?(我发现用学过的字加上一个偏旁组成新的字的识字方法)
4、扩展练习:
“少”、“工”、“气”、“羊”加一个什么偏旁可以换成新的字。(氵)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协助同学积累词句。
2、朗读短文,培养同学的阅读能力。
〖教具准备
识字卡片。
〖教学过程
日积月累
一、读读记记
1、出示句子,同学自读。
“只有自身种,才有吃不完的菜。”
“自身学会生活的身手,才干成为真正的狮子。”
2、指名读句子,要读正确、读流利。
3、练习背诵。
4、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5、鼓励同学课外阅读时,可以多搜集、背诵一些说得很有道理的句子。
二、我会写
1、出示字卡:“冷、长、老、前、开、慢”,指名认读。
2、想想这些词的反义词是什么?
冷──热 长──短 老──少 前──后 开──关 慢──快
3、照样子,在书上的田字格中写出意思相反的词,注意书写姿势。
三、我会读
1、同学自由认读,注意读准字音。
2、边读边想,短文主要讲了什么?用铅笔画出自身喜爱的句子。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图画读懂故事。
2、了解同学的真实想法,引导同学做一个老实的人。
3、鼓励同学在交际中做到:说话要说清楚,听话要听仔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注意听(课件:破碎声)你们听到什么了?想知道发生什么事了吗?
二、学习交流
1、看图(课件出示)了解故事:
⑴ 请男同学看图了解这件事,并将你看到的事情,讲给女同学听,看谁讲得最清楚,谁听得最仔细。
⑵ 请几位女同学把听到的事情讲给大家听。
⑶ (出示课件)请同学门看着课件说说,看谁讲得最清楚。
⑷ 师小结:小朋友们,我们在和他人进行交谈时,要注意:说话要说清楚,听话要听仔细。
2、小朋友们,你们觉得小松该不该如实地将实情告诉爸爸呢?爸爸的做法对吗?
3、假如你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做呢?
4、同桌交流。说说你怎么做,并把自身的想法扮演出来。
5、师小结同学的几种做法,你觉得哪种做法好?为什么?你觉得哪种做法不太好?为什么?请以小组讨论一下。
6、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7、刚才小朋友们谈到了自身心理想的,那你们一定想知道爸爸、妈妈们遇到这样的事会怎么想、怎么做?那么,今天回家后问问爸爸、妈妈,他们遇到这样的事情会怎么想、怎么做,好吗?
8、课前,老师采访了几位家长,这几位家长虽然说法不一样,但他们都希望自身的小朋友做一个老实的小朋友。
三、拓展延伸
1、小朋友们,平时我们在学校学习,可能会不小心弄坏了他人的东西,比方:折断他人的铅笔、弄坏他人的文具盒……这时你会怎么做?
2、假如是你的东西被他人损坏了,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通过讨论、交流,我们不只知道了和他人交谈时,说话要说清楚,听话要听仔细,而且还知道了弄坏他人的东西该怎么做。
五、展示台
1、鼓励同学将自身课外认识的字读给大家听(师板书),比比谁认得多。
2、玩字词游戏:
⑴ 出示写有独体字的卡片,指导同学认读:
王、禾、木、门、虫、又、口、朱、木、下、寸、里
⑵ 同学仔细观察哪两个字可组成一个新字?
⑶ 同学汇报:
王+里=理 又+寸=对 禾+口=和 木+朱=株 门+口=问 虫+下=虾 门+木=闲
⑷ 同学在书上通过连线的方式组字。
⑸ 完成扩词练习。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恭恭敬敬、旌节、气节、置之度外、屈指可数”等词语。
2.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格。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受与学习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宁死不屈,忠诚于本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讲读课文的第五到第六节,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宁死不屈,忠诚于本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品味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格。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插图,认识苏武板书:苏武
2.简介:苏武和西汉的历史背景,及两国的关系。
3.板书:牧羊理解:牧课题补充完整
4.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思考:课文中有几次写到旌节?
苏武又是怎样对待这支旌节的?
2.交流板书
(1)苏武知道这旌节是代表国家的,就恭恭敬敬地接过来。
理解:旌节板书
板书:接
指导朗读:读出苏武郑重其事的态度。
(2)苏武手握旌节,气愤地说:“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
板书:握
指导朗读:读出苏武宁死不屈的精神。
(3)苏武不等卫律说完,怒目圆睁,手举旌节大声喝道:“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
板书:举
指导朗读:读出苏武内心极其愤慨的语气。
过渡:看来,这两次斗争无论匈奴王是威逼还是利诱,都无法使苏武屈服。在这种情况下,他又生出了一计。那便是——苏武牧羊,那他牧的`是什么羊呢?
三、学习第三、第四重点节
(1)轻声自由读读第4小节,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
(2)学生交流。
(3)小结:你看,这真是一个毒计,匈奴王真是阴险狡诈呀!但苏武又是怎样面对的呢?
(4)学生默读第五节,划出让你感动的句子。
(5)逐句出示,加以理解。
A.北海边野草遍地,没有人烟,惟一和苏武作伴的,就是那支旌节。
(内心是孤独的,生活是寂寞的,但是在精神上有追求,有一种坚定的信念。)
B.苏武顽强地忍受着各种折磨。饿了,他就挖野菜、逮野兔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
师生对读,(感受到后面的话是把前面的折磨写具体了)
教师引读,(让学生感受到苏武在想尽办法克服种种困难)
板书:饿渴冷
出示图片,想象苏武还会面临哪些困难?
C.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却始终手持那支旌节,不论白天放羊,晚上睡觉总不离手。
理解:置之度外
(要学生感悟到苏武不是为自己活,而是在为国家而活。
D.他经常仰望着南飞的大雁,屈指计算日子,盼望有一天能举着旌节回到祖国。
抓关键词:经常(换词)——常常,时常,
南飞的大雁:汉朝在南方,南方代表祖国,多想成为一只自由的大雁,早日回到祖国。
屈指计算日子:再次体会归心似箭。
盼望:望眼欲穿,归国心切
小结:苏武就是这样一个宁死不屈,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人,让我们充满深情地读读这一节。
四、学习第六节
过渡:茫茫荒漠,野草丛生,人烟绝迹,苏武时时刻刻紧紧握着这支和他患难与共的旌节。多少年等待,多少年期盼,整整十九年过去了,苏武在异乡历尽了千心万苦,受尽了非人的折磨,经过汉朝的多次交涉,匈奴王终于答应放苏武回国。
1.抓住40岁,已满头白发
2.出示句子,改成肯定句,
再改成反问句
五、总结课文
1.过渡:学到这,你觉得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想对他说什么?
在敌人面前不屈不饶,坚持正义,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人。他不愧为中国历的一位爱国志士。
2.评价:后人是这样评价他的。牧羊十九年,留胡节不褥。
任海枯石烂,心如铁石坚。
3.激发兴趣: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还有许多像苏武那样的民族英雄,如岳飞、文天祥、林则徐等人,我们不仅要敬佩他们,而且要学习他们,热爱祖国,忠诚祖国,报效祖国,有兴趣的同学可去图书馆或上网搜索有关内容,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领会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的诗情、诗理和诗味,品味本文语言激越奔放强烈的特点。
(2)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海燕搏击风浪的战斗精神,培养学生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无畏而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课文所描绘的海上景象和海燕形象。
2、 难点:理解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在第7课,我们学习了《雷电颂》,谁能说说文中的风、雷、电代表了哪类人物呢?可以说,在革命战争年代,在白色恐怖时期,我们的革命先烈常常借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喊来表达对革命的向往与呼唤,比如,前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就是借海燕对暴风雨的呼唤来表达对革命的渴望。那么作者高尔基是怎样借海燕对暴风雨的呼唤来表达对革命的渴望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高尔基所写的`《海燕》吧!
2、形象感知,领略海燕风采。教师出示“海燕形象图课件”,让学生认识、感受海燕的形象,让学生对海燕有初步的认识。
3、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也是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木匠家庭,四岁丧父,十岁就为生活所迫,走向社会,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等,备尝人间苦难。他亲眼看到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他第一次投稿时具名为马克西姆·高尔基(俄文意为“苦难”)。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本文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是高尔基早期的代表作品。它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夕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的革命运动正不断高涨。高尔基参加了种种反沙皇统治的斗争,发表了尖锐抨击沙皇的演说。他根据自己的斗争经历,写了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又译为《迎春曲》《幻想曲》),《海燕》就是其中的末尾一章。它的发表具有极大的宣传性和号召力,受到了列宁的高度重视和称赞。
二、检查预习
1、注音或写字
呻yín吟 白沫( m ) 翡(fěi)翠 困fá乏
深渊(yuān) wān蜿蜒 胆怯(qiè) 号(háo)叫
2、词语解释
(1)高傲:原指极为骄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文中贬词褒用,指自豪,信心十足。
(2)震怒:异常愤怒,大怒。
(3)困乏:疲乏。
(4) 蜿蜒:蛇类爬行的样子,弯弯曲曲地。
3、预习收获(不要求面面俱到,能有一点感受即可鼓励)
三、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
要求:学生听读(不看书,仔细聆听),并在班上交流听后感,谈自己在听读时的所感所想。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并讨论:
本文是一首感情强烈的抒情散文诗,也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画。请同学们思考海燕在几个不同的场景中活动,在这几个不同的场景中海燕又有什么表现?
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
全文给我们展示了三幅不同的画面,海燕在这三幅典型环境中活动,其形象逐步完整、鲜明:
第一幅(1,6)风卷云集,海燕高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第二幅(7,11)暴风雨迫近,海燕博风击浪,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第三幅(12,15)暴风雨将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呼唤暴风雨。
这三幅场景以时间为序,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逐步展开。
四、品味探究,赏析艺术形象。
1、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读了本文后,你觉得海燕在你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要求:以“这是一只 的海燕,你看 ”
的句式进行说话训练。
2、请同学们划出文中刻画海燕形象的句子,并赏析。
(1)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2)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沖向乌云,它叫喊着,……
(3)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4)它飞舞着,像个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
(5)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3、师生共同归纳海燕形象
全诗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时勇敢、乐观、大声疾呼形象的描写,表现了海燕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有献身精神。作者其实把“海燕”象征着俄国革命风暴中的“革命者”。那文中其它事物各象征了什么?
五、课堂总结
这堂课我们认识了乐观自信、英勇无畏的海燕形象,在生活的暴风雨中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能像企鹅那样缩起头来吗?不能。而应该像海燕那样迎难而上,勇敢面对。
六、布置作业
1、练笔:请你想象一下,海燕在海上振翅飞翔时会想些什么,它对海鸥、海鸭、企鹅会说些什么,试以“海燕的宣言为题写一段话,充分表现出海燕的心理活动。(字数200字左右)
2、熟读课文
一、教材分析
《枫叶如丹》是一篇叙事散文。它的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作者通过记叙访问澳大利亚时照一张照片的经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表达了作者自己对自然界及人世的态度和看法。人的一生就像那红红的枫叶一样,在经历了磨练、经历了挫折、经历了失败后才能变得成熟。这时人生才达到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那才是真正的美。通过学习本文,可以摆正学生的人生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生状况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的能力,对文章的感受逐渐接近本身要传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反复的阅读,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能形成共识。经过四年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独立学习的能力,我们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味去感悟。
二、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作者照照片的经过,以及对自然界与人世的看法,体会作者的感悟。
2.熟读、背诵课文第一部分,体会语言的“韵味”。重点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悟。
3.培养积累语言,体味语言的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幻灯片等
四、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韵味”这个主题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枫叶如丹》。
板书课题,并指导学生写字。要求:做端正,字写美。
2.新授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丹”的本意是什么?(红色)课题又是什么意思?(秋天的枫叶像红色)
师:作家袁鹰没有把课题写成枫叶是丹,而写《枫叶如丹》一定另有一番韵味。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35页,各自读书,读书时顺手把文中优美的句子或者有你认为富有哲理的句子画下来,你也可以在书上做批注,把你的读书感受,读书疑惑简单地在书边写下来。相信用心读书,你会有新的收获。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读书情况]
师:不动笔墨不读书,同学们都在书上画出了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指导朗读
生命在蝉鸣蛙噪中翕动,在炽热和郁闷中成长,在暴风骤雨中经受考验。
于是,凉风起了,秋天到了。万山红遍,枫叶如丹。丹,是成熟的颜色,是果实的颜色,是收获者的颜色,又是孕育着新的生命的颜色
再望望那株枫树,竟如一位凄苦的老人在晨风中垂头无语。
也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恍然明白:枫叶如丹,也许由于有跳跃的'、欢乐的生命,也许它本身正是有丰富内涵的生命,才更使人感到真、善、美,感到它的真正价值
师:同学们读的真美,散文就应该读出美味。那同学们在读书中有什么体会或收获吗?交流一下。
交流并引导学生美美地读。师引,书读得这么美,在读书中有自己的体会吗?或有疑惑吗?
交流。
师:通过读书我们知道这是篇什么体裁的课文吗?(散文)知道什么叫散文吗?散文它不讲故事,或者不以讲故事为主。主要在抒情,有写景,借景抒情,有的写事,借事抒情,写物借物抒情。也有写人,借这个人表达自己的情感,你们对散文有了很好的了解。其实,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的抒发,心灵的倾诉和思绪的流淌,这里有他对如烟往事的回忆,有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也有对灿烂未来的向往,读起来很美,让我们细细地读课文,用心去倾听作家袁鹰的心声。
学生读书
师:看着大家读书我读了这篇文章以后,我似乎感觉到,触摸到作者的心灵。选择你感触最深的部分和大家一起去倾听。
交流1——7自然段,通过个别朗读,教师范读,学生品读,让学生感受春天的希望,秋天的成熟。夏天的躁动与郁闷,从而理解自然与人世,处处相通。
让学生感悟,理解这一部分,背诵积累。
交流8——13自然段,作者叙述今年五月访问澳大利亚,看到株枫树如凄苦的老人,想到自己,可是当莉贝卡走到树下,有了活力那株枫书才展示它真正的美。
师:我们在来回顾一下这幅画面的内容: 静憩的青山——枫树(披满一身红叶)——满地的红叶,还缺少些什么呢?因此在作者眼中,这株枫树就象一位凄苦的老人在晨风中垂头无语。
考虑:为何要将枫树比作老人,有好多事物都可做为“凄苦”的代名词,为何要以老人做比?
教师归纳:作者将枫树比做老人,是将枫树人格化。看着这株披满一身将要凋零的树叶的枫树,即将进入生命的秋季。
板书:生命之秋
作者联想到了人至暮年,如果没有了生命的活力,就丧失了生活的勇气,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就会变的单薄,没有力量,就好象眼前这株枫树一般孤独凄苦。可是当莉贝卡走到树下,枫树就有了活力,那株枫树就有了它真正的价值,真正的美。
板书:秋之生命
投影品读:也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恍然明白:枫叶如丹,也许由于有跳跃的、欢乐的生命,也许它本身正是有丰富内涵的生命,才更使人感到真、善、美,感到它的真正价值,而且感受得那么真切。北京的香山红叶,自然能使人心旷神怡;若是没有那满山流水般的游人,没有树林中鸣声上下的小鸟,也许又会使人感到寂寞了。
师:同学们,你又听到了作者在向我们倾听着什么?我们谈一谈。
生谈:生命要有活力,即使到了老年,也要让生命的每一天都充实。
生谈:让生命每一天都有活力,到了老年生命才有丰富的内涵。
生谈:一个人可能没有大家聚在一起美丽。
生谈:美丽的风景要有人欣赏才会更有生气。
品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枫叶如丹,显示着长久的生命力。“霜叶红于二月花”,经历了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
师;大家很会听作者对你低低的诉说,这其实是在和作者做心灵的交流。的情感的交流。要交流就要有来有去。你们刚才广向作者索取了,广在听作者对你讲什么了,你们还没有对作者说点什么。所以下面还要用心灵去倾诉。每人拿出一支笔来。你可能有千言万语,要向作者倾诉,但是我只要你最想说的好一句话,写在书的空白处。就要一句你最想说的。你要能写出一句格言,警句来那太棒了。句子要精彩一些。就一句,
开始写。你向作者倾诉什么,倾诉你的心灵。写你最想对作者说的一句话。
学生交流:我要珍惜我生命的每一天,这样我到了老年我才能领略枫叶如丹的韵味。
……
总结板书,深化对课题《枫叶如丹》的理解,学生由感性的认识上升初步的理性人生观。
齐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枫叶如丹,显示着长久的生命力。“霜叶红于二月花”,经历了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
板书:
枫叶如丹
袁 鹰
自然 人世
枫叶 秋之生命(活力)
霜叶红于二月花
《枫叶如丹》是一篇叙事散文。它的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是篇难度较大的文章。在设计教学时我主要想以读促学,以读促教。在教学中具体是这样做的:
1、通过三个大环节和学生一起读书。一是初读,用心读文,读通、读美;和学生一起到文中倾听作者的心声;让学生去倾诉,倾诉自己在读完课文之后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的初步的人生观。
2、通过课件和《秋日私语》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秋季枫叶万山红遍的情景中,用心读书,到文章的字句中去倾听作家袁鹰的心声。
3、本课的题目《枫叶如丹》含义不易理解,我在上课之初给学生置疑惑,然后在引导学生熟读、理解的基础上,再来体会课文题目的含义——红红的枫叶就像红红的颜色一样,在众多颜色中显示着成熟的美。从课上情况来看,效果不错。
但本课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1、教师不能灵活驾驭课堂,没有做到以学定教。
文章语句富有哲理,字字珠玑。但在这节课上我,不能充分尊重学生,不能认真聆听学生的发言,并就学生的发言适时、适度评价。尤其在处理初读课文,找出美句的部分时,有的同学此时就开始谈感受,而我却被教案束缚,如果能就学生的发言即时评价,引导学生朗读理解课文,通过读揣摩作者的内心世界,可能教学效果更好。
二、一味重读,却没有实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
在学习课文时,我引导学生倾听、倾诉,这样学生的语言能力得以提高,但是我在处理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内涵却不到位。如果能通过读课文,让学生读出“枫叶如丹”的滋味,本课才会真正让学生受益。今后在我自己备课时要锻炼自己深入浅出的本领。
三、学生缺少自我探究的机会,不能落实“三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体现得不够明显,究其原因我认为还是教学设计中缺少学生自我探究的机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要不断磨练自己,深入备课,讲课时灵活处理教案,以学定教,心中有数,使得自己尽快达到师生互动,共同提高。
一、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
3、凭借具体会语言材料,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的天空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二、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
三、教学难点:
凭借具体会语言材料,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的天空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四、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拉萨的资料、录音机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那么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一起去看看吧!
(二)教授新课
(三)精读第二、三、四自然段
1、精读第二自然段
①拉萨的天空那么蓝,那么美,你们一定想读读作者笔下的拉萨了。请打开书36页,自由大声的朗读二自然段。读完之后,找到自己最喜欢部分把它多读几遍。也可以把你感受最深的词语在书上做上记号。
②如果你认为你已经读好了的同学,请你下读给你的同桌听,让他给你提提意见。
谁愿意把你喜欢的部分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指名说)
③指导理解朗读第一句话。
A、我喜欢“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这个部分。
B、那你请读给我们大家听听。
C、你能把你喜欢这一句的感受说给我们大家听听吗?
D、如果说得出来(拉萨的天很蓝)(如果说不出来)不要紧,请你再把这句话读读好吗?
E、同学们现在请你们站起来,用手摸摸天,你们能摸得到蓝天吗?(摸不到)好,请你们坐下来,你们看(出示图片)你们摸不到蓝天,课时为什么在拉萨的人们就好像伸手就能摸到蓝天呢?(指名说。如果还说不出来就可以问,同学们,你们看看我们这里的天空,和拉萨的天空有什么不同的吗?)(你真聪明真会想,请你坐下,拉萨的天空就像她说的那样蓝得让人感觉到用手就可以摸到)
同学们请你们再站起来,闭上你们的眼睛,你们现就在湛蓝的拉萨天空的下面,请你们把手伸出来摸摸,现在你们摸得到蓝天了吗?看谁最先摸到。
F、那么请你们带着自己的感受把这句话读读。
G、有谁想来读给我们大家听的?
H、是啊,拉萨的天空真蓝啊,拉萨的天空蓝得真美呀,来我们一起来把这句话读读。
2、指导理解、朗读第二句话。
A、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好像就浸泡在蓝色里面,让人感觉到它伸手就能摸到,那同学们你们还有喜欢其它部分的吗?
B、我喜欢“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这个部分。
C、那么也请你来读读。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
D、是啊!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呢!真是太妙了。请你再读读
E、蓝天可以洗脸,你们觉得怎么样啊?(真是太奇妙了)还有谁想读读的?
F、你们感觉怎么样?(评)
G、你听得真仔细,说得也很好。那你能把你的感觉读读吗?
H、这句话多妙啊!我们一起来读读。
3、指导理解、朗读第三句话。
A、同学们,还有喜欢的部分愿意和我们大家分享的吗?
B、我喜欢“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这个部分。
C、那么请你也来读读。
D、听了你读,老师也想来读了。如果老师读得好,你们能给老师点掌声吗?(范读、边出示图片边做动作的读)
D、谢谢你们,那请你们也能像老师那样读,甚至要能比老师读得更好。别着急,先自己在下面练习练习。
E、谁想来试试?(指名读)
F、你们听了有什么感想?(自由说,说得好的请他读,说得不好的也请他读读,然后再说)
G、那还有谁想试试的?
H、在白云的映衬下,湛蓝的天空多么纯净啊!在河畔草地的对照下,湛蓝的天空多么明洁啊!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句。
4、齐读第二自然段。
拉萨的天空真蓝啊,蓝得用手可以摸到,蓝得可以洗脸这么妙!蓝得无比的纯净,蓝得格外的明洁。那让我们把这纯净、明洁的蓝天的第二自然段一起读读吧!(配乐朗读)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
1、拉萨的天空真蓝,蓝得让人神往,它把我们的视线紧紧吸引,久久不忍离开。同学们!你们的视线想离开吗?想吗?(不想)
2、那谁愿意把自己的感受读读呢?(久久不忍离开,瞧他多舍不得离开啊。)
3、我们一起带着自己的感觉读读第三自然段。
4、拉萨湛蓝的天空把你们的视线紧紧地吸引了,你们是多么舍不得离开啊!
(五)精读第四自然段
1、同学们学到这儿,老师就想考考你们了。你们知道拉萨最有名的建筑是什么吗?
2、接下来我们就到布达拉宫去看看。
3、请你们自由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想,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A、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
B、你真会读书,那你能把你知道的读读吗?通过读书她知道了,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你们还有帮她补充的吗?
C、你也很会读书,那你能把它完整的读读吗?
D、你们有什么感受吗?(评)
E、老师的感受很你们是一样的。通过他的读让老师看到了,一年四季中不管是隆冬,还是盛夏,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
F、我们带着这种感觉一起来读这一句。
G、你们还知道了什么呢?(能说就指导读:边说边出示图片。你说得真好,正是因为在这湛蓝、纯净、明洁的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才显得更加雄伟,更加壮丽。这是多么美啊!请你带着你的感受把这句话读读好吗?)
H、你读得真好!老师仿佛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在湛蓝的蓝天下,显得更加雄伟,更加壮丽了。我们一起来读读。
I、如果说不出来就
a、请你们再读读这个自然段,告诉老师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的?
b、提出为什么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
(如果学生提不到这个问题,就有老师引导。同学们都没有什么问题了,不过郑老师可以有给问题想请同学们帮我解决。)
c、指名说,并出示图片,朗读这一句。
边说边出示图片。你说得真好,正是因为在这湛蓝、纯净、明洁的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才显得更加雄伟,更加壮丽。这是多么美啊!请你带着你的感受把这句话读读好吗?
d、你读得真好!老师仿佛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在湛蓝的蓝天下,显得更加雄伟,更加壮丽了。我们一起来读读。
J、蓝天下,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多么雄伟、多么壮丽啊!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段。
(六)指导背诵。
A、同学们!现在拉萨想请你们当中的同学当小导游,给游客介绍拉萨的天空,你们愿意去吗?愿意吗?
B、别着急,先请你们在下面练习一下等会再请你们来当小导游。
C、你们觉得这个小导游怎么样?
D、(评读)
E、那你们能比他当得更好吗?
F、(有时间再让他们练习)没有时间就直接请。
G、这么多同学都想当小导游啊,那好你们现在都是导游了,请你们一起为游客介绍,拉萨的天空吧!(出示图片配乐齐读)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感受父亲那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认识改正错误、从小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3.用已掌握的?品词析句?的阅读方法,多角度思考问题。领悟本文前后照应、先总后分的写法。
教学重点:
概括父亲关心我的具体事例,从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来感受父亲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
2.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上学有没有迟到过?迟到的时候,父母和老师是怎么对待你的?你怎么看待迟到这一现象?学生交流。
2.师: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家林海音小时候就是一个经常迟到的孩子,她写的《迟到》一文,让我们了解了她童年的故事,相信你们读后一定能受到启发。板书课题。
3.小组交流课下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情况,重点检查字音。同位互相进行评价。
2.汇报读书情况。教师对易错的个别字进行检查指导。
3.整体感知: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可引导学生从
①主要内容
②所写事情,
③文中人物——?我?和?父亲?等不同方面交流自己所读懂的内容。教师注意评价:学生表达是否清楚;是否抓住了重点;是否有与众不同的发现等。
4.质疑问难: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父亲为什么打我?打了我为什么还要给我送东西?父亲是否爱我?……) 5.评价,并引导归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小时候因为迟到发生在她和父亲之间的一个小故事。)
三、速读梳理,理清思路
1.快速读文,边读边想:作者林海音的父亲是不是一位好父亲?
2.同位互相检查初读课文的情况,清除字障、词障,扫清阅读障碍,重点检查是否把字音读正确、读流利,教师对易读错的字进行检查。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师: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全文内容。引导学生从?主要内容——所写事情——文中人物?等方面交流自己所读懂的内容。如,我读懂了,这是一位对我要求很严格的父亲,这是一位很疼爱我的父亲。教师评价,总结所读懂的内容是否正确,学生表达是否清楚,是否抓住了重点等。
4.围绕?上学迟到?这条线索,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全文整理为四个部分。
(1)我有赖床的习惯,恰逢今天下雨,我干脆不起来了。
(2)父亲严厉地惩处了我,而结果是,我上学也迟到了。
(3)上课的时候,父亲给我送花夹袄来了,我感受了到父亲默默的爱。
(4)从此以后,我成了到校最早的学生。
2.小组合作学习
(1)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运用学过的?前后联系、品词析句?等方法进行阅读,
(2)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悟,教师巡视、引导、点拨。
(3)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以引导点拨,力求让学生能理解全面、深刻,同时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5.质疑问难。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预计可能提出的疑难问题:父亲为什么要打我?打了我为什么还要给我送东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父亲?严?和?疼?中含着的爱,改掉迟到这一习惯的过程,
2、感受父亲那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概括父亲关心我的具体事例,从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来感受父亲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情诱趣
1、利用上课之前的这段时间咱们来背上几首诗词。
2、 评价。过渡:其实,我国古代的著作中有很多名句很富有哲理,也值得大家诵读。《左传》中就有这样一句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他的意思是说什么?是的,谁都会犯错,怎么样?你有过犯错的经历吗?敢在这么多人的面前说说吗?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人都会犯错,这并不稀奇,作家林海音小时候就经常犯这样一个错——迟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相信能带给你启发。
二、细读探究,解疑品读
师过渡: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主要在讲一件什么事?(作者小时候因为迟到发生在她和父亲之间的一个小故事。)
1.细读解疑。上节课我们提出了一些问题尚待解决,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文中找答案吧! (父亲为什么打我?打了我为什么还要给我送东西?父亲是否爱我?……
(1)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思考以上问题。在阅读时可以做些批注。
(2)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悟,要求组长组织学习,并做好记录,推选出发言代表。教师巡视、引导、点拨。
(3)全班交流。注意引导理解、讨论问题:父亲为什么要狠狠地打我?你从哪儿能读出父亲打得打得狠?(随机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①打的动作:从?抄起?、?倒转?、?一抡?等词语可体会出父亲打得非常用力,打得狠。
②打的声音:?咻咻?。
③打的过程:?从床头打到床尾?、?哭号?等可以看出打得厉害。
④作者的伤痕:?那一条条鼓起的鞭痕,红肿的,而且发着热?。从?一条条?、?鞭痕?、 ?红肿?、?发着热?,可看出本次打得的确狠,出乎人的预料。
2.体验品读:谁最能体会作者挨打时的心情?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她会在这时想些什么呢?
(出示句子)?我挨打了!
教学目标:
1、了解大自然的秘密,激发同学热爱大自然,保护动物的情感。
2、理解"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的含义。
3、学习读书的方法。
4、积累踯躅、伫立、颓丧、寂然、突兀、等词语的意思。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知识目标:
1、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2、学习读书的方法。
3、了解大自然的秘密。
4、了解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能力目标:
1、了解文章的线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的含义。
情感态度:
1、激发同学阅读兴趣。
2、激发同学热爱大自然,保护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了解大自然的'秘密。
2、知道人与自然的关系。
3、学习读书的方法。
4、理解"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们时刻生活在大自然之中,你了解大自然吗?你知道大自然的一些秘密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的秘密一文。板题,生质疑。带着问题看课文,找出答案。
二、阅读探究
1、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的词句先作上记号然后可以查字典。
2、检查自学效果
读一读:
欲进而止 巢穴 嘲鹰 踯躅不前 突兀而来 若无其事
颓丧 鱼贯而出 愚不可及 气喘吁吁 伫立 自作聪明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深入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同学读1、2自然段
师:作者去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的目的是什么?
生:观察幼龟怎样离巢进入大海。
师:太平洋绿龟只能在岛上产卵、孵化小龟,几个月后,小龟长大了,要离开巢穴进入大海了,你知道它们怎么进入大海吗?
生:一般在四五月间离巢而出,争先恐后爬向大海。
师:小龟在入海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危险呢?
生:成为鹰等食肉鸟的食物。
(二)、探究学习,释疑解惑
1、请同学们再次用心读课文并考虑:在幼龟入海过程中会遇到危险,那么幼龟怎样才干平安地进入大海呢?
(生默读课文后分组进行讨论)
同学汇报谈论结果
生:它们会先派出侦察兵出来侦察情况,假如有危险……
师:你们是从课文的什么地方知道它们是先派侦察兵出来侦察情况的呢?
生:第7自然段。
2、齐读第7自然段
(1)、是呀,虽然幼龟在进入大海的过程中会遇到危险,但是它们有自身的解决方法,这就是自然界之道。可我们人类却并不了解自然界之道,我们做了什么?
生:救了一只被嘲鹰叼啄的幼龟。
(2)、就在人们沾沾自喜以为自身做了一件大好事的时候,发生了什么?(语气变急)请在课文里寻找。
(同学默读课文8—11自然段,圈、点、划、写。)
生汇报(成群的幼龟爬从巢穴鱼贯而出,奔向大海,结果引来了许多食肉鸟,幼龟成了食肉鸟的食物。)
(3)、看着食肉鸟们大饱口福,此时,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同学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4)、虽然我们在尽力弥补,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几十只食肉鸟已经吃得饱饱的,这说明许多幼龟已经成为了它们的口中之物。请同学们想像一下,此刻,鸟儿们的心理;我们人类的心理。
生:食肉鸟们是得意、高兴、欢快……
我们人类是繁重、哀叹、悔恨……
(5)、是呀,此刻,鸟儿们是多么高兴、得意,而我们又是多么地后悔、痛心呀!谁想读一读?
(指导同学读出相应的语气、语调)
(6)、让我们来亲眼目睹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惨状吧。
(课件:几十只食肉鸟在疯狂地啄食着海滩上的幼龟。)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让同学真切感受到人类不遵循自然界之道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探究学习中获取更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