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说课稿6篇 八上语文说课稿万能模板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是桦川县第四中学的语文教师刘丹,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手段、说教学过程()设计、说教后反思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简介: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a、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b.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
a.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由以上目标我指定本课教学重点如下: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四)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二、说学生。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介绍丰富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物候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
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
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三、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破译大自然的语言,探询大自然的奥秘。《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并伴有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学生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我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我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本环节意在通过竞赛激励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这一部分我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
第三环节: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
第四环节: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我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抽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二、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选一名学生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给以适当的鼓励。
(4)教师提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三、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
我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学生构思写作后,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四、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我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五、探究课文、释疑问难。
六、走进自然畅谈收获。
七、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意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2.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意在强化学生们的环保意识)
3.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 妙笔去记录大自然的语言。(用准确生动富有科学性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意在培养学生观察和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八、教后反思
在本课的具体教学时,我走出传统教法的樊篱,自觉地将新课标的新理念渗透进课堂,将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将沉默无语的文本内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充满魅力、鲜活的教学内容,赋予了文体以飞扬的生命力。在老师富有启笛性和亲和力的语言导引下,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积极合作,惟恐自己没有展示和表现的机会。他们灵活地采用了读、听、看、演、讨论、争辩等各种形式。在此过程中,课堂变成了求知的乐园。学生的参与意识、想象力、创造力都得以超乎预想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得以很大程度的挖掘。此时,沉默已不再是金。“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事理说明文的特征,说明的语言、顺序等”这些抽象、枯燥的知识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教完本课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不是没有好的学生和文本,而是现代课堂呼唤让文本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好的教学语言、教学方式和教学艺术。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谢谢大家。
【序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基于这一理念,我申报了温州市名师课题《新课程下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并进行了积极的实践。这篇说课稿就是根据校极公开课改编而成的,从中可见本人践行课题的历程。
【教材分析】
1、单元教学目标:
(1)单元内容: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发达,中国的建筑、园林、名胜古迹独具特色,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八年级下第三单元反映的是建筑园林、名胜古迹。共安排了五篇课文,其题材丰富多样,主题集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说“屏”》则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文。
(2)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说明文的一般特点,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阅读现代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热爱和保护祖国文化的感情;
2、《说“屏“》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屏”是指“屏风”,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本文简单介绍了“屏风”的功能与种类,但这不是本文的重点内容,本文介绍屏风的目的在于提出期望:今天我们应更好的使用屏风。
(2)教材的处理:这篇课文特点鲜明,作为教学内容来看,不能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教学中应强调的是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的优美,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我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复习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不少学生可能没有见到过屏风实物,教师应该提供一些图片,学生有了直观印象后,本文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可以让学生自学课文,教师不必过多讲解本课内容,要调动学生的想像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艺术审美能力等。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相关知识;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目标: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学情分析】在朗读能力方面,学生方言较重;在课文的整体把握上,能力比较欠缺,缺乏比较系统的学习方法;在品味语言能力上,由于本课诗词较多,难于理解。因此我在问题的设置和学法指导方面,尽量做到具体,注意梯度,易于操作。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法:导读法―――创设情景,指导、点拨。
学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
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屏的小艺术品。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一面小屏风,由此导入:
1、同学们,这是一件什么东西?(工艺品、屏风)谁能用几句话说明一下。
(这是一件贝雕的屏风工艺品。它有四扇组成,每扇长12cm,高31cm。屏风雕有“断桥残雪”、“花港观鱼”、“平湖秋月”、“三潭印月”等四处西湖胜景。)
大家回忆一下在哪一篇学过的课文中提到“屏”?
(《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
2、除老师拿的屏风外,你还见过什么样的屏风?学生自由谈论,并继续展示不同形状的屏风(搜集到的关于屏的图片,并辅以简单介绍),让学生简单评述。
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3、作者简介
陈从周1918—xxxx)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遇到读不准的字查字典,并注上音。
读一读,写一写下列词语:(多媒体展示)
屏风纳凉帷幕(蓦地、坟墓、朝暮、募捐、慕名、摹仿)伧俗忒雅俗美感史诗驻足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回答以下问题。
自主回答:(多媒体展示)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2)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请找出具体句子。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由贝雕的屏风工艺品实物导入,创设情景,揭示课题,激发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获得切实的感受。用几句话说明,又检查了学生对说明文写作的掌握情况。通过此环节,引起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欲望。
通过这个问题的回答来复习旧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这是一篇自读课文的特点,因此在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尽情发挥个人的感受,无论从语言风格还是所运用的修辞方法、语段讲述的内容及描绘的意境均可,教师只要适时运用点拨引导法在精彩段落的写作和朗读方法上稍作指导,对于学生的发言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表扬,对于不当之处适当给予点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旨在扫清阅读障碍,重在让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达到汉字的辨形目的,培养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
限3分钟快速阅读课文,根据思考题概括课文内容要点,通过分段训练,理清课文思路,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这一环节实际也是训练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以及筛选、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的一个过程。注重朗读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注意变换方式。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3)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学生阅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讨论明确: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多媒体展示)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四)品味赏析拓展延伸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学生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
(4)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并用“我最喜欢这个句子,因为它”的句式回答问题。(多媒体展示)
学生可能会提到的句子。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小组合作讨论。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并表述自己的方法。然后派代表表达本组的意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通过问题的提出,让学生交流、合作,解决问题。
合作学习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合作学习要建立在学生真正自主学习的基础上。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技巧的指导。③合作的时间要有定量。④要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⑤汇报时的语言表述应为:“我们小组认为……”
展示不同种类的屏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就很有必要让他们勾画出自己感受最深、最喜欢或认为写得很精彩的语句或段落,并谈谈读后的感受。
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在品味语言的同时指导学生朗读。
开展讨论,可借助影视媒体中的某些片断加以重现,将使课堂更生动。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4)“…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5)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五)总结积累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1、拓展延伸
(6)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多媒体展示)
例: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7)想像一下,屏风将来会有怎样的用途?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六)布置作业
必做:美读课文三遍。把课堂上所说的“想像屏风的用途”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
选做: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
(七)板书设计
说“屏”
陈从周
作用
↗↖
分类→设置
巧
通过练习体会课文用词准确,说明事物生动形象的特点,指导学生课后摘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为下节课领会比喻修辞手法的好处做好准备。
多做激励性评价
从课前预习,到课堂学习及课后作业,紧紧围绕“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这一主线展开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环节旨在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让学生克服以往以书本为中心进行学习的倾向,实现教材内外的沟通和课堂内外的交流。
该题具有一定的发散性,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交流讨论,轻松自然地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厚了学生人文底蕴,加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的目标要求。因时间的原因,本节课无法完成,可布置学生课后探究。
布置此项作业,其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并将已经调动起来的生活体验深化,通过写短文,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作业布置应分层次。
板书设计的功能是简要而全面的概括教学内容。
一、研究课标及考纲
明确考纲对仿句题型的要求:
1、考查学生对语法、修辞等知识的综合运用,要求学生能根据不同的语境和要求,写出与例句内容和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上有密切关联的句子。
2、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3、考查学生思想认识水平,包括道德素质、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乃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为此,要真正做到“形神兼似”,解答好仿句题,就有必要先弄清需要注意的要素,找到突破口,理清解题步骤和方法。我教学的思路是:错例展示,辨析找错因,给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在互相比对的评价中,了解仿句习题首先要注意的几方面要素;兼顾学生实际情况,降低一定的难度,安排一组练习,自主探究解此类型题的思路和方法。注重学生合作探究找寻方法的能力培养。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全面了解仿句,并能做到“形神兼似”。
2、提高学生仿句的能力。
(这2点为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如此设定,一方面根据中考考点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从学生长远发展考虑的,仿句过程中可以触动学生追求美感的心弦,将会为日后工作和学习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其成才提供可能。)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评价甄别的意识。
4、培养学生对语言美的追求,点燃创新的火花,增加作文习作的素材。
(这2点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一方面从提高学习兴趣出发,另一方面从提高作文习作水平出发进行设定,均是根据我校学生其阶段性的心理特点而来。)
(2)教学重点
1.以仿句错例为切入点,掌握仿句习作的方法。
2.培养学生善于积累作文素材的习惯。
三、教学设想:
(1)根据学生基础较差的特点,采取错例辨析切入法。
(2)根据仿句训练题型广,容量大的特点,注重精练、精评。
(3)在训练中,突出学生合作、探究、评价能力的作用。
四、教法
错例辨析切入法
考虑到我校学生多次分流,所剩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的现状,在字词句上总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错误的情况。将学生以往的错例,先行展示出来,以调动学生甄别的积极性。通过必要的启发之后,让学生明确应该注意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如何避免此种错误的产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找到正确的解题途径。这就完成了“由易向难”教学的转化。此种学生容易接受的方法,势必带来学生探究的热情。这样自然就建立起了自主学习的氛围。
五、学法
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辨析——合作探究——归纳总结——练习巩固”。即展示错例,学生思考,自主辨析;小组合作,给出最佳答案,探究解题方法;整理解题思路,总结共性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善于引导,启发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六、过程
(一)导入语
同学们,你喜欢《读者》和《青年文摘》中那些美文吗?那你想不想也写出那样备受读者青睐的文章呢?(生答)荀子曾说过:“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要说文章就是江河的话,那细流便是语言、便是句子。好的句子组成好的文章。那么,怎样写出好的句子呢?万事从模仿开端。仿句由此产生,并成为中考命题者青睐的题型。那根据大家的经验,仿句应该仿什么呢?你掌握的如何呢?为了解决大家共同的困惑,我们今天就来研究一下如何仿句。(设计目的:在授课前,进行必要的学情调查,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现状,灵活掌握教学的侧重点。)
(二)错例辨析,找到错因:
(1)例:友情,是人生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蓄。这储蓄,是患难中的倾情相助,__________ ______,是错误道路上的忠言逆耳。
错例:
是疆场上的奋勇杀敌
(设计目的:此错例意在让学生注意仿句要与语段或仿句主旨相符)
(2)假如生命是鹰,不要畏惧困难,要张开翅膀在碧海蓝天中自由翱翔。
错例:
假如生命是草,不要顽强拼搏,要低下头颅在狂风暴雨中自惭形秽。
(设计目的:此错例意在让学生注意仿句要与语段色调相同)
(3)下列两个句子都写到“虚伪”。前一句直接表述,言简意赅;后一句连续类比,形象生动。请在“友谊”、“勇敢”、“信任”中任选一个词,仿写两句话。
例:虚伪和欺诈产生罪恶。
蚜虫吃青草,锈吃铁,虚伪吃灵魂。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例:
①勇敢和智慧产生英雄。
②鸡吃虫,猫吃老鼠,勇敢和智慧吃罪恶。
(设计目的:此错例意在让学生注意仿句要与例句句式相同)
(4)仿照下面两个比喻句式,以“时间”为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将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
时间:(不超过60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例:
时间老人告诉我们要珍惜光阴。
三月如同春雨,它能给人们带来温暖。
时间如同一颗尘土,它能带领我们漫游天际。
(设计目的:此错例意在让学生注意仿句要与例句修辞方法一致)
(三)小结:在学生对错例的分析中,让学生注意仿句题型中四个统一:主旨要统一;色调要统一;句式要统一;修辞要统一。
(设计目的:让学生利用形象思维、求异思维,找寻到错误的原因。难度适中,在学生能够接受的范围,学习的积极性也会相应的增强。在教师必要的引导下,做系统的总结,加深印象,为下面的环节做了铺垫。)
(四)小组合作完成习题后,展示各组给出的'最佳答案,并进行评价筛选(幻灯演示、实物投影)
(1)仿造例句再写出三个你对“语文”的理解的比喻句。
例句: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 ,让人回味无穷。
语文是_________________,让人_________________。
语文是_________________,让人_________________。
语文是_________________,让人_________________。
(2)仿例造句:
例句:我若是彩虹,就用我的绚丽点缀晴空。
造句: 。
(3)模仿例句再写一个句子。
例句:相互就是:痛苦时一起倾诉,相互就是:快乐时一起投入。
相互就是: 。
(4)仿写句子,句式与前面的例句相同或相似。
例句:历史不是一张白纸,你想涂成什么颜色就可以涂成什么颜色。
历史不是 。
(5)仿造下面例句写一句话,要与例句格式相似,并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例句:我不是挺立在高山峻岭中的巨松 ,而是辽阔平原上的一棵小草——为壮丽的河山添上一笔绿意。
造句: 。
(设计目的:这五道练习题,由不同仿句类型组成,意在经过这组比较简单的练习之后,建立学生的自信,并从中找到正确解题的路径,为解较复杂题型做好准备。)
(五)总结:学生讨论,回忆解题思路,由教师汇总明晰解题的步骤:审清题意(含四个统一)、“一定二仿三连”、检查验证。(见附板书)
(设计目的:让学生合作完成探究,解放老师单向讲授的束缚。学生交流自己解题方法时,也能够锻炼分析的能力,口语表达的能力,概括梳理的能力等。)
(六)、布置作业:《中考123》试题——仿句专项训练
(设计目的:专项训练,巩固运用方法的能力。)
(八)结束语:
今天,我们共铸了一把斩去仿句疑难的宝剑,相信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会把它磨得越来越锋利,最终“不战则已,战必胜矣”!
(九)附板书:(出示幻灯片)
一、准确审题
审主旨内容 (注意隐含义,保持与原句一致)
审感情基调 (如哀伤、喜悦、沉重、明快等)
审句式结构 (分句关系,关联词对应,标点)
审修辞格式 (比喻、比拟、排比、对偶等)
二、解题方法 “一定二仿三连 ”
第一步:确定对象(如仿句的主语、喻体等)
第二步:遣词仿写(注意形容词的润色)
第三步:连贯语句(注意词语搭配和语法关系)
三、检查验证
七、小结
这节仿句方法的总结课,通过错例的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多媒体的辅助,我相信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能够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训练,学生也能较轻松地从简单的例题中探究出解题的方法。通过调查和备课,我感受到要上好专题类的复习课,首先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难易程度,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确定是否先上一堂总结方法的课,“授之以渔”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这很重要。当然巩固训练也是不可缺少的。
一.说教材
《春酒》在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单元以民俗为主题和主要内容,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民俗更是异彩纷呈,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族文化。《春酒》一文是通过故乡特殊的春酒风俗,表达了思乡的主题。笔触细腻,有着浓厚的风土人情。学习本文,不仅让我们了解民俗,更让我们多了一份细腻的情感体验。在本单元中,本文是一篇略读课,语言典雅、蕴藉,但又很平易,我准备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二.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的意蕴。
(2).通过解读语句,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布置课前预习,搜集以思乡为主题的。
(2)探究---小组交流的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乡愁这一中国文学史的特殊文化现象,感受中国古朴淳厚的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
本文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春酒、会酒,醉了母亲,醉了“我”,也醉了无数读者,“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在“春酒”、“会酒”席上不断氤氲起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具有淳厚、优美的意蕴,因此我把知识与能力的第一个目标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的意蕴”。课标对阅读技能方面的要求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只有体味了的意蕴,以情促读,以读激情,才能真正地做到用心读、用情读。知识与技能的第二个目标是“通过解读语句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本文的人物善良、亲和,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本文的情境,氤氲着淳朴厚道的人情之美;语言真挚、平易、典雅、蕴藉,可谓语语动人,字字珠玑,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味。关于过程方法目标,只有预习课文,浅知课文大意,疏通不理解的生字词,收集和了解思乡,才能在学习时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课标中提到,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文化的营养,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说重难点:
我将本课重点定为:朗读理解课文。本单元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本课又是一篇诗化的散文,需要学生朗读感知。本课的难点是解读语句,深入理解内涵。八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储备的限制,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与体会,难以理解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对文字的理解又往往浮于表面,因此我把这个定为难点。近年来中招现代文阅读试题突出对文本的理解,而理解文本首先要理解语言。这也是学好语文的立足点。
四.说学法
这篇主要是通过儿童的视角写故乡的风俗人情,非常适合初中生阅读,但学生的品析仅仅是浅层的感知,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举例示范,边读边品,读出感情,读出意味。比如:课文最后一段“究竟不是地道家乡味啊。可是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学生如果读不好就不能理解这是作者在直抒胸臆表达思乡之情。所以要引导学生反复读,让他们读出其中的失落无奈和无法排解的惆怅,这样就能通过这个句子理解本文的主旨所在。
五.说教法
学生的朗读能力普遍不高,本文意蕴丰富,而笔调素淡,不用心朗读体味,其中情味是品味不出来的,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细细读、反复读,在读中品,在品中读,读出情感,读出意味。在品的过程中教师可先做示范,这个示范要细、要具体、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在他们的水平上有所提高。比如,在品味语言时教师举例:“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我的品析:“一马当先,不请自到”写出了“我”对喝春酒的急切与热情;“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比喻奇特形象,蜜蜂小小的,很可爱,很像当时的“我”,同时这句话和后面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体现了乡邻们的淳朴与盛情,短短的几句话,馋嘴的、可爱的“我”跃然纸上,形神毕肖,而淳朴的乡情正像“我”这个形象的背景气氛,氤氲开来。
六.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
有一种酒,一点点,就能醉你到白头,
有一种情,一点点,就能牵动你的心,
有一些人,虽然离去,但你永远难忘他的个性,
有一些事,虽然遥远,却又总是那么清晰……
这酒,是什么酒?这情是什么情?这些人,是怎样的人?这情事, 是什么样的事?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作家琦君的散文《春酒》。
二、)整体感知
1、积累字词,读准字音:进入课文之前,我们先来学习一下课文里面生字新词。
家醅(pēi) 气氛(fēn) 两颊(iá) 煨炖(wēidùn) 枸杞子(gǒuqǐ)
薏草(ì) 斟酒(zhēn) 炮制(pá) 挑剔(tī) 橄榄(gǎnlǎn)
门槛(énǎn) 过瘾(guǐn)
2、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给大家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好吗?谁读完了、找到了,就把手举起来,大大方方地把手举起来,从你的手上老师可以看到你的自信。(赏读)
只要你读响亮了,就是好!
只要你读得让我感觉到你是喜欢这个句子的,就是很好!
读得让老师和同学们都不由得喜欢上这个句子了,那就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好!
3、初步感知作者的思乡情
明确:
1)有一种酒,一点点,就能醉你到白头,这种酒叫——(春酒)
2)有一种情,一点点,就能牵动你的心,这种情叫——(乡情)
3)有一个人,虽然离去,但你永远难忘她的个性,这个人叫——(母亲)
4)有一些事,虽然遥远,却又总是那么清晰,这些事是——(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童年的记忆。)
板书:我 过新年
母亲 喝春酒 乡情
乡邻 喝会酒
三)品读课文,鉴赏精彩的语言
细节是鲜活的花朵。琦君正是通过文中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抒发了她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的浓浓情思。阅读文学作品,只有细细品味文中的细节,才能充分体味文中的感情,理解的意旨。
教师要带领学生细细读、反复读,在读中品,在品中读,读出情感,读出意味。在品的过程中教师可先做示范,这个示范要细、要具体、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在他们的水平上有所提高。可采用学生自读自评,自读他评,师读生评,生读师评等多种方式激活学生,让他们动起来,激活课堂。
1)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写出了我当时情不自禁,对喝春酒充满期望而急切的热情;也写出了当时“我”很“馋嘴”、可爱的样子。“总是”一词写出了我对春酒的期待之情,“一马当先”写出了我急切的心情,“不请自到”让我感受到了乡人们相处的融洽,“肚子吃得鼓鼓的”写出了一个“馋嘴”的可爱的小女孩子的特别,“蜜蜂似的”,形象地写出了小女孩子吃得饱饱的样子,突出了她的可爱。“捧”字写出了小女孩对吃的东西的喜爱和珍惜。
2)“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
这句话写出了母亲非常得意的心理。(情趣)请一个学生起来给大家读读,其他同学听他读得怎样。为什么没读出来了?这一语气词表达出了母亲非常得意的心理。朗读时注意读出这样的语气。
3)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写出了“我”对母亲的八宝酒很喜欢,很馋的样子。(情趣)(甜蜜的感觉)“偷偷”而不是当着母亲的面,表现“我”内心是非常想喝的,但又不能让母亲知道的隐秘心理。“好几回”是指多次,而不是一回、一次,足以见出母亲的八宝酒对“我”充满了诱惑,也显示出“我”的可爱。
那我们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读读看,看他是否能读出这样的感情来。
4)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了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写出了“我”的可爱和情趣。(情趣) “只”和“一点点”说明对母亲的“小气”而感到不满足。“走来走去”表明了他即使是只得到了一点点的酒,但还是格外珍惜,舍不得喝。“捏”是对撒了虽不是很多但自己很是珍惜的一点点后的失望。“直”表现小花猫对八宝酒满是喜欢,舔个不停,煞是可爱。“呼呼”地睡了,表现了小花猫舔碗酒后的相当满足和陶醉的情态。“也是”一词,是以“我”当时的心理来揣摩小花猫的,可见“我”也同小花猫一样馋得要命,也写出了“我”的那种童趣。
请一个同学来给我们来示范朗读。其他的同学注意欣赏,听他们读得怎样。师再次强调几个重读的词语。大家来共同朗读这两句话。
5)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这句话写出了“我”当时很撒娇,很嘴馋的情态。(情趣) “靠”和“点”说明“我”年龄虽小但很机灵。“舔一舔”说明她想喝但又不敢当着大家的面去喝,只能“舔舔”,即便如此,也让她很过瘾。 “才”在和“只有”搭配,足见她的嘴馋了。
6)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写出了“我”焦急等待的心情,小时候,我那企盼的神态。(情趣)若把“眼巴巴”去掉,就不能够写出小女孩那种盼望的眼神,目光里满是期待和向往。
7)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得到别人表扬后的得意和些微的“羞愧”。一副农家妇人的样子。“其实”这一副词十足地写出了母亲做八宝酒就是为了让别人能够品尝到其中的浓香就很开心、荣幸和满足了。一个贤妻良母就真实地再现了出来。
8)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
写出了花匠阿标叔的老实善良、纯朴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是故乡浓厚、淳朴人情的最好体现,不说话,总是乐呵呵地做事,能为很多人带来快乐,自己是非常高兴的。
9)“我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
这看似十分随意的几笔细节描写,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大家是如此喜爱这小姑娘,在故乡,邻里之间是如此亲密随和、融洽温馨。这种家人般的氛围,这种温馨的人际关系让人向往不已,而这一切都只包蕴在文中极不起眼的一两处细节中。
四)悟读课文
1.感受文中最能表现作者思乡情感的段落,试读出其中的深情
读琦君的书像翻阅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江南。作者把这种深深的思念之情,浓浓的怀念之意,集中地浓缩在的哪一句话里?请大家试着读一读,读出作者寄予在其中的深情来。
究竟不是地道的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大家刚才读得是不是味道还不够浓?再来读一遍好不好?只读最后一句。读出这种味道来,读出那种失落,那种追想,那种怀念,那种不可复得的心情来。
2.介绍琦君,感悟最后两段思乡的深挚热烈和对家乡味的迷恋,再读最后一段
琦君1917年生于温州。她12岁随家迁居杭州,1949年迁至台湾,后定居美国。自去台湾以后,琦君就再也没有回过温州,她现在已经88岁了.琦君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五)迁移拓展
古往今来,有很多的文人墨客写过表达思乡、思亲之情的诗句。古有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现代有余光中的《乡愁》等,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所知道的思亲、思乡的名诗古句,体会古今游子的思乡爱国情。
七、说作业
让学生积累有关“思乡”的诗句,写在摘抄本上,并注明是用什么事物寄托情感的。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岑参《逢入京使》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王建《宿建德江》
八、说板书
在讲课过程中随着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渐呈现板书,以人、事、情为主导,理清课文思路,加深学生的印象。
春酒
——琦君
我 过新年
乡情
母亲 喝春酒
家乡味
乡邻 喝会酒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八年级(下)语文第五课——《再塑生命》
2、知识联系及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在学生对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本文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将叙事和抒情有机结合的表达能力;本文人文内涵丰富,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对人生、生命有所感悟,在情感、价值观上引导学生理性地思考爱、理解爱。总的来说,从八年级的整个教材体系来看,本文贴近学生生活,语言优美,无论是在能力的培养方面,还是情感的提升方面,其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3、教学目标及确定的理论依据:
依据新课程标准对阅读者的要求,即:“欣赏文字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到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的感人的形象、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我初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在培养学生整理,概括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借助幻灯片,课堂小游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交流中,让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情。
2、说学法:
主要是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另外还有声情并茂的朗读方法;运用泛读、精读搜索信息的方法;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1、整体设计的教学理念:
本节课以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学理念,通过活动、小组讨论等形式,力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模式为引导激趣。
感知课文理解“生命”。
合作探究“爱”主题升华“爱让生命绽放光彩!”
2、具体教学设想:导入:以“瞎子猜字”这个游戏导入,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试着走进聋哑人的世界。
同学们,世界是美丽的,我们可以感觉到阳光的色彩斑斓,花儿的婀娜多姿,鸟鸣的婉转动人。但还有一种人,他们生活在没有色彩,没有声音的世界里,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瞎子猜字”,对于他们来说,能生存下来已需要足够的勇气,而要出类拔萃,有所成就,那简直便是一个奇迹。今天,我们便要走进一个奇迹,共同见证一个奇迹的诞生时刻。让我们共同走进海伦·凯勒的心灵世界。
游戏要求:同桌之间合作完成,一名同学按照幻灯片上所出示的字在蒙上眼睛的同桌手心上写一个字,计算成功率;做完后,两人交换角色,再进行一次。第二步: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对海伦·凯勒及其老师莎莉文小姐的平事迹的认识和了解。
①学生演示自己所查询的资料。(学生将资料进行整理,用投影仪或幻灯片进行演示)
整理资料要求:语言简明扼要,按照姓名、国籍、成就、生平、他人评价,带给我们的启发等要点归纳。不重复不罗嗦,适合多媒体演示。
②教师准备图文课件材料(进行相应补充)
幻灯片1:19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马克·吐温
幻灯片2: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夺去了她的视觉和听觉,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1887年3月3日,对海伦来说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这天,家里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安妮·莎莉文。安妮教会她写字、手语。然而,一个人在无声、无光的世界里,要想与他人进行有声语言的交流几乎不可能,但是,海伦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夜以继日地刻苦学习,从未放弃努力。
幻灯片3:好学、坚毅、敏察、极高的悟性以及丰富的情感是海伦的突出特点,她在心灵深处大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她靠着自己不懈的努力,考进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大学期间,在师长的鼓励下,她开始写作。在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她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并在繁忙的工作中先后完成了14部具有世界影响的著作。最著名的是其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海伦所创造的奇迹与她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但她能走出心灵障碍,重塑生命,却不能不归功于她伟大的老师——安妮·莎莉文女士。
幻灯片4:莎莉文老师将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隽永深沉的爱心,像春天的种子深深植于海伦·凯勒的生命,以无私的爱重塑了她的生命。海伦深深地感激自己的老师,她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首先要长久地凝视我的老师。
幻灯片5:安妮·莎利文波士顿珀金斯盲人学校毕业。精通盲文,有崇高的献身精神和科学教育方法,20岁开始教海伦。她的教授方法是:将字母按入海伦掌心,教她物件的名称。
幻灯片6:这篇课文选编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原是互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三篇文章,合在一起编成课文,并用空行使其自然分为三部分,主线十分清晰。
第三步: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结构。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整理,概括的能力。
A同学们,本篇文章的题目是《重塑生命》,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让我们一起来见证“重塑生命”的历程:
回答要求:要求学生先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然后在文中找出体现海伦心理的句子进行朗读,体味语言。
①生命的原貌:我的生命xxx(像大雾中的航船,课文第4自然段)
②光辉的起点:xxxx(相识,课文第5自然段)
(背景幻灯片展示莎莉文小组把我抱在怀中的图片)
③幸福的复苏:生命中拥有了xxxx(文字,课文第13自然段)
(背景幻灯片展示莎莉文小姐叫我识字的图片)
④成长的浪花:生命中拥有了xxxx(大自然,课文第14自然段)
(背景幻灯片展示海伦和莎莉文小姐在树上的图片)
⑤生命的升华:生命中拥有了xxx(爱,课文第39自然段)
(背景幻灯片展示莎莉文小姐紧紧搂住海伦的图片)
B、谈谈对“重塑生命”的理解
教学重点:进一步培养学生整理,概括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文字,在文学中寻找证据,分析问题的能力。
问题1、同学们,刚才我们大家一起见证了“重塑生命”的历程,那么同学们现在对“重塑生命”是怎样理解的呢?
明确:意指“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这里指海伦的生命希望和热诚在安妮老师的教育下被唤醒,使她从寂静又黑暗的孤独世界回到了光明和快乐之中。
问题2、同学们,“重塑生命”的过程是一帆风顺的吗?举例说说。(引导学生分析海伦学习“怀”和“水”的区别段落,讨论海伦再塑生命成功的因素。)
(幻灯片展示)挫折:将“杯”和“水”混为一谈(不能分清“杯”和“水”)在海伦:与老师发生争执不耐烦,摔洋娃娃高兴
房里莎莉文:重新练习“doll”把洋娃娃扫到炉边把帽子给我
在海伦:清泉从我手中流过理解井
房莎莉文:将我的手放在喷水口下在我掌心写“water”
总结:海伦最终最胜了挫折,创造了奇迹,完成了生命的重塑历程,同学们,看完了她的故事,你觉得一个人要重塑生命需要具备哪些因素呢?
明确:毅力:小海伦没有对认识文字放弃
灵感:小海伦通过水受到了启发
求和欲:小海伦对新事物拥有极大的热情
好的老师:莎莉文小姐富有爱心且教学技巧高超
……(根据学生回答补充)第四步:探究与讨论:莎莉文小姐应该教会了海伦·凯勒许多东西,为什么海伦重点写“认识文字”“拥抱大自然”“理解爱”三个部分呢?
同学们,当海伦回忆起她的老师莎莉文小姐的时候,内心充满了感激,以前的一幕幕仿佛就在眼前。海伦在回忆“老师”给自己的帮助时,将“认识文字”“了解大自然”“理解爱”放在了最前面,你是如何理解的呢?你认为莎莉文教给海伦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明确:文字是人类交流的灵魂
大自然是人类的依靠
爱让我们变得崇高,人类因爱而伟大
……开放式命题,根据学生回答恰当引导既可。
老师小结:回顾生命再塑的历程,想像海伦的种种努力以及她所遇到的种种艰辛,我们不难发现:莎莉文老师教给了海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用自己的爱去感受世界最美好的一面,去善待每一个生命,水是有生命的,大自然是有生命的,爱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美好,美让海伦变得坚强。莎莉文小姐不仅教给海伦爱的真谛,她自己也正是用爱改变了海伦的人生。第五步:结束学习,布置作业。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光明有声音的世界里,但不要忘记,我们的身边还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仍然生活在黑暗和无声的世界里,我们的爱可以重塑他们的生命,带给他们温暖,带给他们光明。让我们一起说!(做春节晚会的手语:我爱你)
(背景音乐:刘欢《重头再来》徐徐响起)作业:
1、到图书馆或上网搜集更多关于残疾人成才的事迹,摘抄在读书笔记上。
2、莎莉文小姐认为:“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你也有许多关于爱的经历吧?写写看你心中的爱是怎样的呢?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二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 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使学生了解作者韩愈怀才不遇的情感,理解“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主题。
3. 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培养学生对人才的认识。
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学习的难点。
三 教学方法设计
新课标指出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加强了课文的朗读环节,以语气作为切入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强烈愤懑不平的感情。
加强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习法等等教学方法巩固学生的文学积累。
四、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由《神雕侠侣》中杨过遇小黄马的经历导入。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
(二)诵读感知:
1.听课文录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顿节奏和重音。
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体会文中11个“不”字的语气。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体会句中关键字词表达的感情。
4.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教师提出讨论题:为什么韩愈会在文章中流露出这样强烈的愤懑不平之情?提示学生;联系韩愈的生活经历。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强调作者25岁已高中进士,但一直得不到重用的怀才不遇的经历。从而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
千里马”的寓意。
5.细读第三段,体会“天下无马”、“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的语气。
让学生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体会到明君对人才的重要性。
6.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韩愈,齐读全文。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本设计力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 )积累提升:
1. 译读积累:分小组合作串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独立圈点总结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教师提示学生研究“策、其、食”的不同用法。
这个环节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学法,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
2. 交流探究:每组派出代表,或翻译全文,或交流重点词句,或提出质疑。
解词练习,教师提出:故、或、虽。以前在何处学习过?
3. 背诵积累:
4. 知识迁移:1)以“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有太多的中国文人有这样的遭遇了。”为开头写一段话,融进这些失意的文人以及他们表现这种情感的文句诗句。
2)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这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怀才不遇整体印象,认识到这是个时代的悲剧。然后再联系到今天的生活,拓宽其对人才的认识。更好的达到本文的情感目标。
附:板书设计
五、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马说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识别人才的人)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 (痛惜)
(埋没人才的人)食马者不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
(有才能的人 )其真无马也邪 ——其真不知马也 (嘲讽)
托物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