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优秀作文7篇 目送作文600字作文
8月28日,对我来说是个很特别的日子,直到晚上,我还回忆着白天的事:我和童心俱乐部的8个同学,一起去了湘潭市湘乡县东江乡小学献爱心,仿佛一切都历历在目,那感人的场面好像永远都挥之不去!
东江小学在一个极偏僻的地方,从东江村进去要30分钟的车程。一路上都是泥泞的土路,路边还能看见许多破旧的房屋。来到东江小学,远远望去,四周都是小山和绿树,风景优美。走近一看,这座学校连一个校门都没有,一块光秃秃的土坪,应该就是操场了。孤零零的一幢二层楼,有点破旧,难道这就是教学楼?
东江小学的罗校长把我们接了进去,刚刚还在车上嬉笑打闹的我们,不知道为什么都收敛起来,只是好奇地打量着四周。我们先去参观了校舍,一共五间教室,每间教室里稀稀拉拉地摆着十几套课桌椅,上课铃是一个大铁盘,用铁棍子敲。老师一共才4位,教小学一至六年级的全部课程。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同学们都在坚持努力学习。”罗校长自豪地说。这里孩子要克服的困难很多,比如说,每家每户离学校都很远,同学们要走很远的路才能来到学校,最长的要走十里路。“这么远,怎么走啊?”一名俱乐部的同伴问。旁边一名东江小学的同学说:“没什么,习惯了。我每天都是早上四点就起床,早饭都不吃的。”他说得很平淡,可是我看着他黑黑的、透着坚毅的脸庞,被他深深地震撼了!
很碰巧,我们碰到了南开大学前来支教的大学生哥哥姐姐们,他们在这呆了半个月,那天是他们最后一天教学。听哥哥姐姐们说,暑假虽然天气炎热,可是同学们每天都顶着烈日上课放学,从不迟到早退!是啊,对知识的`渴望,能让他们战胜一切困难!
简单的联谊会开始了,我们表演节目后,大学生哥哥姐姐们也唱了歌,那些孩子们纷纷上去献花。我仔细一看,都是刚刚采回来的野花,有些还带着泥土。这些花束虽然不像玫瑰、百合那样鲜艳,但我看见了乡间孩子的质朴感恩之心跳跃在那一枝枝野花中间!
半天时间很快过去了,我们要离开了,每个人的目光里都流露出依依不舍!我读懂了,大学生们的不舍,是因为这些孩子们上进求知;孩子们的不舍,是因为那颗感恩的心;而我们的不舍,是因为我们希望帮助得多一点,更想让这份爱心永远传递!
书架上放着一张老照片——天很蓝,水很清,草很绿。这是我的老家,我几年前山清水秀的老家。
我常常来这儿散步,但现在已经变得让人无法靠近了,那片鸟语花香的草地上建起了巨大的厂房,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上接上了粗大的排污管。高大的树不见了,清新的空气不见了,换来的是直入云霄的烟囱和四处弥散的难闻的味道。
不觉想到几年前的那一天,目送着大卡车带走所有绿色的那一天。
那一天的我还是如往常一般在大草地上玩耍,在花草间追赶蝴蝶,在溪水边寻找蝌蚪,在岩石边寻找蝈蝈。但是只听“倏--”的一声,我转头看见一辆巨大的卡车停在我的身边,卡车大得吓人,它可怕的模样让我认识到事情不妙了。
草被他的轮子碾平了,我心疼地看着它们。卡车难闻的气味驱使我离开。从车上下来几名工人,他们熟练地挥舞着各式各样的工具,什么斧头、锄头、锯子等等。溪水很快被他们搅脏了,高大的树木随即轰地一声倒在地上,我似乎听到了树木的哀号。
我被吓坏了,惊愕地躲进了奶奶的怀里。村里的老人们在一旁叹气,“多好的地方呀”。那些天天在这片乐园嬉戏的小孩子们呆呆地望着眼前发生的.一切,他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他们肯定知道以后再也不能在这里玩耍了。只有小张叔很高兴,他说厂子来了,大家都可以去厂里上班,有啥不好。气得张爷爷胡子都翘起来了,一个劲地骂儿子……
那时的我还太小,不明白他们谁对谁不对。但是我隐隐觉得山清水秀的家乡将从此远离我们。
后来,我常常回来,可再也没有那么痛快地玩了。我不知道该去哪里玩,也知道该和谁玩,而闪闪发光的萤火虫、摇着尾巴的小蝌蚪、吊着脑袋的蟋蟀也再也没有来找我玩过。
高楼一层一层地搭建起来,烟囱一节一节地往上长,大树一棵一棵地往下倒。高楼建完了,工厂启动了。我和奶奶站在路口,我们望着卡车载着大树,一辆一辆往外走。我们目送他们离开,我们目送化工厂的烟灰消失在阳光下,我们也目送着草地、溪水一起走远。
奶奶又叹了一口气,再见了,我山清水秀的老家。一阵风吹过,吹起一根根折断的小草,我看着它越飞越远……
生命中,总会有一个人,在你的背后,目送你默默走远。
上小学的第一天,妈妈肩背着我的粉红色书包,我的小手牵着妈妈的大手,一同走在去往校园的人行道上。我的步子小,妈妈也不急,和我一起慢慢地走。从我们身边飞驰而过的电瓶车一辆一辆,一些学长学姐也大步地超过我们。即将要到校门口,妈妈停下了,她松开一直牵着的我的手,从肩上取下小书包,放在我的双肩上,很细心地帮我调短背带长度。我黑亮黑亮的大眼睛看着她,有些呆滞、疑惑,小手伸过去,抓得更紧了。
妈妈仿佛猜到了我内心的疑惑和恐惧,蹲下身,在我的脸颊上轻轻一吻,说:“去吧,好孩子,妈妈就在这儿看着。”当我的左脚跨过那一条黄线时,我的手中只有一团妈妈残留的余温。我转过身,看到她温暖,坚定的目光,始终在原地注视着我。妈妈没有来,也没有离开,只是站在我的身后,望着我渐行渐远。
五年级的暑假,爸爸和妹妹要去奶奶家。我们母女俩到火车站送他们父女俩。在去火车站的路上,妹妹还在妈妈身边撒娇,一会儿靠着,一会儿坐着。还把小脚放在我的腿上,发出清晰响亮的笑声。到了等候室,我和妈妈进不去,只好在外面看着那一高一低,一大一小的两个身影离我们远去。妹妹时不时转过头来看看我们,眼里满是不舍,刚才的笑容早已消失无踪。我们注视着他们,直到他们融入茫茫人海,我们才离开。回家的路上,我始终感觉身边空荡荡的,少了什么。
六年级毕业,我一个人去奶奶家。又是这个火车站,如此熟悉的地方。在那一道严格把关的口子外,有一个人站在透明玻璃外——妈妈一直在我身后,默默注视着我这个逐渐长大的女儿。我进了安检口,向她挥挥手。她的笑,美丽而温暖,她眼中流露出千丝万丝的'不舍和感慨。虽然无法挽留我,但那道视线,如暖阳般灼热,使我小小的身躯充满力量;又如风筝纤细的丝线,远看难以察觉,却牢牢羁绊着即将远行的我的心。
难忘在身后默默目送我渐行渐远的他或她,他们的眼中的深情让我铭记。这一束束温柔的目光,聚集在一处,触动着生命中最柔软的部分。他们的目送,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中,伴我一起勇敢前行。
清风徐起,身影若现。石门前的那一踏踏青苔,绿的发光,站在不远处,便闻到一种清新的味道,令人神清气爽。
忆起儿时,每天看着家里的人忙忙碌碌,为生活而奔波。幼时,我并不是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的,父母是家里的唯一顶梁柱,要外出工作,而我,从读书起就交给了爷爷奶奶,那时,老人家身体都还好,每天其乐融融一家人。爷爷则是每天负责送我上学,那条路说远也不远,说近也非近,经过一片橘子林,一条清澈的河流,几个宽阔的田野,漫步一小段便到了幼儿园,爷爷有时会带我去早餐店吃个早餐,有时在家里吃的,记得有一次,爷爷买了一碗三鲜粉,里面放了酸豆角,我开始没注意,爷爷说别人已经放了,就叫我吃掉,别浪费了,把我送到学校门内,他便转身准备离开,我站在门口,用一种不舍的眼神望着他那挺拔的背影,他一直走走,我还望的见,我跑到离他比较近的地方,便放慢了脚步,一直紧紧的跟随在他身后,他最开始并没有发觉,走了一小会,他发现了我,他没有生气,而是蹲下了身子,将我拉近了点,他用他那大人的手握着我那还没有他巴掌一半大的手,温柔的问,你怎么过来了,早餐都没吃,我当时有点懵,我直接就回答,爷爷,我不喜欢吃酸豆角,爷爷听到我说的,他顿时笑了,像小孩子那般甜蜜,你不吃可以扔到垃圾桶啊,怎么一路过来了呀,来,爷爷帮你选出来,在这里坐着吃完再回学校吧,我望着他,点了点头,便吃了粉,我们俩肩靠肩地坐在马路边,一边说话一边听着来路的汽车声,吃完后,爷爷就送我回了学校。
他每次送我去学校,一转身,便不会再回头,他也是在不舍么?和我一样么?每天的放学时刻,我早早的就在学校楼上,看到爷爷在那颗树下等待着我,下雨天,他便在小卖部的屋檐下站着,无论春夏秋冬。随着时间的移逝,我慢慢长大,他慢慢变老,我每次回老家看他,他还是会开心的`像个孩子一样来门口接我,可是,当我离开时,他总是一直在门口站着,直到我远远离去,他也许也像小时候我望他离去的背影的那样望着我吧,频频回头的我,看到爷爷站在门口,我心中有种莫名的难受感,目送,这个词,本身充满了伤感,一次次的目送,无非是在刺痛我们的心。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目送不是我们的全部,应该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天。
秋天的来临,枯黄的树叶一片片打旋着飘落下来,春天的来临,它们又会渐渐冒出嫩嫩的绿芽。春去秋来,目送从未结束
我的童年时光是在故乡的村庄与爷爷奶奶一起度过的。那时候,父母工作繁忙,每周末回来一次,周一一早又得离开。
每当这个清晨到来,爷爷便会牵着我的手久立在村口,目送爸爸妈妈逐渐消失在视线里。那时年幼,我常常含糊不清地哭闹,爷爷偶尔也蹲下身来哄哄我,更多时候,他就呆呆的望着远处,目光显得意味深长。那时候我总是不明白,为何每次爸爸妈妈的身影完全消失后,爷爷还要在那里久站,沉默不语。我总觉得爷爷送别的方式颇似一场仪式,就像田间的蒲公英欣慰地送别无数飘飞的种籽一样,庄重而奇特。
这是幼年时期,我眼中的目送,其中况味,是我不太理解的。
念中学之后,父母把我接到城中,爷爷奶奶不愿离开乡村,这一次,我与爸爸妈妈站在了这头,爷爷依旧站在那头目送我们。我知道,当我们的身影消失后,爷爷还一定站在那里。
中学的生活日益忙碌,我也越发成长独立,或许是青春期的叛逆吧,有时也会把爸爸妈妈的关心当作叨扰,父母关切的目光,有时仿佛成了多余,我多想告诉他们,我已经长大。
第一次独立外出,应该就是这次夏令营活动。父亲帮我背着行李,把我送到动车站,先是一遍遍叮嘱我一些琐碎额事,然而又跟带队老师反复叮咛,那时我心里暗暗发笑,心想我都是个大孩子了,难道还照顾不好自己吗?
我跟着同行的人群进了车站,只是偶然一回头,瞥见了父亲的身影。仿佛是第一次,我隔着人潮看着我的'父亲,他个子不高,垫着脚尖,将脖子用力的往高处探,眼神中有着一种殷切的期盼,没错,我想他正是在找寻人群中的我吧。此刻,我离他越来越远,有些近视的父亲或许很难在穿着统一服装的人群中分辨出我来,他只能这样,有些慌乱,有些焦急,目送着眼前的队伍离去。
恍然间,我想起了爷爷,想起他意味深长的目送。我终于明白了,也许时光流转,也许岁月变迁,不管孩子去到哪里,走向何方,总有父母的目光在身后,追随着你,送你离开,见你远行,盼你成长,等你归来。我想起龙应台说的,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想到这里,我的眼眶中再也忍不住泪水,我努力朝父亲的方向挥舞着手臂,我希望他能看见,我相信他能看见。
我慢吞吞地将笔放入笔袋,又慢吞吞地拉好书包的拉链。分明一切皆已整理妥当,可我依旧只是坐在原位,支着耳朵听着她推开大门,轻轻道一句“老师再见”又再度合上,这才也起了身离开,慢吞吞地在她身后拖沓着步子走着,目送着。
很久没这样目送过她了吧,我想。自从即将迎来毕业的那一个盛夏后,我与她彻底沦为了陌路人,相见时连微微颔首也不愿了,只是低着头,快步走过。
可是,在那个六月之前呢,在那场争吵摧毁我们的友谊之前呢,我们也曾有过一段真心快乐的时光吧。那时我与她在同一处上课,每次下课后,我总会故意绕一段远路,将她先送回家,然后再目送着她上楼。
她习惯迈上一两层楼梯后再扭头与我挥手告别,这时候她的马尾会随着她的摆动而微微摇晃,她的头绳上佩的是什么花儿?我拼命回想,却终究只落得一片空白。
等她上到第二层楼时,必会先停住一瞬的脚步,因为那儿会有一扇铁门。那时正是五六点钟的时候,暮色四合下一切都显得十分寂静,我可以听见她踏过楼梯的脚步声正“嗒嗒嗒,嗒嗒嗒”地响着。
可是后来,哪怕是我仰起头,也看不清她的身影了,此刻我的猜测便会争先恐后地涌出:她是不是走累了,正停下来歇息?又或者说她正弯着腰系着鞋带,准备一鼓作气的冲过这最后的路程?在那昏黄的灯下,一切都是未知数。
太多的回忆似潮水般让我怔怔出了神,再抬首她的身影已经渐行渐远了,有些慌张地想要去追,可真正看见她站在我的不远处等红绿灯时,却又驻足在了原地,愣愣地望。
她还背着……我送她的包。
不知是什么模糊了我的眼,朦胧间那些车灯、霓虹灯与一切璀璨的光都沦为了她的陪衬。她一边穿过那些匆匆的车流,一边整理着手中的.耳机线,我甚至都能想象她微微蹙眉抱怨时的模样,于是终究没忍住,有些失笑。
绿灯闪烁着,闪烁着,又变为红色。川流不息的车流阻断我奔向她的路,鬼使神差般,我张开手想去握——可那里空空如也,一无所有,只有潮湿的空气,或许涌动着她的余温。
几许怅然填满心头,明明,明明我只是想说一句,一句而已啊。
“这次你的头绳是浅蓝色的,上面没有花,但有两颗蓝色的珠子哦。”
我记住啦,那些好的坏的,善的恶的,寂寞的温暖的,我都记住啦,再也再也不会忘记啦。
第一次在书店见到这本书,就被它大气内敛的外观吸引了。看到书面的书夹用黑色线条画了一个妇女送孩子的背影,让我不禁想到我的母亲。翻开书的第一页写着:献给我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我想这本书应该充满了亲情与温暖。这本书共七十三篇散文,写儿子的离,父亲的逝,母亲的老,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与脆弱,失落与放手……书中充满了美丽,忧伤与爱6目送》的第一篇同名散文《目送》让我感触最深,可能是这本书里我理解最透彻的一篇了。
其中一个场景:她的爸爸用廉价小货车送她去大学报道,而她爸爸并没有送作者到正门口,只是送到了一个侧门的窄巷边,在临走时,爸爸向作者道歉说:“女儿,爸爸觉得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看到这我的脑中似乎浮现了一个被生活所磨砺的老人因为怕孩子会丢脸而懊恼的神情,我的心最柔软的地方好像被击中了——酸酸涩涩,不是特别疼,但让我有点呼吸困难。从这个老人我想到了我的妈妈,她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家庭妇女,在她的观念里似乎只有家庭丈夫,孩子。她把她最好的年华都给了我们,每次外出时看着她发着带有错别字的关心短信,我的心中总蔓延着一种如藤蔓紧绕般的幸福。我跟她唯一的`一张合照,不怎么花哨。照片中,我站着,而她的背靠着我,当时我心里想的是,等我以后有能力了,而她也老了的时候,她也能像今天那样,把自己有些驼了的背毫无保留的靠着我有些瘦弱的胸膛 。书中她看着她儿子华安离开的背影正如她自己所言:”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是啊,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的心就不再只依恋父母了,而是更期待外面五彩斑斓的世界,我想父母所作的就是放他们走,让他们自己在伤痕挫折中长大。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或许以现在的我理解不了这本书的内涵,但是我相信等到我经受过人生对我的磨练之后,再回到看这本书,我想我就会明白:“这本书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真的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