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七年级生物优秀说课稿模板4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说课稿合集)

2024-01-06 21:53:52综合
  • 相关推荐

七年级生物优秀说课稿模板4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说课稿合集)

七年级生物优秀说课稿模板1

  一、设计前的思考

  我个人认为,不论是哪一章节,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都要以以下3点为依据:1、课程标准;2、学生的身心特点;3、现有的教学条件。课程标准可以给我们的教学设计提供方向;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现有的教学条件则决定了教学的可行性。

  在进行教学设计前,要先整体考虑整个章节及与其他章节的联系。本章节光合作用是整个初中生物中很重要的一节。与后面环境保护、生态系统都有紧密的联系,也是高中学习的重点。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本节的具体设计及设计原因

  本章节光合作用的主线是:“光合作用的定义——光合作用的实质——光合作用的意义”,而本节是第4课时,着重解决“光合作用的实质——光合作用的意义”这2点。在前3个课时,通过对光合作用发展史的学习和有关光合作用的实验,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定义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因此,本节应当对前3节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升。本节主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用一个个相衔接的问题将教学内容串联。

  1、引入。本节可以采用通过复习的方式引入。对于较好的班级,可以直接向学生提问:通过对前3节的学习,光合作用的反应式是?,并可请学生到黑板写出。如果学生水平不够,可以通过: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什么?产物是什么?条件是什么?场所在哪里?将光合作用的反应式进行分解,然后再黑板上写出。

  2、光合作用的实质。光合作用的实质有两个:物质转变和能量转化。物质转变学生容易理解,因为前3节课的实验对学生已经进行了铺垫。因此,直接提问:光合作用中,有没有物质的变化?如果有,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反应式学生不难看出。但能量的转化学生理解起来会困难一点。因为能量的守恒定律学生要到初二学物理时才知道。因此,这里设计了一个活动,也通过问题进行:能量有哪些形式?(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回答),学生一般都能答道热能、光能、电能、风能等等,知识面广一点的还能答道核能、化学能等。可以将学生的主要答案罗列在附板书处。接着再问:能量可以传递吗?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吗?问到这个问题时学生的回答有很多,有的认为能,有的认为不能。这是可以举例:如冬天时,比较冷的手放在暖手器上就能感到热,说明什么问题;打开灯,什么能转化成了什么能等,通过一些常见的生活例子,利用学生的直接经验,可以让学生明白:能量有多种存在形式,并且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有了这个知识准备后,在让学生回答:光合作用中,有能量的转化吗?这是学生再来理解光合作用中光能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就容易多了。

  3、光合作用的意义。如果学生理解了光合作用的实质,对光合作用有什么意义就很顺利成章了。这时可以提问:你认为光合作用有哪些意义?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地想,尽可能地举例。最后,将学生们的回答进行归类,总结出光合作用的三点重要意义。

  4、光合作用的应用。可以利用这一部分检测学生对光合作用的掌握情况。书上给了一个合理密植的例子,但还不够。因此,设计了3个问题:为什么要大力提倡保护森林、植被?为什么卡尔文要从植物中找石油?可以怎样解决航天员在长途航行时的基本生活问题?设计第1个问题的目的主要是考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并为以后的环境保护内容做铺垫。通过对光合作用意义的理解,学生不难回答这个问题。第2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因为在本章节最开始引入时,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们讲了一个小故事:上个世纪90年代,有一位叫做卡尔文的科学家带着他的研究队伍在世界各地的森林里找植物,找到一种当地的特有植物就带回实验室研究,有人好奇地问他们在干嘛,他们回答说在找石油。为什么会在植物中找石油呢?当时学生的回答是五花八门,但是我并没有给出正确答案。这个时候再次把问题提出,学生就容易想到原因了。第3个问题主要是来源于现在航天业中一个还未能很好解决的'难题:就是以后如果要到其他星球,宇航员可能会在宇宙飞船上待几年,他们所需的食品和氧气的量是很大的,但光靠携带几年所需的食品和氧气是不现实的,因此请学生考虑解决途径。选择这个问题一是学生对航天的内容比较感兴趣,二是这个问题目前没有最终答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三是容易让学生联想到与光合作用结合,四是可以为以后学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做点铺垫。果然,在讨论第3个问题时,学生非常踊跃。

  5、作业。可以将上段所提的3个问题作为课堂作业。如果时间允许,可以事先印制一张小提单,选择一些填空题和选择题,如填写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光合作用的实质等,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书面的总结。

  三、教学反思

  通过对本节课的设计和教学,绝大部分学生能完成教学目标。由于有了能量守恒定律的铺垫,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第2个实质:能量的转化变得容易了。由于本堂课基本以问题开展,学生回答很踊跃,整个课堂气氛很活跃。尤其是在回答最后3个问题时,学生想得很多,但很多学生都能从光合作用的角度去考虑,可见学生能够运用所以知识去解决问题了。但是,由于学生非常活跃,所以在课堂上还需要进行适时的调控,避免课堂混乱。对于基础较薄弱的班级,可以增加5分钟左右的书面练习题,帮助学生进行总结。

七年级生物优秀说课稿模板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生态系统”是人教版生物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第四节内容。课时安排:2课时。

  本节课从宏观的生态学角度展示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通过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学习,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本节课是在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基础上的提升与总结,第五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也是本节课的延伸与补充。本节课也为初二《生物》“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高中《生物》必修三中“生态系统”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2、教学目标

  据以上分析及生物课标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图片分析,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思维迁移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讨论,角色扮演,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

  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产生热爱环境、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二、教法与学法设计

  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采用课件以增大教学容量,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学生所画的食物链。

  2、启发式教学法:学生自学、阅读、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启发、引领相结合,使课堂气氛活跃,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3、角色扮演法:通过学生扮演生态系统中不同的成分,进行辩论“谁最重要”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分析概念的核心;指导书写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要点,如箭号方向的意义,食物链的起点和止点,食物网书写顺序等;指导学生辩论进行的准备、角色扮演中的分工组织等;指导学生进行分析资料、观察与阅读等。

  三、教学程序

  一、本节课的导课环节。

  情景引入:

  1、初识生态系统: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观察几幅学生熟悉的校园图片、厦门市区、国家景点图片,说说看到哪些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熟悉的图片不仅亲切,也更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导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3、概念辨析:

  (1)生态系统范围可大可小:大到生物圈,小到一滴水滴。

  (2)类型多种多样: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个湖泊

  (3)概念的核心: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

  通过以上由表及里、环环相扣的分析,使学生对生态系统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

  二、小至一个水滴、一块草地,大至整个海洋、整个地球等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那么,生态系统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呢?这也是高中的一个学习重点,要打好基础。

  1、让学生观察P23的“资料分析”,阅读课文,讨论,并回答问题。学生在完成以上学习后初步了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名字来由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2、教师引导:如果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可能发生什么现象?没有消费者或生产者呢?没有非生物部分呢?为角色扮演作准备。

  3、角色扮演与辩论——“谁更重要?“:四个小组分别承担一种角色,每个组先用1—2分钟说出自己重要的理由,在““过把演员瘾”:几个学生扮演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说出自己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每个组用2—3分钟相互攻击,相互辩论。通过该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并使学生在辩论中的过程学会倾听他人,而且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想象等智能。

  4、师生归纳:通过辩论显而易见归纳出各种生物无法独立生存,生态系统是个统一的整体,加深学生对生态系统组成的理解。

  课堂小结:

  提问: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学学习什么?

  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点评。

  以上内容为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引入: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示螳螂、蝉、黄雀的图片),提出问题:蝉吃什么?黄雀会成为谁的食物?(展示蝉吸树叶的'汁液的图片、鹰的图片)。让学生明确即取食与被取食的食物关系。按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画出相应的箭头“→”。(提醒学生注意箭头要从被取食者指向取食者,代表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学生易错。)

  新知识部分: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1、认识食物链通过以上铺垫,让学生在充分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食物链”概念的抽象。

  2、阅读课本25页的观察与思考,对学生进行阅图指导:

  (1)“图中有哪些动植物?你能说出这几种动物和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吗?你能用箭头“→”表示出它们之间的食物联系吗?看哪些同学连得又快又好。”

  (2)教师指导:以兔子为例,与兔子有关的2条食物链。

  (3)连线时由下至上,由左至右,逐个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

  (4)请3位同学上台板书:1个写与老鼠有关的食物链,2个写与食草昆虫有关的食物链

  (5)观察写的几条食物链,思考:这几条食物链是从什么开始的?

  为什么从绿色植物开始?这几条食物链到什么结束?提醒学生注意: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中的环节。

  讨论交流:你画的食物链是否合理?这些食物链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许多食物链会互相交错?大家看这幅图象不象一张网?(板书)食物网

  3、让学生阅读课文88页第一段,明确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拓展探究:你有没有想到我们自己在食物网中处于什么位置呢?请学生探究人在食物网中的位置。把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并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阅读课本26页,分析以上所学食物网,讨论“兔子的数量会不会无限制的增加呢?”

  “放养的牲畜太多,草场会发生那些变化”

  2、教师展示生态系统被破坏的图片

  3、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生态系统被破坏

  4、归纳: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有一定限度的。

  与上一节课内容相呼应:生态系统是统一的整体,其中的生物种类、生物数量发生了变化,都会对其他的生物产生影响。

  5、“资料分析”,通过学生的讨论,认识有毒物质的“富集作用”,并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破坏,而一旦生态系统被破坏,那么最终受到危害的正是我们人类自己。

  通过阅读日本水俣病的资料(一个著名的有毒物质富集,而造成人身伤害的事例),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生物富集现象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加深了学生对环境污染的危害的认识,使学生自然产生同情受害者的美好情感和对环境污染现象深恶痛绝的情感,进而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课堂小结

  本节课采取边学边练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而且练习的形式灵活性大、开放性强、趣味浓、注重应用,使学生参与度高。

  课后活动:课后活动的设计注重对课堂的延伸。通过搜集环境污染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加深对目前的环境污染现状的了解,激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七年级生物优秀说课稿模板3

  一、教材分析

  在本节中有一个“膝跳反射”的实验和“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活动,通过膝跳反射可引出反射的定义和反射弧的组成。“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活动,不需要任何复杂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只是需要二至三人一组,相互配合来完成,从而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充满情趣。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性目标

  本节课的内容都是以生活事例来引出相关知识的。而且这些事例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学生们容易理解。本节课以课标为依据减少了一些名词术语。例举了“望梅止渴”的例子,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利用这些事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浅入深的将知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认知规律。我旨在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1、描述出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能够举例说出简单的反射和复杂的反射。

  3、简单说出反射弧的构成。

  (二)技能性目标:本节课推出了一个实验和一个探究活动,这更加丰富了课堂内容。通过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还能加强多种能力的培养。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中来理解知识,更体现了素质教育。因此,确定能力目标如下:

  1、模仿教师的演示,学习膝跳反射实验的方法。

  2、体验科学探究活动。

  3、通过小组学习,来逐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归纳整理及表达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由于我校教学条件有限,通过学习、做实验和参与探究活动,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确定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激发学生乐于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描述出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教学难点:识别简单的反射和复杂的反射。

  教材教法:教师采用学导式教学方法,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究学习。

  三、教学预设

  结合实际情况,根据教材内容的容量和参考书的'要求,我将本课课时预定为2课时。现将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和活动预设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亲身经历,亲身感受,紧扣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主题。

  以小实验活动进入新课。

  在讲解新课之前让学生配合教师完成一个小实验:一名学生被蒙住眼睛,教师用一个牙签刺其手指,其他学生观察该学生做出的反应。只是该名学生感受到了,为了让其他学生也亲身经历、亲自去感受,我又让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去完成一个小活动——打手板:甲学生去打乙学生的手掌,乙学生迅速躲避。每位学生进行十次,看看谁被打到的次数是最少的。

  学生做完小活动之后,给学生设立一个问题:这两个活动是在人体什么系统的调节下完成的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又继续设疑:该系统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调节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方面的问题。利用计算机展示出本课的课题“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很自然的引出新课。

  由亲身感受实验和对事例的分析,总结出反射的概念。师说“面对课题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反射!什么是反射呀?先不急于知道,我们再来做一个小实验。该实验是医学上常用来了解人体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情况的,这就是——膝跳反射”教师用计算机展示出“膝跳反射”的实验要求、步骤及注意事项,并请一位学生配合教师进行演示。由两名学生组合成一个小组去进行该实验。实验后请学生分别来谈谈感受,并继续又举出排尿反射和课上的缩手反射,请学生们以前后两人为一个讨论小组进行分析:这几个活动都称之为“反射”,那么反射是由人体的哪个系统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具有什么特点的反应活动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尝试着自己来总结、归纳出反射的定义,最后由教师用计算机展示出反射的定义,这样使得学生对所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

  (二)融会贯通,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事例,突破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中的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理念,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学或合作学习总结归纳出相应的知识点,并且能够学以致用。如果学到了一些知识,而不能将它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我想这应该是教育的一个遗憾。通过学习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整理归纳的能力。

  运用反射的概念来解释一些人的活动,从而说出反射是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从而解决教学重点。

  “既然我们现在知道了反射的定义,那么谁还能举出其它反射的例子呢?并说明为什么这些事例是属于反射活动?”学生讨论并回答。这样不但是学以致用,而且还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分析事例,找出本质上的区别,识别出哪些是简单的反射,哪些是复杂的反射,从而解决教学难点。

  “对方才大家所举出的例子,我们来分析以下,看哪些是人类生来就会的、比较简单的反射活动呢?哪些又是人类经过长期的生活经验积累起来形成的比较复杂的反射呢?”教师和学生一同进行分析,促使学生又能举出其它反射的例子。

  (三)学科整合、寓教于乐,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体现学科整合的教育机制,使活跃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我们在前面所举出的例子都是人类的一些反射的例子,那么动物是否也具有反射活动呢?请举例说明!”学生举例后,教师设问“人和动物都具有反射活动,哪些反射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呢?”进而引出“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反射”是人类所特有的这一知识点,对于该知识点除了教材中的“望梅止渴”的成语典故,教师又用计算机展示出“画饼充饥”和“杯弓蛇影”成语典故的例子,让学生来进行翻译和分析。又加进了“听口令,做相反动作”的小游戏。

  (四)以问题的形式,为下一课留下伏笔,设置铺垫

  “方才我们在做听口令的游戏的时候,,有的同学做的快一些,有的同学慢一些,有的做得正确,有的做得有些失误,你们是怎样看待这种现象呢?”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后,教师“有的同学说到反应速度的问题了,那么我们就来做一个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活动。大家在课下阅读104页的探究活动方案,复习一下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是什么?你能否将书中的提出问题和做出假设这一部分填完整,形成一个完整的探究实验计划呢?如果有的同学认为你的小组还有其它较好可行的方法也能“测定反应速度”的快慢,请你写出你的探究计划,在下一节课我们进行交流后并去实施。”

  (五)表达交流,畅谈心得

  “在本节课中我们做了许多活动,通过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呢?”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

七年级生物优秀说课稿模板4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不仅加深了对生物圈的认识,还为后面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另一个就是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呈现方式也直观,前者是通过图片以及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归纳出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后者是一个探究实验,也是本节课的最大特点。使学生明确学会探究实验是生物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理解对照实验的作用、条件。从而让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学会探究的方法,培养生物科研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以及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的种类;

  ②能设计“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2)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初步学会探究活动的一般方法;并能学着用这一方法去试着解决一些生物学问题。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养成认真观察和记录的习惯,并学会与小组同学合作和交流。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能够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依据:环境与生物的关系是目前人类所关心的话题,生物与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所以这一个知识点也是学习生态系统以及生物圈的基础。因而,将此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解决方法:通过展示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归纳出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非生物因素有哪些。通过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加以引导,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学习探究的一般过程。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这又是初中课本第一次出现的探究活动。

  难点:

  探究实验的设计,小组合作进行探究的过程。这是初中课本出现的第一个探究活动,由于初一的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对于探究实验的设计比较难以实现,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解决方法:通过分组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得出结论,强化学生对探究过程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形成合作意识。

  二、说学情

  1、学生的知识基础

  认识了生物,知道了生物的特征

  学习了生物圈,知道了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2、学生的能力基础

  初一学生刚开始接触生物学这门学科,所以教师要把教学的重心和主要任务放在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上面。他们认知水平还处在一个感性认识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课外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多注重师生互动的环节和启发式教学,掌控好课堂纪律,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在这节探究性实验中,教师需要一步步的引导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而且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时间相对较多,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学习生物学的乐趣,进而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

  关于生物与生物的关系,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说出几点来,但这些认识是有限的,所以需要进一步学习。

  关于非生物因素,学生已经在上一节有所了解,所以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及实验设计上,考虑到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只对单一因素进行研究。

  三、说教法

  1、教学策略

  ①面向全体学生,具备一定知识容量。

  ②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利用教师指导作用。

  ③推理性探究策略。

  2、教学手段

  ①多媒体教学。

  ②分组合作实验探究教学。

  ③视频教学。

  四、说流程

  (一)设问导入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条件?条件发生变化,对生物有无影响?

  用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一、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给出自学指导,学生自学课本

  展示图片,请看:鱼缸中的鱼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对同学们所说的因素可分两类来研究。

  空间、水温、养料、阳光等是非生物因素;水草、鱼等是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展示图片,蜻蜓吃蚊子,蚊子的生存受到影响,那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自己举例分析。

  它们是吃与被吃的关系,对!也就是捕食关系。

  农田里的小麦都在争夺阳光和地下水,是竞争关系。蜜蜂采蜜,是合作关系。

  教师利用板书和同学们共同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二)探究的一般过程

  非生物因素怎样影响生物的生活呢?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吧。

  请同学看书P14中“探究的一般过程”,探究的过程包括哪些步骤?

  (学生分析归纳探究过程的步骤)

  (三)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鼠妇又称“潮虫”,在南方也叫“西瓜虫”,属甲壳纲,潮虫科。播放《找鼠妇》视频,让学生观察讲述鼠妇的特征以及生活环境。

  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它很快就爬走了。为什么呢?是因为环境变亮了吗?

  (1)引导分析、提出问题:通过细心观察过鼠妇的生活环境吗,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针对鼠妇的生活环境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提出的问题,应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同学们提出影响鼠妇生活的环境因素有很多种,但是我们只能一种一种地验证。比如我们提出假设光照对鼠妇有影响,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因为光照不同而引起的,就应当使其他条件都相同,也就是说,只有光照不同,光照就是这个实验中的变量。像这样,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个条件不同之外,其余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今天我们先验证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3)分析讨论、制定计划: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实验的设计与探究。制定计划是探究的重要环节,实验法是常用的方法,在实验法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要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实验变量确定后,应该给鼠妇提供哪两种不同的环境,让学生懂得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实验方案确定后,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让学生充分参与,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

  (4)实施计划: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5)得出结论:各组交流实验数据、分析小组和全班数据,讨论全班实验数据是否支持假设。

  (6)表达与交流:是学生总结和反思探究过程,展示探究成果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多鼓励学生正确表达其探究结果,并与其他同学交流。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7)布置课下内容:课下有兴趣的小组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并写一份实验后的心得。

  注意: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各小组同学不盲目从事,一定要仔细观察,实事求是,注意发现问题,通过合作,探讨问题,得出结论;实验完毕,应将鼠妇放归自然。

  巩固练习:

  1、山顶、山腰、山脚生长的植物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环境因素是()

  A营养B温度c土壤D水分

  2、探究的一般过程开始于()

  A发现问题、提出问题B做出假设

  c制定和实施计划D表达和交流

  3、在设计探究实验时,下列不能作为一组对照实验的是()

  A有光、无光B有光、无水c干燥、湿润D有空气、无空气

  4、猫头鹰和田鼠的关系属于()

  A捕食关系B寄生关系c合作关系D竞争关系

  五、说学法

  本节采用的是实验法,在实验法中,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的两个关键问题。还有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总结归纳等学法。

  六、说评价

  1、通过开放性问题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从归纳总结中评价学习效果。

  小结:

  对于初次接触探究过程的学生来说,引起学习的兴趣至关重要,而且要让他们明白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在授课时特地借助牛顿的例子,使学生更容易明白,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所以课堂气氛较好,学生积极性很高。

  注意点:

  在课堂上虽然重点强调了设置对照试验的思想,由于学生的理解力和掌握程度有所差别,从课后练习可知,有少部分学生这方面知识还不能灵活用运,当变量改变时,不能迅速正确的做出调整,在课后应对其单个辅导,使其能真正掌握并灵活利用。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