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草原的教案12篇(教案草原上的动物)

2024-01-06 21:24:52综合

草原的教案12篇(教案草原上的动物)

草原的教案1

  教学目标:

  1、会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能用固定的节奏型拍手跺脚

  2、能够用形体动作表现歌曲,再现草原生活,突出民族音乐特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较好的表现蒙古族歌曲的风格特点—热情、粗犷、豪放。

  教学难点:(1)啊哈嗬伊(衬词的表现)(连贯、自豪)

  教具准备:录音机、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歌曲)

  同学们,你们听了歌曲后,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有多少个民族吗?

  谁能为同学们介绍你最熟悉的一个民族?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音乐文化,内蒙古草原是一个美丽辽阔的地方,内蒙古的人们勤劳、勇敢、热爱生活。

  二、学习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

  1、听录音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蒙古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下面,我们先来听听这首歌。

  要求:①请大家听蒙古族小朋友在干什么?(骑马、射箭、摔跤等)。

  ②感受歌曲的风格及小朋友的心情。(愉快的、自豪的、快乐的)

  刚才我们听到的是小男孩的演唱,他的歌声充分体现了作为一名蒙古族小骑手的自豪感。

  ①你们谁能说说歌曲中哪里体现出小骑手的自豪感吗?

  ②谁能上台来做一做你最感兴趣的那种活动的动作吗?

  鼓励学生大胆上台表现,并称赞他们是神气的“小骑手、小射手、小摔跤手”等。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既满足了学生爱动、爱模仿的心理,又为后面的教学作了铺垫。

  在内蒙古草原上小姑娘也会骑马、射箭,下面刘老师也来当一回蒙古族人唱一唱这首歌曲。

  2、听范唱

  要求:①认真听一听、看一看歌曲中有没有相似的乐句?

  ②哪一句最能抒发小骑手愉快的心情?

  下面让我们也来当一回神气的小骑手、小射手、小摔跤手。请随着老师的鼓声有节奏地念一念这些词。(师将电子琴调到鼓声)

  (1)学生在老师鼓声的指挥下,模仿老师有节奏地念词。

  (2)学生一边有节奏地念词,一边跟着歌词内容做自己想做的动作。

  (3)边念词边进行四二拍节拍练习。

  (4)一、二组念词,三、四组律动配合

  设计意图:通过念一念、以及律动的方式,既让学生熟悉了歌词,感受了其中的`文学形象,又掌握了歌曲节奏。这一切都为后面的创作、表现环节作了铺垫。同时,在活动中,歌曲热烈欢乐的氛围与学生对歌曲情感的表达也逐渐出来了。

  3、学生随教师的琴声轻声模唱歌曲。

  歌曲的第三大乐句的歌词以衬词为主,突出抒发了小朋友愉快、自豪的心情。草原上的小朋友骑着马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奔跑,心情非常舒畅。这样的衬词在蒙古族歌曲中经常见到,让我们也共同体会一下吧!

  (1)教师弹奏旋律学生感受(听旋律)

  (2)轻唱歌曲

  教师指导学生感受节奏“啊哈嗬伊”

  要求:注意咬字,把每个字都唱清楚。

  在唱前教师强调“嗬伊”圆滑线的唱法。

  教师纠正并指导个别学生演唱。

  (3)完整演唱

  要求:两小节换气,唱出愉快的心情

  生学律动歌唱(晃动身体)

  4、完整学习歌曲

  (1)视唱曲谱

  刚才同学们听歌曲时就发现了歌曲旋律有相似的乐句,现在大家跟着老师来仔细的看一看并且视唱旋律,感受歌曲的不同之处。边唱边体会自己哪里唱不好,需要老师、同学的帮助?

  (2)完整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蒙古族是一个能骑善射的民族,那么蒙古族的小朋友还有其他的本领呢。进一步体会歌曲情感,“小射手”、“小摔跤手”唱出草原小朋友的愉快心情。

  三、表现歌曲

  这首歌曲也富有舞蹈性,具有感染力,真想与歌曲中的小朋友一道去骑马、射箭、摔跤。下面我们共同来模仿蒙古族的舞蹈,共同体会他们愉快的心情吧!

  四、教师

  今天,同学们和刘老师一起学习了内蒙古歌曲,与那里的小朋友共同感受了骑马、射箭、摔跤时的心情,真是无比高兴啊!

  最后,让我们携起手来,用音乐架起一座座桥梁,用歌声沟通各民族的小朋友,共创美好的明天。

草原的教案2

  第一课时

  目的: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练习用关联词语造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给课文分段,初步理解课文。

  重点: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段落。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录像导入: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用他亲身的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草原地人民。下面请看录像。(单击题目后的录像)。

  二、检查习题

  1、请五名同学按顺序每人读一个自段。

  2、纠正字音,初步理解文中的新词。

  3、出示生字卡片,读生字。“勒”读le,不读lei,“迂”读yu,不要读成yu,“驰读chi,不要读成ci

  4、本文的作者是谁?写的是哪里的草原?(写的是内蒙古草原上的陈巴尔旗的牧业公社。旗相当于县。牧业公社就是现在的牧业乡。)

  三、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

  2、思考,讨论。

  〈1〉本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

  〈2〉按方向过程,课文可分几段,为什么?(有三种方法:分五段,三段或二段,我们按五段来分析课文。第一段讲初次见到草原的景色:第二段讲主人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第三段讲在蒙古包外迎客的情况;第四段讲进了蒙古包相互敬酒以及相互献歌的情形;第五段讲主客话别。)

  3、播放录音,透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听完朗读后,(单击品句析段中第一段的录像)。

  〈1〉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有表达这样思想感情的句子吗?请找也出来,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单击第五自然段的品句)

  〈2〉学生各读这句话,进一步体会这句话表达的感情。

  4、指名朗读课文,要读出文中表达的感情。

  四、练习

  1、课后习题4,指导用关联词语造句。

  〈1〉“那么……那么……“是排比句式,表示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2〉“既……又……”是两种情况兼而有之,在这一句中,表示一个事物的四个方面。

  〈3〉“不管……总是……”是表示条件不同,结果相同的句式。

  2、查字典

  3、比字组词

  五、作业

  1、课后练习题2。

  2、用课后练习4的关联词造句。

  第二课时

  目的:

  1、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领会草原的景色秀丽,地域辽阔。

  2、理解课文第一段,朗读,背诵第一段。

  重点:体会第一段中动态,静态的描写。

  难点: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草原景色的静态,动态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本文共分几段,每段主要写什么?

  2、课文哪一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这一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指导学习第第一段

  〈一〉指名朗读第一段

  〈二〉播放录像,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单击第一自然段前的录像)

  〈三〉单击目录中的确良13课课题,出现草原画面,加深对草原风景的印象。

  〈四〉思考讨论:

  1、从“这次,我到了草原”中,你能读出哪些意思?(点题,第一次初到草原。)

  2、课文是从哪俩个方面写草原的?(天空,天底下)。

  3、齐读描写天空的一句话

  讨论:

  (1)高歌一曲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单击“高歌一曲”)

  (2)“我”为什么感到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3)课文中连用两个“那么”表示什么意思?强调了什么?(单击第一段品句一)。站在草原上,老舍先生放眼天底下,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作者是怎样描写的?站在草原上,老舍先生放眼天底下,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请同学读一读课文,讨论交流:

  (1)解释“一碧千里,茫茫”的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说说为什么辽阔无边的草原却没给人迷蒙,空荡的感觉呢?(单击“一碧千里”和品句二)。

  (2)作者在描写草原时,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小丘,平地,羊群,颜色有绿有白,形态有动有静)

  (3)作者把草原和羊群比作什么?又为什么说小丘像只用绿色漂染而不用墨成勾勒的中国画?(单击品句三和“渲染,中国画,翠^***流”这三个词语。)

  (4)“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如何理解?(单击品句4)

  (5)小丘本身会流动吗?作者为什么要用“流”字呢?用这个“流”字给我们什么感觉呢?(单击“流”这个词语。)

  (6)这样的境界使“我”产生什么样的感受?“我”为什么会“惊叹”感到舒服,愿意“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奇丽的小诗?

  (7)这样的境界为什么会使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课文中为什么用“好象“一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单击品句七和”回味“词语)。

  〈五〉小结。

  老舍先生以满腔热情,以轻松愉快的心情,用生动的语言赞美了草原的美丽。这种美丽体现在草原辽阔而不空荡,宁静而不死气沉沉、到处充满蓬勃的生机。我们可以通过如诗如画的草原美景,体会到草原动态美和静美。

  〈六〉、播放录音(单击这一自然段前面的录音)

  〈七〉指导朗读第一段,要求有感情地读,读出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三、达标练习:

  这一段主要写了几层意思?学生在课本中用——标出,并画出静态和动态描写的句子。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根据分层,思考怎样背诵才又快又准?(单击第一段的析段)

  四、作业:背诵第一段。

  第三课时

  目的:

  1、理解课文后四段内容,受到热爱祖国、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

  2、领会课文中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难点:进一步理解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教学过程:

  一、背诵第一段。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一)指名读第二段。

  (二)指导给第二段分层和概括层意。(可以分作三层。第一层讲在去陈巴尔虎旗的牧业公社的路上;第二层讲走了许久,看到了河、马群,听到了鞭响;第三层讲“我们”在距离目的地几十里以外受到热情的欢迎。)

  (三)思考、讨论:

  1、解释“洒脱”的意思,为什么在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单击第二段品句一)

  2、“远远地望见了一条天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这句话中的“河”为什么要加感叹号?(单击品句二)

  3、说说第一、二层所讲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4、齐读第三层,思考、讨论:

  (1)联系上下文,说说“忽然”的意思。(情况变化很快,出乎意料,没有想到。)

  (2)说说“我们”快到公社时,草原上出现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象说明了什么?

  (3)“群马疾驰”和“襟飘带舞”写出了什么特点?(单击品句三)

  (4)作者把欢迎远客的男女老少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

  (5)作者是怎样写静态的草原热闹起来的场面的?学生读读有关句子,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表达了草原人民的什么感情?(单击品句五)

  5、初到草原和快到公社时,景象有什么不同?课文描写的景象由静到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指导朗读第二段,从语气的变化上,要突出草原由静到动的变化。

  三、指导学习第三、四段

  (一)默读第三段。

  1、思考、讨论:

  (1)这一段是讲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

  (2)蒙古包外,主客相见时,作者写了哪三多?说明了什么?

  (3)结合这一段

草原的教案3

  《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美、地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热情好客,歌颂了民族大团结。学习课文,就是要让学生理解这些美,并从中受到美的教育,从小争做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的人。基于此,我教学本文,采取读的方式。

  一、初读,了解美

  上课伊始,我便播放草原的课件,让学生看到优美的画面,听到动听的音乐,把他们带入辽阔美丽的大草原。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欣赏着蓝天白云,碧草盈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抓重点,想象美

  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一幅高远素雅的美丽图画。精读时,透过课文优美的语言,抓住重点词句,启发揣摩、品味语言美,从而让学生理解这些优美的语言描绘的图画美,受到美的陶冶。在研读草原景色部分时,我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感受到草原的美丽、辽阔。例如:各种形式的读,个人读、自由读、默读、教师引读、集体诵读、配乐朗读等,通过读加强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落实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如,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草原的辽阔壮美以及自己的'喜爱之情。想象先生笔下草原的天“比别处更可爱”,什么地方更可爱呢?此时引导学生仔细品读,并闭目遐想,甚至深深呼吸一口清新的空气,让学生的感受与作者有相同的美感。让学生悟出“我”赞美草原美的方式是“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此时有学生追问:“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呢?”我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明白:作者受到美的感染,决意用歌声来赞美草原。充分理解了作者的感受: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句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惊叹的是什么?为什么会觉得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为什么?分层次去理解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惊叹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视野开阔,心胸豁达,令人心旷神怡;愿久立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想坐下是因为眼底美景沁润着心田,引发起激情,要抒发,要表达。然后拓展学生的思维,如果你就在老舍身边,你将怎样抒发你此时的心情?使学生深层次体会到草原的美。

  三、选读,感悟美

  教学热情待客那一段时,当我绘声绘色地读道:“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人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切,一点也不拘束。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敬酒,七旬老翁敬酒。举杯,举杯,回敬再回敬……”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嗬!蒙古包里待客真热闹!”“多新鲜啊,吃的,喝的全是奶制品,都是我爱吃的东西。”说完,还响响地咂咂嘴。“还有手抓羊肉,我从没见过。”更新鲜的是吃饭时,“还有戴尖尖帽的姑娘唱歌”……一切都是那么新鲜,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同学们纷纷表示:“放暑假,我动员爸妈一起去草原旅游,亲口尝一尝那些我没见过的食品。”“我呀,想去穿上蒙古袍子在蒙古包前留个影。”“我要去学摔跤,蓝天碧草地,摔跤多有意思!即使摔倒在草地上,肯定不会疼。”……同学们在追求美的向往中陶醉了。

  四、选精彩段落感悟人美

  读懂课文,使学生从中受到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应在课文第二部分重点体现。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概括出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迎客、相见、款待、话别几个方面,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草原的景美,人更美。以突破教学重点。课程结束,以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歌》来结束今天的学习,让学生在回过头来美美的聆听那草原的赞歌,再次受到美的熏陶。

草原的教案4

  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是广阔而美丽的。

  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

  草原不仅美丽,而且是个欢腾的世界。

  矫健的雄鹰自由地飞翔,百灵鸟在欢快地歌唱。成群的牛羊安闲地嚼着青草,小马驹蹦蹦跳跳地撒着欢儿,跟着马群从这边跑到那边。偶尔还会看到成群的黄羊,它们跑起来快极了,像一阵风。一碧千里的草原上,散落着一个个圆顶的蒙古包。小牧民骑在高高的马背上,神气地挥舞着鞭子,放声歌唱:“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

  教材简析

  《锡林郭勒草原》是“快乐读书屋”中的一篇写景文章,语言优美、生动,描写的是居于中国北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驰名中外的天然牧场——锡林郭勒大草原。课文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广阔又欢腾的草原生活图。课文脉络清晰,结构整齐,层次分明,修辞手法多样,抓住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画面生动,情感真切。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的身心特点,用课件创设草原美景的情境,使学生们置身于其中,在良好、愉悦的状态中读、想、说、问、议、演,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思维。

  教学目标

  1、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3、认识本课11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锡林郭勒草原的辽阔美丽。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教学准备

  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配乐磁带、草原风景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曲,想一想歌曲描绘的是什么景象?(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看后、听后你有什么感受,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你想亲自去看看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快乐读书屋”,去美丽的锡林郭勒草原看看吧!(板书课题)

  2、锡林郭勒是什么意思?

  锡林郭勒是蒙语,意思是有草有水的地方,今天我们就到内蒙古的锡林郭勒草原去看一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请教他人,多读几遍。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读音。

  3、集体交流读书所得,了解学生自主读书情况,说说锡林郭勒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交流、概括出:广阔、美丽、欢腾)

  三、细读质疑,合作探究

  1、细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不懂的地方。

  2、同桌讨论,共同探究。

  3、默读课文,思考:你从哪里可以看出草原是“广阔、美丽、欢腾”的?

  4、小组交流、汇报。

  四、集体交流,品读悟情

  1、集体交流:为什么说草原是“广阔、美丽、欢腾”的?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读一读。

  2、师:锡林郭勒草原的广阔、美丽让我们流连忘返,下面就请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3、结合文字,播放相应的课件:草原风景画面,让学生在有了对文字的感受后,再欣赏真实的景观,提升对文章的感悟。

  4、指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再读给大家听(播放伴奏音乐),师生评议。

  5、把自己最喜爱的片段多读几遍,试着背下来。

  五、展示歌词,读中抒情

  这么美丽的草原,不仅是草原人的,也是我们的。(出示:歌词)这是内蒙古的歌手格格玛演唱的。接下来,我们用我们的心去读这首歌词。

  全体起立,齐读: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

  彩蝶纷飞百鸟唱,一湾碧水映彩霞。

  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洒。

  牧羊姑娘放声唱,愉快的歌声满天涯。

  六、认识生字,会读会用

  1、学生自读生字,同桌互相说一说识字的方法。

  2、出示生字卡片,快速认读生字。

  3、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认读,加深对字的认知。

  4、开火车认读生字。

  七、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指导阅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中的《五彩池》,感悟景色的美丽。

  也许是因为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投入了太多的专心,亦或是上课的过程中自己太过于精力集中,成功的讲完这一堂课看着听课的老师们微笑着满意的走出课堂时,一阵心慌,一阵晕眩,一阵身心疲惫。设计这种以作文教学的方法贯穿整篇课文的教学这一想法,是学生开始进入三年级,开始接触作文就萌发出来的。在阅读课文的教学中渗透写作方法,能有这种别出心裁的创意是我自己以前也没有想到过的,主要是学生三年级之后一直想在作文教学上有所突破,也许是整日冥思苦想如何进行作文教学的缘故吧,于是就有了这种渗透写作方法的创新教学。

  整堂课上的很成功,学生认识到了先概括描述后具体描写的写作方式,学会了如何运用过渡段过渡句,学会了描写一个优美的事物要用上一些优美的词象的`修辞手法。

  也出现了一些非意料中的事情,开始的检查读生字词,没有想到叫起来开火车读的一部分学生对一些生字的读音都不够准确。第二组出现的五个多音字很多学生都读不准字音。关于这一环节,课前设计时没有想到会有障碍,认为学生一遍就能读准确,强调一些注意事项很快就过去的。现在想想以往听的一些公开课,这一环节都毫无障碍的顺利通过纯粹是花架子,那么多的生字,学生怎么可能全体都一下子就脱离音节熟记认识呢?而要上成实实在在的一堂公开课,就免不了要花费一些时间知道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教学,通过指导有感情的朗读来背诵课文,这一点做得很成功。野草、野花、湖水都是静止不动的,这种描写叫做静态描写,作者通过描写展现了草原的静态美,由此引导学生猜出相对的会飞会跑的事物的描写就是动态的描写,这一步做的非常成功。找出做桥梁作用的过渡段,认识过渡段的作用,也很成功!

  由于陌生的生字比较多,多音字比较陌生,指导读准字音上计划外指出了几分钟的时间,显得最后学习过渡段的教学环节显得有些仓促。

草原的教案5

  活动领域

  音乐、艺术、社会、常识

  活动前评析

  幼儿对各民族的服装特别的感兴趣,特别是蒙古族的服装更是喜欢,在适穿蒙古族衣服的同时,我请幼儿欣赏蒙古族的歌曲,观看蒙古的大草原,孩子的兴趣非常的高,产生喜爱之情,有的孩子,跟着欢快的乐曲学起了小马在草原奔跑的样子……于是我抓住孩子的兴趣点,设计了《草原上的歌》这节音乐领域的综合活动,让孩子们对蒙古风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形式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掌握节奏并会创编节奏。

  2、幼儿欣赏歌曲让幼儿感受草原的美丽,及对少数民族的热爱。

  3、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

  活动准备

  课件、歌曲、头饰、小鼓、手玲、沙锤、蒙古服饰、节奏图、圈、幻灯片

  活动过程实录

  一、律动:《草原小骑手》

  小朋友,今天老师带小朋友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我们一起骑着小马去好吗?

  二、看课件,欣赏歌曲《美丽的草原》。

  小朋友看这个美丽的地方到了,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草原)

  我们一起听一听草原上的歌吧!这首歌叫《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一会把你听到的看到的`说出来给大家听一听好吗?

  提问:你们知道这个美丽的大草原是谁的家吗?(是蒙古族蒙古人的家)小朋友在听这首歌的时候,你看到了什么?说一说?

  实录:此环节我给孩子创设了一个温馨、宽松的环境“草原我的家”,大大的背景图,当幼儿坐在地毯上时,就好像自己做在草地上一样,孩子们听着优美的歌曲,感受着草原的辽阔与美丽。

  三、幼儿随音乐学习蒙古族的基本舞步。

  1、教师介绍蒙古族的特点。

  广阔的草原可真美,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人们勤劳、善良,蒙古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喜欢吃乳制品、羊肉,喜欢骑马,被人们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能歌善舞,今天我们来到了大草原上,那我们也一起来学一学蒙古族的舞蹈好吗?(1)、骑马、2摔交(小骑手)3、哄羊(蒙古族)4、雄鹰(蒙古人)

  幼儿学习的舞蹈动作:硬肩、笑肩、小跑马步、踏点马步、勒马、扬鞭、甩鞭、哄羊、奶挤……

  2、幼儿听歌曲,创编动作。

  现在我们是草原上的舞蹈家,我们一起把舞蹈动作编到歌曲里好吗?

  我们一起跳起来吧!

  实录:由于我班幼儿非常好模仿与表现,因此这个环节我就设置了全体幼儿表演的机会。孩子们认真的学着老师的样子学习各个舞蹈动作,认真的做好一个小骑手,在听音乐创编的时候,孩子们有的蹲着做笑肩、有的做踏点马步、有的干脆趴在地毯上做一只小羊羔,看着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我真为他们高兴。

  四、出示节奏图,和幼儿一起学习打节奏。

  小马跑起来也是有节奏的,小朋友,你们看!这是节奏图,

  《大班综合活动教案:“草原上的歌”》摘要:适穿蒙古族衣服的同时,我请幼儿欣赏蒙古族的歌曲,观看蒙古的大草原,孩子的兴趣非常的高,产生喜爱之情,有的孩子,跟着欢快的乐曲学起了小马在草原奔跑的样子……于是我抓住孩子的兴趣点,设计了《...

草原的教案6

  课题:草原就是我的家

  教学目的: 1、 通过歌曲的演唱,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特点。

  2、能自编动作表演。

  教学重点: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自编动作表演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问好、入座。

  2、发声练习。

  3、唱一唱,动一动。

  4、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基本部分:

  1、表演《草原就是我的家》

  (1)在完整地聆听感受中熟悉歌曲的音调。

  (2)轻声随范唱录音哼唱旋律。

  (3)听着录音有感情地读歌词。

  (4)分小组编创动作,请小组内一名同学表演,其他同学有感情地唱歌。

  2、编创与活动:

  (1)组合一组汽车、轮船的音响录音或用琴模仿这些音响,让学生听辨、模仿。

  (2)让学生按课本插图模仿动物的叫声或交通工具发出的声音,让大家听辨,说出哪个音高?哪个音低?

  (3)提示学生在生活中还有哪些高低不同的声音,模仿给大家听。

  三、结束部分:小结。

草原的教案7

  教材简析:

  《草原的早晨》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全文共3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草原在黎明的鞭声中醒来。第二自然段写牧民们赶着羊群奔向草原。第三自然段写牧羊人在远处放羊的情景。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学会读写原,认识部首偏厂,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

  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美丽和牧民们的勤劳。

  设计理念: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渗透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成功地创设了情境,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实现语文素养、音乐素养、审美情趣等多种能力的整合。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

  设计思路:

  由于教学的对象是儿童,人小情多。在这节课中,我紧扣一个情字开展教学:

  一、导入新课,初步感知时入情

  开课时,孩子们伴随着草原上优美的歌声观看录像,让学生对草原有一个整体的印象,顺势导入课题。揭示课题后,我又让学生在配乐朗读中无拘无束地想象草原景象。这两次感知虚实结合,层次分明,帮助学生自己用心参与,逐步构建起草原的概念,自然进入学习情境。

  二、在朗读感悟课文的描写中动情

  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我三处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突破教学重难点。

  首先,教学第一自然段中时我借助草原上热闹景象的课件演示,把观察、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加强了词语与事物表象的联系,帮学生理解

  草原醒来了的含义。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先看录像,再读句子,最后联想自己下课时的情景,化抽象为形象,这样将学生的体验与文本联系起来,很容易就引起了共鸣。在此基础上指导朗读,水到渠成,学生自然就能把羊儿的多、羊儿的欢乐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自然段通过欣赏动画,学生再一次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和牧羊人的快乐。通过读书、想象、欣赏歌曲,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学生在老师创设的音乐情境中,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理解了词语,丰富了情感,拓宽了词汇。

  三、在感情朗读中抒情

  学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发了,他们会情不自禁地进行抒情。我采用多种形式让孩子们尽情地诵读,抒发他们内心的真切感受。这节课,师生的情感随课文的情感起伏而推进、延续,使课堂变成了草原,孩子们成了羊儿、马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孩子们,这些天,我们随着春姑娘走过了小池塘,翻过了梅花山,领略了小池塘的美丽,梅花山的热闹。今天春姑娘又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听,那儿的歌声已经响起来了!(出示图片,放歌曲)

  2.师:这是什么地方?(板书:草原)学习原。你到过草原吗?看课件草原风光,你想说些什么?

  3.师:草原是美丽的,那草原的早晨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草原的早晨。(板书:草原的早晨)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视听觉的效果,进一步拉进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进入美丽草原的情景之中,便于学生在自身体验中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看看草原的早晨是什么样子。

  2.说说草原的早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草原的早晨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拉近学生与草原之间的距离,为下文打下一定的情感基础,便于学生很好的进入课文营造的情景。】

  三、精读课文,朗读感悟

  过渡:读了课文,你知道草原的早晨是怎么来到的吗?

  1.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看图,闭上眼睛,小朋友想想:四周都是黑乎乎的,这时远处的天边泛起了一点点白,天慢慢亮起来了,在广阔的大草原上似乎连风儿都躲了起来。小朋友,你觉得此时此刻的草原气氛怎样?(安静、宁静)

  指导读词黎明的宁静

  (2)黎明的草原一片宁静,是什么把草原从睡梦中叫醒的?你听过鞭子的.声音吗?谁来学一学?(读词啪!啪!)

  是谁在天刚刚亮的时候就抽出了鞭声?(牧民)牧民们是多么勤劳啊!

  谁愿意当一回勤劳的牧民,甩起鞭子将草原唤醒?(指名读)

  草原还没彻底醒来,现在我们都来当勤劳的牧民,把草原叫醒。

  (3)(出示图片)看,这就是铺满新绿的草原,小朋友你看了感觉如何?(像一块巨大的绿绒地毯。)指导读词铺满新绿

  (4)铺满新绿的草原被牧羊人勤劳的鞭声叫醒,草原醒来了,草原上出现了怎样的情景呢?

  (5)指名读,齐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教学时,我利用闭眼想象、图文对照等形式,使学生充分理解黎明的宁静铺满新绿醒来了等重点词语,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验黎明草原静态的美。】

  2.学习第二段。

  (1)随着牧民鞭声的响起,宁静的草原一下子热闹了起来,草原上的羊儿多不多?自读课文,找一找:你从哪些词语中读出了羊儿的多?(一只只、涌出、羊群)出示图片体会词语,感情朗读。

  (2)如果你是草原上的羊儿,被关了一夜,清晨,看到通向无边草原的圈门开了,你会怎么做?来到广阔的草原上以后呢?你想干什么?指导读词涌出蹦跳

  (3)羊儿们此是多么高兴、欢乐?谁愿意读好这句话?

  (4)看到自己的羊群奔向了远方,牧民们可着急了,于是他们骏马,追赶那欢乐的羊群。(出示图片)想学学牧羊人的样子吗?边做动作边读。

  (5)草原的早晨充满这欢乐,我们一起来读读?(读第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小朋友没有见过成群的羊儿奔腾在草原上的欢快场面,没有体验过牧羊人跨上骏马驰骋草原的潇洒心情,这是教学的难点。于是,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演一演羊儿,体验一下羊儿的心情,再结合图片的赏析,说一说看到了什么,让学生主动的去说去体验,学生学得开心。】

  3.学习第三段。

  (1)羊儿奔向无边的草原,牧民们追赶着羊群渐渐远去了,远处的草原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看图,说说为什么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

  (3)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牧羊人的歌声)听,牧羊人的歌声都传到了我们的耳朵里!(听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练习:()的歌声

  (4)这么美,这么响亮的歌声被风儿吹着,传到很远的地方去,在草原的上空来回飘荡,连天上的白云都能听得到。书上用了一个词,叫什么?(回荡)

  (5)草原的早晨真美,谁愿意在牧羊人悠扬的歌声中读读这一段,读出你的感受。

  4.配乐齐读全文。

  【设计意图:优美的歌声,美丽的画面总能打动一切,对于我们小朋友也不例外。这一环节中,我安排了关木村的歌曲,意在使学生的身心完全沉浸在美丽草原我的家的情景中,用优美的旋律来渲染气氛,打动孩子们的心灵。】

  四、实践活动

  今天我们欣赏了草原的美丽风光,你想说点什么?课外同学们可以读读老舍先生写的《草原》以及有关写春天的文章。

  板书设计:

  5.草原的早晨

  羊儿

  欢

  牧民

  乐

草原的教案8

  教材简解

  本课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散文。课文描写了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在草原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繁荣兴旺的新气象。本文意在培养学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文章条理清楚,语句流畅,文字优美学生动,是训练学学生朗读的好教材,也是对学学生情感熏陶的好课例。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学习注重文本与文本之间的联系,要求教老师能够从学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学生在情景中体悟,在体悟中学习。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努力从学学生的学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多媒体效果,拉进学学生与“草原”之间的距离,使学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学习。

  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将安排“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初学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学生字,指导书写”三个环节引导学学生将课文读通顺、读流畅,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第二课时准备安排“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品读课文,想象感悟”“学习学生字,拓展延伸”三个环节引导学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再现草原早晨的情景,并领悟文本的内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课开始,我用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导入课文,伴随着优美的歌声,孩子们自然流露出陶醉的眼神,内心充满了对这个美丽地方的向往。如何让孩子们在感受课文描写中从“入情”到“动情”呢?我以多媒体条件下的学习环境为依托,发挥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来品读课文,体会感悟,强化语感,淡化分析。我采用点名诵读、男女学生比赛读、齐读等形式,让孩子们尽情地诵读,抒发他们内心的真切感受。最后,用用部件法、熟字记忆法、学学生自己说说怎样记住自形等多种形式帮助学学生记忆字形,指导学学生书写,建立一个和谐的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一、引入课文

  老师:你们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大草原?

  学生:在电视上。

  学生:在电脑上。

  老师:课文就给我们描写了草原早晨的美景。

  老师范读,学学生边听边想像。

  老师:今天我们再次走进大草原,去看看那儿美丽的景色。请欣赏!小朋友们可要睁大眼睛仔细观察呀!(播放草原视频文件)

  简评

  草原对于苏中地区的学学生来说是陌学生的,要让学学生感悟到草原之美,并进一步把感受到的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上课时,我先让学学生谈谈有没有在哪里看到过草原,比如电视上啊什么的,有个初步的概念,再范读课文,让学学生在老老师的朗读中无拘无束地想像草原景象,接着让学学生欣赏一段优美的'草原风光片。老老师的朗读为学学生提供了自由广阔的想像空间,片视频给学学生展示了真正的草原风光,丰富了学学生的表象,帮助学学生构建起草原的概念。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再让学学生用语言来说说自己的感受。学学生的语言正确而富有个性,他们好象融入了美丽的大草原中,加上老老师及时的评价和鼓励,使发言者深受鼓舞,也激起了其他学学生的竞争热情,课堂气氛达到了和谐与高潮。他们自然读得很高兴,也很快能将课文内容理解并加以运用.

  二、揣摩语言

  出示:“啪!啪!”响亮的鞭声打破了黎明的宁静,铺满新绿的草原醒来了。

  自由读一读。

  听!草原上传来了“啪啪”的声音!谁来读一读(放录音)啪!啪!

  老师:响亮的鞭声打破了黎明的宁静,叫醒了熟睡的草原,在草原上传得很远很远,该怎样读呢?(指学生读)

  老师:老老师感觉鞭声还不够响亮、有力,黎明前的草原也不够宁静,谁再来读读?(指学生读)

  老师:读得好,老老师终于听到响亮的鞭声,感受到草原黎明前的宁静,我们就这样来读读,好吗?(学学生齐读)

  简评一开始的两声响亮的“啪!啪!”鞭声,学学生怎么也掌握不好,为了让学学生读好,我让他们模仿牧羊人甩鞭,孩子们通过实际操作,切身体会,得出结论。不必受教老师范读的束缚,珍视学学生的独特感受,尊重学学生的阅读兴趣。学学生自主读书入情入境,“我会读”、“我能读”、“能读好”这种信念树立起来了,文中的人文内涵感悟到了,自己的感受也读出来了。把观察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加强了词语与事物表象的联系,有利于学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充分调动了学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老师:这铺满新绿的草原,你们见过吗?(出示超链接:草原新绿图片)

  老师:请看,这草儿刚冒出新芽!绿中还带着些黄,很有学生机的!

  老师:“铺”,你们见过妈妈“铺”过什么?

  工人“铺”过什么?

  学生回答。

  老师:东西铺开都特别——(平)瞧,这铺满一地新绿色小草的草原多美!谁能把这份美读出来!指名读“铺满新绿的草原”

  (点击动作按钮,回到第一段文字)

  老师读第二句,问:小朋友们,你觉得这里哪个词你最感兴趣?

  点击出示红字“醒来”

  老师:“醒来”本来的意思是什么?

  学生:“醒来”本来的意思是指我们睡觉醒来了。

  老师:草原醒来时什么样子呢?请小朋友们看画面(课件播放夜里宁静的草原,随着黎明的临近,随着牧民鞭声的响起,宁静的草原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

  老师: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我听到了牧民的说话声。

  学生:我看到了许多牧民跨上骏马。

  学生:我听到了“啪!啪!”的鞭声。

  学生:我听到了羊儿在“咩咩”地叫着。

  老师:当黎明到来的时候,草原上出现了一片喧闹的景象,所以说草原醒来了。

  谁能将这一段美美地读一读?指名读。

  学学生评价。

  再读。

  评价后再读。

  简评这一教学片段从”醒来”一词入手。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指出: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因为一切学生活都是运动着的。教者从教材中提炼出醒来这个动词,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反映草原以静到动的变化,展现草原醒来后的喧闹情景。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学生观察、感受和表达,避免了枯燥抽象的讲解。引导学学生畅谈看到的、听到的,充分调动学学生的主动性,让学学生联系学生活实际和已学知识,进一步揭示了醒来的内涵,加深了对醒来一词的理解,更让学学生觉得贴近可感,收到因方借巧,即势会奇的效果,悟解得更加深切了。

  教学中既鼓励了学学生多观察,勤思考,又激发了学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在一个自由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把理解词语与发展语言、发展思维结合,锻炼和提高了学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正像《语言课程标准》所指出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言学习应激发学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教学片段从“醒来”一词入手,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反映草原从静到动的变化,展现草原“醒来”后的喧闹景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学生畅谈看到的、听到的,这样做,进一步揭示“醒来”的内涵,加深了对“醒来”一词的理解,学学生的观察、想像能力也随之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

  在备课时,我就在想:这样一篇离孩子的学生活实际较远的课文,怎么来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怎样让他们能够乐于学习,乐于融入文本所描绘的情景呢?

  在教这课时,我把重点放在指导学学生朗读课文方面,从看图入手,先引导学学生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画面内容,然后再指导朗读。通过熟读才能让学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因为对大多数学学生来说,草原是陌学生的,我就从学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多媒体图片来展现大草原的美丽,帮助学学生理解课文,给学学生提供了真正的草原图景,丰富了学学生的表象,弥补了因地域差异、经验缺乏而可能造成的学学生想象的缺憾。再让学学生在老老师的配乐朗读中无拘无束地想象草原景象,为学学生提供了自由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学生通过倾听老老师的诵读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每个学学生都可以产学生建立在自己已有经验之上的独特感受。课中又通过一些图片让学学生理解“铺满新绿”、“远处,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牧羊人的歌声。”等词句。

  于是,带着这样的课件走进课堂,孩子们通过欣赏草原风光、倾听草原歌曲再借助文本进行阅读,他们和书本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在真实的情感体验和互动交流中他们也放飞了自己的心灵,跟着牧羊人人一起高歌一曲,在唯美的课文描述中感受到了大草原的无限美景和牧民们惬意欢快的学生活,从而对大草原充满了期盼之情。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可以说,我在备课时的担忧成了杞人忧天,这样一篇课文的学习,反倒引起了孩子们对草原的无限向往之情,确实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草原的教案9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主要记述了作者到内蒙古草原访问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盛情款待来访各族同胞的动人情景,反映了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

  全文按照访问的顺序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作者初次见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和感受。这一部分是写景,作者用简练、生动的文笔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讲作者访问草原的经过。作者按照“远道迎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联欢话别”的顺序,描写了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款待远客的情景。这一部分是叙事,语言朴实、流畅,耐人寻味。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一类生字,积累词语,运用关联词语造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培养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读书,用心感受和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2.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按照空间位置、事情发展、思想感情三条叙述的特点。

  课前准备

  1.布置同学搜集老舍先生的简历和他的作品。

  2.搜集有关草原的文字资料、图片、歌曲等。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看见过草原吗?谁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自由谈自己心中的草原)

  2.草原辽阔无际、一碧千里、牛羊肥壮、野花遍地,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草原吧。(出示草原美景图或放映草原的录像片)

  3.看到片中的景色,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4.是的,我国现代著名的大作家老舍先生正是带着这种感觉写下了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第十七课《草原》的。

  5.板书课题:17 草原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要注意读书姿势要正确。

  3.指生读生字、生词,教师及时正音。(可采用指名读、轮读、齐读等方式)

  4.你觉得哪个生词的意思比较难理解,而你已经理解了,介绍给大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个别生词意思:翠色 欲流、一碧千里、墨线勾勒等。

  5.你觉得哪个生字容易写错,请提醒大家。

  6.指生逐段朗读课文,及时纠正读错的字词。

  7.默读思考:课文的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内容?一会儿把你读懂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8.学生读书思考后回答问题,教师及时板书:

  第1自然段:草原美景和作者的感受(写景)。

  第2—5自然段分别写:远道迎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联欢话别(这部分叙事)。

  三、精读课文,理解和体会草原美景。

  1.初读课文后,草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围绕草原“景色美”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你从哪些字词、句子和段落感受到草原的美丽景色。

  3.引导学生从作者对草原景色的描写和自己的感受两个方面,品味草原美景。描写:天空、空气、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小丘线条柔美,羊群,等;感受: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骏马和大牛静立不动,好像……,等。

  4,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同时,进行朗读和背诵指导。

  5.指导学生课上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师生回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指一生背诵课文,全班背诵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体会和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1.指生朗读课文。

  2.默读思考、标划:你从哪里体会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3.学生汇报,教师及时引导、归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体会:

  (1)远道迎客——一群马,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等。

  (2)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也不知道谁的手,总是热乎乎的,握住不放,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等。

  (3)蒙古包内——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干部、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再举杯,再回敬,鄂温克姑娘既大方,又有点羞涩,等。

  (4)联欢话别——饭后,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民族舞蹈,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等。

  4.面对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我们”有哪些表现呢?(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描写中,体会客人们的表现——有礼貌,亲热,一点儿也不拘束,依依惜别)。

  5.指导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延伸拓展。

  1.引导学生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2.在话别的时候,主人会对客人说些什么?客人又会对主人说些什么?如果客人中有北京人,有新疆人,等等,他们会对主人说些什么呢?

  3.本文只是表达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团结互助吗?如果不完全是,那么,老舍先生还想表达些什么?(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要表达的各民族团结互助,情谊深厚的主题)

  四、总结全文。

  五、作业

  1.书写字词。

  2.背诵第一自然段。

  3.搜集表现各民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故事。

草原的教案10

  教学内容:

  接力出版社音乐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20页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感受蒙古族音乐风格的韵律,了解蒙古族的民俗风情。

  2、过程目标:通过学唱、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让学生体验蒙族民族民间音乐的美感和儿童的生活情趣。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蒙族以及蒙族音乐文化的关注和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演唱《我是草原小骑手》。

  教学难点:

  唱准“ 1”和“ 2”七度和八度大跳音程。

  教学过程:

  一、初步体验

  在《草原赞歌》的旋律中,老师带领学生做骑马的动作进教室。

  1.说一说

  师:刚才我们一起“骑着马儿”,非常神气地进了教室,你们知道哪个少数民族的人最喜欢骑马吗?

  生:蒙古族。

  2.看一看

  师:对,他们就是人们常说的“骑在马背上的民族”。今天,我就带你们到蒙古的大草原上去欣赏一下那里迷人的风光吧。你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出发吧。

  二、学唱歌曲

  1.看视频,听歌曲录音。

  师:大草原可真美呀,许多蒙古族的小朋友都在这里比赛骑马呢,而且她们的舞蹈也融入了骑马的动作,老师这里就有这么一种歌舞表演,同学们想不想看啊?

  生:想。

  师:但是老师有小小的要求哦,在欣赏表演的过程中,同学们要带着这些内容听歌曲,“歌曲的情绪;大切分和大附点节奏在歌曲中的把握; ”和“ 是怎么唱的?” (放《我是草原小骑手》视频)

  2.解决问题

  分别提问学生。

  师:我看哪个同学是细心的孩子,能把这些问题解决。

  a.歌曲的情绪:优美,欢快,自豪地。

  b.师敲打黑板上写出的节奏。

  c.“ 2”和“1”七度和八度大跳音程。

  3.学唱歌曲

  同学们真像这神气的小骑手,这么多难关我们都一一闯过了。好,那我们来一起学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

  a.模唱旋律(放慢速度)

  b.轻唱旋律(放慢速度)

  c.唱歌词

  4.歌曲处理

  师:我刚才听见有一位小朋友是这样唱的'(范唱有下滑音的部分),你们也一起来试一试,觉得这样唱好听吗?为什么?

  (有模仿牛羊叫声的感觉,这么唱就更加贴切。)

  三、合作,创编,表现

  师:你们想用什么方式更好地表现这首歌曲呢?

  1.分组讨论,创编

  2.分组展示

  3.集体展示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来到了美丽的大草原游玩了一番,非常高兴。蒙古族还有很多我们没有了解过的东西,希望同学们课后自己去了解。下面,我们就以蒙族一首非常典型的民歌结束我们本节课。

  (在《牧歌》的音乐中,带学生跳蒙族舞蹈走出教室)

草原的教案11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和背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认识5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草原的早餐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快乐。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朗读和背诵课文。

  2、通过看图理解词语,启发想象,感受春天早晨大草原美丽的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快乐。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会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观察图,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本课的生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我们几天来已随春姑娘到过了许多美丽的'地方,今天,我们还要去一个新地方。

  2、师板书课题。

  3、学习生字“原”

  (1)读一读生字,教学“厂字头”,与“广字头”有什么区别?

  (2)怎样记住字形?你会用“原”来组词吗?

  (3)生描红,仿写。

  4、简介草原的有关资料。

  二、初读课文。

  1、打开书看看,草原的早晨是什么样的?

  2、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3、生按要求自读课文,老师巡视指导。

  4、出示生字检查自学效果。

  5、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然后把生字词带入课文中,再读课文。

  三、指导看图。

  1、小朋友已经把课文读了几遍,谁来说说,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2、(出示多媒体课件)你能按从近到远的顺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四、教学生字。

  1、这么的生字中,哪些是独体字:(无、民)

  2、看课后笔顺表,自学它们的笔顺。

  3、“无”的反义词什么?能为它们找朋友吗?

  4、让学生质疑。

  五、指导写字。

  1、师指导:

  民:第三笔竖提不能分两笔写,最后一笔斜钩写得要有弹性,钩要小,不能写成竖弯钩。

  无:最后一笔竖弯钩要写在竖中线上。

  2、师范写,生描红,临写。

  教学后记:“牧民”两个生字容易写错。初步了解草原。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感受春天早晨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快乐。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抽读生字卡。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1)这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季节?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出示铺满新绿的草原醒来了。)

  (2)谁醒来了?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3)它什么时候醒来的?这说明了什么?

  (4)草原醒来什么样儿的?(出示图片)

  (5)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6)指导学生有感情读第1自然段,读出热闹的景象。

  2、指名读第2自然段。

  (1)这段共有几句话?

  (2)第一句话写了什么?这句话写了羊儿怎么样?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3)第二句话写了什么?写出了牧民怎么样?

  (4)谁能有感情地读一读呢?

  3、师范读第3自然段。

  (1)一边听一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放录音,牧羊姑娘的歌声)听,牧羊姑娘歌声传到了我们的耳里。

  (3)(出示投影:的歌声)谁说一说,这是什么样的歌声?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4、有感情朗读全文。(自读、指名读、评议)

  三、指导朗读。

  1、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线索。

  时间线索:鞭声响起草原醒来羊儿出圈群羊如云

  空间线索:醒来的草原近处远处

  2、指导学生看多媒体课件或板书背诵。

  3、自背、同座位互背、指名背、全班背。

草原的教案12

  教学目标:

  1.学唱蒙古族民歌《牧歌》,感受蒙古长调民歌“诺古拉”润腔的独特风格。

  2.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了解我国蒙古族的风情,感受无伴奏合唱中人声表现魅力和多声部效果的美感,激发学生热爱我国民族音乐艺术的情感。

  教学内容:

  从音(歌曲牧歌)、诗(配乐诗朗诵)、画(山川草原)贯穿全文。

  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用舒展的声音演唱《牧歌》,并模仿一些简单的长调演唱方式和处理。

  2.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独特韵味。

  课 时: 1课时

  教学过程():一 画(略)

  1. 画面导入,师生问好

  2.(创设情景激发情趣)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草原旅行,从新疆来到蒙古领略草原风光。如果你来到蒙古,蒙族同胞会先跟你亲切地说“塔、赛白奴”,“您好”。请同学和我一齐说一遍。然后给你端来可口的奶茶,请你吃烤全羊,让你一饱口福。再带你去参加他们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还会带你去祭拜他们的`民族英雄成吉思汗陵。

  3. 了解一下草原上的生活和歌曲(引导学生说出四大牧场)。

  二 音(主)

  1.请同学描绘一下这两首歌曲所表现的画面(说得非常好)。那么我们同学们知道这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吗?(蒙古族)这两首歌曲是放牧时演唱的歌曲,叫《牧 歌》。它的色彩非常丰富:蓝蓝的天、洁白的云、碧绿的大草原、雪白的羊群,把我们带进了一幅很有诗意的画里 。

  2. 讨论与思考:蒙古族哪种风格的民歌适宜舞蹈?

  3. 学唱《牧歌》及歌中“诺古拉”润腔的独特风格。

  4. 欣赏并了解无伴奏合唱《牧 歌》。

  三 诗 (略)

  1. 教师师范配乐诗朗诵《牧 歌》。

  2. 学生参与,教师评价。

  四 学生实践及才艺展示

  1. 民歌与现代流行歌曲(课件)

  2. 你能唱几首民族风格的歌曲吗?

  族会更相处得更融洽,民族会更团结。(下课)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