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化学说课稿范文4篇 化学说课稿一等奖

2023-12-31 14:42:42综合

化学说课稿范文4篇 化学说课稿一等奖

化学说课稿范文1

  1. 教材分析

  1. 1教材的内容和特点

  (1) 内容:本节内容选自高中化学课本(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三节,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两部分内容:一部分内容是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以及燃料的充分燃烧,另一部分内容是从节约能源、提高燃烧效率的角度,说明研究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授课安排为1课时。

  (2) 特点:本节内容有关理论的教学要求并不高,但重视对学生进行能量观点的教育;本节内容较多地渗透了化学社会学的观点,联系实际的面较宽;本节内容还安排了一个“要求学生就家庭所用燃料问题进行调查”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教材也重视教学内容的更新,编入了一些学生能接受的现代科学知识,如资料中的火箭利用高能燃料的燃烧升空等。同时也编入了一个家庭小实验、资料图表等,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使家庭作业不仅仅限于笔答,增加了学生动手实验和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

  1. 2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作为高中化学的第一章的内容,在全书乃至整个高中化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作为主要线索贯穿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中。本节内容作为连接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的“纽带”,正好符合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需求。这是教材体系的总体安排,新教材除了以物质结构知识统帅整个化学教材外,还以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来组织教材。本节内容与高三的“反应热、热化学方程式、燃烧热、中和热”等知识前后呼应。高一侧重介绍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基本概念,高三侧重介绍计算。这样做,通过教材精心设计知识的台阶,避免由于知识台阶设计不合理而使学生出现大面积的分化。同时,由于难点分散,也有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把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有关概念的教学放在高一教材中是通盘考虑整个高中阶段教学内容和要求的结果。

  1.3 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化学反应所释放出的能量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因此研究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即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是重点,学生刚从初中上来,学生虽然学习了很多有关燃烧的反应,但对化学反应中伴有能量的变化只有大致的印象,因而,化学反应中能量观点的建立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了解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学习资料的.查找,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自学能力。又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对学生进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化学实验的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通过设置家庭小实验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学情分析

  在初中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有关燃烧的反应,对化学反应中伴有能量的变化有大致的印象,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分组实验来探究化学中能量变化;同时,通过比较燃料的燃烧条件和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使学生乐于探究如何提高燃烧高效率、节约能源和开发新能源等前沿课题。

  4.教法设计

  4.1课的引入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课前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领取“常见的能源有哪些”、“初中学过的燃烧反应有哪些”、“我国的煤炭储量及分布情况”、“能源的利用与人类进步”等资料收集任务,每个小组推选一人在课堂上作简短汇报(每组限时1.5分钟),教师总结后引入新课。这样处理能让学生学会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并用化学语言进行表述,了解化学与社会和科技的密切联系。

  4. 2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采取“引导—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

  在已准备好所需化学物品的前提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得出:铝片和盐酸反应要放热,使溶液的温度升高:Ba(OH)28H2O晶体与NH4Cl晶体的反应要吸热,使玻璃片上的水结成冰。从而合学生进一步明确化学反应伴有能量变化,常常表现为热量的放出或吸收,并联系能量守恒定律,引导学生总结出反应物的总能量和生成物的总能量不相同是能量变化的原因所在。这样处理能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现象—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同时在实验的基础上突出重点,也对学生进行了能量观点的教育,突破了难点,这样也使学生获得自主发现的快感,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4.3燃料的充分燃烧采取“自学—讨论”的教学模式

  在已布置研究学习课题“调查家庭所用燃料的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质疑、集体讨论等形式,并创设下面几个问题:

  (1) 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2) 燃料不充分燃烧会造成怎样的结果?

  (3) 为使燃料充分燃烧,空气是否越多越好?

  (4) 增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可采取哪些措施?

  (5) 解决能源危机的途径有哪些?

  (6) 高效、清洁利用煤的重要途径有哪些?

  (7) 煤直接燃烧会对环境会产生什么污染?

  这样处理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珍惜资源、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5. 教学过程

  本节内容的教学过程设计总体思路为:

  结合我国的国情

  能量利用

  引出

  人类的文明史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燃料充分燃烧

  煤的综合利用

  新技术的开发

  放热反应 充分燃烧 充分燃烧

  吸热反应 的条件 减少污染

  6.反馈练习

  由于本节课对理论教学的要求并不高,故本节课的反馈练习比较简单,以课本的课后习题为反馈练习。见课本P24。

  7.布置作业

  写一篇关于充分利用家庭燃料问题的调查报告。(最好有自己的观点和创新意识)

  附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体现重点

  第三节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一、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能量守恒

  化学反应(据能量变化为)可分为放热反应;吸热反应

  ∑E(反应物)>∑E(生成物)------放热反应(能量释放)

  ∑E(反应物)<∑E(生成物)------吸热反应(能量贮存)

  二、燃料的充分燃烧

  1. 条件:足够多的空气;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2. 实例:煤的气化或液化

  三、当今能源技术及未来展望

化学说课稿范文2

  尊敬的各位评委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电解原理》,下面我就从说教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第二节——《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的第一课时的内容---电解原理。电解原理属于电化学知识,是中学化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涉及到理论知识,又与元素化合物知识密切相关。学生已经学习了电解质的电离、原电池,知道化学能是如何转变为电能的,因此电解原理是以上知识的延续,更是研究其应用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纲的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三个维度:

  1.知识技能:①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

  ②能够正确判断电解池的阴、阳极

  ③能够正确判断电解产物,并能正确书写电极反应、电解方程式

  2.过程方法:通过对电解原理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探究等能力,巩固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组实验和讨论,体会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1)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可知:本节课的重点是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则是本节的难点即①电极反应的书写②电解产物的判断③电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及突破本节的重难点,我采用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本节的教学通过实验探究、动画模拟、以旧带新、合理演绎等方式突破难点。

  【学法】利用问题和实验的层层推进,引导学生通过推理、判断和概括总结的程序进行学习

  三.【课堂教学过程】

  设计理念 根据本节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我设计了引出问题——实验探究——讨论分析——总结归纳——实践应用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引发兴趣

  模拟生活中推销员推销净水器的所做的两个对比实验:(1)在一小烧杯中放入自来水,插入两电极通电,一会儿水变黄,说明现在的自来水污染严重。

  (2)在一小烧杯中放入净化过的水,插入两电极通电,一会儿水依然澄清。以此证明,他们推销的净水器是多么的重要。事实真的如此吗?以此引出电解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引出电解话题,指出推销员利用电解原理进行推销,以社会热点话题导入新课。

  (三)问题探究,理解重点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交流、研讨”活动,让学生分析电解NaCl的装置示意图,补充第一个问题:这个装置由哪几部分构成?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并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

  通过第一个问题让学生总结构成电解池装置的条件,即电源、电极、电解质溶液、闭合回路。

  再以学生以知离子在电场中会定向移动为起点,设计问题串,分析熔融NaCl中Na+和Cl-会移向哪极?再指出他们在电极上发生什么反应,总反应是什么。利用多媒体进行微观演示,学生通过直观展示电解过程中的变化,离子移动方向、电子方向等进行讨论,归纳总结出电解、电解池的概念,指导学生学生利用学过的氧化还原知识书写电极反应式,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半反应、电极反应的概念,提出阴阳极的概念。

  本部分以问题引导,多媒体动画演示,学生小组讨论等多种手段的有机结合,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对电解原理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合作意识。

  (四)巩固延伸,突破难点

  多媒体展示问题组2:

  1、电解质电离的条件是什么?

  2、电解质溶液中,除了溶质电离出的离子,还有其它离子吗?

  追问:当电极周围存在多种离子时,是一起反应,还是有先后顺序?

  以问题串自然过渡到实验探究(二)电解CuCl2,

  通过教师演示实验,规范学生了实验操作,也为学生建立一个科学严谨的态度。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观察、记录现象。在观察过程中,学生会发现石墨电极一端有气泡产生,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淀粉碘化钾试纸检验产生的气体帮助学生分析出正确的实验结果。并写出该电极反应式,在石墨的另一端有红色固体物质析出,教师须强调生成的铜覆盖到电极的表面,而不是进入到溶液中,并分析其原因,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电解的实质。

  通过观察现象,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解反应式。引导学生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五)归纳总结,完成学案中的课堂达标练习。

  由学生自主完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总结以及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

  【教学反思】:

  我认为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应注意两个问题:

  1、 教师“讲”占用的时间要适中

  教师“讲”占用的时间多,学生的交流讨论就不可能充分,表达不出自己的探究结果,不能激励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样教师的引导启发时间也不能太少,否则学生就不知道该赶什么,探究过程就会变得松散,缺乏重点。

  2、 教师的“帮助”要适度

  探究中点拨要适中,既不能处处都帮助,限制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又不能放任自流,致使课堂处于失控的状态,要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乐趣。当然,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总结,才能把握好这个度。

化学说课稿范文3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是高中化学课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学生简要而系统的掌握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烃是一切有机物的主体,而甲烷作为烷烃的第一个最简单的分子,学生对他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理解,因此本节内容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有机物的学习方法有重要的作用。

  2. 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及大纲要求,参照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A使学生了解甲烷的结构式和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

  B掌握甲烷的化学性质,如取代反应,氧化反应等。并从感性的实验现象加深对理性概念的理解。

  ▲能力目标 通过对物质立体构形的理解使学生逐渐培养形象思维的能力

  ▲思想目标 对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教育。

  3. 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甲烷的取代反应是烷烃的特征反应,使学生弄清取代反应的确切含义。甲烷的化学性质牢牢掌握,其他可触类旁通。

  难点:甲烷的分子结构。通常这一时期的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还很差。甲烷的取代反应与无机化学中的置换反应相区别。

  二、教学方法

  以实验和日常生活实际为基础,导出有机物的基本性质。从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化学方程式,实验现象分析产物,比较说明置换与取代的本质。并且比较浅显的阐述其反应历程即链的引发、链的增长、链的终止。通过对甲烷分子模型的认识,初步让学生有个立体化学的概念。

  三、教学程序

  ▲ 引入新课,创设情境

  使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课堂状态。导入语可以说:有机化学同学们在初中时就有所接触,再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有机物,穿的衣服,吃的食物,用的煤气、石油等。向同学提出问题,请同学初步的讨论有机物的一些性质,

  ▲ 讲授新知识

  拿出甲烷的分子模型,并说明他是烷烃的最简单分子是日常生活中的沼气。请同学指出甲烷的空间模型是什么形状的,指出各个球各代表什么,有多少个键,而后进一步用实验现象导出甲烷的取代反应,分析其与置换的差别。

  ▲ 练习反馈

  练习是巩固新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能力,同时可以发现学生理解方面的问题,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及时弥补。

  ▲ 小结

  小结是目的的是画龙点睛,回归主题,提炼主干,使学生对内容一目了然。

化学说课稿范文4

  一、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物质的溶解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的重要,教材把它放在自然科学第三册第一章第七节课,以作为学习物质性质和结构的过渡和承接。

  从能力结构来说: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非常的普遍,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的

  知识目的:通过对物质溶解度的学习,使学生能熟练的判断哪些是饱和溶液,哪些是不饱和溶液,学会简单的溶解度计算。了解什么是浓溶液,哪些是稀溶液,然后得出结论。学会用溶解度来表达物质的溶解能力。

  能力目的: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德育目的: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探讨,激发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溶解度的概念,及固体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的简单计算。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溶解度的计算,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利用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充满乐趣,并且把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既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突破教学难点。

  五、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通过对日常生活中菜的咸与淡的讨论来引入新课,为同学们创造探索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当中被老师带入了新课的教学内容。

  2)课讲解: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安排学生亲自来配制溶液,来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概括、总结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了解在一定的条件下,溶质是否可以无限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呢?

  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不饱和溶液吗?不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饱和溶液吗?如能转化,怎样转化?

  归纳总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已的机会。因此在本节课前及课程教学完成之后,让学生自已来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反馈练习:为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在讲完一个知识点是,会有一些针对性的习题。而且变化比较灵活,来激发学生的性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