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教师面试教案10篇

2023-12-29 12:54:43综合
  • 相关推荐

教师面试教案10篇

教师面试教案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会本课 6 个生字,正确读写“锻炼、枯萎、插秧”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阅读,体会文中“不确定”等含义,理解种树人隔三差五浇水的原因,了解借物喻人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所要阐释的:只有经历磨练才能更好地适应生活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知道并理解生活中的不易对于我们成长的作用。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所要阐释的道理,并能够将这些道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讨论法

  四、教学手段 PPT 展示关于桃花新木的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师展示关于桃花心木的图片导入语:

  同学们,大屏幕上展示出这样一棵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勇敢地站起向大家描绘一下这棵树的外形特点。你能猜到它的名字吗?结合学生回答,引出课题——桃花心木过渡语:大家对于这棵树的外形特点总结的很好,可以看到很多同学在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工作。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听听发生在这棵树上的故事。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师强调易错字:“锻、萎”。

  2.学生简要概述文中讲了怎样的一件事——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过渡语,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文以及刚才我们这两位同学的简要概述,大家知道种树人是如何种树的吗?他与别的种树人有什么不同之处呢?(板书:隔三差五、不规律)

  (三)研读词句,深入体会

  1.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在刚看到种树人总是隔三差五的来浇水时,“我”是怎么想的?

  2.当“我”了解到种树人如此种树的原因之后,“我”为什么会感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3.文中的“不确定”是什么意思?(学生讨论,自由发言,师总结)。

  4.请同学自由讨论“桃花心木为什么不枯萎了呢”。并请代表发言。(师总结:因为它已经学会适应不同的环境了)。

  (四)有感情朗读,谈感受

  过渡语,现在文中“我”的疑惑终于解开了,种树人如此种树的目的是为让树木更健康、更坚强的成长。那么,同学们,你们通过种树人种树这个故事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师引导,分小组讨论,组内代表发言。

  预设:⑴我们要正确看待生活学习中的坎坷;⑵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对我们的教育;⑶我们要向桃花心木一样,在磨练中养成无论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够存活的坚强品质。

  (五)迁移拓展

  说说这篇文章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借物喻人)

  (六)作业小结写一篇有关植物文章,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不限字数。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教师面试教案2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声调的相关内容

  2、准确掌握普通话的声调和声调的辨正

  3、不同方言区学生进一步了解方言与普通话的声调区别

  教学重点:

  1、了解声调的作用和调值、调类

  2、五度标记法

  教学难点:

  1、声调的辨正

  2、方言区学生准确掌握调值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示范,互动练习。

  讲授课时:15分钟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互动提问:

  问题1:您来自哪里?

  问题2:掌握几门外语(发音)?这些语言固定字或词有固定字调吗?

  世界上许多语言是没有声调的,目前明确的只有汉藏语系的语言有声调。在中古汉语就有四个声调,隋代《切韵》(qiē yùn)一书为我们提供了完整而确切的资料。至于上古汉语有没有声调,如果有的话,有几个声调,由于文献不足,比较难以确定。声调这也是汉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重要特征。

  汉语普通话讲究的是声、韵、调的完美结合和灵活掌握,学习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掌握普通话不仅要会说,还要说得准确、说得清晰、说得动听。声调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我们今天要一起进行学习和实践。

  二、教学过程

  (一)声调的定义和作用

  1、什么是声调

  声调就是音节中具有区别意义的音高变化。

  要注意的是声调的音高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相对音高是用比较的方法确定的同一基调上的音高变化形式和幅度,也就是说声调高低升降的比例关系则是固定的。

  2、声调的作用

  (1)一个音节或同样的两个音节,由于声调不同就完全可以表示两种甚至更多的意思。普通话中音节大概是400多个,声调在区别语意方面尤显重要。

  3(2)汉字因为有了抑扬顿挫的声调变化,汉语的音韵美才得以体现和发挥,才能充分地用来表达情感。(众里寻她千百度,幕然回首她在灯火阑珊处)

  (3)声调还可以用来调节气息,纯正字音。可以通过对两字词及四字词的夸张练习来体会气息的运动,使字音准确、响亮。(王菲改名)

  (实例2)电台工作中的实际事例

  (二)调类和调值(五度标记法)

  调类:即声调的分类。普通话里有四种基本的调类,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是根据古汉语“平、上、去、入”的名称沿用下来的

  当前最公认的七大方言区是:官话方言(又称北方方言)区,吴语区,湘语区,赣语区,粤语区,闽语区、客家话区。

  北方方言一般以4个声调为多,少数5个声调,西北有的地方少至3个。长江以南保持4个声调,其余各方言的声调都在5个以上:湘方言5~6个,吴方言一般7~8个(只有上海是5个),客家方言、赣方言都是6个,闽方言7~8个,粤方言8~10个。

  来自不同方言区的学生准确规范的掌握普通话四个调类,是讲好普通话的.重要基础。以四川话为例,除了调类不同,各方言区之间调值也有很大区别。

  问题3:您觉得外国人说中国话最难的是什么?(请学生模仿)(实例1)大部分外国人在学习汉语普通话的过程中最难掌握的就是声调。这不是说外国话就没有调子,主要因为他们的语音系统中不太会出现用声调区别语意的现象。所以在外国友人的眼里有时候“同窗”和“同床”也许没什么区别,“答辩”和“大便”也许是一回事。

  调值:声调的实际读法,即声调高低升降的具体变化。

  调值有五度:低(1度)-半低(2度)-中(3度)-半高(4度)-高(5度)。一般采用赵元任先生的“五度标记法”来表示。(图解)

  如果以来表示相对音高从低到高的五个等级,那么阴平是一个高平调,调形为[55];阳平是一个高升调,调形为[35];上声是一个降升调,调形为[214];去声是一个全降调,调形为[51]。发高音时,声带相对紧张;发低音时,声带相对松弛。其中上声的音长在四个声调中最长,去声则是最短。

  1、阴平,念高平,用五度标记法来表示,就是从5到5,写作55。声带绷到最紧,始终无明显变化,保持音高。例如:

  青春光辉、春天花开、公司通知、新屋出租

  2、阳平,念高升(或说中升),起音比阴平稍低,然后升到高。用五度标记法表示,就是从3升到5,写作35。声带从不松不紧开始,逐步绷紧,直到最紧,声音从不低不高到最高。例如:

  人民银行、连年和平、农民犁田、圆形循环

  3、上(shǎng)声,念降升,起音半低,先降后升,用五度标记法表示,是从2降到1再升到4,写作214。声带从略微有些紧张开始,立刻松弛下来,稍稍延长,然后迅速绷紧,但没有绷到最紧。例如:

  彼此理解、理想美满、永远友好、管理很好

  4、去声,念高降(或称全降),起音高,接着往下滑,用五度标记法表示,是从5降到1,写作51。声带从紧开始到完全松弛为止,声音从高到低,音长是最短的。例如:

  下次注意、世界教育、报告胜利、创造利润

  总之,普通话的声调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平、二升、三曲、四降”,调型差别较大,不易混淆

教师面试教案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上一节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图、表来组织样本数据,并且学习了如何通过图、表所提供的信息,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情况。本节课是在前面所学内 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通过样本的情况来估计总体,从而使我们能从整体上更好地把握总体的规律,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多的帮助。

  2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⑴能利用频率颁布直方图估计总体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⑵体会样本数字特征具有随机性

  难点:能应用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能利用频率颁布直方图估计总体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2) 能用样本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估计总体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并结合实际,对问题作出合理判断,制定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本节课知识的学习,初步体会、领悟“用数据说话”的`统计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有关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判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

  1、教学方法: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法上,我采用“问答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层层深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2。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分析

  1.复习回顾,问题引入

  「屏幕显示」

  〈问题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并不需要了解总体的分布形态,而是更关心总体的某一数字特征,例如:买灯泡时,我们希望知道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我们怎 样了解灯泡的的使用寿命呢?当然不能把所有灯泡一一测试,因为测试后灯泡则报废了。于是,需要通过随机抽样,把这批灯泡的寿命看作总体,从中随机取出若干 个个体作为样本,算出样本的数字特征,用样本的数字特征来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

  提出问题:什么是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教师提问,铺垫复习,学生思考、积极回答。根据学生回答,给出补充总结,借助用多媒体分别给出他们的定义)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做好知识准备。

  (进一步提出实例、导入新课。)

  「屏幕显示」

  〈问题2〉选择薪水高的职业是人之常情,假如你大学毕业有两个工作相当的单位可供选择,现各从甲乙两单位分别随机抽取了50名员工的月工资资料如下(单位:元)

  分组计算这两组50名员工的月工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并估计这两个公司员工的平均工资。你选择哪一个公司,并说明你的理由。

  (学生分组分别求两组数据的平均工资。

  学生:甲、乙平均工资分别为:甲:1320元,乙:1530元。

  所以我选乙公司。

  学生乙:甲、乙两公司的众数分别为甲:1200,乙:1000,所以我选择甲公司。

  学生丙:我要根据我的能力选择。)

教师面试教案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组词和听写,并能正确读写“无瑕、兀立、嶙峋、波澜壮阔、峰峦雄伟、连绵不断”等词语。

  2。背诵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掌握引用、对比、排比、比喻等写景手法;

  2。能够模仿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桂林山水之美,学会用写景手法描写景色。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语言特点,掌握排比、比喻等写景手法。

  课时:2课时

  教具:桂林山水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课下搜集的桂林山水的图片、文字资料或歌曲。

  通过对桂林山水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对学习本课的兴趣。老师总结同学们的展示,导入课题。(同学们,大家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 我们忍不住想去桂林看看,并赞叹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果然名不虚传。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散文,跟随作者的眼睛,去一睹桂林的风采!)

  (板书:第2课 桂林山水)

  (二)初步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标出生字在课文中的位置和本文出现重要词语;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分排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3。引导学生概括每段主要内容:

  (1)桂林山水甲天下;

  (2)漓江的水;

  (3)桂林的山

  (4)桂林的山水

  4。攻克生字词:

  请学生读出8个生词,并进行组词;

  (三)深入阅读、攻克难点

  分段研读:本文每个段落的主题都很鲜明,整体形成总——分——总结构,进行分段研读非常适合。

  1。第1段,统领全文:前面我们已经概括了每段的大意,第一段最主要的一句话就是“桂林山水甲天下”。为什么这么说呢,接下来学习第2段。(板书:桂林山水甲天下 以这7个字为纲,统领整篇课文)

  2。第2段,漓江的水:

  (1)请一名同学读第二段,教师重点讲解:波澜壮阔、无瑕

  (2)攻克重点:体会作者描写漓江水所采用的手法

  A。作者要写漓江的水,为什么先写大海和西湖?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描写手法?

  B。作者写了漓江水的`哪几个特点?具体是怎么写的?

  (板书:漓江水:静、清、绿)

  静:采用引读法,教师:漓江的水真静啊 学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清:采用引读法,教师:漓江的水真清啊 学生: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绿:采用引读法,教师:漓江的水真绿啊 学生:绿的仿佛那是一块翡翠。

  这里,采用了排比法,突出了漓江水的特点;还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漓江的绿水比喻成一块翡翠。

  (3)第3段,桂林的山:(板书:桂林的山:奇、秀、险)

  A。请一名同学读第3段,重点讲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B。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找出桂林的山有哪些特点呢?描写山的特点又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呢?

  奇、险、秀

  对比、比喻、排比

  (4)第4段,桂林山水:

  A。请一名同学朗读,重点讲解:连绵不断

  B。作者在描写桂林山水时,用了什么手法?作者是怎么描述“舟行碧波山,人在画中游”的?

  (四)整体回顾、拓展延伸

  1。本文先用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来总领全篇,又分别从漓江的水、桂林的山进行景色描写,最后写桂林的山和水汇成一副美丽的画卷,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2。作者在描写景色时,用了排比、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描写桂林的语言跟美景一样,格外美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见到了很多美景,你能否可以模仿本文的写作手法“真静啊,静得……;真清啊,清得……;真绿啊,绿得……”,描写你所见的一处风景。

  3。我们的祖国,大好河山真的很美,像画卷一样。同学们,如果你们可以,一定要多出去看一看,多开阔自己的视野,多培养自己开房的胸怀。

  七、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模仿文中描写漓江水的写作手法,写一篇60字左右的片段,描写你所见过的或者特别喜欢的风景。

  八、课堂小结:

  九、板书设计:

  桂

  林 漓江的水:静、清、绿

  山

  水 桂林的山:奇、秀、险

  甲

  天 山和水:舟行碧波山、人在画中游

  下

教师面试教案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初步掌握支撑跳跃的动作要领,80%的学生能准确做出支撑跳跃的动作。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示范,合作练习,纠正错误法等教学方法,发展协调、灵敏、上肢力量等身体素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习兴趣,逐步养成勇敢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战胜自我消除恐惧心理,感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助跑与踏跳紧密结合,提臀、分腿、顶肩。

  【难点】

  助跑踏跳连贯,迅速有力;推手及时,抬上体。

  三、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课堂常规:体委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教师简要介绍教学内容,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导入:同学们,我们都做过俯卧撑,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技术动作和俯卧撑非常类似,想不想跟老师一起挑战一番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支撑跳跃。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

  要求:快、静、齐。

  (二)准备部分

  1.游戏:单腿长龙赛跑

  方法:以体育小组为单位,组内前一名同学抓住后一名同学的一条腿,形成单腿长龙,从起点跑向终点,每组的最后一名同学越过终点线时计时结束,用时短的小组获胜,如果队伍在跑动的过程中发生了断裂,则必须要连接上才能继续参加比赛,否则直接淘汰。

  组织教学:四路纵队

  2.配乐韵律操:伸展运动、下蹲运动、体侧运动、体转运动、腹背运动、全身运动、跳跃运动、整理运动。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教师边做示范,边提示动作要领,语言激励学生,及时表扬鼓励。

  要求:拍节准确,动作到位,节奏感强。

  (三)基本部分

  1.示范

  提问:大家仔细观察老师在示范时,手臂是直臂还是曲臂?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前两排蹲下

  2.学生前后两人为以一小组进行讨论并回答。

  3.讲解

  动作要点:助跑,双脚踏跳,双手支撑器械,提臀,两腿伸直向两侧分开,迅速推离器械,使身体向前上方越过器械,两腿向前制动挺身,两臂斜上举;并腿用前脚掌着地,屈膝成半蹲。

  保护帮助:保护与帮助方法:保护者站在山羊斜前方,面向练习者,两脚前后站立,当练习者撑器械后,双手握其上臂,顺势向上提拉过器械并顺势后撤步至落地,换至一手扶腰背,另一手护其胸腹。自我保护的方法:当落地不稳、身体过于前倾失去平衡时,应迅速低头团身前滚翻。切勿用手撑地,防止戳伤、骨折。

  4.练习

  (1)原地起跳,空中分腿练习。

  组织教学:四列纵队,体操队形。

  (2)助跑-支撑-分腿提臀-跳。

  组织形式:四列纵队,体操队形,教师巡回指导,组内一人保护帮助,2次一轮换。

  纠错:在刚刚的练习过程中老师发现了一个问题,大家在分腿跳的过程中,有曲臂的现象,这样会导致跳跃的高度不够,支撑没有力量,大家可以来进行分腿立撑,推手挺身跳练习。

  (3)完整的支撑跳跃练习。

  (4)个人技术熟练后,可进行根据自身的情况,自由选择跳箱的高度完成动作。

  组织形式:四列纵队,体操队形,教师巡回指导,组内一人保护帮助,2次一轮换。

  5.检验—优生展示

  组织教学:以体育小组为单位,每组推选出两名代表分享技术动作。

  6.素质练习:“推小车接力”

  规则:体育小组为单位,两人一组,一人俯卧,另一人抓住同伴的两条腿,从起点跑向终点的标志物,两人交换,回到起点,与下一组击掌接力,依次完成比赛,用时短的小组获胜。

  (四)结束部分

  1.放松活动—配乐放松操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

  要求:放松活动,身心充分放松。

  2.课堂小结:教师总结学练情况,表扬先进,激励全体学生。

  3.宣布下课、师生再见、回收器材。

  四、预计负荷

  练习密度:33%~40%;平均心率:100次/分钟~120次/分钟;运动强度:中等。

  五、场地器材

  体操垫8块、跳台8个、体操馆。

  六、课后反思

教师面试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并掌握乘法结合律,可以用乘法结合律来解决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探究意识。通过学生主动发言,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养成细心的良好习惯,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更加喜欢数学。

  教学重点:

  学会并掌握乘法结合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探究意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养成细心的良好习惯,更加喜欢数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六一”儿童节快要到了,为了给大家过一个印象深刻并且富有意义的.节日。羊村长带小羊们给他们的村落植树。多媒体展示图片,图片上呈现植树的情景,请同学们算一算,一共需要给这些小树浇多少桶水呢?该如何列式呢?

  请同学们独立思考,你会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究方法。请学生回答。

  预设:先计算一共种了多少棵树,可以这样列式:

  先计算一组同学浇多少桶水,可以这样列式:

  教师鼓励同学想法的独特性、新颖性,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式子的关系:

  2.小组交流讨论

  顺势抛出问题:请大家小组讨论交流,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将同学们的讨论结论呈现在大屏幕上。

  教师引导:从上面的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

  明确: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教师表扬同学们观察认真,语言表述准确,并总结: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3.引入符号,加强符号意识

  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吗?

  引出:

  此时同学们头脑中除了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同时还会浮现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

  再次抛出问题:请同学们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

  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发散思维,完善知识结构,深入剖析知识本质。

  三、巩固运用,实践创新

  出示教材做一做,填一填,看谁填得又快有准。

  四、总结体会,反思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共同总结: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五、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寻找身边的生活例子,用乘法结合律来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

教师面试教案7

  一. 出题方向

  生物学科的题目来自教材的各个模块,多数情况下教师会拿模型或图片作展示来进行讲解。

  二. 精选试讲课题

  初中

  1. 生物的特征

  2. 动物细胞

  3. 光合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4. 消化和吸收

  5. 神经系统的组成

  高中

  1. 基因突变

  2.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3.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4.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5. 呼吸作用

  6. 光合作用

  三. 生物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模板

  1. 导入(1.5分钟)

  同学们,上课!然后开始导入的设计。

  (1)图片

  (2)动画

  (3)模型

  2. 新授课程(6分钟)

  (1)观看图片或者模型,向学生提出与讲课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增加对本节课的兴趣。(这个过程注意师生的互动性)

  (2)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寻找答案。

  (3)教材内容讲解(老师用问题或者模型引导,讲解本节课知识点)。

  (4)答疑解惑。解答学生的重、难点问题以及不理解的知识。

  3. 小结(1分钟)

  小结的过程注意要让学生来说。

  4. 作业的布置(1分钟)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思考本节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面试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文字图形元素进行封面设计。

  2.通过学生收集书,熟悉字体与排版、学习设计封面,提高创造能力。

  3.养成爱书、爱学习、爱生活的美好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字体变化原则。

  【难点】

  体现书籍内容的内涵。

  三、教学准备

  各类书籍(古籍书、儿童读物、杂志、画集)、封面设计作品。笔、蜡笔、水彩颜料和笔、剪刀、胶水、彩色纸。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屏幕显示多种书籍(读者、意林等杂志、还有名著、绘本故事)

  提问:大家都读过哪些?哪本是你最喜爱的?为什么? 今天我们给自己喜爱的书做个封面,引入课题《我喜爱的书》 (二)直观感受

  提问:仔细观察或回忆书的封面,都有什么信息?(书名、作者、出版社、配图) 提问:其中哪个信息应该最醒目?(书名)那我们自己探究一下这些书名。 (三)形式分析

  提问:继续观察大屏幕,这些书名有什么不同?(字体不同、大小不同、颜色不同) 书名:字比较大,《红楼梦》用的是行书。《猜猜我有多爱你》是在宋体的基础上加粗变形的。作者、出版社:字体比较小,是宋体。 提问:怎么认识的这些书体?特点是什么? A.宋体:顾名思义宋体就是起源于宋代,在印刷中宋体是较为常用的字体,请同学们看下自己课本中的文字就是以宋体出现的,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宋体在书写时的特点。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宋体的横的笔画写的很轻,而竖的笔画写的比较重(教师在黑板以“十”做宋体写法的示范)宋体在书籍,报纸上应用的很广泛。但是呢我们通常手写一般不会用宋体。

  B.黑体:写法通常是横竖均匀(教师在黑板以“十”做宋体写法的示范)黑体在感觉上比其他同号字体要大,因此常用于文章标题和封面会更有视觉的冲击力。C.楷体:大家写过毛笔字应该知道,比较规矩整齐。 D.行书:写的比较放纵流动

  提问:哪种字体更能准确体现书的内容?(刚才说最喜爱哈利波特的同学说一说) 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字体变化我们随便变化吗?需要注意哪些原则?(从内容出发、易于辨认、统一完整) (四)实践练习

  已经了解到字体特点、字体设计的方法及注意的原则。我们一起开始动手去给自己最喜爱的书进行书名设计吧。 大家注意先画出草图,再进行细化。 (五)展示评价

  大家的书名设计好了,谁能说一说,你最喜爱的书的内容?你为什么这么设计? 谁来说一说,如果给这个书名选择颜色你会选择什么颜色? 谁来再说一说,如果给他配图你会选择什么图片? (六)小结作业

  大家对于自己最喜爱的书的故事讲给你的同桌,再说一说你设计的意图。

  一、课题:

  端午的鸭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赏析及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民族深厚文化的热爱,从而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儿时生活怀想的情感,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难点: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四、课时:

  1 课时

  五、教具:

  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大家知道我们中国的三大传统佳节吗?(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是合家团圆, 普天同庆;中秋是吃饼赏月,千里婵娟;那端午节呢?请大家说说自己记忆中的端午节。(学生或谈风俗或说感受)今天,我们就随作家汪曾祺一起去江苏高邮, 不但看看那儿的端午风俗,还要尝尝他们端午的鸭蛋。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快速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检查学生自读课文的情况。

  3.再读课文,用勾画圈点的方式思考下列问题。(先独立思考,再二人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问题一: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明确: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问题二:作者家乡的鸭蛋有什么特点?

  明确:质细、油多、蛋黄红。

  问题三:作者笔下的端午的鸭蛋有哪些情趣?

  明确:挂“鸭蛋络子”、挑鸭蛋、吃鸭蛋、做鸭灯。

  4.在解答上述三个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三)师生共同品读课文

  1.让学生从课文的三个层次中任选一层,同桌二人练读,再主动在全班示范朗读。师生共同评点,并交流阅读感受。

  2.教师先肯定并评价学生们的感受,然后介绍汪曾祺的创作特点。

  3.师生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思考题一: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为什么要先写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 “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从文章思路来看,先谈端午风俗很有必要。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

  (过渡:看来在家乡端午的众多风俗中,作者对鸭蛋情有独钟,想来它必定有什么独特的滋味令作者魂牵梦萦吧)

  思考题二:高邮鸭蛋有什么特点?为何引用袁枚的《腌蛋》、否定北京的鸭蛋? 明确:质细而油多。引用袁枚的《腌蛋》,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引用他的文句, 更可以增添文章的古雅之气,避免了行文的单调死板。而且袁枚对于咸鸭蛋的.见解,与作者暗合,所以作者要说到袁枚。说自己不喜欢袁枚,体现了作者率真的个性。同时也说明高邮鸭蛋历史悠久,闻名全国。否定北京的鸭蛋流露出对家乡由衷的喜爱之情。 (过渡: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读出汪先生的一个心愿:让高邮鸭蛋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替汪先生宣传他家乡的鸭蛋) 学生交流,然后进行即兴回答,并共同评出最佳语句。

  思考题三:端午的鸭蛋着重写鸭蛋络子、吃鸭蛋、玩蛋壳,为什么写这些内容?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行文活泼生动,充满童趣,抒写了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四)练笔延伸

  从下列 4 个话题中任选一个话题,写一个片段。要求:既充分利用课文,又要有自己的创造。

  1.假如你是一位高邮的导游,要向外地游客介绍你们高邮的端午风俗,你会怎么说?

  2.假如你是一位高邮的厨师,该怎么向游客们介绍高邮的咸鸭蛋的腌制方法和吃法?

  3.假如你是一位高邮的小朋友,请向外地小朋友介绍一下你可爱的鸭蛋络子。 4.假如你是一位到高邮旅游的游客,刚吃了正宗的高邮咸鸭蛋,你会怎么评价? 教师示例:话题

  4:这些年来,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完全不能和这高邮的咸鸭蛋相比。这鸭蛋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 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而且蛋黄是通红的,真是不吃不知道,一吃忘不掉。

  (五)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谈谈学了本课后的感受。

  七、板书设计(略)

教师面试教案9

  一、课程标题:

  《夜莺的歌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呻吟、宛转”等词语,巩固“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训练要点。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读懂课文,懂得“夜莺的歌声”的真正含义,体会文章所表现出的小夜莺的机智勇敢以及与敌人斗争到底的爱国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了解课文1-3自然段和最后2个自然段的相互照应。

  难点:懂得“夜莺的歌声”真正含义,领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生字卡片等

  四、学生准备:

  1.收看有关战争题材的电影、电视。

  2.搜集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的有关材料。

  3.了解目前世界上有哪些地方还弥漫着战争硝烟,那里的人们生活情况是怎样的。

  五.教学方法:

  启发法,讲授法等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倾听录音,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夜莺吗?你们听过它们的歌声吗?(板书:夜莺。)

  2.播放夜莺歌唱的录音。

  3.过渡语:夜莺体态小巧玲珑,叫声清脆宛转。每当月上高楼,它就会放开歌喉纵情歌唱。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一起走进1941年的苏联卫国战争,走近一只勇敢的夜莺,去聆听他神奇、机智的歌声吧!

  4.板书课题──夜莺的歌声。(补充)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检测预学情况,这个故事发生在苏联的卫国战争时期,关于卫国战争你了解多少?

  2.自由读课文,出示朗读提示。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想课文围绕“夜莺的歌声”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3)这篇课文在结构上有什么与以往课文不同的地方吗?全完共有几部分?四个部分分别讲什么?能不能分别用几个词语概括下作为小标题?

  3.交流归纳。

  (1)战争期间,“小夜莺”巧妙地和敌人周旋,利用夜莺的歌声传送情报,帮助游击队消灭敌人。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2)这篇课文每个部分以空行隔开。

  全文共有四部分。

  第一部分:唱歌巧周旋。

  第二部分:歌声传情报。

  第三部分:森林灭敌人。

  第四部分:唱歌站岗哨。

  (三)合作探究、交流感悟

  1.这个故事很精彩,请大家分小组学习,组内同学一起合作分角色读课文,把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画下来。

  2.各组就课文的四部分,分别进行自学,画精彩句子。

  3.交流精彩句子,读句子,各小组简单说说自己的'理解。

  重点句子:

  (1)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

  (2)有时候学夜莺 ,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3)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

  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宛转的夜莺的歌声。这歌声,即使是听惯了鸟叫的人也觉察不出跟真夜莺的有什么两样。

  (四)课堂反馈:

  教师提出问题,请学生回答,并且请学生回答其他学生提出的疑问。

  (五)课堂小结:

  教师请学生总结这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

  (六)作业设计,强化积累

  1.摘录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推荐阅读:《红红的雨花石》。

  七、板书附录:

  夜莺的歌声(宛转)

  巧周旋

  传情报机智

  灭敌人勇敢

  站岗哨热爱祖国

  八、教学反思

  关注求学快递网教师资格证专题带您了解20xx年教师资格证小学说课稿、20xx年教师资格证小学说课辅导、20xx年教师资格证小学说课稿范文、20xx年教师资格证认定小学说课稿等资讯,让您轻松备考教师证考试!

  求学快递网教师资格证专题的小编们根据网民搜索习惯第一时间公布了20xx年教师证考试报名时间、20xx年教师证报考条件、20xx年教师证考试历年真题、20xx年教师证面试指导、20xx年普通话考试历年真题及模拟试题等最新的考试资讯,为方便您随时了解教师证相关考试信息,请收藏求学快递网教师资格证专题。

教师面试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2.过程与方法

  (1)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2)激发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兴趣,养成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教学难点:重力的方向,观察分析明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

  钩码、弹簧测力计、重垂线、粗细均匀的木棒、方形薄板、木球、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进行如下演示:

  (1)将一只木球举到一定的高度让其自由落下。

  (2)把一只木球斜向上抛出,观察其运动路线。

  (3)让一只木球在讲台上沿直线运动,滚到讲台边后落向地面,观察其运动路线。

  在演示的几种情况中,球的运动有什么共同之处呢?不论小球的运动状态如何。它最终都落回了地面。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球运动过程中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用,球都落回了地面一定是受到了指向地面的力的作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指向地面的力——重力的知识。

  (二)新课讲授

  1.重力的概念

  A.请同学们用一根细线拴住自己的橡皮,做如书中图所示的实验,说说你的感受。

  B.同学们是不是发现橡皮做圆周运动时需要用力拉着,松开手就会被甩掉。那为什么并没有用绳把月亮拴在地球上,但是月亮总是不停地绕着地球旋转,这又是为什么?是不是地球上有某种力,像拉着橡皮的线一样,在牵着月球呢?

  [投影]苹果落地和万有引力。

  引出万有引力的概念:地球和月亮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universal gravity),万有引力是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发现的,他是看到苹果落地受到启发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地面附近的物体也会受到地球的吸引,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gravity)。通常还把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

  C.想一想、你还看到过什么现像是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而产生的。比如现在流行的蹦极、美丽的瀑布、荡秋千等,还有课前的实验,木球无论怎样运动都最终落到地面,就是受到了重力的作用。

  2.重力的大小

  A.复习:同学们还记得力的三要素吗?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我们就先来研究重力的大小怎样确定,它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B.思考并实验:同学们可以先大胆猜想一下物体的`重力和什么有关?然后可以参考教材中的提示,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然后交流实验的情况。

  谁知道重力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重力。使用弹簧测力计时要先观察量程和分度值,如果指标没有指零还要先进行调零,然后将被测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物体静止时,根据指针的位置读出指示的值即为被测物体的重力。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学生的活动。

  根据测量数据做出的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知道每一次测出的重力与其对应质量的比值基本上是一个不变的值,这个比值大约是9.8。实验结果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我们用G表示重力,g表示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同学们实验的结论就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请大家自己表示出来,并想一想单位是什么。

  g的单位可根据重力G(N)和质量m(kg)的单位得出:g=9.8 N/kg。在使用公式计算时,质量(m)的单位必须用kg。重力(G)的单位必须用N。粗略计算时,g的值可取10 N/kg。

  (三)巩固练习

  1.一块钢锭的品质是4t,计算它所受到的重力。

  =4×1000kg×9.8 N/kg=39200N

  注意:质量的单位必须用kg。

  2.质量是50g的鸡蛋,重是多少牛(取g=10 N/kg)?

  =50÷1000kg×10 N/kg=0.5N

  注意:质量的单位必须用kg。

  3.根据自己的体重,估算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通常把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将质量称为重量,同学们应注意区别。

  (四)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学习到了哪些知识。

  1.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到底是什么关系,我们可以实验来研究一下。重力和质量的关系曲线图做出来。

  我们研究发现,重力和质量成正比,用来计算大小,g=9.8 N/kg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五)作业:

  找出身边的重力现象,并使用所学知识尝试出三道题。

相关热搜